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都在学习廖俊波 他像教科书里的人物一样 基层公务员都在学习 你问我当时学过啥学到啥 真不记得了最近看了一诺无悔这个电视剧 每一集都认真看过来 经常有感动到落泪的时候 让我想起了我为什么要当公务员 说实话就是个稳定的工作我清楚的记得面试那天第一道题叫官不聊生 我在回答的过程中提到了政治理想 我认为当官不是为了发财也有可能是为了实现政治理想 想真正做点什么 我印象中主考官听后笑了没错 刚毕业的时候我确实是这样想的 到单位打了6年杂 什么活都干过 什么专业不专业什么男女什么服务员都干过之后我自己也变成了每天只做手头工作只盯自己工资卡的人 学习廖俊波同志 大家可能会说我就是个基层公务员就算我想为人民做点什么我还是做不了啊 廖俊波呢 也不是一下就成了县委书记 所以呢 我们为什么没有让自己努力的变成有能力成为有可能为人民做点什么的公务员呢 试想没有一颗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心就算成为领导干部我们又能做什么
作为一个福建政和人,看了一诺无悔。
忍不住想来豆瓣写点什么。
看了下评论,原来还有好多人不知道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的。
首先我想说的是,廖书记来政和之后,政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书记确实为我们政和做了不少好事,这是值得肯定的事。
但是剧中很多故事情况实在太尬太假。
作为一个本地人,看剧肯定找自己熟悉的地方,所以一打开电视就在想这是哪里,那是哪里,看了几集之后反复确认,居然发现95%场景不是政和拍的,居然连县政府办公的地方也不是,一开始的红绿灯路口也不是。
说实话,有点不明白。
县政府外观这么多年还是没变啊,为啥不能取景?
乾东镇实际是东平镇,取景也不是政和,剧中古镇其实是石圳,只有几个镜头是那,大部分都是其他地方。
中毒原型是石屯镇的小学生,我不大理解既然是为了歌颂一个无私奉献的领导,为啥要改名?
随便捡几个地方说说吧,先说说一开始偷水事件,据我所知,我们政和还没有哪个村庄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挑水的。
再说说到上海招商的事,上海九星市场,在上海的应该没人不知道吧,好几个股东都是政和人,这个大市场里,老板几乎是福建人,政和人占一大半,基本是政和来沪招商的根据地,但是剧中不提,我觉得是这么体现政和的穷不合适。
再说说政和医院,医院98%的取景不是政和医院,剧中的事件基本都是真实的,比如小孩中毒事件,其实是小学生,连夜送往福州。
住院住了十几天才好。
现在医院确实添加了新的设备,名字也改成了南平市第一医院政和院。
然后说说政和一中宿舍,这里暴露下年龄我05年上的一中,就已经住宿舍了,宿舍就在学校里面,比剧中的大,剧中为了体现穷,说没有宿舍,这合适吗?
廖书记确实在学校后山又盖了一栋学生宿舍。
但我觉剧情这样有点过了。
然后说说高考,除了清华北大,确实有十几二十年没人考上去过,其他学校都有,虽然不是每年,厦大这种省内学校每年都有,剧中把政和一中说的太不堪了。
一场抗击疫情的伟大战斗,再次显示着平凡的英雄带来最多的感动。
医护人员、基层民警、快递小哥、运输司机、社区工作者……他们不是从天而降的神祗,只是挺身而出的凡人,如同多而密的繁星,温暖着你我他。
这样平凡的英雄,从来不曾远离我们的生活,《一诺无悔》的主人公恰是这样的人。
这部讲述“时代楷模”廖俊波光荣事迹的电视剧,自在央视播出以来,之所以在口碑与收视上赢得双丰收,就在于其精心的拍摄、精彩的表演、精致的制作,成为接地气的主旋律大剧。
古有季布侠义好助一诺千金,今有时代楷模为民造福一诺无悔。
剧集取材于真实的人与事,本着大处不虚、小处不拘的创作原则,来显现廖俊波的为任一职,振兴一方。
剧情从其出任政和县委书记为起始,顺势排开一个基层干部的心系百姓、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无怨无悔,让整个故事做到了影像故事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人物性格化,形成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兼备,带给观众无限感动与精神力量。
剧集采用朴实的镜头语言,以带有纪实色彩的风格,彰显廖俊波为谋地方经济发展的奔波与劳碌。
面对全省经济末尾的政和县,他到任伊始就微服私访,走进乡村来体察民生民情。
