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间发现《女王旅途》这部电影。
对于一个刚失恋不久的少女来说,这电影是一个很好的向导。
女主被未婚夫在婚礼前一天悔婚,很讽刺的是,未婚夫在追女主时,眼里有多少爱意,在婚礼的前一天,眼里就有多少嫌弃。
就像我跟异国的前任,我拼命对他好,到头来是他头也不回的离开,任由我哀求、哭泣,他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开了。
女主在法国巴黎遇到了热心的女生,带女主“放纵”。
女主去到阿姆斯特丹后,三个异国的男生让她慢慢打开心扉,信任他们。
还有那个餐馆的老板,让女主烹饪美食,赚到人生里的第一桶金。
三个男生中,俄罗斯小哥很善解人意、察言观色,在女主未婚夫再次来找她时,挺身而出;女主决定第二天去见未婚夫时,他也尊重女主的选择。
我觉得俄罗斯小哥有些喜欢女主,但他知道他会继续去其他地方旅游,没有叫女主一起去。
最后,3个异国男生继续去其他地方旅行。
女主也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
希望我也能快点从失恋中走出来,不会因为前任的空间访问而黯然神伤。
Peace!
通过驴影会的方式观映此片,片后获得不少的信息量。
作为治愈系的女权主义旅行影片,本片还是远远不能和《Eat Pray Love》相提并论。
首先,女主玩得不自己无目的,全被动。
其次,女主智商远逊于“饭祷爱”女主。
再次,小女生或者说小女王与绝对女皇的差距。
旅行线:仅有的巴黎大铁塔、阿姆斯特丹地下青年公寓、红灯区和摇滚演唱会现场。
感情线:因为习惯令一段感情的结束已经司空见惯,这里有男主对女主的审美疲劳,也有女主头脑过于简单极其依赖。
过于没有挑战性的世界没有对手的生活,导致了开篇分手的结局。
这或也是印度女性相对弱势的真实写照,也从片末女主昂首挺胸走出男主家的场景中得到反衬。
成长线:本片的成长线其实比较跳跃,老套的故事情节令人感觉到女主直接从乖乖女跳到勇于献出初吻的新时代女性,仅仅是为了和片名Queen呼应。
在迷茫中找到了新的自我,不是拉直头发穿清爽衣服就能迅速实现的,性道具剧段的无知也足见印度整个女性社会的压抑氛围,不存在思想解放性解放。
路人:法国酒店女服务生的放浪生活其实是抹黑法国的,于是本片隐晦的加入了印度血统避免争议。
该配角担当了印度性启蒙的符号,也一度出现了印度佛教文化,虽然格格不入但也若隐若现。
日俄法三男元素的出现,其实很拼凑。
但三男一女共处一室的场景,有强迫式信号,也许导演是为了剧情的需要。
影片在女主奔向摇滚现场的时候,就可以黑幕报字了,那样结束令人无限回味。
至于片末女主对男主说的“谢谢你”,是唯一令人觉得矫情的镜头,Queen不等于矫情 。
四路人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但物质生活却过得一踏糊涂。
回不到大流社会中的他们失去了太多,只剩下没有尽头的精神世界。
控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注定过得潦倒假装快乐。
所以说走就走的旅行存在性非常之少,这也像是毒瘤一样使人产生那才是纯粹精神的幻觉。
毕竟,过有和过无两个极端,都不是平衡的世界。
后语:冗长是印度电影永远的毛病,不精于心理学的民族,需要和日韩电影学一学了。
最近看了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女王旅途》,英文名字是Queen,讲述的是这样的故事:乖乖女兰妮在结婚前一天被悔婚,伤心难过之余,她独自踏上蜜月之旅,认识了许多有趣的朋友,经历过很多事情,最后重新发现自我的价值,蜕变为更好的自己。
这部电影2013年在釜山电影节上映,反响不错,在国际知名网站IMDB上的频评分更是高达8.9!
港台地区翻译为《小失恋·大漫游》,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导演Vikas Bahl曾经说过,“还记得在釜山电影节,有媒体告诉我兰妮可以是韩国女生的故事,我猛然发现《小失恋·大漫游》的故事是全球性的!
”
确实如此,在这个故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中国女孩的影子。
整个故事叙事流畅,既有精彩有趣的旅途故事,又不乏幽默诙谐的小细节,故事整体让人感觉轻松愉快,同时又引人思考。
在看电影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回想自己的某些经历,有很多地方让我有共鸣。
女人的羽翼是如何被慢慢剪断的?
