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不能做市场的奴隶,对电视剧来说,就是不能仅以收视率论成败,有些题材的剧集,无论怎样都应该拍,譬如南京大屠杀,是很沉重,是很虐心,在普遍娱乐化的荧屏上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这样的剧集,我们不能缺少。
当然,也不是说有了情怀追求的剧集就必须“难看”,虽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但《四十九日•祭》就是一部“好看”的剧集,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很多人会拿来跟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作比,但剧集的编剧由严歌苓亲自操刀,她也说了,剧集的篇幅更长,比电影更贴近原著。
观剧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去年那部德国电视迷你剧《我们的父辈》,此剧从德国人的视角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在德国本土乃至全欧洲都引发了轰动效应,长久以来,我们太缺乏这样厚重的当代史电视剧作品,特别是当我们自身的苦难记忆深刻的嵌入其中时,习惯了在荧屏上找乐子的观众常常会本能的选择回避。
必须指出的是,《四十九日•祭》并没有一味的渲染苦难,而是难得的在叙事中体现出幽默感:偷看妓女洗澡的小乔治,喝酒、赌钱的“混混”神父法比,还有在大屠杀间隙难得的角色“碎嘴”,都让剧集饱蘸着生活趣味。
1937年12月的南京,无疑是一个人间地狱,但即使在这样苦难的环境里,生命就如同顽强的小草,在每一个缝隙中每一缕阳光里倔强的向上。
历史有高光,也有暗影,在历史的暗处,布满了民族的伤疤,不负责任的扒开伤疤,只是徒劳的增加苦痛,但好了伤疤忘了痛,就是忘记历史,用列宁的话来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厚重题材,简单的“控诉式”叙事很难真正打动普通受众的内心,而《四十九日•祭》沿着原著的路径,把中国妓女、外国神父、抵抗战士、受难民众、国民党高官、残忍的的日军指挥官、“软弱”的日军小战士,各色人等都通过一个核心场所——教堂,汇聚纠结在了一起,在这个教堂内,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种种演出,特别是身份、地位和道德水准发生剧烈冲突之时。
对于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四十九日•祭》是“缺乏”悬念的,最后的故事走向大家都心知肚明——大而化之的说,所有的严肃历史剧都是这样的(除非创作者别出心裁的不采用历史共识)——但在细节的展现上,《四十九日•祭》足够让观者动容,特别是对史实的尊重。
譬如国际安全区和魏特琳女士的出场,譬如日军集体屠杀中国战俘的恶行,譬如唐生智放弃南京时面对蒋介石命令的无奈,日军中既有灭绝人性的高官,也有良心未泯的新兵;中国军民既有铁血刚毅的抵抗,也有怯懦无知的逃避,更有为了救女儿不惜当汉奸的父亲。
这些历史细节一方面有比较翔实的史料佐证(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常常以此来刁难我们),另一方面则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的原貌,不是简单地脸谱化塑造。
一个自信的民族,才敢于直面自己最苦难的记忆,就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而言,《四十九日•祭》在荧屏上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让我们痛定思痛的历史记忆被搬上荧屏。
(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14年12月12日)
这部电视剧看了半个月,整体感觉还是非常压抑、甚至有些绝望的电视剧。
当然,本身那个时代就是一个绝望的时代。
绝望体现在,法比挖地道,一次挖到了地基,孟凡明告诉他一定能挖通,结果他再挖,最后挖到了阿顾的尸体,挖到了万人坑,对于挖了那么久的地道,倾注了多少希望,最后却是这样,太绝望了!
绝望体现在,最后红菱和乔治好不容易找到了下水道,以为能够逃出生天,结果最终因为下水道被骨灰堵塞,最后溺死在下水道里!
所以,再回上去,就算法比挖通了地道,找到了下水道,但是不是所有人的命运,依然还是会和红菱、乔治一样,溺亡在下水道?
如果真到那一步,那真是更大的绝望啊!
最后一集,看着赵玉墨声嘶力竭的喊着,我们的男人为了让我们活下去,像父亲像兄弟一样保护我们,我们成了了活着的证据,我们活着才能让所有人记得那段历史,见证那些死去的人。
看得我泪流满面!
以及最后,孟书娟唱着“桂花……小元宵”,赵玉墨回头提起了戴教官,相信所有心中积蓄的压抑都应该会再此时完全爆发出来了吧!
