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水准的综合制作能力、完美的节奏,加上一群演技在线的演员,这部剧即便拿到国际间与 HBO、wowowo 等相似社会类型影集做比较,也是华人之光。
首先是关于演技部分,表情与台词、画面之间的搭配,完全满分通过,气氛代入感相当强烈,这类型的影集往往带著谎言交织、斗智与谋略,但本片却没有卖弄这些常见的伎俩,剧中演员大部分都是属于心照不宣的演法,不会有太多「心理想著 A,表情也是 A,而嘴上说著 B」、「明明这么明显但还是骗到其他角色」这种情况发生。
再来是对于关键信息不用障眼法、不模糊焦点、不会刻意交代不周,也就是不会矫情的制造反转,而是很科学的,大家没有想到的部份透过抽丝剥茧与时间的推进而有了新的线索,不会让观众有种看了几集所累积的信息都没用这样的感受。
剧中的法律知识,不会太过刻意的去咬文嚼字,加上里面没有那种「超级神探」,所以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每个不同身分的人所具备的独特角度,也没有刻意出错拖累团队的戏码。
理解一件事情、理解一个真相、理解政治、理解利益并不是那么的复杂,难的都是取舍,里面的角色几乎都贯彻了自己从一而终的理念,实际上每个人物的想法都能够理解。
剧中场景是从渔港发生,是所谓的讨海人,在创造文明的背后有著这么一群人卑微的过生活,这种态度与内心的感受,是我看过所有国内外影集里面最真实的!
比纪录片还要真实!
题材部分,牵扯到了「废死」这件事情,这议题也很冲击,我始终认为判断杀人犯没有什么好想的,重罚甚至毙了就好,可是明知死不足惜但又带著矛盾的感受、确实应该如此但又不完美的感觉,每分钟挑战著多数人的价值观。
总之,这部剧真的是神剧,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都是,再说一次剧本、质量、演技真的到位,非常推荐各位观赏。
《八尺门的辩护人》是我们透视台湾省政党博弈、民意操控的绝佳透视镜,也折射了现实主义创作可以达到怎样的深广度。
台湾省又出电视剧佳作。
新近完结的8集连续剧《八尺门的辩护人》,已经连续两周登顶豆瓣华语口碑剧榜单的NO.1。
《八尺门的辩护人》改编自唐福睿的同名获奖小说,由唐福睿自编自导。
唐福睿曾是律师,跨行写影视小说,之后又跨行成为导演,干一行,行一行。
八尺门位于台湾省基隆市正滨渔港附近,曾是台湾阿美族人的聚居地。
故事由一起发生于八尺门的灭门惨案说起,阿美族船长一家三口,被20岁的印尼籍渔工所杀。
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李铭顺 饰)受命为印尼籍劳工辩护,却不料随着案件的深入,牵扯到盘根错节的势力。
由一起灭门惨案切入外籍劳工为何犯下灭门惨案?
他是有预谋的吗?
真相到底如何?
……如果观众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剧集,恐怕会感到失望;真相当然是重要的,只是真相并非剧集的呈现重点,剧集的重点是通过该不该让杀人犯死刑(“杀或不杀”)的博弈,剖析台湾社会族群、外劳、资本、政治等议题。
为死刑犯辩护的公诉辩护人佟宝驹(李铭顺 饰)佟宝驹代表的是“不杀”的一方。
作为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本身就有义务为外籍劳工辩护;他在调查中,亦发现本案存在的诸多疑点……而从私人角度来说,佟宝驹老油条的形象下一直有着未被泯灭的正义感,他全力为外籍劳工辩护也出自一种“同为弱者”的共情。
之于台湾省的汉族人群而言,阿美族是少数族群,也是弱势人群;但对于台湾省的人而言,外籍劳工就成为少数人群和弱势人群……佟宝驹的成长过程中,当族人遭受伤害时,很少有人为族人辩护,也出于这种愤怒,佟宝驹拼命挣脱族群,成为公诉辩护人的他终于“融入”台湾的主流社会,拥有为弱者发声的机会。
但这起命案的复杂性在于:船长一家是阿美族人,是佟宝驹的族人,甚至船长是佟宝驹的远亲。
一向团结的族人,对灭门惨案义愤填膺,自然也就对佟宝驹替杀人犯辩护感到不解和愤怒。
佟宝驹的父亲劝说佟宝驹放弃辩护,既来自族人的压力,“不帮自己人,比狗还不如”;也源于父亲年轻时的境遇,父亲曾因遭遇不平愤而杀人,父亲深知制造不平的人的庞大势力,担忧佟宝驹是蚍蜉撼大树,“站在陆地上,才知道摇晃的是自己”……
