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蔡文静看的,只看了第二篇章和第三篇章蔡文静cut剧情是想展现时代变革与发展下,胡同里市民生活的变化,以及祖孙三代党员如何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但是展现得非常仓促草率,有些台词过于书面化zz化,有些剧情铺垫发展得不到位,急匆匆地带过或者直接跳过,有些剧情与现实脱节……这个剧很像一个仓促草率完成的zz任务服化道也不行,孙晓敏的中年妆一看就很假,有些套装衬得蔡文静比例很虐,她本来比例就不是很好,就不要给她穿盖住臀部的上衣了我觉得蔡文静在这部剧里的演技还可以,虽然还是那套演法,偶尔有点表演痕迹,但是总体看下来还行,不出戏,尤其中年晓敏演得不错,继续努力吧
《胡同》难看在整部剧像一个报道,不像是记叙文,只是一篇按照时间顺序像完成任务似的报道。
第一,没有人物塑造(只说主角祖孙三代)全剧基本没什么人物面部特写镜头,没有表达心理活动的镜头,也没有描写细节的镜头。
演员都没有演的空间和必要,对于人物只是要求演员做一个台词机器就好了,表演行为符合人物当时当地的状态就可以。
人物的感情线莫名其妙,像为了演下一篇章才结婚生孩子的[笑cry];第二,情节全靠对白。
剧情的推进全靠对话,大量的对话堆积观众也会疲劳的,还有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主角口音是纯正的普通话是很违和的;第三,情节过于理想化,人物动机不足,为了凑到一起而凑。
有点知道结局硬写过程的意思。
总之这部剧挺失望的,想以小见大讲述祖国解放到现在日新月异的心感受到了,但就像这部剧表现出来的,忽略过程中的细节就算目的是好的,但看这个剧和刷个几分钟视频接收到的信息也差不多,甚至还没有短视频更让人振奋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被评分埋没的好剧。
剧情不拖沓、很丰富、有看点,时间跨度上也够。
很典型。
梗概:孙铁和田枣为共产党革命事业做了贡献。
孙晓敏是她们的女儿,林卫东是她青梅竹马的恋人,她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做了贡献,大概改革开放那个时期,经济飞速发展。
林悦是林卫东的女儿,她是居委会副主任,她和欧阳辉在新世纪继续为居委会做贡献,在这个信息时代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感悟:从她们的一代代继承上,也可以看到祖国的发展。
这部电视剧是国家和党的颂歌与赞歌。
这部剧故事性挺强的,也是属于大女主类电视剧,对我的胃口。
也属于展示历史变迁。
这部剧也让我也看到了很多文化元素:老北京的胡同、京剧、古董、蛐蛐,更看到了老北京的人情味儿,邻里往来。
这是很值得记录和作文章的题材。
在看的过程中我的头脑里回忆起了《四世同堂》、《秦腔》、《金粉世家》等书籍中描写的老北京场面和戏剧细节,这些场面都像过电影一样在我脑中播放。
总的来说,看一看纷繁复杂的人家的故事,能放松自己,提升眼界,开拓视野,同时对已经看过的书,脑子里已经掌握的历史、人情知识进行巩固提高,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
这一点很好。
启示: ①管理这件事真是有大学问。
得学会群策群力而不是一言堂。
只要真心为大家好,讲公理,每个人都会心服口服。
②另辟蹊径想办法,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③北京人说起话来真亲切。
北京方言的京味儿。
④各有所长,各自发光,互相尊敬,团结友爱 ⑤在管理上,既要有理也要有情。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⑥就真的是老一辈的人或者比你年长的人会有经验,眼光独到。
历练出来的经验和眼光对人很重要。
国庆宅家无聊撸剧,追的是芒果TV的《胡同》,一口气刷完27集,真过瘾啊!
