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可能也就五六岁的时候听父亲和他的朋友聊天,一直在谈过去,我在旁边假装根本就听不懂。
但是我知道,而且我知道中国人的苦难比柬埔寨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我们遗忘了,我们哪怕说一句很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话,平台都会把我们的话删掉。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在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我们的电视台在说些什么?
我们的历史书在教我们的学生什么?
我们的专家学者该干些什么?
发生的事情能够掩盖的住吗?
掩盖不住的,这里我不想说细节,因为细节太残酷了,残酷到可以怀疑人生。
只有一个结论,就是,人是世界上最坏的动物,没有之一。
安吉丽娜·朱莉通过Netflix宣布,她将执导该公司出品的全新电影作品《First They Killed My Father》。
影片聚焦红色高棉政权时期的柬埔寨,其养子马多克斯将出演。
影片改编自柬埔寨裔美国女性作家Loung Ung的回忆录《First They Killed My Father: A Daugher of Cambodia Remembers》,讲述了她在柬埔寨红色高棉统治时期的悲惨求生经历。
Loung Ung出生于1970年的柬埔寨,5年后,红色高棉(即柬埔寨民主党)成为执政党,建立民主柬埔寨政权,并于随后在柬埔寨展开了近四年的管制时期。
在此期间,约有两百万柬埔寨人因为政治迫害、饥荒、劳役、疾病等原因非正常死亡。
在这场劫难中Loung Ung的家庭破碎,成为孤儿的她被训练为童子军,而她的兄弟姐妹则被送去劳改营。
我也觉得整部电影的摄影让人如同在梦中,有可能是噩梦,有可能是美梦,梦是未知的,现实也是未知的,朱莉导演能用她多年在国外的慈善经验加上好的拍摄手法,用镜头十足的语言显现出来,不难看出这是一部诚意之作。
看电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也让我们深刻理解当时处于战争动乱年代的人们的处境和痛苦。
今早看完,翻阅很多历史背景,让人站的更高的视角去看如今的社会,会有珍惜之感。
毕竟这是脆弱的世界,也是坚强的世界。
2017年即将结束,希望新的一年里,世界少一些战争和动乱。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疯人院”,微信号:dianyingfengrenyuan) 假如网上那些年少轻狂的“小粉红”们有一天真的成功推翻了原有的体制,建立了排外的政权,大概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政变为作为后人的我们展现了可能的结果。
而假如它真的实现了,那么平民们会有什么样的境遇?
改编自同名回忆录的《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下文简称《他们先杀了我父亲》)这部电影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侧面展现了这种动乱对人民的影响。
安吉丽娜·朱莉作为导演创作的电影中,我就看过这部。
之前她拍的《血与蜜之地》《坚不可摧》等影片我只是耳闻,还没怎么看。
但哪怕我不知道这是朱莉执导的电影,这部《他们先杀了我父亲》在我看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看,成色都不错。
或许朱莉作为导演,真的有点上道了。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柬埔寨“红色高棉”政变,却只是克制地展现了一个本来生活无忧无虑的柬埔寨小女孩一家人在政变时的遭遇。
这样的安排不仅基于原著的阐述视角,也基于朱莉对个人编导能力的自知之明。
朱莉作为非科班出身的转型导演,讲不好多视角、大格局的故事并不奇怪。
选择一个对主创自己以及观众更有代入感的视角作为题材的切入点,对她来说是明智的选择。
当然,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切入如果拿捏不好,成片容易变得主观、偏激且有误导倾向。
朱莉之前的电影作品是否有过这种原则性错误我不得而知,但庆幸的是,这回的《他们先杀了我父亲》没有什么刻意的政治立场,战争、政变的敌我双方都为小女孩一家带来了身心上的磨难。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摄影,说不上绝对娴熟高超,但至少也相得益彰地服务于影片的主题表达。
全片大部分镜头语言无论景别如何,都保持着和作为主角的小女孩近乎等高的角度,相当于展现小女孩眼中所看、心里所想的事物,母题很凸显;同样地,为了契合小女孩的视角,影片的画面基本上没什么特意显得灰暗、冰冷的色调,因为小女孩并不知道这是一场注定让他们家破人亡的动乱,也不知道他们下一步是走向幸福还是走向苦难,既然一切都是未知,索性影调也不需要什么明确的定性。
只有偶尔出现了几个鸟瞰航拍镜头,观众才更完整、更清楚地明白小女孩所处的环境和情形是怎样的。
我知道有人说,这片子不足以体现“红色高棉”政权哪怕万分之一的残暴、邪恶。
我当然明白,毕竟有了《残缺影像》《别以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等阐述了这段历史的相关纪录片,《他们先杀了我父亲》对历史的展现就显得微不足道。
但大家要知道,《残缺影像》的导演潘礼德也是本片的监制,那些道理难道他不懂吗?