自私狭隘,控制欲强的未婚夫禁锢了兰妮,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让她不能勇敢做自己。
影片开头展示了一个盛大欢快的场面,大家载歌载舞,为兰妮的婚礼做准备。
准新娘兰妮在做指甲花仪式,爸爸在装饰甜点,妈妈在准备莎丽服,这样幸福欢乐的场景,让兰妮对未来充满憧憬。
紧接着,情节陡转之下,准新郎贾维伊约兰妮见面,表示不能跟她结婚,悔婚的原因很老套:他忙于出差、会议和商务,但是兰妮还是老样子,感觉她跟不上自己的脚步。
两个人是如何相识相恋,走到要结婚这步的呢?
电影通过兰妮多次回忆,运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他们的恋情发展。
通过这些闪回镜头,我们能够拼凑出两人的爱情故事。
双方的父母认识,兰妮家里是开甜品店的,贾维伊的父母带着他来甜品店,两人开始认识。
少女兰妮漂亮甜美,贾维伊对她一见钟情,后面各种穷追不舍,到学校去找她,在校门外的小吃摊前搭讪,骑着摩托车载着大捧的心形气球,公开示爱,讨她欢心……
成为情侣后,两人有过甜蜜的时光,不过,贾维伊经常打着爱的旗号,悄无声息地操控着兰妮。
比如:兰妮打扮得漂漂亮亮,跟着同伴一起跳舞,贾维伊跑过来甩脸色,让她不要跳那样的舞,这会让他和他家里人觉得丢脸,兰妮争辩道,“可是,很多年轻女孩子都跳舞呀。
”贾维伊理直气壮地说,“她们是我要娶的女孩吗?
”兰妮没说话,然后低下了头。
贾维伊让兰妮不要跳舞兰妮受过高等教育,学习成绩好,能力强,差大叔叔跟她爸爸说,让她去他的公司上班,给他管账。
兰妮的爸爸让她来问贾维伊的意见,结果贾维伊说,“你干嘛要上班,有什么用?
干嘛每天出门?
我会让你挨饿吗?
我有工作,拒绝。
”
兰妮学开车的时候,贾维伊一直在旁边叽叽歪歪,不停地打压她,而不是鼓励她。
最后还气冲冲地说她,“你这辈子只有坐公交车的命。
”……原本美丽聪明,灵动活泼的兰妮,在和渣男相处的过程中,变得小心翼翼,卑微到尘埃。
她是个乖乖女,正如她后来发泄时说的那样,“我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没做过弊,没撒过谎,我听贾维伊的话,不管谁的话我都听。
”结果呢,她慢慢丧失自我,在不知不觉中被束缚,最后还被渣男嫌弃。
很讽刺对吧?
你按照男人的想法改变自己,到最后,他觉得你无趣,配不上自己。
很多女人会对兰妮的遭遇感同身受,女人的羽翼是如何被剪断的?
身边的亲密爱人要付主要责任,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男人:他们自私狭隘,自以为是,他们不想你进步,阻止你接触更大的圈子,因为担心你变得更好后,就看不上自己。
他们瞅准时机地贬低你,打压你,让你觉得自己不如他。
当你有反抗意识的时候,他们就打着爱的旗号,声称这是为你好。
——其实,这些都是为他们自己好。
从更深层次来看,男权思想占据主导的社会环境,才是剪断女人翅膀的罪魁祸首。
在很多亚洲国家,女性的地位很低,尤其在印度,女人被各种条条框框限制,有许多禁忌。
她们不能在家里上厕所,夜晚内急的时候,妇女们要结伴去野外方便。
每个月的那几天,还不能呆在里屋,只能在房子外面临时找个住处。
在《女王旅途》中,兰妮说,在印度女人甚至不能打嗝,想想这些规定是多么可笑。
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简直令人发指。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被这些思想洗脑,女人被这些思想侵蚀而不自知,会觉得自己不如男人,需要依附男人,女人的羽翼就是这样被剪断的。
在这部电影中,兰妮的家境很不错,接受过高等教育,父母也很爱她,按说这应该是很富裕开明的家庭,然而,面对是否出去工作这个问题,兰妮的爸爸让她问男朋友的意见,想想就觉得可悲。
遭遇挫折是重生的机会,踏往欧洲的疗伤之旅也是蜕变之旅,找回独立勇敢又自信的自己,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微笑。
被悔婚后,兰妮把自己关在家里几天,最后决定独自去蜜月旅行。
在这趟旅途中,她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也经历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在旅游的间隙,她也在慢慢反思过往,逐步改变自己。
