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说来话长。
南山,就是我现在所在的重庆市南山风景区,4A级风景区。
沂蒙,是我家。
说起来不管是南山,还是沂蒙,这三个地方,每个我都带了三四年的时间。
南山沂蒙三四年。
语义双关。
也是模仿那个叫《日照重庆》的电影。
说来,或许就像11讲的,我对他报了过高的期望吧。
结果观影的时候,各种的恶心。
说来,王小帅是很缺爱的,缺少父爱,起码是从小和父亲关系不好。
从这部电影的名字就能看出来他没用心。
简单的把日照和重庆两个地方拼凑在一起。
都不如我们拍的那个《重庆印象》罗生门似的叙事结构,把问题提出来,答案抛给每个人。
只是演员太做作,故事太异想天开。
你以为重庆的保安是干什么的,玩的啊?
那种本子亏您想的出来,您想出来也就罢了,别去拍啊范冰冰啊如果一个片子没有范冰冰那该是多好。
票房毒药固然不是吹的。
我对这些诸如冰冰,教主之类的票房毒药佩服的五体投地。
演员表演做作恶心。
不符合逻辑和常理。
这部电影给你一分都算我给多了,只是不能打0.5。
不要以为沾上重庆你就像获得了地域支持一般,同样是没答案,比起《秘岸》来说可是差远了。
这有关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
并不是所有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会成为偏激,有暴力倾向的问题少年。
也并不是所有双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会成长为一个内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少年。
关键是,和孩子一起生活的人,是如何的影响他。
林波的成长问题,在我看来,并不是离开他的那个父亲造成的。
更多的来自和他一起生活的母亲。
孩子就是一个小丑,所做的事都是想要引起注意。
林波的乖张,过激的行为,无非是想要引起注意。
引起他女友的注意。
引起他母亲的注意。
引起他父亲的注意。
影片对他的母亲描述不多。
但是单单几个镜头,就可以断定,这个女人和很多经历婚姻的分解的女人一样,有着一张苦瓜脸。
她的内心充满被抛弃的自卑感。
她不积极,也不乐观,更不要说保持着对生活的幽默感。
可以想象和这样一个母亲生活,孩子很难快乐而健康。
林波的父亲在他十岁的时候离开他,离开那个家庭。
林波的心里难免有被抛弃感。
但这种抛弃感并不是造成他后来偏激行为的主要原因。
他本来同样可以成为一个积极快乐有爱的小孩。
可惜,是他的母亲毁灭了他。
面对这样一个十岁的孩子,母亲的积极乐观非常重要。
她必须是一个很自信的女人,同时还要对生活充满热爱。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幽默感,要快乐。
要给本来就已经艰难的生活增加乐趣。
要让十岁的林波懂得失去父亲并不是世界末日。
不要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对生活的失望,流露给他,传染给他。
我记得以前看美国的模特选秀,make me a super model。
有一季,冠军是个男的。
他成长在单亲家庭。
他的爸爸也是抛弃了他和他母亲。
他说他母亲为了让他成长成为一个有男子气概的男人,他母亲在生活中故意把自己弄的很男人。
他有一句话,叫我非常感动,他说,我的爸爸抛弃了我们,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好父亲,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好父亲。
他明白自己被父亲遗弃的伤害,但是却没有理直气壮的把这种伤害变成报复社会的动力。
相反,他的伤害,变成了他要努力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这种伤害的动力。
可以看成他没有选择报复社会,相反的他选择回报社会。
这才是积极健康而且善良的心态。
这个心态,归功于他的母亲。
所以,并不是所有幼年被父亲抛弃的男孩都会变成一个偏激到劫持人质并且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问题青年。
同样会有人,他要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好父亲,要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
