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斯特要塞》,俄罗斯的主旋律战争电影,2012年上映。
影片根据二战中的真实故事改编,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位于苏联边境上的一个要塞,有一个团的红军守卫。
纳粹德国突然发动的战争使得要塞迅速被包围,而困守要塞的士兵希望得到后方的支援。
显然这是徒劳的,因为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迅速占领了苏联大片的土地,连要塞背后的城市明斯克都危在旦夕,更不要提援兵了。
不过要塞中剩余的官兵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抵抗,整个抵抗持续了数月,而德军原本计划数日就拿下此要塞的。
不过这些可歌可泣的斗争不为人们所知,毕竟相对于长达数年的苏德战争,数月的抵抗很快被之后的德军长期占领而淹没了。
不过好在要塞中还是有那么些人,或是逃出要塞,或是战后从战俘营中释放,终于将这段故事讲了出来。
作为战争电影,本片的虽然惨烈有余,但整个场面还不够让人震撼,这个不是故事的问题,而是导演的问题。
而且连发片方估计都对影片的吸引力没有太大信心,而取了个《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名字,有点傍大片《兵临城下》的味道。
而不得不承认,我就是冲着这个名字才看了这部电影的。
影片主要是描写了①苏德战争爆发前期,要塞里的和平生活;②战争爆发时要塞的混乱;③战争爆发后要塞的抵抗。
不过,不了解历史的话,看得是比较乱的。
整个电影,大多数是爆炸、枪战、肉搏场面。
指挥很混乱。
另外,感觉几个有BUG的地方:①这个小孩怎么有如此的神通,可以在战场上到处跑来跑去的?
尤其是最后,他居然在德国人的重重包围下平安的跑出去了。
估计,这是导演用了一点理想化的意思在里面吧。
毕竟,这个电影是以这个男孩的讲述来进行的。
如果他死了,这个电影就不成立了。
②桥头,德军押解着非战斗人员(家属、医生、护士等)来威胁苏军投降。
苏军的领导,假装投降,举着双手来到人群面前。
他突然对着这群人大喊一声“卧倒”,然后所有的人都一起卧倒了,只剩下站着的德国士兵。
于是,苏联军队突然开火,消灭了德国士兵,救下了这些人质。
问题是,除非是事先双方约定,否则,当一个人突然在你面前喊“卧倒”的时,估计大部分人都是懵圈的,或者要有一个反映的时间。
而这时候等这些人反应过来要卧倒的时候,估计德国士兵也反映过来,也卧倒了。
再次,即使这些人卧倒了,但德国士兵跟这些人是在一起的,即使德国士兵是站着的,但枪炮不长眼,苏军的子弹一样会打中这些人质的。
怎么可能那么准确,子弹只打到德国人,不打到苏联人呢?
③集体突围的情况很惨烈。
问题是,为何不提前把德国人的探照灯给打灭呢?
