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搜狐看到关于八爷的一篇新闻采访,当八爷谈及动作设计时有这么一段话:看武侠书时,看到“剑花朵朵”几个字就会想:“这电影中怎么表现呢?
”袁八爷昨日在记者面前用一只手比划着动作,但还是笑着败下阵来:“太难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剑花朵朵。
”袁和平这段话道出了香港武术指导称雄世界的秘密:用心!
创新!
应该说自李小龙以来大部分香港武指对电影中武打动作的设计已经潜移默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每天在琢磨每个动作应该怎么去表现,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而这点在袁和平和甄子丹师徒身上表现的尤为强烈,应该有人还记得84年甄子丹和袁氏兄弟首次合作的电影《笑太极》中贺寿那一段,“观众越来越挑剔,再不搞些创新的东西更没人看了”,片中的师父对徒弟说,于是他们把霹雳舞融入到木偶戏中,果然赢得了满堂彩。
这句对白直接反映了两人对于动作设计的态度,袁和平是个值得尊敬的动作导演,他可以随着不同的电影时代不同的导演来设计动作,使自己设计的动作永远不落伍,而奉李小龙为偶像的甄子丹自然除了武术上继承了李小龙的特点外,对于武术及电影的拍摄也是延续了李小龙那种广博吸收,不断探索求新的习惯,而两人在多年的合作过程中应该是互相促进的,这点按时间顺序看两人历年作品便可看出,不再详细说了,不然要跑题(不习惯写东西,所以废话总是很多),说这个的目的是说看过《龙虎门》可以看出甄子丹对动作设计的态度,里面有很多细节值得击掌赞叹!
《龙虎门》市场定位于青少年观众,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这是一个热血的年龄段,充满激情,会有很多功夫梦想,我们沉浸在武侠小说,功夫漫画里,甚至有时把自己对号入座,想象自己就是里面的主人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简单是这个年龄段的标志,思想很简单,行为也很简单,看完电影可以看出,龙虎门团队就是想追求简单,打造一个以武打为主的暑期娱乐片,让你完全沉浸于超眩超劲的武术世界里,轻轻松松的度过一个半小时。
同时,作为一部从漫画改编的电影,也力图再现原作的风格,作为一部激爽热血格斗港漫电影,最终的效果也让原作者黄玉郎很是满意,并客串了其中的奇侠一角。
在《杀破狼》中,甄子丹的动作设计让吴京脱胎换骨,让观众见到了一个迥异于他以前所有作品的吴京,而在《龙虎门》中,甄子丹让小谢小余的动作也脱胎换骨,两个原来不懂或略通武术偶像明星亮出了他们超劲的拳脚,典型的实打风格,无论动作和效果均无可挑剔,这个是很挑战动作设计功底的,一些细节体现了动作导演的用心之处,比如谢霆锋比较瘦弱,踢腿就容易显的比较飘,没有力道,所以里面的高位横扫踢动作全是翻胯下砸的,比较霸道凌厉,再加上速度的辅助,让小谢打出了现在很多当红打星也无法做出的腿法效果。
甄子丹根据余文乐喜欢打篮球,步法移动比较协调的特点也相应对他的动作做了设计和优化,而对于双节棍,出来的效果也是很让我满意,值得称道的是设计了充满想象力的金钟罩,石黑龙挥舞双节棍,以棍风筑起一座金钟,密不透风的保护自己的全身,在电脑特效的辅助下,煞是好看!
这种在武侠小说里是很常见的,以拳脚或者兵器的内力在自己身体周围构筑起一个屏障,但是在电影中很少见到,再加上主角的兵器是近年风头最劲的双节棍,而且动作是实打风格,综合效果让影院里让很多人眼睛睁得大大的!
