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的复仇

Mom,复仇阿妈(港),母亲的告白(台)

主演:希里黛玉,阿克夏耶·坎纳,萨佳·阿里,阿德南·西德奎,纳瓦祖丁·席迪圭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印地语年份:2017

《一个母亲的复仇》剧照

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2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3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4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5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6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3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4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5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6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7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8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19一个母亲的复仇 剧照 NO.20

《一个母亲的复仇》剧情介绍

一个母亲的复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震惊印度的“德里黑公交案”。艾莉亚(萨佳·阿里 饰)在一次派对活动后遭到强暴,面对凿凿证据,四名罪犯却被法庭判为无罪。艾莉亚的继母,戴维琪(希里黛玉 饰)伤心欲绝,在走投无路后愤然决定亲手为女儿寻求正义。一场高能高智商的复仇大戏拉开序幕。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老婆未满十八岁毒娘今天明天暹罗密码逗猎吸血鬼狗眼看人心潜行者五到九科南启航:当风起时不可磨灭史酷比:湖怪的诅咒犯罪现场调查:维加斯第一季梅塔男孩苦役列车豆娘我家有喜事御龙王妃雪鹰领主风月场第二季东北风云孤岛惊魂一路有你剧演的终章带我回家大毒枭台风大敦煌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漂流少年

《一个母亲的复仇》长篇影评

 1 ) 神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妈妈

神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妈妈这部电影朋友到电影院之后就说自己早看过了,中国上映的可能比较晚 电影节奏紧张 一个母亲在进行一系列策划之后 进行复仇 复仇方式刺激 让人拍手叫快 有仇必报的电影很爽!!!!!!!!!!!!!!!!!!!!!!!!!!!!!!!!!!!!!!!!!!!!!!!!!!!!!!!!!!!!!!!!!!!!!!!!!!!!!!!!!!!!!!!!!!!!!

 2 ) 从“复仇”到“宽恕”

《一个母亲的复仇》「✔︎好看」“神不可能无所不在,DK先生”“我知道。

所以他才创造了母亲。

”“只要一次轮回就能变成女人,但是只有经过数次重生,才有权利生为男人。

你懂了吗?

”“我相信正义始终会到来。

”“看得懂的是艺术,看不懂的就是现代艺术。

”“好多年没碰到过证据这么确凿的案子了。

”一些台词挺精彩。

结局是大快人心,痛快淋漓的。

有些“正义”可能只有以暴制暴才能达成。

虽然貌似合情合理,但我始终不觉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值得被称道歌颂。

这本质是未开化,不文明,不先进的。

正如《名柯》里的经典语录:“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杀人都是愚蠢的,没有任何借口……有如对待失败者的红牌……你被罚下场了。

”“无论你有多么充分的理由去杀一个人,都不会被理解的,就算可以理解,也不会被人们所接受。

”《名柯》是把“宽恕”视为正义精神,寄希望于法律去寻求公道,并且旗帜鲜明地反对复仇和私刑正义。

我是比较崇尚这种平和的法律精神的。

若私刑、复仇泛滥,社会必然更加无序和疯狂,“冤冤相报何时了。

”当然,这多少就有点“何不食肉糜”的嫌疑了,灾难没降临到人自己头上,谁都可以慈悲为怀大爱无疆。

于是“宽恕”就更显弥足可贵,宽恕是要怀揣相当的觉悟的。

若法律不能回应人们对复仇的期待,不能给予人们应得的公道,那法律就不再值得被尊重,不再是道德的底线,而是一个纯粹的维护权贵既得利益的工具,甚至会成为罪犯徇私枉法的保护伞。

那必然会致使人类社会实现自净,即私刑正义,所谓“复仇”。

所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要放在首位的,如此才能“全民守法”,这实则是环环相扣!

一个社会发展得越是先进文明,那些野蛮的刑罚手段越是会被摒弃。

若死刑废除,一定是政经文卫等各方面成熟后的必然结果。

从“复仇”到“宽恕”,是法治的完善,是社会的发展,更是境界的提升。

 3 ) 这是一部警示片而非悬疑片

发现豆瓣评论口味太刁,这并不是一部悬疑片,非要以悬疑片标准去评判,为了剧情发展牺牲一下逻辑未尝不可(硬掰剧情的话强奸者被判无罪就很不合理,有太多证据可以证明其有罪),这部更像警示片,片子更多讲强奸对一个女孩及其家庭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演员们在情感上表现很到位,用心细腻地去体会,很容易产生共情,给个四分是应该的。

