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电影,看的时候就象第一眼看到九寨沟,或者第一次看到西藏的雪山,只能张开嘴巴:wow那年看他的《回归》就是这种感觉,当看这个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知道这感觉又回来了。
这片子有种特别的风格和味道,摄影和调度营造了这种风格,首先构图选景非常讲究,基本每个分镜都可以拿画眶来裱;镜头很简练,绝不没事乱晃,往往是物或人出入于镜头而不是镜头随着物和人乱跑,这样的效果营造出更多的画外的空间,更多的张力,而更多时候靠声音巧妙地叙事(比如最后医生把门关了,镜头静止在门上,而汽车发动机响了,示意人去楼空),甚至是剪辑(最后电话铃声错位);色调和服饰高度的与主题统一(多冷色调,营造出夫妻难以沟通以及妻子的寂寞孤独)。
很多人觉得他的电影很“老塔”,不过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老塔要个人化的多,而安德列其实挺考虑大众的(dvd后面的interview里他自己也强调观众是第一位),首先他有个很完整的故事剧情,并且不断靠悬疑抓观众眼球。
从开头说,那个负伤的男人是怎么回事?
妻子是和哪个男人有染?
妻子死后医生和他哥说有什么重要的问题要沟通?
医生发现的那封信背后到底是什么?
电影没有马上告诉你答案要你慢慢看下去揭开。
所以,二个多小时在美伦美换的风格化影像以及叙事的张力下并不显得有多么长了。
花絮里安德列说其实拍这片有许多的压力,因为外界总说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肯定是失败的。
不过不用担心,在我看来这片依然是个牛片。
Vera为什么说孩子不是她丈夫的,我看过电影的理解是:Vera应该是个对爱情很理想化且坚贞的女人,但与丈夫共同生活多年后,感觉自己与丈夫Alex之间已经没有爱情,甚至是没有什么感情,两人关系冷漠,Vera觉得自己只是丈夫的一个附属品,而这个附属品的价值堕落到只是为丈夫生儿育女,照顾家庭。
看电影时有一点让我感到奇怪,Vera似乎对她的两个孩子比较冷淡,而她的两个孩子也明显更喜欢父亲,基于这一点,我猜测vera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感觉自己什么都丧失了,那两个孩子只是她为丈夫生的,是她丈夫的孩子,而不是她的孩子,所以当她再次怀孕的时候,她想把这个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而保全这种状况的唯一做法,就是自杀,同孩子一起死去,才可以使他真正成为自己的孩子,所以呢,vera会说这个孩子不是她丈夫的,这种说法与生理上没有什么关系,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但vera的丈夫却没能够理解这一点,导致误会,酿成悲剧。
如果大家看过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小说中的人物艾迪对孩子的看法也是这样的。
我觉得vera的这种说法也与宗教没什么关系,因为影片并没有交待vera是个虔诚的宗教信徒,用宗教来解释,有点牵强附会.这部片子总的来说,有点过于沉重,这种沉重不太自然,让感觉得出导演的刻意而为,我认为总体上还是不如《回归》的,离塔尔科夫斯基则更远。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再和我说话的?
他们几乎没有交流,没有关切,只有出奇的平淡。
静默之中,往往是暴风雨的前奏。
男人总是以为一切理所当然。
可人是情感的动物,精神需求永远不可小视。
这恰恰又是男人最容易忽视的盲点。
和一个深爱的人一起生活,当他的视线不再在你身上,连日常谈话都变得很稀缺,多数人是选择得过且过,女主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提醒老公,她对爱的渴望,她对曾经的向往。
她希望唤回他的注意力,唤回曾经的半点感觉。
温存的爱。
她对他越来越陌生。
一颗干枯的心灵怎么能够了解真理和爱呢?
没有爱,就不会有追寻。
没人想要孤独的生活,也知道没人不会不觉孤单。
除非你我永世都是不谙世事的少年,或者你我就像从不曾步入过城镇的乡野屠夫,看起来那般平和的活在自然的暮色之中。
若不是如此,若有朝一日,你是我追逐的风霜雪雨。
就算勉强着生活共渡过,在你自私,无知无觉的房间里,关于爱的印象,成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悱恻之声。
关于爱,我有这么多话想对你说。
你如果永远在你的世界过你的生活,我就算说了也是无济于事。
生命在泥土中奔流不息,一个是孤独的罪,一个是孤傲的爱情。
如果没有你,如果你根本不愿将我聆听,纵使我拥有天使的嗓音,也不过只是,空心的铜管乐器。
成人世界的疏离。
两性的障壁。
爱的局限。
像孩子们的捉迷藏,一个只是走远了却不想隐藏。
游戏也有玩累的时候,身体累了可以通过睡眠缓解,心累了就难以找到解药。
我们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疏远的?
