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老炮儿,香港的古惑仔,成都的街娃儿,都在反映着繁荣城市下,“道“上的那么一群人,这是被生活所迫、来不及喊疼的一群人。
影片并没有评判他们,很现实,通过他们几个的生活展示着社会中个体的迷失与茫然。
电影体现出生活和命运的无奈,主角为了父亲选择留在小镇,九儿对不满的婚姻做出斗争,四哥却为爱情所苦,希军试图保护爱人。
这可能就是生活,就如: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
同时命运总是在不同选择下做出改变。
影片有着深刻的故事内容,独特的电影气质,沉默无声的电影情绪,比较容易让人代入“他们”的世界,镜头表现也很有个性,在寂静中恰到好处的展现了人物的情感。
影片的问题可能也是这个片子的好处:深沉。
如果不思考的话,比较难理解导演要具体表现什么样的世界观,会让人感到只是在讲故事,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在台词上并没有深刻的刻画,很平淡也很真实。
那嘉佐是我附中时的师兄,后来他去了北电我去了央美,我也在坚持创作,这两年看到了他作品。
附中时他很有血性,弹吉他、玩滑板、画画、打架、追女孩。
后来考上北电后将这些能量释放在了艺术上。
搞艺术创作的人都知道近五年来大环境是压力大的,致敬我身边每一位还在坚持创作的人,我们都自命不凡,我们都被社会毒打,但是我们不会屈服,继续创作!
#SFC EVENTS##藤井树观影团2011##藤井树观影团##电影街娃儿# #那嘉佐 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真诚,导演的真诚。
就像导演采访时所说拍电影目的不是拿奖,拿出好的作品才是重点。
故事的剧情并不复杂,以东子,一个小地方的留守青年的日常展开。
他的“工作”,一个瘸大哥的所谓打手。
他的家庭,父亲有家庭暴力,失去母亲后长期父子关系紧张。
和纹眉店的老板娘九儿的“爱情”,这么近又那么远。
整个影片色彩都比较暗,片子里也有好几个雨后的景,就如同上海这6月的阴雨天,空气湿漉漉,人又潮又闷,却也无可奈何的只得慢慢挨过这些日子,等待放晴。
就像影片里所有人物的命运,如困兽之斗,任凭你怎样呐喊、挣扎、抗争,铁链只会越锁越紧。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希军,看似是坏蛋,其实并不是真坏。
对身边的人有情有义。
这情义是什么?
情义就是不让别人吃亏,而我宁愿自己吃亏。
这本来应该是社会里人和人交往的基本道义。
希君卖命要来的钱给自己的女人,就是不让从16就开始跟着自己的女人吃亏。
为发小打架落下残疾,多年后也没有为了当年勇为难发小,或者大肆宣扬。
对小弟也很真,在撞死九儿后还告诉他给他道歉。
片子里人物结局各不相同,仿佛每个人都有己的命运道路,如同天上星轨,偶尔交汇,最终各奔东西。
交汇的时候抱团取暖,分离的时候却来不及道一声离别。
里面还有对“英雄”迟暮的感叹,讨论“英雄”需要加上一个维度就是时间。
“英雄”在不同的时间洪流里需要做出适合的选择,一成不变或者选择错了,一不小心,“英雄”就成了一个传说。
听说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叫狂徒,我觉得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
每个人都有过一段“狂徒”时光,“狂徒”的内心不过是个“街娃儿”。
还有里面的配乐也很出彩,也很喜欢东子在船上那段。
有一点疑问,为什么希军撞了人就是把九儿撞死了,这么巧吗,可以安排九儿死,为啥要让希军撞死呢?
增加喜剧冲突吗?