 4 ) 一个母亲的复仇 ——现实比电影更残酷

初看片名和简介,影子一度认为,这可能是一部印度版的《三块广告牌》。

不出意料,《一个母亲的复仇》既与《三块广告牌》有着相似之处,又保留了自身鲜明的本土化色彩。

两部影片都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因女儿遭人强奸后无处伸冤而走向极端化的情况,它们都在讲述遭受伤害的家庭如何走出困境这一故事,只不过,《三块广告牌》中的母亲最终选择一个人揪出凶手,而《一个母亲的复仇》中的母亲则最终选择向施暴者复仇。

《一个母亲的复仇》根据印度德里“黑公交轮奸案”改编,讲述的是艾丽娅遭一群流氓强奸后,她的继母戴维琪为女儿复仇的故事。

艾丽娅一直与继母戴维琪不和,而继母却视艾丽娅为己出。

在一次派对上,艾丽娅因拒绝一名同学的示爱而被这名同学和他的三个伙伴所记恨。

后来,他们趁机绑架了艾丽娅,并将她拖到了车上实施暴行。

在处理强奸的这一部分上,影片没有露骨地选择情景再现,而是通过视听语言向观众传达一种情绪。

艾丽娅被拖上车后,车子开始驶向公路。

刻意的消音配上紧张的音效将车内施暴现场的一切声音抹去,我们只能透过车外看到车头独眼的白色远光灯和车尾刺目的红色警示灯,这种“隔靴搔痒”式的观感刺激反而能让人感受到车内暴行的残酷。

车子孤独地向前行驶,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车内艾丽娅的无助绝望。

最后,在上帝视角的呈现下,影片将对施暴者的控诉和对受伤者的怜悯展现得克制而隐忍。

当继母戴维琪被告知艾丽娅遭人轮奸后,她悲伤地捂住自己的小腹,仿佛她在感同身受这种痛苦。

宏大而悲伤的音乐渐起,渲染出一种悲伤的情感,极尽煽情。

紧接着,在医生一步步告知艾丽娅状况之后,戴维琪先是惊讶,接着是悲伤,在悲伤来不及缓解之际,她开始失声痛哭,并变得绝望无助,最后打电话呼唤自己的丈夫回来。

在这里,影子不得不佩服戴维琪的扮演者希里黛玉的精湛演技,但遗憾的是,这位宝莱坞的传奇影后在2018年2月14日因心脏骤停在迪拜去世,《一个母亲的复仇》由此也成为希里黛玉的绝唱。

希里黛玉 回到影片的情节当中,这一时期的戴维琪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该做些什么。

但是随着法庭上伪“罗生门”的出现,因为每个人口供不一,且证据不足,四个强奸犯被无罪释放。

在法庭无法伸张正义之时,戴维琪的丈夫因为愤怒而当庭殴打强奸犯,结果因“藐视法庭”被拘捕。

此时的强奸犯正逍遥法外,强奸他的同学更是若无其事地继续上学,而遭受侵害的艾丽娅却正在家中忍受精神创伤。

在伸冤无门的情况下,戴维琪最终选择亲手向四个人挨个儿复仇。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宝莱坞类型片。

包括《厕所英雄》《嗝嗝老师》《炙热》等,都属于其中。

它们和好莱坞的类型片一样,故事发展模式都十分相似,情节也基本在大家的意料当中,不用担心会被人剧透。

《厕所英雄》 宝莱坞的类型片通常会采用两条主线:一条是有关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情感线,一条则是有关揭露印度社会问题的现实线。

它们基本上都是用前者来反映或解决后者,同时用后者来解决并升华前者。

在《一个母亲的复仇》当中,女儿艾丽娅与继母戴维琪之间的不和是情感线,艾丽娅遭强奸却申冤无门是现实线。

通过继母戴维琪为艾丽娅复仇,影片的现实线得到某种解决,进而艾丽娅明白了戴维琪背后的付出,艾丽娅最终消除了内心的隔阂,认同继母为自己的母亲,情感线到此也得到了解决。

当然,因为戴维琪在复仇的过程中涉及蓄意伤人、杀人未遂、栽赃陷害和蓄意杀人等违法行为,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可能会问:如何理解片中戴维琪的一系列复仇行为呢?

影片的价值观是否存在问题呢?

对此,影子是这样认为的。

首先,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这位母亲,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融入影片、去理解这位母亲的所作所为。

戴维琪最初也希望正义得到伸张,但是最终失败。

现实的境况将她一步步逼到了绝境,面对精神失常的艾丽娅,为了让女儿走出阴霾,戴维琪才最终走向了极端。

正如影片所讲,如果说正义得不到伸张是“错误的”,而通过复仇去伸张正义是“不对的”,那么在“错误的”和“不对的”之间,我们究竟该选哪一个呢?

