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开场就看到一个方画幅,然后花一分多钟让你看一条船驶过,导演开宗明义告诉观众——我拍的是小众文艺片。
接着挖出骨头,又是长镜头,导演继续提示观众——take it easy,不是凶杀片不是恐怖片,这是文艺片。
耐着性子看下去,轮到中国人出场。
我开始有一种诡异的感觉,就像卢梭的画,本该是凶险的环境却异乎寻常的平静。
一个正被俄国人追杀、一无所有、连衣服都没有、肚子饿得咕咕叫、走投无路的中国人,行为语气却淡定得就像在自己家里,说出来的话就像贵族:“你的厨子下班了吗?
你能让他来一下吗?
”这完全不合情理。
早年华人在美国是什么社会地位、受到什么样的待遇都是众所周知的,这位华人怎么就能如此牛逼哄哄?
在营地里,一片安静祥和,两人合伙卖小吃,其他人老老实实排队,按正常套路,不是应该有几个蛮子推开众人吃完东西抢走他们的钱还一脚踢翻油锅?
西部开拓时期的蛮荒世界真会这么美好?
这么美好的世界里他们最后怎么又死了?
美好世界里的小插曲吗?
我觉得导演一门心思给我们描述一个“虚拟世界”,从头到尾都拼命淡化他们的死,不要破坏整部电影宁静飘逸的气质,既然这样干脆不要拍他们死啊,他们从此以后就快乐地生活下去……,那也未尝不可,我还可以多给颗星。
可拍成现在这样,前面看起来挺美好可最后他们死了,他们死了说明环境险恶可前面的气氛又完全不对,这电影怎么就拍的这么别扭呢?
凯莉·赖卡特是当今世界影坛最重要的女导演之一,在评论界享有盛誉,普通观众却知之甚少。
1994年,29岁的凯莉捧出处女作《野草蔓生》:一个女孩厌烦一成不变的生活,公路那么长,她想去看看,路上偶然结识了一个同样冲动的男孩。
表现亡命鸳鸯的公路片,人们首先会想到《雌雄大盗》(1967)、《穷山恶水》(1973)、《天生杀人狂》(1994),以艺术品质而言,芭芭拉·洛登自编自导自演的《旺达》(1970),对人物的同情保留了必要的克制,璀璨夺目,无与伦比,极大地影响了包括凯莉·赖卡特在内的无数独立电影人:
以此衡量,《野草蔓生》就很一般了,片尾女主一枪干掉突然想要居家过日子的男孩,独自踏上不归路,堪称影片最大的亮点。
2006年,凯莉聚焦基情的《昨日欢愉》引发影坛关注:基友一生一起走,走着走着却再也找不到当初的感觉。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一个人难免怀念过去,但无法停留在过去。
导演扑捉人物情绪微妙变化的能力很好很强大,如同林中温泉凝聚的水滴一样自然、真切。
《温蒂和露茜》 (2008)回归凯蒂擅长的女性题材,温蒂与相依为命的爱犬露茜失散,淡薄的亲情、凶暴的流浪汉、善良的老年警卫,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温蒂忽然发现,爱意味着责任和能力,她必须努力,才能负担自己和露茜的生活。
《某种女人》(2016)包含三个故事,描述三个女性工作、家庭、情感的不同状态。
一个女律师试图说服一个用枪支维权的劳工自首,人的孤独和理解的艰难;第二个故事,平淡如水的婚姻,反叛的女儿,和古老的砂岩一起浮现;最后一个故事根据梅尔·梅洛的短篇小说《贝丝·特维斯》改编,只不过把暗恋夜校女老师的男孩换成了农场女工:
原著邀请老师骑马,感觉背后的她“嵌进他的身体,仿佛一块缺失已久的拼图”,镜头拍得很美:
女孩心血来潮,连夜开车去看望老师,后者有些不知所措: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看似今生有缘,其实隔着千山万水。
作为反类型西部片,凯莉的新作《第一头牛》与其《米克的近路》(2010)一样平淡,但却意味深长:西部大开发的第一桶金与被历史淹没的小人物的挣扎。
中国人King Lu9岁那年来到广州,后来坐船到了伦敦,颠沛流离,1920年来到美国西部俄勒冈的一个小镇,为同伴报仇射杀一个俄罗斯移民,孤身跳水逃亡。
一个白人厨师搭救了山林中赤身裸体的King Lu,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自此结下深厚的友情。
利用代理商的一头奶牛,他们做的奶油蛋糕大受欢迎,打算攒点钱开个廉价旅馆。
偷挤牛奶被发现后,King Lu体现了“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中国传统,他没有卷款而逃,而是冒着极大的危险,找到并救助厨师。
负伤的厨师倒地休息,King Lu捏着钱包犹豫了片刻,终于决定躺下来陪着朋友:“我们很快就离开这,你有我呢。
”
人家救过他的命,而且,钱也是两人一起赚的,有福共享。
然而,100年后,人们在他们躺下的地方发现了两具白骨: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内涵却无比深刻:作为第一桶金,King Lu和厨师偷挤牛奶显然不对,但四处追杀他们的代理商,其第一桶金就那么光明正大?
