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春天的列车》这部电影,我是冲着任素汐去的,从她的《驴得水》到《无名之辈》再到《半个喜剧》,她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当然,这部电影也是,干净,纯粹,演什么是什么说的就是她。
除了角色本身,这部电影也有很多让人深思的地方,一如既往的开放式结局,看完后整个人心里堵堵的,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子,没有人去在乎公不公平,也没有人在乎我做这件事会给你带去多少伤害,小偷是,保安是,厂长也是,他们事件的始作俑者,但又和他们任何一个人都脱不了关系。
影片中的很多细节我觉得格外好评。
在故事背景上,点燃两只烟,自然的递给铁子;一言不合的干着有些浓浓东北精神小伙的范;主角到媳妇家里和老丈人之间的尬聊;都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大的场面,就是生活中点滴的小事,就让人觉得,这就是生活,真实,靠谱。
除了故事本身,里面的人物形象也很讨喜,两位男生,虽然有点拽,但爱老婆,爱兄弟,女生们也很知进退,懂事的让人心疼,特别是最后一幕,捡起扔在门口的那叠钱,让人心酸。
总之,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电影,笑中带泪,又让人深思,浓浓的方言,满满的亲切,好评!
看上去很平淡很写实……一个看不出年代的背景,景色中透露着萧条和上世纪的感觉,色调也很陈旧…而有些细节暗示这确实是最近的场景,说明,东北经济被遗忘,二十年没有什么改变…物质落后,思想落后…普速列车是一个关键因素,代表着旧事物,慢节奏,不发达,而东北目前也是普速火车的重地…一切遭遇之后,他坐上了这列车,去挣钱,放弃了工厂的工作,也不再追究补助,彻底失望,这火车代表通往幸福,和春天,和当时冰天雪地的冬天场景形成对比…也许,不能拯救自己,拯救现在的大环境,就离开,去改变,这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也希望东北能够加速转型和发展……
1,现象篇人是朴实的,大部分人都行的正坐的端,不偷不抢,重视感情交流。
人是讲关系的,大川有铁子,被开除后去找厂长寻求帮助,小偷与保卫处勾结,厂长在抓到小偷后侵吞补偿款。
2,法治篇大川在被保卫处诬陷后,证据是不足的,不应该被诬陷为小偷。
然而工厂直接开除,这类冤家错案在50多年前很多,到今天还存在就显得太落后了。
大川去找厂长说情,厂长让大川去蹲着抓真小偷。
这明显证明厂长没证据,大川偷东西是不成立。
但是百姓拗不过领导,又能怎样呢?
敢怒不敢言。
大川经济困难,找了开代步车拉活儿的事,各种现象反应了老百姓的朴实和钻空子。
大川的小舅子啃老,偷家里钱炒股票,这也是时代普遍现象。
大川找到偷东西的人之后,看到保卫处的人跟他们一活儿。
没有报警,担心没有证据,被权力给和谐。
大川找到偷东西的证据以后,带着铁哥们一起去处理,而不是找警察。
这也是匪夷所思。
对照警察出现在抓大川冒充残疾人开三轮车的事实,其实警察在百姓心里不是法律的守护神。
大川遇到小偷求情之后,竟然放过了小偷,没有去报警。
不理解这是什么原因,这条线上的违法者太多了。
厂里最后抓到小偷了,证明了大川的清白。
但厂长竟然不发抚恤金,只是给了几千的补偿(仅仅相当于退了行贿款)。
背后的故事很容易猜测,厂长拿了裁员补偿款。
百姓投诉无门啊。
3,影片引发深思啊大川最后从东北去南方打工,影射了东北人口净流出的困境。
我在广东认识几个东北人,他们对南方的规章制度高度赞同,对老家营商环境不认可。
法治对于老百姓的保护是根本的。
三权分立制度更是有利于法治的实施,强权和霸权是法治的破坏者。
或许可以有这么一个新的电影类别:东北电影,或者叫后工业时代电影,就后边儿这个吧,听着挺洋气。
《通往春天的列车》作为导演处女座,我给四星。
东北老工业区在时代的激荡中风雨飘零,背后是千万职工以及他们背后家庭的如履薄冰。
生活这事儿向来脆弱,一朝倒了霉了,那接下来往往就是一连串破壁事儿的开始,拿片子里话说,喝凉水都得塞牙。
影片展现了一个小厂青年面对困境的挣扎,倒没有过度铺张或者神经质,多数就是平常遇到了卧槽一声,同时无可奈何那种事儿,其间也有家庭的温馨,哥几个的友情,用比较平实的镜头语言描述了一副东北小地方的风情画面。
振兴老工业区是国策了现在,但这事儿也就等同于结尾那个红包,所谓的红利离需要它的人民始终很远—不光用板砖儿拍醒你的理想主义,复又拿红包来恶心一下你,气不气?
