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唯美的文艺范儿慢镜头颇让我觉得扯蛋,这导演怕是玩艺术玩儿上瘾了也不看场合?
逐渐,意识到这群享受青春美好的男女本就是春游心态投入到了战争中。
只知浪漫唯美,荷尔蒙爆燃,不懂生离死别,咫尺人鬼。
导演就是要表达出这种感觉。
而那些成熟的长者曾经的领导阶层已经早已经带上全家逃离了城市,并对自己心有愧疚的儿子说“将来你们会感谢我的”。
然后,血肉残肢如雨泼下,鲜花一样的生命瞬间毁灭,地狱场景一幕幕铺开。
不管怎么说,弱小的波兰起义军也战斗过了,壮烈过了。
男主也证明了自己是个勇敢的战士。
可是在火海尸山中看到了爱人被蹂躏的惨状时,终于被死亡击倒,彻底绝望跪地投降。
居然能被曾经善待的德国军人放过。
在游过河流逃出生天时,恍惚中看到爱人笑容依旧。
观众刚刚想庆幸,却下意识地明悟这只是个美梦。
真实的是,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剪影,在绝望的深冬的江心沙渚上,远眺着整个华沙在地狱之火中燃烧坍塌。
波兰啊,悲摧的国家!
没有自立自强的根本,就只能这样。
眼看着最美好的青春被残酷撕碎,却只有无语悲伤。
补记:忍不住想比较国产《芳华》。
同样的题材,本片在直面历史惨淡的真相、表现青春美好毁灭的力度深度上都要超出太多太多。
连真话都讲不出来的✘✘,创作伟大艺术作品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浴血華沙》和《華沙間諜》這兩部電影要連在一起看。
前者為紀念華沙起義70周年而拍攝。
電影宏覌上打動人心的是華沙起義本身發生在納粹即將覆亡的1944年8月1日,蘇軍在蘇聯戰場已取得決定性勝利,一路進攻德軍已扺華沙城下,此時,波蘭流亡政府命令反抗軍起義,卻遭到德軍血洗,戰死20多萬,華沙城85%夷為平地,而蘇軍隔河覌望,63天,拒施援手。
波蘭再次領略了蘇俄之邪惡。
的確,對西方而言,二戰伊始,便是蘇德瓜分波蘭,並且蘇軍的殘忍所犯下的戰爭罪行,不壓于納粹,納粹是種族滅絕,蘇俄是國族滅絕,瓜分波蘭後,蘇軍將波蘭2萬多軍官和知識分子集體屠殺于卡廷森林,且拒不承認,直到蘇俄解體,葉利欽時代檔案解密,卡廷慘案才得以曝光,布爾什維克的邪惡和納粹對比,不遑多讓!
正因為如此,波蘭在英國的流亡政府在面臨納粹戰略上行將就木之際,命令國內反抗軍起義,策應蘇軍對德國的進攻,是希望首都的主導權不要淪入蘇俄之手,然而,這樣的小算盤在冷酷的紅軍面前碎裂成泥,斯大林命令扺達波蘭城下維蘇瓦河畔的蘇軍停止進攻,借德軍之手滅掉不信共產主義的波蘭流亡政府軍隊。
并在戰後扶持共產政權控制波蘭乃至整個東歐,甚至成立華沙條約國軍事集團,和西方民主社會冷戰熱戰,波蘭和東歐陷于萬劫不復,直到1990年,蘇俄解體後,波蘭團結工會領導的民主政權經選舉上臺,50年後,在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將波蘭總統旗、國璽、總統印、總統綬帶、1935年憲法正本這些波蘭共和國法統象徵送回波蘭,交給民選政府,宣告流亡政府完成使命。
而《華沙間諜》則是反應蘇德瓜分波蘭時,波蘭政府如何流落英國,國家銀行諸備如何輾轉萬里逃過德國洗劫。
在微覌上,《浴血華沙》打動我的有幾處,男主眼睜睜看著母親、弟弟慘死德軍之手,臨死關頭母親暗示兒子萬勿出聲!
男主自此處于創傷後症候群,失去運動及表達能力,而此時本是貴族小姐的女主毅然擔起保護男主的責任:「為了你,我要活下去!