当然,最难设计的应该是降龙十八掌,抛开甄子丹舍弃自己的长处腿功无法发挥不说,单是对于如何表现掌的厉害来说,就会让人大废脑筋,在一些电影尤其是武侠剧中可以看到,那些敷衍了事的武指一般就是让主角摆个POSE——亮掌——用特效做个光线连到目标——目标被击到,这样的设计最让人倒胃口,但是如果把八卦掌一类的实际动作直接搞上来肯定又会让人看的昏昏欲睡,所以我对《龙虎门》中如何表现这个也是充满期待,当看到电影后也非常满意,甄子丹凭借娴熟的武术功底完美演绎了既有实战威力又有观赏效果的降龙十八掌, 连打带消,攻防兼备,而且完整说来,这套掌法包含了所有的上肢攻击,所以观众可以看到肘法,甚至有膝法,应该说甄子丹心目中龙虎门漫画中的降龙十八掌是一套以上肢攻击为主的拳法,这样符合武术上对一套拳法的设定(任何武术流派都不会是单一的技法,而是以某种技法为主的合理的完整体系),也防止了单独用掌的单调,这样你看到的是一套具有实战风格的真实的拳法,里面有防守,有身法步法,有肘膝的攻击,快速威猛,以攻为主,连打带消,与截拳道的上肢攻击法一样。
甄子丹作为公认的实打风格动作导演,而且是完美主义者,与动作有关的一切细节都被考虑进去,棒球场马坤独对群匪,慢慢的把棒球棍用围巾紧紧的缠在自己手上,防止剧烈格斗中被强烈撞击武器脱手,这是现实中街头格斗的常识,但不立足于实战的武指是想不到这点的。
当塑造了种种性格各异的大侠或者高手后,甄子丹有资格说动作仅仅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对于他来说,什么类型的角色他会设计适合角色的动作,对于他自己,更可是完美的以动作来表达情感,动作或如精武门陈真般愤怒,或如七剑楚昭南般孤傲,龙虎门中也是如此,甄式功夫片打的精彩已是单纯超过了为打而打的概念,已和剧情融为一体,龙虎门从头打到尾已经完整的达成了老板黄百鸣要的电影整体效果,所以我感觉很顺畅,如果剧情复杂了反而没有该片应有的效果。
主角三种不同风格的功夫,大大小小七八场热血激战,再加上狂傲的反派火云邪神以及一些性格各异的一些小反派,从拖鞋到长棍棒球棍双节棍,从大刀到短戟,再到最原始的武器——拳头,让你玩到过瘾。
反派火云邪神的是一个非常酷的男人,并不杀死被自己打倒的比较弱的对手,正如他说的:“你还不配死在我的手里”,短短一句话刻画出他的狂傲,对自己的武功自恃甚高(剧中很多处这样反复把“武”字向观众灌输),而反过来又用拳隔着匾额硬生生砸死王降龙,反映其凶残的一面。
和看过电影的朋友交流,发现李小冉演罗刹女的爱情感动了许多人,一个黑社会的女子,外表和王小龙一样冷傲,内心对爱情狂热直白,而且很执着的去追求和付出,和马小灵和王小虎的爱情比较,这是龙虎门世界的另一种爱情,对于本文来说,这里不是重点,略过。
当然影片也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不是剧情简单,前面已经说了,我觉得就应该简单),而是剧情到后半段发展的有点过快,不过对于沉浸在武打中的我来说,这点可以忽略不计,稍微有点影响的就是感觉时间太快了,这么快电影就结束了,有点略微不过瘾,哈哈。
我很支持龙虎门电影,正式公映后还会去看,里面的动作设计值得反复琢磨,吸引我的另一原因就是《龙虎门》电影所表现的龙虎门侠义精神,不光是剧内,更多的是剧外,当香港功夫片逐渐淡出世界观众的视野时,叶伟信甄子丹带领一群小兄弟打造出这样一部精彩的功夫题材电影,是一种侠义,作为偶像明星,谢霆锋余文乐不怕受伤,敢于吃苦,这种尚武精神也是现在的年轻人缺乏的,武,有时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力量!