佟宝驹的工作不为族人所理解这时,剧集经由“杀或不杀”触及的是台湾省的族群问题。
不仅仅是民众关注这起灭门惨案的判决,台湾省法务事务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陈令秋(潘仪君 饰)也密切关注。
陈令秋是佟宝驹的前女友,两人在大学时代曾是恋人。
陈令秋并不太在意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她关注的是“废死”(废除死刑)议题,她支持“废死”,但台湾省主流民意坚持死刑。
陈令秋希望这起灭门惨案可以成为她推动“废死”的契机,所以她一路不断“帮助”佟宝驹,提供辩护策略或者一些被隐蔽的关键信息。
陈令秋(潘仪君 饰)是非常有手腕的政客在这里,剧集经由“杀或不杀”,指向的是台湾省争论不休的“废死”话题。
有人争取让杀人犯免于死刑,但更多人希望杀人犯尽快被处以极刑。
比如渔船所隶属的渔业公司的洪老板,他的渔业公司在鱼类的捕获量上在全球名列前茅。
事实上,印尼渔工愤而杀人,与个人在渔船上遭遇的非人待遇相关,而渔船上的外籍劳工普遍遭到残酷的压榨,并且,渔业公司一直滥捕,从事走私、洗钱等肮脏勾当,甚至涉嫌杀人。
洪老板要求杀人犯“一定要死”,他担心如果凶手开口说话了,渔业公司的各种非法行径会遭到曝光。
渔业公司老总认为杀人犯“一定要死”经由“杀或不杀”,《八尺门的辩护人》揭开台湾渔业资本肮脏的一面,披露了台湾外籍劳工的生存困境。
面对陈令秋的咄咄逼人,洪老板并无怯色,因为他的势力早就渗透到台湾执政党的高层,毕竟选举就是烧钱,有赖于这些大资本家的支持。
执政党的“总召”蒋德仁(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总召集人被称为“总召”)早已成为洪老板的爪牙。
蒋德仁与陈令秋又是各取所需的情人关系。
陈令秋透过蒋德仁推行她的“废死”理念,蒋德仁则透过陈令秋了解灭门惨案的推进过程,并对陈令秋“威逼利诱”,要求她不要再插手灭门惨案,让凶手尽快被执行死刑。
政客拿人钱财、替人办事由此,“杀或不杀”便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揭开台湾省政治博弈机关算尽的阴暗一角。
豆瓣上有观众说,《八尺门的辩护人》“难看”,并不是说这部剧差,而是说这部剧并不那么容易进入。
确实如此。
因为剧本看似有通俗的悬疑推理外壳,但编剧经由这起命案延伸出存在于台湾社会的多个复杂议题,纵横交错、千头万绪,它没有浮于表面、沦为社会问题的简单罗列,而是比较自然地编织到情节中去,并直击问题要害。
以上这一切,让《八尺门的辩护人》成为一部不错的剧集。
但它能“封神”——被誉为台湾省写实题材创作的新高峰,更多得益于最后两集的设定,高开神走,让这部剧的各种议题最终收拢为台湾省政党的民意操弄,窥见政治博弈的深不可测,以及政治野心家究竟有多么狠心辣手。
佟宝驹获得了一个“不杀”的核心证据——印尼劳工的护照信息有误,他犯下命案时尚未成年,这也就意味着他完全可以不必执行死刑。
佟宝驹立即将这个消息告知陈令秋,要求再审,陈令秋让佟宝驹不要声张,她会处理好一切。
实际上,因为陈令秋强力推行“废死”,已经损害了更高的政治人物的选举利益,蒋德仁对陈令秋放出狠话:假若灭门惨案凶手不死,那么她的“部长”之位就难保。
蒋德仁此举也有他的政治算计。
因为他酒后闹事的丑闻,为了避免被政党抛弃,他打算推动反对“废死”议题的“公投”,利用台湾省民意反对“废死”来为政党博取声量,同时转移公众对自身丑闻的焦点。
台湾省政客利用民意来转移自身丑闻如此一来,未成年人杀人犯明明可以不死,陈令秋明明如此强烈地反对死刑,她仍然签署了死刑执行书。
这里也就有了全剧最骇人听闻的一句台词:“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
陈令秋试图“以死废死”也即,哪怕未成年杀人犯可以免于死刑,也丝毫改变不了台湾省民众反对“废死”的民意,他虽“不杀”,但“杀”仍在继续;而既然陈令秋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必须以未成年杀人犯的生命为代价,那就杀了他,并且要将他的“错杀”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就是所谓的“杀在最好的时刻”。