你是导演你说了算咯。
我这点觉得不服。
至于藤姐说爸爸死之前还这么有生命力我倒觉得可以理解,老头是心脏病容易激动。
还有就是觉得结局太乖了,东子在船上的风格和最后黑白字说明对比,觉得变得有点仓促,船上那段很有意思,在天上飘着,黑白字那段,就像突然跌倒地上。
我想在这说点心里话第一次看《街娃儿》是在十几年前看的刚有雏形的剧本,那会儿《街娃儿》不叫街娃儿,叫什么我也不记得了。
那会儿的我不是现在的我,那会儿的我因为家里没钱继续供我在国外读书了,悄悄跑回国,瞒着家里开始创业。
那会儿的创业不是现在的创业,也不是互联网+类的创业,那会儿我们的创业是在燕莎接了个铺位铺大理石的活儿,15平米,夜里施工,工期4天,石材要人工搬,行走路线只能有一块砖那么宽,不能碰坏地面,甲方、商场物业分毫必争。
那会儿我23岁,笨手笨脚,但不觉得什么,只要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往前冲便是了,如果能在躺椅上睡一会儿干活儿就更有劲儿。
那会儿我懂《街娃儿》,但不看好,因为不欢乐不治愈。
第二次看《街娃儿》是刚剪辑完在导演家里,他是我发小儿,我说你这片我看完觉得压抑,没有出口,你下次拍片能不能来点人间自有真情在,拨开云雾见彩虹的剧情。
导演诧异,然后转头说别的。
那会儿我刚干完几个“大项目”,商场的活儿我是不接的,看不了那个脸色。
回来我跟一起的朋友说,佐佐是个艺术家,不看市场的脸色。
我不一样,商场人的脸色我不看,别的可以考虑。
那会儿我习惯了生活中的套路,以为那便是正途,对于不随大流的感到有点陌生。
第三次看是拿龙标以后的6月6,北京首映,除了各种行业内老师媒体,还有我们几十个发小欢聚一堂,大家为那导感到开心和骄傲的同时,随之涌出的是如星河般灿烂的记忆和如夜空般虚无的方向,对于现在的处境或好或坏只是一句带过。
大家说努力奔跑的人看不见旁人的目光,努力奔跑的人看不见自己的样子,他们只知道从哪来,到哪去,对于带着疲惫纠结拉扯不确定的当下显得无需挂齿。
我想说之所以每个人观影后都多了压抑,大部分是因为导演对市场的不谄媚,敢于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真实的描绘挣扎中的我们。
要知道导演私下是个逗比,想拍点欢乐的煽情的应该不在话下,与市场社会的对抗感和艺术家式的表达值得尊重,我相信多年后再回首,会发现《街娃儿》好像一个星河中的紫色星球。
未在泥沼中挣扎过的人,不懂《街娃儿》。
愿大家放下对电影的定义,用真是的自己体会此片,于是会看到镜中的自己,感到亲切真实与惊涛骇浪的平静。
我有个朋友这样跟我说过,他说他把电影分为三类,一类是看过之后不会忘记的,却很少会看第二遍。
第二类是看完之后很舒服,还会不断翻出来看的。
第3类当然是看不下去的。
街娃儿这类电影大概属于第一类吧。
通常来讲,比较接地气的电影,画面感都不怎么好。
这类电影往往是带有情绪的,表现的方式往往比较突兀和粗线条,变形感很强的特写,对比度超强的画面,时间跳跃很大的剪辑法,通过画面和声音的表现来反映情绪,如果比较直接的话,冲击感一定相当强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部电影做的并不到位。
既然要写实,就应该有勇气去触摸底线,既然要表达情绪,就把张力拉到最大。
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呼之欲出的强烈荷尔蒙笼罩了这个“一眼望到头”的山城小镇,街头的激烈吵架打斗、暗室的情欲涌动、江上的迷茫眺望、雨夜的奋力奔跑、踽踽独行的蜗牛、潮湿逼仄的街头、氤氲暧昧的山城、一望无际的江河,无助时的大笑,那嘉佐导演通过将一个个元素的分开呈现,最后结合起来呈现出了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
很多场景都让我印象深刻:被遮挡的天空,昏暗的灯光,给角色营造出“被困住”和“逃不出”的环境。
一堵墙,冷暖两种光线,隔开的两个世界。
烟雾缭绕的四川盆地,大量大量被打暗的绿色,山水和故事是结合在一起的,看得出来堪景花了不少功夫。
各种带关系的物件、大远景、昏黄的点光源。
喜欢这种环境给人物的压迫,凸显角色的空虚。
最浪漫的是爱情戏的摄影手法和角色受环境压迫时的手法是有区别的,这很可爱。
看完对角色有怜爱,有心痛,对环境有好奇,有向往。
在漂亮这一点上,绝对是非常成功的一部片子。
说起gai娃儿,曾经是我最厌恶的一类人,从没有从他们的角度去看过他们的生活和无奈。
影片总体上比较沉闷、压抑,环境中看不到一丝阳光,而他们依然坚强的活着,也有过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能感受到那个年代他们的无奈,以及他们想过摆脱那种现状……结局不尽人意甚至有些虐心,但回想起来这部电影不是喜剧,更像是他们最真实的经历和写照。
《街娃儿》是一部畅快、生猛的电影。
尽管这几年聚焦小镇青年的作品很多,但是这部影片的人物塑造、剧情和演员的表演还是让我耳目一新。