就问你气不气。
也别光气,钱还得拿。
列车划过了苍茫的北方大地,那属于春天的绿意随着男主角闭上的眼睑变得躲躲藏藏,在远方捉摸不定。
这是个故事短小精悍的电影,节奏紧凑。
表演是加分项,任素汐表现出专业演员的高度素养,情绪感染力可圈可点。
群演都比较出色。
推荐看看。
看完电影已是凌晨12点,桌上的自由古巴已经喝完。
还留有碎冰融化后,甚除了的一丝酒香。
在无尽的良夜迂回,幽荡。
作为一个华北小镇长大的人,电影里的场景就像我的家乡。
贫穷、落后、街头巷尾无不呆着一丝丝旭败之气。
不同的是我的家乡属于亚热带很少下雪。
影片,看完后。
脑子里莫名其妙冒出了一行字,底层想翻身视乎不可能。
这几个字蕴藏着许多思考。
在影片里主要反应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落后视乎总是扎堆,穷人运气视乎都不怎么太好。
从表面上看这种讲法在生活里几乎成立,我们总能看新闻,发现某某家庭子女交不起学费父亲突然还得了不治之症。
这些事件从小到大,我经历了不少,听说过不少。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同样在,作为社会上层阶级的富人。
我们视乎很少听见这些消息。
不由的让我冒出一句话来,上流社会比底层社会好混多了。
作为一个底层劳动人民,现如今第一个要解决,也是几乎不能能解决的问题就是房子,说到这儿我知道戳中了许多人的痛点。
一个人在底层混,就这一座大山就会压的你喘不过气来。
还哪有心思想其他的。
电影里,川跟着老婆挤在一所老房子里面。
饭座上老丈人喝着小酒,说道“丽可是一结婚就跟你挤在老房子里面,现在要是生了孩子。
上学得到学区房,你的赶紧考虑呀”这时候川刚丢掉工作。
老婆怀孕已经五个多月,一家人两张嘴。
吃饭是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川白天去跑给残疾人开的三轮摩托车,晚上蹲点等小偷。
可作为底层想生存何其容易,你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才可以勉强吃饱。
为什么这么难。
第一、要知道,这个世界金字塔顶端的人永远在少数。
大多数都是底层人们,理所当然,每个岗位需求量都是巨大的,行业竞争自然很残酷。
第二、底层人想要往上爬,达到阶级上面的转换,必须严格自律有规律的去受精英教育。
但大多数人,都被一日三餐所难倒。
学习是不存在的。
第三、底层人的思想固化特别严重,当一个人脑子里面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少,也就理所当然的会认为世界就只有这一种价值观。
电影里川的朋友,跟川一起长大。
别的什么都不会,年轻时结了婚找人借六万块钱买了一辆车,以此为生。
日子过得惨淡,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去看书学习金融到证券公司上班。
他只是一味的做着熟悉的工作,司机、小摊主、商品批发苑。
生活在难也要一条路走到黑,即使头破血流。
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而是在底层人第二条路已经被,房子、家庭、一日三餐这些概念形成的闸刀斩断了。
所以,咸鱼想翻身,几乎不可能。
这部电影很好的阐述了这个观点。
★聚焦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在片中塑造了一众接地气的人物形象,他们面对荒诞无奈的世事依旧不屈不挠地向前;面对巨大的打击还能拾起热情好好生活;经历再大的困难也依旧可以重头再来。
