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レッドクロス~女たちの赤紙~,红十字:女人们的召集令,不该被忘记的他们,Red Cross: Onna tachi no akagami

主演:松岛菜菜子,西岛秀俊,高梨临,柴本幸,工藤阿须加,须田邦裕,渡边真起子,加藤虎ノ介,日笠圭,蔵下穂波,高村佳偉人,中村瑠輝人,市村涼風,原凉子,高田里穗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5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剧照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2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3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4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5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6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3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4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5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6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7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8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9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20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剧情介绍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30年代,家住佐贺的女学生希代(松岛菜菜子 饰)毅然选择成为一名随军护士。在经过艰苦的训练后,她如愿在毕业之际收到了应征通知书,于是随同一众胸怀崇高理想的女子赶赴遥远的满洲。谁知现实的残酷很快击碎她的理想,她一度失意地返回祖国,随后又如脱笼的小鸟般返回满洲,并与开拓团的中川亘(西岛秀俊 饰)结为夫妇,生儿育女。未过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正式打响。小小的家庭被战争的魔爪撕得四分五裂,中川应征入伍,希代终日忙碌护理伤员,而他们的孩子则过早离开父母,品尝人世的艰辛。 希代从未想到,这竟是如此残酷和漫长的生死离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最后的旅程芭比爸爸的木房子乡村爱情圆舞曲春行绿洲女神异闻录4他她他她新死亡列车2黑暗侵袭2不可能的爱包公出巡之明镜高悬力王中王这个男人来自地狱一人之下第二季欢喜邻居霸道爱宝贝别哭美国荣耀戴帽子的猫惠安女猩空漫游邻居侠第一季神话任务第三季好人李司法大道通天挚爱四个丘比特末日侵袭之终极一搏旺角监狱红色呼叫铃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长篇影评

 1 ) 作为日本剧没有抹黑八路军的形象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部sp看着确实真让人内心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感觉…😂但是不得不说日本人拍的八路军都比咱们头抹发蜡嘴叼雪茄的雷剧拍的有诚意😂例如像菜菜子这样的大女优也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所有演员也都学习了中文,虽然作为中国人确实是听不懂她们的中文是在说什么鬼…🤣但可比咱们全员日本人开会都讲中文来的逻辑正确多了吧?

🤓至于内容不仅让我联想到常盘贵子、竹野内丰、反町隆史主演的那部关于溥杰和他日本妻子的sp。

其实这两部剧都算是反战题材,也是日本对曾经的侵华战争提出了反思忏悔内容的戏。

不过当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触及的点可能感觉有些粉饰的成分在里面?

😅但对日本观众来说也算是比较深刻的自我检讨的剧了吧……例如他们认为过去的战争主要是被少数好战分子给错误引导了,他们的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改革开放过上好日子…😂以及他们的军民也在这场战斗中惨遭了很多不幸……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就类似这样吧🤣不过总体来说这部剧倒是把八路军演绎的很正面很红,倒是让我看的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就是那种明明他们很认真,我看着却有点好笑那种感觉……🤣🤣🤣

 2 ) 战争发动国的民众眼里的战争——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关于最近讨论比较火的《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信》,由于期末论文还没写完的缘故,而且似乎国内视频网站都被和谐了?

就在dailymotion找了生肉,简单看了几段剧情:一个是日本军队在苏军的淫威之下掩护未及逃走的医护人员,一个是地主老杨救下两个日孤孩子,以及片尾部分的母子重逢。

当杨希邦抚摸着母亲的双手,对着希代说出:“这双手一直都没有变。

在医院里紧紧握着我的手的,正是妈妈的手啊”的时候,真是感慨颇深。

或闻有观者泪下之语,此言不虚。

对于此片的评论,褒贬不一。

中国观众,特别是对二战时候的“东北开拓团”有一定了解的观众,普遍认为只反军部,不承认民众当时的狂热,有美化侵略之嫌。

不过我依旧认为这是一部有意义的反思战争、反对战争的影片。

对战争的控诉,不仅仅是被侵略的一方诉说自己的苦难,也是发起战争的一方了解付出的代价。

杜甫《兵车行》有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这同样是以战争发起方的国民的视角对于战争的控诉。