大会上提出愿景规划,庄重许下承诺,鼓舞干部队伍士气。
竭尽全力来招商引资,为此呕心沥血。
面对不断出现的困境与质疑,他用信念与坚持,热情与实干,让干部与群众凝心聚力,来实现政和一地的光荣与梦想。
故事以廖俊波的日常工作的细节为切入点,用他一个个与人交流的情节,体现其心里如何装着百姓、如何装着工作。
那一个个工作问题的解决,持续推动剧情向纵深发展。
那视察基层事遭遇的惊险,同为富不仁的奸商斗智,诸如此类商业元素的增添,加重着故事的趣味色彩。
而对先进人物的塑造上,完全摆脱以往高大全的形象,更多地显示其生活化、情感化、个性化的一面。
这个廖书记是如此平易近人,观之可亲,见之忘俗。
他以真取信、以诚感人,丝毫没有一点官威与架子。
给小胳老板柏水塘排忧解,帮助乡村清洁志愿者顾晓威打扫卫生,解决池小妹面临的难题,鼓励镇长罗强做好家园建设。
不但说服熊一光放弃辞职,还以身作则来团结身边同事,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司机曹明宇这一角色存在的价值,成为表现廖俊波工作上忙碌不休的佐证。
忙于工作,疏于家庭。
廖俊波那为父、为子、为夫的深深愧疚。
那家人对工作上的理解与支持,更加反衬出廖俊波的人民公仆情怀。
因《红楼梦》里“贾宝玉”一角闻名的欧阳奋强,此番执导《一诺无悔》,力求用精益求精来打造该剧。
从摄影到灯光,从美术到音乐,各个方面无一不精。
叙事上流畅有序,情感展现丝丝入扣。
廖俊波那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饱满形象,由无数个令人感动的桥段予以勾勒而成。
那一桩桩、一件件事情形成串联之感,不间断地展现他的一心为公,来传递积极的正能量,诠释什么是“樵夫精神”。
樵夫,砍柴人也,劳作不止,为人们带来光明。
剧集的廖俊波正是这样一个樵夫。
一颗平凡人包藏着英雄心,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且尽己所能、持之以恒。
实力演技派郭广平在表演中抓住人物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精髓,表现出人物丰富的语言动作、百转千回的内心情感,还原真实、平凡而又震撼人心的廖俊波。
我们需要英雄来为时间赋予意义,我们需要英雄来使历史富有光彩。
时代需要《一诺无悔》这样的剧集,来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
国和人民不会忘记,那些为国为民而砥砺奋进的英雄们!
特别是在抗疫的当下,尤其需要英雄精神来教导我们如何去面对生活。
《一诺无悔》开篇便以“初心”为切入点,以主人公平实的工作和生活视角为叙事方向,将廖俊波对事业之热忱,与家人的情感相结合,逐渐拉开了一幅幅一幕幕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且感人至深的小荧屏画卷。
在创作者追求写实的手法里,忙碌的工作节奏中,廖俊波早起晚睡废寝忘食,除了其作为优秀干部的基础外,还在生活中和家人因此产生的小“矛盾”。
从父母到妻儿的叮咛与担心,廖俊波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普通人身份,更能一下子拉近与观众们的距离。
剧中,怕妻子因自己忘记吃午饭而偷偷地蹲在楼下吃掉冷饭菜的廖俊波,在被无情揭穿时一副心虚又好笑的表情让人同情,却于侧面烘托出其专心工作一心职守的高贵品德。
随即全剧进入“一诺无悔”的主题,虽然政和县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县城”,却多年来一直以全市的尾巴县和贫困县而闻名。
甚至连这个经济发展工作做得头头是道同样闻名全市的廖俊波到任的第一天就遭遇“车祸”这个大麻烦!
从编剧的角度出发,电视剧《一诺无悔》的优秀之处并非只是记录事实的流水账,而是在精心打造的故事情节里,处处强调细节。
首先,就是廖俊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他到任政和县的第二天一大早就立马召集县长、副书记、交通局和财政局在县城最“繁华”的街路现场办公,一番最具时代感的投资观念,“物流先于一切”的治理理念,给在场的所有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而随后与县长和副书记交代工作和宿舍安排后又立刻投入到更细致的考察当中去。
看轻客观条件,重在做实事的“初心”,将责任和担当书写得赫赫醒目!