这样不服输的生活态度也正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给大家的能量。
【★剧情★】 小镇青年李大川将要被火车配件厂买断工龄,面临失业。
因一场意外事件,他被工厂保安当成小偷抓获,失去了领取四万元补偿金的资格。
麻烦的是,妻子此时刚刚怀孕。
厂长对李大川承诺,只要能抓到贼,补偿金就返还给他。
生活还要继续,李大川夜里蹲点儿,白天试着以各种方法赚钱。
他摆过摊,但摊子刚支好,就被对面打架的摊主“波及”赔了本,假扮成残疾人偷偷开三蹦子载客,又被人举报。
随后,老丈人突发急病进了医院,老人家的存折却被小舅子偷去炒股,钱被套牢。
反正,什么倒霉的事都让李大川赶上了。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大川从废品站顺藤摸瓜,终于找到了那两个从工厂偷零件的贼。
好不容易抓住了其中一个,小偷声泪俱下地哭诉自己刚刚当了父亲。
李大川心存不忍,犹豫间,脑袋上挨了小偷一板砖。
最终,小偷落网,李大川坐上了前往南方打工的列车。
留在家中的妻子却发现,他们掉入了厂长文字游戏的圈套,辛苦了这么久,分文未得。
一个满地鸡毛又有黑色幽默感的故事。
★李大川和妻子(任素汐饰)去给岳丈拜寿
●出事后,李大川和妻子想到厂长家里拿钱私了 ●李大川身上展现的那种小人物的无奈、无聊和委屈,是很有代入感的。
而他的遭遇,也深刻地折射着长久以来束缚着东北社会的沉疴:被工厂开除后,他和妻子最先想到的是拿钱收买领导;面临倒闭的工厂里,保安监守自盗,和小偷串通一气;整座小城暮气沉沉,经济不振,年轻人纷纷南下寻求出路,劳动力在逐日流失……
★李岷城饰演男主角李大川 ●李岷城说大川这个角色和他挺像,很善良也懂得去原谅别人,但是纠结、懦弱、犹豫等特点和他本人不相似。
李岷城说,自己最主要用“观察”的方法来往角色身上靠:“观察生活是演员最基本的东西,平时也会把这个习惯带进自己的生活。
经常会关注别人,从而去挖掘人的特质,再把它投入角色中。
★影片运用了黑色幽默的喜剧手法,故事内容看似荒诞,但反映的都是平凡青年的真实生活状态。
【★其他★】 ●该片的拍摄时间仅19天,每天基本都要拍到夜里11点,有几天甚至得熬夜到凌晨3点多。
拍摄期间正好赶上东北最冷的三九天,因此拍摄条件相对严峻。
“东北人也很怕冷,拍摄时齐齐哈尔零下40度,从早冻到晚。
我们依然有很多室外戏份,比如在拍摄冰面抓鱼的时候手上会生出冻疮,素汐还说过每天能张开嘴演戏就不错了,虽然冷得很煎熬,但拍下戏来还是很有成就感。
” ●东北小人物题材电影,影片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剧情,有的只是令人心酸的现实和市侩,工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一个即将下岗的普通年轻工人,阴差阳错的卷入了一场盗窃案之中,随之而来的是那一连串的无奈和心酸,苍茫的白雪和冰冷的现实都无法击垮内心的执着,当柳暗花明尘埃落定之时,开往春天的列车成了走向新生活唯一的希望,《少年巴比伦》般的结局不太讨喜,不过也许有时这就是生活的无奈。
●东北老工业区的日渐衰落,经济凋零所带来的弥漫在城市生活中的颓唐,以及人们的逃离、流散。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和沉重。
剧情而言,没什么特别的新意,每一步还没发生,你大概都能猜到,小人物被时代抛弃的悲惨命运发展。