作为以北京胡同为载体的时代剧,里面讲述了发生在1950、1980和2019年三个不同年份的故事,虽然田枣的人设更飒,但作为一个80后,我更喜欢第二段孙晓敏的故事。
在1980年这段故事里,我们英姿飒爽的“小甜枣”已经变身热心居委会大妈“枣姨”,有种当初看《神雕侠侣》里黄蓉的感动,上一部分的人生主角已经纷纷步入中老年,进入爱情的下一站——白头偕老,新一代的年轻人又有全新的感情线,相比1950年的故事,这一部分因为有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人物群像更丰满,就像那部韩剧《请回答1988》一样,中年人的故事线并不比年轻人逊色,而且因为京味十足的地方文化元素,代入感更强。
最令人惊喜的是剧中高度还原的1980年的时代元素:公园一角朗诵诗歌,舞厅跳迪斯科,书店排队买世界名著,草坪上弹吉他斗琴,戴夸张大耳环的时髦女孩,穿喇叭裤的男青年,街头掐架的年轻人、热闹喧嚣的西单夜市……这一切,在复古风盛行的当下,视觉体验是非常舒适的。
除了这些复古元素,那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代,周边的一切都在飞速发展,生活真的可以称得上一句日新月异,那些曾被称为“街溜子”的待业青年身上丝毫不见颓败之气,而是每一个人都斗志昂扬、对未来充满希望,或许这也是我们迷恋那个时代的一部分原因吧,毕竟目前关于年轻人的标签,我们熟悉的是摸鱼或躺平,这才叫青春啊。
爱看书的文艺女青年孙晓敏是胡同里的小公主;活泼外向的娟子是北京大飒蜜;看似吊儿郎当的林卫东其实头脑灵活、大胆肯干,是时代的弄潮儿;他哥哥林卫民则像一个老派知识分子,在飞速发展的物质冲击下,迷失了方向
回城的知青大刚夫妇,则一直有种割裂感,在村里他们是外来者知青,回城后还保留着农村人老土的习惯,以至于闲不住半夜一起去扫大街,待业太久嚷着要回陕西种地,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吃苦耐劳,终究让他们凭双手逆袭,成为胡同里的励志传奇,特别是大刚媳妇春花的改变,从刚出场时,系着头巾木讷的农妇,变成连胡同大爷都惊叹的“时髦大美女”。
当然还有奢侈的爱情,那个年代的人没有算计,也完全不势利眼,虽然对于晓敏而言,比起在地铁口摆烟摊的“倒爷”卫东,在编辑社工作的哥哥卫民更靠谱,但那个年代的人还相信爱情,晓敏从高中卫东替她出头打架的那一刻就芳心暗许,而卫东哪怕见识了更有女人味、更有钱的广州姑娘小丽,还是坚持晓敏是值得一辈子去爱的人,啧啧啧,“值得一辈子去爱的人”多么严肃又浪漫的情感,就这么脱口而出。
而娟子与蓝旗这一对大冤种,连暗恋都是坦坦荡荡的,娟子喜欢卫东,但仍旧支持他与晓敏的爱情,蓝旗明知道娟子对卫东一往情深,却矢志不移,最终抱得美人归,这种没有雌竞、没有权衡利弊的单纯爱情观,多么美好又奢侈。
与之匹配的友谊,剧中几次打架都为了友谊,蓝旗为了保护娟子与人动手,卫东看见蓝旗被打也直接上脚就踹,替朋友出头,晓敏为了保护卫东、蓝旗、娟子三人,与前来寻仇的六子当面对峙,六子不战而退,还是因为同为胡同孩子的情谊,没人舍得欺负“胡同公主”晓敏,也没有人受得了“枣姨”的唠叨攻势。
那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年代,枣姨那一代的故事,已经超越了亲情的局限,是真正意义上的远亲不如近邻,大刚回城,四合院的邻居们都在帮忙盖房子,索爷牺牲掉房间采光,让出回廊给小两口新房多省点空间,大刚找工作,田枣比对自己闺女晓敏更上心,直接去找厂里领导托关系,那个年代,孩子们是有伙伴吧,大人也会跟邻居做姐妹,一家有事,三家帮忙。
这样单纯美好的爱情、肝胆相照的友谊、邻里友善的胡同人情,造就了丰满立体的人物群像,剧中每一个人都随着时代洪流,完成各自的蜕变,未来拥有无限可能,有情人终成眷属,肝胆相照的小伙伴长大一起发财,风雨同路大半生的姐妹老来成了儿女亲家,那是一个美好又炽热的年代,每一人都拥有温暖故事。
