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的经典,被BBC改成了三集电视剧,并且是第一个采取保持原著结局的一个版本。
三个多小时看下来,略有些困顿,影片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少了些血腥的场面。
对于我还略有些失望,不过,女主的内心世界完全弥补了那些视觉上的刺激。
虽然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已经对女主那种极力掩饰自己内心不安的表现有所暗示。
但是,最后结尾才把女主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推理的部分被诠释的少之又少。
结尾的凶手出现的没有太大的反转,有点在意料之中。
会抽空看看,这部原著的,一定细节上的线索会多过于剧集。
人心这个东西,果然是最可怕的。
做一个善良的人吧。
要不然,就真的无人生还了。
(大量剧透,建议观剧或原著后阅读)阿婆诞辰125周年,我们戏剧界的良心BBC立马应景地拍摄制作了阿婆的这部最负盛名作品之一《无人生还》,采取原著结局!
采取原著结局!!
采取原著结局!!!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天噜,我这样的推理迷怎么能不第一时间冲上前一睹为快呢?!
《无人生还》又名《童谣杀人案》(And Then There Were None,1939年发行时书名为Ten Little Niggers,后改为Ten Little Indians),出版于1939年。
这部小说莫说在阿婆作品中,就是在整个推理小说史上,亦具有难以磨灭的崇高地位。
熟悉阿婆作品的朋友应该了解,阿婆的推理作品喜好并擅长密闭空间的群戏设定:或行进中的东方快车、或尼罗河上的游轮,以及阿婆的两大招牌系列:侦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系列中,密闭山庄的梗也不止一次出现。
而《无人生还》这部作品更是把密闭空间的连环杀人事件布局玩到了极致,尔后对该作品的各种诸如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形式的翻拍更是层出不穷。
著名高口碑电影《致命ID》更是结合了“人格分裂”题材的一次天才式的伟大致敬。
在推理题材民众热衷程度颇高的日本,无论是在推理小说中诸如绫辻行人的《十角馆的杀人预告》 ,亦或是漫画例如名侦探柯南的《名侦探的聚会》、金田一《秘宝岛杀人事件》里,总能看到《无人生还》的影子。
就我个人观感而言,相对于推理,这部作品的定位应该更贴近于密室求生类的惊悚。
十个人被素未谋面的神秘主人邀请到一座孤岛上的独幢别墅中,原本应该是轻松温馨的度假却由晚餐后留声机里传出指控所有人都犯有杀人罪行的神秘声音而转变成了一场恐怖的噩梦。
从当晚开始十个人相继死去,他们的死亡方式与别墅房间里的暗黑系童谣内容完全相符: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
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猎奇;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
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
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飞来一蜇命呜呼,六个只剩五。
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事生非打官司;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鱼吞一个血斑斑,四个只剩三。
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
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
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餐桌上还有十个小瓷像,每死一个人,瓷像就会莫名少掉一个。
这恐怖氛围营造得简直登峰造极。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在布这个旷世迷局的时候,阿婆精妙地安排了真凶假死的情节。
没有名侦探为你抽丝剥茧,没有罪恶之人能逃出生天。
读者就这样在一路提心吊胆又兴奋刺激地窥视了十个将死之人的内心世界之后“目睹了”他们的离世。
所有的谜团连末尾接手的警方都束手无措,直到终章漂流瓶里的那封自白宛若上帝之手揭开真相、阐明罪恶。
一气呵成,余味正浓。
所以说,这个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没有推理部分的,若说有,那也是存在于读者的思维活动中。
