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

主演:赵立新,焦俊艳,吕行,邹涵虹,阎娜,李梦男,刘磊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情介绍

永不消逝的电波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抗战初期的上海。日军用无线电定位车破获中共地下情报网,上级派李侠(赵立新 饰)与何兰芬(焦俊艳 饰)与情报站仅存的金达(王国京 饰)、白丽遥(刘莹 饰)等秘密接头,用发假电报的方式诱内奸上钩。李侠设计击毙了日特金达,并伪造身份打进了76号魔窟,为延安方面发送了许多重要情报。日寇投降后,国民党大员接收了上海,军统上海副站长赵子歧(呂行 饰)大发横财,李侠趁机又潜伏在保密局中。后来,赵发现了李侠的共党身份,他大为惊愕。本来能成功脱身的李侠为拿到上海城防图,用妻儿性命做人质,爭取保密局上海站站长欧阳山(李梦男 饰),欧感叹党国的昏庸和腐败,终于答应与共产党合作,不料此时,赵子歧显现杀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马普尔小姐探案第二季境界线上的地平线新万家灯火81号农场之保卫麦咭弹无虚发然后怎样情绪料理饮料杯历险记:草追人风骚女子第二季模范煮夫第一季夏小姐的先婚后爱两个人一双手猎罪图鉴2铜月亮海绵宝宝历险记少年双与单入侵第一季爱尚泰国巴瑞第一季超级兵王混农村2古墓传说新干线变形机器人CHANGETHEWORLD加油妈妈一雪前耻八百彪兵奔北坡村路弯弯寒山令福岛50死士天下无贼满堂爹娘

《永不消逝的电波》长篇影评

 1 ) 极具时代色彩和人性的光辉

《永不消逝的电波》画面色调浓郁、情节充满悬疑,节奏紧凑跳跃再配上激动人心的音乐,着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谍战剧。

该剧在注重悬疑、谍战的同时,更加大了人物情感的刻画。

无论是兄弟情、夫妻情都催人泪下。

人物之间百结相绕但却繁而不乱,叙事清晰,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人物的英雄精神,献身精神和革命的理想爱情,极具时代色彩和人性的光辉。

 2 ) 2010年的李侠不是李霞,李霞究竟执行了什么任务

  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电影。

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人物就是曾经战斗在上海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和对敌斗争的勇士——李白。

  李白,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30年8月参加红军。

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红军先后缴获敌张辉瓒师和谭道源师一部半电台,总部决定利用这一部半电台建立红军的无线电通讯,并决定举办无线电训练班,培养技术人才。

1931年6月,红四军选送李白去总部参加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

从此,他与无线电通讯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党中央决定派遣李白到上海负责上海党的地下组织与延安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

  10月10日,李白乘火车到达上海,化名李霞,住在新闸旅社。

然而,在上海建立一个电台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八一三”淞沪会战以后,租界以外地区屡遭日寇轰炸,市民纷纷涌入租界,致使住房尤为紧张。

党组织经过多方努力,终于租下位于法租界霞飞路与贝勒路路口上的三层楼房,门牌148号。

房子的问题解决了,还须找一个家庭作掩护。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有一位同乡单志伊,为人正直,同情革命,其儿子是个医生。

党组织遂决定由这个家庭来掩护电台。

底楼作为诊所,二楼为单家住房,李白住在三楼设置电台。

电台设在这里,论环境并不理想,繁华的霞飞路人来车往,噪声不绝于耳,附近还有霞飞路巡捕房。

但在这寸金之地的上海,很难找到十分理想的房子,李白就在这里栖下身来,执行党交给的任务。

  1938年初春,建台工作就绪,李白开始在夜晚向延安发出呼号。

但由于功率小电波微弱,电波经过关山阻隔和空中各种干扰,传到延安就微弱得几乎消失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八路军驻沪办事处的涂作潮一起反复琢磨、试验,终于探索出时间、波长、天线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规律,选择在人们都已入睡、空中干扰和敌人侦探相对减少的零点至4点之间为通报时间。

