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激战无名川,一股子失望之情油然而生,不少的硬伤实在是令人不吐不快·志愿军一个师里最好的外科医生,居然能跟随一个排深入敌后作战,这简直就是对战场医护人员最大的浪费。
大家都知道,在战场上一个好的外科医生的重要性,其作用不亚于一个连。
可就这么一个稀缺的人才,就被送上前线负责一个卫生员的工作。
而且,在当时的战场,一般不会派妇女去参与如此危险的战斗任务的。
当然,我们知道这是剧情发展的需要,但这明显不符合常理的人物设定本身就有问题·志愿军侦察排,在一个废弃的村庄里草草掩埋了28名战士,可见是与美军进行过一番激烈战斗的。
可是,从志愿军的牺牲者被简单处理过这件事情来判断,应该是侦察排在与美军的战斗中惨胜了。
可是,战斗现场居然没有发现美军的尸体,这又是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
难不成侦察排还能在其他地方把牺牲人员的遗体背过来再进行的掩埋?
·侦察排的任务是发现美军炮兵阵地,如果可能直接予以摧毁消灭。
这对于一个只有几十号人的排级作战单位来说,后半部分的任务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电影里,美国方面是一个203毫米的炮兵营,几百号人,火力配备比杜排长的侦察排高出不少,可就是面对这样一个强敌,杜排长居然决定迎难而上,带领几十号人上去踢馆,这就不是英勇而是鲁莽了。
52年的美国人毕竟不是二十年后全线崩溃的印度,杜排长的表现完全不像是一个战斗经验丰富的排长·杜排长的首要任务既然是发现美军炮兵营,他带领不到十人的小部队伏击美军补给运输队的举动就无法理解了。
影片中,美军的补给车队由两辆轻型坦克掩护,一个排左右的美军护卫,实力远远超出侦察排的幸存者。
如此没有必要的伏击战,结果往往是全军覆没,付出巨大牺牲的情报还没有传到友军手里就夭折了。
也许杜排长知道这是在拍电影,自己有主角光环加成,所以那种逢敌必战的样子感觉很酷。
可如果真在战场上,杜排长这样子的行为简直就应该被送上军事法庭·按照美军编制,203毫米榴弹炮营一般是属于军级的火力支援单位,是陆军里最大的火力杀器。
可如此一个重要的,在战线后方十几公里的炮兵营,居然能被志愿军的一支小部队给切断了。
美国人的无能+低能,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
而且有意思的是,为了重新打通和炮兵营的联系,美军居然不派飞机掩护+步兵冲锋,而是派出了一个精锐的狙击分队来寻找志愿军的传奇狙击手。
美国人如此的大意和轻敌,怎能不败。
也许,他们早知道志愿军的队伍其实没几个人吧·真实的美军到底什么样子,其实看看那么多的美国二战影片就能学得有模有样。
可无名川里的美军感觉更像是一支拿钱上战场的雇佣军,不仅业余而且可笑,什么中弹后倒在地上杀猪般鬼叫,什么长官居然开枪打死受伤的战友,拜托这还是美军吗?
而且找的外国演员外形也更类似于南欧人或拉丁裔,除却服装钢盔和口音不同的英语,模仿得也不是很好。
·影片里,还是出现了国产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夸大爆炸效果的各种手榴弹、迫击炮弹和炮弹的桥段。
而梁排长牺牲的那段,又把203毫米榴弹炮的威力过小化了。
那玩意,一颗炮弹下来几十米范围内都受到波及,哪是一声爆炸那么简单。
总之,作为一部献礼片,激战无名川又回到了过去那种无脑主旋律的影视剧上,虽然打得热闹,但真不能算一部好的战争片
这么好看的国产战争片,却被“水军”一个劲的喷?
9.9分的好片,顶上去,向英雄致敬!!!