P.S.我佩服的是当八爷还在琢磨怎么表现剑花朵朵的时候,甄子丹已经打出了自己的降龙十八掌,上届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拿的理所当然.我的BLOG:http://www.donnieyen.net/blog/u/2/archives/2006/477.html
看之前很期待,大报小报消息不断。
看了之后,武戏还算过瘾,文戏惨不忍睹,甄子丹很牛,编剧很烂。
整部戏在我看来只有三分之一是精彩的,而这三分之一的戏几乎都是武戏。
小谢第一场武戏真不错,其爆发的速度和力量在那一跳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地道的甄子丹式的搏击。
如果说什么地方稍有不足,那只能说还缺少点“气和韵”。
“气和韵”这个东西很神奇,学是学不来的,教也教不会,完全靠后天长时间的积累大概只有在真正的武者身上才能看到。
现代的演员里面看看甄子丹和李连杰就知道了,前者的“气”石破天惊,后者的“韵”浑然天成。
余文乐这个角色有点多余,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真正的鸡肋,武戏也有点软。
元华让我有点失望,或许是角色限制(没什么发威的戏,唯一算上打戏的一段,还是失败者),原本《功夫》里面挺出彩的一个演员啊。
甄子丹我就不说什么了,比起李连杰的倜傥流畅大家风范,他更像是一个尖锐犀利的血性男儿,似乎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很多人都把甄子丹和李连杰进行比较,我个人觉得没什么可比的,一个是有门有派的套路高手,一个是博采众家的搏击奇才,各有看头,要是没了其中任何一位,武打影片可还真没什么意思呢。
根据漫画改编的影片如果不在编剧上狠下功夫,内容将会很空洞,本片即是如此。
人物之间的对话令我一再笑场,几段小龙的童年叙述也有些无力。
人物塑造和情节也都有些简单:有董洁的清纯不染烟尘就一定会有李小冉的妖媚(俩姑娘不论立场还都是舍己为人的情种),有个有情有义的彪叔就一定有个脸谱化的白痴反骨仔,甚至小谢善攻小余就要善防。
最后的那场打戏,太神话了一点,反而失去了血性,或许该片定位为玄幻武打?
汗。
片中有2段戏有点意思,都是甄子丹和李小冉的对手戏。
一场是李小冉在水池中拖住甄子丹,待说明真相时被甄子丹打入水中,镜头先拍摄李小冉沉入水中,无论是镜头还是气泡都能让我感觉到李小冉的悲哀,就这么沉下去好了,全无希望的沉下去。
另一个场景是李小冉用命抵命救活甄子丹,甄子丹用尽全力未能起身颓然倒下,身下的地板如同拼图一般轰然下陷,无论是甄子丹的表演还是特技设计都很逼真,或许心灵的塌陷要比死亡更让小龙痛苦吧。
当然除了这两个镜头之外,李小冉完全没有作为,再无亮点。
综上所述,开场2武戏,中途2文戏,ok,算算时间,刚好三分之一的精彩。
说点与本片无关的题外话,甄子丹的肌肉真不错,看上去很顺眼,接下来想到的竟然是我很喜爱的一个女演员万琦雯,她和甄子丹其实看上去真的很配,为什么俩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呢?
叹气。。
看這種電影時總是太清醒 以緻于一直笑它誇張 夸大的電腦特技 讓我一直側坐著看完的沒有過多明晰的愛情關係 讓整部電影很純粹動作設計很巧妙 看了很過癮只是情節沒有太多的張力 至少我以爲 俞文樂有點多餘 造型也够挫他不適閤這種角色 (还是最喜欢无间道里的他)拋開精彩的真實的打鬥 電影某幾段就像NOKIA的長篇廣告+洗发水(髮型)廣告 sponsor太刻意了吧最搞笑的是最後最大的那段打鬥 黑面人對著甄子丹吃驚地說 啊 降龙十八掌 笑趴在地:em210::em210:很懷念 甄子丹的手势 依稀有很多很多年前陈真的影子那時還在外婆家吧 呆呆地盯著電視機里的他 特崇拜
有人说《龙虎门》没有《杀破狼》好看。
主要的意思,说龙虎门情节太烂,甚至有点狗屁不通的意思。
意思倒也没错,只是稍显得苛刻。
毕竟《龙虎门》跟《风云》一样,都改编自武侠漫画,也遗传了这类漫画的特点,情节弱于画面,简简单单痛快几分钟,书一扔该干啥干啥。
所以不能太把《龙虎门》情节的当回事,看看招数打得痛快,坏人死得很惨,快意恩仇,扬善惩恶的大主题不跑调就行。
但也正因如此,《龙虎门》情节的的败笔,不是什么人物形象苍白,穿牛仔紧身裤打架不合理之类,而是里面混乱的江湖恩怨原则。
一般说来,武侠世界的道德系统比较讲究“恩怨分明”。
比如马坤不是好东西,但王小龙依然对他忠诚,因为马坤对汪小龙有恩,王小龙也懂如何报恩。
所以,火云邪神拿妙丹救了王小龙,还提升了其几层功力,形同再造了王小龙的命和功,王小龙怎么还有脸去打?