与此同时,廖俊波的形象也并非一水的“高大上”!
在县长和副书记们眼里有些不近人情,不懂世故,在更多的新同事和下属眼中甚至有些说大话、喊口号的嫌疑,但一心扑向工作的廖俊波,心里眼里只有政和县亟需脱贫的现状。
剧情推进的动力也就此愈发猛烈。
还有值得称赞的是,全剧的三观超正。
除了工作上进、孝敬父母的廖书记之外,廖俊波妻子在金钱贿赂面前的智慧和果断,以及随后电话里和老公撒娇“报平安”的细节处理,也表现出了创作者的智慧。
廖书记夫妻情感不但如铁板一块,清正廉洁之气更似磐石一巨!
尤其是相比于政和县“临阵脱逃”的干部,迎难而上的气魄和精神,在廖俊波身上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体现。
从导演的手法上看,《一诺无悔》除了细节亮眼,如后备箱常备的雨靴和帮助村民修缮老屋等处之外,当廖俊波和司机一行二人在上屯村遭遇的“偷水风波”而引发矛盾冲突旋即爆发时,一场及时雨,“感化”村民化解矛盾的同时。
将全剧的情感向也推上了第一个高潮——廖俊波到政和县任书记,真真的犹如一场及时雨,温润每一个需要脱贫和改善现状的老百姓,让所有人能真切的感受到新领导工作的决心和态度。
随后,“外地客商”身份的廖俊波一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谚语,不仅让司机茅塞顿开,更给出了上屯村解决吃水难的终极办法。
国家助农的无息贷款,更像似一股暖流,激励着基层干部们工作的劲头儿和决心,也有力地突出了本剧对正向价值观的强化和引导作用。
可以说,作为典型的略带传记类色彩的正剧《一诺无悔》,对于所有观众都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以写实为底以写意燃情,更在细节处彰显随处可见的真情流露。
而随着剧情的进展,廖俊波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与尽职尽责的事迹,定会更加生动于故事情节之中。
另外,全剧还拿出了一定的篇幅放在了廖俊波及其家人的描写上,可以说是从多方面表达了廖俊波精神的全部,也展现了《一诺无悔》的精神立意和全剧愈发全面的感人之处!
最近一直在看扶贫攻坚剧,这部是廖俊波真人事件改编,原型是非常敬佩的人物,给福建地区带来了很大改变。
可以明显看出导演非常想拍好这部剧,用镜头渲染了很多真实发生的贴心细节和场景。
演员虽然没有亮点,但体态基本合格,男主演撑住了整部剧。
但是编剧的剧本设定非常扁平化,台词也书面化的不接地气,让人一下觉得假大空。
廖书记出身底层,对地痞流氓和村镇的勾心斗角相当熟悉,运筹帷幄。
一味的用伟光正去描写,却对商人卑微至极,让人疑惑。
好的剧本是人性的描写,是社会的缩影。
扶贫攻坚等任务剧不是拍不好,剧本需要完善。
五星给原型,其真实故事更感人。
实话说最多打3.5星,虽说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但脱离生活就是——假!
第一:男主作为一名县委书记,实话说电视剧与原型都是一名好官,中国太需要这样的官,但作为一名管理者,不知是编剧、还是导演的问题,我感觉太假了,某地方发生异常情况,不是亲力亲为,而是利用手上资源合理处置,各司其职,不然中国配那么多副县长干吗?
电视剧的县委书记是一名好官,但不是一名好的县委书记。
第二:书记的女儿过于成熟,不像高中生,不说人物关系我还以为是他的妹妹。
第三:书记下乡考察,现实生活中最少会带一名了解本地副县长或纪委副书记或组织部副部长,电视剧中像皇帝微服私访似的。
第四:司机的感情线不符合现实情况,没有一个领导干部会让身边的关系网拉得如此草率,省委组织部指派的干部怎么会看上司机呢?
要是等整部剧播完,估计写着写着就不想写了,不如趁现在一边看一边有所感想,赶紧写下来。
第一篇谈为政者和其所处制度环境的伦理问题。
廖俊波,曾任南平市政和县县委书记,车祸身亡之后,被追授为时代楷模。
从目前能够了解到的材料来看,其在政和工作时期,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实干派,一心一意谋发展。
这个时代像廖俊波一样的为政者有没有呢?