从此,当人们酣然进入梦乡时,李白便轻轻地安好机器,坐在电台旁,把25瓦的灯泡拧下换上5瓦的灯泡,并在灯泡外面蒙一块黑布,再取一张小纸片箍在电键接触点上,这样就能遮光、减小和消除声音。

零点一过,他首先向延安发出呼号。

延安收到他的信号,也马上发来呼号,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设起了一座“空中桥梁”。

      1939年5月初,根据新出现的一些情况,负责电台领导工作的龚饮冰指示李白撤出贝勒路148号,另觅电台地点。

李白时年30岁,仍孑然一身,长此下去必然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龚饮冰决定物色一位政治上可靠的女同志到电台工作,表面上与李白扮作“夫妻”,以应付环境、保护电台。

  龚饮冰和上海工人运动的领导人马纯古、张棋一同研究后,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共产党员、锦孙绸厂青年女工裘惠英(原名裘兰芬,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入党,调到电台工作后改名裘慧英)。

不久,李白和裘慧英住进蒲石路蒲石村18号底楼一个房间。

蒲石村地处法租界,环境幽静。

按照当地居民的经济水平,组织上为他们购置了几件普通的家具,龚饮冰夫妇等故意赶来“贺喜”。

果然,邻居们都信以为真,见面就招呼“李先生”“李太太”。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电台的任务随之艰巨。

每次通报,电文短则几百组字码,长则数千组字码。

盛夏溽暑,李白在门窗关闭的屋内工作,全身汗水涔涔。

严冬苦寒,深夜室内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工作完毕,全身已经冷得发麻,手指冻得红肿。

裘慧英则时而站在窗前,时而又走到门边,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

为了使交通员尽量少露面,白天,有时李白和裘慧英一起装作散步,把密电送到等候在约定地点的交通员手中。

就这样,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撰写的《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团结到底》《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许多重要文章和中央对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的具体指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况迅速传达到上海;上海以及周围广大地区敌我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大量情报也源源不断地传到了延安。

每当这时,李白和裘慧英常常沉浸在工作取得成功的幸福之中。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1940年秋,经党组织批准,他们结成伴侣。

       1942年7月,李白夫妇遵照党组织的指示,临时转移到福履理路福禄村10号,这幢三层楼房系《新闻报》主编、爱国人士许彦飞出钱建造。

  当时日军进占“租界”,大肆搜捕共产党人,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

李白把电台的功率降低到15瓦,但仍能被日寇的无线电雷达测向仪侦测出来。

阴历八月十四日夜晚,李白正在阁楼里发报,裘慧英在三楼的房间里听到有杂乱的脚步声,急忙掀起一角窗帘张望,朦胧的月色下,几十个日本宪兵和便衣特务正在翻越围墙。

她快步上楼告知李白,李白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后一段电文发完,又拍发三遍“再见”暗示远方的战友,接着迅速把发报机拆散,拉开一块活动的地板藏在下面,旋即抱着收音机(收报所用)回到三楼。

他刚把收音机放好,敌人就破门而入。

他们翻箱倒柜,把物品扔得狼藉满地,然后又冲到阁楼上搜查。

李白坐在房间里,心像上了弓的弦绷得紧紧的,但脸上却是若无其事的神色。

  突然“咔”的一声,那块活动的地板被踩塌!

敌人捧着一堆零件发狂似的跑到李白面前质问。

李白从容回答,称自己是郑家的客人,郑太太住院才住到这里,没有见过这些东西。

狡猾的日本人又拉起李白的手查看,断定他是“老资格”,不由分说把李白和裘慧英捆绑起来,押上汽车。

  在日本宪兵队本部,李白夫妇被分别关押在两个牢房里。

敌人对李白刑讯逼供、威胁利诱没有效果,又在李白受刑的时候,把裘慧英也押来。

敌人把李白绑在老虎凳上,一边用刑一边质问:“你给谁发报?

是延安方面还是重庆方面?