」同樣,在殘酷的戰場上,當小隊被德軍狙擊,一名戰士受傷暴露于德軍射界,所有人猶豫要不要冒險去拖離傷員時,同樣是女主的貴族哥哥挺身而出,卻死于徳軍枪下。
有的事,知不可為而必須為,是緣于信仰、教養、個人價值觀。
古老歐洲,迄今分裂的傷口仍未癒合,蘇共占據的東歐,如捷克、波蘭和未受布爾什維克荼毒的西歐,不說英法,就說奧地利,人們生活的環境和氣質明顯區別。
布拉格和維也納,兩座偉大的城市,布拉格的臟亂,維也納的乾淨溫和不可以道里計。
本评论对具体情节稍有涉及,不过应该未达到剧透程度。
总的来时故事剧情比较紊乱,男女主角情感戏让人完全看不懂,实乃一大败笔。
起义军作战情节不多,比较完整的只有两次:男主角在墓地负伤的战斗和最后起义团伙被全歼的两次。
不过电影中德国武器的道具倒是比较逼真,先后出现过一辆豹式坦克(应该是保留至今的原品),一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影片中出现时间和豹式坦克一样,不过跟在豹式坦克之后,没有开火,只是一闪而过出现也许很多观众都没看到),一辆德军歌利亚遥控坦克(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这个武器),一辆不明型号的装甲车(影片中被起义军缴获示众)。
影片中的交火中弹镜头都比较逼真血腥(略重口需谨慎),被打中的起义军士兵身上的弹洞、喷泉般的鲜血、断胳膊断手、被炸碎的人体组织器官在影片中都有展现。
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沙城起义前的安宁祥和(完全看不出战时的样子)与起义后的断壁残垣之间的鲜明强烈对比,这应该是导演想极力表现的战争的残酷无情血腥,以及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无辜与灾难。
电影里比较玩味的地方有几处:起义军善待了一名在刚刚起义时被俘的德国党卫军俘虏,这个严重背离了史实,在华沙起义中交战双方完全是不留俘虏的残忍,我想导演安排这个剧情的目的主要是突出波兰起义军的仁慈和善良并与德国军队的格杀勿论作出对比,然而电影中却又多次发生起义军战士处决德军俘虏(甚至是伤员和明确投降的)的情节,因此之前为何善待那位党卫军俘虏的剧情安排我不是太理解,难道仅仅是给电影末尾做一个小小的回应?
如果是这样的话实在是一大败笔鸡肋;电影中还频繁出现的一个槽点就是德军的冲锋枪经常没子弹,然后就让起义军战士趁机冲上去肉搏,估计是为了增加刺激的白刃战剧情的考虑,然而因为实在是没子弹的剧情太多,让我看的很无语,动不动就出现德国士兵开了两枪就没子弹然后把枪一丢扑上来的情节,唉!
片中镇压起义的德国士兵酷爱的面具头套也相当的无厘头,在所有华沙起义的史料照片录像中都没见过有面具头套的出现,电影导演添加这个道具的目的估计也是为了凸显德国军人的恐怖和残忍吧,然而给我的感觉就是无语加无语,弄得和现代站在/科幻战争军事片一样。
总的而言,作为一个极为少见的波兰军事电影,也是我看的唯一一部波兰电影,整体还差强人意,如果对波兰起义有兴趣的话可以一看,如果是奔着刺激的战斗剧情去看的话,不推荐。
华沙1945年解放的,1944年那次起义是华沙流亡政府为了赶在苏联人之前拿回政权,造成既成事实而发动的。
大白话,那根本不是准备充分的严肃的起义,那就是一场临时起意拿着人命搏权力的政治斗争。
斗争的结局是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抵抗以后,在被全歼前,抵抗军向德军投降了。
顺便一提,全歼华沙人的,是希特勒当时从党卫军残兵和后卫队调过去的乌合之众。
这帮子人顶着的是党卫军的盔,但是有不少都是刑事犯,逃兵,哈萨克,诸如此类的玩意。
大白话,那不是德国正规军,那是一支拿着枪,杀红了眼,没有军纪的部队。
而且当时因为俄国人离得不远,德军前线压力大,从一开始就下了先开枪后喊话的命令,只求赶尽杀绝,不求其他。
补充完这些个历史背景,再回头看导演为什么要把一开始拍成一群半大点的屁孩子的唱着歌跳着舞嘻嘻哈哈眉来眼去泡着妹子去起义。
懂什么叫讽刺么?
还壮烈的反抗斗争被导演拍坏了.....壮烈个毛线啊壮烈,蠢烈就是蠢烈。
那些个留言里说什么壮烈斗争的,都是和这群傻逼孩子一样的蠢,烈不烈的,另说。
还有喷傻逼大波波墙头草的,大波波和苏联的恩恩怨怨,碍着你意淫谁了?
人家大波波死的不是人?
脑子有病吧?
要不是我这里骂上瘾了停不下来,你们这种玩意我平时骂都懒得骂。
还有几个傻帽喷什么最后男女主角相会了,脱离现实,为了显示出自己有现实还逼格十足的拿起来“云播放快进看完”了。
看过来,傻X,那个云播放快进的傻X,快进的慢一点,数一数最后镜头里小岛上有几个影子。
秀智商下限,没见过你这样秀的这么出众的。
低端,底子,渣。
没错,就是说你呢。
顺便和几个同意见的抱个拳,虽然咱们在那几个慢镜头上有分歧,不过我真心觉得那个MTV式初吻拍的挺不错的,一开始还浪漫着呢,都青春着激情着呢,其实拍的我感觉不算突兀。
后面几个慢镜头确实有点多余。
画蛇添足。
不过那个强暴戏是只有我一个人喜欢么?