这是记忆深处的胡同文化,那是回望过去,1980年传来的遥远回响,我们的来处,业已消失在时代洪流的一代人的回忆,而新一代的书写,则由2019年的林悦,也由2022年的你我来书写。
主旋律影视剧多少都会带点“魔幻”色彩,这是不言而喻的。
这部国庆档的献礼剧也自不例外。
其实我就是冲着演员去的,我只不过看完了Rosy的古装剧之后对她现代剧的角色有点小期待而已。
赵露思饰演的田枣,从小是孤儿,新中国成立后接受党的培养和教育,成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居委会主任,并在工作中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人脉。
出于那一代人的政治热情和思想觉悟,对这个人物的塑造还是可信的。
但接下来是分别以第二代改革开放和第三代当下社会为背景,这个“祖孙三代共捧居委会一个饭碗”的剧设就似乎有点经不起推敲了。
如果说初代靠信仰,二代靠情怀,那么到了关晓彤这一代——时代发展已经突飞猛进,物质生活富足而奢华,连苹果手机都已经迭代更新到“爱疯16”了!
人们的精神堤坝在物欲的冲击下已经层层剥落,价值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青春靓丽又时尚,知书达礼高学历,却甘愿放弃优渥生活和大好前程,承继上辈人的选择,一心扑在居委会鸡毛蒜皮的俗情琐事上,这又是什么时代精神?
难道这份事业是非遗?
这世界未免也太神奇了,居委会大妈都变身美少女了?
——这只能是“ZZ奇迹!
”魔幻吗?
没办法——要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ZZ理念,就只能以牺牲人物的真实性为代价!
于是,通过三代人前赴后继的苦心经营,一个“包治百病”的神奇居委会、一个为颂扬时代精神而“量身定制”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一个花团锦簇的烟火人间,就透过荧屏闪亮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说到国产影视剧,很自然就会想到“尺度”这个词儿,就像提到豆瓣评论,总是离不开豆瓣审查和发文原则。
那么,什么是尺度?
QL即尺度。
什么叫原则?
原则即服从。
服从QL就是办事的原则和尺度,也是卡在文化创作者们脖子上的一道“枷锁”!
大家都心知肚明,居委会这种机构别说解决问题,有时候甚至连“转达”问题都做不到位。
现实就是,你随便在大街上拦住一个路人问他生活中遇到困难找谁解决?
如果他毫不犹豫地说找居委会,我愿认赌服输,鞠躬认错,删文并且写一份深刻的检讨,从今往后一定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ZZ(但凡我能打出这两个字我都认输)觉悟。
而且居委会只是自发的民间组织,它直接归街道办管辖,而街道办做为政府的基层部门,又要逐级服从上级指示。
说句不好听的,这年头没有领导的“授权”连购置办公用品你都办不到,更别提为人民办实事了。
你拿什么服务人民?
自掏腰包?
靠自己的工资收入?
那不叫为人民服务,那是宗教布道。
靠讲文明懂礼貌吗?
就像现在很多的政务窗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把所谓的“服务禁语”纳入规范,虽然与过去相比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但是如果“讲礼貌”就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办事人员只要每天在家照着镜子练习文明规范用语就好了…说到底这类剧的拍摄理念,从逻辑起点上就是错误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本身就是一句Lie!