”从敌人的质问中,李白分析出日寇并没有掌握实情,于是说:“我的朋友是做生意的,他给我钱,我用电台帮他了解商业行情,这个人全国各地到处跑,来去无定规。

”敌人岂肯相信,用老虎钳拔去他的手指甲,把电线绕在他的手上,拉上电闸折磨他,李白始终未吐露半点实情。

      在党组织的营救下,1943年5月10日,李白获释。

党组织安排他打入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利用敌人的电台为党工作。

他化名李静安,偕同裘慧英一起离开上海。

他往返于浙江的淳安、场口和江西的铅山之间,以公开的身份、公开的电台,为党秘密传送了日、美、蒋方面大量的战略情报。

  抗战胜利后,李白根据党组织的命令,在1945年10月与裘慧英回到上海,继续从事与党中央的秘密联络工作。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开展党的秘密工作,犹如在龙潭虎穴里进行战斗。

为了避免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他凭着精湛的无线电技术取得了善后救济总署复兴岛渔业管理处修理渔船电器设备的公开职业。

电台设在黄渡路107弄6号,他一清早就出门挤上开往复兴岛的汽车,干完8小时的活,回到家里已是黄昏时分。

深夜,他一如既往进行通报。

为了尽量使电台不被敌人测出,他奇迹般地用仅有7瓦功率的电台保持着与中央的联络。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为配合解放战争的开展,夺取全国胜利,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情报人员获取了敌人大量军事情报,一份份标有“十万火急”“万万火急”符号的密电连连转到李白手中。

而此时,国民党特务密布,警车飞驰,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国民党陆军的部署、序列,海军的各舰驻地,长江江防计划以及国民党空军少尉俞渤在共产党策动下驾机起义的计划等等,都随着李白发出的无数道电波飞往中央。

  李白预感到自己难免被捕,为了不致在再入魔掌以后中断上海和中央的联络,他向上级提出建立预备电台的建议并获准。

11月中旬,收发报机配备齐全,电台进入了调试阶段,李白亲临预备电台地点协助报务员排除故障。

然而,由于北平我地下电台为敌破获,报务员叛变并受敌派遣到上海侦测我地下电台,正当预备电台即将进行正式通报之时,李白的电台被侦破了。

  12月30日凌晨,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第二大队出动几个人埋伏在李白住所周围。

两点半,敌人开始挨家挨户地搜查。

裘慧英感到情况异常,急催李自收藏电台。

由于情报紧急,李白坚持把最后几组电文发完,才撕碎电文底稿扔入厕所。

这时,敌人已经砸楼下大门。

李白迅速拆除天线,收藏机器。

这一切刚刚安排停当,楼下门开了,敌人兵分两路,对同住的两户人家进行搜查。

由于放在桌上的收音机是热的,敌人立即对李白的住所进行严密搜查,藏在壁橱里的那只装有电器零件的肥皂木箱被查了出来。

在敌人的逼问下,李白说:“我过去是电器修理工,现在失职在家,帮着私人修修收音机。

”可是,敌人在这一堆零件里发现了一只亮光光的电键,李白再次被逮捕。

  敌人将李白押到警备司令部稽查第二大队,连续刑讯逼供30多个小时,见刑具摧毁不了他的意志,又将他的妻子和儿子抓来诱供。

但是,这一招又失效了。

1949年4月22日,李白被押解至蓬莱路警察局。

这天晚上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第二天托人带出来,信中写道:“听说这里每逢星期一、五上午9至10时下午3至4时可以送东西……我在这里一切自知保重,尽可放心。

家庭困苦,望你善自料理,并好好抚养小孩。

”裘慧英得信后,带着儿子去探望,见李白脸色苍白,由两个难友搀扶着,而那沉静的神情、和悦的目光宛如平日。

他对妻子说:“天快亮了,事到如今,对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

”  这时,解放军正挥戈南下,上海就要回到人民的手中。

蒋介石在行将灭亡之时,更加疯狂地举起屠刀,对李白案亲批“坚不吐实,处以极刑”。

5月7日深夜,李白被秘密枪杀在浦东戚家庙。

作者:叶介甫 原名:李白烈士惊心动魄的红色特工经历

 3 ) 继潜伏后又一力作

潜伏的最大遗憾就是篇幅太短,基本全是精华,没有太多余的东西,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下载后断断续续的看了3个多月,从李侠穿着长衣马褂一直到换上国民党军装,昨天看完的,一回想他刚从延安出来,一回想路梦惠那会就觉得是很遥远的事,很有代入感。

