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一个贴子,问康熙爱不爱容妃,他那样对蓝齐儿是否真的有一点点慈父之心,彼时我手里正拿着一本《史记》,看到卫太子一案,那么若说爱不爱,慈不慈,便只能说,康熙不爱不慈,爱的是玄烨!
《易经》里说:君不密失其臣 臣不密失其身 几事不密则成害,于一个帝王而言,他比任何人都不能有情,我曾在一本书里看到将帝王比喻成现代社会的律法,律法一旦有了情就有了左右动摇的可能,其为君不密,失臣失国!
蓝齐儿是古代太多和亲女子的缩影,虽是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
剧中的蓝齐儿是一个幸福、快乐的格格,很多人疼她、爱她。
而在她16岁那年,康熙帝出于大清利益的考虑,把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仇人——葛尔丹。
当时,蓝齐儿实际上已经有了喜欢的人——李光地。
当她哭着跑到孝庄太后前时,太后说你应该以大清利益为重。
就这样蓝齐公主踏上了和亲之路。
10年后,葛尔丹的势力急剧膨胀,而大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也已经具备了攻打葛尔丹的实力。
两军交战死伤无数,葛尔丹败了,自己眼看着最爱的丈夫被哥哥胤禔杀死,而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父亲造成的,她再也承担不起心中的伤痕了,最后她也没有回到康熙与容妃身边陪伴父母安享天年,而是选择与儿子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草原上
在B站刷这部剧的时候,看到结尾处,弹幕频现:最后唯一获得好下场的,可能就只剩下太监李德全了。
看到这句话,悲意顿生。
这部剧从头到尾,哪个不是悲剧人物。
苏麻喇姑年幼入宫,得太皇太后赏识,留在身边,成了玄烨的贴身侍女,表面上拿皇帝当主子,内心里拿皇帝当弟弟,对玄烨是既爱又怕。
玄烨十几岁时爱慕苏麻,曾问她:想不想当个皇后。
苏麻诚惶诚恐,她哪有这样的心思,也不是没有,只是不敢有。
深谙后宫之道的她一直安分守己,谨言慎行,深知皇帝的猜忌防范,后宫的争宠夺利,哪还敢往那火坑里跳?
即便老祖宗下旨让她嫁与皇上为妃,她也坚决抗旨,不惜剃发出家,中断了玄烨和她自己的念想。
一世为尼,最后走了时苏麻给康熙写了一封信,上面说:我这辈子只爱过一个人,就是我的弟弟玄烨。
最后还是烧了信,什么也没说,一世情谊到了没能成型。
康熙亲征准噶尔,胜利回朝后,得知太皇太后和苏麻去世的消息,守在灵堂前,两个小碗,他给两个亡灵磕了满满两碗瓜子仁,曾经最亲最信任的两个人就这样离他去了。
容妃娘娘酷似《琅琊榜》中的静妃,不争不抢,宁静恬淡,她有很多后宫女人没有的优点,就是不贪,不贪钱,不贪利,不贪宠。
无心插柳柳成荫,康熙偏爱她这样的性子,也偏爱那个古灵精怪的漂亮女儿蓝齐儿,所以对她们母女格外喜欢。
可容妃的悲剧在于不会察言观色,不懂伴君如伴虎,说话必须极为小心才行,她缺少了苏麻身上那种谨小慎微,她太耿直,以至于最后被贬为常在后又发配宗人府,被惠妃陷害去刷恭桶,干最脏最累的活,还要受着无耻太监们的百般折磨羞辱。
实在是结局最为凄惨的角色。
可容妃临了还是想念皇上的,她心疼皇上,爱皇上,当然也恨皇上,她唯一缺乏的是理解与收敛。
到最后,她依旧盼着皇上来接她,却不幸命丧于恭桶之下,哀婉决绝而去。
蓝齐儿是最讨人喜欢也让人心疼的角色,她漂亮聪颖,开朗俏皮,身上有着所有美好女孩的优点。
最开始她爱着李光地,等到李功成名就之后,皇上许诺让他们成婚。
