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的全家把软饭硬吃发挥到了极致。
白住人的房子,白花人的钱,把人搞流产,还要让人家当免费保姆生育机器,生完接着把孩子抢走,还想把女的一脚踹出门,这事儿也就是披着中国式婚姻的外衣还能找补出来一点歪理支持了。
全天下都没任何其他这么美滋滋的便宜可以占。
村Diao穷Diao真是不能沾的。
除非想把全家熬死。
2007年的电视剧,我直到十年后才开始看。
李亚平,典型的直男癌代表,自己和怀孕的老婆啪啪啪导致老婆流产,却一直把错怪在丽娟身上;自己的老爹得肺癌,老婆劝她换个医生,他不听硬生生把自己的老爹的病给耽误了;住着自己丈母娘买的房子,打老婆,打自己的丈母娘,这样的男人要他何用?
自己的老娘把自己媳妇的母乳倒掉,居然还帮着老娘说话;自己的老娘教孙子讲妈妈坏,李亚平还怨胡丽娟,再一次打了她,每次挨打都是因为李亚平他妈,妈蛋,看的时候我光想把电脑砸掉!
据说当时这部剧还非常火,看了2010年之前的剧评,大家都在说什么南北文化差异,而我只看到了一个大写的直男癌,剧中李亚平的独白自始至终都没有一句承认自己错了,我不知道这个编剧当时是怎么想的,还是当时整个社会都觉得直男癌是对的。
虽然胡丽娟的妈妈嘴巴比较毒,但是她说的那个预言都成了现实。
找对象不一定非得要门当户对,但是双方父母一定要明事理,讲道理。
剧中李亚平的妈典型的就是不论理的典型代表,吃穿住用都是媳妇家的,还一副媳妇家都欠他家似的嘴脸,自己的外甥女当保姆时,挤兑胡丽娟时自己还在厨房偷笑,看剧时分分钟想砍她的脸啊(不好意思,入戏太深,说明李启明老师演的好)。
还有,对于剧中李亚平打老婆这件事,我极其不认同,我觉得对于打老婆这件事情上,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面对这种情况,女同胞一定不能姑息,现在已经可以申请家暴庇护了,女同胞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反对家暴!
她不是因为看这剧觉醒了,而是因为她那个渣男前夫禁止她看这剧。
记得是08年吧,电视有播放,晚上七八点钟,每次看她前夫就跟踩了自己尾巴似的,暴跳如雷!
说我表姐是不是不想过了?
是想和女主学习呢?
看这电视剧你想离婚呢?
而我表姐也不是个逆来顺受的人,你说不让我看就不看了?
老娘还偏就看!
于是俩人天天干仗!
这渣男见自己管不了我表姐,便去我表姐——他丈母娘面前告状,说我表姐懒,就知道看电视,不做饭不洗碗不做家务(他内裤都是我表姐洗的),没把他伺候好,他天天上班挺累的,回来还得做家务,说得好像我表姐不上班似的,我表姐医院上班,比他可累多了,他一个公务员,天天坐办公室上网玩游戏。
俩人是相亲认识的,没啥感情。
当时我表姐26岁,还没对象,她妈就有点急不可待了。
她前夫就是个凤凰男,有个弟弟,父母都是农民,一分退休钱都没有,他还得供他弟弟念书,人长得还磕碜,人家李亚平好歹长得还帅呢!
表姐本来不乐意,但她妈相中了,本科生公务员,家里虽穷但女儿嫁过去就能当少奶奶,有钱的人家嫁过去还不得当丫鬟(这想法真可笑)。
听妈妈的话过好日子,一分彩礼没要(要也没有),带着十万嫁妆表姐就扶贫,哦不对是嫁人去了。
这部电视剧表面显现出来的应该是两代人之间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思潮下如何各不让步,或者说老一代人极不愿意承认社会变化了,还拼命抵抗的一部剧。
具体说来,就是胡丽娟和婆婆之间的惨剧。
可背后又有多少提不到台面上的欲望和自私呢?
这些丑陋有没有被反思呢?
还是人本身就是一个诅咒。
儿子和父母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是长久以来被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
女性之间内斗,也就是婆媳之争这么多年来被谈论了这么多次,但一直是被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或笑料。
从来没有人专门就这个问题做过郑重其事的调查,关注一下女性究竟在这场斗争里受到了多少心理伤害。
当然很荒谬的是,“多年媳妇熬成婆”这种神经质的说法却被无数人引用,不管处于什么心态。
其实婆婆和媳妇,都是女性,相煎何太急。
婆婆年轻时当媳妇受了多少委屈,被当年的婆婆施加了多少不公的待遇,以及婆婆那样做是出于男权社会男性对女性的道貌岸然的压迫。
这些都没有人去调查去反思。
李亚平爸爸认为他老婆不是人,应该受调教。
李亚平婆婆也说自己会干家务是婆婆一手调教的,打扫剩饭是她的天职。
一件衣服穿十年,为他人牺牲是应该的。
于是,当她看见媳妇不干家务,买那么贵的衣服,那么贵的搽脸油,被她儿子宠着,她不乐意了。
可不可以理解为嫉妒?