打赢了也不好意思啊,竟然还打死了,这种大恩不报的行当,简直跟弑父差不多。
合理的安排,应该是王小龙大不了把邪神的功力给废了,留邪神留一条生路才对。
今天反正是无聊的时候做无聊的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先看了一部无聊一百倍的鬼域所以觉得这部戏特别的精彩首先我很开心的看到 甄子丹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把一整部电影80%的篇幅用作武戏,他知道了什么叫做适可而止。
虽然我很喜欢看他的武戏,可是自从被千机变 见习黑玫瑰 杀破狼没完没了还略带雷同的武打倒尽了胃口,就对甄子丹的戏有点不知所措,一边想着想着期待着,一边却又害怕那些没完没了看的快要睡着的武戏....虽然这部戏的文戏并不十分出彩,但是适当的比例分配无疑让片子更能够维持观众的注意力,而不是先对精彩的武戏亢奋到后面却对着不断重复的武戏睡大觉。
这部片子的灯光也很值得一提。
大概是受漫画影响颇深,很多时候的灯光都很戏剧化,有不知道哪里来的探照灯照在主觉身上,背景是被淡化的一片漆黑。
感觉很特别,很好的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另外提两个小事情第一个是三处很明显的NOKIA广告....太扯了...人物的造型服装道具都是哪个年代的啊...跟那些手机的调调也差太远了我不反对赞助商在电影里面做广告,可是能不能做的有水平一点啊...这种硬梆梆的广告就令人生厌了第二个是...董洁的几套衣服都好漂亮啊!!
特别喜欢最后那套桃红色蝙蝠袖配大围巾的!
也许香港的武侠片又走回了多年前的一板一眼真枪实弹的肉搏中,只是动作的招数更加层出不穷,人也更加边的钢筋铁骨了,所谓的肝胆相照,儿女情长,所谓的江湖恩怨,尔虞我诈,早在导演的弹指一挥间中烟消云散。
有人死了,有人报仇,然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江湖永远是这样风雨飘摇,硝烟过后剩下的偌大的战场如同我眼中沉寂的画面一样徒留了一片空白。
这部片子还真没有什么好看的,再加上我不喜欢看黄玉郎的作品,看起来就更加了无生趣了
howie说跟《杀破狼》不一样,可我看的时候不由得回忆起《杀破狼》来。
http://blog.sina.com.cn/u/475e5802010000rl还是那么一以贯之地往“有型”的路上狂奔过去不回头。
甄子丹刻意让头发遮住脸,任风吹的样子,如果是他的影迷看到,会尖叫吧?
甚至在想,甄子丹的影迷里会否有一个他自己,甄子丹呢?
连着两个片子看下来,就会觉得,他这样热爱自己,简直是一枝热血沸腾版的水仙花。
我并非对这种对自己的热爱有所反感,毕竟,剧中人物并非只是在搔首弄姿,而是结结实实地在散发着硬朗的光芒。
是自恋,也算是恋得其所。
记得小时候不是很爱看功夫片,总觉得功夫片有很多练功打斗的场景,拖得好长,如果当时有快进键,我一定会把这些个场面快进过去,直接看结果谁赢谁输。
现在反而倒过来了,情节倒不怎么去挑剔,功夫场面打得好看才紧要。
所以看《龙虎门》,居然不觉得“文戏零分”之类的感觉,看下去还算过瘾。
实际上这部片子简单到,人只需要用好人和坏人来区分,跟我小时候的是非观一致,跟直截了当拳脚到肉的打斗风格也匹配。
有一个场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就是龙虎门武馆一出场的情景,很多小孩子在练功。
我看到这里不知为什么有些激动。
很有之前看《七剑》时想冲上去跟那帮侠客握手的感觉。
功夫片里始终应该有正义告急的焦虑,这个出场以及片首的那段旁白让我误以为这种焦虑在《龙虎门》可以血气重现。
直到电影结束时,才略有失落地回过神来,一场误会。
本想跟那位英雄讨论一下时势险恶,可是英雄只顾顾盼自雄,真顾不上谈谈那些事关正义的事情。