在文明社会的视角下,我们似乎无法接受戴维琪这样极端行为,但正是因为文明社会无法给予戴维琪应有的正义与秩序,所以她才诉诸原始社会“以牙还牙”式的野蛮复仇。

片中,私家侦探曾对戴维琪说过这样一句话:“神不是无所不在的,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 当“神”无法惩治恶人之时,为了孩子,一个母亲铤而走险,化身为“神”,执行着对恶人的惩罚。

这样的对母亲“神性”的阐释,早在我国第二代导演吴永刚的作品《神女》中就有体现。

《神女》由“无冕皇后”阮玲玉饰演,讲述了一个妓女为了孩子委身流氓,又为了孩子反抗并杀死流氓的故事。

片中的“神”指的是她作为母亲的这一身份,“女”则指的是她作为妓女的这一身份。

影片借此说明:哪怕是最卑贱的妓女,也有着母爱这样一种“神性”,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回到《一个母亲的复仇》中来,当我们再度审视这位母亲之时,我们不得不为她这种无畏的母爱所折服。

当然,这两部片子的母亲,虽然为了孩子而脱离文明社会选择极端,但最终它们也回归到了文明社会之中。

《神女》中的母亲在杀死流氓后最终入狱,而《一个母亲的复仇》当中的母亲则在向四人复仇之后选择自首。

其实有时候,比起电影,现实可能更为残酷 我们不妨来一起了解一下这起震惊世界的印度德里“黑公交轮奸案”。

2012年12月,就读于印度德里大学医学系的23岁女大学生乔蒂·辛格·潘迪,在与男友看完电影回家时,上了一辆不在当班的公交车。

公交车上的7名男子将其男友围殴后关押在驾驶室,并将她拉到车厢实施轮奸。

当他们施暴之后,他们在一个偏僻地段将潘迪和其男友剥光衣服扔下汽车,然后逃离。

随后,受害人报警处理。

潘迪最终因身体器官全面衰竭而死。

该轮奸案震惊印度全国,并引发了国内各界的强烈反抗。

2012年12月18日,印度妇女儿童在新德里举行抗议,呼吁保障妇女安全。

2013年1月3日新德里一家法院开始审理该案件,印度警方建议以强奸、谋杀等罪名判处6名嫌疑犯中的5人死刑。

2013年9月10日,印度法庭判决四名成年被告被判罪名成立,他们可能面临死刑或终生监禁。

相关的统计数据,印度每22分钟就发生一起强奸案,从1971年到2012年,印度国内强奸案的数量增长了8.7倍,印度首都新德里更是被称为“强奸之都”。

我们不禁疑问:为什么印度的强奸事件如此频繁?

这与印度国家的人口结构、国内的法律以及国人对待强奸的态度有着巨大的关系。

在印度,男性的地位高,女性的地位极低。

因为这样的地位差距,人们都愿意去生男孩,加上印度极速膨胀的人口,印度最终形成了男多女少的性别失调的状况。

光棍多,势必引发社会问题。

而在印度,强奸的犯罪成本太低了,施暴者往往被关押几日或者一段时间就会被放出。

因为成本太低,印度的强奸率逐年飙升,甚至在国际上,人们普遍认为印度不适合单身女性生存。

面对这样的境况,印度国人又是什么态度呢?

印度男人会说:“你们应该管好自己的女孩,一个女孩不该在深夜还出门在外,也不该穿着暴露引诱男性。

”印度女人会说:“被人强奸了是件丑事,你(女孩)应该学会忍受。

犯罪者自述 呜呼哀哉!

好在“黑公交轮奸案”之后,印度警钟长鸣,国家开始警醒。

印度政府开始修改法律,加大惩罚力度,整个国家也在正义之士奔走呼号的引导下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而引发这场印度“大地震”的乔蒂·辛格·潘迪,被后人称为“印度的女儿”,愿逝者安息。

如果让影子给《一个母亲的复仇》打分,满分五分,影子愿意给它打三点五分到四分。

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这类事件中较为独特的视角——母亲。

但对于现实的剖析和事件的呈现,影子认为,它远不如接下来要推荐的这部纪录片——《印度的女儿》

《印度的女儿》(克里斯托弗·史密斯 2015 印度)电影推荐指数:⭐⭐⭐⭐⭐情节表现指数:⭐⭐⭐⭐⭐ 影片在呈现印度德里“黑公交轮奸案”之时,通过受害者家属、施暴者、施暴者家属、法律人士、女性顾问和民众等多个侧面、透过他们彼此之间的观点,将印度深刻的社会问题呈现出来。

影片除了关注被害人家属、关注事件本身带来的社会效应之外,还罕见地将焦点投到施暴者的家属身上,探讨他们该何去何从。

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在最后,影子真心希望,有一天,这样题材的电影将再也不会出现。