凭什么我当媳妇那样辛苦,你当媳妇却被宠着。
于是,她使劲一切手段要把胡丽娟拉到和她一样的水平。
苏格拉底说,不经审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李亚平的妈妈这一生比起婆婆没有丝毫进步,没有任何反思,所谓“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样的女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终于,整个家被毁掉了。
很明显,她没有任何实质性反思,最后抛给胡丽娟一句“我想你会想明白的。
” 我希望以后父母和儿子媳妇分开住被当作一种合理的现象对待。
权利交接在一个屋檐下是无法彻底完成的。
我希望女性可以多点反思,考虑一下现有的社会秩序对自己究竟造成了多大伤害,而不是一味觉得大家都如此,我就忍了吧。
虽然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沧海一粟,但这一辈子能快乐生活,做自己的主人,也并不会成为海市蜃楼。
李亚平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自以为的责任能算是责任吗?
那家婆婆也是有够自私的,上海话叫这种宁叫恶婆!!!
将心比心的道理 想来也是通情的人会有的品质不管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都是一样的这里头还有人情味吗?
老妈犯难 做儿子的要有自己的立场,媳妇在关键时候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利益。
这个家是有爱,那时夫妻火热的爱情,母子有点畸形的亲情,请问,夫妻之间除了爱情还有的到哪里去了?
你们是不是从一个家里走出来的人。
你们有谁把自己当作这个家的一分子了?
圣经上教导: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
不是说不孝顺父母,但听父母话并不等于孝顺父母,离开父母最基本的是与妻子为了两个人的家庭好而努力。
像亚平那样,老为了父母的意志而损害妻子,第一,窝囊,第二,就是不敢承担责任,不肯长大,不敢承担违抗父母命令,成为家里领头羊的角色。
他一直觉得自己母亲是从小苦出来,不敢违抗她,殊不知他这样做是害了他妈,害了他自己,又是一个天真的状似成年的男子鹃的同事说得很好,你是为了这个家,不是你自己。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家4个自私的人,把好好一个家给拆了。
这部戏唯一感动是编剧对生活细微的体验与真实的表现手法,坦白而单纯。
嫁一个人,嫁一个家庭。
生孩子千万不能为了孝顺老人而生,千万不能为了缓和夫妻关系而生。
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
几次交锋,看似占尽上风,其实只是痛快了口舌,最终,她的心软也和结局密不可分。
如果能在闹崩之前各退一步。
很多的争闹都是因为不知道对方刚刚经历了什么。
知道了也不一定感同身受。
强调一百遍观念一致都不为过,精神上的势均力敌。
宁可没有,也不能将就。
最彻骨的莫过于心寒。
启示:1,经济生活没独立前不能结婚 2,别听信老婆与老妈之间的两面讨好,会把矛盾越积越深,火越烧越旺。
3,父母只能住几天,不能常住。
4,外地与大城市之间有代沟,再加上两代之间的代沟,就深的没边了。
不要让你的岳父母,公婆帮你做任何事,虽然他们嘴上说得好听,但是一有机会就会对你指手画脚,就算他们不这样,你也丧失了一部分尊严。
如对你的亲生父母一样,你不承担起该做的事,就丧失了尊严,自由,别指望得到什么权利,那都是他们施舍给你的。
5,孩子是属于母亲的,谁也没权利夺走他们之间第一序列的亲密,就算婆婆与父亲也不行。
6,对于我个人来说《双面胶》值2000万。
2009-6-19-7:45
虽然只看了,三集,第一集看的还蛮好笑的,娟儿妈真是个典型的上海女人。
但是看到亚平父母出场后,我的心就寒了。
对了,亚平妈是演容嬷嬷那个人吗,怎么觉得特像啊。。。
看了些评论,大概知道了后面的戏会更加让人郁闷。。
