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气息的政治题材作品,关于一个政客幕僚的残酷成长,以一种卑微姿态展示了游走于伟岸与卑劣之间的利益游戏。
纵然制度民主,依然尔虞我诈,权力滋生的除了梦想和欲望,亦有阴谋和丑闻。
冠冕堂皇的救国良策,不过是个人上位的砝码。
无辜牵连的人和因此黑化的人,都是斗争背后的牺牲品,卷入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谁都无法全身而退。
政治自有其道,想做好人那就远离政治,还有远离女实习生。
影片所要呈现给观众的仅仅是一场政界的游戏,而不是其他,而影片也完美的达到了这一目的,片子的前半段有些沉闷,然而越往后看就越会发现其精妙之处。
配乐和影像、节奏都很赞,是为了政治题材影片而生,安静凝重地讲述政治的无情与人性的黑暗。
直接讓我想到多年前看的《風起雲湧》。
好萊塢拍這種大量台詞的政治電影技術上都滿厲害的。
故事想想其實滿小的,又是一個懷抱天真理想的選戰操盤手和一個和少女亂搞的州長,主角原本是雙方選戰策略下的牲犧品,後來掌握了州長的把柄在權力鬥爭中逆 轉勝利,同時卻也失去了他對政治的理想。
這種政治中理想和現實的掙扎妥協或許不是什麼新鮮的主題,但做為推動戲劇的元素還是滿有效的。
George Clooney自编自导自演。
作为现任联合国和平大使的Clooney热心政治是出了名的,这一次他相中了三年前的百老汇戏剧《法拉格北站》(Farragut North),而后者来源于原作者的真实经历。
作为智囊团首席的Meyers对自己支持的候选人Morris崇拜有加,直到无意中发现了Morris与女实习生的那点事(怎么这么眼熟),才认清其虚伪。
刚巧此时他因卷入另一场风波而含冤下岗,于是决定鱼死网破,带着爆料投靠政敌。
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Morris在Meyers的威胁下因心虚而重新将其聘用,但经历过洗礼的Meyers面对镜头流露出意味深长的眼神;天主教徒的女实习生因未婚先孕而畏罪自杀,新的实习生端着咖啡马上加入了竞选团队。
本片充分暴露了政界的尔虞我诈、政客的道貌岸然、选举的不择手段、结果的荒唐无常。
在这股污流中,大人物勾心斗角,小人物攀龙附凤,更多的人则随波逐流,或惨遭淘汰。
导演一再强调本片基于政治但高于政治,可以适用于任何在追逐名利中迷失自我的人,在耳濡目染中丧失纯真的人,在争权夺势中不择手段的人,在遭到打击后以暴制暴的人。
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局和大选的背景给本片增添了不少看点。
Gosling今年发飙了,出镜率指数上升,金球奖俩提名。
Philip Hoffman加Paul Giamatti的双胖配角在影片一开始的亮相让人眼前一亮。
浓妆的Evan Rachel Wood其实本来也蛮好看的,你不认识她也肯定认识她舅舅——Sir Roger Moore,曾经的007。
克鲁尼执意要把片名改成《3月15日》,那是罗马执政官凯撒遇刺的日子,即象征阴谋和背叛。
至于大陆的坑爹译名我就不评论了。
乔治·克鲁尼常以钻石王老五形象示人,同时也是好莱坞的政治活跃分子,是出名的自由派。
因此当他有机会执导电影时,便难离政治话题,比如几年前的《晚安,好运》,还有这部《总统杀局》。
本片众星云集,除了乔治·克鲁尼自己来演一表人才的总统候选人,还有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和保罗·吉亚玛提两位啤酒肚资深演技派助阵,主演是出道已久但近来颇有突破的瑞恩·高斯林。
几位都是我最喜欢的演员,气场十足,相互碰撞不乏精彩瞬间。
预期这是一部关于选举的政治片,可能带点关乎世界的大阴谋。
不过看完发现,似乎阴谋局限于团队内部的勾心斗角和各种私人把柄上,而非事关大局的政策。
这种剧情其实放在很多背景下都能拍成电影,比如企业或事务所内部、乃至古代宫廷等等,不一定要是美国总统选举。
未能满足我深入了解美国竞选的初衷,不过倒也揭露了政界虚伪的面目。
片头片尾都有候选人内容差不多的演说,片头的让人为之一振,而片尾的却让人反胃。
而这勾心斗角虽然编的环环相扣,相当好看的样子,但也因为其过于追求“环环相扣”,从而忽略的人物的塑造。
每个人都虚伪奸诈,但行为却并不合理。
比如作为政界老狐狸,乔治·克鲁尼不应该如此决绝的开掉瑞恩·高斯林,他就不怕什么把柄在对方手上被反将一军?