影片画面质感强,是真正的光与影的交织;影片故事叙述性强,主角看到一半才能知晓是谁,各种铺垫叙述做的很好;影片聚集了很多题材要素,狙击、潜伏等都是看点;影片运用了很多表现手法,插叙、对比等让观众感受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影片是史诗级的,通过各种桥段全面再现了抗美援朝的各个阶段和著名战役;影片是感人的,对人物的内心把握的到位,演员表演素质非常优秀;......9.9的国产好片
说该片是朴素战争片绝对不是贬义,而是说它能够在现在讲特效、大场面,大明星、大美女、大无畏的战争片中解脱出来,真真实实的拍一部片子。
这部片子没有特意拔高主旋律,大讲爱国情怀,大讲军人本色,而是一批怀揣小梦想的普通人,既然和敌人遇上了,没别的,不是你打败我,就是我打败你,打就是了。
这部片子没有像抗日神剧似的可以丑化或者贬低对手,而是我们和对方斗智斗勇,公平的在战斗。
剧中交代了为什么最后炮火覆盖,不就是开始时候电台被炸了吗?
要不然最后又是诱敌又是抢电台的。
为啥装备好?
已经交代了趁雨夜搬了好多物资嘛!
根本就没看完就狂吠不止!
凭什么不能志愿军里面有精英侦查排?
看到美国人容易死就心理一万个不愿意,凭什么看见第一滴血系列兰博一人顶一个师就狂舔不止?
这些人心理满满的公知感,恶心!
其实要点评一部战争片,有很多军事方面的专业领域知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也有它特定的区别于其他战争的亮点,以少胜多,以弱敌强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去翻阅资料,仔细学习相关背景知识的。
所以不太懂的人,还是不要武断评价。
我们的点评至少是需要走心的,“都能呼叫上总部炮火,还上去打啥?
”我看到一条这样的评论,三排孟排长那会和下属一起去查看信号,不是被炸牺牲了吗?
不是就没有信号了吗?
后面不就是为了用美军的信号才呼叫上总部的吗?
从第一主演李东学饰演的杜川,郝汉饰演的娃娃,付美饰演的女军医李青,到张露饰演的老徐,等等角色。
我觉得表现都非常的精彩,真挚,朴素,感人,至少,我们很多观众反复观看了几次,每一次都会痛哭。
而且,演员们的表演没有丝毫浮夸煽情,相反,就是那样平静地,只言片语,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却渗透人心。
让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地深深印在我们心里。
“记住我对你说的,我可以是你的第三枪”,这是杜川对娃娃的最后交代,他大喊一声“娃娃”,用手指比完三,给了娃娃一个期许的眨眼,便冲了出去。
这里,我们看到,杜川的脸上只有坚毅决绝,没有丝毫悲痛。
娃娃的眼神,表情,是心痛,更是深深地get到了这股力量的勇敢,拼命。
这里战士精神传承的所有精华,真的被他们演绎到了完美,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被深深震撼!
而杜川临死前也是微睁着眼,那样安静,我们看到的只是娃娃的眼泪在脸上划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我觉得此刻对杜排长最好的表达。
此外,我想说说演员们的配音。
几位主角有的是方言,非常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特征,又不失幽默风趣。
女军医的配音,有着她这个年龄的柔美,与演员本身的气质非常吻合,最后呼叫总部炮火的时候,情感悲痛却饱含力量,喊到了我们心里。
杜川的配音是李东学本人没错了,时而深情柔和,时而激烈高亢,同时也带着排长特有身份的腔调,真的非常好。
他对女军医轻声一句:人挨冻的时候,不冷。
他对娃娃说:不光要有牺牲精神,还要有智慧。
简简单单的话语,却让我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和力量。
他大喊一声“娃娃”的时候,我的心都碎了。
太多想要说的,留给大家慢慢欣赏,感受吧!