没有活着的人,谁能知道那些学生们、那些女人们、法比曾经为了生存而奋斗着,谁能知道戴教官、李全友、教导总队和所有奋战的官兵们,谁能知道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呢!
记得戴教官在临死前,也和法比说过,法比是大家的希望和指望。
在那之前,戴教官是所有学生和女人们、甚至法比的希望和指望。
当他带着尊严准备赴死时,把希望和指望交给了法比。
戴教官牺牲后,一度教堂内所有人都自暴自弃失去了继续活下的勇气。
而法比,逐渐承担起了所有重担和责任,最终成为了所有人的希望和指望,牺牲了自己给学生和女人们一线生机。
虽然身处绝望的时代,却最终带领学生和女人么走出那间地窖。
全篇闪光的部分很多,但是因为是电视剧,也避免不了一些拖沓的剧情,比如学生和妓女之间多次额冲突,学生之间、妓女之间的一些内耗有点太多太冗长了,感觉这部剧如果压缩至30集以内,会更紧凑更精彩一些。
四十九日.祭在学校的时候,偶尔会一个人跑到木廊那里安心地睡一下午,手机放着音乐,背靠木头柱子,吹着凉风,不得不说这样真的是非常减压,这么安逸的大学生活也只有在像现在这样的年代才能享受了。
刚开学不久,还比较闲,用了一个礼拜的 空闲时间刷完了这部剧,可以说是非常地虐心了。
几乎每一集都哭成狗。
这部片子太压抑了,最后也没能让人有翻身的爽快,但是历史上日本军官确实是那么无耻,事实也是现在那些王八蛋还被供在靖国神社!中国却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整体感觉是真实,丰富。
我最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现实生活永远比戏剧精彩,加上广电审查的原因,所以可能片中展现的镜头远没有真实发生的那么恐怖,但是当时人们对日本兵的所作所为的那种憎恨却可以让看剧的大家切身体会到,让大家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有时候我看到网上那些什么酒店什么不承认这段历史的人我就只想向他们扔一部《四十九日祭》)法比,全剧最富有魅力的角色,他可能不是一个好教徒,他会赌会骗人会抖机灵,却是乱世中教堂里所有人的救世主,他机智善良负责任,跟玉墨一起像是教堂里的大家长,保护着所有人。
张嘉译的演技是不用说的,一如既往地让人信服和放心,看着法比这张熟悉的脸,却想不起他以前是谁,只知道他现在是法比。
他很真实,作为男人,他对美丽的玉墨是有非分之想的,可作为孩子们的法比,他会克制自己,况且玉墨对他并没有爱情,他也有自知之明,所以不会真的对玉墨怎么样。
他尊重神父,因为神父是他的救命恩人,对他很好,可在紧要关头也不教条古板,为了神父他也会下药把他关笼子里,会瞒着他留下戴涛他们等等,最后也是用生命保护着教堂里的女人。
法比女人们啊,金陵十三钗,妓女们和学生们,多强烈的对比呵!
却又都是女人。
前面也说了,玉墨是大家长,她身世坎坷,不是一个普通的妓女,如果家道不中落,她也许是一个精忠报国的大家闺秀,在藏玉楼的时候是头牌,落难时候又是大家主心骨,作为一个妓女她却向往真正的爱情,跟孟繁民,跟戴涛,她都付出的是真心。
小宋佳演技我是认可的,身材真的好棒啊,她好像是上戏毕业的吧,就跟张嘉译感觉不是一个路子,不过都很入戏,气质也蛮好的,玉墨这样的女人其实在哪个时代都应该不会是普通人,她跟戴涛在天台上展望和平年代那一段又美又虐真算是凄美,“如果街上又能听见叫卖的声音了,就代表安全了。
”“桂花小汤圆!”想起就想哭。
小演员我蛮喜欢孟书娟的,小女孩演技真不错,虽然人设有点作,因为再懂事也毕竟是个13 14 岁的孩子,对妈妈又有那么深的感情,敌视玉墨很正常,看的时候总有弹幕攻击她我也是很醉,没有她一次次地冒险拍照,会有后来呈上军事法庭的证据吗?人大是大非分得清的好吗?爸爸要救她走她却非常坚持地要让同学们先走,这是一种大爱好吗?
