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茶馆

主演:陈宝国,梁天,谢钢,周里京,石小满,张惠中,崔杰,马恩然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茶馆》剧照

茶馆 剧照 NO.1茶馆 剧照 NO.2茶馆 剧照 NO.3茶馆 剧照 NO.4茶馆 剧照 NO.5茶馆 剧照 NO.6茶馆 剧照 NO.13茶馆 剧照 NO.14茶馆 剧照 NO.15茶馆 剧照 NO.16茶馆 剧照 NO.17茶馆 剧照 NO.18茶馆 剧照 NO.19茶馆 剧照 NO.20

《茶馆》剧情介绍

茶馆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世纪之交的老北京城,巍巍大清气数将尽,苟延残喘。各方势力相继抬头,救国救亡的队伍中各类投机分子时隐时没。老北京城的一个角落里,王利发(陈宝国 饰)经营的裕泰茶馆见证着时代每一个席位的变化,更收纳了汹涌大潮之下多姿百样的平凡众生相。没落势力的庞太监(张惠中 饰)、松二爷( 石小满 饰),紧抱时代大腿的宋恩子(梁天 饰)、吴翔子(刘惠 饰),以民族救亡为己任的秦二爷(谢刚 饰),生活在底层的社会渣滓刘麻子(崔杰 饰)。三教九流,世间百态,汹涌的历史洪流之中,一出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喜剧…… 本片根据老舍的经典话剧名作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黏人俱乐部关于一个高妹的几次对话怀中祈祷七大罪怨嗟的爱丁堡后篇璀璨的婚礼危情一日半异灵灵异2002狂野人生吸血鬼鬼盲盒T教授第三季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我的外星朋友机动部队—警例蜜谋逃杀秘密逆转世界的电池少女杀人狂魔丑闻第三季耶稣基督:走出埃及赖田朝日的方程式。-最恶的授课-逃跑要听爸爸的话男女8人夏物语旋转玛丽失而复得露西亚之后机动部队时光正好精神领袖尖峰时刻3闹鬼领域2:K小姐山花绽放

《茶馆》长篇影评

 1 ) 饱经沧桑的无奈

从年少轻狂,正值盛年到千疮百孔无能为力的垂暮之年,观剧时也在假想自己也是那个年代的见证者。

就像老掌柜说的给人请了一辈子的安,只是想每一顿有窝窝头吃,这个愿望都不能满足。

先是想开分号,再是想改良保住仅有的东西,到最后给自己敲响丧钟撒纸钱。

看着这些,体会着这些,觉得自己也穿越回了过去,也饱经了一次人世沧桑,更是知道所有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珍惜自己有的,还有那些还“没有”的,任何东西都不是理所应当飞到自己手中的。

 2 ) 瞎侃一通

背景音乐声太大了,人声又小,有的台词压根听不清。

找了好几个视频都不带字幕,最后在优酷搜到的。

看了第一集,感觉宝国叔弯不下腰,嘴怎么感觉有点别扭呢,汉武大帝里还好啊。

常四爷说话的腔调像个太监,倒是会反思,但是不耽误躺平享受😂后面对这个角色肃然起敬,常四爷的结局是正面角色里最好的了,过早的经历了看透了,却没有被吃人的年代打垮精神,到老了依旧是具有反抗精神的。

王掌柜秦二爷看透的太晚了,土埋半截了没有必要再去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了,干脆就让它垮了。

宝国叔从留胡子开始演的好了,不出戏了,把底层百姓面对蝇营狗苟的窝囊劲演出来了。

我应该是爽文爽剧看多了,也没经历过那么痛苦的年代,所以那个年代的煎熬痛苦无奈我能明白,但我没办法设身处地的体会那种痛苦。

剧情太拖沓了,最后五集我磨蹭了好几天才看完,唐铁嘴刘麻子等等一群反派角色退场,小字辈出来,所有的故事又重来一遍,当然这只是告诉我们经历了大清到了民国,其实大清根本就没离开过,但是让观众觉得枯燥就还是处理的不行。