朝鲜战争中的志愿军,不管是小股侦察部队袭扰、深入敌后,还是各种侦察行动突破封锁,都有大量可歌可泣的真实战例。
电影中却用神话般的无敌战神描写方式展现志愿军,实在无语。。
在历史上真实的朝鲜战场狙击战中,志愿军的表现其实相当出色,尽管狙击用器材并不优于对手,但是仍然展现了很高的战斗素养。
我国其实有很多优秀战争影片,水平很高。
可惜,偏偏有这么一群低能导演制片方,对真实的志愿军极度不自信,只要能过审,那么就非要用抗日神剧手法拍摄,反正低能观众数量庞大有市场,屡试不爽。。。
他们这群汉奸展现出的是可悲的奴性。。。
演员其实都挺好的,但是很可惜,很多自认为低头跪舔就能吃遍市场的低能导演,让片子过审的本事有,拍好电影的本事却没有,连累了好演员。
这样的导演唯利是图,没准就是拿了美帝的好处故意这么拍出来恶心人的,将来一定是带路党的料。。
========写在后面很多片方的水军见不得别人说这粗糙电影不好,文化程度低到搞笑的程度。。。。。。
也不管你是在赞美志愿军还是表扬英雄,反正这些低智商水军见你给这电影差评,就疯狗咬人一样说你是美帝那头的。。。。
呵呵,这些靠灌水才能挣钱养家当惯了走狗,真是特别有出息。
抗美援朝时期的战争何其之多,其残酷性也是人人皆知。
大大小小的战役接连不断,纷纷扰扰的消息接踵而至。
《浴血无名川》讲的就是其中一个对于历史来说小小小小的而又对于当时参与的人来说大大的故事。
影片开始是以我国志愿军三排排长孟大关临危受命,带领小队前去解救被困敌后的侦察排为前提,讲述了后来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以及志愿军坚毅不畏困难的精神。
这部电影最最最精彩的也是最为合理的设定以就是全片最为主要的三次战役的人数的渐渐减少,尤其是最后一场战役,也是最精彩的一幕,是我国侦察排神枪手与美国金牌狙击手团队的对决。
直接从团战降维成了单挑,给人刺激惊险的感受,虽然减少了震耳欲聋的声音,但是更容易绷紧观众的神经。
我的词语过于困乏,无法描述本片的种种过人之处,但希望能够帮助推荐到它。
《浴血无名川》影片通过一场局部战斗刻画出当年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我志愿军顽强的拼搏精神。
“抗美援朝”作为“立国之战”对新中国有着举足轻重。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岁月里,没有人相信我们能与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相知匹敌,也没有人愿意帮助我们(苏联有着自己的算盘)。
这场战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复兴之心,也让美国重新审视了新中国,所以这场战争丝毫不亚于“抗日战争”。
当然,影片部分桥段把志愿军的战术演绎过于简单,同理美军也没有那么“二哈”。
所以,在这场战争当中我军有我军的技战术优势,否则怎么可能与美国打得五五开。
后来,对印自卫反击战足以证明解放军超高的军事素养。
观后感:感谢曾经那些最可爱的人。
看完豆瓣恶评再去看的,比想象中要好,弱化了个人英雄主义,看出在努力凸显群像。
高潮戏肯定是对狙那段了,围点打援还施彼身这部分设计得很用心。
影片有意将宏大的概念具象化,比如“第三枪”-伟大奉献牺牲精神,“主席勋章”-坚定的信仰,本子上牺牲人名记录-无数无名英雄等等,值得学习借鉴。
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觉得很好:《抗美援朝》史记中描绘的志愿军是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昼伏夜出,很多战士都因为饥寒交迫牺牲,在《无名川》里,一切都是风和日丽,《1917》《敦刻尔克》远不如志愿军的故事英勇,却时刻营造出战争的危机感,外景和布光的重要性。
军人也是人,也会害怕仿徨,也是逐渐成长的,人性中挣扎的部分更多,观众才能有共情,韩韩的《太极旗飘扬》《实尾岛》都值得借鉴。
说爽剧肯定是爽剧了,但说好片还是有差距的。
场面置景做的不错,断壁残垣、硝烟、几场战役的实景都还行,慢镜头有点多,情节上还是有让人一下猜透的样子,部分地方为了凸显互帮友爱,而无谓牺牲,还是需要改进编剧思路。
不是战士越惨越震撼人心。
《战火熔炉》《浴血无名川》注定将是寂寂无名的影视剧,也许十年后没有人会记得这两部戏,现如今时光网上都没有条目,豆瓣上没有剧照。
不过,国产战争片能拍到这个份上算是不错了,我专门给孩子看了一下,里面的服化道很有味道,特别是演员的妆容,绝对是硝烟弥漫战场上的感觉。
特效不多,做得用心,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故事内容向小人物聚焦,更接地气。
相比《战火熔炉》《浴血无名川》里的演员更的叫不上名字,所谓电视剧里的大咖,也只有张光北友情出演,开头下命令,结尾一句开炮落。
对于极少看电视剧的我来说,演员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
难得女演员摆脱了花瓶的嫌疑,非但没有奇装异服,脸也不那么白净,这才是向历史负责的态度。
《战火熔炉》作为一部十三集电视剧,时长保证了故事的相对完整性,也造就了主角赵和心路历程的转变相对可信。
解放战争中大量解放战士加入各野战军,随即在抗美援朝中冲锋在一线,为祖国解放,国家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 很早前就有一个故事构想,一名老兵,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礼历经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围剿苏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朝鲜战争,时间跨度近40年,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如果有,即使十四五岁参军,抗美援朝时也已经五十岁了。
缅甸佤邦有这样的年纪的老兵,从北伐一直打到了解放军跨境剿匪,年龄也到了差不多60,。
台湾影星郎雄在《异域》中饰演的老郑就是其中之一。
赵和作为国军坦克兵,有知识、有技术,难得懂英语,会思考,战场嗅觉灵敏,是天生的指挥员。
杜川是侦察排长,敢打敢拼,神枪手,但是对整个战场的掌握就局限在有便宜就占,敢于牺牲,非常符合角色设定,一个不会算数的排长,总不能挥斥方遒吧。
《浴血无名川》中“做你的第三枪”完全按照好莱坞经典台词重复三遍的原则,不过第三遍是无声的手势,做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
狙击战一直是中国军人的短板,虽然在抗日神剧中,常常有神枪手、神箭手出没,但都是胡编乱造。
真正出现中国狙击手还真到了抗美援朝后期,为什么呢?