如果说日本军部是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唐玄宗,那开拓团就是被抛弃在青海、抛弃在云南的累累白骨。

我曾经去大阪参观过大阪大轰炸的和平纪念馆,所要传达的,也就是这层意思。

和平,是中日双方乃至亚洲和世界的共同的意愿,也是殊途同归的共同结论,只是侧重点和出发点并不尽相同。

就好比两个孩子,一个打了另一个,结果被老师罚站。

完事儿老师就教导施暴的那一个:“你不但伤害了他人,而且自己还受到了惩罚。

所以以后不能打人了。

”那中国人认同“所以”,而侧重点在于前面那个“不但”,认为后面的“而且”,即日本民众遭受空袭、核爆那是他们发动战争的恶因种下的恶果,说句难听的叫咎由自取,至于反战那是因为我们是战争直接受害者。

而日本人也认同“所以”,但侧重点却是后面的“而且”,认为国家发动的战争反而给自己的国民带来灭顶之灾,所以要反战。

结果虽然都是反战,但在出发点这一层面,要达成相互理解,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 日本对战争是不会再有反省了

这部剧在中国被禁让我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看,刚看第一集的时候一直内心在问这部剧好像可以不用禁播吧,看完第二集觉得真是要禁播。

因为这是一部一本正经在编故事的洗白剧。

第一,剧中一直在混淆日本在中国本土战场和伪满洲这两个地点的概念,会让人误认为在伪满洲所做的各种帮助开垦,各种深得民心,包括极个别出于人类本能的善良的日本人代表了所有日本人在整个中国的所作所为。

第二,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上说过日本战俘包括移民是整个二战战败国所受待遇最好的,剧中却无限放大战败对日本的打击和代价。

美国二战后期对日本本土的破坏远高于苏共对日本战俘的伤害,而且战争结束后苏联是不能随便杀战俘,剧中却在颂扬美国在韩战的角色第三,GCD尽管有纪律优待日本战俘,是否有具体史实证明战后大量强迫日本医疗队为其服务,但是剧中的共产党向日本人鞠躬致谢真是不太可能有人说这部剧拍得很精致演员演的好,但是我看到的是菜菜子的各种玛丽苏和中国人操着日式中文外,还有各种穿帮和演员的用力过猛让人随时出戏。

我想到了和《永远的零》一样,日本在反战剧中充斥着对战败的不甘心,对参与战争的日本人精神的褒扬,就像在说输了尽管遗憾但是你们做的事情还是令人尊敬的

 4 ) 日本人眼中的侵华战争,值得一看的另一种视角

契机我是2021年10月15号在抖音上无意间刷到的电影解说,当时被吸引的主要原因是“日本人拍的抗战片,比我们自己拍的还要真实”,因为手撕鬼子看多了,确实挺好奇真实状况是怎么样的?

更好奇日本人拍的抗战片会是怎么样的。

当时马了之后也经常刷到了几次,看下来是平民也是受害者的观点,大致了解了。

看原片的契机是,在B站也刷到了,我就想着,再看看B站相对深度一点的内容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但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解说提到了在满洲中日其乐融融,我有点不确定。

在那个视频下面很多评论是“洗白的垃圾电影”,还有一个UP主做了2个关于这部电影的视频,一个是发现2021年国庆之后有大量文案相同、电子配音的解说视频在B站发布,账号等级不高甚至只发过一个视频。

我也去看了一下,发现确实有这样的情况。

不排除有计划地发布,但是还是有很多真实地电影解说在做。

这个题材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有话题的,包括我自己也是被“日本人拍的抗日剧”这个话题吸引了。

一个是片中有哪些地方可能与史实不符,比如满洲中日其乐融融;日本人上战场去打中国人,中国佃户一起欢送;中国土匪见到女人(女主)很兴奋。

一部电影不同的解说看出来不同的角度,有人说是洗白美化日本,有人说是反战的好片,这样的反差矛盾冲突促使我一定要去看原片。

史实我们现在没办法完全了解,毕竟过去了70多年,但是一部电影,出现不同解读让我很费解,其中原因是什么。

结论先说结论,看完原片之后,我的结论是:电影基本上真实,主要传达的观点也是反战的,不过确实有洗白和美化的部分,没有美化日本军队的残暴,美化了平民在战争中的角色,不可否认的是平民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煽动之下平民的战争积极性应该不低。

