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姐

美姐,铁蛋儿的情歌,The Love Songs Of Tiedan

主演:叶兰,冯四,葛夏,冯云,李玉琴,郝帼英,杭志鹏,杜焕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晋语年份:2012

《美姐》剧照

美姐 剧照 NO.1美姐 剧照 NO.2美姐 剧照 NO.3美姐 剧照 NO.4美姐 剧照 NO.5美姐 剧照 NO.6美姐 剧照 NO.13美姐 剧照 NO.14美姐 剧照 NO.15美姐 剧照 NO.16美姐 剧照 NO.17美姐 剧照 NO.18美姐 剧照 NO.19美姐 剧照 NO.20

《美姐》剧情介绍

美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铁蛋的爱情开始得早,八岁就恋上了邻家巧妇美姐(叶兰 饰 成年美姐)。文革禁唱地方戏曲二人台,也驱离了美姐一家人。辗转十多年,铁蛋(冯四 饰)俨然已是条汉子。随着美姐(杜焕荣 饰 中年美姐)与三个女儿返乡,看似忘不掉美姐,铁蛋先与其大女儿(叶兰 饰)私恋未果,却被迫娶了二女儿(葛夏 饰)作为“补偿”。最后决定跟着戏班子流浪,随他出门的却是美姐家的老三(叶兰 饰)…… 有道是二人台不是天天有,情歌永远唱不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真爱自力更生走走停停老鹰想飞横囧青春神探科蓝宜家:组装帝国二龙湖往事惊魂夜亿万第七季心灵与音乐黄大年黑白之门地产老千起落记尼达尔恋爱时代大侦探波洛第十季旮旯山金猪玉叶第二季疯狂开斋节阿松臭鼬马尔科姆的一家第二季坏蛋必须死1988年的妮可极速生活爱丽丝·哈特的失语花满脑都是○○的我没办法谈恋爱王牌投手振臂高挥美国派2柳堡的女人们

《美姐》长篇影评

 1 ) 移情,却不别恋

这部电影带给人的并不是惊喜,相反,是一种依靠简单呈现出来的震撼。

从光影、镜头,到台词、表演,以及这个影片展现的内容,都非常简单,简单到有很多现在已经看不到的纯天然的、原生态的东西。

纵然故事发生的年代离我们这一代人已经非常遥远,这种简单讲述手法展现的真实到残酷的人物与爱情故事,还是能在整体平淡的观影中带给人巨大的心理冲击。

中国的电影市场处于一个井喷的非理性阶段。

《美姐》这样的小成本文艺却又粗犷的片子,在娱乐与吸金至上的今天,可谓一朵奇葩。

新导演,小预算,没明星,文艺片,种种奇葩特性,又决定了其在市场上的局限。

尤其电影中对方言的选择,透出浓郁的地方性与真实性,对于山西和内蒙人来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其无明星的背景下,对普通观众却是一个挑战。

因此这个片子也难以获得院线青睐。

早在金马影展之后,一众影评人对皆此片评价不低。

因此得知此片10月18日上映后,前两周就计划下班后观看。

无奈等到了周五,却发现周边的影院没有一家有排片,只有五棵松耀莱有一场,还是在上午10点的非重要时段,于是只能19日上午奔过去购票观看。

当时的影院内,零落只有5个人,对于这种影片和导演,以及未能填满的场地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片名“美姐”即为故事的起源与核心。

影片讲述男主角铁蛋儿与美姐及其三个女儿之间的情感纠葛。

铁蛋儿虽有移情,但是却没有别恋,他爱的一直是美姐,而他之后也不断在其三个女儿身上寻找美姐的影子与童年时美姐带给他的那种似情非情的懵懂感觉。

大女儿上完茅房提裤子那一瞬间,与十余年前其初见美姐一模一样,铁蛋儿就此一见钟情,看似荒诞,实则相似场景勾起了其情结与欲望,也为影片后续的冲突做了铺垫;三女儿舞台上那一吻也让他想到美姐的吻而心烦意乱;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像美姐一样回到无奈的婚姻生活中。

这三段故事或许可以解读为男人的情欲、爱欲以及无奈接受平淡的婚姻,也有不少人人为三个女儿即是美姐的三个不同化身。

我一直不太喜欢对电影或是文章的过度解读,但是导演这三段的安排在展现情感冲突上还是颇为巧妙的。

甚至可以猜测,铁蛋儿也并不爱美姐。

那个年龄里,即便是一种喜欢,又能坚持多久?

他只是难以破解男人的一种最初想要,最终却没得到的情结,或者说欲望。

虽然电影中有时代变迁的背景,但是通观全篇,导演并没有用力去表达这个冲突,时间的变化更多是一些符号化的东西来展现。

故事虽然平淡,但是感情上的冲击却是非常有震撼性的,这种震撼性源自于真实。

影片中的不少细节,对于没有在北方农村有过经历的人来说,或许难以理解。

我虽然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只有过年时会回去大伯家一到两天,但是电影中的这些细节却将我那些细碎的回忆勾勒成了一条比较完善的线段。

包括父亲打铁蛋儿他却不躲不跑,戏班子美女唱歌后被村里小伙子拦着要搞对象,草房的光屁股“晃了眼”然后在村口众人面前故意说这样的事情,对于小时候曾亲身经历的我来说难以理解,但却是在农村不多的日子里一些断断续续的烙在心底的北方农村印象。

