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样的故事,总是很容易让人绝望。
平静的生活中,来来往往的普通人,你猜不到他们的想法,看不透他们的心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无妄之灾降临到自己头上,不安又恐惧。
这些令人发指的罪犯们或许有着痛苦的经历,有过悲惨的遭遇,也曾被命运反复捶打,可这是他们将自己的残忍行为合理化正当化的理由吗?
抓住了一个犯人,马上就又有更狡猾更残忍的家伙出现;依法量刑,释放后的罪犯不仅没有悔过,甚至变本加厉。
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面对这种人的侧写师们、刑警们真的是太辛苦了。
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感受应该是真实。
犯罪侧写师不是神算子,他们也要埋头在案件报告中,也要奔波于犯罪现场间;证据也不是靠推理就能轻而易举发现的,需要看不到尽头地搜索,通宵达旦地科学分析;实打实的犯人也不是一个个都那么容易坦白的,需要巧妙的审问技巧。
至于说这部剧最终也没有给出重案犯之所以成为重案犯的原因这一点也是那么真实,他们的心理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和普通人不同的?
这个问题人们研究了太久了,家庭环境?
情感创伤?
悲惨经历?
基因?
可能都是,但又都不是。
剧里的记者们也挺让我在意的。
似乎对媒体而言,点击率、关注量、新鲜度就是全部,但真的只要博人眼球就好了吗?
对于崔记者而言,穷凶极恶的罪犯怎么样都无所谓,对受害者遗属予以安慰才更重要吧。
虽然在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地方存在着这么多邪恶,暴行,总是很容易让我们对生活感到绝望,但总有人性中的体贴善良在发光。
p.s. 演得都太好了,情绪代入感太强了。
对没有反省的罪犯,没有反省的社会,没有反省的舆论,流眼泪的死者家属们"本是平凡的大学生的被害者,害怕独自外出,现在也还没能回到校园。
另一位被害者,在要享受人生的春天时,却被埋在了冰冷的土里。
一个和谐的家庭,只剩下火灾的黑烟,充满淘气的女儿,毫无准备地迎接了死亡。
就这样某人在一夜之间丧失了珍贵的家人,这某人不是别人,是我们的邻居,是我们的家人。
" --《今日真相》崔允智记者
比起说是一部电视剧,更像是权日勇的追凶回忆录。
所以,对于同我一般对这些案件比较了解的人,剧情上并没有太多的惊喜。
因为集数限制,有很多情感表达地也比较仓促,换句话说一些凶案过程的省略,没能让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受到那种被杀人魔围绕的恐惧,一些时间的快进也没能更好地体现了权日勇在侧写被认为"离经叛道"的时代,在psycopath没有被科普到的时代的搓磨。
在那个时代,为了向前走抬起腿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落地,没有人知道这样"全新"的搜查方式是否正确,不知道会不会阻挡下一场杀人宴,又或许成为启动器。
但可以称赞的是演技和角色设定,首先这几个杀人犯的选角尤其是南基泰(郑南奎)让我大吃一惊,和原型的长相很相近,逃跑的速度也是(大概我用尽全力也跑不了那么快)。
我也很喜欢许白两位刑警科长,在韩剧里鲜少看见这种正面的警察长官形象,见到的总是狗奉植还有把警察的公信力挂在嘴边的局长这般人物。
全剧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国荣秀组长,但于我最闪光的角色是崔记者。
在一部主题是侧写师的电视剧里,我却爱上了这位记者。
政府通过舆论警示市民,罪犯通过舆论来评估自己的行动,有底线的舆论是否能够成为武器。
写作侧写,读作反省权日勇是当之无愧的韩国一号侧写师,实际韩国2006年成立的犯罪侧写小组没有发掘他的国队长也没有聪明的忙内宇宙宙,只他一人。
独自整理那些山高的文件,独自去见那些吐出垃圾的恶人,一次一次翻看现场照片的他该有多痛苦,多害怕。
