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B站看到过这部电视剧,就很正剧范儿,或者说这部剧就是历史正剧。
好看,特别好看。
不管是剧情,还是演员(我知道陆剑民老师,我小时候看过他的《汉武大帝》里的卫青,超牛逼的,我印象特深刻的就是应该是卫青打仗归来吧,陈宝国老师饰演的汉武帝蹒跚下台阶迎他内场戏。
真的,老戏骨演戏是真的带劲!!
)还是服化道我觉得都特别好。
可惜了这部片子没有在内地播。
为什么呀,妥妥的正剧。
一众群演虽然挺多不认识但是大家演得都特别好哈哈哈。
朱老师演这部剧的时候也不大吧,二十四五岁?
大概刚从北电毕业不久。
不过朱老师饰演的朱厚照真的很让人惊喜啊。
(其实明朝的皇帝也有好多故事,之前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就觉得特有意思,可惜拍明朝皇帝的电视剧不多)朱一龙把小皇帝的聪明机灵演绎的活灵活现,小事儿糊涂然而大事儿绝不犯浑,处理要务刚毅果决,审时度势,一点不含糊。
应该说年轻的朱一龙用自己的演技把历史上这个颇具争议的小皇帝演活了!!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先天下之忧”你从未忘,“后天下之乐”却是个“归去来兮”的梦,你永远都行在路上。
虽然你只说:“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而我依然深深感激,今时今世,我遇见那一缕幽远的清芳。
不知道王阳明是不是和弟子讨论过“孔子诛五恶”,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过“孔子诛五恶”。
可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
可以让毒日头下的王阳明骨头缝里都钻出凉气,瘫坐在冰冷的大石头上嚎啕大哭。
他终于明白了从前有人说过的圣道的失传源于何时何处。
少正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
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
少正卯成为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
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
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孔丘回答说:少正卯有“心达(或作“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
少正卯被杀后,其学说没有流传下来。
听起来就好像是说,有人和孔子抢生意,孔子趁着自己当时还有几分权力,找个由头就把人家办了。
实实的小人行径。
是孔子所为吗?
如果真的是,那恐怕根本就没有什么圣道,或者说圣道也跟着少正卯一样,不明不白的早死了。
孔子传的是什么道,他为何传道?
闻孔子周游列国,过楚境,遇狂士。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你是凤凰,却是生错了时代的凤凰,如此还不如一只鸡。
过去的再美好,终究是不可挽回的。
你要挽救这个时代,让它再重回过去的美好?
你想从政,想拯救这个已经破败腐朽的时代,你真是太危险了。
你还是省省罢。
孔子知道他说的不简单,想下车来与他讨论。
只是楚士唱完就走了,好像是给孔子下了一则预言。
讨论没有什么益处,好比万物各安其责,不是你说句话就能改变的。
奔走,传道是孔子的使命。
他不为一个结果,也不可能为一个结果。
事实上,所有曾立下圣贤之志的人,都不会有什么结果,只贵在义无反顾。
原来那位楚士不是在讥讽孔子,他是在叹息,是在怜悯啊。
然而似乎圣贤从来不需要什么怜悯,也不需要为自己辩解,更不赞同有人为自己辩解。
他们只固守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拥有一片光明的心地也就罢了。
几番读到王阳明传奇的人生,我总会产生一个荒诞的念头,难道这些圣贤一样的人,都是外星人派来拯救地球的么?
如果不是,为什么一个小屁孩无来由地就有了做圣贤的念头,那一定是外星人植入他脑子里的概念。
如果不是,为什么光着屁股被“好生着实打着问”了四十廷杖还不死,他一定被移植了外星人自我修复的基因。
圣贤的灵魂和身体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多少年后,同样有人追着王阳明的轿辇怒斥讥讽,那是如狼似虎直入南昌城的北军。
前面亦有百姓涌过来,握着锄头铁锹愤愤不平地怒视着。
王阳明终于被逼下轿来。
他说:“北军将士们,你们骂渴了吗?
饿了吗?
想家了吗?
