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这角色所吸引,所感染,所感动。
捧洁白的茉莉花,那最初的茉莉花。
那花一样静好的女子那静夜,那朗月,那星空,那康河,那柔波,那长篙......怎么能够有如此的生命,活得这般炽热;怎么能够有如此的生命,活得这般真挚;怎么能够有如此的生命,活得这般勇敢;怎么能够有如此的生命,活得这般真切......这痴,这傻,这醉生梦死......人生如诗,诗如人生。
每个角色都近乎完满。
徽因,如一首散文诗,娓娓道来;宗孟先生,一个“达”字,足以涵盖他的言谈举止;适之,既有兄长的严,又有懂,容。
......这样的人生,这样如泉源般涌出的心底的热,这样坚定的梦与信,痴与醉——沾染了你,也沾染了我。
人生如梦,最不能忘,那一捧洁白的茉莉花。
和那最初的静好。
梦一般,似真似幻。
净颜。
志摩,一个很不完美的男人,一个彻底的性情中人,一个纯真至极的人很为他心疼,为了他的不得,为了他的辛苦因为电视,走进他的世界,发现电视中太多的缺憾,对陆小曼,有太多需要解释的。
小曼,同样一个多情有才情的精灵,却担负了太多的误解!
在未了解事情前不要乱下定论,但,在了解之后却已不需要了,她,就是她!
辣鸡电视剧,为了哗众取宠的爱情,就那样玷污一对学者伉俪,林徽因的伟大不是她有多美,而是她为中国建筑的贡献与牺牲,这简直是对学者的侮辱,梁从诫先生和梁再冰女士抗议过吧,这个辣鸡剧组是什么态度,毫无格局,毫无气节。
用这种电视剧带节奏也是醉了,林徽因女士的名誉就是从这里毁的吧,周公子本来挺喜欢的,拿电视剧的情节臆测林徽因,还以此回应如懿传让我顿时没好感了。
就算黄磊再神算子,我也不会原谅他当初为此诋毁林徽因的行为。
演员演的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拿自己那点浅薄的文化臆测一位优秀的学者,其心可诛。
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讲志摩的诗,无意中提到这部电视剧的名字。
“怎么?
你们都没看过?!
”看着全班同学一脸的茫然,她像是吃了一惊。
不知怎么,对这个情景印象很深,《人间四月天》,从此成了一桩心事,一存就是多年。
这份心事,在读了林徽因、徐志摩的诗文后,变得愈发厚重。
虽然一直相信,他们之间,实在只是淡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而绝非世人所妄度的恋人之情。
我们看报告文学,看名人传记,往往是不将其内容全部当真的。
很多时候。
明知其伪而仍读得津津有味,似是煞有介事,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阅读心理,欣赏感受,至于这样的心理和感受具体是什么,却是因人而异的。
人间四月天,是说不出的美好。
总以为,以之命名的剧目,也不会相差太远。
寒假里,终于看了这部期待多年的电视剧,远没有预料之中的兴致。
这种感觉,也不能说是失望,只是近乎于失落。
五年中,每每念及其中的剧情,总是尽自己所能的去想象,在思维跑马似的驰骋。
五年,一个人可以尽其所能地燃烧她的热忱,绽放她的激情,也可以让激情的花朵枯萎,幻想消逝成一缕轻烟。
是以前想得太好,期待太高,还是现在已经无所可想,无所可期?