犯罪侧写师不是算命的,而是分析罪犯的心理或者行动轨迹,为了能够更快的拘捕,协助调查的人,一般以积累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
罪犯面谈,也可以说是这里的一部分,所有现场都会留痕迹,行动也会留下来。
这个行动是最能照亮罪犯目的和动机的镜子,鉴定组找出留在现场的证据,犯罪侧写以现场为基础分析情况和线索。
侧写是不停地吸收过去的经验,研究罪犯心理再把这些应用到实际案件中的一个反省的过程。
侧写需要的是连环杀人魔缺少的强大的共情力,清晰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丰富的常识阅历以及数据积累。
人们对于"还好我们没有"感到庆幸,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尽管不清晰也没能将CCTV装满大街小巷的时代,庆幸自己住在有门禁的公寓,庆幸自己不会随意上陌生人的车......但是这些是多少残破的尸体给我们留下的警示。
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世纪90年代至世纪初,我们也经历着被甘肃白银案,河南悍匪杨新海等连环杀人魔席卷的恐惧。
我是该庆幸,庆幸自己生在了好的年代。
但是我们的庆幸没能让犯罪停止,或许受制于今日的发展,所谓的三地杀三人"连环杀人魔"难以满足,但犯罪不曾停止。
原本我想写的是"他们是试衣间的摄像头,他们藏在房子里,他们换着法子折磨人间......(虽然杀人案不那么轻易,可他们躲在网线后依托于进步的科技依旧把女性当作他们的玩具)",但是今天我看到了邯郸车祸的头条,距离大连那起恶性"杀人"的车祸不到一年,又有一辆车猛冲下来,之后是残垣断"臂"。
我记得大连那事儿之后,不到两个月里,全国各地又出现了多起恶性杀人事件。
或许他们并不符合FBI对连环杀人案件的定义,但他们不可置否的是"杀人魔"。
剧中的几个杀人魔的原型都是前科累累时常出入监狱,多数拥有不幸运的童年,更是在出狱没多久的时间进行更恶劣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我们是否该反思为何会将未被教化的人没限制的重新投入人间,是否该反思不良的社会是否是杀人魔孕育的摇篮。
我并非在指责,而是想要被看到。
确实,我不应该将这些都归咎于社会的恶,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选择。
性本善和性本恶的判断标准是我看待别人的视线决定的。
无论如何我们要记得在这些案件里最悲伤的人们,只是因为恰好出现在那里的被害者,还有缠绕在悲伤里遗属们。
我懵懂无知的童年时代,诱拐犯杀了我;我青春靓丽的少年时代,借口捎我一路的男人杀了我;我垂垂老矣的中年时代,一个男人冲进我家杀了我。
纵然我好像没做错什么,我逃脱不了一次一次被杀害。
不用多久,蓝英公园的草地上长满了奔跑嬉戏的小孩子,而我死在这里。
尹组长不剪头发,是因为被害者。
她把长发带来的累赘当作是本人能做到的悼念。
愿我们在没有犯罪的安全的社会里,记得悲伤,勇敢向前走。
弹幕对女主的恶意比较大,因为她对男主敌意太深、太固执己见,尤其考虑到她升职的契机是男主在她抓犯人的时候帮了忙、但默默地任由别人把这个功劳当做是女主的。
编剧其实用了很多的细节去铺陈揭示,故事背景设定在21世纪前后,韩国警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我看到第十集也只有女主一个女刑警(《信号》里女主刚当刑警的时候整个分局也只有她一个女的),而女主在抓到这个犯人之后来自男刑警们开玩笑式的肯定也暴露了她在那之前遭受了多少的偏见和不公平的对待,所以她在抓犯人那一刻感到害怕太正常了,因为一直以来所有的男刑警身体力行地跟她说“因为你是女的所以你做不到很正常”,她怎么可能不怀疑自己呢。
而如果她不抓住这个送上门来的机会升职,她还要比别人多走很长一段路。
她受了功,心知对不起男主,结果转头就被另一个刑警拿这件事要挟,理所当然地以为是男主出卖自己,而且男主曾对她说过“我只是在犯人袭击你的时候帮助了你,但人是你自己抓住的”,所以她此时的自尊心可谓被反复碾压,她恨男主、在男主面前抬不起头来很正常,只不过没想到另外一个刑警是从当时被抓住的犯人那里知道的。