可事与愿违,半路杀出个葛尔丹,在一家兵器铺子里对她一见钟情,难以忘怀,后来求亲。
康熙忌惮葛尔丹当时的势力,不得已把蓝齐儿下嫁于他,临走前,老祖宗对蓝齐儿说,你既然嫁了他,他就是你的男人,你要爱他,忠于他,照顾他。
来到大漠的蓝齐儿最终顺应命运的安排,从京城里最受宠的格格变成了准噶尔王妃,为那个男人洗手羹汤,生儿育女。
葛尔丹对蓝齐儿是真爱,他对她好,呵护她,铁汉也有柔情,而她也被春风化雨地感动,两人终于相爱相守。
可爱并不能软化战争隔膜,也不能软化两个强硬男人之间的争斗,康熙与葛尔丹依旧势不两立。
无论蓝齐儿怎样苦求,依然无法避免战事开启,葛尔丹战败,死于大阿哥胤褆的刀下,成为一缕亡魂,死之前,他对她说:我爱你,蓝齐儿,娶你是我最大的幸运。
蓝齐儿泪如雨下,她说:我也爱你,大汗。
战争结束,双方冰释,蓝齐儿本准备原谅皇阿玛,回京看他们时,却发现母妃被费,竟干着刷恭桶这样的腌臜活儿,她放下的恨意又重新燃起,摔了康熙给她的八音盒,再也没有回到京城……除了这些悲剧的女性,其他的大臣们也无疑是悲剧丛生:周培公、李光地、姚启圣、明珠、索额图,大阿哥、太子,围绕着皇庭的所有人,无一不是悲剧的人生,悲剧的收场,哪怕曾经起高楼,最后依旧难逃楼塌了。
甚至连皇上的敌人们,也是枭雄一世,却难逃悲凉收场。
忠臣们是“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奸臣们是“终朝只恨聚无多,极到多时眼闭了”。
周培公被遣往东北苦寒之地11年,流连病榻,无人问津。
最后画出皇舆全图献给康熙,走得分外落寞,康熙对他实在有愧。
姚启圣心有反骨,潦草半生,直到晚年才得到重用,却也是三升三降,作为一个汉臣总是得不到彻底的信任,最后只能告老还乡。
李光地书生意气,夹在明珠索额图之间左右不是,后因崩溃而摊牌,被降罪又被复职,让他彻底走上了腹黑之路,写匿名书举报,把明珠索相拿下,最后却难逃康熙的降职,去了台澎当知县,康熙对他说:你太狠毒了。
大阿哥胤褆,年轻时委屈巴巴,在太子的光辉下兀自自卑。
青年时开始腹黑,不甘于太子之下,便使用各种巫术、蛊术谋害太子。
太子愚蠢,受索额图的引诱,最终走上了下坡路。
大阿哥特别需要皇上的认可与厚爱,所以他领兵作战,所以他贪功心切,被葛尔丹俘获,得了奇耻大辱。
他爱宝日龙梅,却没能与之眷属,最后宝日在草原被皇上临幸,大阿哥心中的酸楚难以言喻。
他最后依旧是被废,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自己性命。
千叟宴上,明珠和索额图这对患难cp坐在远处看着皇上,皇上也看着他们,他们虽犯下滔天罪行,皇上却还是没舍得杀他们,只让他们在牢狱之中终老。
这一对最后到是成了欢喜冤家,看着千叟宴上,索额图向皇上举杯痛哭时,悲从心中起,他们都那么老了,两鬓斑白,身材伛偻,索额图的泪和他的悔,让人觉得曾经那么坏的他并没有那么可恨。
更感叹,人真是一念起,万劫生,他兢兢业业的一生到底还是走错了方向。
最后,魏东亭在皇上的龙榻上归天,皇上就在他身边,这也是一幕太过悲凉的戏,皇上还说:这老头子,睡得也太快了。
只可惜魏东亭一睡就再也没能醒来。
康熙王朝讲得是康熙,康熙是这部剧里最大的悲剧人物。
8岁登机,9岁丧母,14岁亲征,后打败鳌拜,平定三番,收复台湾,战胜葛尔丹,他这样戎马倥偬地度过一生,有过爱,对父皇、老祖宗、苏麻、东亭、容妃、蓝齐儿;有过恨,对鳌拜、吴三桂、葛尔丹、索额图。
有过器重,对伍次友、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也有过杀伐决断,废太子,贬明相,让容妃入冷宫。
越到老了,他越觉得寂寞,身边的人走的走、死的死,最后他成了孤家寡人。