当然,这些都是艺术加工哈,不可强求。
对于学习历史,还是很有帮助的。
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1941年6月22–29日)是巴巴罗萨行动的早期战役之一。
布列斯特要塞由苏联红军驻守,防卫德国国防军的进攻。
苏军坚守该地的时间比预期的来的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更成为苏联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于1965年更因1941年的防卫战役而获颁“英雄要塞”的称号。
19世纪的布列斯特要塞旧址是1939年布列斯特战役的战场所在,德军在波兰战役中控制了这里。
然而,根据《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布列斯特周遭的领土以及当时波兰52%的领土面积皆归苏联所有。
因此,1941年夏季,德军必须再次夺取这座要塞,然而这次的对手是苏联。
德军计划控制布列斯特与布列斯特要塞;两者在巴巴罗萨行动的最初阶段里是中央集团军群推进的主要障碍。
要塞和城市本身控制了越过西布格河的主要桥梁,以及华沙到莫斯科的铁路及高速公路。
要塞内的苏联守军大约有9,000人,其中包含正规红军、边防军与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特工。
驻守部队分别隶属于伊万·西多罗维奇·拉萨伦科将军指挥的第6步枪师、米哈伊爾·帕普西-夏普科上校指挥的第42步枪师、苏联边防军第17边境警卫队以及其他小型单位(包括野战医院及医疗队),要塞内还有300户守军眷属居住。
德军则部署了来自奥地利的第45步兵师,约17,000人、来自第31及第34步兵师的部分火炮和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的第2装甲集团军,总计约20,000人。
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攻击时,要塞守军并未获得任何事先警告。
这里也成为德国国防军与苏联红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第一场重大战役的战场。
德军炮火大规模轰炸布列斯特及布列斯特要塞。
最初的炮火猛攻炸的要塞守军措手不及,并造成了严重的器材损失与人员伤亡。
边界上的布列斯特及要塞周遭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德军的第一轮攻势在轰炸停止后1个半小时展开;受到严重惊吓的苏联守军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正面,因此他们转而防守一些强化的防御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塞本身。
有些苏联军队成功逃出要塞,但多数人却被困在德军的包围圈内。
即便有着出其不意的优势,德军后续企图攻下要塞的步兵攻势却因严重的伤亡而被迫停止。
第一天对要塞的进攻就造成了281名德军士兵阵亡。
激烈的交战又持续了两天。
到了6月24日晚间,德军已经有368名士兵阵亡,并俘虏了4,000至5,000名红军士兵。
6月24日及25日的战斗主要发生于红军在要塞内的根据地中。
至6月26日夜间,科布林防线以北的所有防御工事,除东堡垒外,均告沦陷。
由于东堡垒无法被步兵攻下,德国空军在6月29日轰炸了它两次,并迫使剩余的360名守军投降。
虽然苏联士兵在战役的初始阶段被突如其来的攻击给震慑住,且面临到兵力悬殊、缺乏补给及被切断与外界联系的窘境,他们坚持的时间依然比德军的预期来的久。
德军部署了各式重型火炮,包括15公分41年式喷烟者及火焰喷气器。
要塞内的平民也会接替受伤的机枪手、装弹手的工作,有时甚至会拿起步枪加入保卫要塞的行列。
6月24日这时德军已经占领的要塞的一部分;部分苏联军队终于设法会合并在团级政委叶夫姆·福明的指挥下协调防御。
福明政委的副官是伊凡·祖巴乔夫大尉。
6月26日时一小股苏联军队尝试突破包围但以失败告终,并承受了相当大的伤亡。
也许就在同一天,祖巴乔夫大尉和叶夫姆政委也遭俘虏。
祖巴乔夫被送往位于哈默尔堡的战俘营(Oflag XIII-B、Stalag XIII-C),最终和数百多万名苏联战俘一同死于那里;叶夫姆·福明则因为政委及犹太人的身份而遭当场处决。