所以,根本就不可能以此为立足点,从真实人性里挖掘出正面积极的同时又不脱离社会现实的艺术形象,从而拍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来。
当然,你也别想往下深挖社会矛盾,送审这一关就把你封堵住了——权力的话语自会让你望而却步。
当然这部剧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三代人拉伸出的年代感,剧中描摹的老北京风貌,“胡同文化”的方方面面,生动而详实,还是能勾起不少人的回忆和往日情怀——那些胡同纵横的景观,那些风味小吃,由四合院街坊邻里之间构成的烟火画卷,就连我这个外地人看了也觉得很有氛围和味道。
站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上,这部剧还是可圈可点的。
可惜的是,这终究不是一部“民俗文化和城市风光”的宣传片!
我们讲,要让创作服从人性,而不是让人性服从于创作。
这类政治宣教类题材的剧集正好反了过来——所有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的设定都要符合预设好的主题“模板”,不能有一丝一毫超纲逾矩!
这样“挖空心思”创造出来的作品,如果能真心令你感动到,那只能说明你是被营造出来的“幻象”所打动的…
有一条朋友圈常用文案这样说,“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
”这也反映出了北平在大家心中的形象:俩词形容就是气派、祥和。
巧合的是,《胡同》的第一幕,也是以一场雪开头。
在白雪皑皑的俯瞰视角下,瓦楞屋顶、青砖红墙、整齐交错,低矮的平房、熙熙攘攘的人群,小商贩的叫卖声,一瞬之间就将我们带回熟悉又陌生的北平。
我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也在北京扎根了十来年,其中有六年住在胡同,从东四到雍和宫,从交道口到什刹海,整个泛鼓楼区域的胡同早就串了几遍。
在住胡同之前我就想,既然来了,那就得深入民间体验下本地最地道的民生和文化,虽然住胡同也是有各种不便比如没法洗澡没法大小便,但它独特的魅力还是吸引着我常驻,一转眼就是六个春秋。
所以《胡同》最吸引我的,就是胡同本身,所以说这名起的真好,又骗我冲了一个月腾讯会员。
本片中,胡同是一个代名词,特指北京城专属的气韵,在我印象里,这样跨越三个年代去讲北京气韵和社会变迁的剧作可不多,这么大篇幅且深入的去表现京味儿中的饮食、文化、艺术、地标更是罕见,不止如此,特别地道的京味儿最近在影视圈都很少了。
在看1950第一篇章时,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找不同”,因为镜头里那个北平既熟悉、又陌生,有些东西一直在,而有些东西又仿佛被什么新事物取代了,总之就是时而心有戚戚、时而心生惋惜。
接下来我就简单来聊一聊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事物。
首先最让我感觉羡慕和难忘的,是剧中那种邻里一家亲的和睦关系。
田枣居住的地方是典型的四合院,虽然现在部分院子还尚在,但氛围却差了不少。
在那个国家刚刚解放、人民苦尽甘来的年代,能住在一个院子,那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缘分。
所以家家大门敞开,不是家人胜似家人。
我最喜欢看的段落,就是这一院子人坐在一起吃大锅饭聊大天,无需聊什么深刻的话题,随便插科打诨调侃个段子都能让我会心一笑。
你看这群人,虽然一个赛一个的落魄,但满脑子还在想怎么帮助别人,也正是这种善良和诚恳,让大家在关键时刻至少还能有个帮衬。
例如田枣对煤核的照顾、索谦和僮莜亭之间的刀子嘴豆腐心、贵叔贵姨对大家的悉心照顾,这些都是不求回报的,是现如今生活在门窗紧闭的高楼中的我们很难再体验到的。
当然,你要说北京胡同现在完全没了生气,那也未必,许多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还是保留着当初“胡同串子”的习性,没事溜溜鸟、支个桌子下盘棋,仿佛也能窥见些许往日的缩影。
然后最让我熟悉和亲切的,是剧里面的吃食。
但凡有个朋友头次来北京,问我吃什么,我都会推荐卤煮炒肝爆肚,而北京的早点,又以豆汁儿、焦圈儿、炸咯吱最为闻名,这些都在《胡同》的镜头下一一出现,可见这美食的传承,真真一点儿没落下。
估计导演也知道观众都是吃货,所以在第一集就直接给整了场“舌尖上的北平”。