这就是母亲的力量。
这就是母亲在这样的事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当然了,还有社会环境和国情。
孩子的内心有时是一张白纸。
很多东西都是成人灌输给他。
如果不灌输给他悲观,不灌输给他消极,小孩本来就是开心的动物。
我有个朋友,有个四岁的女儿,他没有结婚,当初女友坚持生下小孩并且扔给了他。
他的女儿很活泼也很可爱。
为了保持他钻石王老五的角色他女儿在别人面前她叫他哥哥,只有在他们两个人的时候她才叫他爸爸。
当然了这样对小孩不公平。
可是小女孩好像并没有觉得委屈。
她觉得这样很好玩。
所以我说,有些事,关键是看你的态度。
你非要觉得这悲惨凄凉,非要弄的哭哭啼啼生活不下去,那事情就是一团糟。
可你要是换个态度,你嘻嘻哈哈,你调侃嬉笑,那生活可能就真的有声有色。
态度决定一切。
不是吗。
林波的悲剧,在于他的母亲不够坚强乐观。
气场不够强大。
不够把离婚看成一个joke,然后move on。
我知道现实的艰难,被男人抛弃,带着一个半大不大快要进入叛逆的青春期的孩子,不高的收入,可能还有周遭邻居异样的眼神。
但是生活如果总是四平八稳一帆风顺,又如何体现母亲人性的高尚光辉呢。
一个母亲的伟大不在于生下一个孩子,而在于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孩子。
孩子的错误是母亲的失职,而母亲失职的是国家的悲剧。
文/小小yumiko《日照重庆》这部影片是王小帅继《左右》之后有一部力作,上一部作品《左右》或许不为人知,但是就是这么一部叫好不叫座的电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怪圈。
而这部反映一个另类家庭中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的影片或许也会带来这样的境地,但是这部影片已经杀入了戛纳电影的主竞赛单元也不难看出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而且这部电影虽然没有什么特效镜头但是已经是王小帅执导的最昂贵的电影,这部“严肃大片”向我们诉说了父子之间的一种纠结关系,而且在演员王学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婚姻,在他的演绎中或许带有了更强烈的主观感情,可能他更多的是通过这部电影去需找现实中不能完成的救赎吧。
当年凭借一部独立电影《冬春立的日子》一炮走红的王小帅如今也不如了这个商业大潮中,但是就其这部作品来看依然没有超高的投资,可能做电影这才叫淳朴。
不像有些导演拿着巨额资本拍烂片然后让观众看,可能他的才能还不及贾樟柯,但是中国像这样一心做自己电影的电影人已经少之又少了。
《日照重庆》是根据一个发生在重庆的真实故事而改编,不难看出王小帅对于城市这一特殊地域的事物有着相当强烈的眷恋,自然这部作品是关于重庆和日照的,就其英文翻译来说chongqing blues可能更多的是向我们阐述一个带有忧伤情怀的重庆。
特定的环境中的故事才具有现实的意义,电影中其实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就是现实的力量,那么具有现实意义的电影自然会打动我们,但是这个市场就是这样,或许太多人不知道有王小帅这么一个导演。
但是就在这部电影中看到的几个红极一时的演员来说也可以看出王小帅的个人魅力。
这场关于一个父亲的救赎的电影,王学圻所饰演的父亲与一个渴望见到父亲的儿子构成了一部电影。
而王学圻的表演是整部戏的灵魂,他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终,而且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王学圻一个人的戏,从中也体现出这个年过六十的演员深厚的演技。
而范冰冰的出演也让本部片子增色不少,而且对于这种劫持事件的表演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刀光血影之下如何把握人物内心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其难度不亚于《苹果》中的出演,而这种青少年劫持事件就是一种极其冷酷的现实,从而让我们去关注这一种出于边缘的不被关注的弱势群体。
这部作品对于王小帅来说具有一个特殊的意义,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他商业转型之作,而且也是即《十七岁单车》《青红》之后城市三部曲最后一步的终结。