世道这个词剧里说的我耳朵都起茧了。

结局有点想哭,因为每一部剧的结局都会有些淡淡的感伤,再就是撒纸钱挺触动我的,也说不出个理由,就是觉得看着难受。

当今我也有很多的不满,但跟那时候比我们还是幸运了许多,这个世界哪里有真正的桃花源呢,我们不该指望有这样一个地方了,而是自己去创造,如果王掌柜能放过自己,放弃茶馆跟常四爷出城种地,他的脸也许不会越来越苦,但未来又是未知的,谁又能那么准确选到自己合适的呢,哎,把握时机争取和放手同样重要啊。

 3 ) 坏人走了一波还会有下一波

坑蒙拐骗者有,欺善怕恶者有,买卖妇女者有,为虎作伥者有,含冤入狱者有,怀才不遇者有,小小一方茶馆,形形色色各路茶客,一张说尽好话的嘴,如此小心翼翼结局还是无尽唏嘘,常四爷说“我是爱国家,可谁来爱我,吴祥子宋恩子儿子们对着王掌柜的那一脚,也大概疼醒了他对活着和守着茶馆的最后一点感念。

 4 ) 关于大栓子其人

比较客观的说:大栓子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封建社会的男人形象,和他爸爸王利发一样,都没有反抗压迫的勇气。

当然,这并不怪他们,家国如此,小民奈何?

大栓子孝顺,懂事,体贴,节俭,持家,这都是中华男儿的优点,二姑娘这般传统小家碧玉自然也是看中了他这一点。

但他唯独缺少一点,就是血性。

王利发年老后也骂他不如二栓子。

不正是这样吗?

二姑娘喜欢他,受到家里的逼婚,约他私奔,他却以孝顺来推辞。

倘个如此烈女,只得落个自尽下场,作为情人,大栓子负主要责任。

大栓子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但他不是个好情人,也不是个能够拯救家国大业的血性汉子。

王利发年轻的时候喜欢大栓子,因为他孝顺;老年后又喜欢二栓子,因为他为国民尽忠。

自古忠孝难两全,王利发算是懂了。

兄弟俩是鲜明的对照,一个孝顺持家却没有承担的哥哥,和一个冲动蛮干却有大担当的弟弟。

我们无法否定哪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做错。

家国忠孝情爱,是人一生中无法回避的抉择。

 5 ) 死也要死在茶馆 如果王掌柜也一起离开那么结局会不会没那么悲

什么叫做经典 茶馆可谓是 一间大茶馆就是一个小型社会 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 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 不忘改良很会处世却一直被衙役压迫的王掌柜 致力于实业救国却被军阀没收财产的秦二爷 一辈子热血痛恨洋人说了一句大清要完被抓进牢狱的八旗子弟常四爷这三个相对较好的人也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到最后是自己撒纸钱送自己一程令人唏嘘不已 最后王掌柜是放弃了和家人离开的机会 既然生再不能拥有茶馆 那死也要死在茶馆 上一辈子是神棍、人贩子、腐败的官兵的下一代也都更加变本加厉不仅继承了父辈恶心的嘴脸还更加恶劣只有和大力走才有天明 而王掌柜是等不到了.....看完很神伤 对于过去无力改变但我们不能忘却庆幸自己生在了这个时代

 6 ) 看茶馆,想人生

我们知道老舍先生的《茶馆》是根据多个场景来写在北京城的剧变。

看了原版的,再看这个电视剧,觉得很不错,剧本改编的很有功力,能够看出了原来的影子。

看茶馆,不就是看个世间的人事兴衰么?

清朝末期,民国开头再就是抗日结束的三个部分。

而平头老百姓看这些就是体会世事和人生么?

为什么想宋恩子,吴祥子是一代接一代的祸害百姓呢?

为什么想唐铁嘴,刘麻子之流是越来越光明正大的作奸犯科呢?

王利发只是一介小民,他只懂得保护自己的茶馆,让它继续开下去,让祖宗的产业别断在了自己手上了。

这么简单的目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都满足不了。

真是应了一句话: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看茶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国家如果从根烂了的话,上位者的一个小小的决策,对于老百姓都是天大的灾难。

在那个时代,政府,警察,巡警不过算是光明正大的强盗集团而已。

难道我说的不对么?

所以说,乱世人不如狗啊!

里面有个情节就是:老丫头宁可把两肉包子给狗吃,也不施舍点给大傻杨。

这世道,让人看了怎么不能心酸呢?