演员已经尽力了,至少,在我这个外行人的眼中是无可挑剔。
尽管也有人指出周迅灵气不足,伊能静风情不够。
我想,这也是不可勉强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林徽因。
每个人眼中的徐志摩,也仅仅是自己所见的那个徐志摩。
而现实中的他们,早已风化成历史的记忆,岁月的传说。
《围城》里,钱钟书曾借方鸿渐之口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
”近来常觉,读书看戏的情形,也大抵与此类似。
写于2010年2月
四月是个让人温暖的季节,风儿从手边轻轻滑过,吹开了花朵,染绿了树梢。
四月值得让我去慢慢怀念一些事,想起某个人,留下一种心情。
在转瞬即逝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和文字的声音。
那些坦诚的语句,挚热的情感,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
我把四月留给了徐志摩,他为四月撒下希望,成就一种银色经典,徐志摩上一片漂泊的黄叶,在旋风里流里失所。
破碎的愿望梗塞他的呼吸,苦恋的轮回放射着赤色的火焰,却绕不尽生前的恋与怨。
优美的诗句写出了他的心情,却道不尽他的复杂情感。
林徽音、张幼仪、陆小曼这三个别样的美丽女子给他留下了生命中最美丽的回忆。
对幼仪,是他伤害最多也亏欠最多的人,如果说他当初离开她是因为年少轻狂。
那么对于陆小曼这个火一样的女子,谁能留得住没踪影的婀娜,让他一次又一次难以自拔。
陆小曼的后半生也许是在孤灯残影下一个人长长的幽叹。
至于他和林徽音这一段缘,似乎除了无奈还是无奈,这个精灵一样的聪慧女子,让他陷入了迷醉的氛围中,像是一座孤岛,在蝶泉的海涛间,在不自主的沉浮…… 她是他心中的信仰,是他的女王。
她为他来到世上,而他为了她永远归去。
离开对他或许是种自由,挣脱尘世俗的囚禁。
他是坠落人间的天使,开外的云彩会为他创造新的康桥。
徐志摩用生命铸就了四月经典的主题曲。
人间四月天,四月自是有情天。
http://www.xiaoshuo.com/jsp/shuping/
徐志摩是怎样的一个人?
浪漫 多情 才气 文艺 骄傲 自由 ……评价很多可是在我看来他却是一个薄情之人当年奉父母之命,取了张幼仪留学英国遇见林徽因,“你偷走了我的诗歌,我就偷走你的琴音”徐志摩义无反顾的抛弃了怀有身孕的张幼仪于是乎就有了中国第一起离婚公告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 /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林徽因在浪漫的康桥边轻吟这段话的时候徐志摩应该是如痴如醉可是他忘记了家中一直等着念着的张幼仪没有爱情,张有错吗?
为你远离亲人与故土,张有错吗?
怀了你的骨肉,却逼着在离婚书上签字,张有错吗?
在你的爱情世界观里,你却如此的辜负了一个女孩你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你确定你找到了?
林徽因最终嫁给了梁思成陆小曼让你声名狼藉你终究郁郁寡欢,才思枯竭而张幼仪却为你抚养孩子,孝顺父母甚至在你陷入困顿的时候慷慨相助徐志摩啊徐志摩我好想知道在你遇难离世之前对张幼仪是否有一种愧疚!!!!
他是本就不爱仪的,因为他的心思是追求理想,自由,爱,这些东西只有林和陆可以给予,他从不去了解仪,因为仪是他父母为他选择的,如果他去了解这样一个女人并且爱上她那不就等于听从了父母的话,违背了他自由,理想,和自由恋爱的一贯作风?如果换个时空,仪同样接受高等教育也不是家庭的包办婚姻,徐还会那样对待她吗? 大家都喜欢仪我想不仅仅是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更多的是坚韧,自强,自主,作为21世纪的新女性,她可以说是典范,不管她是以什么方式被后人记住,在那个年代几个女人的战争中,她无疑是胜者,从爱情方面说,徐才是土老帽儿,因为他从来不懂什么是真实的爱,失去仪才是他的可悲之处,她的美丽不是因为外表而光彩,而是她坚定的眼神,温和的话语,实际的作为,说上100句爱你的话,不如做一件爱你的事来的重要. 爱永远不能成为沙滩上的城堡,爱要经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爱不是捆绑,仪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当一个女人爱上你时,无论你做什么她都支持,善带你的父母,抚养孩子,她不要别人的同情,而是靠自己,她的美不是因为任何一个男人,而是那永恒的坚贞而坚强的内心.