一条人命在政治斗争中就这样交易了。
果不其然,在匆匆且偷摸地将杀人犯处死之后,杀人犯是未成年人的消息才第一次宣之于众,台湾省法务事务部门还假惺惺地表态要查出信息泄露来源,而陈令秋煞有介事地在记者会上致歉,脸上闪过不为人所留意的笑意,因为她达到了她的目的——“以死废死”,她以“错杀”论证了“废死”的必要性,也直接影响了之后关于“废死”的“公投”。
虽然民意对死刑的态度并非发生根本扭转,但赞成“废死”和废票的比例也达到最高,成为台湾省“废死”运动的最大突破。
成功玩弄民意的政客,脸上难掩笑意固然佟宝驹才是《八尺门的辩护人》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他也是正义力量的化身,但陈令秋才是《八尺门的辩护人》刻画得最为深刻复杂的角色,由一个女性来承担这样的功能更显难得。
在采取选票制度的机制中,政治人物为了讨好选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虚伪到怎样的地步,在陈令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民意的操弄又是可以多么地“神出鬼没”“鬼斧神工”,经由陈令秋和蒋德仁的运作也可见一斑。
《八尺门的辩护人》由此成为华语剧集里少见且顶尖的政治剧。
当然,这部剧的一些缺点也很明显,比如新人替代役的戏份总体寡淡;再比如剧集看似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呈现“废死”与否这一议题,可实际上剧集的价值立场明显偏向于“废死”,其对“废死”的一系列理由又不具备说服力,诸如杀人犯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是社会问题的“结果”,社会应该反思云云……然而,再完美的社会都会有扭曲人格的人存在;谁也没有权利替受害人的家人谈“饶恕”,不谈受害人的人权,大谈死刑犯的人权荒诞可笑;真有社会问题存在也不该由被害人承担,社会的改进与死刑的存在并不相悖。
至于死刑可能杀错人的理由也站不住脚,随着司法的完善,死刑的执行本身就很少也很严谨,死刑的吓阻功能不应舍弃。
《八尺门的辩护人》无法为“废死”提供坚实的理由,这就让佟宝驹的一些台词和理念看似善良正义,却很容易陷入“伪善”“伪正义”的困境中。
比如“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的,不是为了法官,不是被害人”,佟宝驹好像忘了,被告席上不只有弱者,也有权贵;而大结局时,在未成年杀人犯被处死后,佟宝驹愤慨地呐喊“所有的杀戮都一样”,将杀人犯杀人之“杀”,与杀人犯被处死之“杀”等同,偷换概念且相对主义。
无论如何,《八尺门的辩护人》值得我们以批判性视角欣赏。
它是我们透视台湾省政党博弈、民意操控的绝佳透视镜,也折射了现实主义创作可以达到怎样的深广度。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开头必须用“holy妈祖”问候。
这短短八集的篇幅,前边让我惊讶--这是能说的嘛,中段让我主动捂嘴--你这是在“危险”边缘自杀式试探呢。
可我转念一想,嗯,也不是不行。
他们就是可以!!!
(老羡慕了)到了最后,看到剧情重现阿布在船上被折磨的经历,举着发黑的指头,哭着念着古兰经经文。
他在郑船长家里犯病,从失手致两岁女孩溺水死亡,到把刀扎向让自己痛苦源头的人。
杀上头的阿布,已经失去理智,就连无辜的人也没放过。
这里给我种因果论的感觉,因为阿布在船上恐慌哭闹,所以船长掐着秒表计时,两分钟的时长不会致死,却能让人吃够苦头。
偏偏在船长家的时候,小女孩因为妈妈忙着去厨房炒菜而忽视了,她在房间哭泣的样子被阿布看到,这个诱因让他发病导致恍惚回到船上的日子,才会有这出惨剧发生。
镜头再一转,莉娜劝阿布把自己真实的出生日期说出来,以寻求最后一丝生机,“2022年7月26日”他边哭泣边说出来,可在场的人就算听见了,也丝毫不在意。
这一场以死亡为代价的闹剧,无论是站废死,还是坚持死刑的人,皆是帮凶。
至于阿布和莉娜是谁?