办千叟宴的时候,他冲着明相和索相敬酒,他们再不对,也是他曾经的老伙计;蓝齐儿回来看他,他高兴得像个孩子,蓝齐儿走时摔了八音盒,他的心也被摔碎了;容妃死了,他守在她的棺材旁说:过段时间,我就去陪你;魏东亭死了,他对小魏子说:没关系,还有皇爷爷在呢;他身边是一个知心人都没有了,衰老让他变得脆弱,时不待我,最后他也走了,在朝堂上,穿着龙袍,正襟危坐地走了。
2个能力超群的汉臣,就因为不是满人,做多大功劳都是白辛苦,索额图和明珠犯再大错也是一笔带过,继续得到重用。
每次看到忠臣壮烈牺牲,就感觉活在现代真好,好歹给领导背黑锅也不用掉脑袋。
还算是个贤君给人感觉就挺不好的,可以想象皇权时代的昏君是有多可怕……每次看古代剧都感觉,活在现代真爽。
以前的时代真不是人呆的,更不是女人呆的地方……这个故事里苏麻拉姑挺聪明的,可她怎么又突然变成暗恋上皇帝了,莫名其妙。
编剧怎么想的?蓉妃怎么能这么蠢,又不为自己,宫里混不好就是整个家族的毁灭。
太子,大阿哥和她没啥关系,她却搭上自己的人生跟着了魔一样在皇帝身边疯疯癫癫的絮叨,她自己的亲女儿都管不了,为什么会这么多管闲事。
最后几集像被死去的老祖宗诅咒了一样,一直往死路狂奔……而她女儿智商也堪忧,明知道皇帝晚年多疑猜忌,心也比年轻时狠,还敢直接甩脸色,难道不担心皇帝把她娘杀了。
真是结尾莫名其妙。
突然间,大家都变得蠢兮兮的。
已经是很老的剧了,但每每再看总会有不同的收获。
印象最深的还是中段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与后面的骨肉之争儿女情长,可是每次看到片头的时候都会掠过那么一个穿着袈裟的父亲抱着年幼的孩子还有后面高潮部分时那个穿着龙袍的男子与一个一身素衣的女人恩爱的场景,那个时候便觉得这个男人长得很好看,尤其是那忧郁的眼神,后来从头重新看康熙王朝的时候才注意到他,在电视剧最开头,那个英俊的男人,那个悲惨的男人——爱新觉罗·福临。
记得出场的那一幕,那个忧郁的男人,忍着眼中的泪水,倾听那不久于人世的爱妃的哀叹,闭上眼睛的那一刹那掠过无限哀伤,却又强加微笑地安慰着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会白头偕老的,他们会有孩子,然后一起恩恩爱爱的度过一生。
这个忧郁的男人同时又有着一颗单纯天真的心,而这种单纯的心,对于作为帝王来讲的他,却注定后面那悲惨的结局。
那种单纯的想法直至爱妃去世,他也不愿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
他忘记了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同时也忘记了爱妃临终前的嘱托。
只是那么乏味的栖身与青灯古佛之下,在灵堂中感叹世事无常,“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入帝王家。
”单纯天真的他,认为这种命运似乎早已命中注定。
从一出生开始,就被禁锢于宫墙之中,从未体会过慈母温暖的怀抱,从年幼起,也许尚不谙世事,就成为了皇位争斗的牺牲品,也许他哭着喊着还是被抱上了皇位,尽管君临天下四海为尊,可是从那一刻一,命运已经不属于他了,年幼的他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中,以至于才有后来的恨之切。
那种悲哀,世人嗟叹,世人难体会。
尽管后得一心人,而是接连而来的爱子早夭,爱妃早亡又给这个脆弱的男人沉重的打击。
也许这部电视剧更多的是去褒扬康熙这个人物的雄才大略,所以显得顺治这个角色的渺小甚至卑微,我身边看后的人都在鄙视他的爱江山不爱美人与甘愿一个人画地为牢独守青灯古佛下,实则不然。
我们不论历史,在这部戏中,顺治皇帝是无奈的。