她最先认识的是酒店的服务员贾维伊,她是个混血儿,妈妈是法国西班牙混血,爸爸是印度人。
所以,她是三国混血。
贾维伊高挑美丽,热情奔放,活得自由洒脱。
会和看对眼的人上床,没有结婚却生了个孩子……对从小是乖乖女的兰妮来说,贾维伊简直是另外的极端,她和自己那么不同,可是她又活得那么开心。
兰妮和美女贾维伊的快乐时光贾维伊很善良,帮兰妮搞定了很多事情:兰妮没护照被警察盘问,她把她领回来,带她熟悉巴黎的环境,带她去shopping,购买漂亮的衣服。
带她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闲逛,领略巴黎的浪漫和美好。
兰妮要离开巴黎,去往阿姆斯特丹,贾维伊在阿姆斯特丹有个朋友叫卢塞特,她把卢塞特的地址告诉兰妮,托她带东西给卢塞特,还让她有困难的时候去找卢塞特。
贾维伊到火车站送兰妮,两人告别后,贾维伊又转身对她说,“拉妮,你失去了贾维伊,那又怎么样?
你又收获了一个贾维伊。
”真让人感动。
在阿姆斯特丹,兰妮住进了青年旅社,是男女混住的宿舍。
她认识了另外三位室友:奥立克桑德,来自俄国的帅小伙,喜欢画画,旅社房间的墙壁上都是他的创作,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画画。
蒂姆,来自法国的黑人青年,善良热情,当兰妮因为害怕不敢睡在房间,抱着被子睡在走廊的长椅上时,是他跑过来,让兰妮去房间睡。
孝,个子瘦小的日本青年,一场海啸,让他的生活翻天覆地,爸妈去世,工作也丢了。
几个人由陌生到熟悉,后来关系越来越好。
他们组队开车去逛街,在外面摆地摊,还参加了意大利餐馆老板发起的挑战,在帆船比赛当天,兰妮来餐馆做印度特色小吃,最后小吃大受欢迎,赚了不少钱,兰妮也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一群人被小蜥蜴吓到,让我笑喷)在这趟旅途中,兰妮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说过,“旅行就是后天混血的过程。
”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对兰妮来说,这趟欧洲之旅就是混血的过程,在旅行之前,她是印度的乖乖女,而旅行之后,她兼收并蓄,吸收了很多新鲜血液。
旅行之前,她在家里不管谁的话都听,活得小心翼翼。
她说自己像她叔叔,她叔叔滴酒不沾,也不抽烟,结果患上了癌症。
兰妮感慨到,“谁能想到呢?
也许,他应该纵欲的。
”于是,她在巴黎的迪厅纵情跳舞,在出租车上放肆打嗝,在阿姆斯特丹,跟意大利餐馆的老板lip kiss。
这些事情以前都是禁止她做的,有些是未婚夫禁止的,有些是当地的风俗禁忌。
打破禁忌,痛快做自己的感觉真的很棒。
旅行之前,渣男嫌弃她跟不上自己的脚步,在阿姆斯特丹,兰妮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意大利餐馆老板邀请她,在帆船比赛的那天来餐馆做美食,兰妮做了印度的特色小吃,征服了欧洲人的胃,获得不菲的回报。
她家里是开甜品店的,自己喜欢做美食,大学主修的家政学,明明是有学历有能力的人,却被渣男打压得怀疑人生,还好,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旅行之前,她的生活圈子很窄,在旅途中,她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他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她的三观。
卢塞特家里有7个姐妹,爸爸去世,经济不景气,为了赚钱养家,她只能到红灯区谋生,这些钱支撑起了整个家庭。
有人被迫出卖色相谋生,而她在印度可以去公司管账,未婚夫却不允许。
日本青年孝遭遇海啸,失去家人和工作,孤苦无依,跟他比起来,自己失个恋,被渣男悔婚,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兰妮变得独立自信,不再乖乖任人摆布的时候,未婚夫居然找过来,要跟她复合。
不过,已经重生的兰妮,很有风度地拒绝了,还跟他说,“谢谢你!
