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实在是太久远的事了,我们已无法追溯到几十年前,无法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究一个地区发展的因与果,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它留给今天的种种现实。
这几天正赶上北京台在放《东北一家人》,初看感觉十分陌生,甚至有些距离感,然而由那篇文章产生的好奇心,使我一直看了下去。
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生活在东北某大型国有企业的一个家庭。
当然情节也主要围绕着他们的日常生活琐事展开。
父母都已退休,三个儿女两个下岗,下岗的儿子在家附近开了个小餐馆。
由于是情景喜剧,所以剧中的场景几乎都安排在了他们的家里或小餐馆里。
这是我所完全不了解的一种生活。
人们仿佛都很闲在,一家人也总能欢聚一堂,思想单纯、传统而又有点俗气,空间相对来说有点封闭。
生活质量也仿佛与我们差了一个年代。
表面上他们生活得乐观、充实,充满了欢笑,也给观众带来了一阵阵笑声。
可是,笑过之后,当我的笑容还僵在脸上的时候,脑海里出现了那篇文章里的种种忧虑。
二零零几年,那段时间,应该是东北话征服全国人民最成功的时候。
除去春晚舞台的赵本山和各个地方台过年期间一直在播放的刘老根和乡村爱情,雪村的那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也在大街小巷的音像店的音响中传出。
翠花,上酸菜大概成了东北人的代名词。
一部关于东北的喜剧也同时应运而生。
最近一段时间,可能因为独居的关系,整个人都很丧,看电影和有剧情的电视剧完全看不进去,就把记忆中的情景喜剧一部部重新温习,发现最耐看的倒是【我爱我家】和【东北一家人】两部。。
【东北一家人】比起其他的家庭喜剧,最大的特点可能在于显得略微的不够大气和明显的地域感。
地域感在于特定的方言习惯和气候背景所给予的,一个很明显的东北老工业厂区的画卷铺陈开来。
三分之二的拍摄季节都是冬天,一个大棉袄瞬间就能让观众入戏,加上破败的老厂区家属楼,外面常年不化的积雪,各种带有明显东北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让我一个已经离开东北快十年的人一瞬间就能觉得自己回到了小时候。
但比起其他的家庭喜剧,这部的拍摄明显不够大气,不说同时期的就家有儿女,就算是93年的我爱我家,看起来也要比这个阔绰很多。
在家里从来没有换过拖鞋 ,改善伙食吃的就是三鲜馅的饺子 ,里面加上点虾 。
冰箱里放的并不是八喜或者哈根达斯,而是批发来的几毛钱一个的没有任何奶味的小奶糕,吃一个两块钱的提子雪糕都是不被家长理解的存在。
饭桌上常年有的菜是猪肉炖粉条和葱蘸酱,来客人了买的两条鲤鱼就是很好的招待。
家里常年的饮品是凉白开,并没有瓶装矿泉水,连咖啡在家里都找不见踪影。
可是,这才是我们的童年啊,在里面我们能真真切切的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个好高骛远又很没出息的老舅,一个虚荣心爆棚但又手高眼低的老姨,一个自己不是很懂教育孩子但又非常望子成龙的妈妈,一个看起来不是很有正事油嘴滑舌但关键时刻又稍微靠得住的爸爸,还有思想保守唠唠叨叨的姥爷和姥姥。
每一个角色的设置,我们都能看到不完美的性格大于完美的性格,但是这却又阻挡不了 组合在一起,是和谐的一家人。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我情景喜剧最大的代入感。
虽然很多外地人,并没有办法能理解里面每句东北话的确切含义,但又不会耽误这个笑果,东北口音,听上去就足够喜感。
希望剩下的几十集能陪我支撑过剩下的三月的春寒料峭。
最近看新闻,派爷发现,广电总局又放了大招。
《通知》要求;宣传活动期间,各省级卫视频道原则上不得安排古装剧、偶像剧等电视剧播出。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抗日神剧和献礼片。
果然,在让观众们失望这件事上;广电总局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
与其看电视上那些抗日神剧;派爷宁愿捧着电脑看看那些经典的老剧。
于是乎,派爷又发现了一部,16年前的国产神剧。
好看程度,完全不输《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2001)
虽然是一部老情景喜剧,但是派爷重看的时候,依然津津有味。
有些桥段依然可以让爷笑个不停。
情景喜剧,绝对是国产剧中最能拿得出手的类型。
不论是90年代英达执导的《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闲人马大姐》;
还是进入新世纪的《家有儿女》、《武林外传》以及《爱情公寓》。
几乎每一部情景喜剧,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相对独立的剧情,轻松搞笑的故事以及幽默的语言;成为这些情景喜剧的制胜法宝。
《东北一家人》也是如此。
本身就自带喜剧效果的东北话;外加英式喜剧的惯用模式;让普通家庭的日常,变得笑点十足。
说起东北,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这样的词:经济衰退、人才外流、人情社会以及喊麦快手666什么的。
东北大部分城市都依仗重工业,支撑着城市的经济。