他想做一个好皇帝,想做一个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
然而却抵挡不住内心的固执与脆弱,他终究输给了自己,选择逃避现实去过那种寂寞惨淡,凄凉又没有烦恼的日子。
福临最后的出场,这是让我最心酸的一幕,同时不易被感动的我想起这一段时也总会心酸地流泪。
那个时候,玄烨已经继承了大位,刚刚扳倒了权臣,正是意气风发之年。
而后苏麻啦姑领着他来到荒郊野外去看望久别的父亲。
那个时候的皇帝,还不知这个曾经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的男人,穿着破旧的衣服,已经是形容憔悴瘦骨嶙峋,重病缠身时日无多。
福临也同样,忍着病痛,我不明白他为什么没有告诉他,只是很心酸。
那时的皇阿玛,变成了现在的行痴师傅,辛酸的称呼,以及他没有让他去向自己下跪,而是主动的向自己的儿子以一个出家人的身份去施万福。
尽管父子俩诧异的对视了良久,彼此却依旧忍着无尽的话语。
那一幕,是无言的痛吧。
无尽的守望,意味深长,从对康熙的谆谆教诲中,似乎可以感觉出一个做父亲的期望与对曾经年少轻狂的懊悔。
可一切终究是太晚了。
韶华之年不会重来,那个意气风发的英俊男子,哪个敢爱敢恨的固执皇帝,只剩下了眼神中的最后一抹忧郁,重病缠身,等待生命的凋零。
再见。
那个痴情的皇帝,那个忧郁的男人。
我来过,我爱过。
50集的陈道明版《康熙王朝》,零零碎碎近两个月终于看完了。
是非功过总有后人评说,我非壮志少年,也无那般文笔去评说千古一帝,更不想提此作与历史有多大出入或是演员如何不到位。
我是观众,只是个看戏的,图个舒服,我会选择性地过滤,只看看我想看的。
现在我只是想写写李建群演绎的那个容妃。
第一眼见到的容妃,总觉太弱,不争不抢,一心一意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处处一团和气,被人当枪使了也不忘为人开脱。
不觉想起小言中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纯真女主,可是这里是杀人不见血的后宫,她这样心性能做到皇贵妃,不,能平安守到现在不得不说这是奇迹。
康熙时何许人也,他决然不会同小言男主一般看上的是那般心性吧。
后来慢慢发现,容妃只是在做一个女人,做一个妻子,做一个母亲,做一个媳妇。
她没有当自己是皇妃,她嫁入皇家非为权为贵,只是嫁人成家。
玄烨是她的夫,蓝齐儿是她的女儿,丈夫睡着边上,女儿睡在外面,月亮挂在天上,多么美好啊。
差点就要以为,这就是幸福的一家了。
可是,这是深宫,不是家,玄烨是大清国的皇上,不是她的夫,蓝齐儿是大清的公主,不是她的女儿。
康熙是皇上,朝政繁忙,党争加剧,骨肉残杀,外敌来犯,内奸作乱,,,怎一个累字了得啊。
心里压着一团气的时候,康熙总想到的是去容妃那里说说话,说说家长里短,做一下丈夫,享受下妻子温言软语女儿承欢膝下的幸福,体会下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那样才是一个家啊。
总有人不屑一顾,美名其曰好男儿当志在四方,怎能因儿女情长而鼠目寸光。
所谓建功立业保家卫国,所谓人上人,所谓江山天下,那不过你们的野心欲望在作祟。
权势富贵就像一颗萌了芽种子,生出藤蔓来,一点一点绕上你们的心,像菟丝草一样紧紧缠绕攀附,一点一点遮蔽你们的本性。
大丈夫何患无妻,功成名就还怕没有软玉温香在怀吗。
你看,是你先用金钱衡量女人的,那你怎么能够反过来苛责现时女人物质化,只看得到权势富贵而没人只爱你本身。
种下因要担下果,你是怎么对女人的,她们反过来就会这样对你。
人之初性本善,谁不渴求幸福美满,谁愿独处黑暗。