乡亲们,你们谁去端一碗水,拿几个烧饼过来呢?
”于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也许人可以什么都不怕,只是最怕被审问良知,倘若他还可以算作一个人。
人们可以什么都不怕,最怕那种以德报怨、无私无畏的胸怀。
如果说王阳明有什么魔法,那也仅仅是“良知”二字。
仅仅是这两个字,造就了高尚的自我和这混沌的俗世完美融合的典范。
穿透长夜才能换来光明。
如此圣人每出于乱世就是一种因果轮回,如同昼夜交替一般长存而又平淡。
所以他们才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吗?
是否一种学文,自它被官方认定为正统时起,就注定了要被腐朽的命运呢?
这不是孔子的初衷。
然而人总是这样,一面期待着那个高尚的自己摆脱这俗世种种,一面又不甘寂寞要借着这个世界去实现那个高尚的自我。
所以荀子才编出了“孔子诛少正卯”这样的事来迎合的吗?
所以汉家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写进《王制》,终于下了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心?
你要讲什么圣贤之道随你去讲,对我来说只有一条,你不能说得天下人来反我,不能让我不高兴。
你要是让我不高兴,我就要打杀你。
我有打杀你的权力,因为圣人都说了“五恶当诛”。
原来圣贤之道在君权看来,就是可以让他们把“打杀”合法化的一个最能忽悠天下人的借口。
你最信的是什么,我就用你最信的来打杀你。
古来多少谏臣直臣,最怕的不是死,而是被归为“五恶”。
他们最怕的是被剥夺书写、哭喊以及死的权力。
没人需要你去死,没人需要你尽忠,你就一无所有,一文不值。
如果你是忠臣,那谁是暴君?
你所哭喊着要为之去死的那点东西恰恰是君权最厌恶的。
你为何非要靠着一个主观随机的君主去实现你那一点高尚的情操?
你太寂寞了吗?
你太寂寞了吗?
这好似一个永久性的疑问。
不止对于那些圣贤人物,也对于所有普通人。
人人都需要实现自我,这便是人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然而寂寞不是因为孤傲和偏激,有时候人是需要一种气节才能历经磨难而不失真我本色的。
“花开堪折直须折”,这话已被引用烂了,可是“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似乎少有人闻到那一缕幽香。
所以说,归根结底,人们最怕的还是寂寞。
所以即便我们被现实撕扯得鲜血淋漓,却仍放不下“寂寞”二字。
可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呀。
你若让君子不去尽忠,就如同让淑女不去爱慕君子一般,那这个世界该是怎样惨兮兮的可怜样儿呢?
不论寂寞不寂寞,让我们各得其所,安处于自己的那番心境中去罢。
倘若倦了累了,就放空。
在昭昭春日的天台上晒一晒太阳。
此刻我和那些被晾晒的白色衣裳和被单也没有什么分别,只是一片空白地任清风吹拂,任阳光照耀。
就像是做了一个美丽的梦。
于是我终于理解了那一日孔子为何最欣赏的是曾皙想在春日里出游这样平庸而淡然的志愿。
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那都不是我最想做的自我。
终有一天我必然要卸下重负,回归到那片最初的梦想里去。
整部剧从正德元年宦官把持内政开始,从反对刘瑾到被贬,到龙场悟道,出任庐陵知县,平定匪患,平定宁王叛变,基本上概括了王阳明的后半生。
先来说电视剧本身,我看的是韩国版本的,历史剧最好是能够配字幕的,因为历史剧往往是历史正剧会有很多半文言的对白或者文集典故之类的,但这部剧基本上通俗易懂。
通俗却不落俗套,编剧费心了。
另外感谢一下优酷,现在优酷上有高清的版本了。
陆建民演的王阳明还是到位的,圣人这个角色本身就不好诠释,一百个观众心中有一百个王阳明,这部电视剧更像一部王阳明的传记,作为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阳明是高大上的,甚至可以说是神秘的,但是这部剧能让我看的非常过瘾,就在于它把阳明先生生活化,把日常生活当中的种种呈现出来了,尤其是龙场悟道那一段,就是与自然环境做斗争,让自己生存的一种状态。
自己盖茅草屋,生火做饭,找草药等等。
这本身就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的,最原始生存的一种状态。
千百年来,生存的追问一直都在,先秦哲学《易经》就是华夏民族最原始的对于生存的追问,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生存的智慧。
贵州龙场,这个古时候成为蛮荒之地的地方,一年不见几个人,买个菜做个饭都要跑上百里,如此环境,普通人是很难静得下来的,但也往往是这样的环境,人与自然才能充分相处。
王阳明在龙场每天上山采药做学问,不忘自己的志向,写诗抒发自己的情怀,例如《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
垒石棺修炼自己的学问,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追问。
最终悟道:道在吾心!