(⊙_⊙)你们不觉得这个强暴戏拍的张力十足么?
那姑娘那个样子看的真是心都碎了啊....这女主角选的,一级棒啊....
最近,民众火气比较大,张口闭口就是灭阿三、平TW、打航母、多造壮阳的蛋蛋,网络上一片踏平地球之势。
这个片子拍的很精彩、很残酷、很艺术、很讲究。
背景是一群美丽绽放的大好青年卷进了1944年的以失败告终的华沙起义。
影片开始部分,除了纳粹对波兰工人的欺凌,一群华沙青年的日常还是有很多开心和浪漫,整个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然后,德国人要撤了,苏联人要来了,波兰抵抗组织决定搞一次起义,赶在苏联人之前控制华沙。
然后一帮浪漫青年就积极踊跃报名参加了起义,也准备为了祖国和人民,大干一番。
结果,立即就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德国职业军人的杀人手段和朋友亲人爱人的各种死法,战争原来一点都不好玩。
本片对战场残酷的表现非常出色,个人觉得超越了《拯救大兵瑞恩》的诺曼底登陆片段,超越了《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屠杀片段,更超越了《敦刻尔克》的牺牲片段。
战场上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的各种瞬间毁灭和惨状,影片拍得很血腥很细致。
影片在今日繁华的华沙夜景中结束,也是告诉观众,战争,真的很残酷。
从这群年轻人的身上,看不出一场战争将要发生的前奏。
他们在明媚的日光下游泳,在青葱的草地上野餐,一边谈笑,一边迷情,推揉着,抚摸着,眼神交换着,不仅有荷尔蒙和爱意,还含混着零零散散的革命、理想、激情、仇恨这些东西。
也许我们小看了这些零碎的激情。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全世界的少年人看来都是一样。
他们今天可以在野餐地过家家似地宣誓加入伟大祖国的军队。
明天偷着母亲收拾好行脚,像离家出走似的逃出家门。
后天就看着昨天骑车载他飞驰的女同伴,炸死在废墟里。
恍惚间,和前不久上映的几枚《芳华》的片段,竟颇有些相像。
对于年轻人来说,战争在开始前,总是和鱼水交欢之前的肌亲一样充满浪漫,被企盼着来临。
谁又能苛责他们?
这就是力比多,爱一个人的爱、爱一个民族的爱、爱自由的爱,似乎是同一种爱。
特别因为波兰的天主教背景,十字架和修女影片中的在场,似乎更便于观众去理解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愚蠢情结。
再者,波兰民族的千年苦难,不断强盛,被吞灭,复国,强盛,又吞灭,又复国。
历史性地造就了波兰人在夹缝中挥霍生命的浪漫,转而又可以奋起为民族的尊严反抗到粉身碎骨的性格。
波兰人把他们的残酷浪漫主义带到了战争的诠释中。
他们穿着军装和母亲跳舞,他们踢着滑稽步逗家人欢笑还会敬个军礼。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接吻,子弹就像长了上帝的眼睛避开了伟大的爱情。
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浪漫的高度。
高速镜头把这些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高速镜头出现,战争的残酷就突然蒸发了,只剩下被电光石火衬托着的,空气中弥散的美。
当高速镜头戛然而止的一瞬,它们又重重跌回现实之中,灰飞湮灭。
作者很擅长这样的把戏。
苦难的历史同样赋予了他们最会诠释残酷的能力。
残酷之至的,是那个波兰起义军在一个街区庆祝胜利,须臾间不知引爆了什么炸碎了半个街区,在团团升起的黑云之后,天上便落下了倾盆血雨和肉雨的场景。
残忍可怖得令人侧目,又美丽之极让人目不转睛。
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残忍的高度。
反战者总是宣扬要“做爱不要战争”,但那是来自战争之外的叫喊。
身处于战争漩涡眼中,留给波兰人的选择只有“要做爱也要战争”。
反抗是民族的骄傲和本能,如果再不去做爱,面对两大猛兽的撕掠中几乎为零的胜算,死也就白死了。
影片的节奏拿捏得很好,它挥斥了音乐的力量。
突然的炸响和枪声固然给人惊吓,但舒缓的音乐对节奏施加的延展性更大。
时来的奏鸣曲舒缓了节奏,增添了悲剧的空气,有时候又化为画内声音,比如,在弹痕遍布的楼道里厮杀,伴着炸开的血肉死亡四至之时,战斗的全程伴着不知哪个房间里传来的,不知是留声机还是广播的弦乐曲,音乐无处不在的规律性拎着暗处潜伏随时突降的死亡,反衬着战争的无妄,强化了节奏的韧性。
影片采取的视听基调,有种“去掉历史”的“游戏感”。
粗粝的、高反差高清晰度高动态范围的影调,发光可见的弹道,跟随视角长镜头,大量动作慢镜头蒙太奇,竟然还能见到一两段fps里才有的第一人称视角持枪镜头。
有时候突然感觉是在玩随意某一代的《使命召唤》类的游戏。
不知是为了贴近院线工业和观众喜好,好点燃肾上腺素,还是从过度诠释出发,为了突出战争中命如草芥,如游戏般,而有意为之呢?