在看的时候,不禁想:为什么?

为什么可以群魔乱舞,天下大乱。

公正,平等在哪儿去了呢?

在茶馆里面,同样也透露了一股希望。

这就是以二栓,喜贵和大力他们代表的抗日分子和游击队分子。

在这个时候,他们是希望的象征。

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摆脱茶馆没落的命运。

茶馆的没落是一个典型。

在那个时候是如此常见。

我们再来看看人物。

首先:王利发作为老掌柜,从上辈接下了茶馆,只想让茶馆兴旺起来,他用了多少方法啊:留声机,收音机,相声,评书,打鼓,和那个秀岑不成功的京戏。

但是不管他如何努力还是上不了座为什么呢?

这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整个国家的衰败,老百姓都没钱了,大家还怎么去茶馆吃茶呢?

有钱的都是些妖魔鬼怪,他们来茶馆干嘛?

想刘麻子之流来了茶馆,王利发又不待见他们。

这里我觉得有点奇怪的事:王利发作为一个市侩之徒吧,他一心想赚钱,一心想茶馆好,但是他不是两个眼睛都看钱上的。

刘麻子,唐铁嘴他们在茶馆谈他们的勾当,不是买卖孩子就是下套骗人的活儿。

他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只能冷眼对着这些人,仅有的一点良心就是在这里体现了出来,但是他只是一种被动的反抗,他没有能力,最后也没能阻止事情的发生对吧。

康顺子还不是一样被卖到了庞太监那儿啊!

就我个人的观点,王利发这个人没有这么大的正义感,他的功利性应该更强。

不然怎么可能在北京这个势力眼横行的地方生存下来呢!

大栓也是自己想努力帮着父亲把茶馆搞好,他是王利发的儿子,在他父母这对良民手下是怎么可能变恶呢?

所以他也是只能无力的反抗而已。

二栓则不同,他初打日本鬼子就说明自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无畏之心。

这一点可以说收到了其他人的影响。

常四爷是个贯穿始终的人物,有骨气,能担当。

能够在众人慌乱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定,能够支持自己的而且去干革命,能把自己的家变成个交通站,在这里他的身份就是半个革命者了。

他的正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老百姓的脊梁。

他敢上宪兵司令部去找人评理,他能力排众议理解秦利民。

可以说,这几家人算是他最有主见吧!

松二爷是一个典型的好吃懒做。

平日里什么事情都不做,小事情不愿做,大事又做不了,在家里面只靠着二秀的工作和周围大家的接济。

做人是失败的,但是他还不自觉。

对现实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的脑子还活在清朝呢?

而且他把思想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秀岑。

头脑僵化,思想保守。

秀岑不想谈,我们知道这个人的思想是多么的丢人。

如果这个人在现在,应该活活饿死。

宋恩子,吴祥子,清朝是密探,民国了是特务,日占时期是汉奸,到了抗日结束又是政府的人了。

他们这种人,属于那真正能够管到老百姓欺压老百姓的人。

可以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

属于合法的强盗。

二德子只能算是一个打手而已。

有着几膀子力气。

但是还是骑在百姓头上。

唐铁嘴和刘麻子开始的时候只是单打独斗,也是属于下三滥而已。

但是到了抗战结束,成个转型,成了党的人了。

身价的上升找了棵大树,升级了。

现在对这些人没有什么恨了?

只是觉得他们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是合理的。

我顿时想我们当代社会,正是我们看多了这种事情,才觉得刘麻子之类的算是小打小闹吧!

 7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之前我不喜欢翻来覆去就那几个人捯饬一部剧,这次我认怂,43岁才不惑,生活本不就是周围围绕中心几个人生活么)茶馆生根在清末,王利发在苟延残喘的清势力下接过裕泰茶馆1900年世纪之交,经历各种时代变革求生存,慈禧,康有为,孙中山,抗日战争,国民党政府,层层扒皮,苛捐杂税,人性在万恶的旧社会尽显卑劣本质,从底层刘麻子、八国联军吓破胆的慈禧太后,清小官吏宋恩子之流、一介流民痞子二德子、日本侵华好男色司令官、被美国兵骑在头上拉屎的无能的国民党官员、小丑一般一心想着复辟的庞太监家眷……上下沆瀣一气,十八般武艺全用自己人整自己人,哪来同仇敌忾(八国联军时更看到了国人的软弱无能),道尽了世道最沦丧模样!