后来果然如此。
而最后二人的和解与密约看似很阴谋很黑暗,但也不太合常理,乔治居然接受敲诈,那以后的总统之路不成了任人摆弄的木偶?
另外,从乔治·克鲁尼的形象和本片的剧情来看,我们很难不联想到克林顿哟。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内容简介】 故事以克鲁尼饰演的完美的民主党政客迈克·莫里斯为核心,他天才、帅气、野心勃勃,充满领袖气场,他向公众保证他会诚实于自己所言。
斯蒂芬(瑞恩·高斯林饰)则是他竞选班底中的媒体发言人,这个新兵的势头几乎盖过了竞选班底中的老头目保罗(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
不过政治总会慢慢显示出其自身的险恶。
斯蒂芬与前来实习的大学生莫莉(埃文·蕾切尔·伍德饰)发生了一段恋情,却不经意发现了莫里斯与她有过一夜情,而莫莉还怀上了孩子。
随后,斯蒂芬与莫里斯对手的竞选主管(保罗·吉亚玛提饰)私下会面被曝出,他被迫辞职,而莫莉更是因此自杀……幕后制作【一句话评论】虽然克鲁尼送上了一出精彩、好看的电影。
但还是应该说,这部电影太过于商业化。
在威尼斯,它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卫报》影片的成功关键,在于一群配角演员的表现,他们完全烘托出了整部影片的气氛。
他们的存在,使得这部电影更具有说服力。
——《邮报》技术上的专业性和精准性,让克鲁尼把很多元素融合在了一起,拍摄了这部纯粹、直接、简单的电影。
——《好莱坞报道者》【幕后制作】导演自述《总统杀局》改编自比卢·威利莫的戏剧剧本《法拉格特北部》(Farragut North)。
当读完了剧本,格兰特·赫斯洛夫和我都被这个漂亮的剧本打动了。
随后,在2007年,我们开始了影片的前期制作。
那个时候,奥巴马刚刚被选成美国总统。
突然间,制作这么一部政治片似乎是不合时宜的,每个人都很期待奥巴马的执政,所以我们把影片的拍摄日期退后了。
也就在一年之后,人们对奥巴马的乐观主义渐渐消去,所以这部电影也便找到了合适的时间开拍。
应该说这不是一部讲述政治的电影,而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如何在高层获得成功的故事,他的成功让他付出了自己的灵魂。
这是一个发生在政坛的关于道德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是瑞恩·高斯林,没有人能比他更适合这个角色。
保罗·吉亚玛提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的演绎也很出色,他们的配戏使得高斯林的表演更有说服力。
埃文·蕾切尔·伍德是我心中的莫丽的唯一人选,值得庆幸的是,她对我说了Yes。
玛丽莎·托梅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她做的每一件事,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这部电影里的艾达也不例外。
我在电影里的角色是一个政府官员,这是我扮演过的最政治的角色。
作者:云起 政治作为背景 即使不在好莱坞,乔治·克鲁尼对政治事业的热情也是出了名的,他除了积极参与各项政治活动之外,还积极帮助某些参议员拉款,甚至还拍摄过政治题材的电影《晚安,好运》。
在好莱坞中,他算得上是最有政治积极性的电影人,一项民调表示,如果下一任美国总统出自好莱坞,那么乔治·克鲁尼则会坐上总统的宝座。
这么关注政治的导演在拍摄《总统杀局》时,也曾对政治有过戒备心理。
2007年,克鲁尼和格兰特·赫斯洛夫一起改编好了本片的剧本,但是当时奥巴马竞选成功,全体美国人都沉浸在了欢乐之中,因为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人们对他抱有乐观的想法。
于是克鲁尼便决定停止这部电影的制作,等到热潮过去再说。
一年之后,人们看到奥巴马与其前任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所以群众的乐观的情绪也便烟消云散,克鲁尼这才把剧本拿出来拍摄。
不过,克鲁尼本人却并不觉得这是一部“政治电影”。
他说:“政治在这部电影里只是一个背景、一个舞台而已,并没有起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
