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长恨歌,Everlasting Regret

主演:郑秀文,梁家辉,胡军,吴彦祖,黄觉,蔡纲,程枫,郑希怡,黄奕,苏岩,谭增卫,吴海若,陈洁玲,王伟华,吴竞,严志平,游佩玲,刘志云,吴丽,廖静凤,王玉立,刘江,孙思瀚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5

《长恨歌》剧照

长恨歌 剧照 NO.1长恨歌 剧照 NO.2长恨歌 剧照 NO.3长恨歌 剧照 NO.4长恨歌 剧照 NO.5长恨歌 剧照 NO.6长恨歌 剧照 NO.13长恨歌 剧照 NO.14长恨歌 剧照 NO.15长恨歌 剧照 NO.16长恨歌 剧照 NO.17长恨歌 剧照 NO.18长恨歌 剧照 NO.19长恨歌 剧照 NO.20

《长恨歌》剧情介绍

长恨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王琦瑶(郑秀文 饰)与同学蒋丽莉(苏岩 饰)到片场参观,认识了摄影师程先生(梁家辉 饰)。程先生为琦瑶拍照并倾心于她,后来更推荐琦瑶参加“上海小姐“的选举。王琦瑶的风姿不仅使她赢得了第三名,还令掌握军政大权的李主任(胡军 饰)义无反顾的爱上了她。王琦瑶也全身心投入,可是李主任遭到了追杀后便销声匿迹了,王琦瑶倍感伤痛。期间她最好的朋友蒋丽莉也离开上海了。富家子康明逊(吴彦祖 饰)的出现使琦瑶的生活起来波澜,琦瑶更怀上了他的孩子,由于上海局势不定康明逊必须离开,王琦瑶只好用钱买来一段婚姻以换取给予孩子的名分。十年后,她遇到了与自己女儿相仿的男孩老克,并与老克有了一段忘年恋,可是这个年轻人即将要离开上海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山海之机巧蒜泥平静的海滩聊斋新传之画皮人弱势角色友崎君UFO皇女瓦尔古雷十二月夜想曲大话西游:缘起不要点开信徒X特利迦奥特曼特别总集篇①守护和平的力量引证少年四大名捕X老公们的私房钱战火中的青春消失在第七街猫物件环大西洋2我的天堂城市最后一次驱魔2金笼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鸡皮疙瘩NO.1花开莱州十亿海绵宝宝鸡龙仙女传激情燃烧的岁月2逮捕王秋之回忆5OVA牵牛花与加濑同学。

《长恨歌》长篇影评

 1 ) 一个失去的时代——关于《长恨歌》

拖到现在看完了《长恨歌》,我是看了王安忆的厚厚本小说在前。

太好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总是差强人意。

我清楚的记得,作者单是描写上海风情画里的市井环境就整整用去了数十个页码,这样的绵密、细腻甚至琐碎,对电影而言,怕也实在为难了些。

看完一本书,也不止两个钟头。

可以想见,限于篇幅,电影,能够呈现的实在有限的紧。

所以,还是把电影独立的来看也罢。

Sammi因着这部电影,Sammi落力的演出,却招来不少负面的批评苛责,实在有些冤枉。

有些风情,不赖导演,更不赖Sammi, 只是本来就不存在了,还要到哪里去寻找呢?

怀旧便怀旧,感伤便感伤,却是不能再回到从前。

80年代,或者还有些痕迹可寻,到现在,又是20多年过去了,真的没有了。

怎么可以靠着残缺的记忆,来拼凑完整的图景?

到底,你从来未曾到过,那时那地,你从来未曾明白,那一颦一笑中有着怎样的百转千回?

你看到的,只是肌肉牵动着神经,然而,不能够了解到有着怎样纤弱敏感的心理图谱?

便是如此,也仍不打紧,仍旧可以凭着一股热诚来做一部戏,对参与者而言,好像完成一个仪式,寄托着对于那个时代,或怀念、或祭奠、或追寻的心思。

于我,我能够得知,曾经有那样的时代,我未曾经历过,然而,真的很美。

他们精致、从容的活着、衰老,留下的背影也叫人难忘。

所谓历史,大抵都是这个意思,让我们在现世的哀愁里,尚能怀着一丝对于光亮的期盼,又或者是一种庆幸的雀跃。

平等的样子,有很多种,比如,放眼望去,满目的粗鄙。

然而,还是要感谢那个打破了知识罐子的先人,让琐碎的知识流落到人间,从此,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了知识,得了教化。

造型造型之丑,太失败了。

怎么可能容忍一个大饼脸的王琦瑶当了上海小姐,那不是侮辱人民的审美观吗?