把爱放逐了,只剩冷。
想说的话藏在心里太久仿佛生根发芽,反而不知道说什么了。
越是淡淡的,越易让人慢慢咀嚼。
没有爱的生活,对她来说,比死亡更可怕。
浓重的只是两人之间的空气,让人呼吸困难,剧毒无比。
心不死则是一辈子的心痛,希望在哪里?
希望黑暗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深夜独坐长椅,洗手洗不净积郁,交谈达不到彼此的心,仿佛清晨的浓雾笼罩木屋。
熟睡时无意识的依偎,那温度却是觉醒后有意识的疏离,背对彼此,离开已成定局。
丈夫踏着沉重的脚步离开,妻子引颈远望,抓不住什么,心里空荡荡的像被掏空了一切。
妻子的连衣裙,黑色,蓝色,白色,红色,心情纯粹而变幻不定,沉甸甸深埋在心的墓穴。
弥合的瓷器再精美,终究有了裂痕。
但这并不妨碍日复一日的生活。
微风中不堪一击的脆弱之花。
影片其实在控诉男权的专制和暴力,而配角则衬出软弱无能的另一种男权极端!
故事的悲剧最终是因为男人的自负和缺乏沟通,源头是自私和自以为是的思维。
导演刻意选用仪式感很强的视听,强化出这一慢性杀人的过程中,男人的种种表现,如同肃静的审视;尤其冷色调的布景和摄影做得十分精妙,油画般精致却又十分压抑!
但摄影和剪辑强调形式感,反而拖沓了节奏。
整体来看,影片的形式感和概念,要好过故事情节!
以前只看过黑白的苏联电影,很多改编自文学名著。
小时候学校好像还组织看过,年代久远,记忆模糊。
最近一次看俄罗斯的电影是不久前重温的塔可夫斯基的Stalker(潜行者),正好这部影片有不少借鉴它之处,很感慨俄罗斯这片孕育伟大艺术家的沃土继续发芽开花结果。
网上匆匆地看了半分钟预告片,很爱几个开阔宁静的镜头。
晚饭后赶到电影院,影片已经开始几分钟了,片头没看着,只见一辆老旧的汽车在宽银幕间飞驰。
污染严重的工厂,阴沉萧索的街道,突如其来的大雨,单调轰鸣的低音,整个气氛灰暗而沉重,让我以为走错了放映厅。
男人取出他兄弟胳膊里的子弹,痛楚只在雨帘模糊的窗后蜻蜓点水地透露了一点。
后来的情节展开中同样用极为含蓄的手法表现了人心的挣扎和痛苦,意到笔不到,一切尽在不言中。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看似平静的四口之家离开了城市去乡下的老屋生活,妻子坦白怀了别人的孩子,丈夫在兄弟的帮助下令女人堕了胎,导致其死亡,而兄弟也因病相继死去。
男人去杀妻子的情夫,却发现她的妻子根本没背叛他,她是因为对生活的失望而自杀死去。
情节应该有很多冲突可以表现,但影片却在极度平静下铺陈。
老房子像一个垂暮老人般矗立在一条深沟边,一座木桥是连接外界的唯一途径。
屋后的小树林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响声,淡黄色的枯草覆盖着轻微起伏的丘陵,偶尔羊群在远处无声地经过,景简得不能再简,镜头静止得不能再静止。
当遮光的木窗一扇扇卸下,黑暗被蚕食,男孩的侧影把明和暗隔成一个黄金分割。
老壁炉里燃起了火,地板走起来嘎吱响,墙壁的颜色剥落得很好看。
白色的瓷瓶瓷脸盆,淡蓝色的搪瓷浴缸,发黄的旧电话,掉漆的家具,一件件破旧朴素的道具真是无与伦比的精致,焕发出经过岁月沉淀的美。
这部电影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这些比人物更会说话的细节,因为无声,所以更有想像的空间。
男人在听到女人的坦白后没有暴怒,也没有厉声质问,只是呆了一阵,然后转身离开,开始在田野里漫无目的地奔走,愤怒只剩下一个在白夜疾走的躯壳。
观众可能有比主人公更多的想法,电影并不需要再渲染什么,留给每个人用自己的想法去把留白的地方填满。
换了别的导演更多的会让演员好好地去发挥演技,制造戏剧效果,达到催泪或震撼的效果。
但这部电影不同,再大的痛苦,比如被欺骗,丧妻丧兄等,都隔岸观火地间接表现。
演员只是一个物体,沿着故事轨迹活动,甚至都不需要有什么演技。
这和片面突出演员而忽视影片整体性的大多数电影比起来实在是高明出许多。
孩子像苍蝇一样反复地玩耍着,带来些须活力,但即便是这样也难以冲破家庭的悲剧。
女人肤白胜雪,或蓝裙或红裙,在色调单一的背景前愈发显得美丽高贵。
她心里的孤独和痛苦化为慵懒的酣睡,重复的洗漱和间歇性的哭泣。
很简单,却是万千表达的概括提炼。