而“不会出现”,并不是因为没人拍或没人看,而是因为,现实中,不再有如此残酷的现实发生。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如果说有谁最接近神,那大概就是母亲吧。

值此母亲节到来之际,愿天下母亲节日快乐。

● <恋母情结>●<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西西弗斯的传说>●<我们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扫码关注

 5 ) 迟来的正义有用嘛

上帝不可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剧中的母亲站在法律角度无疑她的行为完全错误,可在那样一个视法律如废土的国家永远等不到正义,母亲以私刑来换取正义的审判,虽然最终也被捕入狱,但她对女儿的爱真的毋庸置疑。

最令人动容的是影片最后警官让母亲用自己的枪杀死恶人,法律于此时都被警察置之度外,也可想而知这个国家的法律完全不令人信服。

希望我们的祖国重视强奸案的审判,希望每个受害者都可以等到正义但不希望等到迟来的正义,迟来的正义有用嘛,受害者活在悲痛中几十年看着恶人逍遥法外,恶人逍遥生活几十年人到暮年被逮捕为自己年轻时犯下的罪过赎罪,恶人的人生于此时可能已经了无遗憾,了无牵挂,就算此时入狱又怎样,判了死刑又怎样,他早已不在乎。

受害者呢,一生毁在恶人手里,每天都在担惊受怕,坏人一日不伏法,一日不得安心,同样人到暮年等来迟来的正义,可一生早已过去无法重头再来,就算最终得到了正义又能怎样,毫无意义,这是法律缺失的也是人民要完善的,相信我国的法治系统越来越好,希望不再有受害者。

 6 ) 血性与侠气

又是一部印度片,水平中等以上,只能再次感叹:阿三真是电影圈里良心之作的代表影片讲述了一个原本文质彬彬做老师的母亲,为了替女儿复仇,实施高智商犯罪的故事。

影片照旧调侃法律的不公、警察等国家机器的无能,照旧宣扬个人主义:对法律绝望因而自己动手复仇的母亲、好心帮忙的私家侦探,还有对制度失望,让母亲亲手解决最后一个罪犯的警察。

从法律上来说,影片中的三个主要角色都难逃指控:母亲涉嫌杀人、私家侦探是从犯、警察默许杀人,而偏偏是这三个在法律上作为“罪犯”的人,赚走了我们的同情心,我们期待看到母亲的快意恩仇,很紧张警察可能会坏了她的好事,我们的心其实没有站在法律一边,我们跟罪犯站到了一起。

为什么?

因为法律失效了,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失效,意味着社会失去了底线。

影片中女儿晚上出去参加聚会时被人轮奸、暴打,最后被认为断气才抛尸到下水道中。

可法庭审判时,罪犯通过种种手段,居然被无罪释放,反倒是怒不可遏的父亲因为打人而被关了起来,天理何在?

事情到这地步,母亲展现出了强大的能量。

她让侦探刺探四个罪犯的消息,然后自己动手解决这四个坏蛋,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她残酷、睿智、冷静,哪有一点儿课堂上的文雅气质?

我们同情女儿的遭遇,愤慨于罪犯逍遥法外,自然而然的会赞同母亲的“为爱复仇”。

感情层面上,无论身处何地,作为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儿武侠情结,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都住过快意恩仇的大侠,出了这么残暴的事情,家人受到这么严重的伤害,罪犯居然毫发无损,如何说的过去?

理智层面上,生活中有太多法律不彰的案例,由于种种原因,你把不公诉诸法律的时候,会面临门槛高、过程复杂、执行难等情况。

现实中不公的案例,会让你对法律没有足够的信心,因而你愿意相信影片中的不公是真实存在的;你不信任国家机器,当然要为个人的反抗击节叫好。

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文明和法制当然是好的,随意伤害别人、私自剥夺别人的生命肯定不对;对犯罪的惩治,需要专门的机构,要遵循严格的流程,要在社会上宣示,以警示世人。

可如果法律不公,社会失去了底线,作为受害者,我们怎么做?

做那个坚持sf二十多年的nsb的母亲?

有时候可能是以暴制暴来更有效果,也更痛快些。

之前每年回老家都能听到村子里的欺凌事件,有些事情令人发指,肯定够刑事犯罪,可人们一方面对法律不信任,宁愿相信坏人“上面有人”而不诉诸法律;另一方面,内心的恐惧让他们丧失了反抗的勇气,他们觉得坏人什么都敢干,干了之后也能“兜得住”;这样,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坏人气焰越来越嚣张,受到伤害的人越来越低声下气。

长此以往,社会风气肯定越来越差,还不如重拾“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以暴制暴”这些朴素理念,让人们多些江湖侠气,在法律不彰之处奋起反抗,这样方能维护公平和正义。

诚然,我们愿意走在文明和法制的道路上;此外,但愿我们也不要丢了血性和侠气

 7 ) 请不要粉饰地狱

之前那部大加受到赞誉的印度电影《调音师》,你喜欢吗?