就算是颓废的程先生,也犯不上邋遢。

 2 ) 与王安忆无关

很庆幸自己没有先读小说,再去看关锦鹏的《长恨歌》。

不然看了开头肯定就看不下去的,至少我现在是把整部影片看完了。

看完了就觉得心里闷得慌,多好的小说啊,影片却没有把主角和时代的纠结刻画出来,仍是虚空的。

有人说王安忆模仿张爱玲,我却不觉得。

小说中的王琦瑶,多么生动的上海小弄堂里的女子,跃然纸上。

郑秀文出场的时候,是想表现是出王琦瑶的清纯,却让我觉得怎么傻乎乎的。

可以看出郑秀文演得很努力,很认真,可她没有王琦瑶的气质,没有上海小女人优雅自傲的气质。

更受不了的是她蹩脚的普通话,很多语句用港味普通话说出来,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变了味。

好在梁家辉的演技撑住了影片,让这部电影不至于太烂。

以前不喜欢梁家辉,总觉得他是三级片的主打广告,近几年才开始关注他,这才发现他的出色。

演技这东西是要和历练相关的,沉淀下去,才能成熟。

影片的后半部几乎都是靠梁家辉饰演的“程先生”来完成,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背影,无须言语就已经传递了很多话语,郑秀文饰演的“王琦瑶”更显得苍白无力。

关导想拍得很文艺,于是有了影片里昏暗旧时光的光影布景,有了用小楷写的穿插全片细致如画的字句,可只剩下一个躯壳。

程先生倒是贯穿全片,从他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在这个上海男人的身上的烙印,因为梁家辉的出彩,这部《长恨歌》仿佛为他所拍。

关导的《长恨歌》是他自己的,与王安忆无关。

为了欣赏梁家辉的演技,倒是可以看一看。

 3 ) 黑背景

《长恨歌》的拍摄技巧,最典型的方式是大量使用了“黑背景”。

这个特点,在当代的其他电影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既体现出电影导演的独到审美,也体现出画面跟故事情节的合理的共振。

因为我是先看了《银饰》,之后才看《长恨歌》,所以对两部片子之间,格外有一种不自觉的横向比较。

我觉得《银饰》里面大量使用了“阴阳脸”的摄影方式,比如小银匠第一次给小媳妇送银饰时候,镜头游移在两个人的脸上,一会儿是小银匠的脸,一会儿是小媳妇的脸,都使用了半黑半白的用光方式,出现出“阴阳脸”的特殊效果,很一种故意的暗示。

《长恨歌》就不同,其中的脸,很光亮,但是脸部之外的背景,就非常暗,形成了特殊的“黑背景”效果。

这一点,有些模仿伦勃朗的人物肖像。

只不过,伦勃朗的绘画中特意使用了高光,而《长恨歌》里面没有使用高光。

就我看来,《长恨歌》的这种方式,并不精到。

因为电影语言,完全可以表现得比伦勃朗的绘画语言更为丰富的变化,但是,《长恨歌》没有做到,这显然很令人遗憾。

《长恨歌》的字幕方式,我也不喜欢。

主要是因为用得太多啦,打断了电影的连贯性。

如果你使用一两次,交代这段情节跟下段情节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可以啦,偏偏电影中使用得不厌其烦,这使我感觉到导演和编剧都没有能力从王安忆的小说的叙述模式中跳出圈外,这令我觉得非常的蹩脚和不过瘾。

电影就是电影,它要有自己的方式和特点,片面地模仿和抄袭小说的叙事方式,这就自己把自己给坑害啦。

再说啦,何必呢?