通过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让我们看到了杀人之后影响的是什么,而这种影响才是导演真正要向我们观众诉说的。
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就像最后浩子守着父亲说“我讨厌他,他在外面没啥本事,回家就知道说我,但我今天突然很害怕,我怕我没有爸爸。
” 电影中的重庆很生活,冷色调处理的很棒。
汽笛声、新闻联播声、街边店子里放的high歌。
让我们相信,这样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商业电影,其中带的那种文艺味是其他作品无法启迪的。
在王小帅的可华夏那段父子之间的亲缘已经在荧幕上展现无遗,父亲最后完成了对于儿子的救赎,同时也完成了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救赎。
在最后他站在后来的妻子面前,似乎已经认不出他的小儿子,但是生活依然继续,希望这样的惨剧不再上演。
林波妈妈带他爸爸到江边的时候,告诉他,我把林波的骨灰撒到江里了,因为林波一直都想跟你出海,我想,这江水总会汇到大海里的。
忽然我就泪涌。
整个片子都很静,节奏异常地慢。
台词简短没有废话,这点我还是喜欢的。
有点杨德昌电影的感觉,但是慢得让人觉得拖沓,很着急。
没有杨德昌那般,即便是没有台词,也感觉信息量和情感是在流淌的。
剧情里加入林权海老同事脑溢血住院、林权海跟着那些年轻人去歌厅、等一些琐事,总觉得跟他调查儿子出事事件的这个主线关系不大,硬要串在一起的感觉。
随着林权海一点点调查林波周围的朋友和他们了解到关于林波的事,林波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一直到林波找到林小波,作为一个观众的我,忽然就感觉林波立体了起来。
1.lz是重庆人,看到片名和海外版海报就决定去电影院看了。
2.画面终于切到了日照的时候,后面有人对他的同伴说“这就是日照,就是我们那儿。
”lz发现原来跟lz一样因为名字来看着电影的人不少。
当然,整个影厅不超过十个人。
3.画面中的重庆并不美,灰蒙蒙,脏兮兮,雾茫茫的,但lz觉得表现出的味道很对。
有很多背街小巷可能现在初到重庆的外地人并不能轻易看到,但里面却藏着lz很多记忆,关于亲情,关于友情,等等。
因此lz一直在跟同伴边看电影边玩儿着辨认地点的游戏。
而其中通过剪辑把相隔本来挺远的两个拍摄场景剪在一起,包括缆车来回的前景和背景有可能都不是在同一座缆车上拍的……这小细节增添了很多观影乐趣。
4.片子很淡,很慢,但不闷。
有很多长镜头的运用也挺有意思。
整个片子不是那种让人看得酣畅淋漓心惊动魄,却真的能从中砸吧出一些东西。
5.在王学圻沟壑纵横的脸上,lz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有那么一两刻,为之动容。
6.丁嘉丽演的很好7.老金肯定不是重庆人,重庆人没有喝功夫茶的习惯8.国内海报太难看,在电影院里贴的几张完全跟电影风格没有关系,技术也特别粗糙。
而且风格完全不统一。
像外行人凑热闹的作业。
lz和同伴觉得海外版的海报很好。
或者,直接用挂在墙上那张放大的全是马赛克的林波惊恐神色的照片做海报也很好。
9.国内发行商很不给力。
但对于这样的片子能在国内院线上映,lz还是觉得很难得。
类似风格和题材的片子,欧洲可能比国内多很多,但本片在绝对不输给它们大多数。
但同样的片子,换个国籍,大家的接受度肯定就不一样。
10.lz觉得比《左右》好太多,比《青红》好很多。
虽比不上《17岁的单车》,但还是希望(并且值得)大家进电影院支持一下。
▶日照与重庆两座城市,如果不是因为王小帅导演的《日照重庆》,也许永远不会有任何银幕交集,但电影就是这么奇怪且不可捉摸的东西,两个不相干的城市可以同屏,亲生父亲也会不记得儿子的模样,《日照重庆》讲述的就是一个父亲追寻儿子模样的故事。
《日照重庆》的故事是第六代导演最喜欢的题材——现实事/件改编:故事中王学圻饰演的父亲是一位船长,长期的航海生活造成了“父爱”的缺失与失位,十四年后得知儿子死讯的父亲,返回重庆探寻儿子林波死亡的真/相。
王小帅把故事聚焦于“现代家庭”,在这个背景下追寻林波死亡的真/相,然后用镜头营造出所有人都要为林波的死亡负责的假象,父亲与一个个当事人询问的过程,不仅仅是回顾与完善事件的真/相,更是一位父亲自我剖析的过程,越是接近真/相,越是走近林波的内心,就越是感受到自己对于家庭、亲情的亏欠,那张烧毁的照片,和被牵起手的林小波,会是一个重新的开始吗?