一个孩子能有这种觉悟很不错的,不过换到现在,或许真的会被很多人骂傻逼吧。
玉墨
学生这些小孩子有一个长得好可爱,就是苏菲。
其实这群孩子的结局还算好,被大家保护着,但是有一个却还是被害死了,心疼的要死,可是就像法比说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都在享受美好的青春时光啊,都还是被宠爱的年纪啊,却因为出生在这个世道要过提心吊胆的日子。
其实我看剧的时候挺受不了那些妓女的,太能吵了,不过也有可爱一面。
戴涛其实算是教堂的户外守护神,一次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教堂,法比在抱怨美国国旗没用时感慨道,中国军人才是中国人的守护神,说的就是像戴涛这样的铁骨铮铮的汉子。
每每想到他都有一种想默默哀叹的感觉,本是个年轻贵公子,本该有朝气青春的飞扬生活,或许在上学,或许在肆无忌惮地谈恋爱,因为是胡歌演的,所以听他自述身世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想到明台,也许戴涛就是明台吧。
他坚持执行命令守护岗位,他打仗有勇有谋,他铁血却也柔情,他是一个好军官好军人,在战火中不畏死亡地跟鬼子厮杀,会为弟兄的牺牲悲伤哭泣,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中国男人是一个好哥哥,他对玉墨和书娟那么温柔亲和,跟玉墨跳舞的时候是那样深情陶醉,救书娟的时候更是像大哥哥一样照顾她,在破楼里对玉墨说的最辣的情话不仅玉墨感动得要死,我也哭惨了。
胡歌在这部片里的演技很值得一夸,很豁的出去,文章在对他用刑的时候。。。
他为了不死在日本人手里,被打得都没有力气了还要挣扎着站起来打碎那个灯泡用碎片自我了结,那眼神演的很到位,痛苦而决绝,看着太令人心疼了,而且演的很拼啊,文章虐他的时候几乎把整只手塞进了他的嘴巴,我看着都替他干呕。
令人心疼的铁血军人戴教官。
被文章塞嘴
戴教官黄志忠,我看过他演的《生命中的好日子》对他演技也是很认可的,孟繁民这个角色他拿捏挺到位的,并非完完全全的木讷并非完完全全的汉奸,只是一个爱女儿的父亲,为了救出女儿不惜一切代价,但跟日本人合作确是有底线的。
可惜没能救出孩子们,死在了日本人的枪口下。
孟繁民其他角色也都很立体,演员们也挺棒的。
还有很佩服李全有,特别像 不,他就是一个几进鬼门关的老兵,也是教堂女人们守护神之一
挖地道的大家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
记住那些万人坑,记住那些遗留的生化武器,记住那些为国民战死的英雄,记住这次惨痛的历史。
勿忘国耻。
其实是因为胡歌看了这部剧。
这剧拍得很紧张,很感人,让人看了很悲伤,很愤怒,又自豪又叹息。
故事是南京陷落后,一个教堂里女学生和一些妓女躲藏,最后有人死亡有人幸存的故事。
张嘉译演的这个人物,我一直不喜欢,但有几段也为之感动。
男演员普遍比女演员演得好。
胡歌的戏份不多,但形象很立体,军人时英气逼人,受伤时羞涩腼腆,被抓时望向那个玉墨,让我有一眼万年的感觉。
最后自杀,让人叹息。
这片子拍得不错,减去一半集数,我觉得就是神剧。
说一些与剧无关的话题,作为一个生在太行山下的河北人,爷爷和姥爷当年都是杀过鬼子的,从小耳濡目染,恨真的是刻到骨子里的。
因为老爷爷被日本人抓去修壕沟淹死了,所以爷爷当了游击队,有一次五六个人被抓住,捆着跪着准备被枪毙,爷爷自己跑了,翻了几个房顶(那时的土坯房子比较低),身上长袍打的满是子弹洞,毫发无损。
爷爷家那个村还打过著名的一仗,叫宋庄大战,打死了几百个鬼子和上千伪军,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爷爷当年作为县大队成员也参加了这个战斗,身体里留了两处鬼子的弹片,据他回忆战斗中日本兵挺着胸脯往上冲,八路军用机关枪一扫倒一片,玉米地里都是死鬼子,最后八路和游击队从村里子地道撤了。
说说姥爷的事,和姥爷一起参加吕正操八路军的同乡十几个,只有姥爷活着回来了,身上多了几处弹片,半个手掌也留在了太行山。
一次被日本人逼到山里,他两条腿被子弹打了对穿,和一同负伤的战友藏在面对面的两个小山洞里,战友被日本兵用刺刀挑出来虐死,他侥幸逃生,没有电影里手撕鬼子的剧情,他也救不了自己的战友,这是就是现实。
前段时间看军事网站,有人说宋庄大战是瞎编的,八路军整个抗战打死的鬼子也就几十个,呵呵,至少爷爷和姥爷身上的弹片不会说谎。
回到这个剧,只有一句话,罪恶真的不能被忘记,和导演观点不同的是,罪恶也绝不能被宽恕,仇恨我们要原原本本的教给下一代,一百年,两百年,一千年,迟早要加倍还回去。