《长恨歌》的结尾,很有意思。

但是,我不觉得这是电影的创意,而应该归功于小说的精彩。

它把观众的视野,拉回到若干年前的青春记忆,这个表现方式比较好,比较唯美,比较轻松和惬意。

那人,那伞,还有那话,跟观众的心情一起,共振,共鸣。

也许,这也可以算是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情节之一吧。

 4 ) 恨不入骨

Let's talk about《长恨歌》。

真的不能在观赏一部影片之前先看过文字版,我有如是感慨。

因为文字有太多的空间可延展,而影像只有一个面目,两个小时的故事,到此为止。

尽管知道编剧一定读了不知道多少遍小说,经过比我慎重的取舍,然而,那些让我心驰神往的情景: 平安里的四人下午茶,炉火明一半晦一半,映着各人不动声色的心事;康明逊终于出口的一句话是:我没有办法。

王琦瑶笑了一下,问:什么事情没有办法?

康明逊说:我什么事情也没有办法。

王琦瑶挣着非要打开藏金条的盒子给老克腊看,他按住盒子,触到她的手,冰凉的,他不由握住那手,眼泪也流下来,她却还在说着,他看见了就会喜欢,就会明白她的提议有道理,她是一片诚心,她把什么都给他,他怎么就不能给她几年的时间?

……这些,通通都没有了。

还是让我有些怅然若失。

在原著小说里,王琦瑶的三个男人有各自的形态,李主任是命运的选择,最终也被命运淘汰;康明逊在大部分时间里被叫做毛毛娘舅,是个多情却软弱的男人;老克腊本质是善良的,但因为年轻所以残酷。

在电影里,李主任变得具体了,好像个偶像派的乱世枭雄,大概是想充分利用胡军的精湛演技。

只是,这样一个阶段性人物却平白占去了电影不少时间,让王琦瑶的一生之路走的愈发仓促。

康明逊在书中是暧昧的,在电影中却是模糊的,到底我也没看出他在电影中究竟是个怎样的男人,又是怎样从王琦瑶的生活中彻底消失的。

老克腊是完全面目全非了,不过还算完整充分,情节上可以自圆其说。

真正改的好的是程先生和蒋丽莉,蒋丽莉前前后后的纠缠在电影里变做寥寥几个镜头,干净了许多,也不显突兀。

程先生巧妙的成了全片的线索和基调,人物也丰满动人。

郑秀文是那种莫名其妙红起来的人,唱歌的时候,水平像个演员,演戏的时候,你只能当她是歌手。

故事开头,王琦瑶十八岁,豆蔻年华,懵懂可爱。

可惜郑秀文一出场,便赫然三十岁女人的样子。

里里外外分明是熟透了的神情,还努力扮着天真,和女伴嘻笑打闹怄气流眼泪,观众看着都替她痛苦。

到了该五十岁年纪的时候,她又过于轻松了,顺理成章的表情里看不出一点儿人生波折的痕迹。

从头到尾,郑秀文都不曾真正变成王琦瑶、领会王琦瑶,不然不会出现那一段表演:李主任离开后,王琦瑶突然发狂,在程先生面前像野猪一样又踢又撞的哭号。

我猜这是郑秀文很得意的一段,以为卖足了力气就展现了演技,可是……究竟那是个十九岁的姑娘啊,至于这么疯狂潦倒毫无遮拦吗?

和她表演一样勉强的就是她的容貌,王琦瑶应该是比郑秀文美的多的,上海小姐揭晓的时候,郑秀文走上台前,西瓜太郎头,大饼脸,黄桶腰,简直惨不忍睹,这样的王琦瑶怎么可能我见犹怜呢?

程先生是整部影片里最值得一看的人物,梁家辉的表演,一举手、一投足、背影或沉默,仿佛处处是戏,然而又全然揉入角色里,寻不出哪里是戏,举重若轻,内敛细腻。

吴彦祖不知是否是被太漂亮所害了,表演得和剧中人始终有一定距离,镜头一瞄准我便分神,总疑心眼前是一张明媚的画皮。

胡军愈发有范儿了,据说近来在香港很受欢迎,香港演员多显阴性,难得一见如此铁血柔情,女观众们都被迷得七荤八素。

关锦鹏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一些暗香浮动的旧时场景,或许是跟他过去拍摄阮玲玉、潘玉良和张爱玲作品有关。

