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u know what?
一集看下来,其实我并没有完全弄懂那些意象,但是感觉到一阵沉重。
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沉重。
有性别敏感度的人可能能够共情。
ep2:看到有人说太浅了。
我也生活过,我想说,生活就是这样的“浅”我真的会被里面的一些场景和台词震住,眼泪不自觉就想流下来。
很喜欢ep2…而且…我会更喜欢不把它和什么性别权利的争夺联系在一起。
活到现在,我也有同样的焦虑。
因为很喜欢,所以想多说一些。
之前因为要写文,涉及到一些八十年代的事情,所以屁颠屁颠去问我爸。
他有很多故事,全中国地跑,我从没设想过还有那些可能,自己没有参与过的可能。
聊着聊着,不免就说到我小的时候,那些我自己都遗忘的东西。
虽然谈论的时候竭力避免,但是转头离开后不免悲从中来,眼泪止不住地掉。
他年纪大了,身体很不好,每年都住院,我实在帮不了什么,连记忆也缺了他几十年的阅历。
我之前只是单纯害怕失去他,从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失去他不止是失去了父亲,也失去了那些记忆——他像一个装了记忆的匣子,需要的时候,可以询问他去提取,如果失去了,你也同样失去了他记忆里的自己。
“我吃了它们,我控制不住自己。
“爸爸死了,妈妈很快就会忘记所有事情,所以我…“就只剩我了,我一个人。
“而我得保存所有回忆。
”“——妈说过了,我们不能说那个词!
”“——什么词?
”“——remember。
”如果可以,我也想吃掉那些照片。
我想吃掉几十年的人生几十年的记忆。
我害怕只剩下自己。
ep3:男人喜欢把女性虚虚地捧上去,让你以为自己轻而易举可以拥有一切——只需要按照他们的制定的规则走。
实际上女性只是橱窗里的一个摆件一个装饰品一个随手可以丢弃的东西。
当“美貌”成为独独对女性的限制,在男权社会的话术下,甘愿放弃其他的资源。
这就是他们的把戏。
请走下以禁锢为实的“神坛”,对他们咆哮:FUCK U
好家伙!
🍎TV好爱我!
一口气追整季不是梦!
看第一集时我一度和Wanda一样困惑,究竟是她失了语还是他们聋了耳,直到最后才恍悟镜头语言的绝妙之处(这点我们放后面聊)老规矩,先分享一波我总结的实用口语吧——1 BLM "黑人的命也是命"
Black Lives Matter 的缩写,"黑人的命也是命"是一场国际维权运动,起源于非裔美国人社区,抗议针对黑人的暴力和系统性歧视。
BLM抗议通常在发生警察击杀黑人事件后,同时这项运动也反对如种族归纳、暴力执法和美国刑事司法系统中的种族不平等等更为广泛的问题。
父亲的遭遇给Wanda留下很深的阴影和影响,父亲的离世又促使她完成了这部畅销书。
2 N/A 不适用
N/A Not Applicable 的缩写,不适用的,Wanda拜访的公司摄像头无法清晰识别她的面部,前台女士手写了一份"不适用"人脸识别的证明卡片(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各类肤色人群的需求,哼
面对这种不明显但又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暗戳戳的种族歧视,Wanda 主动缓解一下气氛,开玩笑说在中间加个W吧N.W.A 是一支Hip Hop乐队,乐队成员也是黑人。
不过很显然前台妹子并没有get到~
3 Here's the story 事情是这样的
story 在口语表达里太常用了,注意不要总翻译成故事就好:Here's the story 事情是这么回事,That's another story 又是另一回事了,It's a long story 说来话长,make a long story short 长话短说。
4 big shot 大人物
英语中大人物的说法还挺多:big fish, big gun, big noise, big shot, big wheel, big cheese, big wig 等等, She's a big shot in city politics. 她是一位市政要人。
5 You're in thedriver'sseat. 你说了算
这个表达非常好理解,be in the driver's seat/ driving seat 坐在驾驶位上,也就是处于掌控地位。
Wanda的好姐妹真的太赞了,每次都能直指要害,帮Wanda快速理清思路。
6 pull out all the stops 全力以赴
stops 指管风琴的音栓,pull out all the stops 拉出所有栓子。
西洋乐器管风琴有多条长短不同、音调各异的音管(pipe)琴师弹奏时会牵动机关,使风进入音管发声,而音管都由音栓控制。
假如琴师把所有音栓拉出,管风琴弹奏时自然会众管齐呜,发出最大的音量,所以 pull out all the stops 就是“全力以赴”的意思了。
7 open one's eyes 大开眼界
这个短语很好记,看到新奇有趣的东西时,人们都会睁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了什么,open one's eyes也就有了大开眼界的意思。
它还有另一个意思是认清,一个人上当受骗还不自知的时候,朋友家人往往会这么劝他:清醒点吧,还不快睁开你的眼睛看清楚现实,所以 open my eyes 可以理解为我认清了。
8 whitewash 粉饰
whitewash 本意为石灰水,延伸为粉饰、掩盖真相的意思,The department is trying to whitewash their incompetence. 这个部门正试图掩饰它的无能。
9 be in one's shoes 站在某人角度
be insb'sshoes 这个表达非常形象,穿上别人的鞋子才能知道别人的感受,也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事情。
“站在某人的角度想想”类似的用法还有: stand in sb's shoes/ Put yourself in sb's shoes
10 Impostor syndrome 冒名顶替综合征
Impostor Syndrome 冒名顶替综合症,指成功成年人中,有33%的人感觉自己的成功不是理所应得的。
患有冒名顶替症候群的人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并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被他人识破自己其实是骗子这件事。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Wanda患了此种疾病,而是好友开导她要相信自己的才华。
TED演讲有一期阐述"如何将冒充者综合症转化为优势"的内容,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后想说说第一集的铺垫,可谓细节满满。