《四十九日祭》中胡歌塑造了一个带有一些符号性苏点的角色戴涛,他是一个军人,是一个在战争环境下,而且是最惨烈的战争环境下,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
这个苏点相较于胡歌塑造的另一个屏幕角色梅长苏来说可谓少之又少,可我对戴涛的喜爱却同样如对宗主般深入骨髓。
这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喜爱,非常的纯粹的爱。
因为这个男人坚定、勇敢又柔情似水,他是所有女人最希望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英雄式的男人。
他有一些痞坏,第四集雨夜里戴教官殷勤的为玉墨点火,为她搬开路障,还有之前为她在雨中跳舞,都带着一种男人撩拨女人的坏心眼儿,学名叫做挑逗^o^。
可是转眼他又变得很羞涩,第十四集玉墨带着戴教官的钢盔的气息慢慢靠近戴教官,结果戴教官先是喝水,后来竟然抱着钢盔落荒而逃,这是面对女人的挑逗无力还手的戴教官^-^。
还有十七集玉墨要为戴教官处理伤口,从脱衣服到把黏在伤口上的衣服剪开,可怜的戴教官一直手足无措,局促不安^_-。
他有风情,十七集里所有人在地窖里狂欢发泄,戴教官也放任自己一同起舞,却舞得狂野、舞得性感、舞得色气满满;他有依恋,二十三集里因伤口感染而虚荣的戴教官撒娇似的拉着玉墨的手让玉墨陪自己说说话……
而最重要的,他有担当!
二十五集里他用枪逼着玉墨逃走,为了保护玉墨徒手掐死日本人的狼犬,未放一枪而被捕,要知道他原本是连自己的尸体都不打算留给日本人的,却为了玉墨不被日本兵发现而选择束手就擒。
一个男人做到这样的程度还不够一个女人对他刻骨铭心吗?
所以大爱戴教官!
不单单因为他是誓死抵御外侮的中.国军人,更因为他是女人们最爱的那个男人*^_^*。
他是我的英雄!
他能够唤起女人们所有的情感,爱情、亲情、友情,他是女人的男人,也是女人的孩子、父兄,还是女人的朋友、伴侣,然而他牺牲了,他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印记,不可替代、无与伦比。
《四十九日•祭》是胡歌2014年播出的一部近代战争剧。
该剧改编自严歌苓所著小说《金陵十三钗》。
该剧讲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军攻占后,在接下来的四十九日内发生的人间惨剧,反映了绝境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救赎。
胡歌在剧中饰演一个陆军少尉,铁血硬汉。
胡歌塑造了一个会让人永远记在心中的角色戴涛,他是一个军人,是在惨烈的战争环境下,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
大家对戴涛的喜爱深入骨髓。
因为这个男人坚定、勇敢又柔情似水,他是所有女人最希望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英雄式的男人,他还有一些痞坏,时而又很羞涩。
这个角色给观众留下的了久久不能忘怀的情感和印象。
在发生南京大屠杀这种恶劣到极致的战争条件下,作为军人的戴教官,脸上总是脏脏的,从来没有干净过,这一点也成为了这个人物的一个标志性的特点了。
少尉戴涛,是救国英雄,有英勇奋战的军人本质。
和玉墨有一段压抑又凄美的爱情故事,最终死去了。
剧情比较虐,记得剧中他说:“我是个军人,没经历过什么风花雪月的事。
只能把话说到这了,我怕我走远了,就没有牵挂了。
”这句话让人听了很心痛。
戴教官钢铁般的意志下藏着一颗真挚柔软的心,脏的不能再脏的戴教官,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四十九日。
祭》这部剧从南京大屠杀前的七天,历经屠城六周,四十九日的灵魂超度,最后一直延伸到战后的法庭审判,很少有作品能做到像它这般详尽重现民族罹难史。
其中有生命的践踏、人性的扭曲,还有对于罪恶的深刻反思。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一句话,有些罪孽是不允许消融的。
可以宽恕,但真的不能忘记。
排除剧中出现的失误,不得不说,这部剧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那段历史,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在上学的时候,才知道到南京大屠杀,并没有去认真地去查大量的史料了解这段历史。
历史重现荧屏,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震撼。