但是不能光郁闷啊,也该从这个杯具中学到点什么:1.婚前一定要考虑门当户对,恋爱可以两个人谈,而婚姻是两家人的事情。
不要求一定要找个什么宝马男,但是自己是公主就该嫁王子,自己是蛤蟆就该嫁青蛙,千万别为了爱情委屈自己。
2.进入一个家庭也如同进入一个职场一样,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婚前就要搞清楚对方是个什么样的家庭,别稀里糊涂不在乎。
至少,婚后,对方父母来了,就要如履薄冰,一开始一定要低调,而且作为媳妇也要表现地讨好一点,哪怕装也要装出来,公婆不是亲生父母,不能像自己父母那么随便。
摸清楚对方到底是什么脾性之后,见招拆招,不卑不亢。
3.待见面初期,打好初次见面的基础,奠定双方的好感之后,可以继续见机行事。
4.如果遇到剧中亚平这种父母,他们如果是软硬都不吃的话,那么我也不会继续热恋贴冷屁股了,该干嘛就干嘛,你要是合计着整我,我不会报复你,但是我会让你给我有多远滚多远,不要再伤害我。
首先,我会和亚平开一个小会,商量着这个家庭到底该怎么办;然后,我让亚平和其父母沟通;还不行,就一大家子人开会,彻底谈谈这件事情该怎么办。
谈得拢,你们继续住,谈不拢,不好意思,请离开我的房子。
太气愤了,先缓缓,看完再来写
很真实 很多细节都是现实中可见的。
结婚是两个家庭的相处,对方家庭也不可能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对待你,这是要永远记住的点。
你的家人只有你的亲生儿女和父母。
关于退,其实还是尽可能不要让双方家庭有过多接触,减少经济往来,生活地域和观念完全不同很难没有摩擦和矛盾,一旦有经济接触和纠纷后连亲戚也做不成。
作为女性先从丽娟方面分析进退,男方责任更大,再分析男方,以便学会如何更好地经营生活。
丽娟的“进”不到位。
其实靠谁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
丽娟自己在为人处事和工作上都没有进起来,能够站住脚。
丽娟失去了太多,但是其实盘算下来丽娟本身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地方。
她有爱自己的父母,只适合当一个被宠的小公主,所以很多时候不考虑婆婆穷苦过来的人的感受(比如婆婆给她送酸菜,她哪怕先收下再倒掉),嘴巴横,(ps其实李亚平有句话没说错,丽娟嘴巴甜一点,夸夸别人做人到位一点,后面失控的发言少一点其实也不至于激起被打),她心里软,但是占不到半点好处。
丽娟还不进在自己工作也没有存款,都是父母给她托底,亏的也都是父母和哥哥的钱。
丽娟也不会“退”。
老公的爱她也不会经营,日常生活不能只靠对方去妥协,家务自己也要适当做一点的,这样任何一方才不会有长久的积怨,如果说服老公一起做家务也更温馨,家庭也更持久。
她没有坚定的勇气和底线,老公和稀泥的时候就要坚定原则,绝不退让(如果对方不同意其实就可以离婚了 ,证明男方只占自己父母那边),丽娟不要跟对方父母发生正面冲突,也不要在男方面前诋毁对方家人,直接谈离婚就好。
李亚平的自私,不进不退。
李亚平不进在和稀泥。
婆媳矛盾每一次解决不了都是因为李亚平不愿意和丽娟“同甘共苦”,他不愿意陪丽娟一起做家务,一起守夜看护父亲,只要他夫妻同心协力其实父母也没有任何办法的。
李亚平不退在亲戚处理上抱成一团,没有边界感。
其实这部剧男的责任更大,男的习惯了一家人团在一起,没有距离,没有边界感,导致家庭一团糟,借钱不出情分反而变成怨恨。
根源其实还是地域和思想的差异。
李亚平本身还是重男轻女的环境长大的,大男子主义思想有的。
他认为女人就应该做家务,男人不该做,在该表明男女平等的态度和遇到事情(到奶事件)跟老婆商量的尊重上都没有做好,只能让矛盾加深。
男女主的妈妈也有很多可叹的点。
李亚平的妈妈是自私狭隘的农村妇人,她生活在男尊女卑的环境,是个很可恨也很可怜的人。
可恨在她根本不心疼自己的儿媳妇,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现实就是这样,人无法把儿媳妇当成亲人,所以女孩子要自爱,要自强。
还可恨在她心里的自私不善良,要钱的要孩子的时候对丽娟好一点,没有利用价值跑得比谁都快(丽娟小产马上就跑)这样的农村妇人还有很多,哪怕我们身边的家人都有,所以如此真实。