开篇的广告对黑人同胞说 We see you. 但实际上短短半个小时的剧情里充斥着 We can't see you. 从未认出作者的读者,到没听说过N.W.A.乐队的前台;从差点坐到Wanda身上的男子,到径直绕过Wanda结账的顾客和收银;从几乎撞倒Wanda的司机,到面对面却听不到也看不到她的投资方,前后对比(讽刺)简直绝妙——
如果你也喜欢本剧,不妨帮我点个赞吧~赞多的话我会继续更新哒~| 本文作者:枫叶依蓝| 审校编辑:Juliet
看到有来自《货架上的女人》我的影评,联想中国男女,有几句想说。
我就是男人,但男人确实是没什么审美的,世俗的审美权永远掌握在女人手里。
要说为什么,其实根本上是为了繁衍,男人的首要使命就是不断播种,其次是挑选优良,喜欢“臀大”“胸大”,也是为了完成使命,因为臀宽能减少难产死亡率,胸大能提升后代存活率,可惜大多数男人被本性支配,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冲动。
这种冲动在女人看来不可理喻,男权社会中,为了迎合这种审美,部分女性甚至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截至今日欧美盛行的隆胸,我认为亦是如此。
再说女性之所以拥有绝对的审美,其实也是为了繁衍,在男人以体力优势内部竞争之下,女性也在挑选着合适的“种子”。
在过去,体力的优势,男性特征突出,意味着更高的存活率,以至于女性择优而选,她们总是选择更优秀的男性,以确保后代安然无忧,但很多女性自己也不清楚所以然。
到了现在,女性先天的审美其实并未跟上时代的发展,或者说我们人类的基因变迁其实滞后了,基因的变迁是十分漫长的过程,而文明发展突飞猛进。
现时代女性依旧向往着美,女性的审美是无关性别无关物种的,她们总是喜欢美好的东西。
但到了人身上,尤其在当下生理优势不再突出,男性便开始迎合这种审美,日韩风席卷,两性差异进一步模糊。
我在反思中想,其实会不会是女性思维跟上了时代,因为未来文明中鲜少需要生理优势,毕竟生理优势只在文明之初奠定基础。
之后两性模糊对男性而言其实是正面效应,因为在科技主导之下,生理优势的男性偏于弱势,减小差异能够增加男性话语权。
很多社会现象,往深了想,其实蛮有意思,人类每个阶段都有它存在的必要。
宏观上来看,男女之间没什么矛盾,从原始的母系社会,到男权社会,再到现在,更迭交替,总是迎合时代背景。
我认为,以当前内部的发展形式,结合国际间,对于女性的未来十分不乐观,有人在不断鼓动,不断踩油门加速。
很坏,因为这个人知道以这种发展水平,踩油门就只能撞车。
群体是没有见解的,只要你说的好像能联系到他私下的生活,他就能相信。
就像营销界谈“爱妻子,就呵护她的双手,让她用不伤手洗涤剂”,但从未谈可以解放双手,大家都不用洗碗。
很多人被鼓动,没有思索,也实属正常。
在这种历史矛盾上,教员是先导。
为了破除帝制留下的历史周期定律,定土地为国有。
为妇女能顶半边天,谈到同工同酬。
“男女之间,恋爱只算附属,中心关心,还在经济。
”妇女要想解放自己,就得自己要有解放自己的决心,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做一个不依附于男人的独立的人,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教员永远是中华精神,这话说自一百多年前,可惜以一己之力,不足以改换日月天
E01: The Woman Who Disappeared/The controled speech rightsE02: The Woman Who Eats Photographs/The mother-daughter tug of warE03: The Woman Who Was Displayed on a Shelf: Break free from the identity ‘trophy wife’ that’s imposed on you and stay on only the shelf you built for yourselfE04: The Woman Who Found Bite Marks on Her Skin: Don’t let your guilt eat you alive when the morals ar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s of patriarchy and that are imposed upon you against your will.E05: The Woman Who Was Fed by a Duck: ‘Or she’s internalized patriarchy so much that she believes your only value is in relation to men.’ / As a single independent woman, you get into a shitty abusive duck relationship but eventually got out of nice and clean and claimed your own human being.E06: The Woman Who Solved Her Own Murder: There are no whores, every ‘slut’ is innocent until you think evil of her. You are the wrongdoer, it’s never her. It’s okay for her to want whatever she wants for herself.E07: The Woman Who Returned Her Husband / It’s your own choice to make and you shall make it bravely as to which one to marry, when to divorce and when to get back together with even the same person. E08: The Girl Who Loved Horses / Smart girls know how to play tricks on others and emotionally manipulate.It makes me think in more diverse women perspectives and understand/sympathize with more female characters including my own and those around me. ‘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观点仅代表个人目前的感受,有待指正和进一步发展!