然而,想要在这部电影里重温老上海繁华旧梦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这部片子在旗袍、洋画、留声机和茉莉香片上花费的心思甚少,有点草草了事,倒是另一个细节,六七十年代的咖啡馆,服务员“呯”的一声把咖啡掷到王琦瑶面前,看的观众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其实我的印象里,关锦鹏一直是一个风格朴素的导演,很少过分痴缠或者把玩情调,是不怎么“艺术”的。

影片的调子很舒服,从头至尾跨越了三个时代,还能显得流畅自然。

原著中爱丽丝公寓里的梅兰芳唱盘,不知为何被舍弃了,换作老上海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靡靡之音,实在有些太过普通。

人物的对话常常以对切的特写画面呈现,也是不符合我个人喜好的,两米多高的一张面孔,看起来既单调又拥挤。

挑出这许多毛病,是期待和预设太重。

影片上映数日,评价却如此寂静,难道是王安忆和关锦鹏都已经太老了吗 ?

2022 年的分割线…豆瓣偶尔还有通知,我一直没看原因,今天发现竟然是因为这个长评,还有粉丝在继续骂我。

过了十来年,港娱沉寂,内娱堕落,与现在银幕上的诸位相比,郑秀文确实是德艺双馨唱演俱佳的敬业艺人,克己复礼,是港女的杰出代表。

随着香港的失落,港女也成为一个令人钦佩和心疼的词,在我心里分量已经超过当年的王琦瑶。

可惜在当初,有天赋有理想有追求的艺人太多,我还是遗憾这个并不适合的角色交给了她也折磨了她。

也可惜她如今过得安静质朴,却还是有恶毒的脑残粉过了这么多年毫无长进。

 5 ) 蓝色扣子,红色房子

在期望值不高的情况下还觉得不错。

如果不和王安忆的同名小说联系起来,把它当作另外一个故事的话,还是蛮好看的。

王安忆也说了,上海的每一个弄堂里都有一个王琦瑶,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另一个同名上海女子的人生,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关导依旧是《胭脂扣》的那个浓浓怀旧情结,光影布景仍然无可挑剔。

王琦瑶靠在曾经和李主任百般缠绵的墙边失声痛哭,那墙做旧得极其自然,她哭的也极其生动。

只是郑秀文不应该把《孤男寡女》、《夏日嬷嬷茶》这类的都市爱情喜剧路数挪过来,或者她只是本色演员而已。

她用头撞墙哀悼李主任从她生命里离去,以及对着蒋丽莉大力点头充分显示出了,呃……套用周星驰的话,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的控诉……她变成了与刘德华配戏的KINKI和与任贤齐搭档的SUMMER,完全不像那个苍白的上海女人了。

胡军吴彦祖梁家辉都很好,他们也是惯于和女人演戏的男人。

黄弈和郑希仪都是上海女孩,关导也算用心良苦,同时照顾了投资方英皇高层的面子。

苏岩也好,整部电影最喜欢的场景就是恩怨纠缠的五人吃火锅,餐桌放在镜头偏右,背景是古老的画着亭台楼的阁照相馆布景,王琦瑶蒋丽莉和程先生跳起舞来的时候,康明逊被挤在镜头的一角,默默的点了一支烟,程的妻子慌乱地关窗户。

舞蹈着的三个人曾经发生了什么,旁人永远无法知晓,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醒悟过来,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或许原著留下的印象太深,不禁要比较一下小说与电影中同名人物的不同命运了。

李主任、程仕路、蒋丽莉在书中均算不得好死:一个飞机失事一个文革跳楼,而另一个罹患癌症。

但是在关锦鹏宽容温情的眼中,一行字就了却残生。

程死于香港蒋故于台北,都不是他们的故乡,也不是生活最久的地方。

李主任更离奇,身份被扩充成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做的倒都是舞厅争女人之类的黑帮事),辗转到了巴西开牧场,一个40年代轰轰烈烈的大人物在地球的另一端静静悄悄活到了81年。

而那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南美国家恰好在相对于上海的地球背面。

康明逊的去向书中似乎没有交待,的确许多曾经熟识的人都如同断线风筝般接二连三地消失,其踪迹再不可寻,或者不愿去寻。

但是敬爱的看着港式团圆剧长大的关导亮出必杀技——又一行字,交待康卒于旧金山,又是一个远离上海的地方,也又不是他起先离开上海所去的香港。

没错,影视剧一般都将人物的来龙去脉交待的一清二楚,和文字的信马由缰不同,特别是关这样稳准狠的导演,他戏中的一只茶杯一束灯光都严丝合缝决不取巧,那么对人物的处理也算是对观众的负责任。