女主整个人一直劲儿劲儿的,除了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又一次被前辈看不起时情绪爆发地打了对方一巴掌,大多数时候她总有种憋了口气的感觉。
生活在性别偏见极其严重又唯实力论的环境中,她只能蓄积起所有的情绪埋头做事,严苛地要求自己。
相比起剧中动不动大吼、拍桌子、摔东西、肢体语言极其丰富的男刑警,她表达愤怒的方式沉默如羔羊,平静如海水。
我中间其实一直不解为什么她总披着头发,尤其是对比起她刚当刑警时的短发,披散着的长发显然是双重不便。
本来以为是人物没有做扎实,或者说编剧刻意想要保留其女性特质,而不是每每我们试图让女性走出男权困境的时候只能通过让她拥有“男子气概”的方式达成。
没想到后期对话揭示,女主以长发在工作中的不适感来弥补对那些被害者的歉疚,这不适感督促着她直到最后一刻都将为抓到犯人而拼尽全力。
我看到这里已经要泪目,这样一个在如磐石般坚定的信念之下始终保留了女性温柔特质的角色,她也许不完美,但她非常真、非常活,且她完全实现了故事中的角色应该要比常人高出的那一点儿,她太好了。
2022年新剧,中间因冬奥会停播近一个月,对于剧来讲真的很致命。
主要讲述八十年代韩国开始出现连环杀人犯的大环境下,侧写师团队的诞生以及从不被人认可到后到人们重视。
故事角度比较特别,演员们演技也很好,男主在看到连环变态杀人犯一脸享受杀人过程术后的震惊、厌恶、对受害者的同情演绎的的很到位。
在那个年代,警察们有这样的感受很正常,但这对于现在已经看了太多犯罪题材作品的我们,就会觉得略显拖沓。
男主单独在监狱和连环杀人犯飙戏,攻击犯人心里懦弱面的戏份很精彩。
案件在我看来也没有太多亮点,但都是根据韩国真实案件改编。
结尾相比中间部分好,最后3集节奏相对快一些。
宋永霞某种程度上真的是理想情人(没有任何磕cp的意思)心思细腻同理心很强。
有时候,一句肯定一份尊重真的能让人热泪盈眶。
无论是对罪犯还是同事。
剧中设计女刑警和宋永霞的两次追捕罪犯的场景也很有寓意,女刑警从第一次被救时候很不刑警的反应,到后来被重伤还是起来协助制服了罪犯。
一路艰难,一路成长。
这部剧算是不太套路的警匪刑侦剧吧?
男主角不是大英雄也不是柯南,没有主角光环,没有破案超能力。
但是不影响它刻画侧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
真心希望国产剧有朝一日也能有一个细腻的故事,而不是卖腐和炫技,说的就是《猎罪图鉴》。
剧荒的时候搜到了这部《解读恶之心的人们》,评分不高不低,几乎没有看到宣传,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演员,但为了等《模范出租车》第二季的后面几集,我选择了观剧。
如果说《模范出租车》是燃烧的熊熊烈火,这部剧就是冷冷的高山湖泊。
那些从前者获取的热血沸腾,在《解读恶之心的人们》中全部冷却。
前者是幻想,后者是现实。
《解读恶之心的人们》(后面简称《解读》)中的案件主要发生在2000-2010年,那个时候大家对犯罪心理、反社会人格、心理障碍等还根本不了解。
而搜查科科长国荣秀却异想天开,想成立一个犯罪行为分析小组,并培养出韩国的第一名犯罪侧写师。
他找到了在警察体制里被处处排挤的宋河英,邀请他加入当时连雏形都没有的犯罪心理小组。
宋河英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他是一个什么都不会考虑,只想跟着自己的直觉和证据,用尽一切,最终抓到犯人的警察。
在遇到连环杀人案时,为了了解凶手的心理模式,他不停地跑到监狱去和那些恶名昭彰的杀人犯面谈。
在那个年代,堂堂警察居然要向杀人犯请教问题,简直是令警察蒙羞的事情。
宋河英被同行嘲讽,他却依然雷打不动地访问杀人犯再做好各种记录。
只有国荣秀理解他,于是他顺理成章地加入了犯罪行为分析小组。
加上最后加入他们的新人郑宇宙,他们三个人相互支持,帮助破获了好几起重要案件。
和《心灵猎人》的纯写实风格不同,和《犯罪心理》的猎奇风格也不一样,《解读》拥有一种韩国剧情电影特有的厚重感。
这种拍摄手法的最大缺点就是观众入戏太慢容易弃剧,但只要熬过前一两集,基本上就能渐入佳境了。
《解读》的第一集都着力于打造宋河英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性格,并铺垫他的心路历程,一直到最后几分钟宋河英才知道了犯罪侧写师这个职业。