眼看镜头随着田枣和孩子偷米换钱溜入巷子,便来到了让人豁然开朗的美食一条街。
这里面爆肚、豆汁儿、炒肝、馄饨、炸油条应有尽有,随着油条抻面往油锅里那么一炸,充满老北京生活气息的烟火气唰一下子就升腾了起来。
在美食街拍摄的部分,导演真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这部分镜头完全堪比《舌尖上的中国》,不但特写给到足,让看客直喊饿,各位摊主也都下足了功夫,举手投足实打实都是练家子。
美食街段落的最后还有一个小花絮,田枣跟贵叔抱怨今天的爆肚太硬,嚼不烂,贵叔回应说是今天的肚子不好。
看来甭管多穷多苦,老北京人民对吃食的要求,可从不曾降低过啊。
看到这里我就不免会想,这美食虽然传承下来了,但类似这样琳琅满目的早点美食街好像还真没有了。
尤其是跟北京,你能在马路上找到一个推三轮车支摊儿的都难,更甭提这大片大片的商贩了。
城市文明建设当来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比如让街道更干净、更秩序,让城市更整洁,但同时也带走了一些东西是我们再也找不回来的。
而这些,就只能在《胡同》里,再过一把眼瘾了。
在剧中,最让我觉得陌生且惋惜的,就是文化艺术的青黄不接。
在《胡同》中,天桥区域被称为“鱼龙混杂之地”,堪称老北平的九龙城寨,第六集中,国特便是藏身于此,也让天桥区域得以有一次全景式展现。
只见短短的一条小路上、各式各样的每间艺术层出不穷,有卖艺的、杂耍的、唱戏的、还有说相声的(不知道那时候叫不叫相声),而其中又以京剧最为浓墨重彩。
说到京剧,就不能不提到和田枣同住一个院子的僮筱亭。
他曾经是唱青衣的名角儿,举手投足之间,随随便便一开腔,京剧那个范儿就起来了。
但他没赶上好时候,所以从京剧名角变成了待业大叔,不过他发现了煤核的潜力,于是认了他做徒弟刻苦培练,希望把功力和希望托付给他,将京剧传承下去。
尽管导演也反复表达出了将中华传统艺术传承下去的愿望,但京剧这门艺术在我们这一代,基本上已经很难再入主流了。
听的人少了,从事这项事业的人自然也就少了,犹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都是酷爱京剧的,而且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来上两句,就和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是门大众艺术。
希望有朝一日,这门艺术还能够再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再次复兴吧,如果就这么没落,未免太可惜了。
整体来讲,《胡同》的观感还是符合预期的。
虽然表面上是讲1950、1980、2019三个年代北京乃至中国的发展和变迁,但潜在内核其实是”北京味儿“的流失与传承。
导演付宁一看就北京人,对北京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怜悯和珍惜之情,他将这种感情用在了剧集的创作中,这很可贵。
所以我觉得《胡同》很难得,这种难得在于它努力的再现了三个年代北京老百姓真实的市井民生,哪怕是有一些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在,但也不能否认它的价值。
想想有一天当你突然心血来潮,想回味一下老北平的烟袋斜街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拿出《胡同》来看一看吧,它一定能满足你。
而这种存在本身就已经无关影视作品,而更接近一种记录。
#电视剧胡同#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胡同 朝阳群众##赵露思蔡文静关晓彤胡同好看吗# 《胡同》更新后一口气看完所有更新的了,强烈安利你们去看这部剧。
第一篇章是由赵露思和侯明昊主演的,讲的是赵露思饰演的田枣从解 放初期就从事基层工作,后来成为了一名备受欢迎的的居委会主任。
田枣是一名孤儿,父亲被恶 霸所害,所以田枣从小便帮助母亲干活,之后母亲去世便成了孤儿。
田枣从小的经历养成了她为人正直、泼辣豪爽的性格,她街坊邻居朋友都是十分义气,并自己还照顾一帮孤儿。
田枣这人物性格真的太让我喜欢了,剧中还用的是赵露思的原声,台词功底深厚十分有感染力。
在剧情中赵露思是真的一点偶像包袱都没有啊,真的又可爱又好笑,田枣和铁蛋摔跤后流鼻血那段真的很搞笑了,田枣甚至还用舌头舔了下自己的鼻血,真的一点美女形象都不要了!