由于产业转型滞后,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造成了东北经济的现状。
而这一点,在这部情景喜剧中,也能初见端
体制的意识,扎根在东北人的生活中。
故事发生在东北的一个省会城市。
牛永贵一家,就是这个城市中普通的工人家庭。
他们生活在一所大型国有企业的厂区,在同一个工厂就业。
老中少三代人,在生活中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趣事。
牛永贵是工厂退休的车间主任;平日最爱追忆往昔,老干部风范。
作为老人,他对于新事物总是抱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他的老伴陈久香,同样是厂区的退休职工。
和牛永贵一样,她思想保守,唠唠叨叨;掌管着家中的经济大权。
典型的东北老太太形象。
生了三个儿女,可惜没有让他们省心的。
大女儿牛继红家庭离异,后来又和前夫复合;
小女儿牛小玲中专毕业后就闲在家中,整天不见人影;
儿子牛小伟在国企改革中成为了下岗职工,每天游手好闲,志大才疏。
除了他们,还有一肚子坏水的姐夫孙明;
同样一事无成的小伟损友,巴彦格日顺;
一直和牛永贵对着干的老冤家,隔壁老金头,等等。
这样一群普通人,生活中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十分有趣。
有人说这是《我爱我家》的姊妹篇。
虽然都是家庭的故事,但是二者的设定还是有差别的。
《我爱我家》中的家庭,是个离休老干部的高知家庭;贾志国大小也是个副处级的干部。
《家有儿女》中的一家人,也算是个中产家庭;爸爸夏东海是个海归导演。
《武林外传》中的同福客栈,虽然主角都是小人物,但都有着大名号;不是盗圣,就是关中大侠;就连门口要饭的小米,都是丐帮的四袋弟子。
而东北的这一家人,实在是太普通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普通,才让这部剧更加贴近生活的本质。
不仅是人物设定贴近生活,剧中的台词和布景也是如此。
剧中故事实际发生的地方,在吉林长春。
许多细节也在透露着这一信息。
比如窗台上摆着的君子兰盆栽,正是长春的市花。
墙壁上厚重的暖气片,也在提醒着观众,这里是东北。
背景中破旧的录音机和挂在墙上的奖状;更是让这部剧充满了质感。
台词也是如此,十分接地气。
无论是情节安排还是包袱设计;这部剧都非常着重地考量了地域特色。
虽然有些东北话,观众们可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听上去就已经足够喜感。
派爷有一个好朋友,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春人。
他曾经跟派爷说起过《东北一家人》这部剧。
他觉得剧中的那一家人,实在是太像他现实中的家人了。
他说陈久香说话的神态和语气;和他奶奶简直一模一样。
而牛小伟下岗工人的身份以及狡黠的性格;也和他的叔叔也出奇地相似。
如此贴近生活,才赋予了这部剧灵魂。
主演阵容并不强大;他们在这部剧之后,也没有大火。
舞台剧演员出身的李琦和巩汉林夫妇,近两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彭玉奶奶也是靠这一部剧为观众所熟知。
饰演牛小伟的吕小品,这几年逐渐转为幕后,当起了导演。
而牛小玲的扮演者张丹露,和赵文卓结婚生了两个孩子;男孩叫赵子龙;女孩叫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果不予显示。
但是客串过这部剧的演员们,要么是大腕,或者是日后大火。
客串厂长的范伟,去年拿下了金马影帝;当年还没人认识的沈腾,现在已经是开心麻花的扛把子。
客串牛小伟老同学的邓超;如今也已经成为中国最火的男演员之一。
偷井盖的冯小刚、张铁林;
算命大师王刚;
衣冠整齐的兽医何冰;
已逝的老戏骨高秀敏、傅彪,等等。
他们在剧中的客串,都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如果把《东北一家人》比作一道菜;那一定是东北的大乱炖。
这道菜选取的,不过是最简单朴素的食材,没有什么山珍海味。
但是食材间的融汇交融,依然能产生神奇的反应;小火慢炖,烹出食材最本质的香味。
就像这部剧一样,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烩在一起,都是最朴素的生活,最真实的故事。
热腾腾地吃下一碗;品一品,嘴中满是生活的滋味。
该剧描写了在东北一个中等工业城市—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一家三代之间发生的事情。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发生的种种变革,每一位家庭成员以及他们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之间横向、纵向发生的一系列阴错阳差,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该剧采用系列剧的形式,每集之间人物环境大致相同,剧情松散,相关而独立成章,每集每段或描写亲情恩怨,或反映家庭矛盾。
该剧在《我爱我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该剧的阵容明星荟萃,堪称“豪华”,影视界的喜剧明星多在这部戏中见到。
这应该是童年回忆之一了,小时候真的太喜欢看这些情景喜剧了,下饭啊!!