在经历了8天的激烈战斗后,德军终于攻下要塞。
数名红军士兵在东堡垒陷落后依然躲藏在要塞中。
据传布列斯特要塞内最著名的守军人物之一的彼得·米哈伊洛维奇·加夫里洛夫少校(后获颁“苏联英雄”的封号)于7月23日遭到俘虏 。
第六步兵师第86步兵团政委叶菲姆·福明则因为身为犹太人、政委和共产党员的三重身份被德军当场处决。
保卫布列斯特要塞的战斗在1957年被拍成电影《不死的守军》,2010年又被翻拍成电影《布列斯特要塞》。
苏联作家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写了一本小说名叫《未列入名册》 。
布格河东岸的公园里,军乐队演奏着欢快的歌曲,男女老少跳舞嬉戏,一切都是那么恬静、祥和。
追逐的孩童、恋爱的男女、翩翩起舞的少年将这个小镇勾画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当人们沉浸在甜美的梦中时,化妆成苏联军队的德国突击队发动了突袭。
一声炮响撕裂宁静的小镇,坍塌的房屋和飞起的瓦砾夹杂着人们的尖叫声四散开来。
慌乱中的母亲丢失了孩子,受惊的牲畜四下逃窜,战争就这么毫无征兆的降临了。
影片是以一个苏联红军军乐队的吹号手,一个小学生的视角叙述的。
“我想象过战争,但从未想象过会这样。
他降临的如此突然,简单而恐怖。
”每个人都曾幻想过战争的画面,但当你脚边的泥土被炮弹轰炸到天空再落到脸上,你才会感到真正的恐怖。
短暂的恐慌之后,布列特斯的这只守备部队,迅速组织起剩余力量,毅然决然地拿起了武器开始无畏的抵抗。
影片无论是对居民们对战争的恐慌无措还是战士们与爱人孩子的分别,都刻画的细致入微,母亲的嘶喊、孩子的眼泪、爱人的拥抱为这场战争拉开了惨痛的序幕。
由于双方力量的悬殊以及武器的缺失,再加上迟迟没有增援部队出现,布列特斯的战士们面对的是一场几乎没有可能胜利的战役。
但是他们面对德军的坦克毫无畏惧,用各种能称之为“武器”的东西进行抵抗,保卫家园的强烈愿望一次又一次的击退德国侵略者的进攻。
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的小男孩把中尉的女儿找到并带到中尉面前,中尉让他带着女孩儿向德军投降以保住性命时,小男孩坚定的说:“不,我是一名苏军战士。
”影片描述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无论是驻军战士还是勇敢的家属都是这部影片的主旋律,每个被战争摧残的人的脸上都被血污模糊不清,但是眼睛却是永远清澈明亮的。
无数个不知名的小人物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最初的经典而残酷的战役因为布列斯特要塞战士们的顽强抵抗,持续了一年之久。
影片在战争场面的还原上下足功夫,向观众呈现了一个惨烈悲壮的真实场景,激战的场面扣人心弦。
炮弹的轰炸,机枪的扫射,坍塌的房屋,赤裸的肉搏都能让观看影片的观众感到震撼。
影片开头的宁静祥和更加衬托出了战争的残酷,以战争幸存者的口吻加以描述更加让人心酸。
铁血的中尉在最后牺牲前拿出全家福的场景又另这部影片洋溢着淡淡的温情,苏联小红军的形象也使影片增添了色彩,看似弱小却充满坚定。
战争,本就是一个残酷的词语,133分钟的影片向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战场,向浴血奋战保卫家园的布列斯特要塞的士兵致敬。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合拍的二战影片,根据历史真事改编,以一个9岁“小士兵”(或者只能称半个士兵,因为他不能算真正的战士,他只是333团军队乐团的学员)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叫布列斯特的要塞里的官兵顽强抵抗德军猛攻的故事。
影片的最开始,一片祥和,要塞里到处是欢歌笑语,胖子军官还在得意地展现他的芭蕾舞技,送来电影胶片的年轻小伙正和小卖部的女售货员你情我侬,9岁的小士兵正和他的心爱的姑娘安雅在河边钓鱼。。
要塞很平静,但战争从不安分。
假扮俄军的德军,穿着俄军的制服,乘着火车,在静悄悄地凌晨,踏上了杀戮的路。