火车车厢里一家人对称地分左右坐卧着,唯有中间的风景在移动,这静止的镜头很像巴尔丢斯的画,隐藏着很多语言在画面背后,观众思考的比电影表面呈现的多得多。
妻子的堕胎和死亡没有正面描写,我们连她最后一面也没见着。
医生进屋了,男人在门口等待,夜色降临,没有一点动静,两个生命在男人焦虑和自责面前悄然消失,完全没有血和痛的刻画。
导演真是吝啬得可以,别的电影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他一概不给,连声音都几乎不存在。
接近结尾时出现了一个塔可夫斯基式的长镜头,从山坡开始,贴着地面,缓缓地倒退,穿过房子悬空的地基,不停地贴着地面倒退,许多细节被银幕几何倍地放大,雨点渐渐打碎平静,越来越密集。
不被人类情感左右的客观世界显现出主宰的力量,情绪被大自然淡化的同时又似乎被暴雨激化。
一头一尾,地点相同,在城里,同样的倾盆大雨,同样阴郁的蓝灰色,同样毫不吝啬的钟鼓齐鸣,震撼的音乐极佳地配合了电影的格调,让人回味不已。
影片很美,美在不显山露水,美得含蓄隽永。
导演把电影语言运用得十分精到,所谓减一分太白,增一分太赤,并不是越艳丽越好看,恰到好处即止。
可能有人觉得略苍白一点,反正按我得口味正好。
建议找个精神状态良好的时候认真地欣赏,不然大多数观众会睡着。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主演:Aleksandr Baluyev,玛利亚·邦妮薇,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等究竟是艾力克斯放逐了对薇拉的爱,还是俄罗斯放逐了对苏联的回忆?
或而,萨金塞夫还犹然执拗于若干年前《回归》的隐喻性主题,一切宛如都被染上了冷色调的宏观的色质。
细想来,萨金塞夫是最善于把这种细小的情感与宏大的主题融汇贯通的了;由而,我们同样能隐约地从《将爱放逐》中得见前苏联的影子,一如老塔所一心执着的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陆支羽在诸多俄罗斯导演中,萨金塞夫的气质是最契合于老塔(塔可夫斯基)的。
同样地,那亦是独属于俄罗斯的厚重而辽远的气质。
有人说,萨金塞夫身上沾染了太多老塔的灵魂;而在我以为,这唯是一场永恒而绵延的关于一个民族的清梦。
影片伊始时出现于镜头中的那棵孤树,不得不令我想起老塔的《牺牲》,抑或安哲的《雾中风景》。
一如是初的“孤树”意象,出现于不同的影像中,却同样捍卫着长镜头的尊严。
而后,是一辆车缓缓驶入画面,标志性的长镜头如空气般一格格静默地流淌过去,一如潜伏于城乡边缘的苍凉之地,一如爱情荒芜的寄居,一如“将爱放逐”的命数。
那被长镜头洗刷过的偌大的荒原,那孤立于草场上的洁白的十字架墓碑,那爱抓珠帘的黑猫,以及微贴于窗棂上的孤独的手掌,如此寂寞地熨帖着灵魂深处躁动的欲望。
而悲伤的薇拉,则一次次在镜子前窥探着自己老去的容颜,一如老塔《镜子》中骤然白发的母亲。
于是,我看见流云漫溯过大片大片的牧场,风无处不在地涌动。
影片中遁处于荒原的那栋木质老房子,一如老塔所钟爱的意象,这同样成为了萨金塞夫叙述孤独、祭奠爱情的不二明证。
或而,这栋木屋本该是后工业时代的最后一方精神沃土,然而,却终究一寸寸遁入孤烟般寥落的虚无之中。
曾经一度把自己引渡向“返璞归真”的自然,妄图出离于工业之外,至终却还是得悻悻然回途,回到城市,回到浓黑的钢铁森林,回到曾经记恨过无数次的一如常态的生活轨迹。
及至那令人暗自慨叹的标志性段落,萨金塞夫的镜头兀自变得尤为塔可夫斯基。
镜头被近距离地贴着地面慢慢摇移过来,杂草,虚土,朽木,积水,一一呈现在画面中,像极了老塔的《牺牲》抑或《潜行者》中的镜头调度。
而后,直至故事中下起了滂沱大雨。
这一切,恍若一帖悲伤的符咒,萨金塞夫似乎是在借此祭奠着老塔日益远离国土的亡灵。
而影像中的艾力克斯亦骤然觉悟到薇拉在一步步离自己远去,他的精神遁入虚幻的回忆里,兀自觉得薇拉还活着,却触摸不到那曾经丰腴过的实体。
逡巡于苍茫天空中的黑压压的寒鸟,不祥地昭示着薇拉的死去。
恍若一匹浓黑的幕布,彻底遮蔽了艾力克斯沉默已久的心。
那荒废多年的情感,如此这般令人难堪地涌将上来,抵住内心早已蒹葭满布的荒凉与伤逝;唯独艾力克斯内心的隐痛无法宁静地步入疗伤的港口。
究竟是艾力克斯放逐了对薇拉的爱,还是俄罗斯放逐了对苏联的回忆?