當年全家人幾在電視前面,等待著片頭曲響起,等待著今天這幾人又會有什麼發展,台灣刮起了徐志摩熱,徐志摩的詩集捲土重來紛紛站上了排行榜,徐志摩的傳記,徐志摩的情書,還有民國也連帶著沾了光,劇裡面斯文的胡適也小紅了一把,黃磊和周迅從此在台灣人心中站穩了腳步,成了票房保證。
如果這個時候窗外有風我就有了飛的理由心中累積的悲傷和快樂你懂了所以我自由你不懂所以我墜落多好聽的歌,但也預告著徐志摩的死亡......媽媽總是說張幼儀是她最愛的角色,我也很欣賞這個女子,張家一門兄弟姊妹在那個時代是極為出色的,他哥哥起草了中華民國憲法,其他幾位也都十分傑出。
幼儀忍著丈夫的風流,教養幼子,侍奉已離婚丈夫的父母,最後還幫徐志摩料理後事。
我不知道她當時的心情是否已經平靜,只能說徐志摩只看見了幼儀的傳統外貌舉止就斷然認為此女不是良配,實在是膚淺至極。
另外,周迅演的林徽音,我想我是因為喜歡周迅才喜歡林徽音吧,不曉得為什麼,就是很喜歡周講話的聲音,和其他兩位女主的台灣國語不太一樣.....很好聽。
至於陸小曼,我只能說,伊能靜演不來她的艷麗,不過陸的水性楊花到是相當符合。
最後,要稱讚的是這片的編劇王蕙玲女士,也是李安電影御用的編劇,她的劇本實在太棒了。
看的时候感慨万千,看完之后反而很难归纳出一个中心思想。
剧算神仙选角了,徐志摩有书生气,林徽因够灵,张幼仪有畏怯感,陆小曼有风情。
但是较起真来,徐志摩其实应该更不羁一些,林徽因也有点太内敛。
故事戏说的成分有点重,导致于如果按照剧里的情节评价人物,对真实的人物失了公平。
但是,它本来就是剧,不按剧评价又能怎么评价呢?
徐志摩是自我的,因为极致的自我,单看他会觉得纯真,把周围的人算进来,就是自私了。
他不是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但却是个好情人。
他会为他心头的那一份纯真的爱付出一切,用句矫情的话说就是:为了你对抗全世界又如何。
爱情是他心中的星空,可是人总得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没踏在实地上的人,星空再美也终究会被脚底的泥潭吞噬。
看剧的时候,我时常在想,如果他与林徽因能修成正果,这份爱会不会持久。
没有答案,也许真的修成正果,白月光会变成白米饭。
但是这三个人中,他的灵魂伴侣始终是她也只有她。
徐志摩与林徽因在一起的时候,气场是完全契合的。
那些别人不屑听,听不懂,无共鸣的痴话,对方都懂。
那样的心灵契合,可遇而不可求。
虽然我心里知道他们的爱情是不道德的,却也深深地理解遇到一个契合的灵魂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强烈的吸引力。
直到后来,他们各自成家,认取生活的模样,吃尽生活的苦头后,对方在自己心里依旧是特别的存在,因为对方身上叠加了更复杂的含义,那是一段没有负担轻松美好的少年时光,和他见面的时候,会短暂地忘却现实的苦楚,仿佛还是最美好的少年。
打个岔聊聊林徽因。
女子太优秀往往不容易圆满。
林徽因是个脚踏实地又能仰望天空的女子。
选择了脚踏实地的梁思成,是明智的,志同道合又踏实稳重的丈夫。
我相信也是幸福的。
但是不能一起仰望星空,终究是不够完满的。
她已经是一个能遇到同时代各种优秀人士的女子了,依旧无法遇到一个完全像她一样既理性又浪漫的人。
这算不算,优秀给她的负担呢?
黄磊和周迅那时候的颜值真的是无敌了,无数次地让我感慨真好看啊!
