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时看奋斗,觉得很不错。
后来再看,觉得太不贴合实际。
我们身边,更多是像《蜗居》那样的生活。
而不是有米莱陆涛那样的超级有钱老爸老妈,不像杨晓芸那样能盘得起一个大铺面,或者像奋斗里每个人都是北京本地人且有北京户口。
露露和猪头在里面反而更真实。
今天在地铁上听人说起这部剧。
据说特贫。
于是找来看看。
这部《婚姻保卫战》延续了赵宝刚童话模式。
赵宝刚的童话,就是看完就觉得世界上没有穷人了。
他们的住房、生活状况,甚至出身,都超过了同龄人中的大多数。
在13亿人比重里,不说是“含着金汤勺”也差不多了。
我目前只看到第二集。
第一集2个完整家庭,一个是男强人,一个是女强人。
郭洋看上去是个半成功人士,起码有大房子有好车子。
而且他还是个乙方公司,居然要甲方求着他出来谈工作。
不现实。
黄磊类型的男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
不现实。
李梅在证券营业部工作,而不是人人可为之的OL。
太小众,没有代表性。
兰心皮具那么火,在生活中这样成功的女人且家庭完美的,太少。
不现实。
老常只是一个4S店的老板,就能娶到过气模特,也太小看模特的胃口了。
一般现实。
只有杨丹还比较现实。
一般女强人这种生活的比较多。
另外,李梅和兰心遇到杨丹时,说的话都很狠。
看来女人的嫉妒心真是强啊!
恩。
不过中规中矩吧,不好不坏。
个人还是喜欢六六做编剧,海清主演的那些电视剧。
最后,说一句,最喜欢黄磊在剧中的样子。
名演员甘当配角,不容易啊!
孟广美怎么在什么热播剧里都要插一脚啊!
不过她也很坚强,不管怎样,她能从失败中站起来,就是好样的!
香港还有些过气明星去酒吧做陪酒呢。
还有,郭洋李梅的儿子太可爱了!!!
如果我也有一个这样的多好!
啊哈哈哈哈哈
《婚姻保卫战》里的女人们李梅单从外形来说,由马伊利饰演的李梅看不出来是贤妻良母。
但剧中的她善于管理家庭,经营婚姻,可谓是贤妻良母的典范。
可就是有一点不太好,爱猜忌,脾气拧。
也许都是小女人的通病吧,我有时候也会这样。
看着郭洋被李梅气的样子,让我想起了谁,也许大男子主义的男人都是这样吧,一点都不懂得哄女人,只会在一边生闷气。
兰心从外表上看,由袁立饰演的兰心,那种女强人的气场可真是够强大的。
如此之强的气场,把许小宁治得服服帖帖的。
这种人一般都是我特崇拜的偶像。
但是,这样的人却失去了女性独有的气质,那就是温柔。
有时候制服男人也需要温柔的武器。
陈梦由李娜饰演的陈梦,在剧中除了年轻漂亮之外,实在没有别的让我值得欣赏的地方。
嫁给一有钱的老公,也不会用招来花他的钱。
小小的脑子比她聪明多了,陈梦呀,就一典型的胸大无脑。
杨丹高挑的杨丹也有女强人的气场,但这跟兰心的不同。
她的气场是老袁给宠出来的。
老袁是个有钱的商人,也肯为她的梦想家园投资,有这么大的家业,没有一定的气场也镇不住。
不过,这个女人把财务上的事情交给了李梅,自己就撒手不管,从此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怎么跟老袁赌气上,真不值得。
张瑾由孟广美饰演的单亲妈妈张瑾确实很漂亮,同时也精明能干。
但是,我真的不喜欢这样的女子。
张瑾带着孩子创业,利用男人怜香惜玉的弱点,装可怜博同情,在事业上获得男人帮助的方式,不可否认不失为一种谋略,可也带来副作用,那就是往往导致给她帮助的男人的后院失火,在道德上是不可取的。
小小年轻可爱的小小聪明伶俐,不仅如此还伶牙俐齿。
个人蛮喜欢她的。
要说她有什么缺点,就是对李刚太痴情了。
不过刚谈恋爱嘛,痴情都是应该的。
只是到了郭洋和李梅那个时候,估计也会跟李刚吵得不可开交。
看过此剧的一些感受:男人想要打击女人,就对她说:我已经爱上了别人。
(爱情是女人的全部)女人想要打击男人,就对他说:你真没用!