佐证一下:http://yingxiang.org/howie/?p=183《龙虎门》的武打设计其实跟《杀破狼》不能比。
后者的打斗很有层次,动感十足。
而《龙虎门》的打斗设计终极目的似乎是为了摆甫士,打得没有层次,没有动感。
当然这也许是为了将就谢余二人没有功底。
(HOWIE观点)
一九九○年,徐克的《笑傲江湖》公映。
影片一改张彻、胡金铨时代经典武侠的硬桥硬马路线,更多的引入了动作美学和特技效果。
电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两年之后,徐克的力作《新龙门客栈》更是将“新武侠”的灵动飘逸发挥的淋漓尽致。
就此,充满现代电影视觉特点的“新武侠”诞生并走向壮大。
此后十年的功夫片中,不乏凌波微步、御空而行的大侠形象。
到了二○○一年,徐克另一部“图变”的作品《蜀山传》问世,当年徐克对《蜀山》寄予厚望。
希望能成为其作品的又一个转折点,并扬言《蜀山》要连拍3部,拍成中国人的《星战》。
可惜这部奇幻大作却由于对于宏大叙事的整体失控惨遭败北。
排除掉特效,《蜀山》的动作仍带有“新武侠”的许多痕迹。
实际上,在《蜀山》败北时,新武侠已经露出颓势。
虽然转年的《英雄》仍是走“新武侠”的路线,但也只是“新武侠”最后的辉煌了。
十年轮回之后,对于“会飞的大侠”观众们多少有些审美疲劳了。
于是,二○○五年,《杀破狼》再次将“真功夫”放到了电影的宣传之中。
《杀破狼》获得了广泛的认同,《龙虎门》也应运而生。
“真功夫”也是《龙虎门》的看点之一。
从整体上说,《龙虎门》确实够“打”,打的也足够漂亮。
港片节奏快的特点相当明显。
电影并没以一场打斗开场,而是营造氛围,调动观众预期。
在随后酒楼和餐馆的两场戏中,电影以罗刹令为线索,引爆了两场精彩的打斗,让人十分过瘾。
电影至此大约半小时,主要人物悉数登场,正邪对立分明,是经典的好莱坞法则。
尤其是在餐馆的一场戏里,镜头的运用很有些特点,开始交待环境的连续穿墙和几个长镜是个看点。
随后在翻江蛟逃跑一场垂直俯拍和群殴部分,镜头模仿漫画页的特点分割画面也做得很有特色。
看得出来,叶伟信相当的用心。
另外,比较有特点的还有两场,分别是王小龙精神和肉体的重生。
一场是在一片原野之中,人物背后打光呈现出的轮廓光晕强调了圣洁感,还有孩子所代表的纯真,王小龙精神重生了。
肉体重生一场被设置在水中,给人母体的暗示,也比较有特点。
看字幕时注意到电影的造型又是张叔平,呵呵。
近年来他可是相当的走红。
几位主要人物的造型做得颇得原作风采,尤其男演员一头飘逸的长发,动起来飘逸有形的很。
当然,电影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女主角的设置,就有些无足轻重。
除去最后的救人一场外,出场与否似乎根本不影响剧情。
这倒是和董洁在演艺界的现状有些类似。
另外,几位主人公的刻画几乎是全部欠奉。
除了男一号王小龙,对于其心理还有些描述外,王小虎,石黑龙基本上除了会打以外,观众对他们有啥想法,一无所知。
当然,这个问题是漫画电影的通病,由于漫画作品本身的特点,主要人物大都是正邪分明,形象模式化严重,在电影改编中,应该多下些功夫来塑造才好。
殊不知,这几年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都在走“英雄亦凡人”的心路线索,《龙虎门》对于人物塑造的淡薄,显示出了香港电影的一些问题。
这又要引出另一个问题,就是电影中反派的塑造,往往,一部漫画电影中,最吃戏份的是反一号。
因为漫画英雄的形象大多是高大全,所以反角的塑造直接影响了整部电影的厚度。
很可惜,《龙虎门》中的反一号火云邪神,除了打人和挨打外,连脸都没露出来让大家看一看。
本以为最后要揭开面具露出真面目,没想到最后被瓦砾埋了后,居然挖坑逃跑了。
其实,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出现在终场的“正邪大对决”中。
开场无人垫场,两位主角连小喽罗都没打,直接就面对大魔头了。