那些被诉说过挺多遍的角色,在这个故事里好像有了艺术表达上的更新迭代,他们当然活在过去,但当下的我们也能在他们身上找到共鸣,也能透过东子、九儿等人的经历,去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里面有几个镜头让我印象很深:首先是开头希军和东子一起去麻将馆讨债的片段,镜头冷静地站在一旁,并置观察光下催债的希军和暗处打架的东子,逼仄的环境里俩人都在艰难地讨着生活;还有东子和九儿骑车驶过雾中的山路,那一刻,无论是两位演员的表演,还是画面的呈现,都特别能让我共情他们面对现实的无奈和迷茫,我自己烦的时候也会像这样想要放空;还有全片最后一个镜头,因为涉及到剧透不便多提,但是我觉得这样一个结尾真是把全片矛盾重重、冲撞不断的氛围又升华了一下,让东子这个角色更加饱满,也让《街娃儿》想表达的艺术主题更加鲜明了。
抛开故事本身,我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东子”、“九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拼命地为每一个人生课题寻找标准答案,他们却好像被所谓的主流“抛弃”,早早地离开学校,进入社会。
长大了才发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儿。
真正的“解题思路”,是不抛弃、不放弃的生命力。
我不知道记忆里的“东子”、“九儿”都去了哪里,是在写字楼,还是在街巷谋生,但我都由衷地祝福他们。
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要努力地走下去。
从上影节创投一路走到公映,《街娃儿》足足走了六年。
之前的北京首映礼上,我第二次看了这部近年少有的生猛国产片。
第一次看,是在去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上,彼时它入围了主竞赛最佳剧情长片,在一众参差不齐的青年导演处女作中很出彩。
甚至这次看完我发现,它比一年前更好了。
成长,是一场战争当天的首映礼上,导演那嘉佐和观众交流了很多关于他第一部长片的台前幕后。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观众问到英文片名Gaey wa'r的意思,导演表示这个名字取自一种中东的语言,随后他笑着说:“wa'r,像战争(War)一样,《街娃儿》就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战争。
”“战争”,正是电影《街娃儿》最好的注解。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东子(李九霄饰)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座叫“贞武”的南方小城,十五岁没了母亲,身边只剩下家暴成性的父亲。
混迹街头的东子,似乎每天都在打架:跟着混混军哥(余皑磊饰)四处要债,遇到欠钱不还的,打一架;蹲在纹身店门外盯着老板娘九儿(黄米依饰)看,碰上骚扰九儿的,打一架;跟心衰住院的父亲一言不合吵起来,也要打一架……而他的生活,就这样被“赚钱给父亲续命”和“保护九儿”两件事拉扯着,在不断的受伤和流血中一天天过去。
作为一个“街娃儿”(四川方言,街头混混的意思),东子似乎总是有很多愤怒和彷徨需要通过挥舞拳头来纾解。
最早学着用打架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东子还是个未成年,母亲也还在世,那时父亲对着母亲挥拳,东子决定“他打我妈,我就打他”。
没有人告诉他这样不对,于是就像所有没能在爱里好好长大的小孩一样,东子自己探索出了一套与外界沟通的方式,他用拳头表达自我,也用拳头讨要关注。
他就这样,长成了一个“街娃儿”。
虽然故事限定在潮湿的南方,但导演并没有刻意突出川渝特色,相反电影中那些落败、残破的街景,其实与中国三四线小城别无二致。
而“街娃儿”东子身上,也有着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彷徨迷惘的一代年轻人的身影。
因此虽然电影中东子总是孤身一人在街头挥舞着拳头,但与东子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观众,相信都会跟我一样看到他面对的有如实质的敌人。
折断他翅膀的畸形父子关系、困住他脚步的狭隘地域文化、绑住他手脚的不被祝福的感情……这所有困境,都是中国观众避不开的“似曾相识”。
有趣的是,自编自导了《街娃儿》的导演那嘉佐是个北方人,谈起创作“东子”这个角色的动机,他说,“那是我对自己的另一种设想。
”那嘉佐从小学习画画,高中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来考上了毕竟电影学院摄影系,又在大二这一年选择了退学。
他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孩子”,于是他想,“如果没有学艺术,我是不是会变成那种在街上瞎晃的人?