我的冷面笑匠大周!!!!
大周是一个坑蒙拐骗 娶了妻 除了素 啥都吃的假神和尚
王刚演被巩汉林请过来骗牛继红复婚的神棍
高秀敏工会(?
)主席
女生疑似常远,也不一定。。
常远和刘栋演过一个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小学时候看的
家有儿女的姥姥!
帮小玲和金老二办结婚证的
傅彪和顺子表哥张铁林
井盖儿小偷冯小刚
喜来乐的徒弟德福酒吧接待
丁嘉丽
右边军大衣就是沈腾呀,超年轻
家有儿女的爷爷牛大爷的赌搭
刘权媳妇儿孙悦
炊事班原定的帅胡,胡亚捷
小姜爹
高虎安乐思保险推销员
李文启一直没修好冰箱的李师傅
何冰兽医犬科的副主治医师
潘长江老舅
李大嘴的师傅旺德福王总
刘权是范伟牛师傅的徒弟,现任副厂长
孙浩军军学校音乐老师
王平牛继红初恋情人侯超群
蔡明内蒙打工小妹
炊事班1里小毛的初中同学 张雄雄一度和牛小伟订婚的罗红红,完美诠释drama
胖洪翠花在老家的未婚夫
句号指导员牛大爷的侄子,二牛个人整理出来是这样的,基本是按照集数顺下来的(1-40)接下来是41-80
容嬷嬷花姥姥,给牛小伟介绍对象的媒婆
大周女朋友兰兰牛小伟在花姥姥安排下第一个相亲的有点2的姑娘
何晴,美cry牛小伟相亲的第二个女强人,要求找一个没什么出息的男人互补
错爱一生里的顾家儿媳第四个相亲的,因为第三个是之前出现过的罗红红。
这个还演过家有儿女一里刘梅的一个发小,把赚钱看的比儿子重,儿子很淘气
毛宁牛小玲的某任男朋友,对家庭的想法很理想化
邓超一闪而过的搞笑对于邓超来说最合适了,千万别挑搞笑的大梁了,pls
至尊红颜里的太监金大爷的侄子金贵,抠门
尹相杰被孙明称为做猪肉炖粉条最强的男人
雪村雪村在剧里组了个活雷锋乐队
景岗山一个断章取义,黑白颠倒的记者
马大脑袋有演过西游记,一个寺庙长老看到唐僧的袈裟之后想据为己有,就想把寺庙给烧了,害死人。
这是寺庙长老身边的广智和尚
黄宏卖水果总是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的黄老二
买红妹马大脑袋新交的女友,雅芬
李玉峰巴颜格勒顺的哥哥,交警,巴特尔
侯耀华原来厂食堂的厨子老宋头
家有儿女的how are you爷爷一个双商欠费的王大嘴,开玩笑没谱儿
梁天牛小玲的新男友,书范,是一个书商
这部情景剧是我进入中学时代假期看的第一部电视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东方卫视在晚间7点左右首播的,想想那时候的感觉还是如此美妙,虽然这种感觉根本无法还原,但是在心中那种温暖却永远留存。
那时候家里住的房子还不是很大,我也不上补习班,不做作业以外的无用功,电视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我最好的伙伴,而这部戏中老牛家给我带来的欢乐到现在我仍然十分感激,李琦和彭玉相差几十岁的“老俩口”却无比自然,吕小品的表现更是让我惊艳,每个故事都有看头,那时候丝毫没有感觉矫情,王刚都甘心算卦,冯小刚都甘心偷井盖,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就算到现在时不时还会把剧中的台词脱口而出,只怪中毒太深!