这个故事,更多的还是关乎道德,关乎一个人是不是能面对自己的灵魂的。
所以,把剧本改编到华尔街,或者是其他的任何背景里,都能成立。
不过,我确实偏爱那些极有权势的人,他们有权力和力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达到一些并不道德的目标。
于是,影片的政治背景绝对提升了电影的档次和品位,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选择和表现才有最典型的意义。
我觉得,人们在政治的中的行动是一如既往的,从尤利乌斯·凯撒时代开始就是这样,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过。
” 其实,影片中的政治性在克鲁尼看来,只是一种必然的内容,因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和电影的题材,都和“政治”相关。
他说:“我是那种成长在70年代的人,看着很多与政治相关的电影长大。
那些伟大的导演拍摄的伟大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社会问题:公民权、女权运动、嬉皮士文化、反战、美国梦等等。
我觉得我很有必要拍摄这么一部电影,来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和症结。
我在电影中讨论了一些诸如权力过大、政治内幕、打击报复等等内容,当然,我没有给出什么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因为我只想在影片中讨论和展示这些问题,而不是给出解答。
” 大腕班底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乔治·克鲁尼前前后后花掉了4年时间,而且还自己到处为影片找钱。
因为这并不是一部会在票房上有太好表现的商业电影,而且影片的题材敏感,所以即使是2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也让克鲁尼捉襟见肘,叫苦不迭。
不过,即使只用了200万美元,克鲁尼还是成功地找到了瑞恩·高斯林、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玛丽莎·托梅、保罗·吉亚玛提、埃文·蕾切尔·伍德这样的奥斯卡级别的表演班底。
谈及是如何找来这些主演的时候,克鲁尼说:“我很幸运,因为我手上的这个剧本正好是他们都想来拍摄的。
于是,在好运的驱使下,我得到了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阵容。
很多演员都很主动和积极地要求加入到剧组中来,在创作剧本的阶段,我们对主演有很多设想,但是到了真正的寻找演员的阶段里,目前的这些演员几乎都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尤其是瑞恩·高斯林,他是所有演员中最积极的一个,我能感觉到他很想参演这部戏的激情。
在有了这样的阵容之后,做导演就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了,而且创作的乐趣也就渐渐显现了出来。
而且,指挥这些演员表演,比我自己在摄影机前表演要有乐趣的多,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
” 谈及影片以及和克鲁尼的合作,瑞恩·高斯林说:“这的确不是一部政治片,而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惊悚片。
影片里面没有任何政治性的暗指也没有什么隐喻,政治在这里只是一个背景和舞台。
我觉得,这个故事发生在华尔街、好莱坞或者是什么工厂里都可以。
可能这就是这个故事本身所带有的戏剧性的缘故吧。
克鲁尼是一个很好玩的家伙,他每天的工作都是满满当当的,他不停地表演、修改剧本、导演、制片、筹钱等等。
休息的时候,他会和我们打打篮球之类。
”埃文·蕾切尔·伍德说:“首先我很喜欢我在片中的人物,这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角色,其次我也很喜欢这个带有政治味道的惊悚片,因为很难得有机会能出演这么一部题材与合作伙伴都很杰出的电影。