就这样一个人物众多、情节丰富、惊悚恐怖氛围浓重的高质量迷局而言,以刻画形象揭露人性为切入点,不失为影视改编作品创造者之上策。
而就BBC这版的三集连续剧表现来说,正是很好的把握了这点,以较高的完成度再现了这部名著。
剧集开始就加上了很多其他版本里去掉的火车上相遇的情节,主角率先出场,人物性格有了第一次的展现。
隆巴德从出场就是个坦荡的坏人,邪气的外形,对女主不怀好意的“兴趣”很自然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也符合能陪女主活到比较后面的人物设定。
女主是个复杂的人物,不管是原著还是每一个符合原著精神的影视版本。
在故事的开始你根本不能断定其是正是邪,娇柔端庄的外表加上全剧不断穿插的有关小男孩的记忆,让人很难怀疑此人犯有怎样的“罪恶”。
但她又是最早意识到“童谣杀人”这一阴暗现实的,当她确定了自己的猜疑,就立马变成了人群中最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的人。
这些转变演员拿捏的很到位,要不是我早已谙熟整个剧情,观剧过程中都要不禁怀疑这样“脆弱”的女主会不会被提前干掉。
可随着剧情的发展,在诸多生死攸关的时刻,女主所表现的特质开始与初来别墅之时割裂,更贴近回忆里那个一袭红色泳衣热情奔放的沙滩女郎形象。
在小男孩不幸溺水的那场戏里,导演刻画了一个比较隐晦的细节:女主让小男孩独自先去游泳时,躺在沙滩上划下了一些字迹,随后又迅速抹掉,全剧始终没有像拍摄管家谋害前雇主那样赤裸直接表现小男孩溺水而亡的景象,这个细节暗示结合后来女主“奋力奔跑”时的慢动作以及当时似有似无的唇角的微笑反而加强了对女主阴险内心的表现。
女仆的表演很到位,她的形象从一出现就透着让人很不舒服的气息,这个终日活在沉重的心里负担下的愧疚又怯懦的女人一如另一个“罪人”形容的那样,好像死了一半的僵尸。
其实她的罪恶算是十人里较轻的,算是知罪不报的从犯。
女仆的丈夫是个内心更为阴暗的人,他显然是主导谋杀前雇主的主凶。
而目击者——他的妻子之死或许在他看来是种解脱,没有任何悲伤和不适,他仍能淡定地完成各项既定的工作,出入安置因为罪恶而“遭惩罚”的尸体的房间。
当其他人开始不安地探讨起他们夫妇被指控罪行的可信度时,他还能阴森森地躲在门户偷听。
原著里最后说过,真凶是非常缜密地制定了整个杀人计划,罪行比较轻的最先死去,管家死状较惨,倒在了中段。
纨绔公子哥儿马路杀手演员形象到气质都很贴切,对于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认识,开头时加的那段林间超车戏份很好,这么没有责任感又幼稚的富家子活该早over啊。
虔诚教徒“老处女”是个很古怪的人,从开始把女仆叫到跟前刻薄严厉地指教就看得出来。
表现她迫害养女的部分也很隐晦,这种方式很适合性格古怪又不是主要人物的罪人。
将军倒是真的心里苦,堂堂军中将领竟被手下年轻小哥戴了绿帽,根据书中内容,自家老婆是个与小哥年纪相仿的小妻子,所以说老夫少妻还是容易出问题啊,老将军一怒之下痛下杀手最终酿成一生大错。
退役警察内心挺变态的,这个人从面相上就让人觉得怀有某种怪癖,真凶很有心机地把他留在最后集团里与其他三人互相厮杀,很懂人心。
医生是个一直被自己的失误致死病人这一巨大阴影笼罩的人,这个阴影如芒刺在背,让他多疑让他脆弱。
导演安排这个人物每次内心脆弱的时候就抖着手喝酒平复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正是因为他的一次醉酒才导致了那个不可饶恕的过失。
因为他内心脆弱,所以愈加讨厌歇斯底里的女主,所以两人多次产生冲突。
也正因为这样,他也是适合留在最后集团与女主方面抗衡的人选。
说了很多其实不难看出,这一个完美的案件依赖的是幕后真凶心思缜密的布局。
他提前收集整合了全部信息,挑选人物并了解其性格,预知把这些人物组合在一起当死亡一步步来临将会发生的故事走向。
被留在最后的人是最复杂也最邪恶,他们之间可能会尽情猜忌并相互厮杀,这种情形下还要保全自己全身而退,所以真凶必须具有最高级的智谋和情商。
可以说,这个人物是最不好把握的,既不能太锋芒毕露,又不能毫无存在感,他可是这个迷局的背后终极大boss——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化身啊。
值得庆幸的是,演员选的很好,老戏骨,一个很符合人物身份和形象的优雅老者查尔斯•丹斯。
关于这样的演员和角色,无需多说,他们自成一部剧的风骨。
说到最后提几点个人认为不足的地方。
首先是关键道具小瓷人,记得以前看的1987年前苏联版的道具用的是黑色的,深以为比该版绿色小瓷人符合更符合童谣意境,从视觉效果上也不会太突兀。
其次还是结局的安排,个人非常崇尚最终结尾遵从阿婆原著版本一个都不留的设定的。
本就都是有罪的人,最后在上帝公平的裁决下以命偿还。
如果这样一个关乎人性的精彩迷局,活到最后的性格复杂之人最后被证实是无辜的还以两情相悦剧情告终,这还称得上什么《无人生还》呢?
