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埋怨和后悔?
你心理很清楚你不愿永远当一个小女孩,be a mother!
世间百态,人情冷暖,你选择自己当一个什么人,是有责任心事业有成的上司领导?
还是乘机妻子怀孕出轨美丽女邻居的帅哥?
还是自私,自我保护,不愿意付出的老女人?
你舍弃自由和事业甚至是生命去当一位伟大的妈妈是去了什么,得到过什么需要去计算吗?
你痛苦,你快乐,你心里没有点数吗?
能算清楚的只有上帝,而他最懒得去管凡人的破事!
这是一部令人心动的影片。
世间所有的爱和牵挂都比不过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牵挂。
一部影片,三位女性,三段故事,相互独立有相互牵扯。
没有好莱坞套路似的桥段,没有大开大合的故事情节,没有大团圆泪流满面的结尾和所谓温情的BGM,但时时刻刻都在打动你的心,都在牵动你的心。
自己生下了这个孩子,与孩子之间就是一种无论相隔多远,都无法割裂的牵绊。
因为被遗弃,不想孩子承受自己的痛苦,与孩子之间就是一种最深层的疼惜。
无法生育,想有个孩子,与孩子之间就是一种求而不得依然孜孜以求的向往。
无意中“碰”到,被一个为妈妈梳头的镜头吸引,以为是类似桃姐的题材,谁知却出乎意料,但好久没这样哭得一塌糊涂了。
不仅仅是感动,还有一种对女性命运以及母性、爱、家庭等等话题的感慨和触动。
不能不说香港版的翻译爱在你左右而不是简单的母与子真是太好了。
非常切合电影的主题。
如果仅仅是母与子,就变成讨论单亲母亲和领养等伦理问题的框架,但这片子打动我的就在于是通过女性视角从母、子关系(婚生或单亲或领养)的独特角度阐释女人对于家庭、子女、爱与安全感的感受。
那种淡淡的,仿佛纪录片电影一样的风格却更能使你自然的超脱出非婚生、领养伦理等等涉及道德伦理讨论不清的价值、对错评判,而这些尤其是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几乎被视为禁忌话题。
50岁了还单身,因为忘不了14岁时生下的交由别人领养的女儿,这个女儿表面坚强,独立,很早就决定不生育、不结婚,但却反复离开和返回声母所在的城市,却又不敢主动相认,一对夫妻多年没生育,多次出入领养中心却难偿所愿,夫妻关系也因此变得微妙。
所有这些主角如果放在中国只会被贴上不伦、不良少女、问题女人、私生子等等标签,然后放入被人遗忘的角落最好永不要提起......相比起来,剧中人物该有多幸运呀,虽是非婚生,却有人领养,也许养父母并不好但起码有个正常家庭抚养你长大而不会被抛弃或送进福利院,不管处于何种年龄,总有可能遇到绅士体贴通情达理的男士共度余生,而不用被贴上怪人、剩女、老姑婆的标签在隐忍中度日。
影片通过剧中人的感受、心路历程委婉自然的道出各种悲喜,从非寻常的个例中更清晰的表现出亲情、爱情在女人一生中的地位,女性如何对待,她们无奈或主动的选择和可能需承担的后果。
不需要任何道德评判、卖力说教,淡淡的情节和细腻的描述已经足以说明一切,观者自可以有你自己的理解。
如果想了解女性,了解女性的母性心态,希望男士们都来看看这部片子。
有网友评论说片中的男性角色都是摆设,我深不以为然,没有两性关系又何来感情、孩子、亲情和爱情、家庭?