King Lu和厨师最终没有逃脱追杀,命运很残酷:除了百折不挠的信念、把握机会的能力,你还需要一点运气;另一方面,导演举重若轻,用一个悲剧呈现美国历史的本质,无数移民的白骨、有难同当的契约精神,就像昏暗的山林一样善恶交织。
真正的友情,死亡也无法将他们分开。
微信公众号 WeChat ID: Lamotta_yajie
你能想象出《第一头牛》First Cow 这样名字的电影会是一部如此清新的一部电影吗?
完全出人意料。
故事设定在 19 世纪初期的美国西部,淘金者,移民,印第安人,机会主义,权贵和船长,和传统的西部片相比,这部里面有溪水,安静的河流,采蘑菇做面包等桥段,配乐也是类似于尤克里里的轻快音乐。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里也有一则淘金者的故事,Tom Waits 主演,也是柔中带刚。
《第一头牛》还要更温柔一些,连冲突也只是躲闪和不停地追赶。
故事最后的结尾让人动容,没有枪声,两个好友躺在矮树丛下,一个朋友安慰另外一个朋友,我们就快离开,开始新的生活。
《第一头牛》说了一段友情岁月的故事。
一位中国移民和一位西方厨子成为了朋友,两人通过一头奶牛做生意。
相遇的场景很滑稽,厨子小甜饼 Cookie 在野外觅食,中国人景禄 King Lu 衣不蔽体的出现在树丛中,小甜饼伸出了友好的手,第二天两人各奔东西,直到后来又再次在酒馆相遇。
机会主义的拓荒时代富含传奇和浪漫,也充满了冒险和牺牲。
在俄勒冈这片新的土地上,头戴高帽的首席代理商怀念伦敦的香甜面包,印第安人出售劳动力和本地大杏仁,移民们各司其职,海狸皮生意,以物易物,打扫小屋,上酒馆喝威士忌。
在互诉心事之后,小甜饼和景禄想一起做点什么,小甜饼是个厨师,而景禄是位头脑灵光的机会主义者,荒凉的俄勒冈多的是大杏仁和海狸皮,大家需要点柔软香甜的东西。
牛奶加蜂蜜,再加上小甜饼的手艺,两人很快就开始了稀缺的牛奶面包生意。
原材料牛奶是关键一步,整个俄勒冈只有一头奶牛,并且不属于小甜饼和景禄。
两人决定鼓起勇气,做第一头牛的生意。
在面包生意之前,小甜饼在树林里面采蘑菇,采野果,也是在这样的场景下,俩人第一次相遇。
小甜饼第一次去景禄的房子,开始帮忙打扫屋子,而景禄在屋外砍柴,小甜饼抓鱼的时候,景禄在旁边晒太阳午睡,小甜饼做饭烤面包,景禄洗完澡去喂鸡,画面和谐。
抓鱼回去的路上,两人会讨论信仰的问题,景禄说他在不同的地方会相信不同的东西,就像风化石头有不同的传说,有些人认为坐在风化石上会下雨,也有人说风化石是强大灵魂受到了诅咒被困在石头里。
景禄拥有淘金者精神,他想过运送海狸油到中国售卖,知道俄勒冈这片土地是新的机会。
小甜饼想开一家面包店,或者是一家旅馆,景禄迅速作出判断,在这里也可以开,如果做一些准备,以后可以去南方暖和一些的地方,比如说旧金山。
做香甜面包你还需要什么?
景禄会这样问小甜饼。
小甜饼细腻充满善意,所以他才跟景禄成为了朋友,他救了景禄。
也正因为如此,在决定做生意之前他会犹豫,景禄反问,那还有什么是值得做的吗?