心既理。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讲究在事上修,事上练,是入世的思想。
剧里面关于这方面很好的呈现出来了。
例如在八虎的事情上,最后一击没有打出去,是因为王阳明的地位不在哪里,仗义直言,被廷杖四十,贬至龙场。
在龙场开堂讲学,然后至庐陵知县,对于案件的审理和拿捏都恰在好处。
感慨一下剧中人物刘瑾,坏事做绝,最后千刀万剐,被凌迟处死。
总共被割了3357刀,也有说刘瑾第一天被割了三百五十七刀,第二天继续,最后撑不住失血过多死去。
张永的老父亲说过一句话,这坏事啊!
不要做得太绝!
果真应验。
朱厚照,演员演得还是不错的,作为一个人,也是不错的,可惜生在了帝王家,现在看来帝王不是那么好当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尚未发育成熟就要治理一个国家,这封建社会,不想想人家小孩子现在就知道玩吗?
宁王,剧中的感叹可以啊!
既生瑜、何生亮!
我只能呵呵,一味地只知道收买人心,结交大臣,忽略了一个重中之重,那就是老百姓啊!
毛爷爷讲,为人民服务!
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这里面还不得不说一句话,那就是宁王的下属说:和王阳明打仗,有劲使不出来!
这句话剧中还出现过一次,土匪头子。
这句话讲得很好!
葛通,一个被王阳明感化后,改邪归正的人最后吐槽一下,王阳明在龙场逐渐开堂讲学,汉族,苗族都来听讲,看到这个场景,不得不感慨,这是时间很多事情都是由英雄所创造的啊!
虽然是写朱厚照,但必须先说整个制作团队都很好,但很可惜,依然不是原音。
给朱厚照配音的应该是边江,也许当时边江也年轻,所以感觉这个配音还挺舒服,某些时候某些感觉还是能找到朱一龙表演的那种节奏,这对配音来说,我觉得是非常妥当的表现。
朱厚照出自电视剧《王阳明》于2011年底拍摄。
也就是说,饰演15、6岁的照照登基状态的时候,他是23岁,是属于减龄演出。
演员演比自己年龄小的角色,相对来说是有点难度的。
先说一下朱厚照,《王阳明》这部电视剧不说考据多严谨吧,但至少剧情流畅,演员全员演技在线,是一部能让人舒服看下来的古装剧。
饰演王阳明的是我很喜欢的演员陆剑民先生。
所有在看过的片段里出现的配戏演员,都非常好,可以说在刚出道的时候朱一龙能和这样的团队这样的前辈一起工作,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好体验。
朱一龙的朱厚照(笑,还是本家,所以那句“朱家的江山”念来好有代入感呀)可以归入我最喜欢的朱一龙角色第一阶梯。
这个小皇帝的角色我想用十二面玲珑心来形容,他真是个宝藏。
尽管在这部剧里,照照只是个配角,戏份也不算多,因为这位皇帝众所周知的命短所以年龄跨度也不大,但他演出了很多个面,每一个面都很有趣。
剧本对朱厚照算是很厚爱了,把他写得和大部分史料文献中记载的正德帝都不太一样,虽然沉溺玩乐荒淫无度这些都有体现,但更多的剧情放在了塑造他多面的内心上,这个切入点我认为很有趣,给了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
对自小的玩伴太监,他松紧有度,该宠的时候能为他们和大臣正面刚,但该罚的时候也抄家灭门砍头绝不手软;对喜欢的女子,他能用平常百姓家的夫妻之道相处,做小伏低,端茶递水,并不以自己帝王身份为尊;对男宠(剧中比较隐晦并没有挑明,但也是有描写)就坦然表达喜爱之情但不会有半点对女孩子那样的体贴和疼惜。