女性因为能够孕育,也许生来在感情的选择上多了风险,要承担更多不可测的责任和后果。
很全面,剧中有设置一个情节:50岁的曾经的未婚生子的少女重遇当年17岁的小情人,她并没有提到女儿的事情,这里,男士们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有时候,女性于孩子,似乎可以和男人无关,当正常的婚姻和家庭不可得的时候(未成年或其他原因),这时,女人通常必须要独自或者说必须要给予她独自处理的权利,她可以自己选择做单亲妈妈或交给长辈或通过正规渠道放弃抚养权交由他人领养。
而在现今的中国,就只能是要么仓促的奉子成婚不考虑两人的感情和各方面条件是否已经适合结婚,要么就是想办法抛弃孩子,总之就是不能光明正大的养大他。
我们对于非婚生子女除了歧视、隐藏、道德评判之外没有任何对于母亲和孩子的保障。
孩子无论如何都是无辜的呀。
还好,这里的男性角色都是善解人意的,都曾经或最终给予了女主角们爱与理解,建立真正意义上以爱为基础的家庭。
所谓爱在你左右,实在是有多重意思呀。
剧中还有一句台词贯穿始终,尽管未成年、非婚生会造成伴随一生或两代人的缺憾和伤害,但某种程度上,相处比血缘重要,最重要的是共同相处的时间,尽管不曾相认,因为血缘,爱会相随,尽管被领养,相处可以弥补血缘的缺失。
通过细心的讲述,让观众一同体验缺失与伤害和爱之珍贵,传达责任与保障的重要,或者是道德评判、苦情哀怨,高低立现。
好的电影是让你想再看一遍的,这又是不多见的一部。
强力推荐。
电影的第一条主线Annette Francine Bening(下面就简称Annette) 所演的女孩在十四岁时意外怀孕了,孩子生完后就给别人收养了,之后Annette 没有结婚,一直和她的母亲一起生活,日子平平淡淡,但她生活得并不开心.直到母亲去世,从保姆那里她才知,母亲对于她总是带有愧疚,也总是隔着距离,无法表达,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难以靠近.三十八年,她从未间断过给她的女儿写信,却从未寄出过,后来她遇见了对她倾心的他,在他的引导下,她开始打开心扉,向他讲述了她所抛弃的从未见过的女儿,并有了找女儿的想法,但当还来不及为女儿愿意见她而欣喜时,却悲痛的得知女儿已死于生产。
当她开始敞开心怀来接受自己和别人时,她就开始幸福了。
我想她必定深爱着那位旧情人,不然她不会到五十二岁却依然未婚,她又是鼓起多大的勇气和他打声招呼,以她的方式告别过去。
Annette的笑非常美,也很迷人。
第二条主线是Naomi Watts所演的Annette的女儿,她经济独立,美丽聪慧,收养的经历让她非常独立,意外的怀孕让她想见她的亲生母亲.对于Naomi Watts的爱情观,我无法参透,也许她是真的爱着可以当她父亲的上司,但她肯定是不会接受和他在一起的。
第三条主线是Lucy(电影里的人名),非常让人喜欢,她是一位真实、阳光的女孩,总觉得因为她,故事才会让我觉得没那么悲伤,因为一直无法生育,决定和丈夫去领养,她满怀希望,然而丈夫却难以接受而分手,在一波三折的领养的过程中,Lucy领养了Naomi Watts所生的小孩.我想她能给小孩美好的童年,她也能充当好一个很好的母亲。
如果Naomi Watts没出意外,她也同样会是位好母亲。
看到中文里电影有被直译成《母与子》,还有译成《爱在你左右》,个人觉得<图片1>直译还是比较好吧,电影中有多对母与子,但都诠释着爱.有些爱,难以表达,有些爱,隔着距离;但,至始至终根植于心.