但作为主流类型的电影,最好不过是让大家感同身受,观众只有产生共鸣了,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认识这段历史。
选择选择小孩子的视角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为什么要以小孩子的视角管中窥豹般的描述这段历史?
因为政变的不可知性在孩子的印象中尤为明显。
小孩子除非受到强制性的思想教育,否则他们不会懂什么主义、信仰和立场,他们只想着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以及小朋友们一起玩,当然还有吃好睡好。
战争一爆发、动乱一发生,孩子们只知道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吃好吃的、玩好玩的,更不知道接下来什么时候能回家、接下来家人还能不能在一起。
无家可归的小孩儿甚至只要有人能给他们一个家,基本上干什么都心甘情愿。
而说到战争,最后小女孩和其他流民躲避战火时险入雷区那场戏,真的形象地体现了战争“自食其果”的可怕:流民中除了小女孩自己,谁也不知道树林里哪块地埋了地雷,因为那都是小女孩被拉到童子军以后,和其他“小壮丁”一起埋的,而她的兄弟姐妹已经进入了雷区,生死未卜,这对她而言简直是内心上的煎熬。
然而,如果之前小女孩和她的兄弟姐妹不按照母亲的嘱咐,隐姓埋名逃出不管人死活的“劳改区”,最后被童子军收留,那么她又能否活到这一刻?
战争和政变中,平民“身不由己”的苦衷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们而言,更为刻骨铭心。
直到现在,社交网络上还有“小粉红”还在以引战、排外为乐,可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战争不是玩“绝地求生”。
一旦战争真的爆发,你不一定能吃到鸡,但你很有可能宕机。
2017年即将结束,暂时想不到什么心愿,希望新的一年里,世界少一些战争和动乱吧,毕竟在人祸面前,谁也不能幸免。
这是朱莉的成熟作品,视角都很精心的设计,都是小孩本身的视角。
极多的小孩面部特写。
小孩呆滞到麻木的表情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前边生活幸福的时候,应该表情丰富,没有。
后边非人待遇,应该有的波动,没有。
但是被折磨到麻木,没有表情随波逐流,这个正好有。
朱莉作为全球一线的大明星,干了点好事。
批判红色高棉的残酷政权。
有公德心。
全片没有一个什么伟光正的白人跳出来救世,加分。
朱莉自己没有上来嘚瑟,加分。
像《反派影评》总结的,没有旁白,强化感受力,加分。
虽然朱莉的导演水平平平无奇,但是人家会选材。
会玩,会冲奖,这就很精明。
这类影片其实核心都落在批判和人道主义关怀。
批判这个方面有历史争议,搁置不提。
就人道主义关怀来说,就应该推荐。
我们不推荐人道主义关怀,难道推荐屠杀正义吗?