”
东子,或许就是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那嘉佐”。
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那嘉佐26岁,正是“目中无人”的时候。
他想为自己的状态找个容器,也想把生活中触动自己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街娃儿》的剧本由此而来。
写剧本,拍电影,或许就是他在自己的战场上,找到的与外界沟通的方式。
“往哪走?
不知道。
”困在小城贞武的东子,当然也像别的年轻人一样,不止一次想过离开。
只是每次离开的念头冒出来,东子都会想,“走去哪里呢?
不知道。
”就像所有迷惘的年轻人一样,东子迫切地想要逃离当下的一切,可远处有什么?
未知带来的恐惧困住了他的脚步。
电影中,东子也跟着倾慕的纹身店老板九儿尝试了一次“走出去”。
只是船行到交界处,东子焦急地回望,来处有他重病的父亲。
九儿也劝他,“回去吧,你做梦都在帮你爸交住院费。
”于是东子再次回到了自己的“街娃儿”日常中,他被不可名状的中国式父子关系拽回了混沌中。
很有趣的一件事是,就像东子一样,当代年轻人几乎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厌恶什么,却找不到自己喜欢什么;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属于此地,却永远弄不清楚自己应该去哪里。
导演那嘉佐当然也有过这样的混沌时刻,他称之为“错置感”。
最初勘景时,那嘉佐沿着长江走啊走,在重庆周边的小城看到几艘停在路上的船,他想,船应该在水里啊,可它们此刻在路上。
于是他把船搬进了电影里,放在九儿纹身店对面的街边,船上还种着一株不合时宜的芭蕉树。
东子就总是蹲在这艘荒诞感十足的船头上,看九儿,也想自己,他或许在想,“船应该在水里,那我应该在哪里?
”答案依旧是“不知道”。
除了这艘船,那嘉佐还在电影里拍了很多颇具美感的特写镜头,对准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会被忽略的事物:摔碎了的麻将、麻将上的甲虫、栏杆上的蜗牛、水中的落叶……
通过这些细节,导演想要构建一个“被忽略”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东子这样的“街娃儿”,看起来就像被忽视、被抛弃、被嫌恶的存在。
这样的东子该何去何从?