原生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
电影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作为切入,14岁未成年少女未婚先孕把孩子顺利产下,送去给别人领养……这样造成了一个问题:未成年母亲深深的忏悔忏悔、救赎这导致了她不能与母亲建立很亲密的关系,进行很好的沟通,因为母亲当初作为监护人替她签字并对孩子做出处理,母亲亲女佣多于她,直到母亲去世她都不知道母亲把自己家传的项链赠予了女佣的孩子。
而作为一个未成年的未婚妈妈,自己走过的也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直到她的丈夫出现,给她鼓励去寻找自己的孩子。
独立、谅解一个从小就被寄养在别人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是多疑和敏感的,她随意搬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更好的生活不依靠任何人,即使邻居善意的送去问候,她也会保持一个礼貌性的微笑但是距离感却从始至终的存在过,她和老板发生关系,自己一个人去做妇科检查,当医生隐约的认出她来的时候,她立刻翻脸,她的过去承载着太多的痛苦,17岁去境外做结扎、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直到孕育生命的过程让她一点点放过自己,尝试着寻找生母并作出决定要用最原始的方式去生孩子,哪怕医生告诉她那样做会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她也依然独断专行,她是在走自己母亲走的路……用生命去换取自己对母亲的谅解。
寻找生命一对黑人夫妻结婚四年但一直未能生育,他们争取到了领养的资格,但是男方母亲给予了他很大的压力,直到影片的最后他的丈夫也未能再次出现,从最初的缄默到我想拥有自己的孩子,是对黑人妻子的指责,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领养的路。
但是不幸的是,她领养的第一个孩子不幸未遂,机缘巧合,她领养到了上面所说的不惜放弃自己生命换取孩子性命的母亲的孩子,和母亲两人携手抚养孩子长大。
整部影片用客观的视角去呈现了一个不是原生家庭的样子,尊重生命!
爱惜自己!
所谓的任性与放纵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通过电影都得以呈现出来!
而这也恰恰是社会的一角,通过个人情绪的释放与自我的救赎向人们展示了对于生命,我们应该怎样!
母爱是很伟大的,但是过度盲目的爱会让孩子失去一些东西,比如伊莎因为自己本身是遗孤,想要独自抚养孩子且拒绝医生的剖腹产建议坚决顺产,不仅让孩子没有了父亲,连母亲也失去了;比如嘉云的老母亲,因为年轻时帮14岁未成年的女儿做决定送养了早育的外孙女,随着女儿的年龄增长,女儿和自己对外孙女的极度思念竟成了两母女之间的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也不敢提起,女儿甚至久久不曾想过去寻回亲生骨肉,后来女儿有爱人提起时,已经与亲骨肉阴阳相隔…
本来不太喜欢看这么沉重的题材,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发现并未窒息。
安妮特贝宁依然光彩照人,金刚女星还是那么明艳动人。
中国式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总是那么简单,全部的爱和期盼,这样的前提下就让一切的一切都无从说起,所有的质疑和愤懑都要隐藏起来,外表光鲜下沟壑林立。
欧美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相对独立、对等,无需隐藏反而显得更纯粹。
「I believe that when we're born we come from nothing. And that when we die we go back to nothing. That what we make of our lives is as a result of our will and our luck, the strength of our character and a roll of the die.」「I'm not a weirdo but I'm difficult. I don't make friends easily. I demand a lot from others. It's unfair but I do. I don't like being disappointed.」「Do you always tell the truth? → The truth is easier to remember.」「It's the time spent together that counts, more than blood. Time counts the most. Find her now before time runs out. After that, only regret remains. And regret is a killer.」