但整部片子又特别能引发人的情感,你看了会很难过,有时候自己就是某个片段中的人物本身。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为什么自己最近做事总是不顺,为什么一身正气偏偏要受委屈,为什么一时心善反倒受了伤害,为什么弟弟不能省点心,为什么我想照顾怀孕的媳妇却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
其实有很多为什么都藏在过去生活的细节里,我们都没把握住罢了。
但也正是面对这些倒霉生活的时候,身边的情感珍贵之处愈发显现出来。
陪你干架的铁子,给你空间的老婆,他们一直陪着你呢。
特别喜欢故事里的情感搭配,有好兄弟能商量能一起喝酒,有伴侣懂你心头的难受懂你的委屈,这也很难得了。
任素汐演的角色真的特别带劲儿。
挺喜欢东北。
也透过这部片子想到新疆的人口流失。
小时候生长的土地真的会有一种乡土情,你留恋它,但无法阻止他的发展,有时候为了更好的生活,只能选择离开,但这也挡不住你依然爱它。
作为时代发展的小人物,如果不想被浪潮抛弃,就努力走在浪潮之中,才不会在浪来的时候被打的措手不及。
此外,这部片子竟然拍摄时间不到一个月,为演员和一系列幕后人员点赞,也为这个可以被记录的时代感到开心,因为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能够被影片甚至作品记录的,那些发生的不舍只能在经历过的人心中发酵。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一些冬天的画面、一些体制改革带来的躁动不安还是有共鸣的。
但是,本片的槽点过于密集,实在是不吐不快。
男主的角色设定,你说他正义吧,还有一点,已经在下岗的边缘了,面对偷单位管材的小偷仍然勇敢的站了出来。
你说他不正义吧,有手有脚年轻力壮,冒充残疾人开着小三轮,看着还既可恨又可怜。
闷吃闷吃的被冤枉也不会反驳,别人冤枉说你是小偷,你不会报案吗?
还给钱?
这是什么操作,破财免灾吗?
总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模样。
非得通过自己破案,最后呢?
找到线索,找到利益链条,为什么不正义到底,把这些可恨的蛀虫绳之以法,为什么不洗刷自己的冤屈,还世界一份干净。
从头至尾不相信警察,虽然我也不喜欢警察,但有些时候就是非得他们出面的啊。
靠自己的拳脚吗?
可是自己还不够狠,因为不忍心犹豫而吃亏!
看着电影跟男主着急上火。
真纳闷,他媳妇咋跟他过的。
失败的男主足以让全片失败!
通往春天的列车竟然也不是自己争取的春天,仅仅是坐上了逃离的火车,未来真的是春天吗?
如果是更严峻的寒冬,下一站走向哪里呢?
真放心的下把临产的老婆自己扔在家里,真狠得下心逃离!
2020年我的第三部影院影片。
脚踏实地讲了一个不算怎么好的故事,整片看得人压抑、憋屈、无奈和愤怒,大时代背影下的小人物是如此渺小和不堪,上求无路,自强无能,只能消隐在滚滚红尘中。
任素汐的表演一如既往地稳、准,到位,稳得让你没有一点点期待,这是不是也挺无奈的?
到后来,故事情节貌似要渐入佳境时,想着那些个真坏人假好人有些啥下场交待时,突兀地在几张风景图之后戛然而止了,哎。
还有最后银幕上一大段的工业区发展之类的字幕,正能量啊,太暖了,太暖了,在这个乍冷还暖的季节不太适应。
当男主最后终于乘上那列通往南方的列车,远离了是非之地,躲避了寒风刺骨,所有情绪统统倒进春意渐浓的漩涡中洗礼,没有洗尽千华,只有空洞和无奈。
不喜欢这个片名,春天在哪里?