黄磊当时的演技也真的很棒,跟林徽因在山寺的那段对话情绪精准有层次。
当年的电视剧质量真是比现在强多了。
结局了,人死。
我原本是想等着看他是如何死的,虽然已经知道了的。
就看待他如一个普通的男人,人死,总会有人会悲伤。
他死,是三个女人交叉放映的镜头,陆发疯似的不肯接受下来,张悲伤之余是要把他接回家来,林是在自己的丈夫怀里自责和哭泣。
在我,觉得评论是可耻的事情,因为自私是不会肯在人家的事情里承担哪怕一丝的责任的。
人间四月天看完,不是太喜欢黄磊演的徐志摩,而早在黄磊发福之前我就已经不喜欢他了,他演的徐志摩永远都是那两种神情,除却那些诗,感受不到胸腔里的澎湃的爱,昂然的志向和凌凌的正气。
简单说,如若是他演的这样,不值得这样三个女人伤心至此。
那个晚上,陆小曼蜷缩在黑暗的房间角落,地上的红地毯一直铺到明亮的大厅,没有眼泪。
“似雾蒙花,如云漏月,一点幽情动早”她明明不是这样的女人却在,却在这一句里找到自己的心,从此酸麻痛碎逐一尝过了。
都说她是误了徐志摩的那一个,她自己讲她是不在乎的,早些的时候她或是真的没心没肺的吧,可是在一起之后,便是装的了。
又不是傻姑娘,也不是不聪明的女子,世人都懂的事理怎么会不明白,只是这世上站在这一边的只有她一个人,是曾经的当军人的丈夫拿着枪指着自己也要离婚了奔向的徐志摩,今天,徐志摩能落个中国离婚的第一人,那么她呢?
不能怪她呀,从没有苦难过,以为两个人在一起了那就是天地都握在手了,怎么晓得要珍惜,怎么晓得无论是怎样的生活都要过生活的人辛苦经营用心血努力的。
为什么不让她从来都没有遇见,假如对爱情不知情,也能以另一种的幸福方式到老,一辈子并不是漫长的事情。
我竟是非常明白她为什么是甘于让人一直议论着的,大家都不喜欢我,却还是有你喜欢,还是很喜欢的,如此这显得多么的珍贵。
伦理纲常,纵使你也不能帮我推开这漫天的谩骂,我尽可以用假装的不在乎来背负。
那一晚---林徽因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还记得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我喜欢周迅演的林徽因,其实我喜欢她演的很多东西,所以我觉得当初关于这本电视剧对她的很多评论也是不妥的,不过没关系,也并不妨碍我喜欢她。
她蹲在地上一朵一朵折断白玫瑰,梁思成握住她的手,推开他,他说,徽徽,这是意外,不是你的错。
他说,就算志摩预先能知道飞机要出事,他答应了你的,他也还是会赶来的。
听完这一句,终于眼泪决堤,眉头紧紧皱起,哭出声音来在梁思成的怀里。
今时的白色玫瑰是我能为你做的唯一一件事,那年的纷扬落在我手心的那满满一大捧茉莉花,叫我局促中永远逃离了你。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早在康桥的那一晚,就已经注定那只能是我们最亲密的一晚。
"爱你,但永不能接近你。
爱你,但从不享受你。
即使你来到我的身边,我许向你望,但你不能丝毫察觉我的秘密。
”你和我一样明白的,我们为什么不能。
我幸运如斯,当年我逃离留你一人在痛苦的深渊里还有你一路下山数着台阶喊我的名字,我何幸拥有这份牵肠的深情。
正因如此,我如此知足的嫁与他人妇。
是,我选这一种幸福,它的醇香长久相伴,经年之后,我的心坦坦荡,我依然能借着诗,望着你的花园射一个满弦。
却,这些苦不能换长久的时间,让我们远远的望着,等青丝变白。
这人世竟像那一次离别,你临行掉落的泪,我没有伸手去接它,没法用掌心去暖它,睁睁地望它溅落在尘土里,扎的心生生疼。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昨天夜里想张想的脑子异常的清醒,但却是空的,整个身体都空了,软的褥子不能起任何的依托,终究还是失眠了。
她一生,有多少的时间用来了自嘲,从头至尾,我们都没有相互依偎过,却和我结下这一份关系,你的儿子和父亲,留给了我,要做他们中有所担待的那一个,是,你死,要我去把你接回徐家。
从头至尾,我是什么。