故事的结尾平缓到让人有突兀的感觉。

这种选择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回归,或许也是暗示着铁蛋儿走了一条美姐的老路。

导演的风格非常别致。

很多镜头缓慢、平静。

不少人物面部的特写,将人物性格表现的非常有冲击性。

看似没有技巧,其实却也难得,尤其个人特点会非常鲜明。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今年以来上映的国产电影在迷影上评分过6的只有寥寥二三部小众文艺片,而过7的这是第一部,剩下高分皆由港台导演与海外影片垄断。

对于这种影片,导演或许并没有蓄力奔着市场去,但是我仍然希望市场能够给这样的影片更多的机会,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进步,也需要不同类型的电影百花争鸣,不仅仅需要娱乐与商业化的电影来抓住市场。

而电影,也不仅只有娱乐的功能。

 2 ) 美姐:够土才有味

前段时间,正是影院被一众烂片沦陷的时候,连电影名字似乎都透着“我在坑钱”的骗子气质,让我对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了无兴致。

不过,在微博上倒是看到不少人在推荐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美姐》,赞誉颇多,心里不禁疑惑:一部没有明星存在的电影、一部在各大影院罕见排片的电影,究竟何德何能赚人眼球?

或许光看海报能明了一两分,赤裸裸的光亮大白腿,一副挑逗的样子,像是街头的女子毫不掩饰地拉拢路人:“大爷,进来坐坐呀!

”一般有点洁癖的人都会避之唯恐不及,不是因为圣洁,而是上下打量一番对方后,会在心中浮现出大大的问号:这个……靠谱吗?

不过我当时还是被这样浑身“风尘”的电影吸引了,既然它能博得多人欢心,想必是有些“绝活”,便想一窥其中风姿。

可惜电影院都太高贵冷艳,对这样“来路不正”的电影区别对待,上映个把天,一天两三场,一点都不多分配点“坐台”的时间,这样下去,就算想“点钟”也没有机会。

越是看不到,就越对这电影抱有极大兴趣。

电影院信不过,盗版商难道是吃干饭的?

当网上一放出《美姐》的资源,我第一时间下载,按捺住心情激动,想要一睹为快。

看得过瘾,却不是那种过瘾,希望你别懂的。

电影风尘归风尘,却不是风骚。

尽管电影一开场就是女人蹲着上厕所的场景,然而配上土坷垃、荒草和厚棉袄,扑面而来的农村气息没有一丝卖弄的做派。

小屁孩“美姐,美姐”地喊着,不尽然有仰慕的暧昧成分,却很难勾起心里不怀好意的揣测。

电影中不乏有打擦边球的镜头,但若是把它当情色电影看,小伙伴们肯定会失望。

我宁可把它定位于一部文艺片,却不是玻璃杯折射出七彩阳光、窗台白帘被风卷起的小清新,也不是帅哥回眸一笑能让冬日雪融化、女神蹙眉伤感让春天花坠落的美丽爱情,它浑身上下泛着一股“土”味,几乎是原生态地展现出农村毫无掩饰的食色性,还有娱乐必备的二人台。

一张口,轰隆隆的调子带着一股莜面味,唱的是男欢女爱,是眉目传情,是小两口调情,是姐夫勾搭小姨子,不见羞哒哒,反而更合农村累了一整天就想听个乐的乡亲们的口味,那些三四十集还在要死要活的狗血电视剧,真不如唱戏来得过瘾,还是留给城市里的小白领抹眼泪吧。

甚至电影里都有姐夫和小姨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只是剧情在最后关头一个刹车,恰到终点,让大俗也有了大雅。

如果不及时收油,车子冲过了线,就沦为庸俗,恐怕不是原生,而是乱生了。

最后再说几个亮点:1.主角铁蛋的主演刚一出场吓我一跳,大概是要选择唱二人台的专业演员,整个人看起来根本毫无主角光环,就连名字“冯四”都和主演太不合拍。

可越看到后面越有惊喜,把这个角色演出了可爱,更有一种成长的变化贯穿其中。

2.女主角叶兰,不仅演了年轻时的美姐,还演了美姐的大女儿和三女儿,而且如果不仔细分辨,却很难察觉,三个人物性格有相同处,又演出了差别。

作为导演郝杰的御用女演员,让我想起赵涛之于贾樟柯,两个女主角、两个导演,都有可比较之处,很有意思。

3.二女儿是个哑巴,演员看似无奇,不过最后演员表里的名字还出现在编剧一栏,让我刮目相看。

4.电影里一些情色镜头,包括略微涉及文革影响,虽然说不上里程碑意义,能上映已经能看到审查制度的松动,十分惊喜,相比之下票房如何已经不太重要。

5.二人台听着还挺带劲。

 3 ) 有人用电影记录过去,才能留下那是我们的生活!

今天晚上,又陪我妈看了一遍,本来想陪她看她男神周润发的无双,但是她说看的累,那就换这部看着不累的电影,因为我妈是山西人,而片子里说的都是晋语,其实陪家长看这种野生电影也有点尴尬,毕竟有滚山坡的画面。

看完我妈说好看,野生,是生活,于是又像她推荐了导演,可能有天,我会再陪她看一遍光棍儿吧!