咱就是说整个胡同就没有咱田枣姥姥不知道的事,田枣作为“胡同串子”,大街小巷都是她的人,发现有疑似特 务,立马连线自己的“眼线”,既然不识字但却对北平所有路线了如指掌,抓特 务是一抓一个准,这不活脱脱的初代朝阳群众嘛。
还没有看这部剧的小伙伴们快去看啊,很有教育意义的一部作品。
#剧综评论人#———电视剧路透社【转载】
《胡同》讲述的是老北京胡同中发生的小故事,三位不同时代的女性,各有所长,这些角色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这些不完美正是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并不是那些什么很敷衍的电视剧那里面的,而且结构性特别强,就是讲剧情特别的紧凑,老北京味儿也特别的浓,也很还原老北京那种氛围,演员和导演也很用心的去做好这个剧,这就是我给胡同五星好评的原因。
《胡同》这部跨越三个时代的影片,妥妥的京味儿十足。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有点儿喜欢老北京的大院儿文化,而且久久不愿接受这部剧已经结局的事实!!!
胡同串子、大杂院儿、京剧、传统美食……镜头前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老北京气息,串联起田枣、晓敏、孙悦祖孙三代为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反映出笼罩在新旧北京、什刹海周围老百姓的生活以及由这些小人物连缀起来的新中国70年的厚重变迁史。
首先科普一些北京土话以及小知识:念秧儿---北京土话,没话找话,聊天,说话的意思。
甩片汤话:甩闲话。
业障:罪过。
颠儿了:撒腿跑了。
挤兑:逼迫。
胡同串子:专指那些不务正业,成天儿在胡同里逛来逛去、游手好闲的人。
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北京小吃老三样” :炒肝儿、卤煮和爆肚儿说实话,看完这部剧,感觉自己对于党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
原来真的有人可以真心的为了街坊邻居付出一辈子,有人真的可以为了老百姓!
剧中的田枣在朝鲜抗战中组织群众编筐编篓的卖钱为志愿军买飞机、多次发动人民群众一起追捕特务......;枣姨的闺女晓敏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坚持上了夜校,甚至在和小伙伴儿出摊儿时为了个体户的长远发展,成为他人口中的“夜摊儿居委会主任”,为个体户们谋福利;枣姨的外甥女儿小悦,一心扑在居委会上,全心全意为了西城区的爷爷奶奶、大爷大妈们,真的是把他们当亲人,真的是为了党,为了街坊邻居们。
她们三代人奉献了一辈子,虽然有好多评论说演员怎么怎么样,其实,我认为,看剧当然演员占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题材和传递的思想,作为快餐化时代的我们,一些影视剧真的能带给我们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里面的一些人物,一些政策难落实的情节,很真实,真的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中国确实是一个复杂的人情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关系网。
但是这张网,是让我们像田枣、晓敏、晓月一样,把家家户户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儿,为人民谋幸福的。
不是用来让自己走后门儿,走捷径的。
剧中的林卫东,真的很让人惋惜,年少时是响当当的文艺青年,大才子,有理想,有抱负,可是为了利益,为了金钱,刹那间迷失了自我,最终得到了应有的结果。
林卫民,年少时其实是很专一的一个男孩子,许下了要娶晓敏的诺言,就不会食言,任凭那位广东小妹妹多么吸引别人,但依旧专一;我很喜欢他对待晚年生活的态度,年少时忙活着打拼,但也不乱挥攉,积攒的钱足够下半辈子和爱人一起生活,孩子也有着每天充实的生活,这就足够了。
斌斌作为吃低保的二强子一家的希望,很争气;坚持着自己的软件开发,并没有想要放弃这些,赚一些快钱,我想这与他拥有一对理解他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我们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有一些类似于斌斌家庭的孩子,但是有好多父母不理解的;还有好多是孩子为了家庭放弃理想的;还有的是直接摆烂啃老的,我觉得,我们可以适当的将目光放长远,说不定,你真的实现了你的梦想了呢!