就这一点,本剧做的很得我这样古板的原著党之心。
但私以为,如果最后不让法官亲自走出来解说而是让这个局寂静散去。
终章采取原著那样以一封瓶中信的形式揭开谜底似乎更有韵味儿。
总的来说,这一版BBC改编连续剧完成度和贴合度较高。
在观众大部分很熟知故事的前提下,淡化了悬疑和惊悚的部分,重视人物刻画和人性探讨。
如果更浓缩一下,取其精华做成电影,相信亦会成为市场上比较优质的作品。
因为看了《南都周刊》里边推荐《无人生还》中关于爱情最后被正义打败的评论兴冲冲跑来看,当然也是因为早年受阿加莎《空谷幽兰》的作品惊艳所影响。
本片延续英剧画面细腻的风格,加上老式的英式古堡建筑自然营造了恐怖的气氛。
倒也不是杀人恐怖,而是心理幻想和自我审判让人毛骨悚然。
真正在片子里面有所忏悔的我认为是杀了妻子情妇的将军和二十一个南非部落野人的帅哥。
因为他们已经做好了“被审判”的准备,女猪脚被塑造成为为忏悔折磨又苟且于人世的惨兮兮的人物,纯粹出于自私终于失去两段“爱情”,不去爱别人而只爱自己的人不配拥有爱情咯。
本片看起来更多是一部道德审判片,因为一开始就逐渐交代每个人死有余辜,基本上不会对每个人必死无疑存有疑问。
每个人都有心事,还不如堂堂正正承认自己被背叛、失望、不被爱、希望被关注的黑暗面,他们总在过往的生活经历中有所显现。
看完剧,没有去补小说。
3集下来,节奏顺畅。
片子景色优美,演员演技精湛。
除去几个没有深入的细节。
从自身的角度,我独独对薇拉这个人物感兴趣。
不知道薇拉对雨果是不是真爱。
她在绳子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希望推门进来的人是雨果。
可她在谋害小西里尔的时候是十分熟稔的,精密,心安理得,所谓为了给她爱的雨果正权。
可这并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理解,是成就,是会让人不自觉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善良的雨果显然深爱小西里尔。
也许薇拉最爱的是她自己。
这个女人即使命悬一线的时候还能面对着劳伦斯编织各种借口,足以显出她的冷静与冷僻。
只有最后面对菲利普开出那几抢的时候,她才疯狂的大叫起来。
但这不像是奔溃,更像是发泄,破罐不如破摔。
她的心思比害了21名男子的高大的菲利普还要深邃。
这也许就是作者把她安排在最后一个的原因吧。
看完了剧,真该要去补下小说。
BBC出品+好剧本+老戏骨们=大写的好剧。
这里表达一下我对英剧的喜爱。
正如其他影评人所说,本剧对人物的刻画都十分到位,几个演员选得也不错,演技也很有代入感。
看到剧尾肯定有人觉得有相当的BUG,说法官怎么就敢在之前假死不怕被人发现?
他又怎么能确定女主可以杀死雇佣兵然后又自杀?
其实我想说,这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法官已经相当了解他召集的这九位小伙伴了,放九个杀人犯聚集在一起,只要隐藏好自己,一切皆可省心。
法官把自己隐藏得不错噢,首先他位高权重,威望又高,符合一个群体里作为leader的标准,所以在最初登岛的时候,将军、医生、警察对他都是仰重的。
而当最后只剩五个人时,他又利用医生对他的信任成功转移了其他人的注意力。
再说女主,她时全剧活到最后十分钟的人,是法官设计中的最大一颗棋子。
先说女主的性格,我可以形容为阴鸷,这从她犯下的谋杀案就可以看出。
而女主的确是杀了孩子,在第三集44分钟时有一段女主的闪回,描述了女主事发后录口供的片段。
在此片段中,导演别有意味地从一组对女主面部的大特写开始。
请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平常的特写,因为特写的是女主在陈述案发过程时开口说话的嘴。
看过《llie to me》的人都知道”微表情“这个名词吧?