当然,依旧记得看完最后一集的时复杂的心情,想哭,想笑,不知道算释然还是在缅怀,心中空出了一块,之后的日子里,相同的时间伴随我的又成了————————————————————————————————————————————————《新闻联播》。。
可能是南方人的缘故,我有时候会非常向往北方生活。
记得初中的时候,央视8套正在热播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每回听到那乐呵的东北腔调,我的心情就变得无比舒畅。
“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东北一家人》的片头用的是雪村的成名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当时“翠花,上酸菜!
”成为红遍全国的流行语。
《东北一家人》讲述的是吉林长春一户普通人家的故事:老爸牛大爷退休前曾是劳模,退休后就和老伴一起操心子女的生活;大女儿牛继红是个幼儿园老师,有个10岁的儿子军军,和前夫孙明离了婚又复了婚;儿子牛小伟原先在牛大爷的工厂上班,恰逢90年代国企改革,小伟就成了下岗工人,下岗后的他也不闲着,下海在自家的小区开起了饭馆“达达杀猪菜”;小女儿牛小玲职中毕业,一时还没找到工作。
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过日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成了街坊四邻津津乐道的趣闻。
《东北一家人》一共120集,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除了几个主要演员,当中还有很多明星大腕客串。
冯小刚“偷起了马葫芦盖”,王刚“做起了算命半仙”,邓超“装起了低俗大款”……这些场面在以后的电视荧屏就很少出现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喜剧不止是纯粹的搞笑,在带来欢乐的同时,还应该给人启迪。
《东北一家人》就是这样,当中幽默、逗趣的台词处处闪烁着智慧、哲理的光芒。
比如牛大妈常说的:“见人常带三分笑,话到嘴边留半句”;还有“得意的狸猫凶似虎,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等等,这些民间俗语恰好十分生动地道出了人生万相。
有一集我印象很深:牛小伟交了一个大学生女朋友,牛小玲谈了一个研究生男朋友,两人都领着刚处的对象回家。
然而只有中学水平的兄妹俩看上去和各自的对象很不搭调,果然在家庭聚餐时闹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
虽然是剧中的笑料,但仔细一想不乏生活道理:两个人要走得长远,一定是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当然线的高低和爱情没有关系,不管是和你一起吃牛排喝红酒还是裹大葱蘸大酱的人,都是好伴侣。
《东北一家人》就像那道名菜——东北乱炖,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烩在一起,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
让你开怀大笑的同时,也能学到剧中人物积极、乐观、随性的生活态度。
有人说这部剧“土得掉渣”,但是生活的本来面貌,不就是土里土气的吗?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016225/2011-07-08 17:40:28 来自: 觐崴 (历史的轮回) 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学校离家也就3分钟的路程,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唯一做的事情就是边吃饭边看《东北一家人》。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认识了一个单纯美丽又善良的女性,那就是电视剧中主人公牛晓伟的妻子——朱婷婷。
她没有嫌弃牛晓伟是个小杀猪菜馆的老板,好吃懒做懒惰低能,不顾自己太姥姥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
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这个世界既是美好的,也是不公平的——再龌龊的男人也是有人要的。
正如我的太姥姥告诉我的那样——一个萝卜一个坑。
但可惜的是,这样一个美丽善良的女性在《东北一家人》之后再也难觅踪迹,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消失的无影无踪。
可是,就在今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电影院里,我又在大银幕上见到了你!
你没有了当年俏丽的面容,俨然一个饱经风霜的大妈!