我很喜欢克鲁尼,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家伙。
他也是演员,知道什么地方适合演员自己发挥,知道什么地方要导演的剪辑来展示。
所以和他合作很简单也很愉快。
”【花絮】·影片改编自百老汇的舞台剧,其原名叫做《法拉加特北站》(Farragut North),是美国新锐剧作家鲍尔·威利蒙的代表作,他曾参与过2004年的美国大选,并从中得到素材和灵感创作出了这部百老汇舞台剧本。
·影片上映的时候变成了《总统杀局》(The Ides of March)。
据说索尼公司为了影片的名字和乔治·克鲁尼发生过争执。
因为舞台剧的原名在美国享有广泛的知名度。
不过在克鲁尼的坚持下,影片最后还是以The Ides of March为题发行。
·The Ides of March的字面意思是3月15日。
在历史上,这一天是尤利乌斯·凯撒的遇刺日。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尤利乌斯·凯撒》中,一个预言者告诉凯瑟,要“当心三月十五日”。
所以The Ides of March的片名是一个象征,暗喻着某种争执上的阴谋和诡计。
·影片在标题时间的前一天,3月14日开拍。
·影片原计划在2011年的12月举行小规模的点映。
可是由于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口碑不错,索尼把影片的公映时间调整到了2011年的10月14日,后来又提前了7天,放到了10月7日。
·影片得到了意大利电影频道的投资。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放弃了主演一角,不过他还是担任了影片的制片人。
后来克里斯·派恩也曾是主演的人选,只不过最后瑞恩·高斯林得到了这个角色。
·布拉德·皮特曾经是扮演保罗·萨拉的人选。
后来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代替了他。
(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为腾讯所撰)“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穆斯林;我不追问上帝,也不跟随安拉。
我的信仰十分简单,那就是《美国宪法》”。
追光灯打上了体育馆舞台,烘烤着斯蒂芬.迈耶斯那张年轻又充满自信的脸。
他迈上这场棋局,像最大的那个王后一般矗立在麦克风后面,以为自己是决定风向和胜负的上帝。
政治这场游戏,对和平年代无处挥拳的激情年轻人来说,刺激极了,有趣极了。
然而,他却只是在为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候选人迈克.莫里斯试音,他是莫里斯的新闻发言人,才华和欲望都毫不吝啬抛出的急先锋。
这个锐不可当的棋子,出现在这部本名《三月十五日》的乔治.克鲁尼最新导演作品之开头,在接下来的90分钟里,不幸的发现自己真的置身一盘很大的棋,而且是毫无话事能力处处被人摆布的小棋子。
作为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开幕影片,它或许也能拉开另一盘很大的当代电影棋局,至于影片本身是不是会像斯蒂芬那般成为昙花一现的急先锋,还得看在随后几天中与其他厉害棋子的厮杀情况。
选举的机制、民主的细节、语言的障碍,这对现场众多的华语媒体可谓是一道不小的坎。
影片结束后,几位内地媒体人试图交流几处自己没能明白的地方,却发现对方一样一头雾水。
这让我想到去年美国中期选举时,我那位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的老同学飞赴旧金山时,被海关盘问“干嘛来的?
”同学自信的答复:“Observe Mid-term Election”(中选观摩)。
海关官员却冷冷的抛出一句:“我都看不明白,你们能懂?
”政治,哪怕对参与其间者,都很难看明白。
它始终是一盘很大的棋,一场盛装的假面舞会,阿谀奉承、勾心斗角。
等到影片中那位持中左立场的民主党竞选人莫里斯(乔治.克鲁尼饰),为逃避某种符号化的责任,更为给公众一个响亮而容易的记忆点,而真正说出“我只信仰《美国宪法》”时,作为其幕僚智囊团的保罗.扎拉(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发出一声作呕的讪笑,可当莫里斯回眸一望时,又极其习惯的竖起大拇指:“哥们,说得好!