”留下渣男在原地凌乱。
真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打理好自己,你会发现,全世界都对你和颜悦色。
蜕变离不开有利的外部条件,家人的爱护,朋友的肯定,是兰妮能够重生的重要催化剂。
兰妮能够获得新生,不仅有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家人的爱和关心,以及朋友的肯定和鼓励。
兰妮无疑是幸福的,家庭和睦有爱,衣食无忧。
上至奶奶,中到父母,下至弟弟,都给予她无尽的爱。
渣男悔婚的时候,她弟弟走到咖啡馆的窗户边,握着拳头对着渣男狠狠地瞪了一眼,以维护姐姐。
在渣男跟她约谈的时候,渣男的父母也给兰妮的父母打电话,说了这个事情。
所以,兰妮刚进门,父母就走上前去拥抱她,安慰她。
她宅在房间,不愿意出门,父母天天在外面担心。
她决定要独自去旅行,父母担心她的安危,犹豫了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最让我impressive的是她奶奶。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当她闭门不出的时候,奶奶劝导她,塞翁失马,蔫知非福?
出来拥抱生活吧!
奶奶还给她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说自己年轻时候谈恋爱,结果被甩,她也很伤心,随后就遇到了兰妮的爷爷,两人后面的生活很幸福。
在巴黎旅行的时候,兰妮窝在宾馆看电视,奶奶给她打电话说,“想看电视的话,何必去那么远的地方呢?
走出来,说不定有个英俊的皮埃尔正在等着你呢。
”正是如此,她才决定走出来。
旅行途中认识的几位朋友,也给兰妮很大的帮助。
贾维伊说她是勇敢的女孩,兰妮在犹豫开不开车的时候,警官对她说,你可以做到的。
当意大利餐馆的老板来下挑战书的时候,黑人朋友蒂姆,以及日本的孝,都鼓励她接受挑战,去勇敢尝试下。
奥利克桑德让她叩问内心,是谁阻止了你去做想做的事情?
当未婚夫前来闹事的时候,奥立克桑德维护她,关切地问,“Queen,Do you need help?
(兰妮,你需要帮助吗?
)”
心理学上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说的是当你对某个人有积极的期待时,他会受到激励,积极努力地去实现你的期待。
信任和期待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成就一个人。
这些旅途上的朋友,对兰妮充满善意,称赞她、鼓励她,激发出她的潜能,让她变得越来越好,自信独立,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兰妮有底气离开渣男,开启新生活。
当遭遇挫折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告诉你,要靠你自己走出来。
但仅凭自己是不够的,人毕竟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各种关系的支撑。
罗振宇在《奇葩说》中,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当人们内心被困的时候,就像是电脑中毒,自己是走不出来的,电脑能自己杀毒吗?
不能啊,要装杀毒软件。
外界的帮助和支持,就像是杀毒软件,能够帮我们更快地脱离困境。
兰妮是幸运的,虽然遇人不淑,但好歹有亲情,友情的滋养。
她的蜕变,离不开家人悉心的呵护,以及朋友们的肯定、鼓励和赞美。
结语《女王旅途》的导演Vikas Bahl说,兰妮的故事是全球性的,确实如此,我相信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女孩上演过,或者正在上演这样的故事,为爱低到尘埃,变得卑微,丧失自我。
从兰妮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到:不管你是在热恋中,还是在失恋中,都应该保有独立的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要妄自菲薄。
独立自信的女孩才有摄人心魄的魅力!
甜橙派Gloria文字爱好者,每天读书&写作1小时践行者爱好阅读、写作、观影对新事物永保好奇心,有顽强不灭的少女心努力让每天过得有新意,升级日常生活版本微博&微信公众号:Gloria的焕新笔记
扫码关注,邂逅更好的你
漂亮的女孩运气总不会太差。
但这个女孩是在印度。
看到过几次发生在印度、令人发指的伤害女性的事件,对印度的印象就是经济落后、思想落后的旧社会。
我已经做好准备看一个旧社会女孩受压迫的凄惨命运了。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通歌舞,看得我有些不适。
不过很快进入了正题。
被退婚,家人没有歇斯底里,让她丢人现眼,这让我开始惊讶。
父母兄弟、奶奶都是那么爱她的人,丝毫看不出来对女孩的歧视。
还有愿意帮她、随时陪伴的闺蜜。
甜品店长大的女孩,家境也不会太差,看婚礼的盛况就知道家底殷实。
这时我已经开始开小差了:如果女孩家很穷很普通,那会如何?