(征服欲和事业是男人的全部)婚姻就是找一个有共同爱好和共同理想的人一起组建和经营家庭。
终于看到男人们挺身而出保卫婚姻了。
换了位置,换了环境,于是男人们也开始有了危机感和失落。
抛开戏剧化的安排,无休止的吵嘴,阴谋诡计,年代调换兼拗口的台词和到处显现的广告,所谓的时尚,除了这些为了力图打造中国第一部时尚电视剧的刻意拼凑。
看着看着,发现其实还是有他的深度的。
不管如今女人们是不是真的半边天了,还是编剧们想为她们提前打造美好图景。
关键不在于男女一争高下,而是面对婚姻,面对生活,到底男女该怎么重新审视家庭关系和合适的角色担当。
老实说做为女人,看着还挺爽的,我可不是女权主义的拥护者,只是觉得无形中女人在婚姻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似乎早已经被固定了。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人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了。
于是在男女角色相当甚至互换的情况下,婚姻中的我们开始要重新思考家庭和爱情的意义了。
爱情家庭到底是牵绊还是加油站?
昨天的那集张谨的一番话值得每一位准备结婚和已经结婚的人好好回味。
保卫婚姻本来就应该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女人的独立反倒是让我们思考婚姻最本真的意义。
大家都不妨学得中性一点,共同分担,互相欣赏。
其实在国外,家庭主男绝不是什么丑事,完全看个人家庭状况和夫妻之间的调配,可是中国人就是累,男人,女人都有固定的角色定位,全不管现实的改变和发展。
最要命的是,婚姻似乎是满足社会,亲友等别人的评价,而完全忘了最初单纯的相爱,其实小家庭早已经是社会的主旋律,婚姻早就该回归夫妻两个人之间的世界了,加了太多就太累了。
男人如果可以放下成见,放下世俗的评价,本着家庭第一,爱情至上的原则,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这一点上,倒是应该向真性情的女人们学学了。
大家只要记住,婚姻中男人女人是平等的就好了,女人也不要只顾依赖和撒娇,男人们更不用坚硬的像一堵墙一样凡事独扛,这样也许婚姻就可以回到本真,为了爱情而互相携手!
延续了奋斗的风格、一样的贫嘴的台词,让你捧腹的段子,和让人讨厌的主角。
郭洋和李梅依然的表现出习惯性拧巴。
好像啥事不和对方对着干,就不能证明自己一样。
和当年的陆涛和夏琳一样的喜欢和生活对着干,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表明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与众不同。
只有这样才是年轻,只有这样才是奋斗,才是真正的经营婚姻。
是否和台词一样太过于肤浅,流俗了。
一部好片子,不仅仅是让人捧腹,更应该是能引起思考,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一开始喜欢郭洋那对,越看到后面越不喜欢。
男的不知道是天真呢还是没大脑,要么就是太自负,以为自己可以把持的住。
女的又太冲动... 本来觉得许小宁这种男人根本是不存在的。
可是看最后他说的那些话,又觉得也许他就是传说中的浪子回头了以后的样子,或者是原本花心的要死的人终于遇见了一个可以驯服他的人...一物降一物,老话总是有道理的。
一开始觉得兰心有些过分,怎么这么对待自己的老公啊。
可是后来觉得她真可爱,其实她才是最小女人的那个只不过爱死撑罢了 ╮(╯▽╰)╭最不喜欢老常了抠门又古板 没看出他有什么变化李刚倒是个不错的好青年 靠谱还很想知道圆圆这种爱法真的存在么?