符合逻辑/史实的部分女主希代的“圣母”情节女主希代在小时候落水被中国人救起,妈妈被护士精心照顾后痊愈,所以立志加入红十字会,并对中国人比较友好,甚至在军国主义的宣传下,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生命是平等的确实很难的,虽然很多人说太理想、太圣母,但是从角色出发也是符合逻辑的。

不过这样的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应该是极少数,但是也不能一口咬定日本人都是嗜血的。

希代所在的护士团加入解放军历史上确有其事,因为要继续打解放战争,共军当时很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所以征召了日军的医疗队。

 “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医生、护士、技术员参加了解放战争,这些更增强了我们与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心。

日本的军国主义确实是残酷的,但协助我们的日本人民有很多。

”上述讲话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56年6月27日在接见日本代表团时说的。

详情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565896/扩展阅读《 被留用的日本人 ~不为人知的日中战后史~》, 通化事件不符合逻辑/史实的部分拓荒团和中国人其乐融融在日本占领东北成立满洲国之后,日本政府确实发动了许多人到满洲殖民,其中大多是在日本本土生存压力比较大的下层平民,比如希代的老公中川亘为了给家里节省口粮,跟随拓荒团到满洲有力土地成了地主。

平民被灌输的观念是来帮助建设满洲,实现大东亚共荣。

到这里其实都还是符合历史的,但是中国农民佃户和日本拓荒团的地主其乐融融,我觉得不太可能。

先说我的主观印象,一直以来在电视上看到的在东北中国人被奴役,某部电视剧中东北沦陷之后日本要求中国人在家门口悬挂日本国旗,中国人的反应是“真的成了亡国奴”,在日军控制的矿场日军洗脑“来了这里,你们就不要把自己当人看,在你们脑子里应该只有做工做工”再说日本平民可能受到的宣传,在日俄战争日本战胜后,几乎濒临破产,以英法美白人为首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同为白人的沙俄。

日本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因为是黄种人没有得到支持,没有得到战争赔款,这使得日本国内自上而下都很不满。

因此日本逐渐放弃了脱亚入欧的想法,深知因为黄种人的关系,硬挤进白人国家不太现实。

所以提出了大东亚共荣的理论,在政府的宣传下平民去建设满洲,实现大东亚共荣,同时下层平民也可以在满洲获得土地,单车变摩托。

理论和实际都说得过去,应该是有一些人自愿前往的。

然后看看历史情况,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战争行为,让中国佃户和日本殖民地主其乐融融我觉得可能性还是很低。

除非当时东北的农民被压迫,抱着换一个统治者试试看的态度。

类似苏德战争时期乌克兰人被俄罗斯人压迫,德军打到乌克兰时甚至被当做解放者,但这个可能性也还是很低。

 5 ) 关于战争,我们需要思考的

看到zaker上的简介过后,就忍不住找来看了。

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了。

在抗日神剧的包围下,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设想过如果日本拍二战题材的片子会怎么拍。

就影视作品的角度来说,它是很深刻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部片子有刻意轻描淡写日本侵华军罪行的嫌疑,但是我觉得,这部作品想要描写的重点,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中发起国所犯下的罪行有多么恶劣,对被侵略国家带来的多么大的伤害,以至于那些犯下罪行的人需要为此有多么沉重的罪恶感。

这些都不是这部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有所谓的刻意忽略这些东西。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悲伤却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如今的我们思考的地方。

第一点,故事主人公所执着的人道主义精神,这贯穿了整部影片。

看到有些人会使用“圣母”这个词,可能略带有嘲笑的意味。

一个人,坚持她的理想,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令人敬佩的事情。

如今,多少人摇着头说,社会就是那么现实,哪谈得上什么理想。

可能,一个未涉世事的小孩子会红着脸反驳,说理想对于他自己,何等何等地重要,但是得到的,总会只是那句:“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你就知道了。

”想起来,不禁是有些悲哀。

毕竟我们都活在这样的世界上。

当上校用枪顶着希代的头,让她放手的时候,她还是放开了。

(待续)

 6 ) 漫天飞狗,一地是血

这是一部反战剧,15年在网络上被一片赞美。

然而反战么?