我不喜欢。

最近的那部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你看了吗?

我看了后,更加不喜欢。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这两部电影,在我眼里,犯有同一个毛病。

他们怎么那么喜欢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拍得如同玩笑。

而我觉得有的时候,该严谨的时候还是应该严谨一些的,“有趣”不是这么用的。

在不应该开玩笑的地方开了玩笑,这种感觉非常不好:听的人膈应,开的人傻逼。

先来简单地说说《调音师》,它是以“最优秀短片”的续集作为宣传点的。

那部短片拍得非常好,像一首惊悚诗,新颖又留白。

《调音师》的开头也不错,虽然印度人大花的墙纸和欢快的歌声将“犯罪的恐怖感”略有缩减,可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的倒霉经历”还是非常扣人心弦。

直到,他碰到一群买卖器官的人,剧情开始走歪。

第一, 偏离了原有的犯罪主线,冲淡了主题。

第二, 剧情全是bug,别人要摘他器官,还要等他醒过来,听了他一番胡说后就开始帮助他,可能吗。

第三, 女反派在我这里莫名洗白,她在一群蠢猪面前简直太有人格魅力了,电影都为此闪耀出一种女权主义的味道。

明明可以是一部好的惊悚片,被改得很狗血。

这群人物像小丑一样逗得影院里笑声阵阵。

还好结尾来了一个若有似无的反转,“全员恶人”的设定让人倒抽一口寒气,算是回到了原有的氛围里去。

你要是冲着“惊悚片”的格局去看,那么一定会大失所望,觉得什么跟什么呀。

就好比你非常想听一个鬼故事,对方却给你说了一个笑话,总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好,毕竟《调音师》的短片也是虚构的,大家自由发挥也不能强求必须拍成惊悚的调调。

那么《一个母亲的复仇》呢,这部电影可是打着震惊世界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作为宣传点的。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最起码要揭露出现实的世界吧。

没有!

完全没有!

德里案里那个自立自强,为改变家族命运梦想成为医生的女大学生成为了电影里任性、叛逆的富家千金。

德里案里那个备受折磨至死的受害者在电影里伤势不重且很快痊愈了。

德里案里群起激愤、游行示威的群众们在电影里根本就未有提及。

德里案里有疑点的警察在电影里含糊而过,电影的警察特别有正义感,犯罪嫌疑人的律师巧言善辩。

诚然,改编一个真实案件有点难度,因为怕引起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所以高明的手法是拍得“举重若轻”,或者关注大量案件发生之后的情节,如《素媛》。

这部电影将犯罪情节减轻了不少:一个傲娇的千金在夜店玩到半夜三更,还恶劣地羞辱了她的一个追求者,导致对方恼羞成怒,起了报复之心。

于是,我们对犯罪者的愤怒也会随之减轻。

我很欣赏电影在拍摄犯案部分时所运用的手法:这群人将受害女孩塞进一辆车里,车轮滚动了起来。

于是镜头变为俯拍,暗黑的夜晚,空旷的灰白色路面上只有这一辆小小的黑色车辆在单独前行。

观众如同神一样看到罪恶的发生,可是上帝也帮不了忙。

过了一会儿,车停了下来,有几个男人分别从车的左右门下车,迅速交换位置,从不同的门又上了车,车轮又滚动起来。

车轮进行得那么自然,罪恶也是一样。

最后,从远景改为近景。

伴随着汽车行驶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女孩被扔到路边,凶犯又在她身体上加了一脚,她滚落进水沟里,像一块石头。

水沟里的水漫过她身体的三分之二,遮住了她身体上的大部分伤口。

这样的拍摄手法很高级,它没有赤裸裸得将过程全拍出来,而是用了留白,避免了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也让观众完全能想象到女孩所遭受到的厄运。

可是,电影的后半部分,剧情又一次走歪了。

按照电影设定,女孩是从夜店出来,她被验出血液里含有酒精成分,所以她的指控全部不予采用,那几个人渣被无罪释放。

前面铺垫过女孩是不喝酒的,明显可以借此深挖出警察失职、贪污受贿等丑闻,可是电影却点到为止,选择让女孩的继母去“替天行道”。

我就不明白了,第一,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第二,电影设置受害者一家是中产家庭,住别墅的好伐,这么容易就被几个底层的小混混给制住了吗?