而他加入这个饱受争议的小组后,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有职业危机。
他和国荣秀去一个又一个的监狱探访罪犯,被那些内心狂妄自大的杀人犯嘲笑;想尽办法去现场勘察,却被认为是影响其他同事的工作;想方设法写出来的报告,根本不被别人采纳。
在这种想帮助破案—被排挤打击—被别人认为不重要的恶性循环中,犯罪行为分析小组被边缘化了。
作为一个追完《犯罪心理》的老粉来讲,犯罪侧写师遭遇到这样的待遇是我不能接受和理解的。
侧写师难道不是指导抓捕犯人方向的孔明吗?
难道不该是出门就是专属飞机的吗?
难道不是所到之处都是欢迎列队景象的吗?
怎么这么憋屈,不仅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办公室里,还总是面临被解散小组的风险?
不过经历过几次大案后,宋河英和他的小组总算被承认了。
职业危机好歹解除了。
接下来就是最大的精神危机。
宋河英的外表颇为冷淡,也不愿意花时间处理毫无必要的人际关系,但他其实是一个共情力很强的人。
他会为了逝去的小生命蜷缩在床上落泪,会偷偷为受害人家属送上慰问的小雏菊,还会专门去护送无名受害者的骨灰。
他太爱这份工作了,所以他不计回报的投身于寻找线索和分析犯人中,以身作则地实践着“盲人点灯”的精神。
他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也从不向别人吐露自己的负面情绪。
但那些和变态交流时接触到的恶毒思想,以及深陷其中地模范罪犯犯案的心理,犹如一张沾满毒液的大网,最终拢住了宋河英。
他总是想起那些变态的话和表情,最后在开车的时候出了车祸。
在医院休养的大半年时间里,宋河英如果不是最终得到了当初受害者家属的宽慰,估计就放弃这份工作了吧。
最后,宋河英在犯罪心理小组的仪式上说出了本剧中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
那些伺机伤害别人的黑暗,在这样的话语中,不再有恐吓他人的力量。
因为我们知道,总会有和宋河英一样的人,挡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免受来自恶魔们的伤害。
就好像宋河英在湖里,游向了那具充满巨大悲伤的女尸。
韩剧真的是王者: 我突然有了一个结论,韩剧看多了,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可能是我的心理太脆弱,这种脆弱还是对恶的愤怒。
小时候被农村人欺压的时候,我看水浒特别有精神,特别是看到李逵,他那两把斧头杀人无数,看复仇者或X战警,就幻想自己和他们一样会有超能力。
我是一个弱者,弱者才需要正义、公平,因为弱者无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只能奢望安定那些东西觉得可以保护到自己,我幻想人人诗情画意,人人有文化有思想,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想法,我觉得这样我就不会寂寞,会得到别人的欣赏,可山有高低,人有贤与不肖,又怎么都会是温文尔雅,静女其姝。
可我不幻想点东西,精神上就没有可寄托的,假如没有了信仰,也就没有信念,没有爱好,我的人生就会混乱。
一旦我不觉得自律的重要性,不觉得传统文化的伟大,或者说没有文艺激情的精神支撑,那么我将是一个被腐化,彻底堕落的人。
于是我就成天找人打麻将,变成赌徒,或去肮脏的角落找小姐,我宁可维持现在的我,哪怕一贫如洗,也不希望变成那样的我。
弱者当然需要社会有爱,强者是不需要爱的,因为只有强者欺压别人,是不会被人欺压,现在的强者可没有替天行道、扶危救困的理念。
昨天把韩剧《解读恶之心的人们》给看完了,看的我毛骨悚然,心有余悸,再多看几部这样的真会留下阴影。
剧里那个犯罪心理测写师宋河英,因为对罪犯的执着,不经意间自己就进入了罪犯的内心,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罪犯,甚至想亲自体验一下犯罪的过程,试想着那种快感,也分不清是自己,还是那个罪犯。