或而,萨金塞夫还犹然执拗于若干年前《回归》的隐喻性主题,一切宛如都被染上了冷色调的宏观的色质。
细想来,萨金塞夫是最善于把这种细小的情感与宏大的主题融汇贯通的了;由而,我们同样能隐约地从《将爱放逐》中得见前苏联的影子,一如老塔所一心执着的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又或者,《将爱放逐》就是萨金塞夫写给塔可夫斯基的一封情书,而这封情书的背景就是关于苏联对老塔永远的放逐。
个中细节终究不得而知,亦无法明晰地参透萨金塞夫的内心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隐痛。
当一个国度拥有如此高级别的大师时,或而谁都会心心念念地惶惑不安,妄图借膜拜之名去祭奠自己曾经的挚爱与迷狂。
就如艾力克斯一心以为是自己杀死了薇拉,他的心亦随之一寸寸沉入谷底,就像竖行于深渊的长镜头,煎熬般缓慢地坠落。
影片中的配乐充满着一种诡异而幽冷的气息,像一道道洞穿时空的遥远的啸叫。
臆想中,当纪儿长得比伊娃还高时,母亲薇拉内心的苍凉才终于开始有了暖融融的色泽。
亦是在此时,萨金塞夫才终于昭雪般揭开了事件的真相。
于是,故事回到原初。
那是薇拉与“情人”罗伯特之间的一场谈话。
实而,罗伯特不过是薇拉心中诉苦的“知己”罢了,却宿命般成了丈夫艾力克斯心中的痂。
薇拉:“我怀孕了。
”罗伯特:“你怀孕了?
对不起…但这不是艾力克斯的孩子吗?
”薇拉:“是…又不是。
”罗伯特:“你这是甚么意思?
”薇拉:“是他的孩子,当然是的,还会是谁的?
但某方面来说,又不是他的……我们的孩子却不是我们的,其实是不仅仅只是我们的,好比我们不仅只是我们父母的孩子而已。
”在我以为,这段谈话所揭示的真相确而绝妙得令人称道。
薇拉先前的“出轨”言说,亦至终被染上了更为忧伤的色泽。
一个无端的“谎言”扼杀掉一切人世的喧哗与躁动,包括曾经的海誓山盟,包括“夫妻一场”的夙愿,也包括无辜的孩子。
言语间,亦兀自令我想见安东尼奥尼的疏离,安东曾在他的剧本中写道:“有一天我们有了孩子,他们和我们是否就像我们之间形同陌生人一般呢?