按照此美剧普及给大家的知识就是人在说谎的时候,特别是人在为自己某件犯罪成功而说谎的时候,“微表情”是带有一种得意而高兴的情绪的。
回到此剧再看这个特写镜头,女主陈述案发的每一句话后嘴角都是上扬的,若不是讲的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你还会以为她在微笑!
所以导演用这组镜头向我们暗示了事实,也就是为什么孩子的叔叔雨果会识破女主的谎言。
而女主为什么要杀那个孩子呢?
导演给的暗示就更明显了,因为这个孩子的出生剥夺了她的情人(孩子的叔叔)的继承权,导致雨果没有钱来结婚,这与她愿望相悖,所以她导演了这场谋杀案。
说到这里,还不觉得女主的思维绝对是一枚反社会人格的写照吗?
所以雨果帅哥甩了她,她去了一所三流的学校自暴自弃而她又不甘心所以接受秘书工作,也就是她在火车上注意到了同样怀有危险气质的雇佣兵并与之产生口角,也就是为什么当人接二连三地被杀时她却愿意怀疑曾经针对过她的医生也不愿意怀疑雇佣兵,甚至最后还和雇佣兵产生一夜情。
这都是她的人格所致,这也是为什么她最后会心计满满地夺下手枪朝男主开枪又毫不犹豫地补枪。
所以,女主是全剧的推动点,法官没看错眼,有这样一个人在,不怕剩下这四个人没矛盾。
再说雇佣兵,法官为什么会重金请他来呢(还让他自备武装)?
因为只有这样一个全身都是危险气息的人在,众人才可以转移视点。
从一开始公放广播就可以看到了,所有人都只杀了一个人,只有雇佣兵特别霸气,杀了二十一个,更绝的是所有人都否认指控,只有雇佣兵面不改色承认罪行,然后起到效果了——医生、警察、教会老太都开始针对他了。
By the way,个人感觉法官并不觉得他罪不可赦,因为雇佣兵的死可以理解成一个不定性因素。
他的存在只是为了隐藏法官本身以及帮助法官完成谋杀罢了。
在略提一下其他几个人。
漂亮公子小哥很可惜一出场就领便当了,他的过错简单到没话讲;厨娘和将军其实一直心有愧疚吧,所以这俩人很早认清现实也就那么被弄死了;管家这人蛮阴森的,可惜智商不够;教会老太比较有故事,但这里不便擅自揣测,只是这老太蛮有心眼的,她一直在猜测女主并最后转变为怀疑;医生因为先入为主意识太强一失足成千古恨,而且他真的很不喜欢女主(几次抬杠全靠他);警察算人格不健全的那种,还有特殊癖好,变态得很,推动力也也不小(他和医生真是黄金搭档),毕竟活了那么久。
所以纵观全剧,对法官洞察人心的本领不得不佩服,作为一个群体的隐形leader,他真是深谙群体操控之术,还有什么让他们彼此恐惧彼此怀疑彼此暗藏祸心更有效的方法呢?
这里给阿婆请个安!
她老人家在那个年代就能构建这样一部神作真心是为后来多少影视动漫提供灵感啊?!
再给一众演员点个赞!
太牛了,这才是专业的演员好嘛!
还要为导演和剧组鼓掌,你们真的很用心在重现,谢谢!
最后一个大写的花痴脸给BBC,早就听说BBC是个不以盈利为目的广播公司,但是你们真的很良心造吗,不但盛产腐剧(今年BW的伦敦谍影简直无出其右),而且还能满足各种口味需求,而且选演员太拼,看一轮你家的剧总能找到几款心仪的小哥,我都不好意思了。
好啦,认真点啦,这剧不错啦,适合居家旅行填补人生必备的。
就这?
还经典?
一大堆人跪舔??
不好意思,可能是我不配看,不配跟你们的思维同频。
不要拿阿婆的小说来说事,小说是小说,剧是剧。
阿婆的地位毋庸置疑,这部同样也是阿婆众多小说中名列前茅的经典之作。
但请不要混淆,既然作为类型片推出,那该有的基本逻辑、细节就必须要有。
毕竟没看过小说的人是绝对占大多数。
而不是给那些自以为看过原著,看过那么几本推理小说的人假自嗨。
明明剧就那样,还在那沾沾自喜的装逼道:欧我的上帝,这部剧可太精彩了,立意可真高,我真是一早就看出法官是凶手呢,我可真棒!