还有那个楚楚可怜的小三,张瑾。
看到后来发现之所以讨厌她是因为完全站在妻子的角度上了,囧。
于是想要开始试图从她的角度看却未遂,只能说眼界还是应该放开一些的好。
早早出国不就好了么
许多人都喜欢拿《婚姻保卫战》跟《蜗居》比。
看上去好象一个《蜗居》在上海,一个《婚保》在北京,都跟婚姻、小三等有关。
但是两者只是形式上有些可比性,而从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反映上来看,两者显然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两者的不同之处有: 一、社会环境不同。
别跟我说都是反映的中国21世纪初的这个背景。
其实,《蜗居》是以社会为背景,房子和婚姻不过是一个场景,而非背景,而《婚保》的场景和背景都是婚姻,就婚姻谈婚姻,浅薄多了。
二、人物环境不同。
《蜗居》的人物层次呈现多样化,有下岗的,有做保姆的,有退休工人,有农民工,有工头,有白领、有灰领、有蓝领、有金领、有公务员,有当官的。
而《婚保》3对夫妻加一个长大成人的女儿,没一个是正经干活的,或者说不需要正经干活的。
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估计他们的资产够他们吃喝一辈子了。
实在过不下去,卖掉个手机就能让下岗工人过上一年。
卖掉个汽车就能过完下半辈子。
卖掉个房子就能把儿子养到娶媳妇。
这样的生活真是我们平时的生活吗。
就算北京人收入高,可也是中国人啊。
举个例子,兰心是皮具公司老板,可是怎么看她的产品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工人、机器都在天上飞呢。
三、地理环境不同。
《蜗居》写的是上海。
《婚保》写的是北京。
可是《蜗居》写的是中国的上海,而《婚保》写的是北京的王爷府。
我不相信北京人和上海人在生活的环境上会有什么本质差异。
可是让一个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来看两部电视剧,他肯定会说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新加坡。
总结以上三点,《蜗居》是下里巴人,《婚保》是阳春白雪。
《蜗居》是深入人民的生活,而《婚保》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不由我想起海派周立波说的他是喝咖啡的,小沈阳和郭德纲是吃大蒜的。
但是现在明显可以看出,周立波是人民的,小沈阳之流是属于政府的。
《蜗居》是喝咖啡的人在关心民生疾苦,而吃大蒜的人反而在写风花雪月。
估计是为了写完了能挣咖啡的钱。
至于那些上纲上线的言辞也就算了,语速很慢,言辞脱离群众生活。
不知道北京人平时是不是都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准。
除去一些不现实的剧情,过于贫的对话,总的来说还很不错!
极其赞同许晓宁最后说的那段话:人啊 难免遇到诱惑的时候呢眼花缭乱意乱情迷 都有那么一段 或长或短的疑惑期这个时候一定要冷静下来 理智判定 选择 把这拨开迷雾的周期呢 压缩到最短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 是我最想要的幸福 我们共同经营这么多年的相濡以沫 是谁也替代不了的 我反复问过本人很屡次假如我现在跟另外一个女人用同样的时间 也形成了这种默契 又能怎么样呢 我不是已经拥有这种幸福了吗 何必舍弃苦心经营这么多年的这个去寻求那个未知数呢 有的时候得承认 我们很贪婪有了爱情还不够 还要激情我们不安于那种心静如水的生活老想折腾出点浪花来 证明本人还沸腾但是任何激情四射 最后都是归于波澜不兴 婚姻的实质就是平平淡淡所有的激情早晚有一天会退下去但不是所有的激情都有造化变成爱情要再转化成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更是少之又少这剩下来的这个才是真正的爱有一得 必有一失假如你觉得幸福在握就把它攥紧 别弄丢了
精准的视角,现实的真实,让女人有了新生的目标,让男人承担起护家的责任。
没有空洞的无聊的对话,每一句都是现在生活中可以找到。
看了四集就在剧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轻松喜感的学习家庭之道。
婚姻里很难犯大错,但又很难避免不犯错,我们追不上望眼欲穿的河蟹,我们就在矛盾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小小快乐。
我不喜欢李梅。
原因如下。
老公上班的时候,怕和别的女人接触有机会。
老公在家的时候,也怕时间多了,有机会和其它女人接触。
片中尤其虚伪的是,李梅在女朋友面前说得好像多么的理解老公,可是当着郭洋的面又是一付女权至上的样子。
手机偷看了,人也跟踪了,还弄回家做了家庭煮夫,该做不该做都做了。
如果男人女人不能共事,共事就得有问题,那是不是只要上班都得有诱惑,赶情所有的女人上班都是奔别人老公去的,所有的男人上班都是奔别人老婆去的。
那这世界不用相亲了,只要上班就成。
还有这女人的朋友圈也有问题,给主意没给几个像样的主意。
大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很好奇,面对所谓的第三者,一个年龄近四十,带着孩子,只是经济条件胜于李梅而已。
如果将她做为对手的话,李梅都如此没有自信,如此的自怨自艾。
那么我不敢设想,当经历下一个七年,十四年的时候,面对满世界放眼望去,都是年轻貌美有学历,有职业,甚至也有经济条件的女人,李梅该怎么办?