观众的预期没有充满就直接释放,绝对让人感到缺了点什么。
随后的打斗虽然拳拳到肉,虎虎生威。
但总让人觉得和前面开场的打斗无甚区别,打的特点不够鲜明。
两人的绝招效果也只是尚可,震撼力稍差。
等到王小龙同志一出场,火云邪神就毫无招架之力,被一直暴打致死。
痛快倒是挺痛快,不过少了一波三折,显得这胜利有点太轻松了。
不能说不爽,只能说不够爽吧。
十年轮回,又见“真功夫”三字,但要说十年内没有功夫片能超越本片,恐怕不是香港电影的幸事。
另外说两句和电影无关的话题。
其实,《龙虎门》漫画原名《小流氓》,哈哈。
后来黄玉郎生意做大,成立玉皇朝公司,才嫌《小流氓》这个名字不雅,该成了《龙虎门》。
不过,改成《龙虎门》后,大部分的漫画都是枪手捉刀,黄玉郎腐败了。
后来入狱又东山再起就是后话了。
又是漫画电影,又见火云邪神。
前面已经说了漫画电影的特点了,情节是其硬伤,本片也不例外。
没看过原著漫画,真难以想象这部漫画是如何35年长盛不衰的。
也许,就像风云一样,大BOSS后面有大大BOSS,主角不停的修炼不停的提高战斗力。
漫画的开始肯定是有一个故事构架的,但是随着漫画的畅销,作者不可能有那么强的连载能力,但是,钱又是要赚的。
于是,只有不断的画一些无关紧要的打斗或者让一些小BOSS出马,就这样撑了35年。
所以,看这部电影,只看画面就足够了,情节完全可以忽略。
成龙老了,李连杰去好莱坞了,香港电影功夫片曾经的辉煌时代一去不返了。
一部“杀破狼”,让甄子丹这个长期在前二者阴影下生存的打者浮出了水面,其犀利干脆的打斗风格,让人眼前一亮。
于是,这部号称10年内无法超越的功夫片,自然成了热点。
跟“杀破狼”的甄子丹,吴京,洪金宝的阵容相比,本片无疑逊色不少。
虽然也号称是真打,可是几个月的突击训练,显然无法让小谢小余成为武林高手。
而漫画电影的本质,也使得本片加上了很多特效。
CG制作比不上“风云”,“中华英雄”,打斗比不上“杀破狼”,使得本片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港式漫画其实更趋同与美国漫画,人物没什么思想,性格单一,能力也是超现实的,还是比较适合用CG来表现。
像甄子丹这种真打的人,还是找一些传统的功夫剧本比较好,续集就让小谢小余这些花拳秀腿上吧。
其实看过《杀破狼》之后就有心写一写甄子丹,但各种原因没有写成,这倒无关紧要,因为还有《龙虎门》这样的片子出现。
认识甄子丹是源于一部三级片,名叫《魔唇劫》,那是上大学时在录相厅看的,有一点请不要误会,此片绝不是《卿本佳人》类所能比及的,应该是一部有关邪教的影片。
朋友总结片中有三快:“女人脱衣快”,“地点转换快”,还有“甄子丹的腿快”。
前两快看片的增多慢慢忘却了,但最后一快始终令我记忆深刻。
《铁猴子》是甄子丹另一部极为叫座的影片,该片再一次将甄子丹的腿快发挥得淋漓尽致,很难想象,哪位武打明星还有甄子丹这样的迅捷。
所以虽然李连杰与徐克创造了黄飞鸿神话,但事实上,我还是偏向于甄子丹的佛山无影脚,恐怕也只有他能够真正诠释,对于我这个不懂武术的人来说,速度与力量是我所看重的,想来也与李小龙的截拳道精神是相吻合的。
心目中的甄子丹绝不次于李连杰,除了一些漂亮的动作以外,甄子丹的力度更是李连杰无法比拟的,所以我十分地看好此人,但事实上却是甄子丹基本上没有创造任何辉煌,虽然《铁猴子》中的黄麒英表现得极具大家风范,虽然《黄飞鸿》里的官爷阴狠毒辣,《新龙门客栈》里的公公变态霸道,但他仿佛只是一个过客,没有给人留下再深的印象了。
我想,如果真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那就是甄子丹太有型,太酷,这反而是他演艺生涯的一个瓶颈,令他错过了许多好的角色。
《千机变》可以说是甄子丹回归的一部重要作品。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部好片,但里面的武打设计可以说是甄子丹式风格的初现。