毕竟我们的国家在日益的强大,谁知道10年后,2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希望我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起航,一切为了人民!
《胡同》这部剧追到现在,不得不说,比起剧情啥的,更打动我的反而都是一些细节的东西,它勾起的都是我,或者说是我们那一代人童年的回忆。
有两个场景,我一直都印象深刻,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有同感。
1、舌尖上的北平第一个场景,就是田枣带着一群孩子们趁着大雪遮眼,顺势摸到国军的军粮车后面,用小刀捅米袋,大米像水一样哗哗流出来。
接满两大袋米,他们上米店找到老板换钱。
有了钱之后,田枣带着孩子们进了市集,这可是小吃一条街啊。
这里,将近有3-5分钟的特写镜头,都是拍给“舌尖上的北平”的,老北京的豆汁儿、头顶刀削面、手抻面、炸油条、炒肝儿、卤煮、焦圈、爆肚、馄饨等经典美食一一登场。
这些小吃有北平的“土著”,也有外来的“北漂”。
它们共同构成了当时的北平美食文化,满足着食客们的味蕾,影响着后来的北京小吃。
别看下面的图只是一句 “来碗豆汁”,但凡做点功课,就会发现,就这一样早点可是老北京早点排行榜上的必居品。
它属于北京最牛逼的早餐吃食,味道中蕴含着五味杂陈,像极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因此老北京人说喝豆汁属于“老北京基因”,来上一碗特别的解馋。
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外地人来说,豆汁是绝对的黑暗料理,又酸又臭、翻江倒海、难以下咽。
老师傅一秒捏出好几个馄炖,那速度看得我直瞪眼,炸油条往锅里这么一滚,老北京的气息就顺着油锅升腾起来。
当时看到这一幕幕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导演下了功夫了,把这么多的早点凑在一块儿拍,师傅们对自己的这门手艺一个比一个娴熟,看得我在屏幕前,那是直呼“过瘾”!
在电视剧了,田枣带着孩子们去吃的时候,每个摊位的人都和田枣打招呼,他们彼此之间都很熟络,就这一下子,市井生活的气息溢满了每个看客的心田。
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也很容易找到这样的早点一条街。
他们一般中午就收摊,我时常会在饥饿的催促下,睡眼朦胧的出门,走几步,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早点,常光顾的摊位会记住里,和你打着招呼,你也总会碰到几个熟悉的邻居,笑闹着说你是个小懒虫,太阳都晒屁股了,早点都要收摊了,你才来觅食。
你不好意思的笑着,一边提着早点,一边慢悠悠的往家走。
那是充满了人间烟火的生活!