其实作为内蒙人来说,方言熟悉,片子里的多数场景也都熟悉。

看过二人台,其实小时候不懂,我奶奶以及那么多人为什么喜欢看二人台,可能是因为足够荤吧,终于配上字幕,听懂了他们感到的趣味。

同样小时候被大人喂过咬碎的大豆,看电影时,虽然有些恶心,但是想起了这些情景。

甚至二人台剧组遇到过的对手搭台,我小时候也是进去赶过场的!

感谢电影,一些20年前零零碎碎的记忆都涌上来,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吧,感谢导演,用这种形式记录我们消逝的过去。

――2020.3.17二姐的那袭红裙子,让人动人,影视里叫的姐夫都是有故事的,阿紫如是!

2020.3.14

 4 ) “待我长发及腰,姐夫娶我可好?”

创作思想一位连续两届参与西班牙国际电影节评奖的评委,他历经过给郝杰的处女作品《光棍儿》,2012年又经历了郝杰导演的电影《美姐》,他在西班牙媒体上点评:《美姐》和《光棍儿》的唯一关系是男女关系。

如同郝杰导演自己说的“我的电影将永远离不开男人女人那些事儿”,和只是“有点荤”的电影《光棍儿》相比较,《美姐》就绝对是重口味了。

“我是要挑战电影史,他们全是在电影史里继承了什么、发扬了什么。

我的出发点完全与电影史无关,我只对人有兴趣。

”郝杰说自己拍摄的电影将永远离不开男人女人那些事儿,“我对一直对性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骂我都骂不到点上,直接骂我好色就行了。

很早的时候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启发了我,原来那些事还能拿出来说啊,还是艺术,本来还很羞涩,以为只能是在被窝里想的事。

审查郝杰的两部长片作品《光棍儿》与《美姐》都与主题词“性”紧密相连,这也触及到审查制度的敏感带,对此导演郝杰坦言:“《光棍》创作时就知道完全没机会通过审查,索性拍着玩,但是在网络上点击量给了我足够的信心继续下去。

我觉得性是人类最本真的议题,我的电影不会避讳。

我也希望《美姐》能让中国的文艺片复活。

应该说《美姐》是我和审查制的第一次交锋,我之前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过审的顺利程度超乎我想象,我认为现在的审查体制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宽松。

” 事实也的确如此,大纲初审没通过,又调了剧本才通过。

”郝杰很得意:“这个听起来很不像话的一个爱情故事被我拍得非常像话。

商业还是文艺?

《美姐》是一部商业电影,郝杰丝毫不介意,“我已经找到了我的法门,我的力量点在哪儿,所以我不会迷失。

我是很变通的,删除很多大牌导演抵抗商业化,在抵抗什么呢?

其实他自己说不清楚,什么都在抵抗、都在反对,说明他心里没数,不知道抵抗什么。

而且你什么都抵抗,要么别做,要么什么都抵抗不了。

我觉得只抵抗那最核心的就行了,一个广告商要植入,我觉得完全不是问题,我刚出道没机会拍电影,还想着给人拍个广告,就要比电影好看,观众天天盼着看我那广告。

映后采访郝杰说“我的小时候的性幻想对象是邻居家的一个二十岁的小姨,小时候的感觉不是熟女味道丰乳肥臀,而是长得好看,圆脸大眼一副好媳妇儿的样子”采访记者问“你那时候的性幻想会勃起吗?

”郝杰一本正经的笑“小时候的性幻想不会勃起,那时候的小鸡鸡完全不是性的属性,它只负责撒尿和被人捏”“你敢说你小时候没有这类的性幻想?

”采访直播室里,谈笑风生的郝杰忽然质问我们,四个大男人集体噤声了,忽然从谈笑风生的热闹场面完全无过渡的直接切换到安静至极的场景,老陆咳嗽一声举手“我坦白,我也有过,是我表姐” 每个男人仿佛约好了玩真心话大冒险,一个个轮番说,我不得已,扭扭咧咧“我第一次喜欢的是…….”郝杰粗暴的打断我“不是喜欢啊,是性幻想对象!

”我被逼说出“我的性幻想对象是我初一英语老师,她叫宋彬彬”出了直播间,一个陌生来电,一看区号是老家的,接起来,一声怪叫“靠,你小子居然对我们尊敬的宋老师有性幻想!

”我吓一跳“你谁呀,你从哪知道的”他压根没准备和我对话,兴奋的说“我在听你们电台节目直播呢!

你知道吗,咱俩人生中的第一次性幻想对象是同一个人呢。

还有还有,刚才已经有同学给宋老师打电话报告这件事啦……”天呐!

在北京三里屯举办“电影《美姐》私密观影会”上,郝杰导演说“每个男人今天敢当着自己女朋友面公开自己第一次性幻想对象是谁,我就送签名外加合影”没有出现采访直播间里的安静,年轻人踊跃得很,各种性幻想对象开始在“美姐真心话”中曝光,什么英语老师、表姐之类简直弱爆了,有男生坦诚第一次性幻想对象是9岁的时候性幻想单亲老爸新娶的后妈,尽管这后妈对他无比凶残;更有男生坦诚在12岁时就因为自己老是性幻想隔壁的9岁男孩而怀疑自己是同性恋……美姐的私密观影会现场真是各种欢乐各种劲爆啊。

观众吐槽圈内专家虽然一片赞誉,但普通观众却是吐槽声一片,主要围绕影片中讲述的一个男人与母女四人纠结半生的情欲纠葛展开,这种重口味、大尺度的主题虽然满足了创作者的艺术表达,但却给大众接受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影片观影结束后的主创问答环节,就有观众直言不讳的吐槽逼问导演郝杰:“影片中处理铁蛋与母女四人轮番上演的爱情戏份,感觉特别真实、生猛,也更容易让人将注意力放在情欲上,而忽略艺术主题,请问导演为什么要拍这种非比寻常的伦理价值观的故事,究竟是在拍文艺片还是情欲片?