是啊,非常的反战,反到一直看到第一集希代和丈夫死别之前我一直觉得这电影在宣扬战时中日人民一家亲,大东亚共荣萌萌哒。

拓荒团占了中国人的地,却搞的好像中国地广人稀所以拓荒团来帮助开拓土地一样,还有男主家的佃户居然叫陈岳飞,恶心谁呢?!

中国佃户跟日本地主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了呢,嗯,同桌吃过饭,一起下过地,互相救(送)过命,甚至是土匪小孙,在被行刑前都被女主的圣母光辉感动,那眼神似乎是受到了神的宽恕,这真的是要创造梦幻般的国度啊!

日本的文艺作品对“小确幸”一直很执着,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在残酷的战争中,也没有放弃对爱情、亲情的寻找和坚持,虽然不断的通过伤痛、死亡、人与人之间的生离死别来提醒观众战争的残酷性,但是,对于战争爆发的源头却没有一点点反思,为什么会爆发这样一场战争,这样的战争本质上是侵略的,是丑陋的,这部作品,除了斩首小孙以外,没有一帧镜头表现出日本军人对中国人的奴役,却有不少观众认为这是“不带立场的表现”,可笑,这才胜利多少年啊,忘了?

真以为军国主义下的军人对普通民众的杀戮是政府为了引导舆论所作出的宣传么?

开玩笑!

这样的所谓反战作品,只能是流于形式。

开拓团的生活真的是电影中表现的那么和平么?

依然是开玩笑,拓荒团的本质还是剥削,占据了中国的土地做殖民地,在拓荒团的中国人连吃大米都有罪,电影里结果是佃户们在日本地主的号召下给医院送去牛奶蔬菜,这种刻意美化侵略者已经到耸人听闻的程度了,还有观众认为这是“不带立场的表现”,呵呵你们是开拓团遗民么?

第一集的开头,长春、佳木斯被描述的好像是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建成的国际化都市,伪满政权俨然成了被日本维护的独立国家,这还叫“不带立场的表现”?

历史是客观的,不管从中国还是日本乃至世界的角度来看,全世界都已经定义了这场战争是法西斯战争,是侵略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场亡国灭种的战争,各方面都有相当资料证明这点,所以即使过去千百年,这样的观点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再谈谈战争中的平民,谁都知道战争中受害的永远是平民,不管是受害国还是加害国的平民,都是受害者,我不赞成原子弹下无冤魂这种激进的观点,但是仔细想想,舍出身家财产支持政府发动战争的平民,他们受到了怎样的教育,又是什么样的政府让他们产生了这样的举动。

日本拍反战片,需要反思的是战争的根源,只体现战争的残酷只会像这部片子一样,漫天飞狗,一地是血。

 7 ) 被卷入战争的无辜人,都是受害者

如果你是带着愤怒的心情来看,我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觉得这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片子,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战争。

片子里说,被卷入战争的人,不管是敌是友都是受害者,我很认同这句话。

日本人站在了很高的思维角度去看待战争,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纪念抗日战争,不该记住恨,我们该记住的是和平的宝贵,愤怒带来的也只有愤怒和战争(比如希特勒)。

作为真正的爱国者,我们不要为了自己一时的痛快抒发愤怒,而是要思考如何避免战争,记得曾经战争给国人带来的痛苦。

这片子也侧面的表达了日本对中国的歉意。

我也希望日本政府能够早日正视历史正式的给中国道歉,化解中日矛盾,愿我们永远和平

 8 ) 这是一部为了洗白抗日战争的垃圾电影

百分百的谎言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一半谎言一半真实,这部垃圾电影把侵华战争篡改成中日战争。

没错,中国和日本确实打过仗,但那是侵略,不是互相打,它可怕的就是温水煮青蛙式地慢慢让中国人接受它的设定,弱化了侵略性。

全片一直在讲战争多么残酷,人民多么悲惨,可狗日的日本人却没有反思,这场战争到底为何而来,慢慢地把自己包装成也是受害者。

这是在一点一点的磨低我们的底线。

可这还有很多人被它们带偏了,可见这招是多么的高明!