有人说,韩剧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变态,说的也很在理,韩剧里面确实很多变态,什么政客,什么财团,都很变态,级别越高就越喜欢对下面发脾气,踢人打人也不在话下。
现实中的韩国人也很多变态的。
曾经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是韩国公司老总为了让员工表示忠心,便脱下自己的皮鞋,把酒倒进去,然后让员工喝下去,这就是忠心的表现,现实已经如此,也就怪不得影视剧里面也是一堆变态了。
或者说,韩剧敢披露人性丑恶的一幕,比如变态,其实变态的人世界各地到处都是,可说到一点情面都不给,那只能是韩国的影视才是王者,我们这多少顾及家丑不可外扬。
宋河英为什么差点走火入魔,就因为他太有正义感了,太同情被害者,太恨那些罪犯,太感情投入了,所以会入戏太深,还差点丧命。
我和他其实很像,我爱好文艺也很投入,有时候我也分不清自己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我也是入戏太深。
这部剧确实很丧心病狂,那些残暴杀人的罪犯们杀人放火,最后被捕了也没有一点悔恨,还扬言出狱后继续犯罪,他们杀人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能感到快感,每杀一个人他们都觉得很舒服,不杀人便觉得坐立不安,只有杀了人才能让他们的内心平静下来。
可他们又都是无辜者,小时候缺乏关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同情,或被伤害过,内心的压抑堆积越来越多,最终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爆发。
当他们发现杀人会得到快感,会减轻自己精神的痛苦,于是就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像是精神鸦片,不杀人反而不舒服,所以他们隔段时间就要去杀人,如果没有被抓到,他们杀人次数就会增加,越杀越多。
他们杀人一般会选择弱者,像小孩,女生、老人,不得已才会攻击男性成年人。
赵铉吉选择小孩,残忍的切下他们的手指,具英俊拿着铁锤朝人猛砸,喜形于色,南基泰先是小刀刺人,看着对方疼痛他就越开心,欣喜若狂,后来换成菜刀,又换成扳手,每一个凶手都是触目惊心,让人不寒而栗。
没有人生来就是一个罪犯,犯罪总有个过程,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过去的他们经历过什么,这才是重点,亡羊补牢的意义就是杜绝,积极去关爱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救助那些得不到关爱,不被保护的人。
剧里那个南基泰,他蓬头垢面,和铁拐李的头型很相似,他的人生也是悲剧,从小到大被猥亵和性侵,甚至当兵了还被性侵。
这些伤害让他耿耿于怀,牢记于心,或者说是奇耻大辱,最终他用别人伤害自己的手段去伤害别人,比如用鞋带绑住一个十岁的孩子,对其性侵,然后将其杀害。
对受害者家庭当然是对这些罪犯者们恨之入骨,恨不得枪毙他们,家属的愤怒可以理解,枪毙也不过是一种遮羞布而已。
可公众更应该反思,到底他们是怎么变成了冷血杀手,假如各部门多关心一下那些底层人,多救助那些被遗忘的人群,那么也就会减少这样或那样的杀戮。
韩剧的目的不是谴责罪犯,而是谴责造成犯罪的大环境,呼吁关怀弱势群体,避免重蹈覆辙,拯救那些得不到保护的人。
韩剧谴责了那些财团和政客们,因为他们位高权重,高高在上,觉得自己的子女不会吃亏,不会被欺压,不用为生活发愁,所以对特殊人群便见死不救,任由悲剧接二连三的发生,在敢于谴责、反思这方面,韩国的影视真的就是王者。
(2022年5月)
三星半,可看。
适合一口气看完,部分地方需要快进。
前两个案子还维持着破案,悬疑的节奏,越往后节奏开始混乱,犯罪过程铺陈冗长,破案抓捕异常迅速(简单)归案后的心理分析则显得不痛不痒。
中间两个案子交替发展,或是剪辑原因,显得混乱,且并没有太大的必要把这两个单元穿插在一起。
剧名解读恶之心的人,所以试图去探究罪犯的心理行为,所以削弱了警方部分的创作,显得失衡,看起来里面罪犯将警方玩弄于股掌之中。
另一方面,剧中心理分析仍旧浅显表面了一点,且男主团队对于整个破案过程并没有太大实质性推进,罪犯的落网完全是其他因素造成。