”之前凭借描写农村性苦闷题材的电影《光棍儿》成名的导演郝杰,直截了当的回应了观众的疑问:“电影是感性的创作,我的电影就是我真实的生命感受,这种从青春期一直延续到我长大成人之后的性压抑与性冲动,给过我巨大的喜悦和痛苦,可能我的电影更多是用下半身思考拍出来的,这样最真实接近本能。

零片酬《《美姐》在投资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为了能更好展现二人台这种民族文化,所以在拍摄之初就设定了很多二人台剧团在各地演出的戏份,这就让导演郝杰处在两难的局面,是删戏还是超支影响后续拍摄?

但作为剧团负责人的冯四这时做了对于他来说“很重大的”决定,不仅让整个剧团停工专心拍摄《美姐》,还没有要任何片酬,只是简单收了三万元的卡车油费,最终成就了“原汁原味”的《美姐》。

在剧团停工拍摄《美姐》的同时,冯四不仅没有赚到一分钱,还因为推掉了很多演出而亏损十几万,因为剧团一次演出的时间大概是三天,加上冯四所在剧团在当地很有名气,所以商演邀请一直不断,两个月下来就错过了将近二十场的演出,这个损失对于冯四来说是很大的,因为剧团上上下下所有人都靠演出的收入来生活。

冯四认为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气走恩人2010年罗马亚洲电影节,郝杰邂逅了被称作台湾电影界“大姐大”的著名制作人焦雄屏。

回忆起那个场景,郝杰至今仍觉得有几分戏剧,“拍《光棍儿》前我从来没进过圈儿,我不知道谁是焦雄屏啊。

”但在罗马的早餐桌上,他们相遇了。

“当时桌子上坐着焦雄屏、魏德圣,外国人我说不上话啊,他们都是中国人嘛,我就说我从大陆来的,今天晚上放我的片,叫《光棍儿》,你们来看看我的片吧。

魏德圣说我们有时间一定去。

焦雄屏说我们没时间,晚上要去大使馆。

我说抽时间看一下吧,焦雄屏很坚定,我们没时间,有事啊。

我说那我给你一张碟吧。

她说不用了我有碟。

我说你怎么可能有碟啊。

她说我是评审。

后来我问别人,才知道她是焦雄屏。

第二天老太太看完片,说郝杰你过来,我看了你的片非常不错,我已经跟组委会吵了一架了,让他们必须给个奖,当然给不给最后看他们,反正我的获奖评语写好了。

还说回到国内合作,我给你找钱。

”那时候《光棍儿》还没在网络传开,可以说焦雄屏眼光独到,相中了郝杰。

所以在郝杰的第二部电影《美姐》中,二人的合作顺理成章,焦雄屏担任总制片人,但最后却“分道扬镳”。

“我确实对不起焦老师老太太,她亲自帮我改了三遍剧本,现在很多贡献还是她的,但是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艺术问题。

更大的是我认为比艺术更重要的是生活,是生存。

我是在干一个具体的事,我知道有多么不容易,所以必须干成,我有一个路线图和时间表,到了什么时候必须拍。

但焦老师老太太不同,她认为自己既然参与了,肯定是奔着戛纳、金棕榈去的,否则别动,一直改着,她从来不说什么时候开始拍,就是一直改。

我说团队的人都约好了,人家要接活儿啊,想想我的压力有多大,都快倾家荡产了,快顶不住了。

她不能理解一个真正草根的情况,我认为做成比做好更重要,我知道只要做成不会差,她可能觉得要做就做得更好。

我要拍,那只能把我的恩人气走。

”展望郝杰的商业梦想,就是让舒淇和老杨光棍儿躺在炕上,刘德华和村长老婆靠在飞机上,演绎一出前所未有的,上接卫星下接地气的,人间好戏,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位80后导演不知天高地厚的新电影!

(本文非原创,以上所有文段均来自豆瓣小站@美姐 https://site.douban.com/187952/)

 5 ) 美姐

排片少,绕着南昌城从西看到东,又从东看到西,连着两天在影院看了三遍,真是一部好电影!

二人台的表演很好地见证了每一个事件,二人台是这部电影的主线与灵魂!