他们是外地劳工,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台湾寻找机会的印尼人。
这群没有护照,没有本地户籍和身份的人,更没有获得相对的薪资与权益。
编剧很巧妙地将“阿美族”和“外地劳工”用佟宝驹(简称阿宝)这一人物串联起来,他不仅是前者的当事人之一,更是后者的公*辨**人。
故事采用穿插剧情的方式,把同样是少数者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境况描绘出来,“为什么打工那么久就是挣不到钱”和“难道我们不是人吗”来自佟家父子的诘问,道出了这班“边缘人”的生存处境,人权、公平与尊严皆失的遭遇,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一条条被逼急了,走上的绝路。
当年的老佟持刀上门杀人与此刻发生的一家三口灭门,“大同小异”的案件,这接近小半个世纪的时间,故事依旧在上演,只不过主角从“山胞”换成了“外劳”,偏见一直在。
夹杂其间,剧情引出民众对“死刑”的看法,借由阿宝的口说出,尽管他们认为穷人比富人判死刑的可能性高,但叫嚣死刑的人还是一路高涨到八成五。
这民意,它的确让人沉默。
民众是怎么想的,重要吗?
不重要,起码在执政高官的眼里,这些人不过是可以随意摆布的棋子,为了一己私欲,统统可以拿去利用。
就算是人命,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
这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令秋,这人物的设定,比起好人主角团们,更复杂与立体。
讲真,剧中比她还坏的人多的是,他们都自私自利得明明白白的,但让人最反感的是顶着信仰的帽子,双手沾满鲜血的伪善者。
她身披的这层慈悲之下的自恋,不过是站在高位对权力的上瘾,对操纵人心的得意,对身为“拯救者”的自我感动。
“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吗”这话一出,我竟没法坚定地给出肯定的答复。
我希望的是一回事,但现实给我的一巴掌又是另一回事!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民众们被蒙蔽住的双眼,需要她来揭开,即便拿他人的性命为引子,那也是通往成功路上难以避免的牺牲。
用阿布的死去动摇那些投“废死”票民众的决心,这招的确狠。
就阿布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又回到“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掰扯中去了。
(不是此剧的重点。
)“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你瞧,民众自以为通过抗议得到的结果,不过是亲手给他们递上刀子的工具人。
这不就是主任所说的,“给了他们想要的,就会忘记他们应得的”的现实演绎版嘛。
如果法律的逐步完善是需要用鲜血与生命的沉重才能推进,还真是让人心生复杂啊!
不可否认,我对所谓的政客有着“高要求”,我认为的发声者就应该像《造=-浪--者》里面的女候选人那样,虽然竞争路上是肮脏的,但我希望她是相对干净的。
是的,我理想化了。
在政治高层圈里的,怎么可能片叶不沾身呢。
至于,她加速阿布死刑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向废除死刑这路上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还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而把阿布推出来稳住民心,以便后面好反击的政治手段。
我,是琢磨不清的。
真相是怎么样,只有她自己知晓了。
影片结束后,我拉进度条准备截图,刚刚好停在这一秒这一帧,画面中间的“司法为民”四字,不知道为什么在此刻竟然显得有些可笑和可憎。
在一片表面祥和的氛围里,阿布劳工案暂时画上句号。
我就在想啊,故事还会以哪个身份哪些处境重蹈覆辙地出现在角落里,然后鲜血淋漓地出现在众人面前,再一次次煽动与算计,最终不了了之......
当陈令秋佟说出那句: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这真的是对政治/政客最大的讽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了用死刑废除死刑…Holy妈祖,正如佟宝驹说的,所有杀戮都是一样的。
政党以废死为博弈筹码调动民意,这真的只有湾湾敢拍了。。。
.《八尺门的辩护人》聚焦多个尖锐的社会议题:废死(台湾近几年很火的公民议题)、少数族裔、外籍劳工、司法独立、非法捕捞等等~通过一起谋杀撬开丑陋的政治游戏真相,引导观众进入思考。
.故事叙事紧凑不晦涩,人物性格个性鲜明,阿美族人佟宝驹作为公辨认,从没有放弃过追逐事实真相,哪怕被同族人排斥,也绝不放弃心中对司法正义的坚持;替代役连晋平,青年才俊大有可为,却也不得不臣服于体制下享受既得利益,对父亲的默默抵抗,大概就是“拒绝同化”的开始;通译莉娜,眼看着同胞生命被终结,新的思想在萌生,学习与成长,是对生命最大的尊敬。
.佟宝驹说:你想改变的事情,在体制里,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送给所有正身陷囹圄却仍然坚持自我价值永不妥协的人们。
可能是想说的内容太多,整部看下来不能算是很精彩,甚至当中有些疲态。
但看到结局还是为之一振,果然还是这个味道的台剧。
这起凶杀案围绕着的主人公,是外劳,是船长,是阿民,是那些部落的民众。
生生死死,仿佛蝼蚁一般。
可真正背后的所谓大人物,却连一根毫毛都没有被伤到。
底层的人在苦苦思索是非善恶,而在洪董面前,不过是一个个为了利益而生的物件。
上庭,打官司,原来也哪管你什么证据,什么应当不应当。
无非是那些所谓正义化身的大法官们在牌桌上的玩笑话。
三言两语定生死,原来如此简单。
只要是人,就会不客观,就会有私心,那又谈何正义和公道。
最后集中在废死事件上。
这个话题被讨论过太多次。
曾经的自己是坚定的支持死刑,现在却觉得没有答案。
真理往往并不是越辩越明。
被反转给惊到了,但细想之后,完全理解了陈令秋那句话的含义。
“不杀,不能阻止未来接着杀;要杀,就要杀在最好的时机。
”可即使心机如此,最后的结果也依然荒诞可笑。
就像剧里说的,明明大部分民众根本不相信法律的公正,却又偏偏支持死刑,细思极恐。
这一幕很像大卫戈尔的一生。
不同在于,大卫是个殉道者,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念。
可陈令秋用的却是其他人的性命。
我不禁在想,她到底为什么支持废死?