剧中人物表演与潜伏比差了很大一截,比较有特色的是今井一、何兰芬和路梦惠,其他人的表演时好时坏,赵子奇在最后演的不错。

总之这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让我们知道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仁人志士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有了现在的日子。

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4 ) 影评

  赵立新曾说:我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时是16岁,从没想到多年之后我竟然可以演李侠这个角色。

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幸运,但电影中那种独特儒雅的气质是很多演员不具备的,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和那个年代也不能同日而语。

所以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静下心来,让自己平静。

只有平静,才能走进那个年代的人物和他们的世界。

所以我反复回味,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片子的同时,也希望能回归到曾经的那份纯朴。

李侠作为全剧的灵魂人物,赵立新将他身上的性格和品质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高二那时学习紧张,我依然把这部剧追完了,其中数次落泪。

他的第一段爱情是师生间的爱情,心爱的女人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被汉奸出卖,亲眼目睹挚爱在牢里受刑的他心如刀绞却不能置国家危机于不顾。

他的第一个爱人最终用生命传递了情报。

第二个爱人原本与他假扮夫妻,却逐渐感动了他。

两人将一切的一切都风险给了祖国,奉献给了共产党事业。

英雄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可歌可泣!

 5 ) 心酸

本来,看过柳云龙的《暗算》,孙红雷的《潜伏》,对这类谍战片已经不太感兴趣,毕竟这两年这样的片子太多太滥了,可是那天无意中在电视里看了五分钟,也就是李侠和那个日本共产党接上头的那一段,也是那个情节设计的十分出彩,不然可能也吸引不了我。

这几天都看到很晚,其实不太喜欢李侠那个露个大额头的造型,后来再仔细一想,哦,是有点模仿孙道临老师的形象设计的吧。

这个剧的特点是很平实,没有太多的花架子,完全靠着李细心与缜密的判断,还有就是那个时代的人身上所特有的一种气质,真正的为了理想的那种,我也说不清楚的,可能是因为这个是现代人所缺失的,很吸引人,虽然我做不到,但能够让人激情澎湃,心潮起伏。

昨天在电视上看了最后一集,最后赵子歧抱着李侠那一段,我都哭出来了,最后他就那样牺牲了。

其实牺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真正像他们这样的间谍,在最后一次次运动中,所遭受的,比在敌人身边所遭受的,要痛苦上百上千倍。

只是,导演是不是把这些人在生活中太美化了,像余则成、李侠之流,生活中简直是百分百好男人啊,女人们再怎么无理取闹,都能以柔克刚,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这个是不是夸张了一点啊。

 6 ) 随感

偶然刷到一个视频解说,没想到竟一发不可收拾全看完了。

剧情真的很吸引人,看到李侠最后一次发送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和屏幕里的人一起哭了。

这个结尾与第一集牺牲的同志发的电文内容是相同的,这种首尾呼应更感人了。

“电波”的含义非常丰富,实指电文,也指李侠和小路发报的默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小路和李侠的感情好浪漫,通过窗帘、报纸留下的一句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隐藏在时代风云后的,被电文包裹的爱情密码。

赵子歧的名字就是对他性格、选择的概括,他让我想起《风筝》里的宫庶,但是更软弱,也更凶残。

李侠写给赵歧的生日颂歌也很感人。

胡小曼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小曼,愿你永远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太伤了。

和很多同类型的影片一样,在这部剧里“延安”也是一个被崇高化,神秘地方,想到一个题目——《抗战题材作品中的延安想象》,感觉挺有意思。

一个笑点是今井一知道李侠是军统的人后直接气中风了,我想他要是知道李侠的真实身份会不会直接气到康复。

英雄死了,我很难过,但我也很庆幸,因为我怕他遭遇一场比死更痛苦的浩劫。

希望23年能看一场同名话剧。

 7 ) 一部高扬理想和信仰的电视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惊险刺激的剧情抓住人,以真实感人的真情打动人,以坚定不移的信念激励人。