尽管最后一把火王利发在郁郁寡欢(哪有欢,尽是悲愤交加)中焚烧殆尽。

尽管天下都乌鸦一般黑,永远望不到头的有希望的日子里仍然让我们有感动:看尽世道险恶依然夹缝中求生存的王掌柜,倡导实业救国大志向的秦二爷(虽然最后一场空,也暗示万恶的旧社会实业救国就是空想),一身凛然正气,打抱不平,生活优渥亦或破败依然眼里有光的常四爷(我的最爱),还有四爷儿子,二栓子那些娃娃辈,都有了新中国能成功端倪的星火之源。

应了常四爷剧末那句“我就是盼着盼着坏人能有报应,好人都有一个好的结果,国家像个样,不受外国人欺负。

谁都不欺负谁,谁都讲道理。

”茶馆剧本👍,道尽一切人性本质,致死他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老舍英明。

再反观如今这剧,现如今言情偶像剧让人作呕🤮,大题材又经常坏人最后一定被和谐。

实在不堪入目。

愿文学回归自然,愿优秀成为日常,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样才大有可为!

PS:我女儿正排演《茶馆》,她演常四爷,竟跟我最q喜欢的角色🎭不谋而合,也是一惊喜🥰。

 8 ) 一部让你学会怎么和各种各样砸碎人大交道的电影

一部让你学会怎么和各种各样砸碎人大交道的电影,但是随着你看的集越多你才越发现真是先拿大嘴巴子招呼这帮孙子 从古到今这样的这些人这些官僚依旧存在

 9 ) 风儿吹,纸钱飞,百年裕泰一把大火化成了灰

初中读《茶馆》,觉得满篇都是你来我往的对话,没有情景没有波澜,很是无聊;高中读《茶馆》,老师说要看出王掌柜的圆滑、常四爷的刚直;大学第三次接触《茶馆》,是在家跟爸妈一起看电视剧。

场景切换了,从茶馆到八道弯,从后院到百花深处,编剧的妙心安排,让茶馆浓缩了四九城的每一个角落:茶馆的厅堂是四九城的“官面儿”,你方唱罢我登场——日本人来了又走,美国人来了又走,国民政府来了、西山的英雄来了,可是茶馆却毁了;茶馆的后院是四九城的放抗和挣扎,北大学生租住公寓,暗地里宣传反抗,宣传独立,宣传民主政治,不洋不土的学者崔先生,代表了被夹在时代的夹缝里的读书人,他们背着儒学长大,等到考取功名的时候,清政府没有了,倒塌了,他们被逼得出国、接受新学,学成了、回国了,可是人家不要他们了,年纪大了,学无所专,只好带着满腹的幽怨守着枯灯残卷,以寻佛问道安慰自己,他们吃着酱肘子,说着大道理,谈着国家的不足,却只能守着自己没有未来的未来;公寓改的仓库,是实业救国的缩影,秦二爷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投入了实业,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后路,火柴厂红火了开纱厂,清政府倒了,预想中的红火没有出现,反而是接二连三的难民、伤兵,交捐纳税,你压我榨,火柴厂和纱厂在世界资本大发展的时候,轰然倒塌,仓库被查封,厂房被拆掉,辛辛苦苦一辈子的秦二爷最后只捡到了自己的钢笔头,“它知道啊,我用它签了多少支票,写了多少计划书”。

王掌柜,就像史官,茶馆这部历史书里记载的风风雨雨都在他眼皮底下划过,60年的老裕泰,60年的史歌,60年的见证,光绪年和民国,老裕泰改良了,翻新了,丢脸了,就像风雨飘摇基石不定的旧中国,戊戌维新、军阀混战、建立民国、内战,老裕泰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大米饭变成了白面儿,白面儿变成了杂和面,最后连杂和面都摔到地上,掺上了土。

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三个历经时代变迁,备受折磨的老人围坐在60年的老茶馆的老方桌边,回忆着自己的一生,品评着自己的一生,秦二爷要王掌柜告诉后来人“有钱就要吃喝玩乐、胡作非为,千万别干好事”,常四爷凭着一身的本事锄奸惩恶,却老无所依,王掌柜为茶馆忙碌了一生,累了一辈子,却落得家破人亡。