(不会有人看吧我自己写给自己看的,就是说看不惯就退出别跟我说话这个模式有点像《黑镜》,每集都是独立的故事,又有点暗讽的感觉。
不同的是,《咆哮》关注的方面更具体,主要反映的问题都是女性的问题,而且叙事模式也比较相似(就是我要说的抽象具象化)。
现在我只看到第二集,看着写着吧😀抽象特指非实体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也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概念,痛苦,困惑等存在。
贴一个“抽象的定义”
我又想了一下可能我想表达的是艺术上的抽象······抽象由于不能直观展现的实质往往导致被忽视,更有甚者被有意歪曲或无视。
困境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导致这种困境被否认。
就比如说种族歧视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通过伪装自己,达到政治正确,从而“证明”自己不是种族歧视者,这样一来世界就“多元化”了。
但歧视因此消失了吗?
我觉得歧视还存在于人们心中,甚至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对待生命的态度还是漠然。
就我自己看来,宣扬反种族歧视声音最大,动作最明显的那群人还是在心里默默歧视着别人,“嘴上说着主义,心里想着生意”罢了😅。
图片内容转自新华社视频“只有白人才有权利过有尊严的生活”抽象的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这部电视剧就采取了对抽象的具象化这种表现形式,使抽象的概念,感情更直观地体现在观众面前,从而达到更直观体现思想的效果,同时也有一种视觉冲击。
这个电视剧当初吸引我让我想去看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直观和视觉冲击性,虽然我当时还不太知道到底怎么解释,但是看了两集之后有点这种感觉了,总结总结😀,给自己提供一个新视角。
1⃣️“说不出话的透明人” 话语权的缺失,存在的被忽视,在权利压制环境下作为少数被物化➡️变透明。
⭕️歧视的具体体现:(由于这集出现了“BLM”元素所以我觉得主题应该是“黑人女性的被忽视”)·旺达的联系人布莱克(Blake)原名尤甘丹。
虽然一听大家都感觉有点殖民者的意思,但是还是为了别人更好念而换了名字。
告诉自己“这也是为了我自己好,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做出妥协”·L.A.看不起New Yorker(这里我甚至觉得翻译成“新约克屯”更符合他的蔑视语气···😅,不懂这种歧视)·预约被取消,仅仅因为发型变化了。
·在自己写的书上出镜被要求过分美图以满足某种审美。
(顺便说一句,能不能不cue麦粒了,真的累了,不知道她到底干了啥事,Rapper歌词里也要写,电视剧里也要cue。
给一个活生生的人立这种“性感,白女,玩得开,狂野···”的人设本身不就是在物化她吗?
实在有点没意思。
)·照片不能被前台的系统识别,因为系统是为较浅色皮肤设定的。
·本来说的是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旺达在豪宅里辛辛苦苦做了半天准备结果说是要做成VR(还virtual embodiment呢😅)游戏。
看得我血压飙升。
硬是改成《黑人行动指南101》了,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高级技术,培养同理心,本质上不还是把人当猴吗?
·讨论会上随便加人。
虽然我不了解这种会议的操作模式,但是突然加人而且还做这种本质上的变动让我觉得很不尊重人,而且都确定好了还叫旺达来干嘛?