第一次去挤牛奶,小甜饼会首先跟奶牛说 Hello,聊一会天,对奶牛失去牛丈夫和牛孩子表示抱歉,并且安慰奶牛,然后才开始慢慢挤牛奶。
小甜饼第一次见景禄的时候,开口第一句说的也是 Hello。
两位黄金搭档一起合伙搞事情,一个在树上放风,一个挤牛奶。
一个烤面包,一个挑担去售卖,随着排队购买的人越来越多,两人开始路边直接油炸制作,并且接到了来自首席代理商的订单。
这个订单就比较棘手了,除了制作上需要的额外精力和材料,下单的人也是奶牛的主人。
机会主义就是存在概率问题,如果失手和遇到麻烦也是自然而然的。
权贵们发现了后院有人,景禄和小甜饼一路逃跑、走散,景禄坐上独木舟沿河寻找小甜饼,小甜饼醒来之后走回了景禄的房子,两人拿着做面包存下的钱,一起赶路逃跑。
故事最后,两个朋友永远睡在了一起,而故事的发生和经过,可以有一百种答案,那些冒险者,机会主义者,不同程度上都在寻求自己的第一头牛。
(完)微信公众号 WeChat ID: Lamotta_yajie
我给你煮碗面吃
这部拍得很写实,那个年代拓荒者所寻找的就是兽皮,用于制作附庸风雅的欧洲贵族喜欢的河狸皮帽子。
影片将西部最典型的几种人演绎成故事人物,第一类人是具备技能的人,是被需求所带来的人群,只想老老实实赚个营生;第二类人是投机者,片中竟然塑造成中国人,他们是不畏惧风险的商人,具有丰富经历和犀利眼光,四处寻找商机,渴望成为暴发户;第三类人是当权者,这类人最怕被欧洲贵族瞧不起,而对阶层较低的大众却冷酷无情,这是这类人最重要的特征,他们占据着重要的资源和暴力机构,影片为了讽刺这帮人,把他们塑造成白痴;第四类应该是行侠仗义的人,一般西部片里主要应该是讴歌这类人,可这部西部片偏偏走了写实路线;第五类是土著,早年间的西部片都把他们塑造成杀人越货的野蛮人,这部也是另类地把他们塑造成当权者的炫耀对象。
集合前三类典型人物,故事就变成,怕人嘲笑的权力者为了几桶牛奶杀了勤劳的劳动者和聪明的商人的悲惨故事。
第一头牛代表拓荒过程中,为了虚荣而带来的却未能发挥其效用的生产资料。
实际上,人类历史中最为悲哀之处,就是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总是会存在这种无知又残忍的当权者,以及没有英雄的现实世界中可怜的牺牲品们。
而我喜欢这部的原因,还在于它把西方文明优越论的遮羞布撕得粉碎,把所谓的拓荒精神还原成人性本色,在西方傲慢与偏见的宣传背后,美国西部历史不过是累累白骨在内华丽包装在外的血泪史罢了。
一直以来,西方宣扬自己的文明优势,包括冒险和竞争的精神、先进科学、人权和经济制度、消费主义,自己宗教信仰等。
本片中嘲笑了美国这个暴发户当时在产业链中做低端原材料供应商的低贱面孔。
所谓冒险精神刻在了无数可怜投机者的白骨上;所谓先进科学技术反而为众多混口饭吃的民众带来了无尽的悲惨命运;所谓人权或所有权制度,是当权者为牛搭的护栏罢了;所谓消费主义,不过是遮掩无知和虚荣的帽子;所谓宗教信仰,可能只是茶余饭后的夸夸其谈。
《第一头牛》它像一个深刻又沉默的绅士,讲述着一个伤感的关于两个非基友的伙伴的故事。
两位主角是非亲非故相伴而生的人。
跟路金不同,小甜饼属于浪漫主义者,即使在四面透风的木头棚户中,他也会在门外采一把野花,作为棚子里装饰。
森林里的草地上有一头牛,好像是有所归属,但是小甜饼看见它的时候并不知情。
像是职业病那样,看见奶牛他就想到了面包,最好还有糖的面包。
路金,绝境中想方设法生存的人,打听挤牛奶会不会引起不必要麻烦以后,爬树上放哨,小甜饼提着木桶去挤奶,合作共赢,一个专业的厨师,一个有经商头脑的商人,一拍即合将他们制作出来的类似于炸糖糕的东西摆出去卖。
没有人会拒绝美味,他们第一次销售轻而易举,甚至引起加价哄抢的场面。
于是,生意越做越顺。
偷牛奶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危险,知道得知那头母牛属于一个手里有枪的家伙,事情就坏了。
当两个人深夜被发现,森林里逃亡的日子就开始了。
逃跑的过程中两个人走散,风声暂时停下来之后,他们便重聚。
一个久别重逢死里逃生的拥抱之后,路金带着受伤严重的小甜饼往森林外面奔逃…两个人身后跟着一个拿枪的少年,他曾经因为没能吃到他们所售的面包耿耿于怀。
最后两个人一起躺下去休息,也便呼应了一开头两具被扒出来的白骨…很特别的一部影片,非常平静却像险恶的深流,其中淘金时代各种黑暗面淋漓尽致却毫不渲染。
娓娓道来中带着从容和伤感,却并不想招惹人去为谁哭泣。
不要错过它,真的好看。
Subtle suspense. Something is coming up but you don’t know which way it’s gonna go, until the last scene finishes. Eyes teared up at the dedication written on the black screen after the final sequence. And then, I remembered, the opening black screen said: Birds a nest, spiders a web, humans friendship. Beautiful story: calm, subtle, simple. A recipe for heart touching stories.