应该说是有的,而且还不少。
但是为什么他好评如潮呢?
(且不说他因公殉职,英雄如果以牺牲性命为代价,那么我情愿这样的英雄少一些)从材料来看,当地老百姓总是记着他为人民服务时的一点一滴,可以推出干群关系良好。
而如果有心留意下被百姓惦记着的干部材料,不难发现县一级的不少,就如焦裕禄,通过宣传,可以称为真正的家喻户晓,当然具体未必多么清楚,但那个形象无疑与某些代名词挂上等号,成为“典范”。
一切光荣理想的塑造,在其生成之声,便与真实产生了距离,但这并不否认人物身上存在的一些令人可敬可佩之处,“物以稀为贵”,人亦如此,否则也不会拿来宣传。
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县这一级相对深入人心?
由此可以深思的问题是,在纵向结构关系中,如何认识“县”的定位及其作用?
还有,我突然想到的是,它属于城市还是乡村?
(以城乡二元对立作为预设,在我看来,是不恰当的。
这里暂时这么使用)常听到的一个词,“父母官”,在影视剧中的呈现很有意思,“管事的”,更重要的是,刚上任不多久,“上访户”(这个词我也认为政治色彩意味太浓,但是这里暂时这么用)就指名道姓要找廖书记。
这看起来能够作为一把手的廖书记得民心,能解决群众困难,但是这却埋下了深深的隐忧。
正如呈现所说,“廖书记要管整个政和的事。
”而二十三万的县,这是什么概念,如果每个人遇到困难都直接找书记,那么可想而知,这个县的行政生态多么糟糕,这意味着除了一把手之外全无寄托,在这种形象塑造的背后恰恰反映了institution的弊端。
它虽然体现了对于清官,能官的诉求,但却没能为institution的改善提供更进一步的引导。
它令一人得以突显,而不是一群人得以突显,更不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得以突显,这才是可怕之处。
《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时代并不缺乏有德的为政者,缺乏的是如何能够尽可能地保证这样的为政者在其岗位上做实事,仅仅依靠为政者的道德是不够的。
#一诺无悔剧评02#本篇谈谈领导干部的家庭关系与工作伦理问题。
根据目前呈现,片中有廖俊波家庭,董县长家庭,罗镇长家庭,以及还未成家但是恋爱关系的书记司机和主任,这几对亲缘关系。
先来看前三对,都有特点,家庭中的另一方基本能够理解作为县委书记,县长,镇长的工作辛苦,但是在某些情况时,难免有怨言。
这主要表现在身为干部的一方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家庭,不仅是少着家,还可能动用家庭资金贴补项目建设而影响原本的家庭计划,特别是亲人有困难时,不愿动用特权来行方便。
这些是不是情愿可原的呢?
个人认为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一定要分明情况。
要兢兢业业工作,但不是说为了工作不要家庭,领导干部同时也是父母,子女,朋友等等角色,也需要处理好他们的工作角色与其它角色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的宣传中过于强调公而忘私,这其实违背了人性。
正常的情况是兼顾人性“利己”与“利他”的考虑。
所谓家风,是和谐的,不是一天到晚吵吵闹闹,三观不合的。
是相互体谅与尊重,不是出了事就摔盘子砸家具闹离婚的。
我在看资料的时候发现,廖俊波实际上很懂得照顾妻子孩子的情绪,他甚至精心设置了一些小浪漫,为什么影视剧不体现出这一面呢?
为什么不能向我们展现一个可以兼顾的富有智慧的党员干部形象呢?
早知道一个优秀的干部背后,一定有一个能够给予其精神支撑与温暖的家庭!
这是多么重要!
更别说同为党员的家庭,就如董县长和她的丈夫,从片中可见,两人虽然也有争执,但终能体谅为多,并且董县长的丈夫承担了做饭家务的工作,这何尝不是给了女性从政者支持?