故事的讲述方式主要由三个地点分次展开,北大门,营部和东部的捷列斯波尔堡垒,每个小阵地都有一位指挥官,他们也许是政委,也许是上尉,也许是某个其他级别,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战争赋予军人的天职就是,当炮声响起,你的职责就与你共存亡了。
也许战争是来得猝不及防的,但这也是其真实和残酷的一面。
这不是一部斗志昂扬,杀敌灭国的英雄主义讴歌,也不是以少胜多,曲折于绕的反间计,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最后注定失败,全体阵亡的故事,因为知道结局,才看得不揪心但心痛。
因为真实。
人物的刻画都很到位,尤其是俄军的几位军营里的将领。
以及一位军队电影院放胶片电影的年轻俄国小伙,他的故事很能激起凡人的怜悯和哀叹。
前一秒,他和他心爱的她求婚了,下一秒战争爆发,他只是一个简单的刚刚陷入爱情的男人,他没有拿过枪没有参加过战争,他不知所措,他唯有惊呆了。
当她被德国军官抓住,欲凌辱之时,他竟然逃跑了。
若是在某国,肯定会是另一番叙事手段了。
他在土坑里,紧掐褐色的泥土,以发泄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我相信他也是挣扎过的,只是一切来得太突然,当极深的恐惧来临,人的下意识只能是用逃避暂缓一枚安宁。
虽然后悔和良知,血性和愤慨会随后而到。
是的,再次眼看更为厉害的轰炸,更多的杀戮,和当为人最后的尊严都被剥夺,以及最后一眼爱人的尸体时,他选择了结束自己和一名德国军官的生命。
英勇不是突如其来的,勇猛更不会是如你我想象之迅达。
它是需要度过一个缓冲期,而后大脑和意志的完美结合。
所以我觉得这个小故事安排得妥帖的很。
说说为何不能打到五星。
1.历史真事,这场战役打了一年,可是影片却用三天时间就讲完了,有种时空的脱离感,总觉得若故事再丰富厚实些,字幕打出来的,不是6.22,6.23.6.34这样的时间,而是6.22,9.23,12.24这样的,更有震撼力。
2.略微有些神话故事的小主人公了,他总是可以活命,他的战争穿插镜头略多,俗话说有些抢戏啊。
3.为何没能多交代下,俄国方面的回应。
电台一直在呼叫:要塞呼叫,要塞呼叫,我们还在战斗,我们保持着防御。
这句话,我相信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
只是俄军总部那边为何没有回复。
是没有收到也好,没有派兵能力也罢,我们对这场战役不清楚的,又爱挖细节的观众,心里总剩下一个问号。
何曾相似的场紧,战争就是个就是个绞肉器,攻进柏林好,决战要塞好 ,都能在片子里体会到一种凝重.而国内战争片,我们都只能看到一种以胜利者口吻拍述出来的战争记录.
昨天的俄罗斯电影展开幕式上,一众国内嘉宾一直在强调他们如何喜欢苏联电影——当然,这未必被翻译直接解释成“俄罗斯”电影,让俄罗斯电影代表团的嘉宾们难堪。
可是,在我看来,苏联到俄罗斯,苏联电影到俄罗斯电影,已经不一样了。
比如,我小时候看的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斯大林格勒战役》《两个人的车站》,我相信这是在今天的俄罗斯不会再出现的。
这只是历史。
今天的俄罗斯电影——虽然我只看过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但还是能感觉出,不一样了,时代变了,电影也在变。
开始的美国电影预告片配着俄罗斯文字,俄罗斯代表团的成员也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人高马大,他们也只是跟我们一样——为了上镜头,要瘦一些。
不,是瘦好多,跟我想象中的俄罗斯人比。
电影也是一样,他们渴望被外族认同,认同他们与时俱进的电影技法,认同他们传达的政治立场。
《布列斯特要塞》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主旋律也好,战争题材也罢,它只属于这个时代的俄罗斯,它有新时代的特技,有新时代的政治立场,还有新时代的观众,只是,它已不再属于曾经的苏联电影。
传承?
蜕变?
人还是那些人,土地也还是那片土地,只是,多少觉得它不再像苏联电影那样振奋、诱人,它和现在世界上既有的好多成熟的类型电影那样,该攒泪的时候蓄水,该释放的时候泄洪。
说不上来,今天的俄罗斯电影到底比以前的苏联电影少了什么,或者是多了什么。
不过还是要感谢豆瓣观影,给我提供了一次这么好的免费看电影的机会,比花100多到什么3D巨幕前看字幕强得不是一星半点,看电影就得看价廉物美的!