”那楼群间虚妄的风,唯能以空寂的啸叫回答不安静的沉默。
《将爱放逐》,一如是初地在长镜头中结束。
这最后的诗意抒情同样有关于出现在片首的那棵孤树,一如一场生命的溯源与命数的轮转。
唯一不同的是,片首的那片土地是刚被翻垦过的新土,而结尾处这一方平原则兀自平添了一份收获的气息。
于是,我看到一群打草的俄罗斯农人出现在画面里,他们放开嗓子快乐地高歌着,就像在唱给一个久已远去的时代。
翻了几篇“评论”,扯得云里雾里,主义,理论,宗教,什么名词看上去高深就扯什么。
好的作品都是建立在作者对生活深度的理解之上,没经历过也至少见过。
对作品切中要点的看法,也大抵如此,否则,就只能用高深语句来堆砌,堆到几十层楼高,那也是另外一栋楼,不是在说同一回事。
《将爱放逐》故事本身很简单。
妻子薇拉跟丈夫艾利克斯说她怀孕了,但孩子不是他的。
艾利克斯暴走,略冷静后和薇拉坐下来“谈”怎么解决事情,薇拉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甚至说她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艾利克斯对此更加搓火。
薇拉微笑着看着他,这让艾利克斯更加搓火。
薇拉毫无内疚感,这让艾利克斯搓火到爆。
片子有两处点题。
有生活经历的人或者懂得的人,看了这两处点题就不会长篇大论云山雾罩也摸不到边了。
一处是薇拉告知艾利克斯自己怀孕了,但孩子不是他的之后,有一次对话,薇拉非但没有羞耻之感,反而和艾利克斯说,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再和我说话的,我们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疏远的?
一处是薇拉和导演烟雾弹安排的“奸夫”罗伯特的对话,薇拉说她怀孕了,罗伯特看她的神色,提出疑问,难道不是艾利克斯的?
薇拉说:是,当然是的,还会是谁的?
但某方面来说,又不是他的……我们的孩子却不是我们的,其实是不仅仅只是我们的,好比我们不仅只是我们父母的孩子而已。
和一个深爱的人一起生活,当他的视线不再在你身上,连日常谈话都变得很稀缺,多数人是选择得过且过,女主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提醒老公,她对爱的渴望,她对曾经的向往。
但是,面对如此大的突然变故,男人打着“我们沟通”下的幌子,依然自己做决定,不沟通。
薇拉在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来提醒老公,希望唤回他的注意力,唤回曾经的半点感觉。
都失败了。
艾利克斯再次冷静后,只是冰冷的说,我决定了,打掉孩子,我们继续过,我继续做孩子们的父亲,你继续做孩子们的母亲。
在如此重大的“变故”之下,薇拉也没有换来渴望的对话和交谈,只是得到了对方的决定。
艾利克斯冰冷的语言里透着“从此你不过是一堆行走的肉而已,为了孩子们我才这样安排”。
对此薇拉不置可否,之后,薇拉“死”于堕胎手术。
艾利克斯拿着枪去找“奸夫”,得知真相。
导演看上去高深,其实是在说人话。
这点很难得。
一句话总结,一个试图用极端方式来挽回爱的女人,最后发现再极端也挽回不了,于是选择了死,没有爱的生活,对她来说,比死亡更可怕。
妻子告诉丈夫,自己怀孕了,孩子是别人的。
丈夫应该怎么办?
A,离婚B,堕掉孩子忘记过去两人继续生活C,生下孩子继续生活D,……算是常规的选择,丈夫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可是秘密堕胎过程中妻子死了……就是这部安德烈•萨金采夫(Andrei Zvyagintsev)的《将爱放逐》,这部157分钟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艾力克斯,妻子薇拉,女儿伊娃,儿子吉尔,他们的生活是安静而祥和的,可是当如开头的问题出来时,该如何呢?
离开家乡12年后,丈夫带着全家坐火车回乡下生活,开启尘封已久的房子,收拾打扫,带着孩子们一起在草地上嬉戏游玩,其乐融融,可是这个时候,妻子告知上述状况。
也许是一头雾水,门口两人相顾无言,丈夫发泄式的狂奔穿过小树林,在路上遇到了在城里当邮差的乔治家孩子,他认识他就捎带了一程。
到了镇上,给哥哥马克打电话,想和马克说说这事。
固定的长镜头中可以看到的是艾力克斯开车的背影,可感受到的是他的徘徊和犹豫,到了半路还是回来了。
当然,电影在一开始的时候,交代了艾力克斯帮助手臂中弹的哥哥马克取子弹,似乎告诉我们马克的江湖生活。
艾力克斯回到家中,面对妻子薇拉只是沉默,也许作为男人,一种被侮辱的感觉,让他无法应对这样突然的袭击。
他们各自能做的是,艾力克斯不断打电话给朋友,薇拉只是睡觉。
看完片子,我们都知道这是个“阴谋”,一个薇拉为了求证丈夫对自己爱的“阴谋”,也许薇拉的这个“阴谋”实施得太不成功,以至于搭上了自己小命,可是从他们夫妻的交往,也许能感受到薇拉的些许苦恼,夫妻之间的对话总是被艾力克斯强行打断,甚至会直接一个耳光,扔下一句:你做之前怎么不先想想?