最初的我们年少,谁不是美好心愿在怀。
为什么最好,我们都不再相信美好。
最是无情帝王家,女人是工具,传宗接代,是棋子,权衡利弊。
可以打可以骂,喜欢了黄金珠宝随意赏,不喜欢了从此红颜未老恩先断。
为了扶持势力,可以娶很多很多不知所谓的女人,为了换个太平,可以嫁很多很多女儿,和宿敌结亲。
对啊,你是委曲求全是忍辱负重,我们既然爱你就该懂你理解你帮助你,然后心甘情愿地葬送掉自己一生。
我们要顾大局识大体,不能任性妄为不能小家子气。
你爱我时,我纯真善良单纯美好坚贞自好,你不爱我时,我愚蠢狭隘假清高不可理喻。
你不爱我护我亦不懂我知我,你只是需要我为你排忧为你解难为你所用,那请问,我凭什么该心甘情愿。
世人都道,皇帝多幸福啊,后宫佳丽三千人,恩宠无数。
可是皇帝为什么都称孤家寡人呢,他们是真的孤苦一生啊。
你看,他们娶了那么多女子,或是拉拢朝臣巩固势力安抚部族,或是贪图美色强取豪夺一晌贪欢,他们自以为是利用了那么多人,好不容易有些个上了心的还自以为全部可以妥妥帖帖地安放在心里每个角落,所以啊,那些女子或争风吃醋或拉帮结派或妄图干政或相互残害,所以啊人上人注定不得善终。
康熙执政60年,大办千叟宴。
那个容妃,曾经担了他多少苦痛的女子,却在寒风之中刷马桶,仍满怀希望地念叨,皇上啊只要你来把臣妾接回去,让臣妾敬您一杯酒,那皇上还是以前的皇上,臣妾还是以前的臣妾,臣妾一点怨都没有,皇上啊臣妾都听到您的脚步声了,您快点来吧。
那个男人,安享无边荣华的男人可曾想过她半分。
最后,容妃怎么死的,被一堆马桶砸死了。
死后真是风光啊,封为孝慈仁皇后,葬于皇陵。
那个男人说什么了,容妃啊,朕知道你没有矫旨欺朕,只是这一国之君难做啊 。
你不过是为你的野心私欲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真是难受。
世间还有多少痴情人,仍在传唱,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BY饭七七
从故事到演员到叙述不拖沓,这剧真的厉害了!
故事磅礴大气,并非讲的是哪一个人或单单就哪一件事,而是那一段时期的历史变迁跟人物随着事件蜕变跟成长。
年轻时的皇帝真的好灵动,活波意气风发,还有我们苏麻那么好看!
以前也是不明白她为什么拒绝了皇帝?
还以那么决绝不可回转的方式,看到后面皇帝战事紧急她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却又将它给烧了,什么都没说,终于明白,算是解开了心中的一个疑惑。。。
做皇帝真是无情啊!
他可以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手,又可以在需要时将他猎杀,让自己的女儿变成寡妇。
他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嫔妃罚去刷马桶十几年,到人死后却有要封她为 皇贵妃。
最是难测帝王心。。。
如果是戏说剧,情节不够跌宕起伏。
如果是正剧,太多与史实不符,建议编剧重读正史,不要想当然闹笑话。
两大主演斯琴高娃和陈道明老师表演用力太过,满耳都是孝庄的声嘶力竭,满眼都是康熙没有变化的表情,其他配角演员又好似没有入戏。
另外,看着铺天盖地的清宫剧,终于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满清入侵的最大贡献就是给了现代我们的影视从业人员无尽的赚钱题材,可是为什么反封建若干年后,我们还会对独裁如此的顶礼膜拜?
这部我觉得豆瓣评分略高,电视剧算制作精良,一看就是大投资。
但是其中很多故事的演绎并不适合,有点过于理想化。
比如两军对垒的赛场,两个女人在中间大喊,不要打!
不要打!