想来被退婚,她的家庭很可能会大吵大闹,不会善罢甘休的吧。
即使对外保住了面子,回头对这个女孩恐怕是失望至极,不会给她好脸色的吧。
我们的女主,在人生的一开始就拿了一手好牌。
女孩与未婚夫第一次见面时,真是粉粉嫩嫩的,美貌让人惊叹。
一开口,更让人觉得她可爱,纤尘不染,如孩童般天真烂漫。
男人开始被她迷住了,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学校搭讪、小吃街搭讪、图书馆搭讪,送心形气球。
大胆却仍然羞涩的男孩,扭扭捏捏来不及讲出那句“我爱你”,看得卖饮料的少年心急不已,替他叫住了女孩,直截了当地说:“他想说我爱你”。
一时间,女孩震惊低头,男孩惶恐无措。
“谢谢。
”她抬头对少年说。
屏幕里善男信女相视而笑,而我却忍不住泪奔。
这样的时刻,仿佛曾经有过。
就像你我的初恋,有的是纯粹动人的细节,一个眼神就能令人脸红心跳。
这正是初恋最好的时候。
失去了对爱人的精神寄托,女孩伤心不已,家人无处不在的关心令她窒息,于是从小到大听父母的话,连婚姻也要父母包办的女孩,决定独自度蜜月。
漂亮的女孩运气总不会太差。
尤其是我们的女主角,很快就遇到了带她一路通关做任务的NPC。
一到巴黎,房间隔壁就来了一个印度混血美女。
这个美女高挑火辣,性格更是热情大方,对陌生人也能敞开心扉。
因为女孩善良单纯,这个混血美女对她拔刀相助,耐心倾听,帮她发泄,带她逛街玩耍,令保守忧郁的女孩脸上有了笑容。
在替女主角打开这个新世界的大门同时,还给她安排了下一段火辣的旅程:为女主订男女混住四人间,托女主给一名妓女朋友送东西。
这两个任务做好了,女主就要开窍升级了。
果然,漂亮的女生运气总不会太差。
混住房间里一个法国黑人、一个俄罗斯帅哥、一个日本小矮个,黑白黄三色人都有了,还不够给你开眼界,长知识?
四人一起玩乐、交心的过程就不细说了,总之,这是一个必须要敞开心扉才能收获美好的旅程。
以为俄罗斯帅哥要跟女主在一起呢,结果没有。
餐馆老板成熟有趣,才是女主的菜。
这时未婚夫还凑上来,还一个劲儿管着女主,出门工作不行,我养你;跳性感的舞蹈不行,你不要脸我还要脸呢;开车太笨,别开了还是我来吧;在这样的男人面前,女孩压抑着,拘束着,体会不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可是在见了外面的花花世界之后,内心的潘多拉盒子已被打开,她开始发现,这个曾经帅气、浪漫、叫她“queen”的男人,再也吸引不了她了。
她甚至无法跟他多说一句话,匆匆离去,去赶赴朋友们的摇滚盛宴。
疯狂的party之后,朋友们背上行囊挤出熙攘的人群,就这样离去了。
她不敢相信旅程就这样结束了。
可是生活还得继续,她已经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回国第一件事,就是把结婚戒指还给未婚夫。
他从楼上走下来,看着她的眼神那样炽烈多情,见四下无人匆匆拥她入怀,紧张又兴奋,仿佛初恋时候的样子。
这时说出分开的话语未免残忍,他伤心的表情绝非作假,看得我都有点心痛了。
但女孩迅速地离开了这个男人,离开了男人空虚肤浅的母亲,离开了这个让她窒息的房子。
她有底气。
走之前,她拥抱了这个男人两次。
第一次用来说再见,第二次她折返,认真地看着他,对他说“Thank you!”,并深深地拥抱了他。
感谢这个男人在迷茫的婚礼前斩钉截铁的粉碎了她的幻梦,给了她另一条生路。
感谢这个男人给了她美丽冲动的初恋,带她领略过认真、炙热的爱情。
只不过这爱情,不是人人都消受得起的。
single是她的状态,朋友们保持着联系,她不像大学闺蜜那样,在柴米油盐中消耗了自己。
她的脚步越来越宽,越来越远。
拿了一手好牌的女孩,打出了一个漂亮的结局。
而家境平平、父母皆祸害、长相普通、没有好运气的你我,还在迷茫的旅途中,惴惴不已。
乖乖女成长记,治愈系的女权主义影片。
女主在举行婚礼前一天突然遭到悔婚后,决定独自继续前往原定的honeymoon,随即也展开了一段自我发现之旅。
其风格很像同题材的另一部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