双城一梦,是重演还是启程,这是王小帅导演留给观众最终的问题。
王小帅在《日照重庆》中,依然使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让镜头去说话,电影是视听艺术,但首先应该是影像艺术;第六代导演依旧在创作着“社会”这个命题作文,就《日照重庆》来看,聚焦是好的,题材的用心也是好的,但这样的故事明明可以做的商业,却非要以文艺的方式表述,就有些固执了。
▶双城一梦,有多少家庭仍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中午的时候看了《日照重庆》唯一的收获是知道这个名字的基本含义原来是指两个城市我之前觉得这是多么是诗意的一个名字啊里面的父亲为了寻找儿子的踪迹其实这些踪迹也只是儿子的片面到底他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内心世界里他有多么渺小需要努力去爱别人来凸显自己这些都不可知了有时候离去是最好的事情因为身在人世我们总没有机会学会珍惜珍惜和永远一样是一个瞬间名词
《日照重庆》是第六代导演王小帅于2010年完成的作品,影片讲述了多年未回家的父亲林权海因为儿子林波挟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一事从日照回重庆,通过与多人的接触打听关于这件事的起始缘由。
多年未见的儿子的离世让他措手不及,却也使他懂得了责任。
片子英文名是"Chong Qing Blues" —悲伤重庆,片名一出就奠定了影片悲伤的基调。
林权海回到重庆,依次通过旧友老金、前妻育英、老金儿子林波发小小昊、警局办案警察、超市保安、林波朋友玲子、被挟持的医生、林波女友小雯、击毙林波的警察刘警等人打听林波的死因去向。
他去找育英,育英对他厌恶不理。
接着他又去找小昊帮忙打印超市监控截图里儿子的照片(他希望见到儿子现在的样子),小昊却以:“冲我爸那边,我叫您一声林叔;冲林波那边,我不认识你。
”作为聊天的开场。
他去到案发超市找保安,去警局找警察了解情况,他们为了回避这件事同样冷漠回应……这些对于一个死去儿子的父亲而言,是何等的打击?
整部影片一直在寻找,在镜头上大多使用长镜头、跟拍、摇拍。
这些镜头与法国新浪潮戈达尔、阿伦·雷乃的镜头颇有借鉴之处。
比如林权海将要离开重庆前收林波的巨幅画像时,他卷起三次都被让他放进包里,最后索性摊开,苍老的手放在被放大得模糊的人脸照片,他轻轻地抚摸。
这个镜头伴着抒情的背景音乐,林权海心中的痛楚和悔恨无需台词就足矣表达。
但有些镜头过于冗长,譬如在网上搜索林波案件,电脑屏幕的特写镜头。
影片中充满了冲突。
林爸与重庆这座城市变化的疏离感;与前妻育英之间积淀多年的怨恨,与小昊、玲子、小雯这群年轻人之间的代沟等,向观众传递出这个“失败”男人在社会的生活状态。
其中有一场戏,林权海跟着小昊到他跳舞的夜店,台上灯光炫丽,小昊自在地在台上跳劲舞,一个过肩俯拍,在台下夹在一群喧闹的年轻人间的林权海在灯红酒绿中显得格格不入,两个镜头交叉剪辑,似乎是想传达“两个世界”是很难相融。
在林权海寻找儿子消息这条主线里,有一些细节上的处理颇有意趣,在发廊找玲子,街边的网络流行音乐反复播放“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这句歌词。
噢对了,网络流行乐可不是林爸爸那个年代的人听的歌,照应着开始林爸爸在网吧坐在一群玩游戏的年轻人中看新闻一样,他似乎和这个时代脱节。
影片的副线则是隐藏着的林波和小雯的爱情。
从片子开始他听说儿子是因为和女友感情上的问题犯错,到高潮部分女友小雯找到林权海,向林权海回忆他们在一起的爱情故事。
林波的形象和案发缘由才逐渐具象。
“半年前去了日照,那是我第一次看海。
”或许这次看海并不只是小雯的第一次,也是林波的第一次。
画面闪回到小雯、林波、小昊在海边的场景。
薄雾朦胧的清晨海边,海风吹得海浪波涛汹涌,林波站在船头被风吹得摇晃着身体,他努力保持平衡。
“他想跟你去航海,但你出海了。
”林波对父亲的爱由此展开。
小雯眼睛望着远方,目光澄澈明亮。
后来呢?