比如:http://www.douban.com/event/13992851/ 5月28日(周六)10点 和平东桥 金鸡百花影城 《寅次郎的故事5 望乡篇》 10元 ****************************特别鸣谢二哥撰文
一、 战争的残酷性战争的残酷性-这是战争电影一成不变的主题,提醒着人们珍爱和平,拒绝战争。
当然这部电影也一样。
在视觉体验上、故事情节上虽然没什么创新(战争电影上很难有什么创新)但也还是踏踏实实完成了额定任务,但票房好像并不待见,原因在哪呢?
纵然这是部盟军打败法西斯的二战影片,但是描述的却是社会主义的苏联红军的英勇无畏,和资本主义的美军没半点关系。
并且从特技上还是没法与好莱坞抗衡,所以在美国的票房不会太好,在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即以前的苏联)再次欣赏这样的电影想到今天政体,归属的变化,心中不免怅然。
举例来说,现在政体已为资本主义的俄罗斯,虽然如今不能与美国这样的国家相比,但也还算上是世界的中流砥柱,现在他们的历史课本上会怎样描述曾经的苏联呢,他们心中的列宁、斯大林可能正如我们心中的孙中山先生,我们景仰他不是因为他带领我们走进了正确的道路,而是带我们走出了错误的道路而已,他们心中的普京才是我们心中的毛泽东。
在中国,这部电影可能会被大肆宣传,因为这是一部歌颂社会主义人民英勇抗战的影片,导演可能也看中了这点,所以在影片中多次给了一个中国人几个镜头。
但是这又比不上天朝自己拍的战争电影,无论是亚洲战场对抗日本鬼子的题材,还是内战题材都不乏观众群的。
毕竟在大制作里好不容易瞥见一个自己人嘴脸,刚感觉分外亲切就切到主角彪俄语和英语时,还不如天朝的小成本影片,从我军到敌军基本上全是中国人。
扮演日本人的中国人会几句八格牙路和叽里咕噜,总之听不懂就是了。
区分点很容易,长得正义凛然的都是我军,长得佝偻猥琐的都是敌军,所以基本上潜入我军与敌军的特务从小我就能一眼辨认,但往往我军将计就计,将敌人引入我军包围圈,全军奸之,而敌军被我军潜入者巧施妙计,将敌人引入我军包围圈,又全军奸之。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东北人,从小爷爷奶奶就给我讲的是小日本如何占领东三省,当时的国共联军是如何抗日,直到现在我们这里偶尔挖地基还能挖到地下埋得枪支弹药,小的时候还经常做过小日本又来侵华,我躲在厕所里面前逃过一劫这样的梦,日本人的罪行罄竹难书,德国总理能在犹太人墓前向他们下跪请求谅解,让世界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坦然与伟大,所以战后的德国,能再次统一了东德与西德,德国的这种敢于直面错误与勇于改观的精神让我对这个民族充满了景仰与敬佩,但反观日本,不仅在教科书上篡改历史,把侵略说成是促成大东亚和平圈,还舔着脸去拜靖国神社,长大后听说日本是在地震高发区上,地震火山爆发频频发生,其实打心眼里我是挺高兴的,虽然这么说挺不道义的,但是我真心挺高兴的。
其实,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是我们这些通过观影来感受的人们永远无法体验的。
希望我们与我们的后代永远把战争当成书本里的历史记忆,永远只是记忆而已二、战争中不同身份的人的矛盾与抉择其实在生活中,每件事都有一个最终的必然。
但是,我们在面对每一个构成这个大事件的小事件时又不得已要处理矛盾做出选择。
也就是说,每条路都有一个唯一的最终的终点,但是在面对十字路口时你又得选择一条暂时适合自己的路。
尤其在战争年代更加凸显。
从影片开始,一位少校就预见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建议中尉尽早做准备。
中尉知道少校说的在理,但是却希望他保守秘密。
但是只是入门知识这样简单,作为中尉的怎么能不知道呢,影片15分10秒处中尉的面部特写说明了这点,但是面对当时势如破竹的德军,中尉知道布列斯特要塞终要失陷,但是现在开始准备,势必会造成民心大乱,人心惶惶,与其终要失败,倒不如让大家多过些和平的日子。