感觉印度导演的能切入这样的主题也算是一种进步吧,毕竟印度女性的地位摆在那儿的。
从《三傻》到《偶滴神啊》,宝莱坞唱唱跳跳的东西越来越少,开始逐渐摆脱传统印度电影中单纯对歌舞部分的大肆渲染。
印度电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敢于切入到种种社会性的问题。
由此,印度电影的进步确让人刮目相看。
这也让同样面对诸多社会矛盾,却只能天天在电视上手撕鬼子、YY的某大国,自惭形秽。
最后回到电影本身来讲,故事还是有些老套了。
但小爷我个人一直觉得,成熟、独立的女人才最具有魅力。
Everyone is Queen.打开电脑看到这部影片的名字《女皇》也叫女王的旅途,就勾起了我的兴趣。
虽然以前也看过,但是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片中讲述一个印度女孩在结婚的前一天被未婚妻悔婚。
在遭受打击后,女孩觉得一个人出去度蜜月。
从前都是在家听话的乖乖女,出门总是有弟弟或者男友陪着。
这一次,第一次出门,感觉既惊喜又害怕。
这样的场景总是很容易让人感到同情,同时也期待女主兰尼可以快快走出阴影,在旅途中冲洗掉自己失落,并且能遇到真正相爱的人。
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兰尼认识了很多的热情奔放的朋友。
特别是在阿姆斯特丹,住在一个男女混住的青年旅馆,认识了一群可以不问来路只为归期的朋友。
也是在这样一群朋友的影响下,兰尼参与了意大利餐厅的厨艺大赛,结果大获全胜。
在兰尼吻了餐厅老板的那一刻,我以为她就这样的爱上了他。
结果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兰尼说这只是为了印度。
但是她真的放下了,放下了曾经受过的伤,曾经的那个说她配不上他的未婚夫。
每个恋爱中的妹子总是很感性,男友就是她的全部世界。
她不会花时间在想其他的,也不想花时间干其他的。
只想着两人就这样白头偕老。
所以当生活中出现一点点意外,就好像是天塌下来了。
觉得自己没有用,觉得以后的日子没法过了。
如果你真的遇到了这种情况,就学学兰尼,一个人出去旅行走走。
在路上,你会发现有很多的美景都在等待你的欣赏。
在路上,你会结实更多的朋友,遇到更多的美好的事物。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路的旅行,你会发现失恋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你也会发现自己的世界到底有多么美好。
影片唯一不足的地方,我觉得就是没有交代清楚他的男友到底干了啥就说自己变了,跟兰尼不配了。
除了穿的比较好一些,我也没有看出他有多么的优秀。
可能影片只是突出女主角而已。
最后,其实我真的希望兰尼在阿姆斯特丹能遇到自己的Mr.Right。
O(∩_∩)O哈哈
在未婚夫逃婚后,她彻底绝望了,把自己锁在屋里,不见任何人,脑中都是曾经和未婚夫一起的美好画面。
迷失了方向的她决定要去他俩曾经许诺过的地方,一个人遍踏上了去巴黎的蜜月旅行,这也因此改变了她一生的观念,她变得不再保守,没有主见,自己变得坚强起来,在迷茫中找到了新的自我,并又再次吸引了未婚夫,在未婚夫想要回到过去时,她迟疑了,但她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小鸟依人的她,最终她选择了放弃那个曾经令她绝望的婚姻。
反思下故事情节,未婚夫抛弃她大概就是感觉她太小鸟依人,自己不独立,没有主见。
这也是平时女孩中经常见到的那种,如果没有男孩,女孩能做的事情很少,所以女孩们不管有对象还是单身都要有自己的主见,那样的女生才更能吸引男生。
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对于男生那样,独立的女生也是那样。
有潜力的女孩会在挫折中克服困难,找到自我,犹如脱胎换骨般的散发出更光鲜的美丽。
所以男孩子要好好把握住爱情,别让属于自己的幸福溜走。
眼睛好深邃好迷人。
但是脸怎么有点不正。
Oleksander,Sikander很适合你!