虽然增强了残酷,但削弱了历史情境的辨识性。
总之不可明说,有点古怪。
镜头的视角默默表达了这群少年人对于死亡的态度。
被枪杀的战士,被炸死的平民,死则死矣,镜头不会再回来拍他们悲惨的尸体,好去渲染“沉重的生命”。
因为这群少年人的眼睛从来不会再看尸体第二遍。
镜头也不总去渲染濒死的痛苦,而只是交代血流如注已无可救,好给他们不要浪费时间,继续冲锋的理由。
反倒有时还“残忍”地表达了对轻易丧命的嘲弄,比如男主人公的突击队长被子弹打烂了半边脸,非要摘下头盔,转头对主人公说了两句莫名其妙的胡话,才突兀地死掉。
在紧随其后的情节中,在队长荒谬的死亡中突然掂量到自己性命的男主人公在枪林弹雨中奔逃,高速镜头又赋给了这个场景怪异的游戏性。
看来,对这群少年来说,他人的生命是轻的,在激情面前,分分秒就可以丢掉,典出去。
他们底子里是自私的,任一个人的死亡中,只有爱人的死亡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神经。
男主人只有亲眼见到母亲和弟弟被枪毙,才精神崩溃,即便如此镜头仍没有再看他们的尸体一眼。
就算是天上掉下血肉,女主人公在短暂的恐惧后也显出了坚韧的麻木,在血雨落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爬出去找他的爱人。
因此,这种自私的生命视角,决定了这是一场属于年轻人的激情澎湃,却又徒劳无益的起义。
决定了影片对历史的读解姿态。
这是一场有意义也无意义的起义。
如果不起义,华沙可能就不会几近屠城。
但这场少年人拉上全城陪葬的起义,用这些不足为道的生命换来了伟大的自尊和意气。
但自尊和勇气又意味着什么呢?
桥又在原处建起来了,城市又在原处建起来了,人口没了又有了,苏联人进来了又走了,社会主义进来了又走了。
如果没有起义,历史似乎也不会因此有所不同。
虽然影片最后的字幕称颂波兰青年的勇敢和波兰民族的坚韧。
但那个从废墟到繁华的叠化,和叠化显现出来的那个现代华沙漫长又沉静的空镜,似乎在说着不一样的道理。
它在说,在历史的沧海变幻面前,这个走向暗弱的民族的激情和抗争,永远是卑微和渺小的。
她的伟大不在于此,她的伟大在于,接受了激情和反抗必然的失败后,这个民族仍然能够收拾残破的山河,隐忍坚强地生存下去。
这场反抗可以不发生,波兰人民可以选择。
二战也可以不发生,但波兰人民无法选择。
像女主人公圈养的那只怪异的家鼠作为玩物,被紧握在女主人的掌心中无法挣脱。
显而易见,这就是波兰自身命运的暗喻。
但老鼠本身,卑劣却有着无尽的生命力。
在影片的尾声,绝望的男主人公不断呢喃着,“一起到河边去吧”。
没有人知道河边是不是代表着救赎,但必定代表着些许悔恨。
“河边”似乎只是一个虚幻的符码,是无指向的希望,希望的空壳。
它是影片首尾呼应的眼睛。
在影片的开端,男主人公在河中的沙渚邂逅了女主人公,那时候,所有的伙伴都在河边站着坐着看着笑着,没有离散,没有背叛,也没有明天。
最后,精疲力尽的男主人公再一次也在河中遇见了女主人公,那时河岸边一个人也已经没有了。
这种轻易相遇的渺小,让人想起安哲罗普洛斯的《哭泣的草原》中一个恰好对位的场景,那个年老的母亲为了寻找战死儿子的尸体跑到河边,却发现儿子的尸体躺在对岸水边,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
安哲要说的是历史不可承受之重,这本电影要说的却是激情不可承受之轻。
经住了战争洗礼的两个疯子相遇了。
上帝总会留下一两个疯子来见证毁灭。
选择毁灭后的生存,才是这本电影隐在的主题。
这就是波兰民族愚笨而残酷的浪漫主义。
不过,“引刀成一快”的年轻人总不会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会成为历史本身,同样也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会被历史掩埋。
在这一点上,确实全世界的年轻人可能都一样。
桥被炸了,八十年后又矗在原地。
战争虽然结束了,就好像没发生过一样。
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自由,还是为了意识形态《浴血华沙》深度解析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大家好!