(还有一个点就是这个会议上清一色的白男,真的有点不适···)
这个强烈的压迫感😨一下子扑面而来,观众这时候站在旺达背后基本上也就是旺达这一边,真的看得我当场社恐复发···(写不完了,存档。
结合电影《八部半》梦境的具象化,二度修饰。
我觉得这部剧对这个概念贯彻得很到位。
不想写了,就看看剧吧,放松一点。
4 身上很多伤痕的女人让我觉得最可怕 感触最深的一集 女性如何平衡事业和工作?
生育之后重返职场的女主好难 她本来是高管 之后在公司的时候要每个几小时找地方一边哺乳一边想念孩子 要面对回家后孩子的不理解:“你回来后事情变得更糟了!
你怎么不和其他的妈妈一样呆在家里陪我?
你怎么又食言不能哄我睡觉?
” 要跟男同事一起喝酒 面对他们的冷嘲热讽和手下明面上的抢职位 要面对在家里的主夫随时打来的电话同时听着旁边的男同事说:“我出差直接手机关机 我才不想理家里的事情呢” 而当她没有及时接电话之后打过去丈夫却说:“孩子发烧了 我只是想我在家照顾两个孩子的时候你接一下电话 我觉得这不过分!
” 就像黄阿丽说的 在求职的时候 女性永远会被问:你是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的?
而男人永远不会被问 因为男人根本不需要也不能平衡家庭和工作 女性天生就需要照顾家庭 如果你还想工作你就要付出更多努力 性转一下 当社会上普遍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候 家庭主妇会这么争取权益吗 不会吧 女性的普遍想法是自己把孩子照顾好 尽量不让他生病 生病了尽量自己照顾 带去医院 不要影响丈夫工作吧 如果她像这个男人一样主张自己的权益 她大概率会被说:我在外面工作那么辛苦 你就在家照顾小孩都做不好 她的全身都出现了很多伤口 象征着她的内疚 没能好好陪伴孩子现在有什么办法让生育的女性过得更好,既可以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能带孩子?
首先要确保找到一个不错的男人,另外让父母还是保姆带孩子?
对我来说似乎花足够时间照顾孩子和八小时工作制是完全不能兼顾的,(在家工作也许可能?
)这种情况下只能靠孩子懂事,夫妻互相理解包容协作5 被鸭子喂食的女人一个初恋遇到渣男被PUA的女生 最后果断把鸭子杀掉真的很cool6 解开自己遇害之谜的女人太可怕了 杀害女主的竟然是她最好的姐妹的弟弟“处男王” 因为处男妒忌漂亮的单身不超过两天的女主 处男王是在网上论坛和同样的incel蛆虫一起说女生全是妓女的那种键盘侠 因为他们是被社会嫌弃的毫无性吸引力的底层 在查案过程中发现表面上很好的姐妹心里对女主并不是很满意 女警察的对女主的歧视也显而易见 厌女充斥着整个社会氛围 女主自己找到了杀害自己的凶手并提供线索给女警察 让她要求升职 真的很棒7退回丈夫的女人设定让我很爽 对丈夫不满意可以退回 可以换一个原价或者更低价的丈夫 和当今离婚的女人被歧视完全相反 女主换了几个丈夫之后还是觉得原来过了37年的丈夫更好 他们都在分开的这段时间里面反省了自己 决定继续生活 很暖心的结局8 爱马的女人女主和米莉与杀父仇人交谈那一段真的很精彩 先通过女儿让她愧疚 初步攻破他的防线 父权社会下 男人觉得杀人是是荣耀 可以物化女性 和兄弟的女人上床 但是听到自己女儿是个放荡女 进一步让他内疚 他就完全破防了 对男人而言 有时候 妻子是服务者 可以欺负 而女儿是所有物 要保护 本来米莉这个传教士的女儿脑子里只有上帝 各种封建束缚 不受同辈欢迎 可是她在遇到事情时表现得超级勇敢机智 她和女主在晚上跳舞 不顾所谓的跳舞魔鬼论 真正做自己 真的好棒
第一集的拍摄手法就开始震撼了。
被“无视”的少数族群变成了透明人,真正的无视,振聋发聩的感觉,看完印象深刻。
第二集,妮可太美了。
和老年阿兹海默母亲之间的对峙与和解,感情细微又真挚。
如果吃旧照片真的能身临其境该多好啊……剧情里的大量留白很舒服。
第三集的隐喻表现太绝了。
坐在高台上的trophywife,年轻美丽,享受富豪丈夫的崇拜和供养,世人羡慕的眼光。
渐渐丈夫的眼光不再停留在她身上,虽然依旧衣食无忧,但渐渐不安。
六尺高台在她眼里如同万丈深渊,无法离开。
看到一半的时候女儿跑到身边,我还和她说,女人要独立,要有自己的工作。
结果结局大反转,离开了家庭束缚的女主,看似有了自己的时尚美妆事业,但坐在店里的高台上,社会和工作加在她身上的枷锁,看上去和婚姻完全不同,又何其相似。
人的束缚终究来自自己的内心吗?