文化的冲击真的能完全改变一个人。
海娜纹身(HennaTatoo)是中东、印度女人最主要的体绘(SkinArt)装饰手法。
尤其是婚礼上,新娘必须着艳装、戴金银珠宝,象征今后的高贵和富足,在身体、手脚画满图案,向真主、神祈求幸福。
新娘纹身的图案也有很多讲究。
许多花朵都代表了对新娘“多子多福”的祝福,孔雀和荷花是印度的国鸟和国花,象征着美丽、富贵,扬起鼻子的大象则代表家庭繁荣和好运。
有时调皮的新娘女伴们还会把纹身变成一种游戏。
她们把新郎的名字隐藏在新娘的纹身图案中,只有在这些图案中找到自己的名字,新郎才可以开始甜蜜的新婚之夜。
印度社会一直有“没有曼海蒂,婚礼不算齐”的说法。
在婚礼前一天晚上,新娘要由未来的婆婆点下第一笔手绘图案,并由资深手绘师接着画下最精美最复杂的图案,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七八个小时。
第二天,手脚画满图案的新娘将前往夫家开始全新的生活。
有些新娘在随后的日子里,就以手绘为由躲过家务劳动。
等到十几天后再回娘家探视时,母亲如果看到女儿的手绘依然未褪便会如释重负。
励志歌舞片,失去爱情算什么,外面这么大这么美好,朋友才是永恒的,哈。
音乐简直是大爱,节奏太棒了。
有个自己引以为豪的事业真好。
阿姆斯特丹的青旅:-D 其实剧情太一般,无非就是失恋,旅途,寻找自我,蜕变。
有点公路片的影子,女主结婚前男主悔婚,女主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了自己喜欢的城市巴黎。
女主本身是小城市出来的,没有见识,男主未婚夫本来是跟女主家关系很好的一家人。
男主因为女主做甜点,又漂亮,想尽办法把她追到手后婚礼前一天把她抛弃。
女主带着婚礼前的短暂纹身,她来到法国。
她看到了女生吸烟,服务员在宾馆里做爱,她吃到鱼头里的眼睛下了一跳,她出门闹笑话没有带护照出现了麻烦,服务员帮了她,服务员也是半个印度人。
奶奶打电话给女主让她不必跑那么远看电视,而是要出去走走。
她在巴黎看到了许许多多搂搂抱抱的情人。
(失恋的人到了最浪漫的城市)她没玩几天就想回印度了,她遭遇别人尾随抢包,到了酒吧她被人灌酒,跟别人说起自己的经历。
她在酒吧解放自我这场戏,又跳舞又唱歌的让我觉得有点搞笑,但还是合理的。
片中一直用了插叙,比如跳舞的时候插叙的是女主未婚夫说上酒吧舞台跳舞的女人淫荡。
服务员带女主来到服装店挑衣服,女主本来穿的很土,一打扮倒是洋气很多。
女主解放天性,跟服务员一起玩,比如解开扣子,能接受西方的亲吻脸颊礼。
女主想待在巴黎一段时间,不那么快回印度。
女主去阿姆斯特丹。
旅社里她要跟两个男人共住一间,因为没有其他的房间了。
她在走廊里睡着半夜被黑人吓醒。
女主在旅社交了一群异国的朋友,她会做糕点,很快跟他们打成一片。
女主家人来电说跟男主家人谈过,男主现在也在巴黎。
女主跟异国厨师交流美食心得,开始反抗,主动变化的过程。
女主后来可以大男人在外面,自己锁上厕所门洗澡,她不再拒绝跟他们睡同一个房间,大家一起吃饭聊天刷牙,在一张床上聊天,大家都害怕蜥蜴。
中途男主一直打电话给女主,女主不怎么搭理他。
厨师来给女主道歉,并且归还女主的钱,说不好吃就不该付钱,还请她改天来自己的餐厅做饭。
但是女主要的食材和器具跟人沟通有些困难,女主做了家乡风味的印度菜。
一开始无人问津,后来好多人都喜欢。
厨师(也是餐厅老板给女主钱,五五分成),餐厅老板问女主要一个吻,此时女主不再保守,转头给了老板一个舌吻。
男主找到女主跟她道歉,说一堆肉麻的话,闻到了她身上酒的味道,斥责她喝酒,斥责她和男人一起住,斥责她那堆朋友,说自己妈妈都安排好了,让女主跟自己一起回去,女主说改天再说。
男主女主见面,男主特地好好打扮,男主开始打感情牌,道德绑架,女主说自己要跟朋友们去看摇滚,就走了。
女主找到了独立的自我,女性成长奋斗史👏
看完之后还会回味回想的,必定不是差片。
用旅行来疗伤,看来是全世界菇凉们的首选。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然后爱上世界和自己。
我想说,也许和技术成熟的欧美失恋疗伤片相比稚嫩了很多,但宝莱坞能在这个题材上拍出细腻,也是难得了。
片中印象很深的一个东西,是女主手上的纹身,一直伴随着她的旅途越来越淡,最后消失。
仿佛暗示着感情上的伤口在慢慢愈合,最后消失,反而让她更成熟,更爱自己。
然后,印象深刻的是几个配角:巴黎的Vijayalakshmi,阿姆斯特丹遇到的俄罗斯帅哥Oleksander,还有超有成熟男人味的餐厅老板。
当然,其他如女主奶奶,老爹,老弟,日本小猴子Taka等增加乐趣的人物就不多说了哈。
Vijayalakshmi,性感大胆,生活任意妄为,热心有爱的辣妈,这样可靠的大姐大对刚出家门没见过世面的女主而言,是一种依靠,更是一把钥匙,对,a key,让女主更有勇气走出去,因为她才敢继续去阿姆斯特丹!