“四角的边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三个老人,围着茶馆,唱着送葬词,撒着纸钱,说是给自己死后准备点钱花,实则用自己的手将这个不让人活命的世道埋葬。

满天飞舞的纸钱,映照着抬头可见的“生意兴隆”,映照着老掌柜脸上的皱纹和两鬓白发,映照着破烂不堪的茶馆。

满地的纸钱埋葬了茶馆,埋葬了王掌柜一辈子的心血,埋葬了他自己,更是埋葬了无可救药的世道。

风儿吹,纸钱飞,百年老裕泰在掌柜点燃的纸钱里化成了灰。

大傻杨,数来宝,把一朝历史一个时代,唱得透透彻彻。

 10 ) 成功的经典文学改编案例

何群导演,叶广芩、杨国强编剧,陈宝国主演版的《茶馆》是对老舍先生经典同名剧本的一次成功改编。

在原版剧本中,《茶馆》一共分为三幕,第一幕讲英法火烧圆明园后,清朝政府岌岌可危之时;第二幕讲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统治和军阀混战时期;第三幕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与美国大兵在街头横冲直撞的时期。

虽然时间跨越了四十多年,但故事发生的地点却完全集中在裕泰茶馆之内。

将一个仅有三幕且场景单一的剧本改编成39集的连续剧,其内容体量必然要做一定扩充,人物也必然有添加和改动,场景的变换也需要增加新鲜的内容,这些都值得后辈影视工作者学习。

笔者重刷了一遍陈宝国版《茶馆》后,总结了其成功改编经典的门道,首先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与增减上。

在原作中由于内容体量的限制,许多事情没办法直观表现,只能通过人物的台词进行交代,搬演在电视剧上就需要完整补齐人物的行动线索和前因后果,这样就必须要添加许多的情节。

另外,为了更加丰满主要人物和激发冲突以及突出时代主题,电视剧版《茶馆》的两位编剧叶广岑和杨国强也添加了一些次要人物进行辅助。

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将这些人物与原版进行了对比,对比了电视剧版在人物层面上的改动。

作为一部群像戏,人物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而电视剧版的改编不仅突出了原作的精神内核,而且在创新性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王利发、明师傅、王淑芬:守旧市民形象王利发的人物形象并没有过多改动,他是贯穿全剧始终的一个角色,在原剧本中就有非常深刻的描绘,电视剧版的王利发则改编得更加丰满了一些。

王利发作为茶馆掌柜,必须要左右逢源,见谁都说好话,在剧本第一幕中就交代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

这个人物性格也是贯穿始终的,王利发见谁都点头哈腰地请安,看上去唯唯诺诺,他表面上是个茶馆老板,是个剥削者,但实际在这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上,他就是那个夹在中间的“小鱼”,清末的官吏、警署的警察他都惹不起,不仅被这些人剥削,而且还经常被社会上的黑势力欺负。

刘麻子、唐铁嘴作为人人恨得牙痒痒的社会蛀虫,在王利发的茶馆里喝了一辈子茶,也赊了一辈子账,到死都没有还上钱。

但在电视剧中,却将王利发的形象做得更加丰富,他虽然胆小怕事,但也足够聪明有情商,第一集是电视剧版添加的情节,足以展现王利发的聪明个性。

刘麻子在盗墓人那里得到了一个翡翠扳指,官府正在追查,他于是托唐铁嘴帮忙转手,为了躲避追查,唐铁嘴随手让王利发帮忙保管,可见在唐铁嘴眼里,王利发一向是个老实人,只能被自己欺负,不可能反过来蒙骗自己。

但事情过后,王利发却以让唐铁嘴还茶钱为由扣下了翡翠扳指,此事过去了几集仍然没有解决,最后王利发乖乖将其交还给了吴祥子和宋恩子(在前几集中代表清政府)。

在结尾处王利发的“毁灭”(自尽)也做了改动,原剧中王利发是上吊自杀的,而且是通过小刘麻子之口说出来的,因为小刘麻子联合沈处长要侵占了这间茶馆,为了和茶馆共存亡,王利发被这帮势力给逼死了。