终于找到资源看了这部朱莉拍的电影,与其说是故事片,我觉得更像纪录片,以小姑娘的视角揭示了那段历史。
之前对红色高棉很感兴趣也看了一些书和电影,朱莉这部相当克制,没有把红色高棉表现的那么残忍,以小孩子的角度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小孩的表现从刚开始的活泼,到后来的麻木,中间少了一些过渡,不过也可以理解为红色高棉的洗脑让孩子变成了机器人,就连爸爸走的时候,小女孩的反应也很冷静,是有些不合常理,但也可以理解。
最后小女孩在逃跑时看到自己当时埋下的地雷和陷阱伤害了自己同胞时,这一段表现的很好,用这种隐忍的方式衬托了红色高棉的残忍和愚蠢,很值得反思。
一切都是为了选举。
原帖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9097710523440494&wfr=spider&for=pc1970年,美国策动朗诺发动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亲王,建立所谓“高棉共和国”。
与此同时,美国出动军队入侵和轰炸柬埔寨领土,而时任总统尼克松(选前承诺结束越南战争)也因为把越南战争扩大到柬埔寨而饱受批评。
美国在越南是“北炸南打”,地面战的目标是剿灭南越游击队。
因为南越游击队的战斗力不足以抗衡美军,所以北越正规军不断渗透进南越打游击战。
美军在越南的主要对手就是渗透进来的北越正规军。
因为害怕越南北方邻国的直接介入,所以美国没有直接派兵进攻北越,这就导致无法真正消灭北越军的美军陷进了“战争泥潭”。
尼克松上台之后想要“体面”地结束越南战争,就要切断北越向南越渗透的通道,逼南越让步。
北越和南越的分界线只有几十公里并且美军在此有重兵把守,北越军是很难通过十七度线直接渗透进南越的。
当时北越军主要是通过老挝和柬埔寨的领土进入南越,这条战略通道就是著名的“中央走廊(胡志明小道)”。
“中央走廊”的大部分都在柬埔寨境内,出口位于柬埔寨和南越的边境。
而当时西哈努克亲王为了不让弱小的柬埔寨卷入邻国的战火之中,只得保持中立,既不允许美军进入柬埔寨,也不对通过“中央走廊”的北越军提供支持。
尼克松上台后决定切断“中央走廊”。
但守中立的西哈努克亲王让美国没有进入柬埔寨的理由,便扶植朗诺推翻了西哈努克亲王。
而朗诺上台后便与越南开战,将西哈努克亲王苦心维持的和平毁于一旦,将柬埔寨卷入了战火。
让尼克松没有想到的是,将战争扩大到柬埔寨并没有让美军切断“中央走廊”,反而让美国更加陷入军事和道德的不利局面之中。
而美国扶植的朗诺政权腐败无能,在柬埔寨大失人心,直接导致后来红色高棉的上台。
背景最近在柬埔寨旅 (隔) 行 (离), 参观了包括Killing Field的几个重要景点, 所以想着借着机会看一下相关的电影. 关于柬埔寨广为人知的电影似乎只有这么一部, 与这个国家悠久的历史并不相称.电影1. 情节方面4/5星. 由于主要是记述作者自己的经历, 那么就不能期许能够通过一个小女孩的眼睛来展现什么大背景, 所以通篇白描的记述也就不奇怪了, 事实上, 个人感觉大背景是需要观众自己补充和代入的. 至于有些帖子提到小女孩的行为转变没有体现出来, 个人在观影过程中感觉并不是如此. 扣掉的1分来自于以下两点:- 不甚明了的标题. 如果不熟悉作者的经历 (比如至少阅读Wikipedia中作者Loung Ung的词条), 很难理解"First They Killed My Father"的意义. - 外界对这部电影的批评. 从Wikipedia中作者Loung Ung的词条看, 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对作者的经历持怀疑态度, 认为作品中想象的部分太多.2. 画面方面5/5分. 有很多个人很喜欢的俯拍镜头以及细节, 比如下面几个印象深刻的画面:
小女孩一家被带到检查站时士兵对小女孩的微笑.
小女孩和被俘的红色高棉士兵对视.
难民在逃离红色高棉追兵时被小女孩及同伴自己埋下的地雷炸死.历史下面抛出来两个rhetorical question1. 红色高棉从组成看并不是表面上的草莽政权 (从电影的细节看, 至少存在一些士兵能说不错的法语, 证明至少有这么一部分人受过一定的教育), 实际上, 其头目Khieu Samphan在法国接受了从本科 (B.Sc.) 和博士 (Ph.D. in Economics) 的教育, 那么是什么导致其在夺取政权出现这种盲目冒进的政策?2. 从国家主权的角度看, 消灭红色高棉政权的越南人是入侵和占领者 (主观上的恶意), 推翻红色高棉只是入侵的副产品 (客观上的好结果), 那么如何理解这种主客观的对立 (作为参考, 下图是笔者所摄, 似乎是为了纪念越南所造成的推翻红色高棉的结果)?
早几年听说版权被买下来以及后面说导演是朱莉的时候,我的心情都实在谈不上积极类别。
首先,我们都知道别想指望国内公映了;其次,这种片子我觉得亚欧或者南美拍可能比较靠谱,毕竟血淋淋的经历;最后,国内包括少数国外“演而优则导”的影星,导出来些什么玩意儿大家心里没点逼数吗?
还用得着再浪费时间伤害感情么?