剧中中国老百姓跟日本人相处融洽,其乐融融,为的是让我们觉得其实日本人不全是坏的,好人占大多数,这是第一步,改变中国人和不谙世事的日本人心中的固有印象,让我们把部分日本人和大多数日本人区别开来。

真是其心可诛。

还有个桥段是女主乘着车在路上遇到中国伏兵,中国伏兵大喊:有女人。

这时其它伏兵也一脸性奋的鸣枪。

这是把保家卫国的中国军人描绘成奸淫掳掠的土匪,这是第二步,把中国人设定成邪恶形象。

还有前面所说的,这片并没有说过这场战争是侵华战争,而是说成中日战争,强化了日方发动战争的合理性,去除了日方的侵略性,把自己描绘成也是受害者之一。

呸,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日本人从来就不是什么好鸟,别指望它们会有什么反思,它们只会反思自己为何战败。

醒醒吧!

兄弟姐妹们!

 9 ) 部分日本人对战争还是反省的

部分日本人对战争还是反省的,就像本片的导演,正视了战争对本国民众的伤害,但他可以回避了日本的战争罪行,只是简单的以关东军在满洲的残暴一语带过。

日本二战死亡人数近300万,其中士兵死亡约190万(日本历史教科书上写185万),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亡人数约44万(我们现在教科书上写的135万是胡扯);在东南亚被英军、中国入缅远征军(消灭日军1万还多)、游击队杀死约18万;在苏日战场死亡10万余人;在太平洋与美军战斗中死亡约120万;志愿人员、童子军死于战争近40万;平民被美军原子弹、炸弹炸死人数约在55万人以上(日本方面统计)

 10 ) 粗看后几个观点和大家分享

几个零散的观点和大家分享。

1、关于“抗日剧”。

这步电视剧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作“抗日剧”。

作为“抗日剧”必要的基本立场是“抗击日本侵略”,即日本是侵略者、日本人是侵略者。

本剧完全没有这一立场,所以只是“二战剧”不是“抗日剧”。

2、关于“反战”。

反战是战争发起者的特权。

只有具有战争选择权的国家才有反战的权利,比如抗日战争的日本,比如越战的美国。

不具有选择权的国家没有反战的资格,只有在投降和抗争中选择。

真正的反战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战争的费效比太高。

日本反战的原因是战争失败,做了亏本生意。

美国反战的原因是付出太多不划算。

从来都没有因为对方的痛苦而反战的。

3、关于“原谅”。

原谅是受害者的权利。

只有受害人才有选择原谅的权利。

公正的审判是原谅的前提。

没有公正的审判,责任的区分都不明确,何来原谅一说?

原谅是一种权利,不是一种义务。

原谅是在公正的基础上,基于美好的预期,主动的自愿的放弃一些权利。

所放弃的权利是属于受害人的,放弃这些权利必须基于受害人的自愿。

4、关于“战争创伤”。

战争发起者和战争承受者的战争创伤是两回事。

战争发起者,如抗日战争的日本,其战争创伤是其付出的战争成本。

日本付出这些战争成本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战争获取战争红利,包括资源产地、商品市场、廉价劳动力、更高的国际地位、更大的民族生存空间等等。

这种付出是自愿的,也是有预期的。

战争承受者,如抗日战争的中国,战争创伤则是完全的伤害,是被动的被迫的付出。

这种付出是非自愿的。

此剧我给两星,基础星一星,制作表演的技术性加一星。

基于我中国人的立场,我无法在此剧观点上给予加分。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短评

你去看日本的历史教材,把南京大屠杀轻描淡写说成南京事件,他们到现在都没有承认道歉,日本人骨子里是个做事没有底线的变态民族,不得不提防这个邻居。个人对日本的态度经历了看山看水的三重过程,自从他们向大海排放核污水,就基本败光了对他们的一点好感。

10分钟前
  • 归卧秋
  • 较差

很糟糕,完全是部披着战争片的亲情伦理片。导演太天真,在用和平年代人的思维去思考战争年代人的价值观,只能说日本人的战争片基本换汤不换药,对战争的认识都严重不足。这片唯一的进步就是告诉日本人,二战的时候日本不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受害国。

14分钟前
  • 钉宫党的胜利
  • 较差

编剧的立意很难得,美术错误和导演水准拉低了分数。

19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软性洗脑,呸!