这方面男人是不是也一样?
第四集,职场妈妈的母职焦虑,具象化成为了外在的伤口。
即使她是女高管、丈夫贴心,仍然无论如何都会愧疚啊。
第五集,鸭子渣男的PUA。
十分形象了,尤其是鸭子给女主***那里……果然连鸭子都深谙吵架要用sex来终结的道理。
最后真的好想把他做成烤鸭!
解气!
第六集,女鬼破自己的谋杀案。
帅哥警探出现的时候我也被戳了!
后面发现又sb又自以为是!
第七集,丈夫像商品一样可退换。
不好看。
婚姻不可能如此轻描淡写找到和解之道。
第八集,西部世界骑马少女。
剧情和女孩儿的友谊是好看的,就有点和整部剧集格格不入。
第一集,剧情发展有点慢,只有起承,没有后续。
不过还是可以get到:总有些人拿着你的东西,然后觉得他们比你更懂你的想法。
你说:“不是这样。
”他说:“不,你并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比你自己更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让我来告诉你,你其实是这样想的。
”“不,你不知道怎样对你自己更好,我知道,让我来告诉你。
”占领你的思想,占领你独立思考和说话的资格。
第二集,关于母女和记忆的故事。
母亲从未出现在所有照片里,因为她是拍照的。
女儿在觉得要失去女儿和母亲的身份时产生恐慌。
因为男人对这个女人的关注,和儿子们与婆婆的联系,这个女人又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位置。
第三集,是结构很好的预言,尤其是结尾。
不过作为上班不敢打扮得花枝招展怕遭白眼“你是来干活的还是来相亲的”工作在硬核制造业的劳动妇女,基本没有这种困扰了。
第四集,生育伤害实体化。
为什么爹这么不受待见?
她为什么要谢她老公?
这啥公司连个泵奶室都没有,好吧我司也没有,总部是有的。
这小孩儿思想有问题,需要教育。
好吧,从婴幼儿期就没人陪伴的我才是不正常的那个。
为什么让哺乳期妈妈出差啊,有病吧。
以后缺劳动力是活该的。
这男的出差关机还挺骄傲的,呸。
能实体化是你的造化。
否则如果你说出来的话,别人只会说你矫情。
这个女的已经是个强人了,正面怼。
她为啥要内疚啊,完全不懂。
郑伯他妈因为生他的时候受了惊吓还特别讨厌他呢。
不用这么苛求自己吧。
她自己死了的话就不会内疚了吧。
第五集,The duck was charming, at first. 但是拉屎那里就应该把他扔了!
这姑娘是阴道通脑了吗?
这姑娘实在太不挑了,这完全是供求关系决定的吧,过得去的男人太稀少?
而且意志脆弱。
讨好型人格就是容易被操纵。
第六集,仇女是男性最容易的获得优越感的方式。
所以,没能力花力气读书的男人,没脑子能够思考的男人,当然会选择最容易的方式。
第七集,数落对方做得不对,所以对方就什么都不做了,这是亲子关系吧。
两个成年人这样互动的?
心里没数?
第八集,复仇还分男女了?
新鲜。
什么叫“像男人一样复仇”?
穿这样只是比较方便,男人又没注册专利。
渣爹杀人犯,就牵回一匹马?
这种人有感情?
崩溃?
suffer?
我看他搞女人搞得挺欢快的。
这就是“女人的复仇吗”?