我呸,不是我吹,就你这?
叫你去玩剧本杀,你都不知道谁是谁呢🙂。
三集看下来的唯一感受就是故弄玄虚、毫无逻辑的鬼扯。
没有任何推动情节的细节、没有任何值得回想的线索、没有任何合理的推理,甚至连基本的逻辑都没有!
整剧就是人一个一个死了,最后凶手是其中一个假死的人,结束!
什么玩意儿!
就这么说吧,最后凶手要换成任何一个死的人(除了死相难看内脏都漏出来那种)假死,都成立!
反正也没过程,而且十个人压根就没有任何动机、时间线、死亡线索指向、职业优势(对了,他们五花八门的职业就是摆设)。
所以谁是凶手都没差!
你说每个人都是童谣式特定死法,既然都知道内容,做好防范、销毁跟童谣有关的东西,会死人??
你说你们全部守着餐桌上的小人,会死人??
你说你们一半人站岗、一半人休息,轮流交替,会死人??
基本情节都是硬伤,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哦,对了。
有人说这不是推理片,重点是揭露人性!
我一口盐汽水喷死你!
揭露你大爷的人性。
真要主旨是揭露人性,这部剧也不至于拍得这么不伦不类,毫无重点!
好,有人要说了,这是悬疑片,那你告诉我悬在哪?
疑在哪?
每个人都死得莫名其妙,天亮了,人死了。
锣响了,人死了。
人不在了,人死了。
没了。
这部剧只有悬梁没有悬疑!
好,又有人要说,这是紧张刺激的惊悚片?
你告诉我,除了故弄玄虚死去的小孩出现外,惊悚在哪?
紧张在哪?
刺激在哪??
您是没看过惊悚片????
他们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行吧,那您去看看《逐梦演艺圈》,应该也能看出你的哈姆雷特!
浪费三个小时时间就这样,你们也请带着你们的自以为是继续装逼。
不要杠,杠你就是那个装逼犯!!
第一:明知道单独行动就会死,为什么不抱团一起呢?
第二:与其看着小人一个个被拿,为什么不把它打碎或是丢掉?
就说以胖子的暴脾气,早就把盘里的小人给砸稀巴烂?
然而并没有……第三:既然法官是假死,是不是被枪杀一目了然,何况还有警察在旁边。
医生不会检查脉搏?
装死就糊弄过去,BUG简直是不要太多。
第四:凶手能仅凭一己之力把几个人都完美做掉?
逻辑上就很矛盾。
话说一个腿脚都不利索的人。
分身术也很溜叉?
对付管事,一斧头呜呼,血成两半?
将军在海边山脊上就能被砸头而亡?
卧槽悄无声息的去完成这么多惊心动魄又悄无声息的来回溜达,真TM流弊!
杀死人都不带搏一下的?
悄无声息的死去……又悄无声息的活过来,死个人都不带检查?
可以说真心刁!
BUG不要太多太多。
与其讲完美天衣无缝的杀人计划不如把逻辑与整个剧情倒着来叙述更具有意义。
过度的讲究死法与追求自己的罪恶与其互相残杀更具说服力。
第五:气氛营造得到是不赖,但过于空洞和无聊。
第六:既然要逃生,为什么不一把火把房子烧了更引人注目?
第七:没看过小说,但是就电影而言,除了故弄玄虚以为真的没啥特别之处!
第八:就这样吧……要深究就太多太多……省略5000字不等。
个人拙见,只待参考。
最有深意的莫过于举牌子的纳拉科特,送他们上小岛上回头的异样。
并说了一句“他们付的钱只让我带到这儿,先生!