他们也发生了矛盾,在海边无意碰见林权海在日照的儿子林小波,林波想要带走小波,因此和小雯发生了争执,小雯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两人争执的镜头与林波站在船头练习平衡的镜头交叉剪辑,扩大了两个人之间冲突,使林波与小雯、林波对父亲的情感交融,变得复杂。
从小雯的口中,林权海得知了儿子对自己的爱,这让他心安却更遗憾。
林权海,名字里有“海”,儿子林波,“波”也有水,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在育英带林权海去看儿子(坟墓)时,她说“我想,江水最终会融入大海,就算了了孩子的一点心愿。
” 值得一提的是老戏骨王学圻(饰 林权海)的眼神变化。
譬如刚见老金时的焦急疑惑,之后不断寻找线索未果时的迷惘无助,到后面听小雯说话时的担忧愧疚,在诊室外听小昊独白时的怜惜感动和见刘警回忆案发现场时的紧张不安。
细致入微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失职父亲曲折的情感经历。
还有一个细节则是长江索道。
影片第一个镜头是两条平行的索道线,索道从画面上方往下方行驶,林权海挤在索道车厢里,平行的索道线似父与子的生活,往下似乎在暗示接下来的剧情不太顺利。
在小雯回忆的场景里,他她和林波从日照回来,在索道车厢里说分手,索道行驶的方向同林权海开始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是通往家的方向,只不过两个人不在同一时间出现,两人在这个场景里有了交集。
影片落幕之前,林权海离开重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索道往后退,离站台上的小昊越来越远,也表明了林权海离重庆的往日生活越来越远。
这部片子结束于日照的海边,林波心心念念的海边,不是因为爱海,而是因为父亲在海上工作,看见了大海,就如同父亲在身边一样。
林权海注定找不回林波,也势必无法弥补曾经没有陪伴在林波和育英身边的遗憾,他只能离开,离开重庆,回归现有的生活,不让过去的悔恨重演。
“日照”、“重庆”看似毫不相关的地名在结局有了汇合。
第六代导演大多关心社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部片子也同样如此。
有人会觉得王小帅的作品叙事过于冗长,多使用长镜头这个特点和台湾导演杨德昌有类似之处,这不是一部大众喜爱的商业片,但它一定是一部用心思考过的作品。
我喜欢电影的前半段,后面三分之一有些乱了。
还有,安排那位“缺位”的父亲在离异后又娶了位太太,还生了个小孩的剧情编排,感觉那有点儿导演个人的一厢情愿。
仿佛他能在这个小孩身上弥补上对第一位小孩没尽到的父亲的责任,可以悔过自新、重头再来。
生活大多不会那么温情,失去了就失去了,不会好运到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你。
开头,王学圻饰演的父亲只是出现背影,但那背影也会演戏。
演出了一个多年没见过儿子,没尽到做父亲的义务,突然听到儿子被击毙后赶回来寻找自己失落情感的那份落寞和孤寂。
王老师真是当下中国电影界里50-65岁间的男演员中最会演、最敢演的翘楚。
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子都如此疏离?
何况夫妻、恋人、朋友,更遑论只有一面之缘的路人。
电影表达的孤寂感不时蔓延着,人与人之间,从银幕到观众席,看得人心有些发冷。
那些再平常不过的景象,那些剧中人不时出现的空洞的眼神,揭露了当下中国人在丧失了一种无法言明的精神信念后表现出的无力和无助。
剧中子义饰演的儿子林波因为自小就见不到王学圻饰演的海员父亲,于是缺少亲情导致他对情感极度渴望。
不由联想到自己,从小生长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太多的束缚,太多的爱,让人觉得快要窒息。
也许,我孤僻、冷漠的个性,虽然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但也从没有要为任何人特意去做什么的性格就是这么被逐步培养出来的。
父亲过世时,我竟有突然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从此,再没有人象他那样逼婚逼的那么紧。
就象小时候他常问我:功课做完没?
我答:做完了。
他继续问:那复习了么?
我答:复习过了(在撒谎)。
他接着问:那预习了么?
我如实回答:没有。
他就说:快去预习,你怎么象算盘子,拨一拨动一动,你怎么不向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看齐,现在不好好学习,今后考不上大学,工作也找不到(现在即使大学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工作。
多讽刺!
)···叽里呱啦一大串,稍有顶嘴,一只毛栗子敲上来。
等大学毕业,他立即奉上好多的相亲节目。
他会问:怎么不约人家小姑娘出去啊?
我答:人家没空。
他又问:你就不能主动些么?