(PS:大姐大的长腿美貌是公认的,当然,超模丽莎海顿出演。。。。
)Oleksander,年轻英俊帅气,有个性,和俄罗斯男人一样,酒不离手,ORZ,对女主有绝对的好感。
要不然,怎么会在女主前未婚夫出现的时候那样愤怒,在餐厅老板出现时特写镜头里古怪的表情呢?
哈哈哈哈哈。。。
餐厅老板的挑逗成功,视乎暗示着女主突破了印度女人的保守和文化约束,大胆尝试,做自己想做的。。。。
这也许是一种旅途上的成长,更是女孩的一种顿悟:忽然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另一种生活,这个世界那么大,我也可以自由自在地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当我还是女孩的时候,也曾因为失恋背上背包旅行,在路上遇到不同的人,听过很多故事,经历过害怕到大胆尝试,想到很多过往,然后忘记,然后继续旅程,这当然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顿悟。
每个路上遇见的人都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然后让我们爱上自己。
这部片子或许在别人眼里还有很多不足,当然,我也有疑问:印度是佛教国家,女主怎么对教堂那么执着?
wwww。。。。。
最后,收藏起来,等我家小菇凉大些了,给她看:丫头,恋爱真的不算什么,看看世界,爱自己吧。
So what if you lost a Vijay, at least you gained a Vijayalakshmi!
失恋的拉尼独身一人欧洲游,一段热热闹闹的旅途。遇到的姑娘维杰·拉克希米,拉克希米是财富女神,有好运的象征。开篇婚礼上的歌舞,在在Lehman排灯节晚会上大家一起学宝莱坞歌舞时跳过,倍感亲切。
还不错,温暖又搞笑,值得一看。
很普通又很正常的印度电影。
很轻松的一部青春电影 算爱情算励志都行 感觉印度电影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太好看了。。去威尼斯在阿提哈德上看的,没看完,回来后又补完了。阿姆斯特丹真美阿,我后来真的去了。年轻的背包客的生活真好呀。希望我的英语更好一点,交流能更通畅一点。看完这部电影,怀念德里与阿姆斯特丹。。印度电影真美好。
挺无聊的一部片子,也许在印度比较有现实意义,一个土味女孩寻找自己的过程。
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次旅行完成蜕变
超想活成电影里印法混血女孩的样子!p.s.旁遮普海报设计画风耽误了这部优秀电影
没有高潮的电影,掐半小时应该会更好
世界這麼大,何必為一個男人而終日耿耿於懷?
俗套,依旧被虏获。
最让我安慰的是女主的成长。
:去告诉你妈吧
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自立自信的建立,自我价值的认同做了非常好的展示和肯定,并把这一切通过一场欧洲的旅行用生动有趣,欢快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令人耳目一新又感同身受,对女主产生很高的认同感,又似乎是在告诉每一位女性,我们也可以为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未来,独立自信的拥抱属于自己的人生。
意外好看,很流畅,看多了印度片的拖沓开挂,这片简直是印度片的清流
剧情不落俗套 表演清新自然 很适合想开开心心的周五晚上了
太冗長了/青春旅館/愛情當自強/歌舞好聽
绝逼是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典范啊。
演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