电影的名字叫做《通往春天的列车》,既然车子要通往春天了,那么什么是春天。
所谓春天,我的第一个看法就是去南方,经商;第二个看法就是过上好日子,只不过可惜到了最后我们也没有看到男女主过上好日子。
父亲重病,弟弟又把家里面的全部积蓄拿出来去炒股,自己丈夫家里面无父无母,只有一套破房子,一个丈夫,丈夫还失业了;家里面的境况其实特别特别艰难,这就是女主一家人面临的处境。
其实如果不是经历过严苛生活的人,其实并不明白这些的。
以前的时候其实我也不是特别能够明白这样的生活,但是现在我明白了,有一点明白了。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的吧,人情世故也是这样的,谁都不能逃脱。
” 今天读《红楼梦》的时候,其实我第一次对于薛宝钗这个人物多了一点点的理解;宝钗是一个很玲珑剔透的女孩子,宝钗很八面玲珑,长得很漂亮,家里面有钱有势。
这些都是宝钗拥有的东西,但是宝钗的父亲没有了,整个家族势单力薄,说起来只剩下了自己的哥哥、妈妈和自己三个人而已。
有时候,其实宝钗是很孤独的。
宝钗要周旋一整个家族里面的事情,要考虑到自己家的生意,小小的年纪就要背负这些许多,其实对于薛宝钗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情,因为他也才只有十四五岁而已,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对于薛宝钗多了许多许多的同情,即使到了后来的时候薛宝钗跟林黛玉作对,一意孤行地嫁给了贾宝玉的时候,我也能够对于薛宝钗有一种理解了。
世间事,因果相对,一环扣一环。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再次回过头来看这整个电影的时候,我对于男女主角,也多出了很多很多的同情,男主最后看到了小偷,抓到了小偷的时候,其实男主是在他求情说自己老婆孩子还在家里面的时候产生出了莫大的同情,因为他想到了其实自己的老婆也是在家里面待产的,所以说男主就很同情他,一瞬之间的同情却是换来了小偷拿着钢管砸了他一下;而这个小偷最后也得到了很惨的下场,他被车子撞死了,而且撞死他的车子跑掉了。
这大概就是生活吧,就是人情世故吧,向来如此,一直如此,谁也无法逃脱的人情世故。
任素汐: 得亏这部戏有了任素汐!!!
我其实挺喜欢任素汐这个演员的,虽然她长得不咋好看,但是任素汐真的很可爱,她的演技让你觉得她其实不是在演戏,这其实就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生活所在啊。
比如任素汐这一次扮演的是一个孕妇的角色,虽然他还没有生过孩子,但是任素汐的字里行间就是让你觉得说:哎呀,这就是一个妥妥的孕妇,毫无违和感。
我觉得她的演技是让我很舒服很舒服的,就是我觉得很有生活烟火气的那种演技。
电影里面他们是一对很平平常常的夫妻,刚开始我看到男主很帅的时候我其实就在想一个问题:这男的长的不错啊。
后来就揭晓了,其实这男的没钱,父母双亡,一无所有,搁到现在未必有很多女孩子愿意嫁给他的,但是任素汐选择了他,选择了和他在一起,这就多出了后面结婚生子的部分。
仔细想一想,其实也就该是如此的吧。
这个世界上,有些女人选择钱,有些女人选择爱,各取所需吧。
其实说实话,为了任素汐,这部电影也很值得一看。
给想辞职的我看焦虑了
李大川这个角色形象,有些没立起来。是个好人。但是让人对他感到愤怒。要是换成一个没这么板正帅气的演员来演,就可以塑造一个普通的小人物故事,效果反而会更加出彩。结尾部分也过于含蓄了些,厂长也许一开始就是知情并且在设计坑李大川这样的工人,那么,事情要有所铺垫,戏剧的冲突张力就会更明显。
东北并不完全这样