当然,作为一个偏正经的历史人物剧,这里还有更多对大臣官员的对手戏,这部分戏也是我最喜欢的。
这个剧本没有忽略照照作为帝王所表现出来的才能,不管是正面的刚,还是侧面的试探,不管是帝王制衡的手段,还是任你们勾心斗角,我自一心清明的睿智,都在每一分钟的表演中。
和王阳明不多的对手戏,每一个眼神动作都是交流,我格外喜欢他们俩的对手戏。
全剧最打动我的就是照照和王阳明最后一次交心相谈的场面,这场戏是真的好,特别好,从花园里见面到饭桌上布菜,最后一个进一个退的对话,再到以照照一个人面对王座,走回自己的龙床结尾,非常细腻的内心变化,非常默契的一场君臣交流,非常沉重的一个结尾,我看了很多次还是觉得这场戏真的太好了,从本子到表演到拍摄都太好了。
朱一龙在朱厚照身上,投射的东西很难捕捉,这个时候他演戏的经验主要还是来自那些定制小电影,古装剧帝王角色是第一次接触,而且比起之前那些人物关系相对简单的角色来说,这个剧他要处理的人物关系变得复杂很多,如何去划分对待不同人,不同身份的对手戏演员的戏,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作业。
但是我觉得这个作业他做得很不错,剧中小皇帝从出场开始,一点一点成长起来,一点一点露出自己的獠牙的过程,也被很仔细地慢慢释放出来。
表演虽然不算成熟和完美,但是亮点还是有不少的,能有这样一个角色,他是幸运的。
中国历史上帝王有那么多,平时吸引大家注意力的一般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大帝这些著名的明君,昏君暴君一说起来也是商纣周幽王隋炀帝,还有以才情出名的李后主宋徽宗,还有唯一女帝武则天。
明武宗朱厚照混在一堆帝王里真是不出挑,好的方面不出挑,坏的方面也不出挑。
以前真没注意过这么一位主儿。
但是感谢朱一龙先生用心演绎了这位别具一格的帝王,感谢《王阳明》这部剧还原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朱厚照。
看完剧后我又看了《明朝那些事儿》中朱厚照的部分,也看了一些解读朱厚照的历史节目,从而对这位已经埋葬在滚滚历史洪流中的皇帝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甚至生出又怜又恨的感情。
不是所有皇子都想当皇帝的,就像不是所有富二代都想当家族企业一把手的,当然家产还是要继承的哈,不然怎么吃喝玩乐呢!
如果不是独生子的话,我想朱厚照可能只想当个闲散王爷或者大将军,去游历天下收复失地彰显武功,而不是天天住在禁宫里被约束,被老臣们管教,担起天下万民的福祉。
这个担子太沉重了,有人想担,但不是每个人都想。
他抗争过,离宫住在豹房,率军出征等等。
但是最终都失败了,有一个历史节目认为朱厚照的死是有隐情的,三十出头年富力强的时候突然落水然后就一病不起然后就over了,想想都觉得阔怕。
里面谈到朱厚照在驾崩之前还传召女子临幸,这并不是荒淫无道,而是最后的抗争。
试图用这样的方式传达出自己身体没有问题的信息,可惜最终还是被已经达成利益联盟的宰相集团控制了行动力。
唉~为照照叹一声......
很喜欢一首古风歌曲《拜无忧》,据说就是以朱厚照为原型。
希望照照可以在来生远离帝王家,不拜天地浩荡河山永蔚,不拜高堂济清辉,拜只拜我千秋荒唐这一会,今宵我非殿上那个谁......