剧中日本兵对中国人生命的践踏,对老弱妇孺的残忍,那血淋淋的影子,深深扎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南京沦陷之前,每个人都不曾担心是否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藏玉楼里照样欢歌笑语:沦陷之后,每个人都渴望活着的权利,哪怕身份地位的妓女,更何况其他人。
剧中戴教官(胡歌)的执着感动了无数的人,可是所遇到的粤军溃兵,尽管他们充满了血性,但单薄的装备却让人不忍直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劫后余生的感觉,大概只有李全有最能够体会。
那满地投降士兵的尸体和夜幕下运尸车里有个姑娘头部和腿部的特写,让我感触很深,也许我们没法经历那场灾难,无法深刻的体会那种惨绝人寰的悲痛。
可是我们依然要记住这些的画面,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就在经历着。
历史不能忘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的强大,弱小就会挨打,甚至是屠杀。
在那个生与死的年代,高低贵贱之分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没有尊卑,只有尊严。
玉墨(宋佳)一个妓女,却显示出生命的主题。
这么一段沉痛的我们自己民族曾经一段伤痛中的1937年的女性,一个中国女人的形象。
抛开她的身份,我觉得她非常了不起,非常坚韧。
神父(张嘉译)看似不务正业,可是却是小人物中的大人物。
看到这里(14集),再次打开电视,看到那血腥的画面,这段貌似已经尘封的历史,我不知道怎么说,可能这里饱含了一种民族精神,在我们面对危难时刻,自我激发的一种能力,人性的一种反抗和对活着的一种奢望,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努力去传承下去的,忘记历史,就是忘记屠杀。
昨天正式看完了《49日祭》,历时一个月。
断断续续的看不下去,太惨。
我记得22集的时候,我捧着脸默默的流泪,关掉了视频。
然后就到了圣诞节那天,突然生病,一直在医院输液,大概是人多,于是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视剧。
我记得《金陵十三钗》刚拍成电影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当时徐克老爷的《龙门飞甲》也刚刚上映,有我爱的idol,特意组团跑去刷这两部电影。
出场之后很意外,泪点这么低的我竟然没有哭,只是一直重复,太惨太恐怖了。
我们都是后来人,没办法知道前人的感受。
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出场之后就是现实世界,忘却太容易,一顿饭吃吃笑笑就忘了。
当时间轴被拉长,变成48集,我不得不说,黎叔,你的心理承受能力真的很强。
凡人读完《金陵十三钗》,可能胸口闷到说不出话,而要把这些还原成当时的情景,拍摄完毕配音完毕剪辑完毕,每一遍,都是对自己心理的历练。
在此,再一次感谢黎叔,刨除所有的偏见,感谢用一位资深摄影师的眼光带给我们如此一部好剧。
每一次给我震撼的不是场面动作,而是彩色与黑白的变换,定格,仿佛自己和画面融为一体,飞到了1937年。
和之前的电影一样,我最爱的角色还是赵墨玉。
但是因为之前看了张嘉译和小宋佳演绎的《爷们儿》,导致我在开始的几集一直出戏,总也接受不了这一对组合。
作为一个风尘女子,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一直这么作的对待每一个男人,也真的是醉了。
但是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
老话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从这场战争中活下来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证据。
看到46集教堂爆炸的时候,我以为全剧终了,开放式的结局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但是结尾的审判又让我几度落泪,赵墨玉一次又一次的出入法庭,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煎熬,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者,看到罪犯花言巧语的逃脱罪行,何不是一种可怕?