显然,电视剧版本改动的结尾更有力度,在小刘麻子和沈处长到来之前的夜里,王利发点燃了此前秦二爷和常四爷留下的纸钱,自己和茶馆都葬送在火海里,这样更有了“共存亡”的意味。

明师傅是改动最大的人物,因为在原作中他并没有太多作用,只是在第三幕有几句台词,而在电视剧中却使他在茶馆兴盛到衰亡的转折时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代表了北京市民阶层的仁义、正直的一面。

电视剧中明师傅是给茶馆里做烂肉面的,宫廷御厨的手艺却因为仁义而一直留在茶馆里,由于后来茶馆衰败,王掌柜一家入不敷出,于是他主动提出辞职,后来又在王掌柜需要时回来帮助,他的塑造是典型北方人仗义个性的代表。

王淑芬这个角色是王利发的妻子,只在剧本的第二幕出现,但在电视剧版《茶馆》中,贯穿了三十多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她和王利发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但她比王利发看得更开,成为了王利发得力的内掌柜。

最终,她死于美国大兵的汽车之下,这也是电视剧的独特创造,老舍的剧本里并没有交代她的下场。

刘麻子、唐铁嘴:无恶不作的旧社会蛀虫刘麻子和唐铁嘴是《茶馆》中数一数二的反派,不过在老舍的原作里,对这两个人的“恶”是带有同情的,并没有将其写到极致。

“恶”具有传承性,由于剧本跨越了四十多年,因此当刘麻子和唐铁嘴下线后,小刘麻子和小唐铁嘴子承父业、继续作恶,所有人都骂他们“缺德”,就连靠小刘麻子吃饭的小丁宝也骂他“缺德”,但却没有人能真正斗得过他们。

在那个年代里,似乎只有恶人才能活得好好的。

对于刘麻子和唐铁嘴的结局,原作中是处理得比较草率的,因为作为一个只有一个场景的戏剧,对于人物结局的交代必然不会特别全面,但电视剧就需要补齐这其中的人物线索。

原作在第二幕结尾提到了刘麻子在茶馆被当成逃兵砍头,但在电视剧中,这个场景挪到了德胜门外的城墙根,空间更加宏大了,刘麻子被拖到当街砍头的场景也被直观拍摄了出来,更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感。

唐铁嘴的死亡在原作中是没有交代的,他似乎是和刘麻子一起下线的,不过在电视剧里,两个人的死亡时间虽然很相近,但是却分别展现了二人的结局。

唐铁嘴是由于发现了宋恩子和吴祥子陷害刘麻子的秘密,然后将这个秘密告诉了王利发。

不过聪明的王利发却设法将自己摘得干净,又将唐铁嘴知道秘密的消息告诉了宋恩子和吴祥子,结果遭到了灭口。

电视剧里的王利发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唐铁嘴与刘麻子的悲剧说到底是自己作恶太多遭受了报应。

后来小刘麻子和小唐铁嘴上线之后,二人做的事情和老一辈一样,小刘麻子拐卖妇女,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搭上了沈处长,想要私吞老裕泰。

小唐铁嘴在原作中的笔墨非常少,但是在电视剧中起到了和小刘麻子一样的作用。

他成为了小刘麻子发财道路上的竞争对手,使剧集更加充满了戏剧性。

不过遗憾的是,电视剧《茶馆》也没有交代二人的下场,只是以老裕泰和王利发的毁灭作为结局,这不免看得观众心里更加悲痛。

张秀英、张春和姐弟:被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残害的良民代表 张秀英和张春和是电视剧版杜撰出来的人物,但他们的存在是有绝对必要性的。

张秀英这个人物的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作为王利发情感线的补充,她是王利发的邻居,与王利发始终处于暧昧不清的状态,但却因为王利发大舅妈横插一杠,而逼迫王利发娶了王淑芬。

正是由于无法娶得所爱的遗憾,才使得王利发异常支持小辈的自由恋爱,当大栓子爱上二姑娘之后,他主动去说媒,可惜二姑娘家是个势利眼,不仅拒绝了穷酸的王掌柜,还将姑娘卖给两位逃兵为妻,最终导致姑娘自杀,而自家也没有捞到任何的好处。