铁蛋对着驴学驴叫的那场,导演抓住或者说深切地体会到了那种无助、孤独、宣泄的情绪。

除了词,电影里穿插了很多流行音乐,比如《潇洒走一回》,《甜蜜蜜》,《彩云之南》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音乐响起的时候,你的感情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泛滥起来。

这部电影也是一个二人台的宣传与记忆。

以前只知道二人转,今天通过美姐认识了还有一个二人台。

美姐这部电影不光反映了个人的爱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把这种个人的体验放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当中,这是这部电影最厉害的地方。

《美姐》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的“真”。

银幕上的铁蛋、美姐们活得比现实中的我们还真实,他们听从自己的内心。

 6 ) 不成功的乡土。

《美姐》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虽然他综合了《站台》,《人生》等名片的乡土气质,但在低层次上满足不了对欲望的窥视,高层次上缺乏对人性的探究,中间层面欠缺一个精彩的故事结构。

而且为了兼顾角色的二人台唱功,让一个中年人装嫩演年轻人,丧失了影片的真实感,数码影像更让影片丧失了乡土的质感。

和《站台》,《活着》相比,《美姐》更缺少了历史的纵深感,强调了一个人的四段感情,但却对社会时代的背景完全是浮光掠影的描摹。

原本在诸如:和美姐的不伦之恋,哑巴二女儿的畸形情感上等大有可为之处,却选择了放弃。

让人惋惜。

此外二人台对唱的片比过重,也削弱了叙事的流畅与力度。

 7 ) 一部并不值得大肆鼓励的新人新作

最早知道《美姐》这部电影,是在今年7月份的“FIRST影展”颁奖礼上。

当晚,此片成为最大赢家,一共拿下最佳导演、最佳影剧情片、最佳演员、最佳美术、最佳编剧等五项奖,郝杰导演在领奖台上即兴唱了一段“二人台”。

第二部作品获得这么多的肯定,作为导演当然是值得高兴的。

之后听说此片在各种努力拿龙标,终于上了院线。

昨天下午,我特地去“卢米埃尔”电影院买票观看。

说实话,前几个镜头就让颇令我失望,——导演的镜头语言缺乏“电影感”,估计他对大屏幕的空间尚未构建起完整的概念,很多靠DVD积累看片量的电影青年,拍作品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情况。

而且预算有限、周期有限,不可能有丰富的镜头语言。

我立马调整自己的预期和心态:看故事吧。

故事看似很简单:铁蛋自小爱上少妇“美姐”(美姐是唱二人台的女演员,与铁蛋的父亲是搭档),长大后铁蛋也当了二人台的演员,先后跟美姐的三个女儿发生三段关系,远方有个思念的——大女子、家里有个做饭的——二女子、身边有个犯贱的——三女子。

导演的野心并不在于讲述一个多角恋的故事(否则也不会拿这么多奖了),他试图讲出情怀,也就是大时代与小人物的对撞,而且用了一个四幕剧的模式:第一幕:1966年文革开始,“二人台”被禁演,美姐被迫出走关外,导致童年铁蛋的初恋幻灭。

第二幕:70年代末文革结束,“二人台”恢复政策,美姐携三个女儿回来,铁蛋与大女子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以失败告终(我自动脑补为:文革期间,生活艰难的美姐把大女子许配给了关外的蒙古族同胞)。

第三幕:娶了二女子的铁蛋,生活一团死水,加入了当地的二人台剧团,离家巡演。

80年代初,铁蛋赶上了那拨文艺繁荣的浪潮,荣升为副团长,三女子以一首《甜蜜蜜》考入铁蛋所在的二人台剧团并成为台柱子。

铁蛋拒绝了三女子的猛烈追求。

第四幕:铁蛋们在流行音乐的重重围攻下,难以为继,无奈打道回府。

这么一个充满野心的故事,对于年轻导演来说是很难驾驭的,再加上他们一没钱二没明星三没资源,能做出来、就是成功,当然值得鼓励。

尤其值得鼓励的是:《美姐》的存在,说明我们的80后导演们已经开始思考那些本就不应该被遗忘的问题。

但我并不认为就此应该鼓励年轻导演们过早地拍摄这种题材。

原因在于:越是深刻的故事,越能暴露年轻导演的缺陷。

郝杰导演是80后,无论是从叙事技巧还是人生阅历都还有欠缺。

面对《美姐》这样一个有年代感的故事,他只能浮光掠影地展现一些片断,却无法从这些片断中进行精确的取舍、从而组织成一个真正打动人心的有力量的故事。

最明显的问题:片中的爱情过于苍白。

如果说铁蛋在少妇美姐身上获得了萌动的性启蒙,那么他在大女子身上所得到的应该是性萌动的升华,而不是性冲动和性依赖。

——不要忘了,这是一部文艺片,走心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导演自己认为这是一部“商业片”,但我认为这最多是一部被商业元素包装起来的文艺片)。

其次的问题:叙事无力,没有塑造出年代感。

也就是说,在拍摄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不妨精心设计一些冲突和台词来进行弥补。

当然,本片肯定是做了很多阉割才拿到“龙标”,我们能看到的公映版本只会留下更多遗憾。

所以我更加认为:新人新作的“完整表达”才是最重要,只有作品完整了,才能让导演和作品接受真正的客观的全面的评价。

据说导演已经在规划自己的下一部电影。

——有了这么多奖,再拿到投资拍新作品应该不是难事。

作为一位普通观众,我真心希望郝杰导演拍出好作品。

 8 ) 《美姐》影评:情欲、艺术与乡土的交织

在中国电影史上,《美姐》(2012)是一部注定无法被忽视的作品。

导演郝杰以近乎野性的叙事视角,将晋冀蒙交界地带的风土人情、二人台的民间艺术,以及一个男人与母女四代的情感纠葛编织成一幅浓烈的生命图景。

这部影片既是关于个体情欲的原始表达,也是对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失语的深刻隐喻。