主演对男女主的演绎让人感到小人物在不公之下的屈辱和不甘,又无可奈何,到最后只能选择无法选择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但是对生活事无巨细的描绘并没有加深观众对男女主生活压力的感受,反而拖慢了节奏,散漫了主题,到最后反而有了虚无感。
这片和同期上映的港片《麦路人》对比起来看有点意思,一南一北两个城市的底层人士丧而无奈的生活。有意思的是电影之外,南方的香港选择困在孤岛里,所以《麦路人》的后半层,电影进入迷茫而混乱的状态,只有通过无节制的贩卖苦难来让电影走完,人物则无解,甚至绝望,因为在孤岛里找不到出路,现状如此,导演的格局也只能到这里。《通往春天的列车》也无解,但他的无解落脚在对曾经工业重镇的没落,人物则比麦路人多了点希望,他们选择了出走,离开故土虽然无奈,但至少有活得更好的希望。PS. 1.导演李骥真帅,这一代新导演的颜值扛把子[允悲],希望他以后的电影也越来越好看。2.作为独立电影还是要感谢任素汐,没有任素汐,电影只能淹没在茫茫人海了。
还不错 结尾没有搞那种大团圆还是可以的 但我谴责一下剧情简介里的小镇青年 齐市再咋破也不是小镇嗷🌚我还是很喜欢李岷城的 好久没看到他了
蜡烛这块还是挺有感觉的,我小时候我们农村就这样。个人感觉这就是低配版的大象席地而坐,生活不是这样就是那样反正不是你想的那样
知道故事结局的时候其实是不想看下去的,任电视不咸不淡的放着,直到最后的字幕。
片子最优处是表达的无比真实,小人物的生活展现,尤其感觉环境取景入实。事无巨细的平淡日常生活表达,展现上有优点有弊端,现实且单调。故事结构基底比较简单,没有突出的特色,完成度还可以,但整个片子胜在真实平常,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刻画地形象。
一片凋敝的东北生活图景,靠着街头智慧才能不断活下去,干啥啥倒霉,老实人没有出路,大家的媳妇儿都在等着生孩子。所谓 “北改”终究只是花哨的术语,人才流失的数据变成血淋淋的现实。这种哭笑不得组成了电影之中的绝大多数故事,却始终不愿意(或是不能够)触及根本问题。末尾前进的列车为大川和大同接下来的命运变得更加未知,那招牌的白字更添两分迷惘。【李岷城可以米且口我(:】
看得挺难受的
2017年就拍完的东北小故事,贴上了国企改革的标签,故事细碎,男主干啥都不行,最后这个结尾被车撞太扯淡了。全片精华就是任素汐的唾沫,这摄影师在干什么。
任素汐的表演精准但是角色上依旧没什么突破 好遗憾啊
有一说一,绝望东三省,真的不好看
作为处女作还是可以的,任素汐的表演给电影增色不少。看完觉得东北真的让人(尤其是年轻人)好绝望啊,在街头真的是不能看多两眼不然就干起来了哈哈哈。10.6@BIFF第五部
这列车的春天在南方吧。导演可不敢明说。
多一些这样的电影,记录历史
把嗑唠的稀碎
这部电影突然让我想起父亲被迫下岗的那段日子,父母陷入不休不止的争吵。父亲的性格像极了李大川,不妄言不贪婪甚至不世故,固执的以为只要肯吃苦就一定能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母亲总说父亲太善良了。后来我们搬家了,离开了我出生长大的小城市,回到了乡下,我曾经一度为此抱怨,因为在我看来,这一次的“逃离”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也改变了我的人生的方向,后来的这些年,我对家毫无留念,家对我毫无安全感,就像如今北漂一样,原来的城市已经不是我的家,而新的城市还没有一个家。可能悲伤之地才能开出花朵吧,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倒觉得满是希望。
挺好,该揪心的时候揪心,该憋屈的时候憋屈。只怕现实比电影更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