张秀英的另一个戏剧作用是与马五爷有关的,马五爷是吃洋教的,胸前戴着十字架,却是个假基督徒,八国联军入北平的时候,他因为脖子上的十字架而保住了性命,但背地里他却左一个姨太太右一个姨太太,甚至和洋人合伙将中国妇女拐卖到海外做妓女。

张秀英就深受其害,本以为是去做裁缝的,却被洋人糟践,最后投了什刹海自尽。

这一件事情也对王利发的心灵造成了震荡,同时剧作者也将张秀英塑造成了一个受到帝国主义迫害的市民代表。

张春和是张秀英的胞弟,清政府当局时被当成义和团斩首,但张春和显然是被诬陷的,在狱中他托即将出狱的松二爷和常四爷给姐姐带去铜钱,从真情告白的台词中可见,张春和是莫名背上了诬名。

他的死亡是被封建势力迫害的,因此他是被封建势力残害的良民代表,张氏姐弟在剧作中的戏剧功能便是体现了当时黑暗旧社会,良民所受到了压迫和残害。

王二拴、秦利民、常喜贵、康大力:代表新兴左翼进步势力原作中对于小辈的描写实际上只有小刘麻子、小唐铁嘴、王大栓和康大力,但是在电视剧中却加入了王二拴、秦利民和常喜贵等人。

康大力与康顺子是同病相怜的人,他们被卖给了庞太监做家室,话剧《茶馆》的第一幕便是康顺子经由刘麻子之手被卖掉。

不过为了让更加扩充情节,电视剧版却发生在十集以后。

原作里康大力被卖掉的时候只有一岁多,而且是用康顺子的一句台词交代的,但电视剧版不好表现,于是不仅展现了康大力被卖掉的过程,而且将康大力被卖掉的年龄改成了七八岁,同时庞太监大摆宴席,突出了他虚荣、讲排场又计较自己的太监身份的复杂心理,而刘麻子贩卖康大力的过程(两头收钱:庞太监和庞氏侄子)加重了刘麻子的丑陋和邪恶。

在原作里,王掌柜只有一个儿子王大栓,但是在电视剧里却加入了二儿子王二拴,他一向不服管教,让王掌柜夫妇非常头疼,不过在抗日战争爆发时,他便与康大力不辞而别,去西山参加了共产党。

常喜贵是常四爷的儿子,一向正值心善,是学习武生出身,这为他后来参军做了准备。

他们自抗日胜利后便很少露面,但仅有的几个镜头已经交代了几个人的身份——转为地下党员,负责北平的情报工作。

在明面上的人物是秦利民,他在抗日前便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与身为资本家的秦二爷对着干,电视剧剧本的高级之处便是从爷俩的冲突拓展到了劳工之间的冲突,非常贴合时代背景。

后来秦利民再次在北平出现,却改名换姓成为了国军政府的领导,很显然,他也是一名潜伏者,并且通过松二爷的遗孤二秀传递情报。

在电视剧中,对于二秀和秦利民的感情线也有简单的描写。

秦利民、康大力、二栓和常喜贵这些后辈都是左翼进步势力的代表人物,正如王利发和秦二爷、常四爷凑到一起的时候所说的那样,“孩子们都是干大事的,比我们有出息”,这句台词意味着新兴力量必将取代旧势力,为充满悲剧色彩的剧本增添了一丝希望的色彩。

松二爷及秀岑与二秀姐弟:前清遗留家眷松二爷和常四爷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旗人,象征着清末的势力残余,但他们并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松二爷和常四爷是完全不同个性的两个人,松二爷要更加好吃懒做一些,带有皇室(北京人)通病——每日逗黄鸟蛐蛐,好面儿!