第一台牛2021.01.10没有条理,仅记录,望以后的自己指正。
很多时候,历史洪流裹挟下的小人物,我们总在讨论各种仿佛(是的)负面的历史,比如资本主义,压榨的现代社会,西部拓荒,或者战争,而这样的历史即其他没有实在信息的架空也能重复发生(有信息的那部分也不是为了被探究,可以是俄勒冈州,也可以是黑塞的印度次大陆,塞利纳的欧洲战场,康拉德的刚果河……等等),我们理解贪婪,和,麻木,对,麻木,无所不在。
<第一头牛>,讨论的不是这面如电影中高高飘扬的R.W.P的旗帜(出现两次),是那头如牛一样被忽略的“人”,不能发声的牛,蜥蜴,海狸,这些小人物亦是,重要的个人情感表达几乎都来自行动,唯一被大声叫出正经名字的一次是法克特首领追捕他们的时候,人这一身份得到了认可,在其他人那里(首领,客人,邻居,帽子小哥等)着力很克制也扁平,在围绕Cookie和King两人以及之间的亲密关系上却着墨著深,也包括与牛,与森林,与小孩,与小婴儿,与其他动物。
镜头从开始河流表达时间流淌,透过低位镜头前影影绰绰干枯的草丛,一个女人不带惊讶地徒手扒开了骷髅头,在阳光里对着鸟叫抬头微笑,这样的开头很自然地就把人带进了它的叙事逻辑里,没有慌张害怕,亲近“自然”(非单一人力所能及的那部分)。
所以下一镜,故事的开头,仅低悬在森林上30cm的高度——电影关心的那个弱肉强食的丛林阶层。
遮挡的树枝,采蘑菇的手,破烂的护腕,开口的鞋子,毛茸茸的蘑菇,都是没有锐利边界的事物,互相交错或沟通,而在电影里每一个重要事物的遭遇和分离都被很认真的书写。
蘑菇被送入口中是第一次与Cookie的照面,他敏感孤独又温柔他所有性格特性都非常阴性化,在森林里被(可能是king发出的)声音吓跑,再到与king,与牛的遇见。
赤条条的king,与Cookie几乎相反的人,迅速果敢勇往直前,把金钱塞进树洞,把枪扔到小溪,游过去。
海狸胆小如cookie,在森林里被cookie翻身解救的蜥蜴,king被给予衣服食物,这样的类比如果恰当,两人回king家路上陷阱里(森林更高阶层的设置)捡到死去的小动物,叠在桌上的海狸与蜥蜴在两人对话镜头里出现暗示相依死亡的方式。
两人的交流方式含蓄又直接,特别是Cookie非常少的语言,“如果这都不算爱”(在这里友情),那种局促空间的尴尬king用劈柴去躲避,cookie用非常家常又非常规的扫地来掩饰,拉进一个镜头里,木和窗框形成家(末尾离开时这个角度再次出现),呵呵哒😉,回来又一个局促小空间里,to,to sth. 。
这样的感情幽微处,如果被引申为女性化,甚至就是女性,无论言说之人是男性或女性,受男权思想(男性和女性应该怎样怎样)的侵害大概比cookie被历史大背景迫害更严重,羞于表达情感当中的迷惘无措或脆弱这样弱向的情绪,或许,不如一头“本不该出现在这里”的牛?
然而,Cookie面对抓捕毫无慌张并顺其自然地被过渡到直面死亡的平静,用了一段很妙的超验体验,死亡也即如门口的狼群,用自己的“门”(King带来的家?
或此,旅店加甜品店的理想型已近完成,虽然他们一直在盼望远方)关上就安全了,这样的坦荡是否被人看到?
而他这样的生存逻辑,什么时候成了理所当然,已被导演带入某个不自知的坑。
牛被Cookie给了人一样的地位,非常Cookie。
在挤牛奶时镜头拉到牛的高度,以类似正反打的方式给镜头,用你的丈夫子女来称呼另两头牛,即使她没有语言,后来牛用行为表达了亲近,最后十分钟,与所有实物的分离,从圈养的牛开始,再到家,最后到king结束。
这点上,两人与法克特首领的对话形成蛮有意思的对照,这叫什么,三人对话正反打?
三人的情绪甚至king的紧张都变得有幽默感,虽然首领控场,考虑他的身高,对着首领是平视,cookie是从上往下,king近乎平略抬头。
道具和场景设置:1.鞋子,在穿上鞋子的一瞬,Cookie完成了进入人群社会的准备,而这双鞋子在河边的时候,出现过在King的脚上(?
)。
而King之前在家穿着手制鞋,另一种身份确认。
2.服饰:一行人去看奶牛,三个层次,首领,他们俩,印第安人。
3.帐篷或门帘形成的空间,与外界的隔觉,理解为外部?