小孩儿游戏吧。
笑死。
不该叫“咆哮”,该叫“唠嗑”,或者“嘟囔”。
第一集标题是:《the WOMAN who DISAPPEARED》,剧中包含了很多现实存在的问题,跟随女主Wannda洛杉矶签约之旅慢慢展开。
随着故事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差异:种族、地区、性别,最开始是女主得到一个重要机遇的渲染,展现女主因为自己的作品《刚毅之心》获得翻拍成影视的合作机会,当我们以为是一个人才华得到认可,开挂人生开启的时候,从与影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见面约谈的那一刻便开始翻转,回归到女主为什么会“消失”这个话题中。
第一集中有很多细节我截了很多图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首先是在机场的一幕,女主看到的视频里面写着“致我们的黑人社区,我们支持你们”这一句话在后面剧情的描述中极为讽刺。
这里女主的表情也很值得思考
真是越没啥越喊啥来接机的是一个黑人布雷克,在他与女主的对话中已经看出来工作中黑人姓名会带来不便隐喻着黑人在这里受到的不便和歧视。
女主最开始以为布雷克是个白人
布雷克解释改名字
布雷克妥协尤其是女主进行的补充自传出版社要求封面照片肤色改成白色,但是与布雷克不同的是女主没有妥协,这也为后来女主做出的反应和选择进行了铺垫。
肤色问题
女主态度然而,女主仍然面临着诸多因为自己肤色带来的麻烦,预订的出租房被取消因为无法识别身份、前往公司洽谈时面部无法识别。
因为照片发型问题导致无法验证预订取消
脸部识别失效后备注了“不适用”如果这些是针对黑人这个群体所带来的问题,那么接下里影视公司和女主接洽的会议过程便聚焦女主本身遭受的歧视。
我截了一张能表现当时气氛的画面~
双方会谈
面对女主表达一脸无所谓的尼克or布莱恩
女主和姐姐打电话
女主和姐姐打电话后面,道哥主持的晚宴是剧情发展的高潮阶段,将对女主个人的无视展现的淋漓尽致,全员“装瞎”表演开始。
男性们私下谈话中对女主的真实感受然而在这次虚拟影像中,表现了女主书中描述的故事,已经自己儿时亲眼目睹父亲被美国警察“暴力执法”的过程,自己也受到了暴力对待产生了心理阴影。
这也回应了女主问开发总监谁来扮演自己的问题提出的原因,女主在乎谁来扮演自己也许正是因为这段经历的恐怖和悲伤并不容易被人轻易理解,女主也不想自己的作品被践踏在资本获得的科技手段之下成为他人感官刺激的娱乐品吧。
女主爸爸被抓
女主被摔倒在地重现当初场景也让女主内心产生动摇,重温了无助和脆弱女主开始怀疑自我,与最开始的自信和强烈自我认同不同,女主开始不知道自己是谁。
刚来洛杉矶时的女主
迷茫的女主在与布雷克的谈话后,女主慢慢找回来自己,眼神变化这段以及后面返场的感觉很酷!
建议看视频眼神变化这段
霸气女主回去治治他们的“眼睛”除了主线路之外,女主坐在大厅等候被一个白人男士坐在身上的情节,买衣服被插队都展现了对待黑人的歧视
女主被“坐”
因为啥没看到?
这么黑嘛
这里也被忽视除了他人的态度,其实女主自己应该也会感到自卑,比如她刚入住豪宅时的小心翼翼以及手机没电没有向任何人求助也许都隐含着自己这“类人”在这里的状态。
刚入住和姐姐打电话的女主除此之外,这里面的布雷克人物也丰富了“歧视意味”,开着豪车的他也得给老板们买咖啡,并不是那么风光无两,仍然干着打杂的活。
;而且他本人也有着地域歧视。
端了四杯咖啡,不是自己喝吧
听到女主步行后的态度总体来说,第一集当中很多隐喻和细节都设计的很好代入感很强,如果自己是女主会觉得非常压抑,好在女主最后找回了自己,希望我们都能找回自己。
小伙伴们还发现什么细节,可以讨论一下,这个剧真的很好看(。・ω・。)ノ♡
《咆哮》从原著小说作者到八个分集导演到每集主要角色一溜烟儿都是女性,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名副其实的女性电影。
《咆哮》第一季是由八个故事组成。
八个故事分别着眼于女性主角生活中突然遭遇的一个挑战,一个难题,一个情境。
这些挑战、难题、情境则反映了她们的生存现实。
而这些女性主角的对这些挑战、难题、情境的回应则反映了忠于自我并改变现状的丰富的可能性:比如,第一集中,因自传性新书而崭露头角的黑人女作家万妲(Wanda)从纽约来到洛杉矶,与好莱坞的影视公司商谈改编事宜。
万妲被安排进了从未住过的带露天泳池的豪华公寓。