经历过这一切之后,他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首映礼映后,有观众向导演提出了这个问题。
导演是这样回答的:“当下一定会有答案,但答案无法持续很久。
因为生命的过程中,体验本身远远大于结果”。
就像导演说的,《街娃儿》这部电影并没有讲故事,它只是罗列了东子等人如何行走,如何说话,如何吃饭,如何处理跟其他人的关系,仅此而已。
至于观众能否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权利在各位手中。
没有答案的“轮回”《街娃儿》中的小城青年,无疑与过去很多国产电影中的主角有着相似的身影。
这种相似,或许是因为它们都被同一片土壤滋养,成长于同样一个社会大环境。
甚至仅仅是在《街娃儿》一部电影中,我们就已经能从导演呈现的三代四个“街娃儿”身上看到这种宿命的轮回。
姚橹饰演的东子父亲是第一代“街娃儿”,年轻时在贞武叱咤风云,混账事做尽,如今年迈多病,遗愿是跟老婆的骨灰一起洒进江里;第二代“街娃儿”,则由沙宝亮饰演的“四哥”和余皑磊饰演的“军哥”形成一个对比,两人各有各的得意与失落,也各有各的坚持和追求;
作为第三代“街娃儿”,东子如今深陷其中的爱恨纠葛,相信每一位过来人都经历过。
但遗憾的是,不管是有爱说不出的父亲,还是对他关照备至的军哥,都无法给他一个答案。
就连被东子当做精神寄托的纹身店老板九儿,也无法指引他走出贞武,逃离这场他一个人的战争。
最终东子会不会走上“街娃儿”前辈们的老路?
我们不得而知。
电影最后,导演那嘉佐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相反他用了一个超现实结尾来结束了这个故事,对此他的回应是,“当我自己也没有答案的时候,我决定忠于自己”。
只是导演也说了,《街娃儿》是他二十多岁时拍的,如今再看,心境已经全然不同。
那么,东子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导演的下一部作品中吧?
那一定也是导演给自己的答案。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
原载于“电影通缉令”公众号。
别看,人看麻了
多一星算是给上院线非商业电影新人导演的鼓励吧(3.5))喜欢几处的音乐(看采访导儿还弄过乐队)镜头语言也很好,旁白竟是导自己。乔志东虽是主角,但整体上还是君哥的角色更立体饱满,惊喜于沙宝亮的表演。剧作层面上,我无法体认和相信东子的挣扎纠结,与父亲的连结影片呈现的不多,无法让我相信他对父亲的难以割舍。克制客观的表达可以,但所呈现的内容再准些会更好。所有演员的表演帮了影片很多!(喜欢背小孩炮捆炮仗、两处配合低吟压抑九霄无声的表演)(没觉得九儿的角色有问题,可惜最不该死的人却死了)(看导的发言给自己片2.5星,但状态没有疲惫感挺好,看看下一部作品吧。)(上院线面对更多不同观众还是挺...祝这部片子顺利吧 不知有没有去资料馆办一场的打算)(最后有感谢马可·穆勒耶)
3.5 引用一句热评——你感受不到街娃儿到底是愤怒、控诉、悲痛还是什么,只有一团虚无。其实片子一直重复着的“我不晓得”表现出来的这种Gaey Wa'r的生存困境就是无意义的虚无,片中大量的空镜以及结尾“孤岛”的意象皆在阐明这一点。搭配刚看的纪录片《混混》来看,这种人物最本真的状态就是无目的漫游在城镇的小街小巷中——这一点也是两部电影均缺少的。
可能因为最近遇上一样的事,鼓点也一直在我心里打,看的时候共振了
2023.06.16 金泉港IMAX 来刷跟编辑部同期上平遥的片子,黄米依是那届的最佳女演员,这里面老余太可爱了
空
戛纳一种关注首映,感觉主创能出席也挺不容易,毕竟国内防疫这么严格。是挺典型的新生代导演作品,有自己艺术想法。不过还是更喜欢能先好好讲述故事。电影配乐不错,有的场景印象深刻,两代人,四种选择。喜欢这种人物的空虚和无能。但爱情戏份量有些多。最后,多一星鼓励。PS: 最有意思的应该就是结尾极具社会主义特色的字幕完全没有被翻译。