门框前已提及。
360度镜头已被别人反复提及,镜外的他们俩相当于外来者。
4.森林:从20分钟离开森林,到末20分钟回归森林。
先记这些。
这部反类型的西部片很容易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与那个时代淘金热相关的书。
马克吐温好像就以此题材写过不少。
但书中那些冒险,血腥,暴力似乎并未在电影中过多呈现。
第一头牛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温柔,或者说厨子的温柔。
第一次挤奶竟然在安慰奶牛
这得是多么温柔的男人啊
更别提平时谈话中和第二次挤奶时的呢喃了
再者就是两人的友谊,一个中国人的加入还能让时间变慢?中国人因厨子得救,后面不断的相遇再相遇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并与开局相呼应。
他太精明,太会算计了,与老外影视作品中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除了外貌(😂 。
就算如此,在厨子受伤休息的时候也没有想要携款而逃。
当镜头切到他的眼睛和握紧钱袋的手时,你明显感到了他的迟疑。
毕竟他们还有一个在旧金山开旅馆的梦啊!
可是,这样温柔浪漫细腻的男人,这份难得的友谊又怎么会在这未经开垦的荒地生存下去呢?
牛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ta也能感受到厨子的温柔吧。
最后,影片和那个时代的节奏都是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所难以想象的,慢生活总会让内心变得平静,这是我特别向往和喜欢的一点。
写于19/07/2020,同时期待导演今年戛纳新作。
(注意:包含剧透)故事开篇其实就交代了主题:影片的开场白当中中引用了威廉·布雷克的诗句:“鸟儿有巢,蜘蛛有网,人有友谊。
”显然,明线讲情谊。
故事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西部俄亥俄州。
一个队伍为了寻求发财的机会来到地里库姆(Tilikum),队伍的厨子Cookie (Otis Figowitz)在途中结识了被俄罗斯人追杀的King-Lu,一个为了寻求商机而留在西部两年的中国移民。
第一头牛来到地里库姆成了稀有物,原因是:在蛮荒西部,英国首席代理商(chief factor)希望像在伦敦的绅士一样往他的茶里加牛奶。
稀有的牛奶,稀有的脱脂牛奶饼干,启发了Lu。
和Cookie实行半夜偷牛奶的计划,而后做成美味的炸小甜饼放到市场上出售。
当别人问起原材料,用了一句“古老的中国秘方”糊弄了过去。
但说到底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偷牛奶事件泄露之后,仓皇之中两个人走失了。
King-Lu跳河逃跑,后在土著居民的帮助下交换到了了独木舟回到地里库姆,去“银行”拿回了他们的“小金库”;Cookie跑路途中头部受伤,朦胧中在好心的原住民家醒来,回去寻找他心心念念的老朋友。
两人不约而同回到已经被打乱的旧房子,重逢。
故事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
“ I’ve got you ”温柔的一句,是最后的浪漫,又走向早在开篇就已定下的结局。
采用情节留白和倒叙,已然算是委婉,这里其实可以看出导演的用意,也就是影片的暗线。
回到影片标题,“第一头牛”,“牛”是一种叙事视角,在采访中导演凯莉雷查德提到过:这是一个没有批评的视角,一个完全天真的视角。
在自己的主人面前“第一头牛”还是摇头晃脑地朝偷奶的Cookie靠过去,而Cookie和Lu是两个偷她牛奶的小贼(其实也包括首席代理商装模作样花十块钱“插队”买抢手的炸甜饼)。
正如导演说的,整部影片中有一种完全天真的目光,电影才不显得过于严肃和沉重。
一间屋,两个人,劈柴、生火、摘蓝莓、剥栗子、洗衣服、缝衣服——有幸福生活的感觉,我认为作者选择这种角度其实也想表达——就算在蛮荒肮脏的西部,也有这样田园式美好生活的存在。
回到叙述视角,其实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这种“天真”也确确实实存在,比如摆弄贝壳项链的原住民不解侵入者给他们的破环,被雇佣来抓海狸的人不懂这些带给自然的破坏……和“牛”的视角是一个性质,其实有点讽刺,人们往往感知不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换个角度,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人和人之间,以雇佣作为表现形式,以代币作为运作工具的生产关系,暗线相当明确了)虽然说Lu的确是意识到了社会阶级的存在,但Lu的这种智慧依然在资本主义的模式之下,受到大环境的限制。