道理非常简单,解放战争时期,装备第二好的四野,林彪还提出刺刀见红,一方面是强调“三猛”战术,一方面就是子弹不能敞开了用,临敌不过三发是大多数战斗的真实写照。
此外,抗美援朝前期,后勤保障很差,直到成立总后,才算有了好转,特别是苏联的援助(抗美援朝纪念章上士兵手持苏制波波沙冲锋枪),到相持阶段的冷枪冷炮杀敌运动(主席所谓的零敲牛皮糖)弹药就不缺了,这才能产生狙击手,没有足够的子弹真的练不出来。
《战火熔炉》有一条赵和与陈天放和解故事线,两人从战场死敌,到并肩作战,最终凝结兄弟情义。
很好地体现了我党我军统一战线和阶级斗争的政治工作威力,用时髦的话就是,屁股坐得很正。
近期国际形势对我国不是特别友好,西方反华势力开始围堵中国,一度有点灰心,日子越过越好,偏偏有人欺负,就不想让你好,想起来就心烦,但是听到赵和动员讲话,“我们可以继续战斗100年”,突然之间就想起了1901年,义和团运动引来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联军不仅烧了颐和园来侮辱皇家,更要每个中国人赔偿1两白银来以示侮辱,屈辱距今已120年。
120年来,我们都在继续战斗,中国人是压不垮的,大不了再战斗一百年。
《浴血无名川》的外籍演员水平是有点低,特别是反派少校,很有点装腔作势的样子,像西部牛仔多一些。
外籍群演应该是没有接军事训练,军事动作明显外行,机枪扫射的样子像极了打电动,脸部表情倒是很狰狞,明显是在表演。
两部戏都有长津湖的内容,《浴血无名川》是回忆,女主思念哥哥的快速闪回,可以看出是为了节约成本,这一部分的化妆差点意思,优点是情绪饱满。
《战火熔炉》里有一段战斗场面,拍的就好很多,两部戏都没有过度煽情,毕竟现在拿冰雕连转眼泪和流量的太多了。
说到战场的残酷,两部戏都表现得很好,《战火熔炉》里有一段文艺兵遭遇战,背景是第五次战役撤退,看着像花一样的小姑娘血肉横飞,视觉冲击很大。
《浴血无名川》开头一声炮响过后以为是主角的孟大关排长说没就没了,干脆利落,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两部戏的结尾都是很有力的,《浴血无名川》结尾,呼啸而来的炮火覆盖了美军炮兵阵地,随即出现字幕,纪念那些无名英雄。
《战火熔炉》随着美军坦克逼近,赵和结束讲话,士兵们毫无惧色的投入战斗,让观者心潮澎湃。
历史上,抗美援朝中数不清的无名英雄用血肉之躯抵挡住了美军钢铁洪流,第五次战役负责阻击的志愿军战士以连为单位,孤零零的分散在铁原平原,出了牺牲没有第二条退路,硬是把美军机械化部队迟滞了12天,靠的就是志愿军顽强的意志力。
上甘岭战役,坑道里的战士宁可喝尿也决不撤退,增援的士兵用血肉之躯穿过美军火力封锁,靠的就是不怕死的牺牲精神。
希望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给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以信心和勇气。
PS:给《浴血无名川》编剧提个意见,作为一个陕西人,首先非常感谢安排了陕西方言对白,但是真的说的不地道,陕西人听了有点发毛。
其次是对羊肉泡馍的描述,真的非常传神,可惜有一处技术性错误,羊肉泡馍是不用油泼辣子的,用的是很咸的辣子酱。
希望编剧有机会来西安玩,亲身体验一次就好了。
张涵予解说了一部抗美援朝纪录片,台词几乎是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里的原话,其中烟台峰吹起小号片段,就应该用这张剧照,太有感觉了。
好片。致敬英雄,无名英雄!