通过铁蛋与美姐一家跨越三十年的命运纠缠,《美姐》完成了对中国乡土社会中爱情、伦理与艺术的三重解构。

情欲的觉醒与异化:从启蒙到救赎的悖论铁蛋对美姐的迷恋始于三岁时闯入露天茅厕的窥视,这一场景以赤裸的生理性隐喻拉开故事的序幕。

导演郝杰在此展现了一种近乎动物性的原始冲动:美姐裸露的臀部与铁蛋未着裤裆的童真形成对照,暗示了性别认知的暴力启蒙。

这种直白的性叙事贯穿全片:少年铁蛋目睹美姐与丈夫的床笫之欢,青年铁蛋与美姐大女儿在山洞中的野合,以及三女儿对姐夫近乎飞蛾扑火的挑逗,共同构成了一幅情欲的蒙太奇图谱。

然而,铁蛋的情欲始终处于被压抑的困境。

大女儿因家庭压力远嫁蒙古,哑巴二女儿的婚姻成为道德补偿的牺牲品,三女儿的热情最终止步于伦理的边界。

这种循环式的挫败实则揭示了乡土社会中的结构性矛盾:个人欲望在宗族伦理、经济压力与文化桎梏的多重围剿下,只能以扭曲的方式释放。

当铁蛋最终回归家庭,与二女儿平淡相守时,导演并未给出传统意义上的救赎,而是以“肚里想爸爸”的童言宣告了情欲的彻底异化——它从炽烈的生命本能退化为生存惯性的一部分。

二人台的兴衰:民间艺术的现代性困境作为全片的叙事支点,“二人台”这一晋蒙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既是铁蛋的精神寄托,也是文化命运的象征。

电影通过剧团走西口的漂泊历程,展现了民间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剧团为拍摄《美姐》推掉商演亏损十几万,折射出非遗保护与市场经济的冲突;另一方面,当邓丽君的甜腻歌声取代了粗犷的塞北小调时,二人台在通俗文化冲击下的溃败已成定局。

郝杰以极具张力的视听语言强化了这种文化断裂。

影片中,铁蛋在舞台上撕心裂肺的唱腔与台下观众的麻木形成刺眼对比,而三女儿身着现代服装在传统剧目中即兴热舞的段落,则暗示了文化嫁接的荒诞性。

这种处理超越了《百鸟朝凤》式的悲情控诉,转而以黑色幽默揭示传统艺术在现代性转型中的尴尬处境:它既无法彻底拥抱商业浪潮,又难以维系纯粹的原生形态。

乡土中国的生存寓言:从个体命运到时代切片《美姐》的时间跨度从文革延续至市场经济时代,但导演刻意模糊了具体的历史坐标。

这种去政治化的处理反而凸显了更深层的生存真相:无论是美姐一家因政治运动被迫迁徙,还是铁蛋在改革开放后随剧团漂泊,个体的命运始终被更大的结构性力量裹挟。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黄土高原空镜——龟裂的土地、萧瑟的村庄、绵延的沟壑——成为这种生存困境的视觉注脚。

值得玩味的是,郝杰对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强化了影片的纪实美学。

冯四(铁蛋扮演者)作为真实二人台剧团领班的身份,叶兰一人分饰美姐母女三代的表演,以及方言台词中夹杂的俗谚俚语,共同构建了一种“在地性”的叙事权威。

这种创作策略使影片超越了简单的猎奇视角,真正触及了乡土社会的生存肌理:当三女儿质问“姐夫,你是不是还想着我大姐”时,她的直率既是个体情感的喷发,也是整个乡村伦理体系在现代化冲击下产生的裂隙。

郝杰的作者印记:生猛美学的得与失作为郝杰继《光棍儿》后的第二部长片,《美姐》延续了其一贯的生猛风格。

手持镜头对性爱场景的贴身跟拍,高饱和度的色彩对冲,以及民俗元素与超现实桥段的并置(如神婆驱邪、狐仙附体),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影像诗学。

特别是铁蛋与三女儿在剧团中的互动,导演通过舞台灯光的明暗切换,将现实与表演的界限彻底消解,实现了情欲叙事与文化隐喻的同构。

但这种美学追求也暴露了叙事的裂隙。

时空转换的生硬(如幼年铁蛋与成年形象的断裂)、次要角色的脸谱化(如美姐丈夫的功能性存在),以及时代背景的模糊处理,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故事的完整性。

影片“在情节前因后果的细节刻画上露了怯”,这种缺陷或许源于独立电影常见的预算限制,却也成为作者风格的双刃剑。

在解构中重构的乡土叙事《美姐》的价值在于其拒绝被任何既有范式收编的叛逆姿态。

它既不是《红高粱》式的民族寓言,也非《活着》式的历史悲歌,而是一曲混杂着汗味、土腥与荷尔蒙气息的塞北摇滚。

当铁蛋最终牵着女儿的手说出“爸以后不走了”时,这个充满妥协的结局恰恰构成了对全片最尖锐的反讽:在情欲、艺术与生存的三重绞杀下,个体的反抗终将归于沉寂,唯有黄土地上的二人台曲调,仍在风中倔强地飘荡。

这部影片提醒我们,真正的民间叙事从来不是田园牧歌,而是在生存困境与人性本真间的永恒撕扯。

郝杰用摄影机记录的,不仅是一个男人与母女四代的情欲史诗,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在现代化浪潮中失语者的文化挽歌。