这个世界一定不断涌现比自己更优秀的女性,而她们也必然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圈子中。
如果为此就要担心的话,那么这辈子就别干别的了,就“担心”这一件事,就够自己忙活的了。
再问,郭洋和李梅结婚的时候,李梅一定就是郭洋接触到的最优秀的女人吗?
择偶如果有固定标准,就不会有这么些多资多彩的家庭组合了。
如果当年郭洋选的就是李梅,而不是李梅所认为的比她优秀的女人组成家庭,为什么婚后,出现一个比自己优秀的女人(李梅自己认为的)就紧张像是“自卫反击战”。
给所有女人的建议,当年他选你就是因为是你,所以现在不要拿自己和别人不断比较,你关注的未必是他关注的,唯一我们要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永远不要忘记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让自己生活的更精彩,无论有他还是没他。
另外,什么是女权,这几女人都不是真正的理解女权主义的真谛。
女人,首先为人,其次是女人。
做人都没做好,做女人也没做好。
女人的权利,不仅仅是争取同工同酬,不仅仅是有事业成就。
我觉得首先是先要成为独立的人,精神上独立的人,如果有一天,女人可以做到心理上,有没有男人陪在身边,都可以活得独立而快乐,才真正的独立了。
很少看内地的电视剧,基本上都是跟风看的。
总共也就没几部吧,奋斗、蜗居什么的,然后就是这部了。
其实我想说这部电视剧的开头还不错,但是和很多电视剧一样,越往后情节就越拖沓,总想和主旋律靠点边,然后来个HAPPY ENDING。
应该说,故事想反映的主题是不错: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家庭伦理关系该如何正确处理困扰着很多人。
有的人迷失在自我里,有的人迷失在金钱里。
通过剧中的一些对白,应该能受到很多启发。
说到对白,应该是很符合北方人的说话习惯吧,剧中可能有很多地道的北京话,我也没能很好地体会出来,就不予置评。
设计的不错,但是有的地方略显生硬,说教的味道比较重了点。
上面也提到,本剧的基调不错,但在具体细节上,硬伤不少:1.应该是为保证赞助商品\服务的出镜率吧,剧中人物基本上都是开豪华车、住高档住宅,里面还有个专门开4S店介绍车型的。
(PS.还看到了连号的车牌,还是李梅开的,杨丹送的车够可以呀)。
模特走秀的那几段和剧情基本无关,就是为了体现某些赞助品牌。
除了喝酒,大家不是和某果汁就是某牛奶,应该每一集都没断吧,营养不错。
2.有关于老常女儿的设计,我觉得挺失败的。
本来可能是为了突出受过西式教育的孩子对后妈没什么偏见吧,可是这个人物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除了开头那讲的话稍微有点道理,这孩子从头到尾都是在靠家里的影响,一点独立能力都没有体现出来,到后来干脆放弃了老本行到服装店帮忙设计海报了。
其实,在美剧的伦理剧中,孩子对后母有偏见的多的是,这其实和东西方的思想没有太大的关系吧。
3.还有那位模特,她居然说“当时只顾着爱他(老常),没有考虑到钱的问题”。
这也太邪乎了吧。。。
看看老常,在外貌上肯定是很难吸引陈梦了,而且两人年龄悬殊太大了,他又是个做生意的,陈梦说这样的话显然太假。
而且,从她后面要求什么自主权、经营服装店这种事来看,她绝对不是一个没有心机的人。
如果编剧是为了说明“男人四十一枝花”这个事实,那只能说,这样的女人真是极品了。
4.孟广美的演技实在是不敢恭维呀,她基本上看到郭洋说有什么进展,都会说“那太好了,BLABLABLA”。。。
天哪,我听到这句话都快反胃了5.保险意识。
这是不得不提到的一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死缠烂打,而且理赔的时候条件很多,不一定那么顺利,可是剧中这也。。。
太顺利了吧。
还是赞助商吧。。。
同样的问题,还有某购物网站了,里面没有次品、没有投诉,哇塞,太好了。。。
总之就是很好呀。。。
可惜,让我很遗憾的是,这小两口到了大火很久之后才想到有保险那么回事,也没有无处不在的“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的提醒。
这如果过了理赔期限是不是就不用陪了么?!