今天鲤鱼给大家介绍一部悲壮的波兰战争电影《浴血华沙》,电影上映于2014年华沙起义70周年。
时至今日,这场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民间抵抗运动,已经过去了将近八十年,用不了多久所有的亲历者,终将会离开这个世界,而这部电影会长久的留下来,将是了解这次起义的一个侧面。
本片的导演是八零后,几位主演大多是九零后,主创团队的年龄构成,使这部电影基本可以代表,绝大多数现在波兰年轻人对于华沙起义的认知。
二战期间德国战车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被战火洗礼的众多国家中,我觉得波兰是最悲催的一个。
首先夹在德国人和苏俄两只巨兽的中间,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容易;其次波兰人喜欢义无反顾的选择站队,也是这个国家经常独立个百十来年之后,就会被从地图上抹去的主要原因。
电影以年轻人的视角,演绎了1944年华沙起义的全过程。
故事没什么好说的,后面鲤鱼给大家详细分析当年的历史事件。
电影比较特殊的地方是战争场面的影像风格,有种二战游戏的既视感,配乐也会出现动感十足的电音。
鲤鱼不是很喜欢这样时尚的表现方式,用浮躁讨巧的花样表现悲壮的主题,我觉得有些不妥。
曾经看过一条评论,说这部的战争场面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惨烈的战争电影。
我不同意,历史上华沙起义的惨烈程度,要超过诺曼底登陆数倍,可惜波兰电影人没能还原自己民族的这段惨痛历史。
华沙起义真正惨烈的地方不是有多少人在战争中倒下,而是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什么。
很可惜,身处华约阵营时的波兰,没有认真反思过这个问题。
而加入北约以后拍摄的这部电影,仍然避重就轻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其实不只是波兰,最近几年全世界范围之内,历史虚无主义都大行其道。
一部纪念华沙起义的电影,却没说七十年前慷慨赴死的勇士,为了什么而牺牲,这样的作法谈不上以史为鉴。
在眼下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格局下,波兰人再次选择成为悲剧的主角,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鲤鱼算得上是个准军事迷,对华沙起义这段历史也很感兴趣,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看过一些,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的视角都有。
这段历史仔细想想真的十分具有戏剧性,前面这些国家的表述,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地方,而波兰就和现在这部电影一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选择对一些关键问题避而不谈。
下面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结合这部电影谈谈对于华沙起义的个人看法,尽可能的不带意识形态的立场,希望能抛砖引玉,尤其是对于热血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大家能冷静的思考他人的历史教训,当面临一些关键抉择时,会变得理性的多。
一华沙起义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现在公认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
苏联解体之前,包括我们的历史书籍在内,很少提到与此同时,苏军也入侵了波兰的东部,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在苏德的夹击之下,波兰坚持了一个月零几天之后全境沦陷。
对于波兰人来说,侵略者不只有德国人,也包括苏联人。
1944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逼近波兰首都华沙,进驻维斯瓦河东岸,华沙被苏军解放只是时间问题。
这里需要的思考的是,苏军占领华沙对于波兰人是否意味着被解放,这个不好说。
可以比照美军进入伊拉克或者阿富汗以后,当地人民的心态,肯定不是所有人都会欢呼雀跃。
这不是说今年二战胜利纪念日时,美英将苏联踢出了解放者名单是正确的,美英的作法是既疯狂又愚蠢的举动。
无论二战之后苏联对这些国家做了什么,当时把欧洲大片的领土和人民,从希特勒的淫威之下拯救出来的正是苏联红军。
波兰与俄罗斯自古而来的恩恩怨怨太多,而对于俄罗斯这个巨无霸邻居,波兰总是选择全面投靠,或者全面对抗的极端立场,苏军的到来会有很多波兰人,视作是占领而非解放,有很多的历史渊源在里面。
而且二战后期在境外作战的苏军军纪有很大问题,这个不用看西方的文献,鲤鱼是东北人,我外祖父那一代老东北,叫日本人是小鼻子,苏联人是大鼻子,而他们心底对大鼻子的厌恶和恐惧,甚至是超过日本人的,至少也觉得差不多区别不大。
二华沙起义的目的说这次起义是为了自由而战,鲤鱼觉得这是西方历史学家,为美化当年鲁莽而且荒唐的行为,编造的一个美丽谎言而已。
1944年8月的华沙起义,与前一年华沙犹太人起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犹太人是实打实的不自由毋宁死。
而这部电影中的起义,只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组织这次起义的波兰流亡政府,目的就是在苏军进驻华沙之前,夺取政权建立亲西方的政府。
可能有朋友会说,抵抗苏联人大国沙文主义的统治,也是一种争取自由的表现。
这是伪命题,如果起义发生在1964年,可以说得通。
44年不行,不能假设苏联人后来怎样做,而让自己国家的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
另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是,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在华沙起义之后,苏军一直在维斯瓦河对岸袖手旁观。
反过来想,苏军如果在起义后进驻华沙,究竟是解放者还是占领者?