你甚至没有一句台词,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你,你就是当年达达杀猪菜的朱婷婷。
于是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在黑暗中颤抖不止。
所以我根本没有在意上杆子倒贴人家都不愿搭理她的桂纶镁,也没有关注比陈坤还高一头的梁咏琪,我的脑海中自始至终萦绕的都是你得倩影——当年三厂家属区达达杀猪菜的老板娘朱婷婷。
东北一家人,可以说是我儿时最喜欢的剧了。
因为这部剧至今我依然对东北有种特殊的情愫,这部剧给我的感觉特别温馨,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纠葛,也没有家长里短的婆媳纷争。
有的只是一大家子人平平淡淡的生活场景,有点大男子主义的牛大爷、絮絮叨叨的牛大妈、咋咋唬唬的牛继红、爱吹小牛的孙明、爱占小便宜的牛小伟、花钱大手大脚的朱婷婷、打扮时髦的牛小玲还有机灵鬼孙军。
这些并不完美的小人物,鲜活而迷人,就像你一出门就能碰到的街坊邻居。
每次看这个剧,我都会被这种温馨的家庭氛围给深深吸引,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大风大浪,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也能带给我们很多感触,并不是要有生死离别、爱而不得这种大场面才能勾起观众观看的欲望。
现在这种类型的剧是越来越少了,但每次看到他们一大家子人,搬出圆桌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刻,那饭香扑鼻、酒气撩人的画面总让我想起家中团圆的时候,很是温暖动人。
还记得第一次看东北一家人,是千禧年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小,五年级,寒假住在奶奶家,不喜欢自己睡,每天在奶奶脚底下打地铺。
长大以后,怎么也想不通,我每天把自己的衣服叠的那么整齐,袜子放在最上面,那我到底每天按时洗脚没,我每天都洗袜子没??
完全记不得了,就记得头顶那一叠整齐的衣服。
睡在一个屋的好处是,每天可以看电视看到很晚,跟着爷爷奶奶一起,演什么看什么。
直到现在,印象最深的还是蔡明演小保姆头发被染色的那一集。
诶??
怎么这就过去了??
怎么一不小心,二十年就过去了??
在这二十年里,没有剧看了,就翻出来东北一家人,自己哈哈笑一阵,笑一笑,仿佛烦心事儿就都没了你说,怎么就有这么接地气儿的电视剧呢 刚刚搜了一下牛大妈的简介,已经87岁了,应该也演不动电视剧了吧。
时间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你喜欢的,在意的,好多人,好多东西都在慢慢的离你远去啊。
小玲已经成了赵夫人,娃娃都已经好大了;小伟当上了表演教授,再也不是那个该遛子,满街坑蒙拐骗了;孙明也老了,带着儿子在抖音拍短剧;军军出息了,都成了演奏家。
大家都有了美好的前途,可能这就是时间的意义吧
非常搞笑的室内情景剧,笑过之后很温馨
一表好四环东北口音啊~~~~~~~
那时候在江苏教育台天天看
都是疙瘩话,顺耳。所以中国这学历、就业、大龄男女青年婚姻问题由来已久,以前都是电视里演的,现在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最后牛小玲还是找了知根知底的人结婚了,我身边知根知底的,都是黄毛小小子儿。。
耀祖是要捧在手里养在家里的,女儿是一定要和出轨老公复婚的,什么时候才能有独立男性?这种剧就永远地死在过去吧。
老天啊
感觉一吃饭电视上就在播
今天和宇宙聊天想起来的~
真没觉得好笑。中国的情景喜剧什么时候学学美国或者棒子国有点内涵好不。
错把那个年代不好的东西刻意美化,比如下岗。好的东西完全没写出来。看看编剧就知道了,全是北京人,他们对东北根本不了解。完全南腔北调,作为东北人没有任何认同感。
东北一家淫
太东北了 不喜欢
老太太贼负责任,老头儿透着点新潮的可爱,不着调的小姨小舅,军军过得真挺开心的~孙明成为择偶典型反面教材,好逸恶劳、爱慕虚荣、没有责任心、做事儿没长性、出尔反尔、偷奸耍滑…但凡看到一个人身上有一点孙明的影子,别说谈恋爱,就是朋友也坚决不能做…整体水平较我爱我家差很大一截,表演痕迹严重,剧本设计简单,笑点刻意,但随便看几集乐呵乐呵还是挺开心的~至少诚意比现在国产剧足多了
噗
就是不喜欢!
原来小伟是副导演啊
强颜欢笑,不如《炊事班故事》,和《我爱我家》大概一个水准。
俗气、闹腾,不过随便看看还可以
3.5
经典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