联想下,如果是在美剧中,兰心应该是一边望着大火烧,一边想服不符合理赔条件,这样那自杀的那一幕可能就不会出现了吧(或者等到理赔条件不符再说) PS.一定要提高保险意识,防患于未然6.郭洋到后来的表现有点讨厌(可能是个人不喜欢这种的吧),佟大为和马伊琍的组合让我产生了错觉,这像是陆涛和夏琳的婚后版。
这两人拌嘴的方式都有奋斗的影子,处理问题也有点极端(P.S.最后散纸片不太文明,清洁工阿姨多辛苦)6.借鉴某评论的说法,要保卫婚姻,也得有资本才能保卫吧,而这部戏中个个都是有钱人,开始不有钱的后来也都有了横财。
所以说,在天朝,有人脉(杨丹那样的姐们,老袁那样的哥们)、能吹(EG.李刚)、有家底(老常)很重要。
当然,故事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1.配角做坏事肯定出事(参见李刚和圆圆收回扣)。
所以,碰到诱惑请先确定你的角色再做决定。
2.警察总是姗姗来迟(参见捉拿逃犯)。
三人从北京驾车到天津居然比天津警方过去还快。。。
好崇拜哦。
所以,碰到问题,报警归报警,重要的还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吧。
3.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参见捉拿逃犯 & 网购)。
互联网的出现是革命性的,聚众的力量是强大的。
可惜天朝的网络不济。
翻墙的成功率也越来越低了4.开始风光的,后来都落魄了;开始和睦的,后来都吵架了。
总之,坚持中庸的就坚持到了最后。
典型例子:许小宁。
基本上都在讲道理,可是类,讨债也成功,做主夫也成功,说什么成什么。
劝阻兰心扩张不成,然果真如其所说,落得凄惨下场。
我只能说,太灵验了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道理人人懂,可真正事到临头,处理问题时方显个人能力和资质。
(欢迎补充)总结,没办法,艺术嘛,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上面的小瑕疵就是艺术对生活的改造和提升。
看的时候乐呵乐呵。。。
看完了有点小感悟,然后继续生活吧。。。
(看完了才写,很多都记不清了,其实看的时候想到的更多,只是没记下来,再想就有些模糊了,以后再补充吧)
被迫在上網的時候耳聞目染一下,只是覺得佟大為和馬伊琍仍舊帶著奮鬥的影子,只是馬伊琍多了點說教的意味;黃磊註定擺脫不了乖乖小丈夫的角色,你可以說他懂得心疼老婆,袁立的強悍有些讓人懷疑編劇究竟是否在導演授意下曲解了女人的BH;至於另一對,我只能說我大跌眼鏡。
拍的略显夸张…
算是电视台间轮番换台后的意外之喜了吧,也许这样婚姻过程的必然让每个有心想做女强人的女人都心中微凛吧。。。
又烂又假。
过于幻想主义~
挺好看的
白领阶级的婚后生活,倒是实在。
虽然贫的够呛,不过还算贫得有道理。
开始觉得很不错,可惜到后来感觉有些贫了。而且离生活远了,亿万富豪的身边有这些穷朋友嘛,基本没兴趣看完了!
看出点韵味 人生其实很长
事实说明,想要玩玩情调,就得备着大批的银子,不然房子都木有,保卫个屁的婚姻。还有,太贫,也不好。
饿了?爸爸给你做苏格兰打卤面怎么样?
每个人生来都是哲学家,善于分析与被分析,善于批评与被批评,还有,男人和女人从来都是不一样的人。
马伊俐,你小不小的不管你演什么我都想冲进屏幕掐死你。
赵宝刚你就承认你是麻豆控吧!
一般吧 太假 星是给黄磊的
赵宝刚的戏就是台词是亮点。
生活是美国中产的生活,大耗子住着,没爸妈来帮你看孩子。对白是缝小肛的对白,看一部电影还行,看30集的电视剧就腻歪了,恶心了(其实我就看了1集就受不了了...)
马伊琍和佟大为 一对水货
这是什么?照着台本念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