摄影是OK的,无意义也是OK的,故事有点差强人意。
香港黑帮片的模仿痕迹+文艺片必有的矫情旁白,虽然讲的是四川话(不太标准),拍的是长江边上的立体重庆和坡坡坎坎的小街小巷,但还是无法共情。演员面相有些精致不够江湖气,故事浮于表面,人物情感也立不住,“街娃儿”这个词没有落地,遗憾。
抽离掉所有东西来讲,无法否认一代人的精神状态就是这样。看不清或者选择性逃避,只是因为离得太近
虽然时代背景很多穿帮但是处女作完成度和表达真的好
台词量很少,但电影的情绪很浓,前面一直憋着口气,直到最后才倾泻而出。很喜欢开头第一幕的设计,一面墙隔出两个空间,冷暖色调的对比很强烈,但无论热闹冷清都同样弥漫着一些消极的气氛。很奇怪的地方是,虽然电影取景、演员口音都尽力呈现西南特色,但我始终感到悬浮,总觉得少了什么,整个镇子有种空荡的虚无感,似乎只余下这些男男女女来来往往、碌碌无为,漂亮但是很空,没有什么生气。暴力的部分不是很锋利,但明明电影讲述的是困在镇子街头无路可逃的青年,却有一种始终流浪无处归根的气质。
余皑磊的老混混演的不错,李九霄的角色设定让人无语,一个混混为啥弄的矫情兮兮的,句句台词都在叩问命运,不像街娃儿,倒像哲学家。女性角色的设置更是莫名其妙,九儿为何走了又回来没有交代,回来后去医院找李九霄就这么巧目睹他爹咽气,然后找人的方法千万条,非要来个午夜狂奔在街上来回乱晃找李九霄,再然后就这么巧被余皑磊驾车撞死,完成她作为一个永远活在李九霄心中白月光所在的使命,这个女性角色太符号化了吧。
没啥劲确实没啥劲,可拍可不拍,但是同类题材算是拍到头了
7.0 导演映后交流给影片加了不少分。沉重而痛感强烈的表达,应该会因为若隐若现、点到为止的叙述,变得十分空洞。这也是为什么这种风格往往受不到更多的共鸣,反而会被认为刻意为之。但少年的迷茫、无助和自救,与周围人构成的关系,真实地表现在每个画面和表达当中。当没有答案和未来的路摆在面前,少年选择沉浸在梦中,老人安心离去,青年则继续苟活。这些却正是最真实的结局。
平遥一次,看完无印象,FIRST二次,再降个0.5。制作没话说,所有演员也都是在线的,那嘉佐也有审美的,每个镜头都在精心设计,说起来很难得。但可惜的是整部电影从头到尾看不到人,尤其看不到一个女性(“xxx是我的”)。这种好看是悬浮空洞的,有眼睛没脑子的。
导演通过镜头语言,环境,配乐等手段,将电影所要表达的那种慌乱,失衡,阴暗,人性考察等概念十分有力的表现给观众。
看了导演的采访,虽没有与他面谈,但是从访谈内容和作品的直接呈现里看得出他对作品绝不是敷衍了事的。
看了。李九霄余皑磊黄米依沙宝亮演得都不错。那嘉佐导演文艺片儿没少研究。拍得很顺。气氛到位。弱情节片子,玩儿得就是个情绪对头。没有方向,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放不下,拼了小命也看不到结果,但是还年轻也不可能平静。当下大多数青年人都这样吧。另,片尾曲《我先》很棒一首歌。学美术出身的那导音乐搞得挺好。真会唱。另另,黄米依恍惚周迅,余皑磊恍惚黄政明。
开头过后不断惋惜,灵光被俗气吞没。“街娃儿”,西北方言中称作“街流子”,我译为“厌家游民”,应当是准确的。人物从头到尾赶着读台词,不停讲话,观众和角色无法喘息,匆匆忙忙。拎出来的旁白显得笨了,对电影来讲是破坏性的。旁白不是补充,声源的合理性没有。全片不是主角在讲故事,否则不在场的场景无法解释。后面旁白转变为独白。空间与叙事联系太弱,多数情况只是角色活动的场所。拍得太干净,李九霄的造型脏的新。“街娃儿”之所以趿鞋是因为脚太烫,没放松的地方,“厌家游民”是没有能休息的家。有几处拍的过于省力。比如花瓶砸头,花瓶是碎不掉的,即使碎也不是这种方式,糖浆玻璃将冲突消减的一分不剩。推车,演员没使劲车就动了。沙宝亮像片警。这样的首作看多了就会叹息,我们是在其他人的尸体上拍电影,全是败笔换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