这和几个月以后苏军进驻华沙的区别,只在于波兰流亡政府是否建立政权。
华沙人民想摆脱纳粹的统治,起义与否都要有苏军的到来。
三起义过程中波兰流亡政府稀烂的战略层面误判随着苏军的逼近,在1944年7月总部在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又得到了德国国内暗杀希特勒的消息。
此时波兰流亡政府至少在战略层面上,做出了两项致命的误判。
一,苏军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华沙。
事实上在1944年6月22日,在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三年后的同一天,苏军发动了诣在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的“巴格拉季昂”行动。
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苏军击溃了德军王牌的中央集团军群,8月1日华沙起义开始时,德军和苏军正处于鏖战的胶着状态,到达维斯瓦岸边的只是白俄罗斯军团的一部,并非苏军的主力。
与此同时战斗民族在二战中的每次大规模会战,基本都属于惨胜,几十万伤亡人数是不能再少了。
所以说即使巴格拉季昂行动取得了全面胜利,苏军不经过修整就再次攻坚,绝对是不可能的。
二,德国并没有因为暗杀希特勒而出现系统性崩溃。
即使在苏军进攻柏林时,柏林市民在已经失去军方战略性指挥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波兰人此时高估了苏联人,却低估了自己的死敌德国人。
8月1日傍晚时分,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救国军,开始对华沙市内的德军设施发起进攻。
8月3日在对市内重要据点未能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波兰流亡政府通知苏军,华沙已经组建了波兰的唯一合法政府。
在起义之前毫不知情的苏联人,被这一消息搞得晕头转向。
波兰人这一作法时至今日我也很难理解,是否可以解读为,波兰人认为,当时已经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控制华沙,同时有能力顶住之后必将到来的德军反扑。
因为波兰单方面发动起义,并宣称已经在华沙组建合法政府,等同于拒绝了苏军的进入。
再延伸一下这次起义成功以后的假设,波兰流亡政府希望苏军绕过新政府的波兰继续向西开进,还是止步于波苏边境。
后者不可能,波兰流亡政府的主子,美英也不可能同意。
那么如果苏军非常仁义的绕开波兰西进,波兰则成为了苏军控制区中的一块飞地,与意识形态相同的西方国家毫无联系的孤岛,这个新政府哪来的自信可以顽强的生存下去。
波兰人可能天真的以为这样也可以,但是做好与苏联长期对峙的英国人绝对没傻成这样。
四见死不救苏军在华沙起义期间见死不救的观点,在近三十年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主流看法。
国内的很多公知、大V甚至名家讲坛都持相同的观点。
起义期间苏军曾经派出波兰裔的一些作战单位参战,零零散散人数不多,说是见死不救也不算太冤枉。
历史虚无主义一个非常虚伪的地方,就是在强调对自身观点有利的证据时,会不遗余力竭力渲染,而不利时会选择性遗忘。
先对比一下华沙起义时,苏军和英军的态势。
苏军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正在激战中,绝对不可能同时展开对华沙的攻坚行动。
英美联军刚刚完成“霸王行动”,在诺曼底建立登陆基地,开始向欧洲腹地进发,也没有精力支援遥远的盟友波兰。
起义之前苏军对起义计划毫不知情。
起义有没有丘吉尔怂恿不好说,英国一定是知道的。
那么英国计划过支援波兰人吗?
波兰流亡政府,在英国是有可以直接指挥的流亡军事力量的,在华沙被反扑的德军血洗时,这些波兰军人有着强烈的参战欲望,但是这部分波兰军人被英军空投到了荷兰,去参加“市场花园行动”了。
换言之英军没有帮忙,波兰人自己想回去,英国主子也不同意。
为什么英国会这样做呢?
首先波兰人的起义计划英国人是了解的,与此同时,英国人比波兰人更有战略远见,英国人心里明白,没有苏军的支援起义只能以悲剧收场。
当时苏军的态势,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华沙的巷战,能不能取得胜利两说,最终解放华沙也会大大滞后挺进德国的脚步,英美当时的核心利益是抢先攻克柏林。
苏军如果见死不救,死的也是华沙市民,对于英美反攻还有用处的波兰流亡军人,英国并不舍得白白空投到华沙去送死。
对于英国人来说,问题的关键是苏军,而苏军无论怎样做,英国都立于不败。
华沙起义中大量波兰民众在苏军的面前,被德国人疯狂的屠杀,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此时的波兰,已经是英国人战后规划的苏军控制区了。
苏控区的民怨对于英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而付出代价的只不过是波兰人而已,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国家将是对方阵营中一员。
鲤鱼的这些观点可能会有很多人说我是在为北极熊洗地,没那个意思,历史的罪人不只是苏联人、德国人、英国人,也包括铤而走险的波兰人,华沙起义的参与各方没有无辜的一方,没人能独善其身。
选择性遗忘,与篡改历史同样可耻。
五 起义的代价华沙市民在坚持两个月之后,才被德军彻底肃清,在整个起义期间有将近两万救国军阵亡,而起义期间被杀害的无辜市民超过二十万。