战争中的平民在面对敌人的纳降时,何其不知道结果还是一样的呢,但他们愿意相信那微薄的希望,即使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一位中尉(名字太长,且用职位代替)愿意把自己的家眷送到德国人手里,至少他牺牲前知道他的家人还是活着的,他也可以瞑目了。
貌似在战争中,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投降者,都可以暂时不死,这样做,对纳降者有利,他们可以节省弹药,又可以略收民心,他们对外的宣传都是让投降者可以吃饱穿暖,不在经受逃亡的日子,但事实是我们都知道的,集中营,让投降者们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这其中的罪行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那个电影播放者,他可能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士兵,他没有很高的觉悟,也不知战争的恐怖,更不知自己将会有去无回,他一次次的“涉入险境”就是为了与自己相爱的女人深情拥吻。
所以在面对敌人的空袭,他乐观的以为是演习,面对敌我两军的疯狂厮杀,他选择躲避,但出于对爱的追求,他毅然的去营救自己心爱的女人,但被敌人俘虏后,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他还是选择了逃跑,面对自己的女人被奸杀,他无力又无奈,面对德军的全城清剿,他选择了投降,但最后,看到了自己死去的女友,心中的爱与恨又再次涌起,最终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与自己爱的人躺在一起死去,释然的笑着。
那名军医,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下,极其落后的条件里,极其疲惫的状态中,面对一个个无力回天的士兵,他走向了敌人的枪火下,他是因为疲倦的不知方向吗,是的但又不是,他是因为疲倦,但他知道方向。
那位犹太人政委,苦战几日后被当成俘虏,被敌人押出埋伏点第一次见到了阳光,但这阳光刺眼又灼痛,他无法张开眼,当敌人喊犹太人和政委出列时,他毫无疑问的知道出列的结果,但他转过头骄傲的说我是犹太人、共产党人时,他的眼睛格外的明亮,在敌人的枪口下,他真正的抬起了头,觉得阳光格外的明媚。
看完全程,一向会流泪的我,居然没有流泪,只有很多时候的身体颤抖.或许是因为提前知道,选择战斗的这群人,本就选择了死亡.一切都带着一种残忍的真实,英雄没有光环,唯一的光环是死的体面.反派没有弱智低能,只带着多重围攻下的摧枯拉朽. 有人性,因为有坚守抵抗的人,也有一开始就投降走出要塞的人.有爱情,虽然最终都只有注定的分离.有亲情,但是终究也会阴阳相隔.于是片中只有分离,没有重逢.有成长,普通人在战争血腥面前本能的恐惧和退缩,和后来的蜕变.前面的和平中是阳光明媚的暖色调,映衬着后面的血色与灰色调的战场便有多冷酷.一直坚持呼叫传达要塞防守的声音.突围时喝水被射杀的身影.接过的头盔里面盛满的红军徽章.火枪喷射过被瞬间席卷的人.鼓掌后端起枪扫射.这些小的细节,无不是震撼人心的描写.看完尽皆沉重。
但也觉得释然。
因为片中的主角们,都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保卫国家做出了自己所能做出的一切。
战争残酷,战场血腥,但在其中熠熠闪耀的,便是信仰的坚定。
虽千万人,吾往矣。
2010俄罗斯战争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豆瓣评分7.8,时光网评分7.5,于2012年3月16日引进国内上映。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二战题材主旋律战争片,没有冲锋陷阵,没有英勇杀敌,影片描述了一个要塞城镇被德军攻陷的故事,影片以德军不宣而战开始,以要塞完全沦陷、守城苏军全军覆没结束,导演试图通过影片记录下那一段被人遗忘的惨烈历史。