象根木头一样···听到这,我就头大了,他怎么和对我小时候时一个模样。
后来,他自己也烦了,看到我就用眼睛瞪我,恨不得把我生吞活剥了。
我是不是很不听话?
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听话了。
我希望有个海员父亲,他一直出门在外最好。
当然,真实情况来了,或许就又变了。
人就是这么贱,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要。
爱太少,要爱;爱太多;则想逃。
有时,我觉得,是人就都有缺点,失恋有什么大不了?
犯不着去自残,更不用去自杀,用挟制人质这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方式来达到和恋人再见一面的目的,这太花痴;吃顿大餐,睡个好觉,看几部幽默的喜剧,这些都能帮助你尽快地平复过来。
不就是被人甩了么?
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在这个功利、拜金的社会,失财也许会比失恋更易让人心碎。
好象扯远了,尽说了些和电影无关的东西。
这个电影就象是生活,表面看似平淡,其实暗流汹涌,只要你静下来细细去品味,总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昨天去看了这部电影(11月5日周五),在上地嘉禾影城,吃完饭,18:05分,可选择的有3部,华尔街永不眠(题材和道格拉斯对我有吸引力);另外一部星球的3D科幻片,对《三体》可能有参考意义;《日照重庆》是等待时间最短的,18:20,所以我媳妇选择了这个看。
当天《日照重庆》有两场,一个是中午的,一个是18:20这个时间段;影院没有任何宣传(排期介绍上似乎有一张A4纸的介绍),放映厅应该是影院最大的厅,加上我们两个人只有11个人买票。
这20分钟等待时间我也不像白白浪费,从5层到地下一层光合作用买了3本杂志,顺便看看《回家》和《不得往生》有没有实体书,当当和卓越都没有卖的,回来的时候错过了电影开头,因此知道本片没有广告,呵呵。
从开头到结尾,影院一直有人在打呼噜,我媳妇也觉得不好看,观点有二点:1、冗长沉闷;2、演的不好,演员没入戏;电影散场后一对中年夫妇在讨论“电影反映的主要是家庭问题……”我个人到觉得很不错从出导演王小帅这个字幕开始看的,后面是父亲从海上回来找被警察击毙的儿子了,不知道前面是否是“警察开枪打死劫匪”这个引子,但是我事先听过这个故事,所以不影响对故事理解。
开头很吸引我,长江,码头,集装箱装卸的场面,机器轰鸣,当王学圻穿到“机器内脏”,爬楼梯的时候,外面巨大的轰鸣声和沉重的脚本生,给我很深的感觉,这是中国当下的社会背景和个体命运的浓缩。
父亲和老金(王奎荣)聊天的时候,王奎荣的台词“谁还顾得上孩子?!
”,给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句话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影片虽然没有表现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主题,但是城市里生活的群体跟农民工一样,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孩子的父母亲背负巨大的压力,他们无法顾及自己的孩子?
另一方面,中国历来讲父母官,父母君上,顾不上孩子,也是说,朝廷顾不上他们的子民;在后面,父亲反复推门,母亲关门不让父亲进屋的镜头中,这种体会更深(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孩子之所以造成最后的悲惨解决,不是警察“砰”的一枪,而是前面这些反复的关门声,国家,社会,家庭,教育体系,用人单位,爱情,友谊,全都向他关上了大门,“在谁还能顾得上孩子?!