然而影视公司的一群男制作人表示,他们不准备将万妲的作品改编为朴素的叙事电影,而要改编为更“独特”、更“刺激”的VR电影。
而这种改编在万妲看来完全是对她个人生命经验的背叛、消费和玩弄。
然而,在万妲据理力争时,男制作人们似乎听不到万妲在说话。
随后,当万妲在时装店被白人女性插队而据理力争时,插队者和店员似乎也听不到她在说话……这一魔幻现实的设定实在精妙。
它看似荒谬却直指“隐形”的现实——黑人在白人生活中的“隐形”,女性在男性主导的行业里的“隐形”,穷作家在傲慢的好莱坞制作人面前的“隐形”,为出席比弗利山庄名流晚宴而第一次踏入时装店的“新人”在贵妇面前的“隐形”……后者不将前者视为平等的存在,心安理得地无视前者,甚至认为自己已经相当“文明”。
正如黑人在斗争了几百年后,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如种族隔离)等终于被推翻,而隐形的歧视,依然无处不在。
漠视,就是无声的歧视。
又如,在第三集中,一位艳光四射的白人模特艾美莉亚(Amelia)搬进了亚裔富豪男友的豪宅。
男友亲手在工作室的墙壁上给她打造了一个“座位”。
男友希望她放弃模特事业,天天坐在那里“激励”工作中的他“既然我能赢得你,我也能赢得更多生意和财富”。
Amelia欣然为爱坐了上去。
她在架子上坐了三年,终于忍无可忍而跳下架子。
跳下架子前的那一刻,那几米的高度看起来似乎是恐怖深渊。
而当她终于跳下来,没有摔伤,却发现人生真正的挑战还在前方……笔者认为,这个故事甚至一点儿不魔幻,就是个新时代“娜拉”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亚裔富豪男友的形象似乎不止象征了男性对女性的物化,更像有色男性对金发碧眼的白人女性的占有幻想的一个讽刺。
当他微笑着说出,“我保证,我将给你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的话时,当他向众人隆重介绍坐在架子上的女友而宴会上各种亚裔女性时——我心想:莫不是亚裔编剧吧,对那种隐隐的白女崇拜如此有经验,刻画地如此传神。
而到本集结尾,字幕一出,果然是一位韩裔编剧……第四集中,一位生产时因大出血几乎送命的黑人女性安比亚(Ambia)在产后面临着一系列危机:在公司里,作为做到合伙人层面的三位女性之一,一位男性同事正跃跃欲试欲借此机会取而代之;在家庭里,刚出生的儿子嗷嗷待哺,同样年幼的大女儿依恋母亲,而老公则是一个劲儿抱怨她的甩手掌柜。
每两小时就要挤奶的安比亚突然发现偌大的公司竟然没有一个母婴室(正如很多公共场所没有……),而虎视眈眈的男同事们正准备观赏她“胸前风光”。
随后,安比亚的胸部、脸部和四肢出现了伤痕、疼痛和流血,仿佛被狠狠咬伤。
她坚持工作、出差,直到进入医院,才发现一群情况相似的,伤痕累累的——母亲。
到此,“咬伤”(bite)这个意象已经将现代女性所遭受的母职惩罚和面临的婚、育困境讲得形象生动,令人瑟瑟发抖了。
而之后,安比亚的血泪之言则更引人深思:我知道我的女儿恨我不能陪伴,我的丈夫恨我不能陪伴,而可怕的是,我其实恨我的儿子,他差点夺走了我的生命,又理所当然地要夺走我的生活……而安比亚没有说出的是,每一天,现代女性都要在这样重重叠叠的恨中继续生活下去。
如果说八个故事里,困境都只是暂时解决或完全没有解决的话,那么第五集则是唯一的“爽文”。
而其核心设定也极为风趣,为整个第一季带来了某些积极的力量:30多岁的埃莉萨(Elisa)结束了帮人竞选的事业,正在备考医学院。
备考的闲暇,她的情感生活不太顺利:和男性约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有时,她会自我怀疑——为什么他们无聊得“像超市里的烂水果”,而我连烂水果都捡不到?
有没有可能,我其实也很糟糕?
……就在埃莉萨一边疯狂备考一边自我怀疑时,一只雄性鸭子闯入她的生活。
鸭子能说会道,颇懂人心,各种俏皮话儿逗得埃莉萨发笑。
埃莉萨骑着自行车将鸭子载回家,开始了一段奇妙的同居生活。
然而,渐渐地,鸭子暴露了控制欲强的本性。
它中伤埃莉萨的姐姐——埃莉萨生活中唯一的亲人和朋友,将自己打造为唯一理解和关心埃莉萨的生物。
它在埃莉萨出门后满地拉屎,以表达对埃莉萨不陪伴它的不满。
而当埃莉萨真的动怒,他又可怜巴巴:我只是因为太爱你了,我只希望和你在一起。
笔者在看第五集时笑得停不下来。
这一边打击一边卖惨,一边画饼一边精神孤立,分明就是现在已渐为我们熟悉的PUA大法嘛。
难道鸭子也有睾酮吗?
难道这样左右互搏就是雄性生物的本质吗?