什么信仰或信念?
若真的是为了尊重生命权本身,那这件完全背离她初衷的行为,真的可以为她铺路吗?
最后用宝哥的话来结尾,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
没有高低之分。
“生在八尺门,做一个阿美族的人,用船板当门,要跟几百个人共用一间厕所,我爸是杀人犯,我妈,为了养活我,过劳死了,有人说,我可以念大学,在法院工作,真的是太幸运了,那不是运气,只有弱者寄望运气,而我不是,我靠的是努力,生存需要钱,我什么都肯做,就是不跑船,因为我那个混蛋老爸常说,在渔港,被宰的不一定是鱼,这句话,是他送我唯一的礼物,所以我逃过了,坐在被告席的命运,我逃过了,在海上超时工作,饮食不足,被暴力虐待,被恶意惩罚的命运,我也逃过了,被另一种语言,质问、审判,而且找不到证人为我说话,就算找到了,他却跟我一样,为了活下去,必须逃亡的命运,最后,我逃过了,没有人愿意花一点时间,来理解我的缺陷,懦弱,还有恐惧的命运,就差那么一点,他们都说对了,我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不认为,我真的不认为杀人者无罪,但是在这个法庭上,在台湾的司法里,我们的死刑,却是运气问题,一个要有多幸运,才能像诸位一样,坐在这个舒服的位置上,认定这个世界十分温柔,而我们拥有决对的权力,对罪犯残忍”。
首先很优秀,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毕竟连《造什么者》都有大团圆。
记住请不要倒推,我没有说因为非团圆,所以是好剧。
第二,直到第八集前20分钟,还以为结局会是:替代役不顾一切曝光三审司法腐败→船上录像面世→印尼小伙获释→船业公司被查→令秋婚外情曝光、全岛政局洗牌→大Boss入狱与印尼小伙出狱擦肩而过→宝驹推着轮椅上的老佟祭奠船长和范逸臣→宝驹、老佟、替代役、莉娜再次留下合影。
第三,从贾静雯到李铭顺,我们与恶的距离究竟有多近?
答案覆盖了乌合之众和朝堂衮衮诸公。
第四,本片英文名Port of lies说明了一切,以谎言开始的一桩血案,以谎言结束的一次审判。
第五,莉娜没有遇害太好了,她好美。
台劇已經走出早年青春偶像劇的窠臼,逐漸凸顯搞怪(如《不良執念清除師》)和裝逼(如《浪漫輸給你》)的格調;或是開發暗黑題材。
《八尺門的辯護人》即是暗黑題材的出彩作品。
李銘順范逸臣潘儀君主演,本劇涉及中國台灣的原住民歸屬,外籍勞工權益和廢除死刑等社會議題。
和以前光鮮亮麗的偶像劇不同,畫質朦朧晦暗色調。
劇中的細節處理十分與主旨契合。
李銘順飾演公設辯護人佟寶駒
王傳一飾演檢察官
法務部長謁見層峰前,在會客室,注意身後的骨董陳設。
八尺門位於基隆港,也是本劇的背景。
《八尺门的辩护人》是一部让人回味无穷的台剧,它以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复杂图景。
这部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律政剧,而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社会题材作品,它通过一个案件,将种族歧视、劳工权益、司法公正等诸多社会问题一并呈现,让人在观剧的同时,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剧情:社会议题的多面镜该剧以印尼移工阿布杜尔涉嫌灭门惨案为切入点,通过公设辩护人佟宝驹的视角,展开了一系列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剧中不仅有法庭上的激烈辩论,更有对社会底层人群生存困境的真实呈现。
从阿美族人的生活挣扎,到印尼劳工被资本剥削的无奈,再到司法系统内部的种种弊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社会画卷。
剧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观众在紧张的案件推进中,感受到社会的复杂与冷暖。
二、人物:复杂人性的真实写照《八尺门的辩护人》在人物塑造上堪称一绝。
剧中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充满了复杂性。
佟宝驹,一个理想主义的辩护人,他渴望为弱者发声,但在现实的重重压力下,不得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法务部部长陈令秋,表面上支持废除死刑,却在政治利益面前做出了违背自己理念的选择。
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设定,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真实与无奈,也让剧集更具深度。