”
本以为是一部推理的剧,但看下来感觉几乎没有推理成分。
整部剧以人物刻画为主,悬疑恐怖为基调。
在未拜读过原著的情况下,“无人生还”,这个名字使得在故事未开始前其结局已经昭然若揭。
故事在人物的冲突中慢慢发展。
其实到了最后回顾全篇时会发现,法官作为幕后人真正做的,不过是顺水推舟,到底每个人的结局都与其言行密切相关。
而最后真的无人生还时,却让人觉得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法官虽本着惩治罪人的心而杀人,但他依然不能高于法律甚至代替法律。
人性,果然莫测得可怕。
此剧在暗示一些小说中并未明示的情节1. 老太太和养女的关系老太太很mean,但她给养女吸吮手指的镜头拍得很暧昧。
针扎破了手指,感觉是个破处的隐喻。
养女跟着老太太过着“禁欲”的生活,但她打破了规矩,也打破了她和老太太之间某种微妙的关系。
她的怀孕对老太太更像是一种背叛,所以受到了“惩罚”。
2. 警察和同性恋小哥警察是憎恶同性恋的。
但最后四人party的时候,Vera和Phillip依偎在一起跳舞,警察却倒在医生怀里,那个镜头拍得十分暧昧。
在他的回忆里,他对同性恋小哥说的几句话也值得玩味,颇有调戏之意。
关上门之后,甚至不难想象这是一场先奸后杀。
极度的恐同和憎恶背后说明什么呢?
3. 只想吐槽大家都围着餐桌守着小兵人,凶手作案难度会大大增加,也很容易露出马脚。
“singly, or in group" 还不如一直集体行动不分开呢,明明只要一个人单独行动就会死,大家却不长记性。
整部剧拍得很有Agatha的风格,只是结局不够像原著一样充满tension。
Vera的回忆镜头都很美,但最后死的太过狰狞了,那为了求生不顾一切的表情。
让法官看着Vera上吊的改编很有意思,因为法官每一次都要看着被自己判了死刑的犯人死去,这次也不能例外。
最后法官面带微笑的死相令人毛骨悚然,一直看着眼熟,原来是泰温,片尾曲难道不应该是the rain of castamere?
没有人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去,局外的我们都成了上帝。
——题记<图片1>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阿婆的作品,小时的我沉浸在柯南道尔的悬疑世界里不肯自拔,觉得福尔摩斯的手里攥着全世界的答案,而这一次,阿婆用《无人生还》告诉我,有些事,直到死亡也没有答案。
家庭女教师、侦探、法官、医生、修女、纨绔子弟、队长、将军,八个人,因八封不同的信件聚集到一起,来到了海岛上,接待他们的只有男管家和女仆。
晚餐的时候,留声机的声音忽然响起,指控八位宾客及管家和女仆二人均犯有谋杀罪。
众人惶恐之际,不得以停止了晚餐,并且发现屋内的墙上写有一首奇怪的童谣。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
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猎奇;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
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
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飞来一蜇命呜呼,六个只剩五。
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事生非打官司;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鱼吞一个血斑斑,四个只剩三。
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
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
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与此同时,餐桌上有十个小瓷人。
接下来,十个人相继按照童谣的内容死去,小瓷人也在一个接一个地减少,直到最后一位家庭教师由于忍受不住由于接近死亡而产生的畏惧所带来的压力,想要悬梁自尽时,才发现,原来已经“死亡”的法官先生居然还活着,而真正的幕后黑手正是他,命不久矣的法官在生命的最后依然享受着看人们惨死带来的心理快感。
其实,法官的杀人游戏并不是个意外的结局,十个人的海岛,十项被指控的罪名。
当其他人还在为曾经的过失与愧疚而逃避和忏悔时,只有法官在其中保持着平静,而在这其中,他也毫不忌讳自己被指控的罪行。
嗜血法官即便是在患上重病,接近生命的终点时刻,仍然享受着杀人所带来的乐趣。
然而,也正是这种坦诚与真实,他也被大家所信任。
也许正是这样,真正的恶人只是走入了愚蠢的盲区,而不是由于不被原谅。
第一次接触阿婆的作品,收获了不少的惊喜。
本来我对女作家的作品一直有着一些“偏见”,因为无论是哪种体裁,女作家们都不免留有情愫与情思,而极少看到纯粹的善与恶。
即便是罪恶都是必然的,我们也不必都要探究真相。
英剧和原著书籍还是有着些许的差别,剧中所展现更多的是在人物,而非情节。
一个接一个的人物的相继死亡都没有给予明确的解释,然而,我们仍不得不注意到一些值得回味的片段。
<图片2>给客人们的信件上,法官的信只是写有剪短的地址,并没有写明邀请的原因。
<图片3>剧集中有许多杯子的特写,可想而知阔少被毒死的方式。
<图片4>女教师房内的动物身体,隐藏着下一位的死亡方法。
<图片5>将军、罗杰斯先生和修女的死亡时间,法官的镜头却很少,此时是否有人怀疑他,事实上下一个设定死亡的人就是他自己,进而也就可以排除怀疑。
愚蠢的是,只是你不知道的事。
这是一场剧中人和局外人的心理战,局外的我们在一步步看着心理预言的实现,而剧中的他们仍然在演绎着愚蠢的猜忌与畏惧。
法官在杀死家庭教师之后选择自杀,留下那一抹抬头时的微笑,最后的最后,他还是遵循了自己的内心。
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世间每一角,每一刻都在复制着同样的悲哀。
虽少意外,但藏惊叹。
至少从这一篇,阿婆,我粉上你了!