与薇薇张永红她们不同,王琦瑶同时代的人都是被迫离开上海的,为躲避战争和回忆。

然而世界之大,却没一个地方像上海一样既妥帖又称心,是可着他们的心生长出来的一朵莲花。

于是他们不停的搬迁,流离失所最后客死异乡,而上海还在那里,黄浦江仍然在流。

王琦瑶从没想过离开,只是在旧巷里慢慢的生长老去。

她的故事没什么可说的,又是不得不说的,一张口便是西皮慢板的似水流年。

她不过是一颗蓝色扣子,上海是那座红色房子。

 6 ) 长恨歌

一个女人没活明白的一辈子。

与之有过情感纠葛的四个男人中,梁家辉的角色最为立体。

本片的布景与光影均值得称道,但刻意使用偏离感强烈的机位划分割裂空间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镜头的美感。

故事层面,电影化的改编在两个小时里不足以承载这段跨越了几十年的故事,年代跳跃的频繁令人难以入戏。

人物的命运被时代推着走,导演想拍个里程碑式大电影,却太破碎,根本连不成故事,旁白也不够好,人物太干瘪,暗示性镜头太多,却又给的暗示不够。

郑秀文的普通话,为什么不配音的,尤其是吵架的时候,真想让她讲广东话吵。

 7 ) 【長恨歌】

  【長恨歌】,恨的,不單是愛情片子常見的離合聚散,也不只為了關導一向透視女性感情生命的錯著,最恨的,其實是女子對一個城市的「執迷」,不論經歷一段段愛情的流逝,還是經歷動蕩時代社會的變遷。

女子,還是決定,一個人守望這城市。

  所以看【長恨歌】,豈止是看一個女子的感情生活?

何況【阮玲玉】【藍宇】也預示關導拍女子愛情跟時代社會相連。

所以特別好奇【長恨歌】會不會像【藍宇】一樣感情泛濫,畢竟,王琦瑤是主角,上海也是。

所以我看完電影,第一時間最想找來不同的他們怎樣介紹【長恨歌】:    故事簡介一 (cityline)  故事描述傳奇女子王琦瑤從璀璨走向平淡的一生,見證上海由四七至八一年,經歷戰後短暫昇平、新中國建立、文革到改革開放初期的種種社會變遷,時代的起伏與個人的唏噓交替,締造了人與城市一脈相連的傳奇。

  故事簡介二(broadway)  弄堂女孩王琦瑤(鄭秀文飾)不過是個幸福的小姑娘,遇見了攝影師程先生(梁家輝飾)後,一切都不一樣。

她從一個學生的身份開始蛻變,亮了一個相,摘下“上海小姐選美”第三名的桂冠。

暗戀她的程先生知道,這位姑娘要展翼高飛了。

王琦瑤這一飛,竟然鳥瞰了上海這座城市如何被時代洗刷的過程。

    看短短個多小時的【長恨歌】,不像看王安憶的,看不透城市的世界,卻看得清,城市中的變動,對這女子的感情生活有著奇妙的關連。

時代走來,女子們所經歷的,是充當男人在舞場玩弄權力的小角色,到新中國來了,青春沒了,故事中段到片末的王琦瑤像沒有變老,那不是她真的不會老,只是國家把年少青春改造了。

    然而,【長恨歌】的女角依然表現有別無奈的愛情故事的被動,好幾場戲,短短幾句對白,深刻地交待女子們處事俐落、勇敢。

王琦瑤在舞會上眾人面前拒絕跳舞,就連他深愛的男人也沒有例外,看來「女人,值得寵,值得縱」的氣氛,卻不是享受甜蜜的味兒,因為她深知自己經已置身男仕們的權力擺佈,拒絕跳舞,是爭寵權力世界的清醒。

還有先後決定離開攝影師程先生的蔣麗莉和程太,都在行動上證明「沒有前路可以走,才不。

」,走過她們的人生。

    故事不斷加插每個角色最終的去向,何年哪裡生命結束了。

在巴西的牧場,還是三藩市,還是香港.....之間,深深感受到王琦瑤的感情其實是受著地理所限的,是什麽令她決定怎樣也不離開上海?