三、风格:写实主义的力量该剧的创作风格以写实为主,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诸多问题真实地展现出来。
从阿美族部落的破败景象,到印尼劳工的艰苦生活,再到法庭上的唇枪舌剑,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真实感。
这种写实主义的风格,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剧中,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社会问题的严峻性。
四、不足:节奏与议题的遗憾尽管《八尺门的辩护人》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表现出色,但仍有不足之处。
后半段的节奏明显拖沓,部分剧情显得冗长,导致观众的观剧体验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虽然剧中涉及了众多社会议题,但在一些议题的探讨上显得较为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的剖析。
例如,对于死刑存废的讨论,剧中虽然提出了废死的观点,但这些观点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显得有些“伪善”。
五、结局:现实的无奈与深刻剧集的结局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佟宝驹等人为了证明阿布杜尔作案时未成年而努力,但最终陈令秋还是签署了死刑执行书。
这一情节虽然展现了政治的黑暗和无奈,但也让观众感到极度的无力和寒心。
这种结局虽然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但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可能难以接受。
然而,正是这种结局,让剧集更具深度,也更能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六、总结:瑕不掩瑜的佳作《八尺门的辩护人》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佳作。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尽管存在一些节奏和议题深度上的不足,但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使其成为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对于喜欢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观众来说,这部剧无疑是一次难忘的观剧体验。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Multi Arts,原文见此:https://mp.weixin.qq.com/s/3BRN6yNPHzp7zJeJMwOfvA“说实在的,现实生活里很难有什么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机会,创作某种程度弥补了我想要挺身而出的冲动。
”——唐福睿七月,台湾上新剧集《八尺门的辩护人》高分出现,以一桩外籍移工凶案为背景,挖掘真相以及探讨司法正义。
很久未见的熟面孔李铭顺饰演为凶手辩护的公设辩护人佟宝驹,带领法院替代役连晋平(初孟轩饰)、印尼籍看护Leena(雷嘉汭饰)组成调查小组,一起回溯凶案真相并且为凶手进行死刑辩护。
在这个过程中,死刑是否应该要被废除的社会议题,再次被呈现。
(中为李铭顺,左二为范逸臣)外籍劳工杀害了自己做工船上的船长一家,为何杀?
是否死刑?
如果死刑又是否有机会改变最终判罚?
对于死刑是否存在,一直众说纷纭,民意调查与政党之间究竟是何关系?
死刑应不应当存在?
要不要废除?
支持还是不支持?
官民不语。
你现在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在未来被当成攻击你的武器,是说,还是不说?
尊重司法,还是尊重民意?
司法至上,还是民众至上?
所有以上这些值得被关注、被探讨的问题都在「八尺门」当中被抛出。
八尺门:基隆地名,位于正滨渔港与和平岛间之水道旧称。
1960年代阿美族人在此聚居,形成违章聚落。
1990年,政府将之拆迁改建为海滨国宅。
阿美族人后称此地为奇浩(Kihaw),意为海湾。
—— 搞创作,格局要大 ——「八尺门」的立意其实非常宏大,它将移工问题、原住民问题、政法问题等等这些都很难被简单表达清楚的问题融合在一起,并借由一个案件试图将其梳理清楚,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而它的剧作从文本层面就可以看出,是相当的成熟与完整的,才从基建层面保证了这个项目后期的工作。