你们可以找人,我们就不可以吗?

反正这个母亲开始复仇了。

电影给了她“生物老师”的人设,我估计要在这上面做文章。

可是报复第一个人的时候,她就找了别人帮忙,越多人帮忙把柄越多好吗,她是想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吗。

她阉割了第一个罪犯,我估计还是无痛阉割呢,因为对方就像睡了一觉一样一无所知,这么专业吗,这么贴心的吗。

可这个罪犯还是死了,他被自己虚无的下身吓了一跳,一下没站稳,头敲到自己家的水龙头上。

是不是太有戏剧性了?

从这时候开始,影院里开始发出笑声了。

第二个罪犯和第三个罪犯,她一起处理了,她给罪犯二投了毒,又嫁祸给了罪犯三。

罪犯二躺在医院里死了,被自己给着急死的,罪犯三在牢房里受到爆菊的折磨。

是不是很kuso?

是不是特别漫画感?

轮到第四个罪犯,那就更无语了,要不是警察来了,这家人就要从“强奸案的受害者”变成“全家被杀”了。

原本想看到疑影重重的推理,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残酷现实的揭露,没有。

原本想看到一出复仇的爽文,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为爱而恶”的探讨,没有。

(要看这点,可以去看《祈祷落幕时》,超好。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在拍什么?

它削减了真实案件的力度,将几个凶手塑造成可爱的受气包,又给了受害者中二的人设,给了母亲复仇的行为却不给她施行的头脑。

一切都显得虚有空壳。

你没有被气愤到,没有被感动到,没有被共情到。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这样的?

感觉想拍又不敢拍,胡拍一气。

印度是一个喜欢歌舞的国度,显得那么乐观。

可是“乐观”不是“玩笑”,不该开的时候,拜托不要随便开。

不要扒了“深刻”的皮,那么让人生气!

PS.敬告各位:前文原本有一句话是“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至于那么愤慨吗”,被有一些人断章取义地拿出来辱骂,现在我不得不修改该句为“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

好,你不要又要就此来怼我,你经历过强奸吗巴拉巴拉。

认真看完全文并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说明这部影片这样的设定削弱了“母亲”的杀人动机。

如果按照原案件的设定,这群人渣不仅强奸了女孩,还将其折磨至死,那么母亲的杀人动机是不是更真切呢?

毕竟,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杀人凶手的。

我不是专业的作家,更加不是电脑计算机,我只是一个看完电影后就立刻写下我心中感受的普通人。

之前看的电影我也都会写些影评,哪知道这次否定了一部电影,就遭到如此多的攻击。

特别是很多攻击都来自深夜,大家都不睡的吗?

还是第二天不需要认真上班呢?

每天早上跳出来的留言都会影响我一整天的心情。

我觉得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但应该尊重我表达我观点的权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宽容一点,能允许每一个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需要表达得那么战战兢兢。

我本来不想改这句话的,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没错,我本来的意思就不是这样。

这是我为此所作的第一次妥协,也希望是最后一次。

我希望这一次能锻炼出我更坚强的灵魂,鼓励自己今后能更大胆地写。

今后再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完全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能一笑置之。

别因这些不负责任的留言而难过,他!

们!

不!

配!

源头就是这则留言,之后有一些人就根本不仔细看影评原文了,只就这句留言开始随声附和

之后我就变成了一些人嘴里没有同情心的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特别牛逼的人。

这些罪名到底怎么来的,我自己都差点被绕进去?

我的文章的标题是“请不要粉饰地狱”,我就是太同情原案件里的女孩了,所以才觉得这样的改编对她不公平。

好了,晚安各位(半夜两点多起来上厕所看到某些留言而睡不着不得不修改原文的我),明天是周日(尽管明晚我还要加班),祝大家周日愉快!

心中再次默念一百遍“加油!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

 8 ) 关于电影的一些个人观点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球,什么都想展现,每条线都涉及一些,导致都不深入。