而爱情屡屡失意的埃莉萨果然陷入了它的迷魂阵里……还好,在本集的结尾,负伤的埃莉萨终于一脚踢开鸭子,顺便踢开了来献殷勤的动物管理员。
——我不是要找一个优秀的医生男友,因为我自己就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一些评论提到本剧每集30多分钟似乎刚要升华就结尾了。
而在笔者看来,30多分钟的长度不仅是下饭必备,还保证了叙事的超高质量。
八个故事涉及到了丰富的关系:女性与父亲的关系(第八集)、与母亲的关系(第二集)、与丈夫的关系(第二、三、四、七集)、与子女的关系(第二、四集)、与同事的关系(第四集)、与朋友的关系(几乎每集)……而最终都归结于与自己的关系:你想要什么?
你守护什么?
你爱什么?
你恨什么?
社会上的种种力量总在教育我们要有羞耻心。
要为这羞耻,为那羞耻。
但在我们与自己的对话中,没有羞耻的容身之地。
正如第四集中,恨自己的儿子并不可耻;正如第五集中,渴望爱并不可耻,哪怕爱来自一只鸭子;正如第七集中,吃回头草并不可耻;正如第八集中,放弃复仇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能诚实面对自己,而被外在力量(他人的指指点点,“传统”的期待,社会的规训……)左右而背叛自己才可耻。
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年代。
但当我沉下心来观察我的身边,我发现消费主义以“赋权”为名换着法儿地要从我钱包里拿钱,发现各种媒体以互相矛盾的话语换着法儿地教我什么是女权,什么不是女权。
所有声音都在说,我是权威,跟我走。
而我意识到,在这些声音之外,也许并没人真正关心我的wellbeing,也许我唯一能遵循的只是我的内心。
在这个意义上说,《咆哮》的问题意识,它那充满想象力的描写和刻画是如此深刻。
而那充满克制的戛然而止是如此意味深长。
它启迪我们——打破沉默,听“我”咆哮。
想要做好暗喻、猎奇、警示,并让人印象深刻,其实没那么容易。——方舱观影2
三星半。它本来是可以成为黑镜的,但是 apple 选择把它拍成读者文摘。感觉比较出彩的是吃照片、架子上、🦆、和爱马少女这几集。
短剧本大赛优胜者总集篇,能拍三十分钟不错了,成本在那,还想拍成什么啊,比你国那些扭扭捏捏纠缠不清长达几十集片酬千万的洗钱剧好了不知道几百倍。
无聊
看了前两集,妮可那集明显是按照独立电影的路子拍的,叙事上的留白做的很好,有关亲情与记忆,短短四十分钟拍出来的意义却很丰富,诗选剧的好处也在这里。
Seriously ?玩意识流那一套
果然,我只想看到影视剧里面出现现实不会出现或很少出现的爽文。E2看到看不下去了,想回凸凹了,一周工作四天谁不爱呢
what a letdown. is this the level we're still at when it comes to feminist storytelling
看了两集,比较一般,像致命女人这种想做女性主题但是又比较保守。适合年轻观众看着玩吧。第三集太尴尬了,还挺喜欢这个女演员的。但是这个中间发疯跳舞太尴尬了,这个意思是想表达中间在架子上耽误了很多美好时光,但是这个表现就像发疯。。。如果整集都是歌舞片还行,前面的情节也用唱跳的会好些。
每一个故事到了最后上价值的环节…戛然而止
被海报吓到了,但是我觉得这海报挺合题的。尤其是身上的伤痕那部分,有视觉冲击好像才看到那些被内耗的时刻的真伤究竟有多高。
喊了却没声音,全片最好的部分是片头带音乐
?太无聊了 看不下去
因编剧导演皆是女性,三星加一星。喜3、5、6,通篇展现女性的生存现状与困境。
两集弃剧
空有形式 Nicole好腿
失望,用力过猛,陷入书改电影常见的困境,书可以有很多留白,电影的留白却不能直接照搬书里的设定,这种语言转化的不顺畅是最大败笔
最好的是鸭子故事;其他的故事又像是短剧的模式但情感又不流动,用了长剧情的设定又不走情节。思考:女性主义故事是不是伪命题?
第一集很劲爆,一些看似温文尔雅实则垃圾的男的,遇到和自己不同意见的女人,就开始搞无视这种下三滥招数,从来不敢正面对决。坐在架子上的女人那集,也讽刺味十足,自由永远最重要,即便自由里有伤痛,它依然是自由,是为自己,永远好过做一个为别人服务的摆设。很喜欢身上无故出现抓痕的那集,因为内疚所以身体免疫力出现了问题,因为女性互助了解了问题所在最后慢慢痊愈的故事。也很喜欢自己给自己破案那集,看着挺傻的青春期男的,实际上是一个仇女的变态者,挺反映现实的。最喜欢最后一集,那个勇敢独立一直很喜欢马的女孩和那个看起来文静木讷其实很聪明友善的女孩,喜欢她们最后的和解和友情的升华。感谢这部讲女性处境的剧。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