因此可以判断它在立项阶段,就被定为了这将是一部不拘泥于台湾本土、华语圈层、东南亚范围的作品,而是具有世界性的共通议题之作。
我们仍旧回到那个问题,提出那个问题,何谓华语之作?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兼具被隐藏的“野心”之外,它也很好地保留了台湾的民族特色,即本土文化的地域性。
多种语言不仅在台词文本上得到了体现,也在故事中得到诠释。
闽南语、阿美族的语言,还有印度尼西亚的民族语言爪哇語,都在剧中与人物身份完美契合。
设定一位同样为印尼移工的看护作为通议角色出现,既饱满了故事内容与人物支线的丰富性,又提高了观众的接受度,缝补了语言上的隔阂。
将其自然地作为故事一部分而代入,也对外籍移工的生活状态有深切地了解。
海边码头上的聚会、基隆原住民村落的房子、紧凑狭小的劳工居住地、田间争吵时的风声、渔船作业的海浪,每一个环节的制作都深刻地进入,很细腻地刻画出每个群体所生活的环境。
「八尺门」以十分完整、成熟、沉着的态度地呈现出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左:印尼看护/通议 中:外籍劳工凶手 右:辩护人)——这是一场必须要打的辩论——台湾最近的剧集很多都转向了现实主义题材,关注社会议题、探讨“政与法,官与民”的大命题,以具体的事件为对象,带来不同身份、立场、信仰人群的“辩论”。
无论是以女性为主关注幕僚的「造X浪X者」,还是以外劳命案为主探讨政法的「八尺门」,都呈现了社会前进过程中永远不可被忽视的这场重要“辩论”。
也许没有结果,也许永远不会有结果,但我们曾试图提出问题,并探讨它。
(该配图为「造X浪X者」)敢于表达对于当下的台湾剧集或者创作团队来说,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层出不穷的优质华语作品大概从19年就开始了,并且每年都稳定输出,很多观众也都习以为常。
因此,可以深刻感受到现在的台湾创作者要做的就是超越自己,「八尺门」或许就是一部在今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你如果不懂海,就等于什么都不知道。
这叫做战争。
外国人拼了命一直卖我们玉米、小麦、牛肉,我们只不过是抓个鱼而已,处处刁难我们。
这根本是现代的经济战争跟粮食战争嘛。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生命权真的至高无上吗?
法律本来就是权衡跟妥协的产物,不是吗?
一个人要有多幸运,才能向诸位一样,坐在这个舒服的位置上认定这个世界十分温柔,而我们拥有绝对的权力,对罪犯残忍。
——第七章 所谓真相——《八尺门的辩护人》是台湾镜文学的首部自制影集,改编自导演唐福睿的同名长篇小说。
导演唐福睿原本是一位执业律师,而后前往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读电影导演硕士学位,学成归来后投身于创作。
他的上一部作品也是首部作品,同样为关注现实的《童话·世界》,张孝全和李康生联袂出演。
以教师性侵案为社会议题的切入点,探讨与法律体制的「灰色地带」。
该片获得2022年第24届台北电影节最佳剧情长片(提名)、最佳编剧奖(提名);第4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火鸟电影大奖(华语提名)。
初出社会的人权律师张正煦(张孝全 饰),首次承办案件便是震惊社会一时的补教名师性侵案,案主汤师承(李康生 饰)不仅利用童话故事哄骗年轻女学生,更假借交往名义与她们发生关系。
涉世未深的张正煦为求表现,想尽办法要夺下官司胜利,希望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却没发现心仪的对象女高中生陈新(江宜蓉 饰),正一步步落入汤师承所设下的圈套……在《童话·世界》之后,唐福睿便接着交出小说《最刑岛》(后改名为《八尺门的辩护人》),夺得第二届镜文学百万影视小说首奖,唐福睿再度担任编剧、导演,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本。
作家自由度最高,创作空间大,在担任《八尺门的辩护人》编剧、导演后,会明确感受到现实条件或预算限制,有些场景得修改、删减,但我不会觉得这是种拉扯,而是用不同形式说故事的转换必要。
——唐福睿
(导演工作照)对于文学作品改编成剧集的操作,我们见过太多了,因为这是当下市场批量生产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而「八尺门」在影像化后的表现却非常纯熟。
导演、编剧、作者的三重身份,或许是让他更加清楚知道问题出在哪儿的原因。