一个被羞辱的男人正常举动,却在一步步的将一个妻子推向死亡。
12年前,艾力克斯和哥哥离开乡下去城里,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城里具体做什么,总之一直没有回来,他的父亲甚至都不知道孩子长什么样,也许我们从他的哥哥马克可以看出点门道,马克在生活和家庭上,似乎也是不成功的,破碎的家庭合影,手枪,中弹的胳膊,而且,他的生活集中在酒吧、赌场、旅馆和妓女之间。
同镇的老人用拖拉机把艾力克斯和孩子们接去玩,和乔治家聚餐,这是他们和离开12年后和朋友的一些聚会活动,除了长镜头,还是长镜头,聚会的氛围由于这件事,总是别别扭扭的,远处的孩子们在开心的玩捉迷藏的游戏,不知道父母的战争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升级。
女人们聊的话题,是家庭丈夫孩子,男人们聊的话题,是“你说什么我根本不懂和不知道”。
艾力克斯带着儿子吉尔在火车站见了哥哥马克,在路上,吉尔不经意说的话让艾力克斯认为妻子肚子里孩子是罗伯特的。
车站里面,马克的意见是,你有权做你想做的,枪就在楼上。
艾力克斯说,你有没有可能耍了你自己?
事实我们也知道,马克就是这样耍了自己,耍了自己的家庭。
宾客散去,夫妻之间第一次的交谈是失败的,艾力克斯体现自私的一面,薇拉这会儿觉得孩子大概是维系夫妻感情唯一的东西,和以前一样,从丈夫身上,他没有看到那些温存的爱。
艾力克斯的强势和粗鲁让薇拉更加的绝望,窗外雾气很浓,同床异梦,薇拉仔细端详丈夫,也许在想这样的“阴谋”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也许第二天能够化解,可是早起的莫名电话又让艾力克斯认为是是罗伯特的,更增添了他的烦恼。
楼上,他看到那张破碎的哥哥马克家庭照,还有那把枪,正是这把枪毁了哥哥马克的家庭,而现在他又一次拿起了这把枪。
艾力克斯带着孩子们去是看爷爷的坟墓,散心的表面,我们能看出艾力克斯的烦恼和说话的漫不经心。
幸好,维克特叔叔家邀请孩子们去玩,可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安静地来处理这个问题。
树林里面的对话是这样的。
艾力克斯:你还是孩子的母亲,我还是孩子们的父亲,我不想谈你的奸情,我要忘掉这一切,把孩子处理掉,我们必须这么做,让我们一切重来。
薇拉:你要怎么做,我不后悔。
这当中,我们甚至被导演欺骗了,薇拉这个时候给罗伯特打了个电话。
罗伯特给了些许的安慰,对话是那么的含糊,以至于我们都以为就是罗伯特惹的祸。
最震撼人的场面出现了,镜头转向维克托叔叔家,孩子们在那边玩拼图,读圣经然后睡觉。
再回到艾力克斯这边,马克帮忙找的大夫在给薇拉做堕胎手术。
很快手术结束了,大夫说很成功,可是薇拉死了,走得那么安静让所有人都诧异。
艾力克斯很痛苦,不经意间,他成了刽子手,他快速处理完这里的一切,离开了这里,尘封的房子被重新封上。
可是,很快发现不是大夫的错,大夫在薇拉的身边发现了信件,薇拉是自杀的。
薇拉在做手术之前,就已经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
是什么促使薇拉选择死亡?
这份虚空又让她绝望的感情?
城里,雨一直下,艾力克斯找到罗伯特探问详情。
故事回到开始,薇拉给罗伯特打电话的时候。
薇拉苦闷于和丈夫干涸的感情,在一次自杀当中被罗伯特就起,虽然有两个孩子,即将诞生第三个孩子,因为刚刚收到邮递员的孕检报告说她怀孕了,可这又怎样呢,薇拉在孕检报告后面表达了自己想死的想法。
女性对觉醒的时候,就是对自己的通透认识,她怀孕了,可是丈夫带给他的感觉是,孩子总是丈夫的,她的存在在哪里?
什么时候孩子可以是她自己的?