简直开玩笑。
早踏成肉泥了好吗?
陈道明和斯琴高娃其实属于同种类型的演员,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演戏比较千篇一律。
斯琴高娃非常适合太皇太后这个角色,所以在我看来她比男主康熙要更出彩,更有记忆点!
陈道明的演绎只能说不功不过,最后推荐原著,二月河的这系列小说还是很好看的。
头一次,我把《康熙王朝》这部剧完整的看完了。
在我反复温习《雍正王朝》的背景下,很难给这部片子很高的评价,不过之前我对《康熙王朝》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还是过分的贬低了,之前给3分,现在复看,3分已经是同行赤裸裸的衬托了。
看《康熙王朝》很多东西不能较真。
首先不能当历史正剧看,起码不能当《大明王朝》、《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这些比较严肃的历史剧来看,这部剧没有太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东西,没有什么鞭辟入里的挖掘和解读古今皆有的社会议题,对历史问题也没有什么新锐独到的见解。
这就像一篇记叙文,大致以一种相对波澜壮阔的手笔描述了康熙的一生事迹和功业,主要人物和历史主线还算是准确和清晰的,康熙在位61年,历事诸多,很难用短短的40多集详述一生,因此不少关键历史事件如同流水账一样平铺直述,一带而过,比如除鳌拜就拍的很精彩,平三藩就非常应付。
整部剧的制作水准如同康熙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上限很高,下限也很羞耻。
比如剧中为了表现康熙男儿本色而设计了一段去八大胡同逛窑子怀柔天下顺带邂逅包养歌妓紫云的情节,实在是可有可无,有不如无,另外剧中各个历史事件之间并无穿插,都是独立剧集,角色人物出场和谢幕的作用和原因都如出一辙:进为帝王成功业,退为帝王去烦忧。
相对于《宰相刘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这些戏说宫廷剧,披着历史剧外衣的《康熙王朝》也有其严肃深刻的一面,毕竟历史就是厚重的,历史事件的刻画本身就带有沧桑感。
但整体《康熙王朝》仍然有浓重的传奇和武侠味道。
千古一帝雄才大略,纵横捭阖,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噶尔丹,一件件一桩桩名垂历史的功绩在英明神武的康熙手下都是如此的轻松写意,举重若轻。
他大智大勇,超逸绝伦,开挂的一生建功立业无数,俨然一位盖世英雄的传奇事迹。
他任人唯贤,天佑明主。
少年皇帝一登基,帝师济世登门执教,微服私访就邂逅了伍次友,康熙送九门提督铁丐吴六一一分人情,就成了除鳌拜的关键;伍次友举荐了周培公,周培公直接在赫舍里的产房里献策康熙立太子,在破察哈尔,平三藩的过程中,更是三拳两脚就立下旷世奇功。
周培公死前又推荐了姚启圣,在收台湾时又立下汗马功劳。
要解决索额图和明珠党争,就冒出个李光地。
是不是和《西游记》的情节颇像,猴子取经路上,碰到斗不过的妖精,立刻就能请来天兵天将降妖除魔,其实都是一个道理,猴子有后台,康熙有挂开。
另外,这部剧的历史bug在观看的时候要自动屏蔽,此处不须赘述,电视剧嘛,为了增加趣味性和可看性,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改编和演绎也无可厚非,因为《康熙王朝》本就是一部面向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电视娱乐作品,要有青少年喜欢的快意恩仇,英雄主义,也要考虑老年人的身心状况,不要加入太多思辨和说理的内容。
就像大家口诛笔伐的“我孝庄”,我觉得也没什么,毕竟斯琴高娃一出场就要义正辞严视死如归的发表演说:“我孝庄.....云云”。
这种端着和做作的表演风格,不设计这样的台词是很难发泄的,是会憋出内伤的。
总不能哀家哀家的自称吧,那怎么能演出高娃老师的霸气和王道呢?