再加上中韩翻译的一定偏差,很多男主与罪犯的对话都显得语义重复,内容故弄玄虚的错觉,有一种憋论文,一句话翻来覆去的心虚感。
另外男主的个人性格“问题”也没有具体的前情,这条线薄弱了一点,所以造成男主人物形象也是虚浮的。
总而言之,打发时间可以,但是整个案件情节设置平淡不出彩,心理分析和破案过程相互挤压剧作空间,导致两个部分都不突出,无法让人产生通畅的观剧体验。
(从快进的频次来看,开局即巅峰,一路走低 ,但起码维持在基本水平线上。
ps:几个罪犯演员演技都很好,但塑造方式确实用了了一点,颇具“逼王气质”)
这部19禁的剧,比起惊悚的画面,心理较量的桥段才是静水流深的惊心动魄。
男主因为心理侧写师的角色,语言和情绪波动都不多,大都是靠眼神表达,演得也太好了
眼神看起来是空洞的,但背后是一种洞悉世事的抽离感,充满逻辑的理性和悲天悯人的感性交织而成的强大内核。
原来好的演员是可以用眼神表达出人物深邃精神世界的层次感的…这种题材的剧应该演起来很费神吧…不共情角色本身,怎么能表达得这么自然丝滑呢?
看到第十集后实在忍不住了,看到第八集为止总是看到有评论怎么那么墨迹,拖拉,没有迅速破案。
我忍不住在想,当我为这些评论生气的时候,是不是也说明在我的心底也是部分认同的这些评论的,我也是看电视剧会追求“新鲜感”“精彩反转”“节奏好 ”的人之一呢?
这让我产生了两方面的反省:一,追求那些刺激纷呈,难道不是证明我实际上有追求和任凭大脑吸毒一般吸取奶头乐的刺激影视作品的倾向吗?
难道不是证明我跟巴甫洛夫的狗没有什么本质不同的也在同样的被电视作品刺激和反射吗?
难道不是证明我其实只不过是沉浸在某种上瘾中毒中吗?
二,事实真的往往都是如电视剧呈现的样子吗?
尤其是在知道这部电视剧是根据真实原型改编的情况下,发现对“办案磨叽”“男主无用”“警察无能”的评价尤其鲜明的反映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即我们的大脑思维似乎已经只能接受某一种开挂了充满主角光环的事情的模样,无论那究竟是不是事实,我们早已经认定了事实,而这种认定,除了让人离真正的事实和真正的生命越来越远, 让人更加沉浸在“事事不如人意”的被害者情结和“电视剧中什么都有 ”的逃避现实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积极作用。
看完了第九、十集后,更是大为震撼。
不是震撼于犯罪者的穷凶极恶,也不是震撼于破案过程的惊心动魄(这是人们一般对“爽剧”电视剧的期待,其实本剧没有),甚至也不是震撼于侧写师男主的巨大心理压力。
而是震撼于某些现实评论和剧里的某些言论,都不同而合的重合了,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原来制造出罪犯的那个合力,其实就是每个人说出来或没说出来但其实都部分甚至完全认同的观念:“善良共情就意味着软弱无力,只有邪恶冷血才是强大有力的”;“以恶制恶是唯一的正解,只有隔离或彻底杀死罪人才能消除犯罪”;“善恶是截然分明的,变态怪物是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生物”;“痛苦不幸等于人生的污点,人的价值是以外界遭遇的幸运与否而积累或减损的”;我看着看着,突然感受到原来我也是一份子,我也同样,或多或少的,用这些观念在评价别人,评价自己,我的每一次对这些观念的认同,都在为创造出一个新的罪行起着推动作用。
我也同样,在用这些观念构筑的巨大压力,参与了每一场犯罪者的犯罪,每一次犯罪的再犯。
我很心痛,为自己的无意识和无知,也为每个被观念“杀死”的人,为本来没有对错的仅仅是无处宣发的生命力被逼入死胡同而痛,为一边毫无意识的随口评判伤害他人甚至认为自己是阻断犯罪的正义伙伴一边却实际上在为永不终止的犯罪循环延续下一个受害者和下一个犯罪者的恶性循环而感到痛苦。
第九、十集的犯人表演的很到位,我不知道台词有多少是真实取材,但是那个从一开始被侵害到最后戒不掉的杀人快感的心路历程我觉得甚至可以感同身受。
在急着跟“怪物”“变态”划分界限之前,在为自己没有遭遇到那些不幸的事情庆幸之前,是否可以先停一停,先去感受一下一个本来是白纸一般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连环杀人魔”的过程呢?