历史上的朱厚照被纪录成一个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的昏君,但这部剧用了另一个角度描绘了朱厚照内心,作为一个孤独孩子,从小就被皇宫和条约紧紧的束缚,不得自由。
我个人认为史书上对于他的记载实在有失偏颇,同是出游,同是劳民伤财,乾隆下江南,所过之处民怨沸腾,后世却当做美谈。
而他不过是修建了一座豹房,却被批的极惨。
让死后的他同样得不到宁静。
这部剧刻画了他对命运的抗争,但最终只有一个人孤独的死去。
他的世界始终都是冷冰冰的,没有一丝温暖。
朱一龙的演绎让人更真切的直面了小皇帝的内心,体会到他的无助与孤独。
临了,叹息一声,历史的脚步匆匆,英年早逝或许也是个解脱。
以前对王阳明没有什么了解,如果仅仅从剧来看,他真的是一位圣人呀。
能够国家,百姓的利益永远摆在首位,这是真的太了不得的事情了。
从奶奶,到父亲再到妻子,都是为大义可以牺牲的人,确实非常难得。
传道的时候,还谈到了教育问题,不提倡暴力的方式,提倡说服教育。
还能带军杀敌,可谓能文能武了。
这个倒是以前不了解的。
趁热打铁,买了一本他的书来看,权当是再认识了。
虽然这部剧因为一些原因被禁了,但我还是从b站上看完了整部剧,当成历史剧来看还是挺有意思的。
以前对于王阳明的了解,只有阳明心学这个点,但是通过这部剧陆剑明的演绎,我了解到他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他还是明朝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立德、立功、立言而探索奋斗了一生。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家国情怀。
对于朱厚照这个皇帝,以前只是一个脸谱化的明朝帝王形象,但通过朱一龙的表演,我看到了一个有些孩子气,做事情不太按常理出牌,但同样渴望关心,渴望理解的少年皇帝。
朱厚照虽然在历史上记载是荒唐的,但同样的,他在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在治理国家上还是有可称道之处的。
很可惜,这部剧是韩文字幕。
至于为啥是韩国字幕,懂的都懂。
阳明先生的学说如果用西方人的话说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上帝”,即这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自己心理真正认同的就是正确的。
这点当然同孔子的学说一致,孔子的学生问孔子。
为啥守孝需要三年了,一年不可以吗。
孔子说一年心安亦可。
从这可以看出,孔子也是支持自己做自己上帝的决定。
虽然这个学生走后,孔子大骂这个学生不是人。
我们小时候三年才能下地走路,离开父母怀抱。
可是他却居然只愿意守孝一年。
让孔子气氛,可是孔子已让让他当自己的上帝。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阳明最重要的思想也就是不畏上,不畏书,不畏权贵。
这样的思想明显不利于专制统治,容易使人走向个性解放。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推崇的缘由。
而我们的历史书上只来了一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花静花开”就把阳明先生的思想弃如敝屣,强行把阳明心学归纳为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
我读书的时候就想,这王阳明简直胡说八道,心外怎么可能没有东西呢。
效果达到了,懂得都懂。
单论该剧来说,就是阳明先生的整个人生向我们表达了。
但是影视作品毕竟是影视作品,剧中不乏有美化夸张的,但是整体脉络是如此的。
王阳明为什么让大都数人信服,是因为他开创了阳明心学后,立下的战功。
这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是不是圣人我不知。
但是我知道阳明心学真的有用,阳明先生自己就向我们展示了其魅力。