在只要活下来的年代里,只有一种情感,那就是同胞情。
素不相识的男人,为了保护陌生的女人而死;素不相识的女人,看到孩子看到少女,冒着死的危险也要拉回来她们;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一次又一次的救下来受伤要死的中国人……没办法一一说下去,生与死只有一线间,但是怎么生怎么死,怎么活怎么继续,都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很多人讨厌孟书娟,我也是。
她的爸爸很有才华,出国留洋学成归来,又如此的正义勇敢爱自己的女儿,规划城市建筑设计,都说认真的男人是最帅的,而拼尽全力和日本人周旋,解救大家的男人,该如何表达?
孟书娟做的最对的事情,大概就是用相机记录下了所有的一切。
在最后变成了呈堂证供,指控了日本人。
我可以理解十几岁的女孩处于叛逆期,一次又一次作来作去,但是我不可以理解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什么都不懂,甚至用语言来谩骂素不相识的人。
但是,黎叔依旧有缺点。
小宋佳版本的赵墨玉,远远不如倪妮版本,风情以及美貌都达不到头牌标准。
赵墨玉如果只是一个表情从头到底,对待每一个男人都是一个表情,如何打动孟繁明打动戴教官打动法比呢?
作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我相信,秦淮河畔的女子一定“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所以宋佳版本的赵墨玉,还是差火候。
张嘉译一个西安人,北方的汉子来演南方的男子,本来就是一件难事儿。
张嘉译混迹多年竟然带上了京腔!
这让我简直不能忍!
这些方面,黎叔可能需要思考的更多。
但是,仅仅出现历史,就够了。
泪崩于溃,没有出现很刺眼的镜头,靠拍摄手法,黑白转换,镜头记录,就足以打动每个人的心。
回到1937年,那个一直下雨一直哭泣的年代。
历史,需要正视,且,永远不能忘。
《49日·祭》,是一部战争伦理剧,主要讲的是在南京大屠杀的49天里,一群人躲在地窖里发生的故事。
它不是谍战剧,不跟你讲地下成员有多厉害,谍报组织多缜密,男主女主多么聪明多么靓丽。
不是的,它真正讲的是人性,是伦理,是战争下平民的挣扎。
很多人看战争剧,习惯站在高处,看两方军队如何厮杀,看两方主角如何神勇,而真正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却无人关注。
的确,当时的平民小百姓没有聪明的头脑,没有热忱的斗志,没有虚与委蛇的本事,三十万的平民,就这么丧命在日军手下,无处伸冤。
这个剧是很沉重的,可惜市场上太多手撕鬼子剧,把一些人洗脑了,还以为抗战那些年中国也照样牛逼闪闪,打得日本鬼子抱着狗头就跑。
不是的,战争对于平民来说,是毁灭性的,可以轻易就把他们从人间抹去,毫无痕迹。
主角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性格。
他们之中,有的人油滑,有的人轻浮,有的人幼稚,有的人喧闹,有的人机灵,有的人疯癫,他们之前的职业与身份完全不同,战争让他们躲在了一起。
在这四十多天里,他们待在阴冷的地窖里,每天只能啃土豆(还得按个分),为一杯水一杯酒大动肝火,困兽一般地内讧、争抢、谩骂,死亡的阴影笼罩了整个教堂。
教堂之外,整个南京一片血海,尸骨成山。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是平等的,生命不分高低贵贱。
可当我们看到这部剧,看到日本人对南京平民那些惨无人道的恶行,却又深深地感觉到,人与人不是平等的。
他们根本没有把中国平民当做是和他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也根本没有任何同情心和同理心。
他们毫不在意别人的尊严与生命,把快乐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简直是一群魔鬼。
我们看到,无论你是小老百姓,良家妇女,还是已经举手投降的战俘,在沦陷后的南京,只要是中国人,都不会被当作人来对待。
那些日本人不是为了和平而来,而是为了掠夺。
在这群人眼里,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什么容貌,重要吗?
逃得过吗?
他们视人命如草芥,压根不在乎你是谁,心情不好,就杀人,不服从他,就杀人。
他们眼里没有平等,只有侵略,只有抢夺,只有虐杀。
三十万日夜哭喊的冤魂啊!