是太愛這個地方嗎?

還是執迷?

(像故事的開始很多上海人都說:上海始終是大都會,不像香港那麽又髒又亂。

)於是無論心愛的人在遠方安好無恙,她都只有選擇一個人守在上海,讀遠傳的信,遙望那一直沒有打開的天空;就算是眼前快將撤走的愛情,她只選擇苦求對方留下多一會再下決定,也非像好朋友把愛情和一切一併打包私奔。

當世界在說生活都在移動當中,她對上海,不是執迷,是切切實實落地生根,對一個地方的歸屬感,都凌駕於個人愛情、國家情結之上。

    國家的反反覆覆,搖搖欲墜,有限的生命在漫長的歷史,像密室中唱香格里拉;愛情的沒完沒了,不了了之,卻只是生命中短暫最好的時光。

真正伴著她的,是這個地方。

王琦瑤對這個城市的信仰,才是她最傳奇的部份,我覺得。

      別話一:  說到長恨歌的「恨」,我想到其實王琦瑤到後來了作假結婚那一場,最後,她跟舅媽道謝。

最恨是你以為你不用看她面色可以義無反顧一刀兩斷的人,過了好多年,你發現你要他幫忙,發現自己真的改變了,世故了。

  當然,也不有些「恨」,是「恨」不來的,像苦戀王琦瑤的程先生,連導演都說戲外戲外,程先生都幫忙王琦瑤很大,可是,他還是只有被叫著「程先生」。

這位程先生,演的是梁家輝。

    別話二:  朋友說看得很神傷,我說我看的一場還有人笑:  1/可能是yumiko的粉墨登場太意外,很多人在笑,在場的觀眾真的太不投入劇情了,很reflexive,現在拍喜劇真的比拍文藝片得到mass觀眾有共鳴。

  2/王琦瑤跟年輕小子的一幕,證明忘年愛情對很多觀眾來說還是可以拿來作笑的,我卻覺得關導拍那場的畫面跟【藍宇】很相似。

  我只怪很多周刊雜誌把這片子介紹得太過「愛情萬花筒」,於是不少這樣前來觀賞的人們,也不壞。

    別話三:  跟朋友在談鄭秀文的演出,說到現在哪個演員還可以由學生演到老又會說好國語又要演很好又要有知名度,我們點了林嘉欣、劉若英、舒淇、周迅的提名,好像沒有了...我看鄭秀文,就是覺得她很努力,比想像中好,只是國語腔不撘調,而且我們真的看得太多充滿時代感的sammi了。

  

 8 ) 長恨歌

猜想关锦鹏选郑秀文的初衷是看中她的平常气,郑有她的好:小人物、干净、清秀,独独缺了最重要的一个:上海女人的底气,那种身着普通衣服也能支撑起一份贵气的骄傲,那种退到鸽子笼也能从容不迫的锐气。

这种底气来源于她们对自己的自信,对城市的自信,靠着它,她们才能继续汲汲追求自己的美好未来,即使最后的结果是输,也不怕。

但是这一点,郑秀文却没有。

自始至终,她都显得异常虚,心是虚的,神态也是虚的,对剧中人的反应也是。

这种“郑氏虚症”,我们在之前的港片里看过,迷迷糊糊的小白领正是因此才多了一份可爱,但我们的王琦瑶,怎么会是这样的人。

她如果真的这样虚,怎敢与李主任在一起,怎会放纵自己与康明逊的感情,怎会在中年时又开始一段莫名其妙的黄昏恋?

我们在片子里处处看到王的绝望,起码在书里,那是争取过后不得不面对的绝望,但是现在,似乎只是一个昏了头的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糊涂。