李亚平妈妈可怜在一辈子当牛做马还甘之如饴,一切为了孩子但是却落得个家破人亡。
丽娟的妈妈精于计算的市民,生活在上海的中产阶层里,得到老公的宠爱。
丽娟妈妈最大闪光点是爱家庭爱子女,她为子女考虑了一切,也是掏心掏肺对孩子打算。
每次都被丽娟制住心软。
丽娟妈妈也是一个精于计算的人,账本和计算器刚在一起就能看出来。
她爱钱所以有贪念,但是没有眼光,投资有利可图就上赶子,没利可图就立马翻脸,导致中风。
如果让我们选做哪位妈妈,可能都会选丽娟妈妈,因为人的一生短暂,谁都想过得幸福一点。
我们也要承担责任,责任和幸福没法分割,丽娟妈妈的悲剧在于太看重钱,要不然一生还是挺完美的。
阿蔡就是因为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学会了坚持进(拿刀逼院长),学会了退(融入婆婆帮助启南,自己示弱让婆婆去求启南老丈人找工作)才不断圆满,为整个家庭担起责任。
ps我还想讲讲启南两口子,很有意思。
我刚开始很看不上这种类似溜须拍马的样子的人,就像上班最讨厌的那种马屁精。
但是几件事之后,我觉得这小两口才是真正明白生活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妥善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妥善在他们会哄老人开心拿钱,妥善在启南眼里有活,进来看到嫂子在擦玻璃就接手,嫂子割破手了就来帮忙处理不让嫂子干活。
启南也会为维护家人的利益,是能办事的人,哥哥“嫖娼”被抓,他让老婆拿钱然后自己去劝嫂子去捞人,不让父母去求嫂子那么难堪,去捞人的时候第一时间问情况而且显维护哥哥,没有具体捉奸在床的证据就不能抓,给警察套近乎送点烟抽,哥哥嫂子生气打架也知道先躲开,极度聪明了又能办事了。
启南老婆也是个人精,看到嫂子抱怨婆婆让她擦玻璃不让儿子擦,她老婆就安慰嫂子,说出来的话很漂亮,老公哥哥出事不体面自己不去露面(哥哥不想太多人知道),情商极高,不愧是厅长的孩子。
启南估计也是在她身边耳濡目染的。
他们两口子能进能退,能办事能来事,确实比启东两口子聪明不少,也活得更好!
当一个男人是一棵大树的时候,女人就会自然而然的是绕树的攀藤,腻着不肯下来。
而当这个男人被母亲罩在伞下,每天被唤着我儿长我儿短的时候,就会让我觉得,这个男人拖着鼻涕穿着开裆裤,非常的可笑和软弱, 一点儿也不能引起我心中对雄性的仰慕。
丽鹃爱情只需要你侬我侬,闹矛盾了哄哄,做错事了改正,和好了继续一天一个电话说晚安,继续逛街吃饭看电影去郊游。
婚姻则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爱情是用来巩固婚姻的,如果以为婚姻是用来延续爱情的话,那从一开始认识上便错了。
婚姻未必是爱情的坟墓,只是太多年轻人对婚姻的理解都没踩在正确的点上。
结婚是为了什么?
不是因为“我爱你”,而是因为你想和另一个人共建想要的生活。
如何共建想要的生活呢,首先想要的生活得一致,如果不能达成共识至少不能互相冲突,冲突的话得有人牺牲一部分的理想来成全对方,这就是需要爱情为基础的原因,要是原则问题做不到退让那无法共建想要的生活。
这两个人即使有爱也不适合结婚。
所以婚前搞清楚对方想要怎么样的婚姻,你会是什么家庭地位,自己什么什么样的人,底线在哪,能退让多少,真的太重要。
丽鹃和亚平对婚姻的理想显然不一样。
丽鹃要保有自己原来的自由自在、家里她最大的生活态度而活,拿人手短的事情她不愿意,别人想改造她也没可能。
亚平出身困难,父母不易,凭一己之力考上交大,想回馈父母实属应当,而他回馈的方法是把父母接来大城市住新房,并供为家里尊长。
这样丽鹃的理想和亚平的理想就明显冲突了,初期两人都没意识到冲突的利害,尤其亚平总以为对着老婆一套对着父母另一套,掩掩埋埋,“床上会师”就解决了,真是大错特错。
到了中期,亚平狐狸尾巴被婆媳之争出了来他只能求丽鹃向他妈低头,他是不会违背他爸妈一分一毫的。
说到底,他在这个家不能男尊女卑,也想要男尊女卑的面子。
这已触犯了丽鹃的底线不可能。
在夫妻二人的理想婚姻不能达成共识的同时,又掺进了一个恒古难题婆媳问题。
亚平是怎么当双面胶的呢?