所以公号推荐的时候,我怀着一种反正有就存上吧的心态,塞进了网盘。
公号推荐里原文大意是:朱莉的导演水平原本大家有经验了不用期待,但是这部片子是个惊喜,处理的很细腻。
我扫完那段介绍的内心宛如灭上山求教文艺男青年的老禅师:你可拉鸡八倒吧。
可是看完之后,我认怂了,我没看过朱莉导过的别的片子,然,这部是值得一看的。
半团圆式样的结局,军队高级官员幸福家庭的开端,没有直接的大肆屠杀上些刀砍枪扫的场景,没有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人海,直接的悲惨也未被渲染,但凡是对那段历史有系统了解的人,都能看到朱莉在影片里冷静的镜头叙述,一种值得尊重的循序渐进。
普通的洋装在出城的关卡里没收,到达集中营地时所有的各式各样各色的衣服被要求扔进浆果击打的液体里浸泡染成无差别的深色/年幼的女主第一次见到因为饥饿在采摘时的偷吃,受到的是严厉的斥责和一个耳光,当饥饿蔓延深化,夜幕里被捉住的偷吃者,则是狠狠的击打,“不打死就没什么”的血流满面/整个大家庭被迫离开城中的住所,被武装者驱赶,路上舅舅赶来也仅能接回村中住几日便再次离开——否则,你想害死村里的人吗?
在路上,父亲手腕上的好表被迫解下恭顺地呈给随口索要的武装军人,到路过关卡时,检查行李的人对于得以接机攫取小女孩一双鲜艳的塑料拖鞋窃笑。
这情节似乎反而是变轻微了,然而,索取手表的,是个荷枪实弹的安卡,而借检查之便的是个普通的工作人员。
不用以血色铺盖镜头,他们都是对官僚这个工种所能获取利极为熟练的一只只工蚁,是对集体主义集权体制下该怎样扮演好自己角色最轻车熟路的技师,贪婪的同时,不忘挥霍手中所有的权利,在精神上俯视观赏这人们觳觫不安,竭力避免麻烦时跟自己的交接。
应当具有但内心实则丝毫也无对流氓政权造就这种虚假平等的感激:他们本就是流氓,大不了一死,一朝居然混成人上人,虽则嘴上“消弭了阶级差异”,然而说说而已,奸淫烧杀掳掠的实在好处老子是占得了。
……仅存的真正的富有“革命激情“的,是一些女性安卡们,他们的仇恨不是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激动,奥威尔在《1984》中提示过这种借以替代性+欲,或曰利用性+欲来增加革命热情的行为是极为深刻的洞察,演员们则利用充分的演绎出这种替代的作用,她们歇斯底里的训练幼童们,对枪械的掌握,对越南以及其他”敌对势力“的仇恨,与被解密的世界大战中纳粹女性军警人员们的歇斯底里的革命忠诚都令人悚然。
以上的这些,撑起了两个小时十六分钟长度里的一部分,也撑起了末尾缅语字幕的那一句“本片献给在赤柬统治下丧失性命的人,以及那些幸存者”。
我惯常是讨厌这种献词的,往往作品缺乏感染力的渣喜欢有此拔高之举来掩饰自己既无水平又无虔诚还发人血馒头财,但今天,这个以性感著称的白人女明星确实细腻地讲述了一个邪恶的政权“通过处决/饿死和强迫劳动,有计划地杀害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的,在political correctness大行其道的时代里,值得尊重真相的人们的褒奖。
ps:突然想到,不公映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好事,看到的版本没有官方的奉命剪辑,不亦快哉!