说到甄子丹必须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刘家良。
在香港有几大班,刘家班(刘家良),成家班(成龙),洪家班(洪金宝)和世界瞩目的袁家班(袁和平)。
作为武术指导,刘家良一直提倡武术的真实再现,所以他当年错过了徐克的《倩女幽魂》系列,直到《七剑》中才与徐克完美的合作了一把。
早期的刘家班为邵氏拍过了许多武打经典影片,一招一式,稳扎稳打,十分讲究中国的武术渊源。
在我记忆中,当时有许多香港武打片都是以拳种的名字命名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此命名就意味着你必须尊从该拳种的特点。
那时的武打影片不但向观众传达了善与恶的区别,同时也传达了各种武术流派的问题。
但由于传统的武德观念,所以少了许多格斗的意味。
在七十年代初,李小龙的影片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他的影片第一次将武术与格斗相结合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
李小龙死后,电影中格斗的概念又淡化了,成龙戏谑武打开始替代刘家班的真功夫武打设计,于是武术在成龙这里更具杂耍的意味。
后来洪家班,元奎到袁家班风靡全球,真功夫近身肉搏的武打很难再看到,电影也多是舞蹈式的武打动作。
甄子丹是崇尚真功夫的人,所以他加入了刘家班,直到《千机变》中担任武打设计时才开始初现甄氏功夫。
其实在这之前,甄子丹自拍了几部影片,也单独任武术指导,但由于影片不卖座,他的设计也不为人知。
《千机变》由于是打偶像牌的英皇投资,所以广为人知。
不过说实话,这部影片并没有将甄子丹的设计完全表现出来,虽然许多动作令人耳目一新,但只有闪光点而已。
在这个时候,《七剑》出现了,可以说替甄子丹的武打设计起到了辅助作用。
《七剑》的武术指导是刘家良,与甄子丹在影视表现武术方面可以说有相同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徐克的回归。
当全球都充斥着袁氏特效飘逸的武功时,徐克则抛开了《蜀山传》之类的空灵,回归到武术本身,所以《七剑》给我们逞现出来的是真实的效果,尤其是一段巷战,十分抢眼,与《方氏玉》中那段蒙眼巷战的写意明显不同。
但刘家良深厚的武术功底,对传统武术的认知还是阻碍了此片走得更远,直到甄子丹的《杀破狼》横空出世。
武术以德服人的概念在《杀破狼》中一扫而光,格斗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格斗的招式中充满了角色本身的性格,这一点上可能连李小龙的设计都无法比拟的。
有人说《杀破狼》是传统武术电影的回归,我想只说对了一半,原因有两点,一是它结合了刘家良贴身真功夫的传统武术与李小龙格斗式武术的精髓,而这两者在七十年代时是各自分开的,并没有结合在一起,二是它更结合了剧中人的身份,最突出的莫过于吴京的阴狠,真是如同小说中说过的招招歹毒。
这显然是一种在回归基础上的超越,令人不可小觑。
甄子丹也因为《杀破狼》一片而奠定了自己一个著名武术指导的身份,可以说仅此片,甄子丹的地位便可与刘家良等人相提并论。
但谁也没有想到,甄子丹竟然在《杀破狼》之后走得更远了,《龙虎门》这部影片在武打设计上几乎汲取了这三四十几年来所有武打影片的精华。
一部漫画作品改编的电影,在武打设计上是有相当难度的,尤其是对于甄子丹这样的近身理念者,如果换了袁家班,也许更显得顺理成章一些。
但事实上,甄子丹却将《杀破狼》的风格延续了下来,而且更突出更明显。
近身真功夫与格斗的结合几近完美。
许多人乐道影片开头谢霆锋酒楼一站的腿功,但事实上最能体显甄氏风格的是日本料理店中那场战斗。
影片竟然采用了俯拍镜头,这是早期武打影片大全镜所常用的镜头,后来由于不激烈,节奏缓慢而慢慢地退出了武打影片,取而代之的当然是局部特写的蒙太奇手法,所以说甄子丹这次用的俯拍镜头绝对是一次冒险,但事实上,他成功了。