也许自杀同孩子一起死去,可以让自己真正拥有孩子。
罗伯特去安慰薇拉被他们儿子吉尔看到了,也就是后来让艾力克斯误解罗伯特的原因。
镜头从电话声响起,回到过去,故事讲完再回到现实,一个的长镜头交代了。
了解整个缘由的艾力克斯如何想,坐在路边面对夕阳,12年自己都没有觉得变化的山山水水,这次完全应该不同了。
艾力克斯开着车离开这个地方,还是如开头,空旷的草原上,只有一株树挺立着,道路远远的伸向天边,路的两边是荒芜的土地,艾力克斯开车远远过来,车持续向前开,穿过烟囱高耸的工业化氛围浓厚的城市,一直向前,只不过这是归路。
导演刻意安排的首尾呼应,似乎告诉我们一个回环,生活就是一段轮回,人生就是一段轮回,只不过一段痛彻心扉的历程之后,季节轮换,生命轮换,人们都有了收获,原来荒芜的土地上,农民们开始收割,还哼起了古老的俄罗斯民歌,这个时候艾力克斯行将远远的离开这个地方,永远的离开,对于艾力克斯而言,那份刻骨铭心的痛,将伴随一生。
最后说一下导演Andrei Zvyagintsev(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电影,就有多少种导演名翻译),导演的处女作《回归》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讲述的是12年后突然归来的父亲,回家后,说要带两儿子到荒岛旅行。
荒岛上,父亲与小儿子伊凡矛盾加剧,最后导致父亲的意外坠死,变成一个无可挽回的结局……这是第2部作品,剧中的男主角获得了戛纳影帝。
雨水,雾气,草原,羊群,木屋,汽车,……也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承载着故事的推到,平静移动的长镜头(较之于《回归》,《将爱放逐》中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些长镜头),影响风格简直是塔可夫斯基的翻版,比如首尾呼应的长镜头,中间小沟由于下雨而变积水的长镜头,所有的外景停下来都是一幅列宾的油画,无论是《回归》,还是这部《将爱放逐》都是如此,电影中的色调、音乐、建筑、景色,还有那张总是侧着,满脸胡渣的俄罗斯人独特的脸,蕴藏的深沉和忧郁,只等着一场大雨,直接抵达观众的灵魂深处。
这部《将爱放逐》,从开始的悬疑剧到家庭伦理,最后上升到俄罗斯民族性的思考,这里有宗教的,有哲学的,严肃的启发着你的思考。
延续着塔尔科夫斯基,许多人会自然不自然的想起《乡愁》和《伊万的童年》,探寻民族精神的深处,探寻人类共通的灵魂。
12年,突然到来的父亲会让一个孩子手足无措,12年,一次回乡之旅竟然变得这么沉重,让一个严肃的父亲和一个寻爱的妻子这样死去,是一种惩罚,还是另一种救赎?
也许离开太久,你根本就回不去,无论从现实当中,还是精神当中。
《将爱放逐》是由安德烈·萨金塞夫导演,康斯坦丁·拉朗尼柯、亚历山大·巴鲁耶夫、玛利亚·邦妮微等主演的电影。
该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带着妻儿返乡定居的男主角,在展开新生活之际,却从妻子口中得知即将诞生的孩子不是他的骨肉。
从树梢开展到水塘的超长镜头,俯瞰生命无常,呼唤着塔科夫斯基式的俄国灵魂;一个意外,就足以倾塌人伦的地基。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荣膺本届坎城影帝。
阿莱克斯(康斯坦汀·拉夫洛南克饰)和妻子维拉(玛丽娅·波耐维饰)带着一对儿女,来到阿莱克斯父亲留下的位于乡间的祖屋,准备在这里过一段假期。
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沸言,乡间的这座独居坐落在群山和草地之间。
就在孩子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时,维拉却在屋内向丈夫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她怀孕了,但孩子却不是阿莱克斯的。
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阿莱克斯几乎崩溃,他向自己信任的兄弟马克倾诉内心的痛苦。
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阿莱克斯决定采取行动,他告诉维拉希望她打掉肚里的孩子。
马克为找来了堕胎的医生,然而维拉却没有逃脱死亡的邀请。
失去爱妻的阿莱克斯几乎疯掉,他决定回到市内,找到妻子的情人报仇。
当隐藏的秘密大白后,观众面对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孤独的爱情和交流的障碍是导演想要挖掘的主题,因为它们,才有了误解和悲剧的发生。
从树梢开展到水塘的超长镜头,俯瞰生命无常,呼唤着塔科夫斯基式的俄国灵魂;一个意外,就足以倾塌人伦的地基。
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画面。
大自然的一笔一画,在镜头下,都美得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正是在这一片绿油油、充满生机的画面前,一场悲剧发生了,天空和草地突然变得枯黄。
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中,导演用充满暗喻的手法讲述了人类的孤单。
真的生命更直接更丰富更真切的在女性体内,她们早应该变成比男人更纯净更人性的人们;男人没有身体的果实,只生活于生活的表面之下,傲慢而急躁,看轻他们要去爱的事物。
”祖亚金采夫真的最好的俄罗斯新生代导演之一。
看到中间部分觉得和革命之路很相似,只不过革命之路什么都拿到面上说,最终还是没说清楚。
这个就忒心痛了,后半段心绞痛,盼望着盼望着就不盼着不死人了,人死了其实没那么悲伤,只是一开始有些恬淡的生活还说得过去,对比之下有些舍不得。
后面的坦白,是不是所有爱情婚姻最后都这样,只是没有电影里看起来那么文艺,本土版本的悲伤痛苦也类似吧。
根据个人观察,女性在婚姻理感受不到爱的,男性是不善于表达还是根本不在意这些,每天温饱解决,看着孩子长大就足够了?