唯一遗憾的是,片中并没有出现他们的孩子(也可能他们没有孩子),使我们不能再看到丰富的家庭样态,不能再进一步思考。
在情理之中的,属于家庭关系内部的问题,可以通过双方努力而化解,只是要看双方的态度,行动。
但前面提到有些问题也不能退让,是哪些问题的,比如领导干部的特权问题,片中有一处呈现很有意思,当廖的女儿中毒,廖的妻子说要送好医院,被廖给制止了。
这里体现的就不只是家庭内部问题,而涉及到权力会干预的公正问题。
廖的处理是对的,这是领导干部必须守住的红线,如果开了一个口子,那么就会造成失信,不仅是个人的失信,还是党和政府的失信。
因而,为政者的不易也在于此,他们要表现出更大的决心来抵制因私废公的行为,因为他们掌握的公权力可以造福百姓,却也能为祸一方。
觉得概括起来,本剧主演们的感染力强,但剧情和台词过于低幼化,几个年轻角色的塑造很幼稚,把真实的事迹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演绎得儿戏了。
剧中简单涉及到了一些乡村问题、产业问题、生态问题、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基层切实发生,且值得深思的大课题,电视剧进行艺术化包装是没错,但剧情和台词不专业、不真实,剧中过于注重传达情绪,观感则是误以为基层干部的工作如此儿戏,误以为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措辞如此空洞。
也许制作团队并没有认识到区县、乡镇的领导干部是在做什么样的工作,是在思考什么深度的问题。
去拍政治剧,而且是艺术化演绎“时代楷模”,那么请制作团队带着敬畏去做。
感觉央一的《一诺无悔》中把人民干部们的智慧展现得很有逻辑。
经济开发区受阻的谣言出来后,廖书记想出了扰乱对方军心的暗度陈仓、将计就计的操作。
古主任也故意用英语和粤语与陈一年对话,谨慎地考察陈一年的来历。
这些机智的操作看得我外公非常喜欢,他开心的说:“共产党员就是最有智慧的!
”老爷子看剧开心,家庭氛围也更加和谐了。
另外感觉剧中出现了一个好消息接二连三的局面,花卉养殖有了思路,净水系统的安装到位,都令人振奋。
加上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审批通过了,看着电视剧里他们开心的笑脸,我和我的家里人也都替他们开心。
真好
根据廖俊波先进事迹展开创作的电视剧《一诺无悔》开播几天了,追到第15集感慨良多。
其实最初只把这部剧当成典型的主旋律作品,没想到会带给我很多共鸣。
追这部剧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被强大的主创班底吸引。
当年的“贾宝玉”欧阳奋强是演而优则导的代表,在导演领域拿过不少奖,很好奇他这次的表现;演员方面,郭广平、何政军、傅淼都是多年来踏踏实实演技的戏骨,他们的演技毋庸置疑,在一起搭戏令人期待。
然而看完十几集,带给我最多惊喜的反倒是剧情和人物塑造。
先说剧情。
《一诺无悔》的创作难度很大,廖俊波离开我们之后,很快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基层干部,他的一些优秀事迹老百姓耳熟能详,电视剧虽为艺术创作,但肯定要在合理的范围内,难免会束手束脚,真实还原和艺术加工是创作中的两极,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没想到这部主旋律一点都不呆板、枯燥,反而完成了生动、有趣的创作,从第一集廖俊波接下苦差事、到了政和县开始剧情就很吸引人了。
人还没到,就有两位干部递了辞职书,路上遇到堵车还险些撞到买菜的老太太,第一次开会台下人心涣散,会开到一半停电,会议结束后各部门的干部议论纷纷,对他将信将疑……现实中廖俊波在政和县奋战了4年多,离开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结果没有悬念,然而剧中政和县艰难的现实条件、难缠、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是成为摆在廖俊波面前的几道难题。
因此,从第一集开始,我关心的就不是结果,而是他到底怎样帮助政和县打一场翻身仗?
接下来的剧情可谓环环相扣,一心想着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廖俊波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干部们需要他鼓舞士气、邀请想要的人才出山、想建设开发区政策受阻、还有奸商和受金钱诱惑的干部打各种小算盘……脱贫致富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完成的,把这个过程的拍出来才算本事,《一诺无悔》做到了,追剧至今,经过不断地努力,廖俊波的开发区计划终于审批通过,站在开发区中心、把各级干部召集到工地上开会的廖俊波满是希望和干劲儿,然而通过后面的预告看到,接下来他将接受更加严峻的考验,这是促使我追剧的主动力。
再说人物塑造。
廖俊波是这部剧的核心,把他“可亲、可爱、可敬”的人民公仆形象生动的塑造出来,这部剧才算成功,这一点《一诺无悔》也做到了。
剧中廖俊波最大的特点是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不管面对怎样危急的情况,都能做到保持冷静,用平和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剧中廖俊波总是“运动”的状态,不是下基层,就是在下基层的路上。
不能直接赋予角色高大的形象,那怎样让人物在观众心中高大起来呢?