刘若英演张幼仪,从来都是用小心翼翼的眼神看这个她儿子的父亲,多少次,在你转身的时候,我的眼睛都潮湿了。
终究,我没能做个最美的女人,低头的温柔,凉风的娇羞,都没有。
万种风情我只剩那一种,温婉大方,不负做母亲不负做媳妇,不是妻子。
(对张幼仪,说不出太多的话来,只希望等待也是幸福的。
)又及。
这一个默默的结局,在讲完心里这长长的话,变的喜悦起来,我喜欢的感情从来都是淡淡的,你想我的时候一定要让我知道,如果我不说,你也要能明白我的心。
四月芳菲,时间能够堆积起我所有的爱恋,那些年少时漫长的过往,也只是为了指引我来收获今次的这一份。
因着这一份崭新,收起心里对曾经的所有留恋,变的甜美。
等候你抵达。
剧集会给种错觉是那些苦痛与激烈才是值得一说,而铁打的流水平淡完全是可以折叠的。。。台词挺过关,黄磊彼时还是一张干净的书生脸。
完全歪曲徐志摩的某些过往。陆小曼哪有伊能静那么残。
以前看的时候喜欢里面的主题曲,也喜欢看黄磊和伊能静好,不过真的很喜欢奶茶在里面坚强的形象
不爱周迅的林徽因
奔着黄磊来看的,却被周迅迷住了,话说周迅还真是什么都能演啊,天生适合演戏
就是想看看文人的八卦|| 话说 林徽因 为什么叫徽徽而不是因因|| 黄磊您了那英语让我对徐志摩都产生阴影了
周迅版林徽因无人能及至今
没耐心看下去了,大家把这种感情过于理想化,其实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人间四月天”又不是写给徐志摩的。
這部電視劇讓人感觸甚深,除了三段愛情的波折與及當時社會觀念所發揮的影響,三個女子感情的取捨態度都有代表性的描劃,得失之中與幸福的距離依然遙遠,無奈。結局三個女人對自己愛過的男人逝世的悲傷令觀眾像同時看三個悲劇感觸至深,最後張幼儀在林徽音病塌前那段對白好像將整個故事再回味一次使人腸斷。一套會讓人淚流成河的電視劇。
三个女人,一个清秀、一个婉约、一个明媚;配乐好听,剧情舒缓,周迅的林徽因很动人,有一种沉静的美,即使说话慢条斯理如同康河柔波,但就是愿意听她娓娓道来的那种;虽然可能不合史实,这个锅得编剧背。
周迅完全演不像林徽因
打着爱情的旗号,堂而皇之践踏道德礼法的人。其实这样的故事遍地都是,那么多人赞他,无非是因为他会写诗而已。
演员挑得真好,作为奶茶的粉,不得不说,张幼仪如有刘若英一半气质,历史都能改写。估计看完后对徐志摩拍砖的人又能多出一大批了。
记得刘若英晾衣服的样子
反复听着左岸的那些日子
结合剧照和周迅的气质,我觉得周迅比较适合演陆小曼,林徽因的神韵估计无人能演了。看后觉得剧本梁思成的人设太懦弱,不符合历史,陆小曼如果没有才情和灵气,徐志摩怎会爱上她,电视剧就只是把陆小曼作为一个没有内涵的交际花处理,黄磊的徐志摩我也不怎么满意,太女性化。周迅的林徽因演得太温柔,太顺从,有些小家子气,演成小家碧玉了 ,林徽因是大家闺秀,活泼,心直口快,急性子脾气不太好的。就是剧本有问题,影响演员对人物的诠释。音乐很不错。对《再别康桥》这首诗进行了想象和还原,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夜晚的剑桥大学的幽会,晚上一起划船,我觉得历史上是不大可能的。真要一起划船也会是会约在白天的。因为那个时候虽有自由恋爱,却也没那么开放,还是很保守的,何况当时林徽因小徐志摩8岁,差点叫人家叔叔,且知徐当时有老婆,尚未离婚。
戏说般的诗人情史,真不是一个好电视剧。虽然无法忍受伊能静和刘若英,但是黄磊把徐志摩演活了,周迅比林徽因动人多了……可以姑且给三星。
看完歌剧《再别康桥》勾起对志摩的怀念,看此电视剧,如鱼般悠悠。看了《极限挑战》对黄磊的大脑智力真是佩服得紧,于是又找出他演的电视剧,我竟然以为我没看过《人间四月天》,可能太久了,可见此剧没有留下太多印象。手机电池看爆了一个。
如婚后妇女的闲言碎语,那些才华洋溢都被风花雪月了。
人间四月芳菲尽,徐志摩为了与徽因在一起与妻子离婚,最终却未得佳人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