至于康熙一剧列位主演和配角的演技,必须说大部分都十分不错,至于被推崇备至的主角陈道明的演技,我个人是选择性评价,很多角度看盛年和老年的康熙被陈道明诠释的颇为到位,毕竟千古一帝,万不能是一个160身高,一脸麻子,说起话来唯唯诺诺的样子示人,一定要高高在上,飘在云端,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审时度势,看待万事万物,要有格局有眼光有气魄,要龙行虎步,天子威仪。
陈道明的康熙的确是一直都飘在云端的,从未有一时一刻接着地气儿,时而霸气侧漏,时而隐忍不发,时而大智大勇,时而圣意难测,时而喜怒无常,时而杀伐果断,时而悲天悯人。
似乎整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很丰满,很立体,很成功,但我个人总是觉得不真实,话剧式的表演风格实在难以让人有代入感,不谈陈道明的康熙成功不成功,只说喜欢不喜欢。
就像康熙训斥姚启圣的话:“装!
你太能装了!
”,装是一种状态,能从剧里装到剧外,装一辈子,那就是一种风格,看陈道明《康熙王朝》后的各种作品,陈道明老师的康熙入戏是很深的,是用了心的。
《康熙王朝》一剧,我最喜欢的角色是索尼和鳌拜,还有苏麻喇姑和容妃,演技是过硬的,状态是自然的,前14集我觉得拍的不错,中间流水账剧情拖沓,结尾有起色。
《康熙王朝》一剧在配乐,台词,配音,道具和选角上是比较审慎和考究的,绝不是粗制滥造,演员的表演都郑重其事,俨然一副历史正剧的高规格制作标准。
但相较于《雍正王朝》的大气和厚重,深刻及庄严,实在一言难尽!
这部剧能有9分,真的只是同行赤裸裸的衬托吗?
对于一个喜欢历史的人,像《康熙王朝》这种历史正剧怎么可以错过呢!
康熙8岁登基12岁亲政!
一步步把大清建成一个大帝国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他平三藩!
收复台湾!
一生功绩无数!
不论是平内乱还是抵御外敌!
康熙时期都是做的很好的陈道明从成年康熙演到老年康熙!
演绎了千古一帝轰轰烈烈的一生!
《康熙王朝》已然是我最喜欢的历史剧之一了!
回顾我看过的国产连续剧。一开始顺治那段也就罢了,后来的编剧惨无人独
且不说剧情,就说这官场人心,各种不合逻辑,也就全程在演康熙的帝王之术罢了。有时候想起了邓提督,我就不自觉的感觉到欢乐。
歌颂父权的汤姆苏剧,人人都争着爱皇帝,皇帝有难就天降神兵,工具人用完就抛弃,弄死别人全世界就数他皇帝最伤心。BTW,父权真是女人一生最大的仇敌。
成大事者皆薄情寡恩,薄情寡恩者却未必成就一代帝王,也许就是个红二代顺位继承而已
大家都愛陳道明,但是陳道明接爛片也是常有的事,比如在大漢天子寫楷書,在這部笑言寶日龍梅強暴朕(噴茶)……
我个人觉得是纪录式清朝3帝中最好的一部,开始了帝王纪录片的先河,也是鼎盛
明叔,光艳照人的明叔
不喜欢。只看了不到20集,作为电视剧冗长无趣,我也不崇拜康熙或是孝庄。吹历史价值的,别逗了。
清三代帝王戏里最愚蠢的一部
陈道明老师的演技让人佩服!
如果评分的全都看过雍正王朝,那么这部剧不会超过8.5分
多年前看过,老太后成天把自己的谥号挂嘴边可能是为了凸显编剧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我同学看了5 6遍 我真佩服他 如痴如醉 那时期辫子戏统一古装剧
。
陈道明版的康熙可以说非常经典了,莫名喜欢里边的苏嘛和容妃
中央集权宣传片,民族主义鼓吹号。瑜不掩瑕。
故作悲情的千古一帝不过是男人的意淫,编剧自我代入感太强了。
为了使个人统治更加稳固,而惩办几个不听话的腐败官员,以杀一儆百的威慑,最多也就是豢养出一批开口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的效命奴才,根本不可能根除贪腐的病垢,连治标都谈不上,更何况根除吏治的腐败。
只能算是还行吧。
和现在那些乱七八糟的片子比,这部戏严谨的作风实在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