在情,亚平向着妈又不忍心伤丽鹃心,老妈子能天天看着儿子伺候儿子心里高兴,儿子有妈贴心又事事以他为先的伺候活得像个大老爷,天天吃着妈做的家乡菜就像回到童年,连同事都说他帅了。
这些丽鹃都是做不到的,似乎除了“床上会师”丽鹃再没有一样比得上自己妈。
心中隐忍不说是因为爱。
在理,亚平更是向着妈,说句不好听的,从小教他道理的人就妈,他不认同妈还认同谁?
正如蔡姐说的,只听过男人换老婆的,没听过换妈的。
这不是偏心,或许丽鹃在亚平心理连“偏心”的资格都没达到。
出身不同,亚平理解不了丽鹃。
亚平嘴上没说丽鹃什么,关上房门对丽鹃还如从前,丽鹃也傻傻的不知她在亚平心里的位置已经有了变化。
丽鹃不是从他家村子里走出来的女人,她是上海的小姑娘,在家爸听她的,妈也能被她耍的,出于爱情非你不嫁,房子基本也是她家出钱买的当然她没有挂在嘴边,人生没什么挫折,受高等教育,会讲科学讲现代,就是一个活生生大城市里的80后女孩。
婆婆反客为主把丽鹃布置的漂漂亮亮的家搞得土里土气,只要亚平不在家里就是“没人”,最好的要留给亚平用,趁丽鹃不在就跟老头说丽鹃不懂事,让亚平去教育丽鹃,丽鹃都听见了,她像小女孩一样嘟着嘴,眼神里有不知如何是好的委屈。
对于婆婆的不可理喻丽鹃强忍着,客气礼貌的说道理(我听着也是句句在理),婆婆也说她的道理,两人都试图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未果。
这是永远都无果的。
当亚平都不再向着她她也没必要再忍气吞声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
都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道理。
亚平这块双面胶既想粘着亲妈,又想粘着给了他钱给了他在上海一个容身之地给了他爱情的丽鹃,最后却把大家都撕裂了。
在夫妻二人的理想婚姻不能达成共识的同时,又掺进了婆媳这一恒古难题,就是一条不归路。
丽鹃亚平如此,刘易阳童佳倩如此。
都后来就简直变成了为了矛盾写矛盾的感觉了
孔雀女别嫁凤凰男,两代人别住同屋檐。
看海清 真痛快
讽刺的是,亚平每次打她,都是因为她“亵渎”了他大男子的尊严——第一次是丽娟说改嫁,第二次是说儿子改姓。中国男人的占有欲啊。我真的好萌岳父母夫妻俩啊哈哈哈
看了以后更不想结婚了
其实原来的结尾是好的,非得改成大团圆做咩,哪儿有那么多皆大欢喜的嚒
两颗半
无比真实,男人婚后都是会变的。看看十几年前的电视剧,大姨妈是可以说的,小两口之间开开车是常态。如今再也不能有以前的尺度了
x
以前的剧真是短小精悍一点不拖泥带水啊~~结婚入学考试必读书之一
记得小时候我妈看过,因为前两天一个帖子决定看看这个剧。触动还挺大的,整部剧简直就是当代中国家庭启示录,尤其是很多事情真的就在身边发生过;凤凰男配孔雀女,门不当户不对,亲戚之间谈感情伤钱,以及去TMD传宗接代….感慨真的挺多,一时说不完。看完更加觉得婚姻这个东西太恐怖了,尤其是在中国,一旦在中国进了婚姻这个笼子,就算你想跳出来,哪怕你能跳出来,很多人都会选择不跳出来。
小时候看热闹,就觉得生气,现在结婚生子了,也跟婆婆一起住了,婆婆非要看这个,就觉得很现实,简直太真实了,就更生气,上一天班就够心烦的,回家看个电视还要为他们这些糟心事生气
为了给老妈消磨时间找了这么一部三观不知道什么回事的跟着看,一开始觉得女主角欠抽,女主一家都欠抽,后来形势大逆转,男主一家极品大爆发,忽然觉得女主通情达理无辜起来了。编剧似乎很喜欢把一些小问题无限扩大,一家子整天这么闹腾还那么多倒霉事,上辈子全家互砍着来了吧?另海清姨您能不发嗲么?
引人入胜三星,性开放尺度三星,演员表演功力四星,女主角两件毛衫一件大衣,容嬷嬷一件毛坎儿,客串妓女演技叹为观止。国产剧深夜剧婆媳大战响当当
太压抑
那些年,陪我妈看得电视剧。
如果这种电视剧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给人添堵的话,那它还是挺nb的。
折腾~
作媳妇与恶婆婆的故事
大团圆结局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