23分钟前
  • 朱婷(快跑路
  • 很差

真的对霓虹战争期间没有兴趣

26分钟前
  • buyhighselllow
  • 还行

有一些硬伤,瑕不掩瑜。

30分钟前
  • mobydick
  • 推荐

从红十字的角度讲反战很聪明!

33分钟前
  • A型君
  • 力荐

对于日军暴行的描写比较简略,但并没有回避,至少里面所有的政府都是灰色的,这点比较客观,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4分钟前
  • 伊万
  • 推荐

日本人拍这种东西,特别扭!又想表达关东军残忍,又想表达一部分日本人的博爱和善良,又想表达苏联不要脸,又想表达中国人胜利后的复仇,又想讽刺下共产主义洗脑,最后还是表达了,我们日本人其实本质是很善良的,你们苏联人是残暴的,中国人也是很多坏人的,你别指望日本人道歉。

35分钟前
  • VINO
  • 还行

为了不得罪这几国导演编剧也真是服了,其实这剧挺有价值的,值得一看!正视这段历史

39分钟前
  • 刘三十
  • 还行

日本人这部片子的三观比抗日神剧正多了。

42分钟前
  • qmigh
  • 推荐

节奏太赶了,这种题材还真不适合脸谱化处理,都拍成魔幻剧了

46分钟前
  • M.R
  • 较差

圣母一样的女主,巧合牵强的剧情,过于饱和的情感表达,实在是不该在看了几部侯孝贤的片子之后看这种水片。

49分钟前
  • 高代槙生
  • 还行

无趣,日本人把握不了这种时空跨度大的片子,为了感动而感动的刻意冲淡了题材本身的冲击力。

53分钟前
  • 雪風希夏
  • 还行

!!!

57分钟前
  • Fan🌾
  • 力荐

就好像在听沉默的羔羊里变态杀手讲温情故事一样,恶心死了,所谓的人间大爱里包裹着不可一世的狡辩。历史是集体记忆,却试图用一个纯属虚构的个人记忆来混淆视听,而且还是一帮人虚构的个人记忆,简直是厚颜无耻,不要脸。

1小时前
  • ちがう
  • 很差

“其实这片子试图绕开民族主义直接谈人性的普世价值,所以才会有如此不真实的圣母设定。”“20世纪30年代,家住佐贺的女学生希代(松岛菜菜子 饰)毅然选择成为一名随军护士。在经过艰苦的训练后,她如愿在毕业之际收到了应征通知书,于是随同一众胸怀崇高理想的女子赶赴遥远的满洲。谁知现实的残酷很快击碎她的理想,她一度失意地返回祖国,随后又如脱笼的小鸟般返回满洲,并与开拓团的中川亘(西岛秀俊 饰)结为夫妇,生儿育女。未过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正式打响。小小的家庭被战争的魔爪撕得四分五裂,中川应征入伍,希代终日忙碌护理伤员,而他们的孩子则过早离开父母,品尝人世的艰辛。”

1小时前
  • 这么近,那么远
  • 较差

本故事纯属虚构,不过就算预算有限,日剧的分镜就是那么好看,小清新

1小时前
  • 六爻
  • 还行

一般般吧

1小时前
  • 王圈圈已注销
  • 还行

红十字精神的伟大,就在于其“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不分敌我。理想是可贵的,但现实太残酷了。日本拓荒团的殖民者中也许有有人性的人,愿意与中国人和平共处,一起种粮食。只教育我们狠日本人,其实最该狠的应该是俄国人。苏军在8.15之后还继续在东北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悲欢离合,看得太心酸。

1小时前
  • 崧澤野鶴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