普通电视剧版抗日电影
虽说抗美援朝题材放开了,可也不能这么祸祸啊,拍的真实点,真的就那么难吗?
超出我的预期,好看!把恢宏的大战拍摄成个体的对决,是我在看《兵临城下》的时候挑的一个毛病,但是小队特种对战和狙击手对决,确实是观影感很爽的的套路啊。这个电影就是三场战斗(第三场包括一来一回),一气呵成,一路砰砰砰下来,很是痛快。受自己军事知识所限,对武器和战术没有看出多少门道,感觉上真实感还是略差,互打埋伏时压力氛围不太足、而且有点乱。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人人一脸土,特别是那个娃娃,凹鼻梁,单眼皮,一脸稚气,土气中充满朝气(在这里想到了《拯救大兵》马特达蒙就是这种土土的、憨憨的农村小青年的形象)。越土越有战斗力,是我现在的审美标准。特别是最后背起杜川那支半截军刺的枪,没有呼天抢地,没有豪言壮语,只一个军礼,然后飞奔继续向前。真的是太豪迈了。革命精神的传承就应该这样。
神剧
太干净了!
给三星吧。起码把审片时候我说的“把解放勋章这个bug改成毛泽东奖章”这条意见吸纳了,后期剪辑改过来了。
电影拍的还是很好的,至少枪械道具方面,感觉很好,不像以前电视剧里的破道具,枪放起来像放小鞭。
相比同抗美援朝题材的《长津湖》和《金刚川》,在故事和细节上更接近《能文能武李延年》,大概比长津湖加金刚川还好看。小人物在无名之地的战争故事,虽然有很多剧情漏洞和违背战争事实的错误,但还是能看到诚意,整体完成度很高,武器音效满分,不同枪支配音都不同,尤其迫击炮的声音,超高还原度。通过一个具体的任务事件讲述战争,士兵一个个牺牲,是点对点的互相消耗,是关键时候挺身而出的牺牲,是应对围点打援的灵活变通,无谓牺牲的士兵都有自己战争胜利之后美好愿望是看着战友医生来不及擦干眼泪,狙击对抗比各种爆炸特效好看太多,讲着各种方言的士兵前赴后继也比外挂护体的超级英雄更值得让人尊敬。
虽然是网络电影,但是战争场面真实,那些喷子,不知道你们为啥要喷?又没有经历过战争,何必说三道四。我觉得拍的很良心,再强大的美国,也肯定像这样打过败仗,要不然不会无条件投降。喷之前学学历史吧。
这个女角色在里面干啥的?非得弄个花瓶进来?里面战斗场景槽点简直多的无以复加,这狙击手打个仗跟突击队员一样,能不能好好学一下狙击手如何战斗?一个侦察排就敢对着两辆坦克的车队发起狙击,梁静茹给的勇气么?想表现中国军人的英勇也不是这么表现的。从抗日神剧变抗美神剧了。
网络电影能拍成这样真的算惊喜了。整体剧情流畅,完成度较高,部分狙击战是亮点。个别情节有失真实,男女主角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中规中矩道具有些出戏
低智版美军
摄影机大多时候过分的晃眼了些,晕作为网大类型,虽有不少bug,但可观。
敬礼
这片子可以给八分,看到最后泪目了,打十分中合一下,毕竟豆瓣的电影评论大师太多了,用放大镜观影,所以就无脑的打个十分,值得一看。另外,为了这个片子,又充了一个月的爱奇艺,其实也没别的可看。。。
有点演绎的水准,但故事很不咋地
网络电影拍成这样 可以了
战争场面很好,就是套路还是多了点,希望是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