 9 ) 少了矫揉造作,就不会无病呻吟

老乡师弟推荐我这部电影,因为讲的就是家那边的故事。

其实我一直怀疑有多少人能看的进去这个片,因为全是荒凉的黄土坡,简陋的窑洞,不知所云的方言,还经常来些听着有些难为情的二人台曲子。

最难的也许是一种认同吧,至少我这么觉得。

这个片子是真的很土,土的就跟真的一样。

我接触过片子中的生活,很小的时候也会每年回村里走亲戚,和一样大的小屁孩在沟里坝上刨黄土玩,可惜我多多少少算个城里人,有的多是那种坐着汽车,带着吃喝,上山下乡,体验生活的感觉。

但是我有太多的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看着那窑洞车辕,听着那方言,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亲切。

美姐的时间跨度确实大,再加上艺术与爱情交织的主线,像大多数看过的人一样,我也想到了《霸王别姬》。

但是,二人台的演员与听众也许开始就没敢昂着头把那粗狂的唱腔称作艺术。

在贫瘠清苦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的晋陕蒙地区,二人台更多的是凄凉生活的一种宣泄与调剂,是一种生计。

即使在我们那里,二人台在被搬上电视舞台之前,都是一个不被人看得起的行当,就像美姐一辈子都得忍的那些闲言碎语一样。

即使如今,二人台被当做文化遗产开始抬到了艺术的高度,它也从来没有像南方鱼米之乡,东北富庶之地的音乐形式那样能够被广为传播。

我觉得永远也不会。

二人台里的世界,就是我们那里农村让很多城里人完全无法想象的清苦生活。

它太苦,太枯燥,枯燥到随便一个唱点荤段子的剧团来村里表演一下,就会让全村尾随流泪相送。

那里的农家,跟大家去农家乐的地方完全是两种世界。

这种生活中的爱情故事,却总感觉更让人动容。

村里的人,不会说我爱你,不会搞浪漫,装的少。

感情更多的用眼神,用动作来表达。

当然,你说这种生活里到底有多少是爱情,有多少是本能的性冲动?

都有吧,是哪种其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二人台这门子艺术,也是粗糙的很,但和那里的生活一样,不会无病呻吟。

电影,文字,音乐,都是用来表达感情的,矫揉造作的东西,在我看来连及格线都不该过的。

郝杰,叶兰真是相当不错。

 10 ) 好故事,渐入佳境。

首先,感谢导演的这么一部精彩作品。

刚一起的开头,西北话腔一出来,我以为这格调就定位在和《盲井》《盲山》一样的色彩上——压抑、绝望。

随着剧情进展到中部,陕西话引起了我想到另一部优秀的国产片《天狗》——一个人的坚持和反抗。

感谢喉咙和声音,让人可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鲜明对比着那个一众男人女人大太阳天蹲在黄土墙根之下八卦,嚼他人的舌头。

尽管那歌词满是粗俗和低落,但确确实实是如此的实在——对比当今的纯装逼主义或者更直接的拜金主义——在那歌声里我实实在在听到了人类对爱情的诉求。

我不会给电影分类成为什么文艺片,也不注重它对西北民俗二人台的纪录和承载。

我喜欢的是这个故事,讲得越来越好的故事——渐入佳境。

引用导演的两个词,这是关于“人”和“生存”的好故事。

此外,我看到不同于看过的中国西部片难见到得“希望”。

我也不会为导演拍什么马屁和捧场,我没有看过他第一部的《光棍》,之前也没有看过影片介绍,不知道它得到了什么成就。

唯一吸引我来的是,它在豆瓣上得评分超过了7.5,我个人偏好的及格线。

数一下片中有几个美爆了的镜头,比如两人站在沟壑边上,月下黑夜,以及不甘心地不断重复的文华“美姐,你去哪啊?

”,哑妻着红裙炕上无声的舞步等。

接着吐槽一下观影的现场感,一开始美姐嚼食喂铁蛋的镜头被边上一对年轻人的女人认真地说“好恶心”;以及铁蛋爹因为失明数次打到铁蛋边上的人被现场哄笑,再有大女子和铁蛋从地窖偷情被轰出来被哄笑,等等以及其他我不觉得好笑的片场也被哄笑。

后来被导演吐槽了,说这部片子巡演过不少地方,小结了一下,在县级一下的总体文化素养越是偏低地方播放,越是爆笑,在导演的老家河北张家口,甚至到片中演员一开口说一句陕西腔的台词都全笑了,没想到在清华这样的地方播放也能笑这么多次(呵呵)。

我唯一笑场地地方时俩男躺炕上还抱住取起暖,现场某女生吐槽“瞧那哀怨的眼神”//卧槽#呵呵,这怎么着也着实不是一部喜剧片吧?

根据《乌合之众》,人一旦组成群体,智商是偏低的。

提问交流环节,对于什么配乐、镜头、剧情细节的咨询我并不是很在意。

至于为毛这部片子取了《美姐》这个片名和用的海报都有点那么不搭,导演和主持人都直接开脏话模式骂这是为了能上院线做出妥协,以及票房不佳和对片场被安排在早8:55的不满和无奈。

耗杰导演说,他取的片名是《铁蛋的情歌/The Love Songs Of Tiedan》,以及可选剧照不多。

为了上院线,改名就像喂他吃苍蝇,就算是吃屎他也愿意——这和他拍下整部片子遇到的总体困难并不算什么。

虽然我很认同导演的艰辛付出,我也不怂恿激烈的冲突,但我还是建议导演坚持说服,改的名和用的裸女海报非常吸引不到应有的眼球。

好比如小家碧玉的天生丽质,强行浓妆艳抹后反而会造成欺骗和遭受唾弃。

接着吐槽一下片中女演员的大白腿——实在是太耀眼了,我会吐槽略太假。

以及导演是否区分和执导商业片文艺片,以及是否大屏幕小屏幕推广——其实吧我觉得提问的人应该是更业余的吧,对专业从业提“毛建议”呢。

导演说无论怎么划分商业文艺,他拍的都会是自己喜欢的片。

至于是否网络合作推广,他应该考虑么?