多年前看过小说 电影还是没有小说带感 惊悚气氛还夹杂鬼魅就是导演不对了 主角没被吓到纯粹吓观众
很失望!背后没有大故事
封闭环境内的连环杀手案,过程的悬疑感和逻辑性是吸引我看下去的原因。可惜作案手法窠臼,槽点很多,节奏过慢!更适合看书,这个故事一个半小时即可,拉长战线,连猜谜的乐趣都没有了。想起致命id,十二怒汉,罪恶之家,八美图就对这部片子不感兴趣了!这样一个悬疑元素极强的故事被讲述的过于冷静。
各种捉急,弹幕根本停不下来拉。
几乎所有的演员演技都相当出彩,每个角色都把自己的性格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又自然而然,相对于流量小鲜肉那些拙劣的表演,欣赏这样的演技真是享受。制作上也保留了英剧一贯的精致水准,镜头、道具都颇具水准,绝对算是良心剧。但整体感官而言却非常一般,节奏过于流水也稍显拖沓,情节冲突按部就班缺乏有效的节奏掌控,不能很好的吸引观众投入观影,在阿加莎几大代表作改编的影视剧中并不算出彩。总体而言,看了不亏,但不看也不值得遗憾的片子。
看了第一集
无聊,只为2号男票
A Lannister Always Pays His Debts...
个人认为这部算是阿婆众多小说里面比较好入门的一部,如果细心的话凶手戏出一半就能大致有个谱了,作为密室杀人推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罗列各人的身份背景。翻拍电影省去了观众推理的欲望,它更像是一部英伦风情的舞台剧,更像一场杀人游戏,生死由命,期待大审判,我不知道这样的改编会有多少人喜欢。
果然还是要英国人自己拍才带感嘛!!!然而剧情和人设上的改动总觉得有些失败。尤其改变了原著里“惩罚法律无法惩罚的罪恶”的初衷这点最不好。
啧啧,这个调性,真赞,就是结尾不够惊悚 ~
各种回忆段落好像美剧迷失,交代过度了,让片子显得有点散。。。
特纳真是太可口了
外部空间无限宽广,却总有一个原因,进不来出不去,或大海或大漠或大风雪;内部空间无限狭小,或密室或客栈或孤岛,各色人等各怀鬼胎纠缠于此,命案接二连三,人人自危,互相戒备,彼此怀疑,到最后有仇必报,无人生还。一直喜欢这种设定,因此《无人生还》看过三个版本,比较而言,越新越好。
没看完就忍不住评价了 真是get不到经典在哪 没有悬疑没有智商毫无推理 加入片单8.5分 一个月之后开始看就8.3了 还是给个面子看完吧
平淡。
特麼的居然有8分?挖出一個史前巨坑,然後撒了一把沙子,告訴你,填好了。負分滾粗。這和國內鬼片最後告訴你是做夢啊有個蛋區別?
经典是在某个特定时代环境下的经典,所以经典适合用来欣赏但不适合用来批判,以现今目光来审视,那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但是别忘了,这是世界上第一篇开创了暴风雨山庄+童谣模仿杀人+无人生还三种模式的推理小说,由阿加莎写于整整80年前。
一部推理作品,作案动机,作案方法基本上啥也没有呀!如何能在这种环境上杀这些人,这个方法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看点,结果啥也没有!我没看地原著,难得原著真是这样?!
后面改得真的是WTF,感情戏简直是莫名其妙,然后动机也没解释清楚。三集迷你剧都搞得不清不楚的也是够了。还不如完全按着原著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