这过程中间他可能遭遇到什么呢?
我感受到的还是痛心,一个十岁孩子成长为杀人魔的三十多岁之中,有着十几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其中每一刻每一步都有可能回到更舒展生命也更幸福的状态不是吗。
看似犯罪者是某个具体的人,但却可以感受到他们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巨大压力痛苦合力之下的爆发式的冲破口。
而在这个社会巨大痛苦合力之中,那些觉得侧写师感到痛苦和代入沉迷是因为“精神意志不够强大”“善良共情就是软弱无力”的人,实际上跟杀人犯有什么本质区别?
因为他们实际上就是在说“人不能感觉到痛苦,人不能够感到挫折,人不能够失败”不是吗?
否定了“痛苦”作为人的生命力和精神力的重要面向,实际上不就是在否定人的本质之一或起码是很大一部分人群体或者说人类本身吗?
他们实际上不就是在给痛苦的多面的普通人判死刑,给敢于杀人和折磨生命的而感觉不到痛苦情感的杀人犯以最强大的最高生存价值桂冠么?
如果有人认为只有不会痛苦才证明强大成功,那么无疑只有冷血毫无悔改的杀人魔才是他的偶像,而也正是这些人潜伏在人群之中,他每一次说出口的话,都参与了制造出下一个享受自己“掌握人命的强大”的杀人魔的合力过程。
那些认为“个人选择在外力下是无力的”、“不幸的遭遇是人生污点”、“变态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人,也是制造犯罪的帮凶,因为他们就是会用异样眼光看着单亲家暴家庭孩子的人,也是会拒绝给前科犯任何改过自新机会的人,也是会看不起穷人眼红嫉妒富人的人,实际上许多犯罪者就是他们的观点的一个极端展示:遭到了不幸无法自行改变,只能埋冤社会埋冤父母,痛恨自己的“不幸”嫉恨别人的“幸运”,然后破罐破摔走上犯罪道路并且无法回头。
每一个认为人生价值是靠外在标准来衡量的人,都是在打造一个认为“不幸才是唯一的罪,因此受害者有罪;是否犯罪不重要,只有幸运至上”的社会。
至于“以恶制恶是唯一的正解”,究竟是对的吗?