我们理解不了她的痛苦,也理解不了王琦瑶为什么是现在的王琦瑶。

另外,在很多地方,关锦鹏都像一个抖抖豁豁的学生一样有着莫名其妙的失误,觉得香港导演集体发昏,似乎一夜之间都找不着北了。

 9 ) 关于长恨歌(-10/19)-记录在胡宏的音乐课

虽然长恨歌的电影与王安忆的原著有一些我没有办法妥协的差别 但是我想用原著来评价它的电影是不公正的 虽然我们总是这样做 金庸的武侠 张爱玲的爱情 都没有幸免      如果不从这个永远争论不完的切如点出发 单单从电影本身来说 关锦鹏的风格是适合旧上海的气味的 比如光线的穿越 比如车笛的背景 比如女子们神秘而犹豫的神情 比如男人们典型的沉重 在电影播放的现场 同学们会对郑秀文的对白腔调大肆嘘声 但是就是这些上述的比如比如 让我有冲动相信 在旧上海 人们 女人们 男人们 就是这样说话的 就是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长恨歌里的女子们的命运 也许都在一个情节里 表示出来了 就是在旅馆的门外 李先生的"救命恩人"对着斑驳的墙壁发呆 门内李先生与摄影师交涉 她就懒懒地用图满指甲油地手指一点一点剥下破碎的陈旧油漆 兰绿的颜色 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表征 代表着渴望被人簇拥的心情 干净没有负担的生活 这些都是 那个时代的女子所梦想的 但是最后的命运大多与这墙壁类似 陈了 斑驳了 没有人理睬 没有人会试图去关切 只有同病的人才会理解 不过她们每个人都无暇互相顾忌 只能被动的接受现实 有的不甘心 想到要主动争取 比如这位在墙边的舞女 有的对现实做了妥协 平平静静地 清苦地过没有颜色的日子 比如摄影师的老婆 有的虽然不甘心 但是也没有主动争取 可能她也知道主动的结果不会有什么大的不同 所以她就相信了爱情 相信浪漫的图案 然而爱的脆弱在那个虚幻中兰绿色 现实里咖啡色的上海来说 是残酷的 让人迷乱 虽然每一次的付出 都带有上一次的教训 但是因为心没有改变 所以结果不会从这边到另一边      心迷惘了 身体也就不属于了自己 想起一首歌 <我为你流的泪> 不是因为歌词 而是从歌手的声音本身 听出隐隐的眼泪 就像琦瑶 看不到眼泪 但听见声音 感到心碎

 10 ) 到底是单薄

昨晚看了《长恨歌》。

以关锦鹏的电影修养以及精细,电影自然不会差,说到影像的精致,颜色的配搭,剧本的细腻,显然还是在一般电影之上。

电影的开头我是很喜欢的,尤其是仿宋体的片名,黑底,穿插全片的小楷,竖体,只字片语,交代一点情绪,以及背景,还有旧人卒去。

他让所有人都死在异乡,只有王琦瑶留守上海,与这座城市共存亡。

这种出字幕的方式,很沟口,很东方,候孝贤也用过。

我是喜欢的。

故事的讲述方式我也是喜欢的。

小说原本我不喜欢,我一向不喜欢一辈子的长度,什么跌宕起伏的人生,爱恨情仇的纠葛,还有大上海乱世佳人的调子,以及王安忆过分庞大的野心:王琦瑶就是弄堂的女儿,王琦瑶就是上海。

说实话,我觉得很恶。

关锦鹏的故事讲得浮光掠影,攫取片断。

画卷般的,人物众多,戏分寥寥。

重的戏都是感情戏,虚掉了时代,国家,重的是男女私情。

蜻蜓点水般。

间离。

郑秀文到底演的怎么样?