导演从细节入手,通过点点滴滴不断积累来丰富人物。
剧中有数不清的动人瞬间,他和司机小曹从村里出来,乡亲送的莲子他只是尝了尝,然后尽数都留给司机;为了节省资金,他和司机在车上过夜不去住旅馆,这时才发现原来在车上早就备了被子,不知道他已经多少次在车上过夜?
但是相对的,当找他求助的姑娘来县里的时候,廖俊波又自掏腰包安排她去住酒店。
在11集里,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十几个孩子食物中毒,被送到医院急诊,廖俊波冲在前面去探望孩子们,此时看到女儿也躺在病床上,这里廖俊波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进去关心了一下女儿,这个细节郭广平演的太好了,一方面身为县委书记,他有职责先去探望危重的孩子,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个父亲,去看下女儿也是人之常情,这个细节处理的让人特别有共鸣。
除了县委书记,廖俊波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丈夫、父亲,本来想给家人做一顿早餐,结果被一个电话叫走;面对妻子的辛苦和委屈,廖俊波也会用甜言蜜语和一些小手段去哄自己的爱人,这个顽强的人民公仆也有脆弱的时候,在得知省里收紧开发区批复,自己的计划即将泡汤时,廖俊波少有的表现出失望和难过,独自走出来给女儿打电话。
这些细节,把廖俊波塑造的有血有肉,能更好的激起观众共鸣。
最后想说的是,有原型的角色最难演,要尽量还原,不能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特长塑造,一旦有违和或不符合原型的地方就会被观众看出来,郭广平除了打破观众传统认知、把廖俊波塑造的极为生动外,也做到了让观众相信、有代入感。
饰演丁峰的何政军,以及饰演林莉的傅淼等演员也一样,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在荧屏上真实还原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状态,也让观众再次见证了在廖俊波的带领下,政和县脱贫的全过程。
前面的评论说假大空,确实,这也是官方的宣传传统了。简单说说剧中的几个人物,男主本身是个好领导,但是这个领导被神话般地塑造,明明一个真实的人物,塑造地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第二,书记的家属见面就是埋怨,似乎除了埋怨再没有其他的话可说,可见编剧的生活积累的匮乏。这一点,不仅反应在书记的家属身上,也反应在女县长的家属身上。5个署名编剧弄出来的剧本就这样?
每天一集,满满的正能量
党的好干部,群众的好儿子,我辈楷模
看过
如果人们总是时不时地悼念人民的公仆,或许真的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 道阻且长 任重道远!
如果不是知道是主旋律还以为是什么警匪谍战片,虽然说是纪录生平事迹但是拍得挺商业化(虚)的。廖书记真的圣人下凡,如果这些事都是真的那么这样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领导干部真的很让人感动。总的来说挺好看的。
中央一套八点档,疫情期间和我妈追的第四部剧。中央一套从村支书带领村民脱贫进阶到了县委书记带领下的脱贫攻坚。
某些雷人桥段,我以为应该已经灭绝了。
把南平拍的像河北京郊,所有央视主旋律都一个气质模样?区域特征呢?我没管你要口音啊?什么正能量,洗脑专用,给南平地区党员公务员找点学习热潮,把牺牲的优秀党员的文章做成这样,导演臊不臊?还有那群编剧,是不是端的国家饭,碗摔不破?
良心好剧,所以人为了能脱贫付出了太多,最后因公殉职的时候哭得很大声……
傅淼老婆专业户,这个廖书记不行,一张腐化脸,没点正气
真不咋样
好……一部剧
好领导啊
高度达到了,就有这样境界的人,没达到的人也许永远理解不了他们的情怀。
人民的好书记
剧还不错,虽然有点假,但我还是接着看了。吐槽一下,廖书记的女儿看着年纪也不小了,为什么头发还扎那个样子呢?这个发型是人家小姑娘才扎的吧,有强行装嫩嫌疑
看完第一集,又尬又假,偷水的事光凭说话解决就算了,关键是这双方一和好就开始下雨了。。。敢情你是龙王吗,只要有你们,村里再也不用担心缺水的问题了
廖书记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好好看呀……
挺不错的,就是人设有些完美化,演点缺点更真实完美,剧情快如浮光掠影,男主脸有点肉不瘦,鞠躬尽瘁感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