狭小的隔断,人群的拥挤以及镜头下的贴身肉搏这一切把一个现代多少认为有些禁忌的俯拍镜头表现得极具冲击力。
(这里要注意一点,袁和平的俯拍镜头大多是渲染造型的,不在此讨论范围内。
)但毕竟这是漫画,影片不可避免的有许多写意性的武打桥断,尤其以最后一场打斗戏最为明显。
可以说最后一场打斗戏是一种尝试,即写意与写实的结合,说实话,还是不如前面那些格斗式的武术打斗来得过瘾,但这种尝试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它们的确结合在了一起,同时也可能是甄子丹野心的一种体显。
华人的武术电影是相当令人骄傲的,在世界电影史上肯定会留下重重一彩的,甄子丹这两年的崛起令我们相信后继者有人了,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
虽然我们可以说甄子丹重现了香港电影史上那些武打影片的精髓,但笔者更想说甄子丹是在回归的基础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点十分重要。
最后顺便说一句,《龙虎门》毕竟是由漫画改编的,剧情简单,有些情节过于随意,但有了甄子丹,此片应属收藏之列,个人鄙见!
2006-8-16韩兮
就冲着甄子丹动作戏看得
这样的动作片,我目前实在没有想看第二遍的冲动。
我终于发现。原来港台片是绝大部分都无聊。。。
虽说漫画改编但剧情依旧不行~打斗场面赞!子丹哥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打的,赞!最后的基情:王小龙抱着弟弟王小虎说“我终于可以和你回龙虎门了”~喷了谢的主题歌国语版《勇敢做人》的歌词很酷,旋律劲爆。
Delightful. 大家的造型发型同那时候的彩屏手机一样花里胡哨五花八门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个发型没有正确的风向就很惨哈哈哈哈哈哈哈。城市很赛博挺好看。嗯。
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没了…………………………………………………………………………
武戏仍旧出色,文戏可完全忽略。
看完《九龙城寨》来补看一个更早期的香港漫改片,实在是忍不了全片差劲的审美,虽然知道是漫画造型,可甄子丹的长发真的太杀马特了。前面偏写实的打斗还是很好看,结尾大战整一堆五毛特效就完全看不下去了,特效还不如比本片将近早十年的《风云》。那些年的港片经常混几个内地女星打酱油,董洁纯花瓶,李小冉很有味道
漫画电影,十分漫画,零分电影
很漂亮的动作,而且有漫画的神韵。可是编剧还是差了些。SO,扣掉一颗星。
这片揭示了离子烫和烟花烫的对决,离子烫才是王道的真相!
初中那会儿,为这动作戏痴迷到不行啊
这样的漫画其实我就不喜欢,不过董洁好美
打斗场面还行啊
老早记不得讲些什么了,反正印象里就很不对胃口…突然想起来这个电影。06年七夕第一次正式约会在影院看的。当时就想,肠子都悔青了,和边上这人根本不熟嘛!!还看这种打打杀杀莫名其妙的片子,天知道到底为了什么…………笑。突然有些感慨。一个尾声,一个开端。不过贵国的电影院确实不常有好片可看…
喜欢董洁和谢霆锋
这么低分我是没想到。许多镜头相当出彩,比如食馆俯透视打斗,马坤被杀聚光灯的运用,王小龙的狗尾巴草奇遇,马小灵捡珠子的分镜。武打场面更是精彩。
这分明是武侠电影啊,夸张而华丽的武打设计,甄子丹关于武打暴力美学确实有一套!看得让人热血沸腾,虽然有些效果夸张了点...不碍事,毕竟是香港漫画改编过来的动作电影,就得这个味!
网大风,杀马特动作片,所有人都在装样子、摆造型、特效、音乐都蛮廉价的,可能是叶伟信职业生涯最差。
太装逼了,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