如果我早点认识阳明心学多好,早点自己做自己的上帝多好。
呜呼哀哉。
阳明心学最难的部分就是什么是内心真正所想,他这一点要求去除私欲,即私心杂念,还原心最原本的说法。
以此来格物,但是难点就在于此。
如何保证我们做事真的是持一颗衡平如水的心,辨别认识私欲。
这就是难点所在。
还得不断感悟。
另外,这部剧还是大幅的还原历史了。
阳明妻子后,还续弦了。
这并没有影响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反而让阳明先生更加像人,而非圣。
是人总有七情六欲,摆脱不了男女之情。
心学是入世之学。
了解其精髓之后,再去学其他道理。
真是的心应手。
看了很多照照的美图和视频,最终没忍住找了剧看。
朱一龙所饰演的朱厚照是一个不愿意当皇帝的皇帝,无奈生在帝王家。
朱厚照极其聪慧,但却十分贪玩,无心政事。
剧中也多次表现出朱厚照不愿当皇帝,孤单一人身体蜷缩在很大的龙床上,不端端正正坐龙椅等来表现,之后还有朱厚照和王阳明相见,更是直明心迹。
也许早逝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吧。
剧的拍摄手法,取景都很不错,五星好评!里面很多演员演技也很棒,演技细腻,比现在很多注水剧都好太多了,希望能多出这样的良心剧。
如果你没有看过《大明王朝1566》,那么这部剧还尚可一看,如果你看过前者,那么建议你完全可以摒弃这部剧,相比之下显得非常的平庸,以刻板圣贤印象去拍的圣贤,不好看。朱厚照和刘瑾、朱宸濠也很单一化,不够政治家的复杂面。阳明先生的思想境界,观众很难从某场戏里感知万一,经天纬地的豪迈感,也只能托之于别人的台词中了。至于这部平庸之剧为什么评分这么高,只能说它被下架卖到海外的缘故了,“风浪越大,鱼越贵!”
我就单看演技吧,剧情已经不抱希望了
朱一龙不可
真的好看,没有在大陆播出实在可惜,全员戏骨。
就是爱6叔。全部看完终于习惯了您的披发。韩国播的中国没得看,和当年的王阳明神吻合了。。。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王阳明太难演了,佩服敢挑战的演员编剧和导演! 没一点哲学和历史学底子做不了这个作品
这是一部读后感,应该排一部电视剧来着
题材好。看了两次都看睡着了。个人观点:感情戏多,剧情不紧凑,紧紧围绕先生的成圣之路拍就很好了。
王文成公怎样褒奖都不为过,陆剑民老师的表演也可圈可点,但9.1的评分是否有些不实
可惜被禁了,这片子很出彩,特别是朱厚照,这大概是正常描写这位小皇帝的片子吧
禁的太好了!!!三星给剧名。看来是现场收音我真的听到两个P声🙃前部分配乐单调到想吐,只有中间用兵时稍有意思,其余皆为流水账式叙事。
朱一龙演得不错,少年孩子气,聪明的朱厚照,生于帝王之家,他是幸运也是不幸运。
单从这部剧看来,王阳明不应该平叛宁王应该响应宁王举义才对,伺候朱厚照比伺候刘阿斗还不值得
🤢
篡改历史,误人子弟!误人子弟!误人子弟!居然有这么高的评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朱一龙!我只看了前几集就发现,仅仅大臣进言杀八虎,这就是有违事实,八虎一夜逆转,更是胡编乱造!阳明先生的夫人不会很恩爱阳明先生,历史考证,其夫人对阳明先生有冷暴力的倾向!而且王阳明是大明被脱了裤子庭杖第一人,为什么?编剧知道么?阳明先生是自己设计了投江自尽的假象,迷惑锦衣卫,一路随船逃了福建,怎么会遇见宁王的王妃!平生最讨厌电视剧篡改历史,此类电视剧最为可恨,误人子弟!
大失所望,刚看第一集就觉得有点不对劲,越看越纳闷怎么上的9分,忍着看到第十集,实在受不了,弃了。让我破防的是第十集,王阳明身边跟着三个大哥,两个贪吃中毒,一个好色。。。王阳明上山采药救他们。服了,不知道在演什么………
神奇的一部剧,在国内播不了,看的是480p韩语字幕版,还是2018年刚认识朱一龙时下载的。最后两集节奏有点奇怪。
接的第二部戏就演成这样,演技惊人!
剧本很棒,很可惜不能在国内播。阳明先生是真正的圣人。心疼朱厚照,不过是个孩子,却要坐在冰凉的龙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