这些感情婚姻家庭的纷争,我得什么时候才能感同身受呢。
maybe我妈能看懂这个片子,但是有可能我妈不会理解薇拉说孩子不是她老公的,然后扭头不看了,从而错失后半段能够透露主旨的精华。
还有一段思考是薇拉他丈夫,为啥在家庭产生的前后对薇拉对家庭的情感付出不一样?
最近看了我是余欢水,发现中年男人的日子也挺苦的,正因如此啥都不告诉家里,一个人憋着,好不容易在大马路上想哭了都能被打断,再尝试捡回情绪又哭不出来了。
这世上,谁该理解谁呢?
还有苏联电影总让我想到苏联解体带给俄罗斯的巨大冲击,还有工业区黑压压轰隆隆的环境,导演想要突出啥呢?
没啥好说的了,本来只是想分享图片,上文凑字数
【7】依旧冷峻,依旧有用。用最冷的色调,拍最冰冷的事实挣扎无形。萨金赛夫永远不会叫人失望啊,可以如此冷静,无声,同荒芜的环境一同消磨时间的线索去洞悉婚姻无助带给了我们什么。好奇于妻子死亡后人物如何暴走,却峰回路转将镜头对焦妻子的秘密。最后麦田的回望,整个电影都被一股自然力量包围了。拥有爱,放弃爱,想要再爱,最后还是放手,放逐而去。同亚历山大日后的人生一样,都是chasing nothing的被爱放逐者。
SIFF@影城;从第一个场景的孤树屹立就奠定基调,每一帧都可入画,尤其喜欢室内静物描写、室外写意风景,风卷草原,木屋内的光线,湖蓝斑驳的墙壁,沉静的母亲,都极其符合我的审美,也保持了导演一贯的美学思想;究竟是放逐爱,还是被爱放逐?结构精妙。
整个电影就是女主太作,逼大点儿事,扯了这么长时间,还是和朋友聊微信更有意思点。
偏爱揭晓谜底的部分还有结尾,摄影长镜虽说不及前作,但仍然很美。
三星半,构图摄影都如油画一般美丽,但剧情推进的节奏实在有待商榷。
很符合我的审美
本子不行,摄影来补。
摄影很棒,但没有《回归》这么震撼
这点破事叽叽歪歪两个半小时
呀~几个月前看的,我竟然想不起剧情了。
或许还是理解片面了,不稳定的感情撞上意外的“出轨”,因为猜忌和自私最终破裂在悲剧中。影片的每一帧画面,每一处配乐都精心独到,流露着大师风范,以至于表面故事略显浅薄,很难让人不感觉它有一个更深的隐喻。或许应该补一下导演前作
好装逼的片子。
《将爱放逐》妻子薇拉跟丈夫艾利克斯说她怀孕了,但孩子不是他的……男人的溪谷已经干涸,在手术台扼杀骨肉;女人的爱情走向末路,用药物治愈绝望。这又是安德烈的ZZ隐喻片?……
婚姻就这样 都出轨 哎
补
【3.0】摄影很美,但故事整体上欠缺说服力。相较于萨金塞夫后来的《利维坦》《无爱可诉》中剑拔弩张的政治化叙事和绝妙的社会比喻,尤其是《无爱可诉》中因失去爱而在家庭中遁形,最后变成了“幽灵”的孩子,本片对女主角腹中骨肉的比喻实在有些僵硬,没有俄罗斯电影该有的诗意精神。
+ 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故事,但是这个父亲眼神里全是戏,记得the return里给人的威慑力。只能讲萨金塞夫太会拍了,各种景致空境完美传达情绪,另学习了一些室内景框构图🤣✌🏻️
7.9 在2:17:43时,薇拉看着罗伯特站在苏联标志性墙画,她久久得站着,望向那一边,结合最后薇拉哭泣的告白或许有另一层解释
超长镜头。挑战耐性的牛片。
形式感 but 力量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