人物性格和关系的塑造前期都没塑造好,就直接展开了后面的故事。

所以对于后母对女儿的爱,感觉有些突兀用力过猛。

如果前期再多一些铺垫就更好了。

包括侦探的塑造也很扁平,同意帮助女主也很生硬。

前期真的就是给我的感觉,就剧情很卡顿,情感的表达上让人没有深入感。

走进不了人物。

比如后母真的很疼爱女儿,但是剧情前面只表现了女主担心女儿安全,让女儿注意安全嘱咐等。

如果再多一些对女儿生活或者细节的关注就更好了后半段最后的反派出现,剧情的戏剧性和对立性增强。

让人随着主角的行动而紧张。

这一段真的被带进了剧情,心跟着镜头走但是在后半段,女儿的走出阴影,重新生活,可以从色调变为暖色,镜头更加温和看出。

但是女儿在和后母的关系上去,并未看出任何缓和,反而更加恶化。

这就让结尾,感觉是为了煽情而做。

没有任何铺垫,仅凭知道后母为自己做的事,突然醒悟叫“妈妈”。

但是影片的意象手法用得很好。

禁闭的窗户表现着女儿封闭的内心。

随着一个个犯人被“处决”,而慢慢打开自己的心女主在复仇中摔伤的右脸和女儿受伤的左脸形成的照应感觉影片也想表现出,人物在正与邪之间做出惩罚与法律的矛盾。

但是就像前面说的,影片每一面都想兼顾,导致每一面都不深入,不深刻。

以警察为例,虽然他在正邪之间有过徘徊。

是将“处决”坏人的女主抓捕,还是让其去实行正义的事。

但是影片就像蜻蜓点水,看不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所以,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并不深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要想更加了解这部电影网,还是自己去看感受为好

 9 )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MOM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电影头条(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75438/有的朋友认为这个电影给印度的强奸事件降级了,认为没有表现出这个严肃的社会现象,这是我的一些想法,如下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MOM,就是讲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对政法的不公和对孩子的伤害而做出的反抗啊,还有你所说的侦探,影视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侦探调查的过程没必要在电影里表现出来,能表现出结果就可以了啊。

印度强奸案的高频是一件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但是在本部电影里反应的侧重点不在于受害的女孩儿被伤害的多么惨烈不在于法庭上的唇枪舌剑,而是在印度律法不公不能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情况下,受害的家庭不得不以暴制暴来维护正义,让强奸犯得到他的惩罚。

这是电影作品,这不是纪录片。

我记得有一部纪录片记录了德里黑公交案“印度的女儿”。

 10 ) 经典台词

妈妈的演技有感染力,刚开始母亲好美,后来憔悴到妆也没画,细节。

女儿的行为多少有些不知好歹了。

虽然不应该,但全程唯一笑点是:女儿喊了声妈,妈妈直接嘣了五枪。

(这是我没想到的,以为妈妈会转移注意力,然后被抢走枪)剧情比较单薄,复仇过程有更多的掩盖伎俩会更有戏剧性。

在印度,强奸案真是司空见惯。

改编自:德里黑公交案,案件比电影恐怖的多:被强奸女生身受重伤,体内的肠子只剩下了不到5%,推测是因为被生锈的铁棍粗暴抽出所致...而她最终没有逃出死神的追赶,13天后不幸离世了。

把现实的残酷拍出来会更有震撼力。

“在这个国家,可以侥幸逃脱强奸罪,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

”“这个国家什么都没变。

”“我们应该改革,政府应该对这种犯罪行为采取措施,民众应该进行抗议。

”“你要相信神会安排好一切。

” “神也不是无处不在的。

”“我知道,所以他才创造了母亲。

”敢直面一个国家的体制问题,也算是一种进步。

剧情里库夫里附近好美。

据是一个山站(Hill Station)在印度喜马偕尔邦,距离其首府西姆拉20公里。

《一个母亲的复仇》短评

作为一个复仇剧,不够爽,还好结局可以,一个在中国绝对不会有的结局。

5分钟前
  • Amy
  • 推荐

复仇的情节不能自圆其说,而且最后警察教唆杀人这……

6分钟前
  • Chuck0924
  • 还行

向来不需要男人从嘴里轻飘飘地说出“为母则刚,母爱伟大”的口号,献的霸凌和对女性人格的抹杀在牠等同类面前激不起一点水花。虽然过程残忍、令人悲愤,但电影里尚有希望和梦幻去憧憬去书写,尚能看到曙光。可现实中女孩被抢救十三天后还是去世了。而在德里案发半个月后轮奸惨案再度发生,自始至终女性权益没有得到保护,反而让印男得出了反抗就直接鲨掉就不会有人报案的结论。

10分钟前
  • 一个人吃吉野家
  • 推荐

说好根据黑公交案改变的呢?完全不是一件事啊… 这电影的配乐也都太气势磅礴了,造成有一股浓浓的“印度复刻风”… 还有那个侦探也太丑了,爸爸基本没用… 跟着母亲节上映能吸一波流量吧,但基本是没啥可看性

14分钟前
  • tricky_V
  • 较差

“神明会会照看好一切。” “但神明不会一直在那。”“所以创造了母亲。”