电影中男主人公的妈妈和弟弟,在他的面前被德军枪杀,这个桥段我能看出悲壮,但是我看不出反省。
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奋不顾身的人,都称得上烈士,可是因为自己的热血和冲动,就要裹挟着十倍于己的无辜民众一起陪葬,就不要高谈阔论什么救国救民的大义了,听着让人觉得恶心。
无论如何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1944年的8月,对华沙民众来说都是战争结束的前夜。
五年都熬过来了,几个月之后就将重新获得和平,在战争结束之前,死于战火是多么无奈的悲哀。
华沙起义之后所有幸存的市民都被赶出了城市,这座美丽古老的城市,在希特勒的命令之下被夷为平地。
华沙起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与自由和正义无关,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产物。
甚至可以算是战后几十年冷战前的一次预演,真正的大戏还要演出很长一段时间。
前几天看新闻,德国人和美国人没谈拢,一部分撤出德国的美军,被主动邀请到波兰驻扎,波兰人的勇气仍然令人刮目相看。
有一个强大的邻居不是件好事,如果非得让这个邻居成为自己的死敌,则一定是个悲剧。
死敌之间的结局无外乎两种,征服或者被征服。
如果时至今日还会相信,盟友会竭尽全力帮助自己打败强敌,只能说这样的人很傻很天真。
默克尔不可能永远是德国总理,川普不可能永远是美国总统,普京在任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永远是俄罗斯总统,但是波兰、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只要存在,就永远是邻居。
隔岸观火引以为鉴,把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一步步逼成自己的死敌,是否明智值得所有人去思考,不只是波兰人。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这部片子拍摄于华沙起义70周年之际,二战胜利70周年的前一年。
如果说《狂怒》已经算是血腥的话,那这部片子的血腥程度远远超越了《狂怒》,在男主角眼前枪决了他的幼小的弟弟和母亲,炸弹爆炸后天上落下的血雨和残肢断臂是这部片子中最为震撼的两个场景。
这部片子展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毁灭性的的灾难,以及德国军队的残暴。
被苏联出卖,波兰起义惨遭德国纳粹扼杀。
由于军队素质和武器装备地悬殊太大,导致这场战役成为了纳粹地屠杀表演。
然而凭借着青春地冲动和对国家家人爱人地责任,起义义士大都选择战死沙场。
正如片中所讲:波兰人是你们杀不完地!
片尾长镜头从战火摧毁地华沙慢慢过渡至当今和平华沙,叫人唏嘘不已!
没有虚假地英雄,更没有编造地胜利,在武器装备和战术巨大地差异下,波兰民众地反抗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浴血华沙用一个个残酷地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史上那最黑暗地时代,值得每一个观众去反思和警醒。
波兰战争电影地严谨值得称赞,反观天朝地抗战电影,由于浮躁和利益驱使,我们看到地大都是一个个无耻地闹剧。
更令人费解地是,这样地垃圾不仅没有被禁止,还不停出现在各个电视台地黄金档,每时每刻侵蚀破坏着这个社会地良知和价值观……我无力改变这个现状,我能做地只有保持初心,努力着不被这个世界所改变……
随便翻电影直播看到了这部片子,正巧娃也睡着了。
一群年轻人活力阳光且斗志昂扬,被鼓动着参加起义,为了爱国的心英雄的梦。
哪个男孩子还没有过当兵打仗的梦想。
似乎轻而易举便会赢得荣耀与光环。
男主草率的加入仪式,工厂里毫无纪律的部队,丝毫没有计划的进攻,这些都预示着起义注定是要失败的。
一次小小的胜利便让他们以为这就是战争的全部。
德军反攻开始,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堪一击。
无辜的市民也在裹挟之下血流成河。
战争的残酷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生死较量。
战场之外,凡波及处净成修罗场。
当男主执意要加入起义军,偷偷溜出家门的时候,给窗前的弟弟又跳了一段滑稽的舞蹈,像极了美丽心灵里的圭多,这时便预感永别在所难免,本以为是男主战死沙场,可不曾想却是母亲和弟弟被枪杀在眼前。
无力,愤怒,恐惧,仇恨几乎要把他摧毁。
影片最高光的一段就是女主穿越交战区把男主从另一端的医院带回“解放区”,爱情竟有如此魔力,穿越枪林弹雨,穿越炮火连天。
战争是上层人的游戏,苦难却是普通民众来承担。
影片带给人们太多的绝望,弟弟被当面枪杀,被抱着去围观战利品的小姑娘变成了漫天血雨,女主冒死抱到医院的小婴儿依然去世,所有的伙伴都不在了,最后只有男主一人孤零零的曾经的沙洲上,四周是冰冷的河水,断了的桥,还有火光冲天的城市,而影片的开始是一群少男少女在阳光明媚的河边游泳嬉戏,清澈的河水,洁白的沙洲,碧绿的河岸,多么强烈的对比,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选择起义。
纳粹的压迫,苏俄的压迫,可总归还是活着。
起义换回的上层权利是不是还多过个人自由。
历史终会铭记这些为了自由而英勇战斗过的人们。
波兰什么时候也像天朝一样出这种煞笔导演,新装革履,油光发亮的大背头起义个屁啊,拍得他妈什么玩意
特效太假了
太震撼了!