”的社会里,孩子们用力推都推不开这层层大门(以父亲追寻孩子的过程来体现出来的)最后“砰”的一声只是必然结果,前面”砰砰砰“的关门声才是内因(所以影片最好在这种前后内因与结果之间,用”砰“的音效来衔接就更好了)因此本片主题,我觉得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责任缺失”,不仅仅是父亲一个人的责任,这是一个社会责任的链条,我表面能看到的这是父亲没进到责任,其实那些看不见的链条才是关键。
片子整体音效的感觉非常好,开头是机器轰鸣和沉重的脚步,后面大部分都是社会周边的纷纷绕绕的环境声音,衬出人物内心纷乱;居民楼里新闻联播开场的音乐,后面彩票的播报,都很好的衬托了电影主题,当父亲和警察见面和解之后,纷杂的背景声消失,象征了内心的情绪的缓和与宁静本片不足的地方,一、其实情绪和节奏可以做得更好;几乎从开头到结尾都处于压抑状态,情绪变化基本平均,其中有几个地方是情绪释放的节点,但是没有得到突出:1、母亲带父亲去长江边上,说把孩子骨灰撒在江水里,让孩子去大海找你,这里是非常感人的一段,我眼里几乎要流泪了,但是没流出来;导演其实可以在这里把情绪强化一下,也让影片的节奏随着情绪的爆发有个小高潮; 2、在酒店里,父亲反复卷照片,把背包里的东西乱扔一通,然后靠墙失声痛哭,这离是个很好的爆发点,事实上没能做到情感的展开,另外,在长期压抑刚刚失声痛苦的时候,小文(儿子的女朋友)来电话,这时候父亲的声调语气情绪是应该有变化的,事实上却跟原来没区别(这里可能牵扯到拍摄场次安排的问题,一般都是为了节约成本,把这个房间里的各场戏都拍完,所以父亲的情绪直接从前几场戏里跳过来,而没有完全按剧情这样进入应该有的情绪里,所以分场拍戏的时候,在关键情绪点和节奏点,应该有所强调)3、在医院走廊里,老金的儿子(林波的朋友)跟王学圻哭诉,演员很卖力,但是没引起我的共鸣(演员可能不自信,或者,表演不到位,导演让演员一直低着头,我看不到他的眼神和表情,所以也看不到他的内心,只能看到他用力缴在一起的手指,哽咽断续的声音,也许,当演员的内心戏表现力不够的时候,可以这么规避处理,但是这样的话,力度不够),这中间镜头都是对着年轻人,王学圻只看到身体和手,也是“不足够”的原音之一。
其它1、演员如果能演的更好本片会更好(但在中国由于导演和演员的现状而言,演到这种程度已经算可以了,再好就是奢望,可遇不可求了)2、本片说“名角云集”也不过分,可是没见到任何市场宣传,如果花力气做市场宣传,票房应该更好;其实这是可以做到的,能做到的而没去做;3、本片也让我看到挺不错的地方,我们的文艺片导演也可以大规模的调度明星来合作,而这些明星们也愿意自降身价(我猜的)来加盟文艺片的演出,并且有不错的表现,院线也给了相对不错的“尝试”时段,再加上市场宣传如果到位,那么以后我们的文艺片还是有再进一步上升的潜力4、本片的主旨和内核,以及内容等,很擦边球,能被审查通过,并且在影院公映,我觉得算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不大不小的进步,也让我们看到我们在电影选题谨小慎微的同时,也可以眼光稍稍大胆一点点了。
5、顺便说一下,本片那个年轻演员挺适合“少年张聪”的,演的不错。
这垃圾片还能在外国获奖?和重庆一点关系没有,一点重庆味都没有,都是熟脸、熟练演员。
我怎么觉得重庆在故事里显得多余 = = 多好的背景多好的演员不好的情节,恩恩我的家乡非常非常漂亮
小帅啊.不是把几个商业片演员聚在一起讲个毫无故事性可言的法制案例就叫商业片了.
小帅《萌芽》了。
绘其形而未传其意。
不能太苛求
王小帅有野心,无奈总是脱不掉做作的文艺调调。当然比起青红、左右还是好了不少,三星半。
片名原来指的是两个地名哦!
除了在西西公园偷鸵鸟。。。。。。。
实在不知该如何形容的一部电影~
实在是糟蹋了几个不错的演员,仅此而已。
秃头沉默的父亲。
内地估计就只有王小帅能把电影拍的这么闷骚。
这困的呀
王学圻有在卖力演,但是这片子还是烂。
苍茫的色调还行 故事真是乱七八糟
重庆是我喜欢的城市,特别是码头和过江的缆车还有薄薄的雾。父亲循着痕迹,象在寻找一个真相其实是在接近陌生的儿子。母亲说我把他撒在江里,江总有一天会汇入大海,他就可以找到你。看到这,我就流泪了。他恨他,他最想的也是他。
重庆。
题材是我喜欢的,城市也是我喜欢的。买好零食和可可一个人走进电影院,我是准备好要感动的,但是差一口气。感觉有点噜苏了,这种故事大概多留点想像空间会更好。
我只能说这父子两个人都很可悲,也很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