17分钟前
  • 張騫
  • 推荐

印度电影有时候很蠢。人物感情变化之快让人措手不及,拉窗帘,还有最后那句妈妈。让我不禁想,d&amp;amp;d这两个傻逼不会是和印度人学的写剧本吧。ps。脸上那么明显的两针,就这么给全好了?用的什么疤痕灵。

21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看电影简介想到了松隆子的《告白》,但印度的法治社会完善度完全不及岛国,也没玩什么解构剧情的高逼格手段。倒是一部灰常正常的复仇电影,可惜节奏有些拖沓(印度电影动辄就两小时以上)。希里黛玉不愧是宝莱坞最后的女皇,细微末节都把握的特别好,这位继母对女儿的付出和爱真是太令人动容了。

24分钟前
  • kiki204629
  • 还行

电影当然表现了司法系统和社会环境对女性的不公,但整体上还是被导演处理成了一部平庸的类型片。这里的母亲也太像一个圣母,特别是面对一个那么不识好歹的继女。

29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我们都知道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之下仍旧有太多无法被实现的正义公平。所以那些自觉没有收获到正义的人,往往会自己拿起武器通过反击报复来取得个人角度的正义。结尾跟朱迪福斯特《勇敢的人》如出一辙,警察帮助母亲杀死了强奸女儿的人。将犯罪的人伏法,但自己永远陷入了犯罪的定义之中。《勇敢的人》里女主在形式自我正义的过程中经受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而她的惩治罪犯的举动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报复。而本片仍旧停留在报复的简单层面。也只是依靠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来推动犯罪动机,显得很单薄。

31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电影不错,就是影片全程配乐有点烦,你又不是大片,这样配乐只能拉低分数,何必呢?我知道这是印度影片的一种风格,但我认为,不同类型的影片要有不同风格的配乐,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出的影片也有不同的类型对吗?

35分钟前
  • 爱尔兰的天空
  • 还行

“神并不是无所不能”“所以神创造了母亲”

38分钟前
  • Arianna
  • 力荐

怎么能拍的这么难看…难得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直面印度性侵犯题材体裁的电影,要么拍着社会题材,要么干脆利落的变成cult片,最后搞成了二流动作片和犯罪片的套路另外,滥用配乐引导和色调控制,本来前期还算可以的情绪,中期开始被二者折腾的上头。其实有几个镜头的调色做的还挺好的,包括强奸、染房、侦探办公室、洞窟和雪地,但全片都这样就太饱和了父亲、侦探、警察都是很有意思的角色,分别代表精英保守、平民进取和社会责任的三方观点;而四名强奸犯分别是贫民阶层、上层阶级、惯犯和未成年人,七名男性角色映射了印度社会男性角色的大多数方面代表,甚至是全世界男性的侧写,这一点还挺有意思的

40分钟前
  • 玄猫
  • 较差

一个母亲的复仇,法律做不到的,只能自己来讨回公道,女性本柔,为母则刚。

42分钟前
  • Tone调的悲伤
  • 推荐

这个应该是结合了印度黑公交轮奸杀人案改编的吧?很不喜欢改编后的设定,女孩居然是参加酒会遇害的,啥意思?聚会对于女性来说不安全呗?真实案件是和男朋友出门坐公交就被轮奸啊,跟电影里和闺蜜去酒吧喝陌生人给的饮料是一回事吗?感觉导演本质上也是直男癌。

47分钟前
  • null
  • 还行

当法律都不能制裁强奸犯时,一个后妈为女儿所能做的事,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杀掉那些畜生。近两年来,印度电影大都围绕着女权主义。敢想敢拍,把想要表达的呈现给观众,是人类的进步。这部戏最大的败笔在于时长:冗杂。虽然罪犯得到了应有惩罚,但这种方式过于极端。以暴制暴也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

49分钟前
  • 漫游电影
  • 还行

景色不错。

53分钟前
  • 恶童
  • 较差

这种结局你国永远拍不出来。

57分钟前
  • 枸杞偷生
  • 推荐

(正式开启最美好一段时光的第一天,终于闲下来有时间看的第一部电影。)一开始看以为《飓风营救》,再看《不可撤销》,继母版《我唾弃你的坟墓》,对了还有《告白》。本来准备给3星,最后结尾有点出乎意料,换枪和母女和解加1分。还有片尾音乐好听。“这些事还会发生,而你们什么也做不了。” 此外:英语在印度地位很高,老爱嘲笑别人英语。《印式英语》中也是。《印式英语》中的部分角色如女儿还有外甥女在此片开头也有出现。印度电影在表演上还有一些欠缺,部分角色有用力过猛的感觉。

58分钟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推荐

有点不够爽

60分钟前
  • 红尘
  • 还行

母亲节看这种神剧。。。也是醉了 哈哈哈

1小时前
  • 17,17,17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