导演一边用浪漫主义抒发战争青年的爱情和热血,一边用形式主义揭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从画面到剪辑堪称经典。但故事的主线却很弱,到最后也没明白到底是向死而生还是逃亡者该活?三星半吧
殘酷的現實壓過了一廂情願的小清新,屍堆下已經葬送了所有的希望,極權是不會在餐桌上講道理。所謂劇情的“拖沓”事實上留了很多歷史伏筆,有人就是看不出來。
我究竟看了个啥
波兰人1944年在华沙的仓促起义是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组织的,事先没有和苏联通报过,由于德军在苏军的夏季攻势下被打得连连后退,7月20日又发生了刺杀希特勒事件,波兰人对起义前景极为乐观,认为2、3天就可以控制华沙,而苏军这时却在华沙对面停止了进攻。希特勒对华沙起义十分恼怒,命令毁灭这座城市,德军对波兰地下起义军和华沙居民大开杀界,而起义军只是些当地的年轻男女,并无战斗经验,也无重型武器。两个月的战斗后,华沙85%的城区被夷为平地,20万波兰人被杀,其余居民被德军送进了集中营。卡廷事件和苏军在华沙城外的见死不救让波兰人恨透了俄国佬,但现在波兰人也反思当初为什么要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冒然发动的起义,这就是找死。
和太平轮一个水准一个模式。文艺是主菜,战争只是配菜…但问题在于文艺遇到战争这个大环境,很容易就媚俗矫情了,能像钢琴师那样把文艺和战争结合得天衣无缝的电影目前还未出现
被几个片段骗来看了一整部电影,想不通有这么好的制作水平和演员,为什么电影的节奏和剧情推进跟屎一样,还有莫名其妙的慢镜和玄幻一般的情节安排
讲的是华沙人民的爱情故事和过家家起义
坦克出现之前的那个小长镜头拍的不错
很讨厌这个电影,首先是不严肃,虽然是青春片模板的战争片,夹杂在惨烈战争中间那几段类似mv的桥段真的把我惊到了,简直想骂傻逼,男主劈腿这事为啥弄得这么自然?男主角就一怂货吧?从头到尾忙着逃跑,最后你有什么资格愤怒?片尾又游泳到那个小岛上实在太扯了吧,好久没有看完电影这么愤怒了。。
越看越不忍心。从一开始,他们还以为起义只是过家家,第一个人中枪死去的时候还在笑嘻嘻的回望,没有人经过训练。到后来,在绝望中游走抗争,都只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孩子。我不在意历史背景和大国博弈,只是可惜那些逝去的年轻生命。那些姑娘真美啊,那些小伙子们都还傻傻的。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
我人傻了,肉块儿雨?????????????
苏联事先对起义毫不知情,因为波兰的留英资产阶级政府想凭自己的力量收复华沙,没有通知苏联。起义爆发后,斯大林紧急派出联络员跳伞进华沙,但是波兰人不但谢绝了帮助,还居然把苏联联络员的藏身处故意泄露给德国人,导致联络员被德军补货后枪杀。苏联在波兰境内的红色游击队虽然毫无准备,但还是第一时间出动策应起义,遭受重大损失。维斯瓦河东岸的白俄罗斯第一,第三方面军发动数次渡河攻势,奈何对岸是数个党卫军精锐师(没记错的话骷髅,帝国都在),苏联有时一天就牺牲数个营,这对于刚刚结束巴格拉季昂行动,连续奔袭几个月数百公里的苏联来说实在是强弩之末了。黑苏联的时候能不能查查史实?也不看看他苏俄时期的屠杀20万苏联战俘。一方面对人家百般仇视,另一方面在自己快完蛋的时候又指望人家来援助你,这什么逻辑?波兰被虐纯属活该。
多好的题材啊,拍的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
时时的高速镜头和天上降下倾盆血肉的场景,令人记忆深刻。悲惨的波兰啊。
很沉重的一部电影,战争永远是血淋淋的残酷。
年轻的导演年轻的演员,故事也是以那时的年青人为视角,诚然这部电影拍出很多战时的残酷与阴暗面,但电影看着怎么都像是在故意迎合年轻观众,导演对挺多镜头的处理都像是在玩,看起来有种MV与游戏的感觉,高速慢镜头、第一视角镜头以及相对随性的配乐,都让本该严肃的电影多了几分不正经,让本片减色不少。最让我觉得扯淡的就是男女主角拥抱的时候子弹自动避开绕行他们的镜头,这个镜头单独拿出来我会觉得很美,可放在这里就很不合时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天空下起血雨的镜头,场面真的很震撼
这并不是一个抵抗史,而历史事件的性质也已经不必再提,给英国人卖命从没有好结局,唯一的例外请移步1944巴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