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获取公共信息层面来看,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叫都不会对越南黎笋政权产生好感,黎笋全面掌权后的反华反中行为,以及后续引发的中越战争,甚至连带让整个越南都成为我们历史上反面教材,把曾经像兄弟一样派遣军事顾问输送武器和战略物资并肩作战抗法抗美那一段历史尽可能的选择性忽略。
而红色高棉在控制柬埔寨以后实行的大规模系统性灭绝政策导致1/4的柬埔寨人非正常死亡,红色高棉灭绝人性的倒行逆施为1978年越军攻入柬埔寨击败驱逐红色高棉并让柬恢复基本的社会状态赢得了普遍的正面评价,如今还保存在柬埔寨的十几座柬越友谊纪念碑就是例证。
影片接近尾声时候,从小女孩的视角来展现了一次红色高棉士兵与越军的直接战斗。
受惊的难民们冒着枪林弹雨纷纷往越军身后跑去,而越军在扛过了最初被红高士兵的突袭的慌乱以后,并没有扔下难民撤离,而是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力量与红高士兵对战,为难民们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小女孩和小伙伴们躲在水塘旁边的土坡下不敢起身,直到看到越军士兵逐渐稳住了阵地,这才鼓起勇气从眼神坚毅勇敢的年轻士兵身边通过。
那个年轻士兵的状态,给了她很大的勇气。
我们这边的主流媒体一直对攻入柬埔寨的越军行为冠以“侵略”的定义,但实际上越军在进入柬埔寨以后,不但对普通民众秋毫无犯,而且还给与其食物和医疗救助,这让经历了红色高棉血腥统治的柬埔寨百姓感觉真的获得了“解放”,这个情况在国内主流的媒体上是选择性忽略的。
越军攻入柬埔寨,当然不是单纯的国际主义惩恶扶弱精神,既有当年国际局势大环境的因素,也有红高狂妄自大杀害越南老百姓的诱因,还有越南希望当中南半岛老大哥的夙愿。
但选择进入柬埔寨时机比较正确,进入以后采取的策略也正确,所以到1989年全部撤离的时候,很多柬埔寨老百姓都热情欢送。
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情。
当然,越南黎笋正确对于我国来讲,就是白眼狼,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在国际关系中,看待一些事情,不能单纯的以对错来评价,更多的要看立场还有国家利害关系。
影片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来展现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像尽可能的摒弃从成年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尽量从思维很简单的小孩子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就是想从基本的“人性”的角度来思考。
对于想了解那段刻意被选择性遗忘的历史的观众,还是很有必要看看的。
朱莉翻身仗打的不错。顺便了解红色高棉。感觉今年看了好多种族屠杀的片子。
在柬埔寨出差,之前也了解过红色高棉,还去过杀人场,印象很深刻,所以看到电影院上映马上就一个人买票去看了。结果坐在两边的柬埔寨年轻情侣们全程都在搂搂抱抱说说笑笑,还大嚼爆米花。
像纪录片
很沉重,这不只是发生在柬埔寨的故事。
没看之前以为是个纪录片,观影过程中一度看不下去
很多细节的处理独具匠心,例如,小女儿用愚笨的小手艰难剁断了蛇头。运镜和剪辑以及配乐,盛赞。其实很希望在银幕上里一睹臭名昭著的S-21集中营,毕竟还没有剧情片还原过S-21,除了纪录片《红色高棉杀人机器》。遗憾的是,这么好的契机,安吉丽娜摒弃了这么个最能发力的场景,以至于有点不痛不痒。
当生活退化成生存的挣扎
怎么评价呢,可能最大败笔就是导演的表现力吧,感觉对不起这个事件题材,保守得可以在任何审核尺度下上映,但是你说以一个孩子的回忆视角来看吧,确实也就这点高度,电影确实做到了不夹带私货的平叙诉说,但寡淡至极,挑剔点,甚至感受不到那种战争下的极惨状况。总体来说,跟想象不一样~~~
看电影之前先看了一本名叫《希望永远都在》的书,是根据赤柬幸存者回忆写的半虚构小说。电影描写的情节小说中都有,而且小说比电影更为残酷。也因为先看过书,电影看起来并不晦涩难懂。不过相比较来看电影显得较为单薄,美国人白左视角,怜悯就是旁观者的怜悯,谴责更感觉是事不关己的谴责,不够深刻。
她可太会拍流水账了。
想说的很多,但不知道从何说起
中规中矩。不过对我来说好处是,之前,这些事件在我脑海里只是符号性的东西,如今认识得更真切了些。
流水账。
让国内那些荣获狗熊奖、鸡屁股羽毛奖的大师们。你们睁开眼睛看看啊。还润出去了,你们配嘛
拍的还是比较柔情的。
流水账一样烂得要死,连杀人都拍不出令人震动的波纹,安吉丽娜茱莉做导演是纯粹的无能。
把红色高棉拍得太美好了
谔谔,安吉丽娜朱莉你把你柬埔寨孤儿的抚养权给我交了
手法单一,节奏冗长,个人文艺抒情情怀过重,完全撑不起如此厚重的题材。
悲伤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