很多人看这部剧,觉得压抑,觉得沉重。
是啊,三十万的冤魂,能不沉重吗?
至今未能听到一句道歉,能不压抑吗?
这一场因他们而生的浩劫,三十万人殒命枪下,令人发指,可他们,直到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依旧拒不承认,他们的靖国神社还供奉着战犯,完全不道歉,完全不反思!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连我们当代年轻人都快记不起了。
所以,要有这样一个剧,给你揭开伤疤,你看了,会发现中国并不是那么强大,它曾经被人这样践踏过,这样羞辱过,这样毫无人性地屠杀过,你会感觉到痛吗?
会羞耻吗?
会愤怒吗?
如果你会,那么这个剧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了。
记住这种痛。
没有清算的遗忘,是对逝者的一种亵渎
我勒了个大草 鄙视任何撕民族伤疤来卖钱和道德绑架的抗战剧 张导真是电视圈最能装逼的人了
难道百年以前小女孩就像孟书娟一样禽兽不如心如蛇蝎吗,不太可能吧,那么小怎么可能那么恶毒
不如电影
胡歌演完就怎么也看不下去了,挑战我耐心!
对一群妓女恨的牙痒痒,从始至终从未喜欢过,篇幅过长,生活碎屑都恨不得一一示人,冗长无聊的脑残避难生活消解了严肃而沉重的悲剧性。脱离日常生活的角色和视角,观赏时毫无代入感,难以沉浸其中,也就失去了本可以引发民族共鸣的砝码。怎么看都不成功。
这个故事还是更适合拍成电影,电视剧有点太长了,冲着小宋佳和张嘉译的演技,打三颗星
如果不是剧情有点拖沓,如果不是编剧塑造了孟书娟这么作的人物形象,这剧完全可以打五星。
外面都日军屠城了教堂里面两拨人还斗嘴骂仗,真是烦死我了,法比对女学生和妓女都太好了,就该让她们知道外面的真实情况,看她们还作不作妖。那个小鱼跟书娟斗嘴到底是图啥啊,巧克力排骨没不吃,骂人的时候也没落下,why?科普了日本对尸体的专门处理和最后的审判过程。豆蔻竟然活下来了!命真大啊!
情节太慢,不紧凑,完全是靠对白来完成的剧集,但是就是对白也完全是一堆废话,因此完全可以缩短一半集,再说了这一题材完全是一部非常严肃的题材,日本鬼子杀了这么多中国人,你们还有空在圣诞之夜搞什么圣诞狂欢,还有为了吃水,连命都不要到河里去挑水,你们就这样一点都不珍惜啊,连吃的水都没有,好容易接的雨水还洗澡,你们就不怕干死,能吃上土豆已经不错了,还嫌难吃,你们就不怕饿死,这么危险的境地,你还有空拍照,真的是扯淡。法比真是命大,几次都没枪毙成功,莫名其妙的逃生,简直莫名其要,最后,由于情节实在是太慢我完全是快放看完。给打三星是客气的。
十级的剧硬要拍成四十多级几个意思
场景制作很真实,群众演员很用心。可惜剧情太拖拉,又无语!几个窝囊废带着一帮女人在教堂过家家,连个日本人都不敢杀,几个女人天天玩宫廷斗。还有一个学生婊,戏份真多,天天一副别人欠她钱的表情,实在恶心。几个傻逼死得实在窝囊。战争赢了还跟杀人犯讲道理,真搞笑。看完很不爽!真是毁了胡歌
张黎弥补了严歌苓的短板。六星也能打,七星也能打。有时候没有剧情,有的只是长卷。地狱的业火与圣光交叠。看这个剧不闭眼不静音不快进,就是修行。说这么多我还是忍不了严歌苓。快烦死了。
女主好似深闺怨妇,毫无秦淮河女子韵味
8
烽火硝煙中的一抹浪漫——胡歌!看到第7集,好多次的忍不住流淚!不管是戰爭片還是言情片,歷史就是歷史!忘記屠殺,等於第二次屠殺!
画面不错,但剧情拼凑拖沓甚至刻意
。
有张嘉译,就无脑捧
还是电影版比较精彩,拖得太长,内容大部分重复,只是因为张嘉译才看的。
好看!!拍的真的太赞了,把那个时候的南京展现了出来,看的时候不由泪目。南京大屠杀历史不容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