剧中虚虚假假、真真实实,相互之间的猜忌,悬疑的故事情节贯穿全剧始终。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高扬理想和信仰的电视剧,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唱响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上找准了最佳的切合点,以史传神,以情感人,展现了一个背景广阔的历史。

 8 ) 提个剧情bug,然后弃剧了

第4集的剧情是,李侠假装商人发报,得到的回复是4句诗:“一行白鹭上青天,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情可待成追忆,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句最后一个字的笔画数分别为4笔,7笔,4笔,10笔,为防止被人猜到,最后的10要减1,得到9,所以银行保险箱密码是4749,然后何兰芬要打电话告诉银行的人,把保险箱密码设置为4749,日本人验证保险箱密码确实是4749后,就会解除对李侠的怀疑。

其实完全可以在前一天,随意设置好一个保险箱密码,例如设置为5367,拿到诗后对日本人说,第一行诗最后一个字('天')的笔画数(4笔)加1就是密码的第一个数字(5),第二行最后一个字的笔画数(7笔)减4就是密码的第二个数字(3),第三个笔画数(4笔)加2就是密码的第三个数字(6),第四个笔画数(10笔)减3就是密码的第4个数字(7)。

也就是说,提前随意设置一个密码5,3,6,7,得到回复的诗之后,数出每行最后一个字的笔画数为4,7,4,10,然后临时虚构一套解密规则:加1,加4,减2,减3,就能得到提前设置的密码5,3,6,7,日本人会拿着5,3,6,7去银行开保险箱,肯定能打开,完全不需要何兰芬打电话给银行。

再举个例子,如果提前随意设置的密码为3,9,7,1,那么告诉日本人,本公司解密的规则就是减1,加2,加3,减9,(笔画数4,7,4,10,各个数字减1,加2,加3,减9之后,得到密码3,9,7,1)关键在于解密的规则是可以随便编的,无论保险箱密码是什么,无论得到的诗是什么,都可以通过虚构规则,将诗和密码联系起来,从而骗过日本人。

 9 ) 《永不消失的电波》:消失的“民国范儿”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有必要先去重温一下那部同名的经典影片。

重温之后,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当中,孙道临饰演的李侠,王心刚饰演的姚苇,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的哪些特征足以支撑他们渡过漫长的、动荡的岁月之后,还依然常驻我们心中?

重温经典之后,我们再去看这部刚刚播出完毕的电视剧,我们会发现,尽管故事还是那个故事,角色还是那些角色,电视剧的创作者也在无论演员方面还是场景、服装方面,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质感,但最终的效果却还是差强人意。

问题出在哪里呢?

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时候,能否再现那个时代的人身上的独特气质,往往会成为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因为场景空间可以再造,服装道具可以再造,但人的气质的再造却不是那样简单,它需要创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人为何会呈现那样一种特定的气质有深入的理解和表现的能力。

那么具体到《永不消逝的电波》那些角色的气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理想主义。

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短短37年的时间当中,我们这个国家连年战火、动荡不安,但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却涌现了整整一代甘于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抛头颅撒热血的中国人,尽管他们会选择不同的信仰和人生道路,但他们对理想的忠贞程度却是极为一致的。

《潜伏》为什么会那样打动人心,关键一点就是它抓住了“信仰”这个最为关键的主题。

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多方面有仿照《潜伏》的痕迹,剧本故事也提供了一定的表现空间,但可惜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以及很多戏的处理方式上却显得浮躁而草率。

这种浮躁和草率不属于民国时代,而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通病。

第二,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一个甘于为自己所信奉的主义而牺牲的人,他的人生态度一定是从容而淡定的。

具体到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来看,我们在它处理一些人物关系的时候,显得非常急切。

学过戏剧的人都知道,戏剧冲突的感染力一定要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是需要基于人物关系和人物的情感的状态来合理体现,而不应仅仅是将一个外部的冲突强加到人物的身上。

还是以《潜伏》为例,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很多矛盾冲突非常强烈的情节当中,人物的状态反而是很松弛的,或者干脆没有多么强烈的反应,表情木然。

可在观众看来,这表面的平静背后蕴含着多么波澜壮阔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外松内紧”的表现方式,而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很多情节表现上,却是“外紧内松”,我们会发现在大量的时候,演员将角色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强烈外在化表现,试图依靠拙劣的表演将戏剧感强行推高,仿佛生怕观众感受不到刺激继而换台似的。

这种弄巧成拙和极不自信的表现又怎么能与那个时代人们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相契合呢?