我想这是我最想知道的。

因为采访过她,更加好奇。

我采访的时候,意外言谈甚欢,还满喜欢她。

又因为听她说了许多电影的点滴,还是觉得想看的。

公平的说,郑秀文显然已经突破和提高了自己,但是距离一个好的女演员的标准,还是相差甚远。

与胡军的激情戏,比如突然从背后抱上来,那种小感觉的拿捏,还是不错滴,但是大场的重头戏,明显还是弱得很,她的表达,还是撕心裂肺,捶胸顿足那一种。

看得出,很卖力,很投入,很苦,很真,但是……不美了。

并且糟糕的是,她与所有人的对峙,争吵,出来的情绪都是同样一种,没有层次,没有分别。

而三四个年龄段,不同的岁月感,似乎也不是很精确。

对四个男人不同的感觉,一个女人的坚韧,狡猾,艰难,幸福与心酸,——她并没有表达出来。

造型帮助很大,我个人觉得老妆比较牵强。

(确实胖了很多)相比,梁家辉实在演得好太多了。

他的那种潦倒,凋敝,那种温吞和疲倦,斯文,斯文没落后的斯文,以及守护这段感情所能体现出来的绅士气度——真是很高贵的。

胡军很不错,他有点匪气,有点柔情,是一个女人可以托付终身的。

吴彦祖也不错,我很意外,他能在瞬间爆发出来,可以哭,可以掉头,可以想承担但是无力承担那种无奈。

他骨子里有华贵的公子气,很好看那种。

黄觉就是年轻吧,躯体有力,显得肉欲,有些危险,好似一出场就是犯罪,注定了结局。

结尾不是很好,但是那两句话还是很出色:“一个城市永远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年轻人走向灿烂的明天。

”只有他对她的爱,能让我有点感触吧。

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看《阮玲玉》。

于是拿出来重看。

张曼玉被众人指摘,悍然漠然的一个回头,顿时,再次(不知多少次了),又征服了我。

而《阮玲玉》的影像色调偏黄,偏暖,《长恨歌》偏绿,偏冷,更细致雅洁,但是太新了,簇新。

音乐,我则完全没有印象。

不过白光的歌声响起时,我笃定的说:“白光!

”《阮玲玉》有三个层面,也有纪实和电影两种影像,感觉丰富,对照。

《长恨歌》比起来,到底是单薄了。

《长恨歌》短评

香港A区蓝光,没看过王安忆的小说,一直想看这部关锦鹏的失败之作,前天把它看了,失败之处就用错了女主角,演的又认真又失败,看得出她为了这部电影吃苦耐劳迎难而上,但是国语是一大硬伤,要不是张叔平,这个女主角就一无是处! 电影我给2星,一星给张叔平,一星给梁家辉,关锦鹏一蹶不振

6分钟前
  • Mike Suen
  • 较差

改编成一坨屎,情节主线跳跃太大。故事人物:万年备胎梁家辉,慕男怨妇郑秀文。

11分钟前
  • Feline
  • 很差

虚有其表

14分钟前
  • only
  • 较差

这已不是长恨歌

19分钟前
  • 今年夏天
  • 较差

对于《长恨歌》这本书来说,电影《长恨歌》完全不足书的十分之一。唉,我心目中的王琦瑶啊

23分钟前
  • 青麦
  • 很差

失败的改编

24分钟前
  • 禾_3
  • 还行

看了《长恨歌》,才知道《无极》竟然不是2005年最差的华语电影

26分钟前
  • 左儿
  • 很差

就是喜欢sammi!别人不喜欢,我就是喜欢!

28分钟前
  • Little Promise
  • 力荐

我是看在梁家辉的面子上才给的3星

30分钟前
  • 临素光
  • 还行

说实话关锦鹏导的不错,只是郑秀文还不足以惟一重任

34分钟前
  • 别理卷卷
  • 推荐

真遠不如小說拍ㄉ都王家衛ㄌ感覺

39分钟前
  • 大佑
  • 较差

又名: 长恨歌导演: 关锦鹏主演: 郑秀文 / 梁家辉 / 胡军上映年度: 2005语言: 中文官方网站: http://www.everlasting-regret.comimdb链接: tt0475263

42分钟前
  • 传说
  • 较差

从开始到结束始终觉得和小说里的那个上海无法等同,太过潦草的一生被投射到100分钟的片长,有些失望

43分钟前
  • Elynne
  • 较差

把上海片拍成了香港片,简直和原著背道而驰。我只看见各色帅哥像走马灯一样经过她的床上。本来还疑惑书中没写这些男的多帅啊,再一看导演,哦,全明白了!

48分钟前
  • 已注萧
  • 较差

剧情

49分钟前
  • pupu
  • 还行

可谓是sammi的失败作了,宁愿她从来没拍过这部电影.

52分钟前
  • Garing
  • 较差

苏岩明显比郑秀文入戏。

55分钟前
  • 凝望深渊Doris
  • 力荐

合拍片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语言的问题就是细节的问题,细节的问题就是导演的问题,导演的问题就是电影的问题。

58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一开始就错了,也只能一步步任性的错下去。

59分钟前
  • 月墨晨常娇羞
  • 推荐

这本子不好拍,画面还是很精致的,喜欢梁家辉的演绎,处处是戏。

1小时前
  • 慕詩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