导演摒弃了传统影视作品中“歌颂母爱”的惯用套路,自顾自的走向另一个极端,本片将母亲这一形象所承载的所有恐怖元素在影片中做了集结。
如果没有记错,电影一共呈现了8对母女(子)的关系。
除了拉丁裔家政女人和自己女儿这一对正常以外,其他全都很奇怪。
1、安妮特贝宁饰演的凯瑞安,性格非常拧巴,和自己的母亲的日常相处也非常压抑,母亲愧疚于三十多年前让凯瑞安放弃了孩子,凯瑞安也一直对自己当初抛弃女儿的行为难以释怀。
2、娜奥米饰演的伊莎贝拉,不顾自己高龄产妇和孩子胎位不正的现实,坚持不打麻药、不剖腹产,理由是希望自己全力以赴生孩子&第一时间清醒的看到孩子。
如此偏执的母亲,不能说没有,只能说极少见。
我们见过很多身患重疾的母亲为了孩子健康坚持不做化疗,不吃药,这符合我们的朴素价值观,但是不顾孩子安危只顾自己“感受”而任性制造生产风险,我无法理解和认同。
3、黑人蛋糕师露西结婚多年一直未孕,想要领养孩子。
在领养孩子的一系列环节中,与自己母亲、机构负责人,领养孩子的生母(女大学生)的沟通中,慌乱、神经质,极其情绪化。
虽然最后如愿收养了一个可爱的baby,结果她却大喊崩溃,受不了孩子“自我为中心”的不停哭闹。
4、女大学生,20岁未婚先孕。
她和母亲关系也不融洽,见面除了争吵还是争吵。
母亲希望她生下孩子并抚养,她坚决不想留下孩子,她说讨厌孩子,在答应将孩子给露西领养之后,又将刚出生的孩子残忍杀害,简直是最疯癫的母亲。
5、还有一直没见面的凯瑞安和伊莎贝尔母女,一个是14岁生下孩子就抛弃她并因此愧疚了几十年,终于鼓足勇气寻找女儿却得到女儿死讯的母亲;一个是被母亲抛弃后,自己坚强努力生活,工作能力超群却性格极其扭曲,在得知自己怀孕后尝试联系生母,来不及见到母亲就因为生产而死掉的女儿。
以上,虽说母女关系的极端一面确实会伴随着母亲令人窒息的控制以及母女间隐隐的竞争意识,争吵也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在一部电影中,一口气释放出所有难搞、任性、缺乏担当、混沌蒙昧、固执己见的母亲形象,前所未见。
如果电影名字叫《我的恐怖母亲》,我觉得可以打8分,主题很贴合。
但电影叫《母与子》,结尾又给了那么温馨和正能量的画面,我觉得导演很可笑,努力了那么久,揭露了那么多“丑陋”,突然一下就为母亲这个角色“正名”了,反而显得更虚伪。
有一种爱,她出于本能而又拘于平凡;她在虚空中呱呱坠地 但却永恒地停留在了这个时空。
——母爱。
假期多少有点无聊,多少在“虚度时光”。
而电影便成了我消遣的媒介。
在眼花缭乱的电影海报中,令我眼前一亮的,是这部藏在“猜你喜欢”毫不起眼的《母与子》。
无疑,这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
故事围绕着3位女性展开:嘉云在14岁时生下伊莎。
由于母亲的干预,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交与他人抚养。
转眼37年飞逝,嘉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伊莎, 但只能通过写日记的形式寄托自己的思念;露西和约瑟结婚多年,想但一直未能拥有自己的孩子, 只能通过领养来延续血脉亲情的传承…… 而命运又戏剧性的把这三位女联系在了一起…… 本片围绕的主题非常之多,都是关于女性而展开。
我无法一一叙述,只能采摘几朵令我记忆深刻的女人花。
依莎从小缺失原生家庭的爱,她对母爱渴望但又抗拒。
即使早已有了自己的生活 事业有成,但却反复离开和返回生母所在的城市,但又不敢主动相认。
看吧,爱在你左右。
是你街道旁女儿工作的律师行,更是两颗彼此寻觅,靠近却又不敢相惜相吸的心灵。
后来伊莎意外怀了孩子,她的第一反应是逃离,哪怕爱她的保罗想她留在身边,但她依然选择安静的离开。
爱在你身旁,是爱人的爱,从未想过有过的爱,所以她抗拒。
无法接受也无法承受。
分娩之日到来 尽管医生再次提醒她胎盘前置要麻醉, 可她依旧坚持要亲眼看着自己的女儿降世。
随着婴儿的第一声啼哭,“生日快乐,小姑娘。
”看到孩子的那一刻,她终于笑了,(这应该是全片她笑的最快乐的一次)。
爱在你左右,是弥补自己丧失的母爱 ,更是为了加强自己与母亲的联系。
“母亲当年也是这么生下我的吧 。
” 伊莎因为大出血,最终死于手术台上,而婴儿则戏剧性的落到了一直渴望孩子的嘉云的邻居——露西身上。
正如贯穿全片的一句话:陪伴比血缘更重要。
嘉云得知此事后,带着自己家中祖传的项链来到露西家,亲自为外孙女带上。
是血脉的延续,更是母爱的寄托。
爱在你左右,是你脖子上佩戴的心形项链,是外祖母远远望着你住的房子对你的祝福。
嘉云错失了女儿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剪新发型,第一次穿新裙子,第一次来月经。
是命运的愚弄, 使她与女儿一直处于爱与被爱的丧失;但又是因为命运中注定的戏剧性,让她与外孙女相见。
虽未相认,但是她终于明白:爱在你左右。
《母女子》片名听起来便像全片讨论所谓伦理问题的“烂片”,但我很庆幸,它不是。
它在空壳中注入了女性本能而又如史诗般的母爱,并同生命的本身与意义联系在一起,淆入平凡。
但平凡中却自然的透出人类最伊始的爱。
我们的一生,从虚空中出世,最后回归虚空。
活着时我们依靠意志、运气、个性和一连串像是通过掷骰子而得到的命运。
是呀,这是人生,更是女性的人生与爱……
爱是一种形而上学……
無聊,這是戲劇,不是生活。。
很细腻。
I&#39;m touched.