还是说回到那部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吧,它拍摄于1958年,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拍摄电影的那些人,以及电影中的那些角色全都是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人,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信仰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还会有那个时代浓重的烙印,这种民国的气质也自然而然就会被他们带入到影片当中。

而当今天我们再回望那个年代的时候,就更会意识到,这种民国范儿在很多民国人物身上都那样鲜明而凸出的体现着。

其实也不仅是那些革命志士、文化精英会如此。

很多普通人,哪怕是一个小市民或者乡村教师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一种彬彬有礼、从容不迫的处世的风格,这是上千年儒家文化熏陶和教化的结果。

电波可以永不消失,但“民国范儿”却几乎已经消失殆尽。

这或许可以作为一部文艺作品之所以失败的借口之一吧。

 10 ) ”刚毅“☭性下”暧昧“的人性

什么叫“人性”?

就是在剥离掉党、国、主义、阶级斗争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之后,剩下的还有“兄弟”二字。

60年后“李侠”终于做到了,虽然依旧那样扭捏、暧昧,但虚掩的事实也是事实。

《永不消逝的电波》短评

节奏慢了点,但整体还可以。我喜欢演赵子歧的那个演员。

9分钟前
  • 毛球在喝汤
  • 推荐

还是更喜欢电影,可能先入为主吧!也很精彩了

10分钟前
  • 小金豆子
  • 还行

吃屎

13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很差

后面水准降低了

14分钟前
  • 白小呱
  • 推荐

敌后英雄李侠的故事,看了好几次了!不错,很感人

19分钟前
  • 牛儿也想飞
  • 还行

改编虽然有点不尽人意,无法超越旧版,但也算尊重原版。

20分钟前
  • 我心所爱
  • 还行

三星都给赵立新老师

21分钟前
  • 薏米
  • 还行

看不下去了

22分钟前
  • 王二小吃草
  • 较差

也是一部挺精彩的谍战片。

27分钟前
  • 岁月不回头
  • 推荐

超级爱看

29分钟前
  • 我心自有旗不倒
  • 推荐

赵子岐的扮演者,绝对抢镜啊

31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赵子岐,命运可悲!遇到李侠,他在劫难逃!主义的大旗下,可愚弄、可欺骗、可杀戮,人性灭!

36分钟前
  • 别躲
  • 力荐

经鉴定,评分有刷。两颗星全给演员了,导演和编剧简直在糟蹋这些好演员。

40分钟前
  • 冷月葬诗魂
  • 较差

演技都不错!

44分钟前
  • 东篱
  • 还行

破绽百出 几乎都是靠灵活一动过险

48分钟前
  • 龙~
  • 很差

不错,就是情节有些拖沓。

53分钟前
  • 风小楼
  • 还行

写于2010年:因为央视在播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电视剧版而想看看经典的电影版。电视剧版一看就被深深吸引了,就像看悬念片一样,每一集都很吸引,每一集都有悬念,很精彩。以前从来没有看过类似的片子也不喜欢类似的片子,但这本却完全不同,完全打破了我的喜好。

56分钟前
  • 梳离
  • 推荐

喜欢何兰芬女士。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伍豪是周总理的化名。

60分钟前
  • 小飞侠
  • 推荐

结尾太仓促,人物性格变化太突兀,缺少过渡。

1小时前
  • 飞行家与热气球
  • 推荐

在一些诡计的设计上很好,但在人物的塑造和逻辑方面又很差。

1小时前
  • 无法逃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