凭借几块小炸饼的收益,只能说改善了当下的生活标准,而无法攻破壁垒。
这也就是为什么结局虽然不甚完美,但某种程度上讲,反映了一种必然。
小结:很有意思的非典型西部片,采用4:3画幅,如同在看自然风景,好像在讲述一个温柔的故事。
而影片又四两拨千金一般地点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几乎没有一处地方是新的”,自然资源被耗尽只是一方面,更是对当时乃至对现在社会环境的映射。
最后插播Cookie的小幽默以及一些小细节:1. 把东西藏进树洞里Lu藏衣服以及后来和Cookie提议的树洞藏“小金库”,果然想法一致哈哈2. 口弦琴队伍里的一个人弹拨声音(类似弹簧)很滑稽的乐器是一种口弦琴3. Lu两次跳河逃跑Lu躲在推车上避免被发现第一次游泳跑走偷牛奶事件泄露Lu第二次跳河逃跑4. 心心念念的炸蛋糕(原来开篇十分钟就提到了)看来真的很好吃5. 真的有猫头鹰
导演挺坏的,她在影片一开始就剧透了。
通过开篇的“鸟有巢,蜘蛛有网,人有情”一句话让观众知晓了影片主题(这是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
接着两具尸骨的出现,让观众知道了主人公的结局(俩人一起死了)。
然后,她开始讲故事。
一个关于我---一个中国人在美洲的故事。
我叫陆金,出生在中国北方,9岁的时候来到广州,后来我跟着一帮英国商人去了伦敦,我离开中国的时候还是清朝的嘉庆皇帝在位。
到了伦敦没多久,我就把辫子给剪了。
中国古话说入乡随俗,我开始按着洋人的方式穿衣行事,还学会了讲洋文。
在英国呆了几年我去了非洲,然后是美洲。
我和几个俄国人来到俄勒冈寻找发财的机会。
有天俄国人怀疑我的一个同伴偷了他的东西,他们把他分尸了,我开枪打了其中一个俄国人,然后就跑了。
俄国人一直在追我,我把衣服脱了,枪也扔了。
又累又饿实在跑不动的我藏在灌木丛里,就那样,被厨子发现了狼狈不堪的我。
厨子是个好人,他让我住在他的帐篷里过夜,给我盖上他的毯子。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醒了,继续逃亡。
过了一阵子,在镇上唯一的小酒馆里,我又遇到了厨子。
当时我正坐在酒馆里跟人玩象棋,顺便赢点钱。
有几个无聊的家伙开始找茬儿打架,掌柜的锁上钱匣子也出去看热闹了。
厨子一个人在吧台上替打架的看着一个小婴儿。
酒馆里就剩我俩了,我叫他,他回头,认出了我。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厨子算是我的救命恩人。
我邀请他去我的木屋坐坐喝点酒。
回家的路上,我看到在我早上搭的小机关里刚好捕到一只猎物,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动物,介于兔子和田鼠之间。
美洲大陆是片富饶的土地,有很多我从未见过的东西,尚未命名的东西,这片土地有待开垦,希望这次我来的足够早,新来的人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自己制定规则。
到家后我开始劈柴烧火准备做饭。
我让厨子坐着休息,可他不肯闲着,拿起苕帚开始给我打扫房间,等我劈完柴进屋,厨子在一个空瓶子里还插上了一束野花。
还记得我说什么来着,他是个好人。
话不多,腼腆,心善,像个大姑娘。
我看他第一眼就知道了。
吃完饭,我和厨子到河边,他在河里洗洗涮涮,我继续编我的草席。
我俩开始聊各自的打算。
厨子说他想开个旅馆,外加面包店,他可以做点蛋糕饼干之类的卖。
我也有我的打算,很多人在俄勒冈猎捕海狸,为的是把海狸皮毛卖到巴黎给贵妇们做帽子。
可还有个财路他们都没看到,只有我看到了,就是海狸油,这东西可以做药,在中国能卖大价钱。
可惜我在广州没人,如何运输也是个问题。
这就是我这种穷人面对的问题,一无所有,如何起步?
做生意需要资本,还需要点奇迹,也许还需要犯点罪。
晚上,我俩一边抽烟一边聊天,我跟厨子不知怎的特别聊得来。
厨子说下午他在我打盹的时候又出去采野果,他看到了总领的那头牛。
他说他吃厌了水加面粉做的饼,真想挤点牛奶做蛋糕。
他的话忽然启发了我。
这片泥沼之地上,想吃蛋糕的肯定不止他一个。
我问他做蛋糕都需要什么原料?
厨子说的那几样材料里面,除了牛奶,其他原料我都能搞到。
我又问他,晚上能不能挤牛奶,会不会被人听到?