我不知道。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支持以恶制恶就等于否定了犯罪改过自新的可能性,就等于认为有些事情应该永远的镌刻在人的生命里,而人是注定的、没有选择丢弃掉某些东西的权力,而这也就等于不仅犯罪者失去了更新自己的机会,受害者也失去了放下受害者标签的机会,无论嘴上说“不要受害者有罪论”多少遍,如果认为有些东西无法改变,那么就等于认同受害者身份,就和犯罪者身份一样,永远无法摆脱。
而这种观念的后果,就是冤冤相报永无止境,就是有人会永远带着受害的痛苦不得解脱,也正因为无法解脱,所以继续寻求报复和报仇,所以永远持续着加害被害的痛苦循环。
我好像可以感觉到,那些观念就像刀子一般在一刀一刀的割着自己。
本来每一个生命,都是无差别的,都是一股生命力的不同表现,本来无关善恶好坏。
然而人却在用观念,杀死别人,也杀死自己,部分或者全部的生命。
从这一点来说,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每个人也都同时是加害者, 都是有意无意间毁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恶”的一份子,我也曾是其中一份子,而我希望不再继续做这一份子。
看完全集,除了对观念杀人的巨大震撼感,也得到了治愈,仿佛也可以体会到一点点霞荣得到新生的那种感受:恶行虽然看似声势嚣张和强大,对恶性的痛苦也是无底沉沦,但一个小小的真心的举动尽管看似不起眼和微弱,却可以点燃一个人的重生和热情之火,一点点的爱的力量可以比无数的恨多,可以治愈人心。
愿能生活在一个希望比恐惧多,关怀比伤害多,包容比隔离多,重生比地狱多, 爱比恨多的世界。
韩剧真是臭婆娘的裹脚布,太冗长了!
可以推荐给朋友的片
剧本很扎实,很喜欢。
真的一般🙃
每個罪犯'背後'的心理動機都是'憤怒父親'😂… 雖然不是不相信'原生家庭'那套精神分析理論… 但就是感覺其實編劇對於'犯罪心理學'的了解還是很有限的,整體寫不出什麼有深度的內容…(就類似之前霍建華演側寫師的《他來了請閉眼》[那部實質是甜寵] )…
粗制滥造。导演技法粗糙,演员演技拙劣,编剧胡编乱造,叙事杂乱冗长,看得昏昏欲睡。剧名也这么拗口,像电脑随机提取的名字,就不能人性化些,取个读心人或心灵捕手啥的。
男主几近黑化边缘的演技带感又莫名好笑 三层装得满满当当精致饭菜的饭盒和那袋热腾腾的烤红薯看得泪目 剧情紧凑演技真实 有恶寒也有治愈 期待第二季
那个长得好像夏家三千金时期徐正曦的犯人的案子,犯人演得挺好但那个案子有点浅尝即止,最后一个案子有点意思,刚渐入佳境就结束了,剧情比较拖沓,男女主情绪都很“稳定”,说话没有什么声调变化
终于看完了,其实很平淡,破案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紧张刺激,只有压力痛苦和时间赛跑。不断的重复,问询、探索、讨论、分析、解答。
男主的演技要是细腻精准,那演这些杀人犯们的演员,演技就是真实到恐怖的地步了。没有惊天逆转的剧情,没有太多血腥的镜头,但却有着堪比纪录片一样真实的感觉。
对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描写太多,还不如干脆一点,内部阻挠要花多少篇幅,看到第六集得知还要停播3周,就不该点开😢
当《心灵猎人》平替看的,没想到最后哭得我稀里哗啦。
那些年熟悉的连环杀人犯在各种剧里经常会见到,这次站的角度是侧写师,短短12集就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压力和不易,对权日勇更为敬重了。每个选角都要赞爆的程度,讨厌的、喜欢的、厌恶的、恶心的,应有尽有。金南佶实在是迷人,我又get到了。大家,下一季再约啦~
不是说去找罪犯谈话就能叫侧写师吧 虽然我知道 但是
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这么高分,风格偏写实,全剧以海量的无聊对话为主,失眠的时候看这个效果很好。
虽然没有《心灵猎人》毛骨悚然的氛围,但是亚洲气质明显,细腻温和又略带忧伤,韩剧里的少见佳作。
从小被父亲打骂.......那为什么不去杀暴力老吊子,尽杀女人,杀动物,欺弱怕恶的杂碎。。。强奸幼童判两年出狱两个月又犯,这种人初犯就应该杀。。。这社会糟透了。。。
剧不烂但是比较平淡
刚开始以为是对Mind Hunter的拙劣模仿之作,但是后面越看越喜欢。剧本很有韩国特色,阴暗基调上闪耀着星星温暖光火。没有过于纠结恶的缘起,而是侧重于警方的成长。宋河英这个角色真的很打动人。犯人们的演技都很出色。
在韩剧的世界 爱情可以没有 变态杀手我能批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