他只需要拍好影片就是了,行业内细分,他不会是十项全能的。

最后印象深刻的一段对话,之前都是对导演的溢美之词,唯一这位女生站起来,对导演提出了忠告,她认为《美姐》没有《光棍》纯粹,担心导演是否“用力过猛”,“掏空了心”,担心导演这样毫不保留以后是否还能进步和排除更好的片子出来。

导演坦诚接受了关于“纯粹”的批评,但是毫不担心自己接着会枯竭,而是“憋得慌”,这些算尽力的表达还并没有释放他自己的心思——他的第三部影片已经在编剧收官中。

是吧,我昨天还看了2005年的《独自等待》,貌似导演之后没出什么好片了。。

.=_=期待和祝愿吧,这是个年轻的导演。

《美姐》短评

铁蛋儿的爱恨情仇。好日白。

2分钟前
  • dent de lion
  • 还行

不是很喜欢看的电影。

3分钟前
  • 李湘
  • 较差

没听说过的二人台,给导演拍得挺好的。中国缺少这样的电影,其实往未来看,不缺,这样的电影会越来越多,也会拍得越来越好。每个人都有家乡,都有故土,有能力的导演用诚意去拍,挖出属于每个人根的情绪,肯定有人买单。

4分钟前
  • 马匪
  • 推荐

快做成纪录片算了

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挺淳朴的一部电影,就是感觉铁蛋太猥琐了,叶兰这个演员分饰三角还让人看不出来,挺意外的。导演的拍摄手法就是力保真实,学习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也学习了《公民凯恩》,虽然是独立电影,故事比较猎奇,但是挺好看的。

10分钟前
  • 娱乐圈梗姐
  • 还行

“哎呀呀走了桃花运,姐妹三人都看上他。”

14分钟前
  • 颜尹
  • 还行

2013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

15分钟前
  • 一字
  • 力荐

除了悲剧闹剧就是无厘头流水剧,国产影坑🕳️

19分钟前
  • 咫尺天涯
  • 很差

电影名真是土到家了...

23分钟前
  • 李格弟
  • 较差

比《光棍儿》差点,不过在看过的2013国产片来说算是最好的了!张家口方言和俄们这一模一样。

25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姐,但并不是每个美姐都有三个女儿:一个是你爱的,一个是爱你的,还有一个你不爱她、她不爱你的,做了你的老婆。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所谓最美电影,难道就是以牺牲基本的电影视听感去还原空间环境的质感和人物的存在感?卖弄粗糙的弗洛伊德性意识,恋母情结,殊不知好莱坞电影早就玩烂了。。。哎。。。。。还有俗不可耐的戏曲段落,抒情不抒情,叙事不叙事,拉低了中国戏曲的品格段位实在是。。。。。。哎。。。。。。

29分钟前
  • 北电考研站台
  • 较差

大篷车、歌舞团,郝杰的《美姐》怎么都会让人想到同样走西口的《站台》,却无吐槽时代的宏大野心,而更是一则细腻又荒谬有趣的个人爱欲史。歌舞公路片的热闹形式,避免了以往国产独立电影必备的乏味气质;陕北十八摸式的只土不豪民俗,也不可能让它成为宝莱坞之梦。搁在国片沉闷的这些年,它确实出色。

30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时间跨度大,人物关系复杂,也试图生猛,但差《光棍儿》好多意思。

34分钟前
  • 大圆满
  • 较差

有种拗拧倔犟的西北粗矿劲道,当作猎奇片来看感觉还行,但电影的格局太小当心捧杀。没有后期处理过的(现代感)灯光也是大问题。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7 骚劲

39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中国导演普遍的不喜欢找主题,即使找了,也和片子本身的表现形式一样一如既往的含蓄,抛开一些时代感和演员身上的瑕疵,那种地域性原生态的戏曲文化、民风民俗和某些时期的社会状态都很够味,只可惜失败的时代感营造让一个堪称史诗的情欲故事只剩下了一股子土骚味儿,幸好还够土够骚。★★★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文革十年,小屁孩铁蛋突然苍老(…演员比较老),神奇的三姊妹组合,美姐形象一分为三,拥有却失去的、得到的以及不能的。歌声在草原和黄土坡上异常嘹亮,结尾略嫌松散,做旧的时代感可能有不足,但成亲前后段落异常好。红尘啊滚滚,太多的情歌啊唱不完

43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SIFF6截至目前个人年度最佳独立片,二人台文化在文革打压和流行冲击中流露出的原生态,和铁蛋对大姐忘不了的隐忍一样纯粹。三位一体的“美姐”(性启蒙、性冲动、亲情)都不如热炕头被窝里的媳妇,因为前者是“在梦里,我一时想不起”,后者才是“花儿开在春风里”。

4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6或6.5

46分钟前
  • 妖灵妖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