老北京的这种早点,我之前在书里也读到过。
对北平文化描写的最精妙的当属老舍,在老舍写的自传小说《正红旗下》,说从前的粥铺早上三点钟开门,炸油条、打烧饼。
他的大姐每日天不亮就起床,上街给婆婆去买烧饼、油条。
大姐的婆婆是没落贵族,最在意面子。
喝粳米粥,吃烧饼油条,是她作为子爵的女儿、佐领的太太,为排场做出的最后努力。
曾经的我们,大概生活里都有一条这样的早点小吃街吧。
有一些可能在作家的文字里,有一些还在生活里,有一些可能只能在回忆里了。
2、天桥百景图第二个场景,我将它命名为天桥百景图。
在第6集中,国民党头号杀手罗文辉潜藏在鱼龙混杂的天桥地区,所以,这一集里特意在天桥宕开一笔,对天桥市场来了一个全景式呈现,那里曾经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艺人。
在北京,说到天桥就自然而然想到了杂技;在北京,说起杂技自然就想到了天桥。
中幡、抖空竹、京韵大鼓、双簧、变魔术、拉洋片,这些如今已经消失在我们生活里的民间技艺,这一刻把我拉回了童年的回忆。
小的时候,我们也有机会看到杂技表演、黄梅戏等这样的民间艺术,机会并不多,但每一次这样的表演都有能汇聚十里八乡老百姓的能力。
一般这样的杂技或者戏剧都会持续两三个晚上。
第一晚开始的时候,可能消息传播的并不快,但因为动静太大,势必会形成口口相传,于是接下来的晚上人会越聚越多,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只记得会牵着父母的手,跟着大批大批的人流往前走,到了现场,大人们可能是来看表演的,而孩子们是来看热闹的,到处爬树,抢高位,上半场还能听到父母吆喝孩子的声音,到了下半场,基本都午夜了,表演还没散场,大人们舍不得走,但孩子们已经要入梦乡了。
所以有一些孩子们被父母抱在怀里,背在背上。
如今回忆起来,好像都还能听到父母吆喝孩子的声音。
很久没有看年代剧了,但《胡同》这个年代剧我是追的津津有味的,因为这里除了展示很多深刻在我们记忆里,但消失现在我们生活里的东西外,还有胡同里的人情味,又现实有温馨。
比如田枣因为在胡同里长大,三姑六婆都认识,所以让这些人帮忙盯着周萍,附近所有生活的老百姓都成了行走的“监视器”,帮助田枣破案成功,田枣因此被选上了街道积极分子,颁奖的时候,正好遇到秦德福给她发奖,于是一场好好的颁奖大会被她破坏了。
原来这个秦德福执行上级任务把田枣的父亲抓紧警局,至此,她的父亲再也没有回来。
这样的插曲让人感觉到了人性的复杂,也显得很真实。
大时代下,有些人不一定是坏,而是生存所迫。
时代变了,但那些发生过的事,就真的可以当做没有发生吗?
认真看下来,其实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没给人深思!
这看的也就不是剧了,而是自己的童年回忆和人生哲学!
侯明昊!!!
剧评很客观,列表还是没给我显示
口号能不能少一点,原来是广告里插播电视剧,现在换思想教育宣传片里插播剧情了。
赵露思也太灵了吧,毫无包袱一女演员。
题材不错,但是表述方式还有待深化。三颗星星送给我最喜欢的赵露思和蔡文静吧。
我感觉每一部分都很儿戏,露思和名号那一part最儿戏。
前两个能看 第三个演技台词太烂了
跟着我爸看完的,槽多无点,对北京人没有任何偏见,但编剧那些“北京人都心怀天下,不矫情”台词不如直接把北京人的优越感写在脸上。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找了关晓彤来演戏,毕竟是连“满清格格”这种封建残余都要拿来做宣传并且能看出对所谓的高贵血统很沾沾自喜的人,本色出演不要自然。
赵露思演技真不错。
本着奔赴到村工作,了解工作的需要,看了这部时代职场政治剧。
赵露思演技最拉胯
有演技的老戏骨戏份不多,演技明显不足的占大头,无语。
#你好,田枣。再见,田枣。
什么玩意?年代演偶像剧?
很有生活感,我没有想到田枣居然是个孤儿
看了更新的六集,老北京的气息扑面而来,剧情推进一般,可看,三星观望,大结局后再来!大结局分界线……………………剧情合理,故事也讲清楚了,三星可看!
露思和小侯也挺配哈哈哈
我个人最喜欢田枣那个单元,说实话她女儿和外孙女那两个单元的剧情都很无聊。纯粹是因为赵露思打的四星。
就头几集而言,情节老套,节奏慢,几个主演的脸太现代,容易让人出戏…
挺好看的 露露子演技在线 其他主演也不错 剧情也OK 我决定看满1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