糊里糊涂在佳片有约看的挺细腻的没了
母亲的爱,从她出身那一刻就连着心
《巴别塔》《21克》导演艾力谢路依拿力图监制,娜奥米·沃茨、塞缪尔·杰克逊、安妮特·贝宁等多位大牌主演的讲述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影片,探讨了少女产子、不能生养、未婚生子、离弃、领养等复杂的母子关系,比较细腻,挺感人的。
最喜欢的一段,Naomi懷身孕再度選擇離開,一個人搬著箱子乘電梯下樓,然後經常和她在陽台聊天的盲女進來了,N下意識想開心的打招呼,但猶豫了一會又作罷,忍住哽咽,就好像不存在在這個空間裡一樣,盲女當然不可能看到起承轉合的她,於是到站,電梯停開門,離開。
20110619 @ home
不错
泪奔
导演很巧妙的把三个母亲联系到一起,三段故事不着痕迹的缠绕在一起,让人看过很感动,也很心酸。
2010.12.08 感情到位了,稍显拖拉而且比较平。
[4] 如果只看上半部分的話我以為這部充滿人生智慧、精警對白的電影可踩進本年最愛之列,可是後半說尋找身份、傳頌女性母性之偉大急轉直下得幾乎推翻了幾位女角一直相信的自我,難道這些都可以放大到如此這般嗎?我不知道。
略有矫情
剧本内核很传统,在今天美国沸反盈天的反堕胎法背景下,这种电影更具游说的意义。电影剧本政治正确且剧情委婉,可以当连续剧来拍。世上许多事情由不得当事人,人生一次契机失去就不再来。凯瑞安没能留下孩子,她一辈子都走不出来。伊丽莎白个性复杂,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机会,但剧本里却没有给她机会。不禁让人潸然,母亲跟孩子终于失之交臂。完全可以是另一种happy end,但是没有。电影想表达的就是这种母子羁绊,不要轻易断开。
不喜欢这个结局~明明可以获得幸福的却自己放弃了~结果她女儿将来也和她一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无聊
8分半弃。好无聊,镜头拉得太远了,分镜也偏少。
“相处的时光比血缘重要”。这编导是马尔克斯的儿子。三组角色的平行叙事:和母亲生活的单身中年女人、私生活有些随意的女律师、想和丈夫领养孩子的女黑人,剧情推进到后面揭晓两个白人是失散的母女,而黑人领养的过程有再现当年的意味。剧本非常垮,黑人的经历和白人母女没啥重叠,除了演示一下胎儿未生育也能在修女那里领养的制度细节,并没什么叙事上的功能。那对白人母女想要寻亲的念头跟她们的生活也没啥关系——一个死了老妈,一个怀孕了,所以就想要找自己的妈/闺女了是么?剧本也是懒得编了,这剧本几乎谈不上有什么主题。要说塑造人物,妈似乎有点刻薄、闺女好像有点随性,也不算可爱有趣,诸如妈的男友、盲女孩等配角都是赤裸裸的功能性角色,所有角色的想法都是靠台词硬往外讲,毫无回味余地。唯一看点是沃茨有个正面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