很少见本片这种描写被攻陷的战争片,我们已经习惯与看到那些战争英雄的电影。
本片中刻画的角色,为了保护妇孺、保护要塞而奋勇抵抗,最终没能战胜敌人,英勇牺牲,要塞沦陷。
事实上,战争中一方高歌猛进,另一方自然会有很多城镇被攻陷,像本片这样的故事在战争中天天都在发生,不足为奇。
影片的目的在于,除了那些英勇杀敌、可歌可泣的英雄战役值得怀念以外,还有很多像本片这样的全军覆没的不知名局部战争需要载入历史。
本片的战争戏比重很大,几乎从头打到尾,枪战、肉搏、械斗、巷战、狂轰滥炸,残肢断臂,血肉横飞,残垣断壁,废墟瓦砾,非常惨烈。
中文片名起得不好,显然是在傍美国狙击战争片《兵临城下》的大牌,《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这一片名故意让人觉得是《兵临城下》的续集或衍生电影。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又名《布列斯特要塞》,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合拍的二战影片,根据历史真事改编,原著作者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瓦西里耶夫。
1941年6月,驻守布列斯特要塞的8000名国防军,面对德军的突然入侵,在短暂的混乱和溃退中自发组织起来,大规模的顽强战斗仅三天,主力已被歼灭,零散抵抗历经一个多月,最后全军覆没。
时隔20多年后,这些或战死沙场、或虐死监狱的官兵才被追授英雄称号。
影片刻画的战争群英像,重点人物有政委、少校、中尉、小号兵、电影播放员、医生等,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个性鲜明。
影片交代得很清楚,从一开始,要塞守军只能孤军作战,在得知彻底被包围后,突围也告失败,弹尽粮绝之下,只能一点点的困死。
据说,2010年,有两部战争片十分惹人眼球,一部是尼基塔·米哈伊科夫的《烈日灼人2》,另一部则是亚历山大·科特的《布雷斯特要塞》。
有机会也找《烈日灼人2》对比看看。
苏联爱国主义宣传片
节奏糟糕,抒情散文让残酷战场变得毫无痛感,看得着急。7.9/17.3K 短评4.5K %73/22/5 大陆票房537.8万【IMDb7.5/9.7K 全球票房456万美元】
还可以
全程尿点
那不是蹦出的英文短词是什么,那配乐又是什么,再回去听一曲《苏维埃进行曲》,耳边再回响一边“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那份雄壮已被阉割。
。。。。。没有觉得哪里出彩了 很主流很正统的主旋律抗战片嘛
完全当了解历史了.看完这剧还专门google了一下故事背景。军人这种存在啊。。。。我词穷了
那个小孩子有 伊万的童年 的痕迹
差到都记不得看过还是没有...很生硬的画面,战争场面也没有表现出来。
俄国红色革命片!
看看人家的战争片!看看人家对英雄的待遇!震撼!Moma俄罗斯影展。
俄罗斯的主流战争片 不过拍的比三大战役那种片子好看多了
为了应付某个重要节日的敷衍之作
虽然故事松散,但却塑造了战争中的人物群像,战争场面还是很不错的。
纯快进过去,不知道想要说点什么。
原来俄语原版电影的声效跟R5 DVD是一样的。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这里成了珍珠港。•••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现了苏联战地作家笔下的世界。红色题材应该这样血红。
7/10.虽然是删节本,但还是值得在影院一看的。也有少女,也爱动物,也有凶残的德国人,和这个一比,《战马》就各种假模假式了。父亲送别女儿的戏很感人,在他的眼里我看到了“永别”。带来最后毁灭的炮弹扬起的粉尘遮天蔽日,以往的生活片段如相片一帧帧鬼影一样穿插在烟尘里,一去不返。
俄罗斯版的《喋血孤城》
比集结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