就算是在兵荒马乱、吃不上窝窝头的年代,松二爷穿着破衣烂衫也还是不忘了他的小黄鸟,“饿了自己也不能饿着小黄鸟啊,因为这是体面”。

他的下线在老舍的剧本里是比较草率的,但电视剧必须交代清楚,正是因为松二爷好吃懒做、不学无术、只好面子的个性,所以他宁愿卖了祖宅也不愿意卖掉蛐蛐,结果被骗光了钱,最后饿死在了炕上。

临死前,他做的一个举动还是高举着自己的小黄鸟,最终由于没有力气而合上了眼睛。

死后,他连出殡的钱都没有,还是常四爷化缘给他买了四块钱的棺材。

秀岑和二秀都是松二爷的孩子,还有一个大秀(大女儿),这些人在老舍的剧本里是没有交代的,是电视剧新加上的。

大秀由于戏剧功能和二秀一样,所以在二秀和秀岑长大后就设定她远嫁上海,而一直没有回来。

电视剧中有一场戏是二秀和父亲去火车站接大姐的情景,那场戏中大秀没有回来,但却突出了两个功能,一是让二秀与刚刚回国的秦利民想见,铺垫情愫;二是交代了大秀的去向。

二秀和秀岑姐弟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作为女性的二秀更加积极,最后帮助共产党传递情报。

秀岑则是与松二爷一样堕落,喜欢唱戏,娘娘腔,一心想要成为名角,却缺乏对自己的准确定位。

他一直都有投机心理,结果被局长的姨太太勾引,被局长捉奸在床,打了半死,断了一条腿。

这个姨太太在剧中是小丁宝的母亲,但是在老舍的剧本里并没有对小丁宝的家庭背景做过多交代,只不过为了使人物更加丰满,电视剧的编剧做了非常大胆的设想,但整体来看也是十分合理的。

秀岑始终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每天只会说着不拖累姐姐,却根本找不到事情做,他是松二爷血脉的延续,也代表了封建守旧市民的残存和悲惨命运。

以上举例只是电视剧改编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从人物的改编中便可以看出电视剧赋予了《茶馆》更加丰满的主题意蕴。

其改编实践、对经典作品的解读,都值得反复钻研、学习!

《茶馆》短评

普罗大众穿越百年的憋屈。

7分钟前
  • 芋芋
  • 推荐

陈宝国演的很像张丰毅。

12分钟前
  • 王富贵
  • 推荐

结尾没改成解放北平就不错了

15分钟前
  • ZYP
  • 还行

剧是好剧,但是节奏拖沓,看到第九集,弃。如果压缩三分之二,应该很过瘾。

20分钟前
  • wungfong
  • 还行

不喜欢这种话腔

24分钟前
  • 时左
  • 还行

好几次看不下去了,哥哥说这就是人生。

29分钟前
  • 业余影迷徐淼淼
  • 推荐

鏡頭掌控得很難看 陳寶國硬是演不出老北京的味道...(他明明是吧....)

33分钟前
  • mikaholic
  • 还行

建议看谢添电影版那才叫经典,比这注水的电视剧强多了,这个高分一看就是90后刷出来的,

36分钟前
  • 老三的爹
  • 很差

可能是我读过原著所以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感受吧,我觉得如果只是单独的电视剧的话,挺好看;但是原著角度去看的话,又不太好看。

37分钟前
  • 小熊
  • 还行

整天光苦着脸,丰富度不够。总是给一老伙计的僵脸特写镜头

40分钟前
  • 淡淡
  • 很差

drop on ep10

43分钟前
  • matsu蛋
  • 还行

虽然没有话剧或者电影那么经典,不过,陈宝国演绎的还是很不错的。很意外的是,儿子也喜欢。

46分钟前
  • 今朝
  • 推荐

前半部的老戏骨演技炸裂,新生代就差那么点味儿,但妥妥的就是一部电视版的话剧。

48分钟前
  • joanan
  • 还行

一场经典的三幕话剧,变成了同人OOC+夜谭十记+故事会大汇编,已经初见了后来电视剧《老酒馆》的端倪😶

52分钟前
  • 野貓騎士
  • 很差

没字幕

53分钟前
  • Waldeinsamkeit
  • 很差

京味十足啊!!喜欢梁天,小刘麻子,唐铁嘴。。这些小角色。

58分钟前
  • zoe
  • 力荐

演技有,但是讲的事情是有很多不真实的仇恨宣传。

1小时前
  • jixiuyang
  • 较差

庞公公那是清朝rap。

1小时前
  • yeoman
  • 推荐

很好看,都是些戏骨级的演员,经典

1小时前
  • v v
  • 力荐

愣是把2个多小时的话剧抻成39集电视剧,前20集观感尚可,后面真是一言难尽

1小时前
  • Q_W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