厨子明白了我的意思,他摇了摇头。
我们还是去了。
我爬上树替厨子望风,厨子开始挤奶,他可真有意思,一边挤奶一边跟奶牛唠家常,安慰奶牛来的路上死掉的家人,好像这牛真听得懂他的话似的。
厨子是个靠谱的朋友,对牛都这么好,对人肯定也不会赖。
第二天早上,我在屋外洗漱完毕,然后去给我养的山鸡喂了点吃的,正要进屋时看到窗台上放着一个刚烤好的蛋糕,厨子站在一旁腼腆的笑。
厨子的手艺真不错。
我琢磨着这蛋糕如果拿到镇上去卖,得多少钱一个。
厨子说他可不敢去卖,毕竟用了偷来的牛奶。
我告诉他,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于是我俩去了镇广场。
我们只有6快蛋糕,转眼就卖完了,为了争最后一块蛋糕,那帮馋鬼宁愿加价。
有些人问我们蛋糕是什么做的,我说那是个秘密,来自古老中国的秘密配方。
感谢法国那帮启蒙文学家,在他们笔下,遥远的东方中国是一个无奇不有的秘境,西方人对我们充满仰慕,中国人可以创造奇迹。
我有预感,我现在是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必能成事。
第一次销售很成功。
我跟厨子说我们必须得继续,如果我们赚到一些钱,就可以去加州开他梦想中的旅店了。
于是我俩的蛋糕生意正式运转起来了。
总领也听说了我们的蛋糕,他尝了之后赞不绝口,还说吃到了伦敦的味道。
他想让厨子为他和一位即将来拜访的上校做一个法国蛋糕,我在旁边站立不安,厨子却应承了下来。
回到家,我跟厨子说,我们必须得停手一阵子,那帮糙人吃蛋糕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可是总领的味觉很敏感,他不会吃不出来蛋糕里面加了牛奶。
厨子慢悠悠的说,也许他不会往那想,有钱人就是很自信,想不到自己会被暗中欺侮。
厨子做的法国蛋糕让见过世面上校也不得不承认是那么回事。
总领很满意。
他们喝着中国红茶和法国蛋糕聊着海狸皮生意和巴黎的时尚风向。
他们描述的世界离我太远了,这些人,自命不凡的上等人,连他们从法国运来的牛似乎都比我血统高贵。
我和厨子回到家,厨子说上校可能看出来了他和那头牛有点猫腻。
他不敢再去偷牛奶了。
我跟他说我们不能停,像我们这样的人,只能靠自己,有机会就必须抓住。
我们攒的钱还不够在旧金山立足,我们必须多赚一点,再多赚一点。
命运的不公和对成功的渴望让我放弃了一贯的谨慎。
最后一次偷牛奶的时候,我们被发现了。
我和厨子一路狂奔,后来我俩跑散了。
隔天,我找到一个印第安人摆渡我回到下游,我必须回去我的小木屋,我和厨子的钱还藏在那里。
等我靠近住处,我看到了厨子。
谢天谢地,他还在,我俩的钱也在。
厨子的头上有个伤口,我跟他说我们先离开这里,然后我在帮你处理伤口。
我俩不知道走了有多远,厨子似乎再也走不动了,他径直在一棵树下躺倒,我看着即刻就睡过去的他,我想,那我也歇一会吧,我把钱袋子压在身下,在厨子身旁躺了下来。
我俩,再也没有醒来。
我不怪那个杀了我们的少年。
他为总领工作,更何况我们还带着那一袋子钱。
如果我是他,保不齐我也会这么做。
我说过,像我们这样什么都没有的人,有机会就一定要抓住。
这世上,既有厨子这样的好人,也有绿衣少年那样的歹人。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办法努力活着。
遇着什么,都是命。
我有遗憾吗?
当然有!
我想和厨子去旧金山开旅店,凭他的手艺和我的精明,我俩一定能干得不错。
可是现在,各位看官你们也看到我们的结局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命运,我也能平静的接受。
当我在厨子身边躺下来的时候,最后一眼看了看这片天地,你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吗?
最丰饶的美洲大陆,各种树木,花草,动物,都在我的身边,天空碧蓝澄净,微风吹过树梢,那一刻可真够美的。
我两手空空踏上这片土地,吃的喝的用的全是这片土地给我的。
这片土地从未辜负我。
我能想象如果我活着,它还能给我什么。
我拿了它的,会给它补回去个新的,我补回去的新玩意儿,它没准再加工处理变出来个它本来没有的。
我能想象在这个无限的生机循环里,这片土地支撑着我,我也支撑着它,踏实。
这就是我最后那一刻的感受,大地如此丰饶,它属于我,我属于它,日子有奔头,我心里很踏实。
很多年以后,俄勒冈这个地方出了个女导演,她把我和厨子的故事拍成了一部电影。
有看了的人总结说这是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的故事。
我觉得这位观众说的有点意思。
因为在我死前两年,德国特里尔有个孩子刚出生,他后来成了一位大思想家,我死后两个世纪的发生的大事小情都被他的思想所影响。
他有一句名言也是他所有思想的起点: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我觉得按照这德国孩子的意思,这位观众好像是在骂我和厨子,我俩的故事不知怎的就成了他说的一个资本主义的故事,还流着血啊和什么肮脏的东西。
其实我俩这事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厨子说他想吃蛋糕, 我从他的话里发现了商机,我看到了供需的存在,我和厨子有生产蛋糕的工具,我俩付出了劳动,我们合计出一块蛋糕的价格,我们在镇广场上完成了交易,销售收益让我们有盈余资金进行再生产。
我和厨子对这一系列的生产和交换很满意,食客们也满意。
我和厨子做的事情难道不是再自然不过的吗。
我们确实有个无法否认的脏事就是牛奶是偷的,可这不是俄勒冈的第一头牛么,唯一的牛,唯一的牛奶,如果我当时大胆点,跟总领商量一下买他的牛奶或者用什么交换,如果总领是个精明的买卖人,而不是霸道的土皇帝,我和厨子也不会冒着被枪打死的风险去偷牛奶不是么。
偷牛奶这事,我认,我俩不也是因为这事把命给搭进去了吗。
可是其他什么血和肮脏的东西,我就不明白了。
假如让那个德国孩子跟我一样两手空空来到俄勒冈,别带着那个给他提供了一辈子免费吃喝的英国小伙伴,他会怎么做?