让唐福睿印象深刻的是,在小说出版前,他已开始改编剧本,为了影像化的需求,情节与场景上得不断制造冲突,改写过程中,有哪些是剧本写得比较出色的地方,他也会回头调整小说内容。
其实一开始小说只有前六章,聚焦在法庭上的攻防,而没有「第七章所谓真相」,「我不需要很武断地告诉大家发生什么事情,法庭现实就是如此,有时永远无法知道真相。
」但是进入剧本撰写,唐福睿发现杀人的视觉画面与声光效果是重要的,于是他在小说里补上第七章,用文字交代出凶案发生过程。
深入观察可以发现,现在台湾的高分剧集、现象级作品,都十分能打。
无论是从制作上,还是拍摄上,都“攻力十足”。
每一个选题都直击当下,尤其是现实题材的创作,颇具社会与人文关照,大胆且深刻。
幕后的团队组成也非常炸,几乎都是王牌配王牌的组合,除了奈飞这样大平台的介入,优质的本土力量共创也逐渐成为台湾作品输出的主要方式。
保持这股势头,未来将势不可挡。
华语作品的强输出,还是要看台湾。
-正文完-·关于镜文学镜文学Mirror Fiction以台湾为基地、放眼国际的小说与剧本平台,以培植具改编成影视作品潜力的IP为目标,搜罗名家作品、发掘新生代创作好手。
以作家全版权开发为目标,让更多创作者的作品得以正式出版、授权与改编成影视作品、电玩游戏、漫画、衍伸周边商品等。
每年都设立镜文学百万影视小说大奖的比赛。
·本文引用资料部分文字引用为剧集台词文本/字幕文本;导演介绍部分选自「剧够:幕后|《八尺门的辩护人》导演唐福睿:说话、配乐、背景的三种声音,展现身分认同与权势地位」·本文配图部分截图自「八尺门」,部分选自豆瓣,部分来源于网络
一般,男主的诡辩能力确实很强。但是台剧有个很恶心的地方就是没事就喜欢交叉换语种说话,听的极度难受。
废死是理念,乳女/性骚扰女是生活。8集每集1h加起来只讲一个案件,还讲的稀烂,剧情普不停闪回来凑,还插一堆无关剧情水时间,小年轻男主的劈腿以及俩女角色雌竞剧情我请问有什么必要,真的所有真的背景悲惨的角色都是这群人的play的一环,无语了
很有野心的题材。节奏还是有点口水,表演有点拖后腿,不能期望太高。几个后台人物还可以更狠。
第三集弃剧
精神有问题的外籍偷渡未成年杀了欺负他的恶雇户一家,不该死刑吗?
啊,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好的电视剧应该是这样的片子……
不太喜欢这个风格。看了两集,太难看了。弃剧
快去看!虽然只有一集,人物和基调都立柱了,没有一些高分台剧必须熬过前两集的问题,剧情推进没有半句废话。外籍劳工,人权,原住民少数族群与主流人群的冲突,照顾老年人的女外劳被男性老年雇主骚扰,所有这些问题都在45分钟内呈现,中间还刻画出一个外表玩世不恭,不受所有人欢迎,但应该很正直有能力的辩护律师的男性角色,很油腻,但不会讨厌。电视剧还是能这么拍的。|更新到第六集,已经展现出官商勾结政治贪腐的斗争,很精彩,坐等更新|看完,没想到创作者还能有更大野心,在种族、弱势群体、男女关系、政商关系之外,还想探讨更宏大的命题。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神?期待第二季!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杀,那就要选择一个最好的时刻。”所以审批了,然后改变民意了。可是之后呢,民众依旧是政治博弈的棋子,富人依旧为所欲为,底层人依旧互相碾压,莲雾们走进社会,被塑造成一批陈令秋,继续以“最恰当”“最睿智”的方式管理这个体制。审判为了废死诉求,为了渔业出口,为了政治资本,为了经济帮扶,但始终不是为了被告。
讨论议题挺多,但是基础逻辑不通,那所有就都立不住
比想象中的一般 所谓湾湾zz阴谋 舆论漩涡 看起来就像小孩在沙滩上玩立棍会尿炕一样儿戏 废死人权等等这些 首先 难道不是已经杀掉两个人吗?还有一个过失杀掉的2岁女孩 杀人偿命 不是天经地义?
节奏有点拖沓,胜在诚意和题材。要不是《大卫戈尔的一生》珠玉在前,结尾肯定震撼的多。
各种性骚扰桥段是为了促进法律进步?被两个女的争才是v子的意义所在?里面的女性角色太工具化了,剧里每一个角色都超级刻板,完全无视了被杀的母亲和女儿的权利。还废死,这剧就不该拍出来
不错,有一些出戏的配角扣分
答应我,最后一集之前,别再给弯弯这种逼片子打分了好吗?
判决是为了被告人存在的吗杀了人个个都会找理由为什么杀你不杀别人,都判无罪好了放出来你打我我打你你杀我我杀你😂人权和民意相悖那人和民是相悖的吗,谁是人?谁是民?民都是愚民是吧有感情会冲动容易被利用带节奏。人和民分裂,你人都不是。大概就是阶级吧,阶级大概会分三阶九级,就是这么复杂,就是有那么多的矛盾,每个人都可能同时为上层下层,所以双重标准无处不在。底层人的生死,上层人的喜好。
好题材,好故事,好台词,好摄影。配乐不纯,表演不精。
涉及问题很多但表达的并没有与恶的距离深刻,希望有很多更好
holy妈祖 杀掉一个人为了废死 放过一个杀了不知道多少个人的集团 6666
承认辩护的专业性,但体现不出对决的紧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