反正,资本主义的事情我不懂,不过有好事者写了个东西把我和厨子的故事用资本主义的术语重新讲了一遍。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https://medium.com/the-innovation/first-cow-economics-optimal-output-expected-value-and-risk-appetite-beb3d0883337
十足的反类型片。Awkwardness和Sweetness融合,让人忍俊不禁的桥段。在细节还原上做到了一丝不苟,服饰,语言,木屋场景等都值得喜欢西部片的人玩味。但是就像主创所说的1820年代俄勒冈并不存在影像资料,很多研究只能从二维的媒介上还原到真实世界,由此产生了的虚构与真实的冲突,在我看来带有神秘主义和魔幻主义的色彩。立意上可以看作是在新世界的人们对于自己在这世界的处境产生疑问继而追寻的探讨。如果有一个容身之处,又有谁想在荒野汲汲求索?对于一个西部世界爱好者来说,是一场享受。
WTF..
视觉造型有参考弗雷德里克·雷明顿和温斯洛·霍默的画作。从哥伦比亚河旁的两具尸骨溯及过往,对早期资本主义和公司制(西北部殖民特许公司)“验尸”,反美国梦。细笔多,干净无缀,厨子提的梦想是开面包店或旅店,他们无法逃离,面包引向灾难,短暂休憩也带来了死亡。
这两天专注力差,get不了她。
这种学院派的东西洒家是看不太懂的。晦昧的镜头里尽都是邋里邋遢开发荒蛮殖民大陆的人,疯狂迷恋油炸面包里文明世界的味道。我对这个电影的切题理解是回溯美国梦的由来,不同种族的相遇都是因缘际会,这些传统就该像密西西比河的蜿蜒,把传奇流传下去。PS:结尾有点开放式。
#Berlinale20-11 最初打动我的是4:3画幅之下的自然主义美学风格,人物粗布粗衣,夜景烛光昏暗,人物举止慢悠悠,似乎在尽可能贴近1820年代美国西部的考据现实。从女导演的视角出发,这对白人主角+华人sidekick的拍档是对传统西部片类型的某种解构,二人也不是快意江湖的牛仔,而是偷牛奶做小吃的小买卖生意人。并肩躺下的收尾镜头连到开头被挖出的两具尸骸,瞬间让人有了心旌一动的感觉。
7.4分左右。甭管基情友情,这都是最温柔的感情,与那个荒蛮世界相比,他们俩就是那个香甜的油蛋糕,与周遭格格不入。
看了40分钟,黑乎乎有20分钟。 完全不知所云。
疑似影射中国人贪婪好偷没有好结果,谁摊上谁倒霉:第一个搭档开膛破肚,第二个搭档(厨子)曝尸荒野。
4.5 这荒蛮之中的温柔太动人,就连最后那一点不可避免的残酷也化作了浪漫的永恒。
他说&#34;No one would have me&#34; ,于是他说&#34;I&#39;ve got a place&#34;;他去外面砍柴,于是他在家里扫地;他说如果有牛奶就好了,于是他就打起偷挤奶的主意……一部原本太过温吞的片子,因这份简单而默契的美好友情而打动人心。
友情版断背山,亚裔版绿皮书,西部片版食神。
如果调成黑白,景别再简单些,就几乎成了《离魂异客》。当然也由于狩猎、西部美国梦、偷奶、逃亡的完整剧情,超过《离魂异客》那种抵达世界尽头并迅速逃亡的精炼,所以气质和氛围上不比离婚,却产生更多的温馨。同样都可以质问,你看见了死亡的颜色吗?
只让我更加appreciate Le Trou
雷查德把镜头对准了传统西部片所忽略的人和物:热衷烘焙的独行者,经营小生意的冒险家,扫地生火的舒适,溪间捕鱼的兴奋。在这种生活气息背后,是早期资本主义在新世界萌芽,还未变为怪物时的朝气。当然,隐忧已经出现,生产资料所有者虽然愚笨却笑到最后,主角们积累资本的梦想也永远无法成真。节奏有点太慢,让本来就简单的故事显得有点空洞。
西部小森林中国秘方曲奇的悲歌,友谊地久天长
没意思的反西部片的西部片
慢到我睡醒了还在森林
在一个类似断背山的环境里,用类似断背山的节奏讲述了一个类似断背山的故事...开头一段真的,就奠定了全片的风格基调...换其他人顶多就是一两分钟的转场镜头,这里的意义何在...?
笔触温柔,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