”克鲁尼执导的这一场选举,以直接电影的样式(梅索斯兄弟开创的让当事人置身焦虑事件而顾不得摄像机镜头的纪录片)展开,展现的对象却是那个年轻上进的新闻官斯蒂芬(瑞恩.高林斯饰),并赋予他一段办公室恋情。
深夜显示为政府部门的来电,让看上去很美好的爱情迅速卷入政治阴谋中,直接电影也随即成为传统惊悚片。
于是可以进一步为剧情赋予最经典的莎翁式阴谋和复仇结构了。
克鲁尼的好莱坞演技派伙伴们,也像是真正各怀鬼胎的总统班底一般,粉墨登场,各自将斯蒂芬这颗棋子逼入绝境。
影片根据博•威廉曼(Beau Willimon)的百老汇舞台剧《法拉格北站》(Farragut North)改编,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初选阶段,威廉曼曾担任过民主党候选人霍华德•迪恩的竞选幕僚,舞台剧也就根据他的那段经历创作。
其实早在2007年,乔治•克鲁尼就开始筹备这部影片的拍摄,“适逢奥巴马当选,人们对当时的政治情况普遍感到乐观,相比之下,这部电影显得愤世嫉俗,不合时宜,因此我们决定将拍摄计划暂时搁起。
结果不出一年,乐观情绪就被现实蒸发殆尽,于是拍摄这部影片的时机来临。
”这么看来,乔治.克鲁尼本人像极了影片中的新闻官斯蒂芬,对新鲜的奥巴马时代充满期待又随即陷入疑虑甚至失望。
然而,对政策的失望,从来不会让入戏过深的赌徒抽身离开政治棋局。
挫败感裹挟着阴谋论,以电影为媒介和明星人气号召力,乔治选择开始一次简单直接的美国政治解剖手术,可怕的政治依然有趣而刺激。
至于和中国观众那道显然存在的鸿沟,计划中的内地发行方显然有信心去尝试逾越,比如把不明所以的英文名”The ides of March”(原译《三月十五日》)改为向普罗大众市场靠齐的《总统杀机》。
就连某英文媒体也在评论中认为,这样一部片子适宜代入世界各国的政治处境,意大利人能在欧元区萧条中思考是否该继续跟随美国这套体制,非民主国家更能有着相应的对比。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無神論者,我不信猶太教,我也不信伊斯蘭教,說起我的宗教信仰,我所信仰的叫做‘美國憲法’”。
電影開始了,充滿了政治意味,雖然這一類題材一向不討巧,但是《總統殺局》卻從政客入手,引導我們走進一個城府頗深的選舉漩渦之中,帶著極具諷刺意味的戲劇化色彩,無時無刻都把喬治·克魯尼的憤世嫉俗給表現出來,只是你別當真,它只是一部電影而已。
影片原名“三月十五日”字面意思為“三月月圓之日”,源自於古羅馬典故,從莎士比亞開始用來代指凱撒被刺的日子,寓意政治鬥陣的密不透風和黑暗殘酷。
所以,片中的每個政客都不可能是善良的,至少在好萊塢的電影人眼中是這樣子的。
故事發生在2004年的美國大選時期。
它充滿了好萊塢式的套路來講述故事,深入到核心的不是一個政客多麼超群的“豐功偉績”,喬治·克魯尼故意把暗箱操作、桃色糾紛這樣十分具有商業化的元素融入到電影中,多了一份懸疑色彩,少了一絲嚴肅和沉悶,也正是如此,電影雖然沒有給我們多少驚喜,卻十分的好看。
政治本身就充滿了隱蔽性,倒過來看這部《總統殺局》卻過於的直白。
人物的秘密被殘缺的人性所暴露,私欲和假面似乎被放大了很多倍,人人需要自保,做事需要謹慎,政治一詞裝入了太多的貶義詞之後,電影卻顯得十分的無奈,雖然故事具有張力,卻不能改善它局限於一種批判的狀態中,加上那些灰暗而陰沉的基調,《總統殺局》還是過於的消極和負面。
說它具有現實意義,倒也不敢斷定,畢竟政治可以很複雜神秘也可以很簡單公開,只是處於這些事件中的人物,他們作為主體必須想盡一切辦法來保持自己的形象,說好聽點叫實現夢想,說難聽點就是城府過深。
好在故事基本上建立在一個比較真實的基礎上,不然那段桃色事件和媒體參與也不會像是在影射“萊溫斯基事件”。
你看出喬治·克魯尼的精明之處。
就算諷刺他也保留了一筆,畢竟在許多人眼中人類就是政治的犧牲品,每個人都被操控,總統也不例外。
“把柄”這種事一旦被抓住就不能鬆手,不折手段,野心勃勃就是電影想要表達的一個主題,雖然它直面諷刺,卻在憤世嫉俗的狀態顯現出無能為力,這就是一盤棋,每個人都會贏,但是每個人都不會一直贏。
電影的群戲十分出彩。
夾雜著冷靜但又具有爆發力的表演,無論是具有領袖氣質的喬治·克魯尼還是亦正亦邪的瑞恩·高斯林相互牽制著,在緊湊的故事下兩人的表演下充滿了劍拔弩張的對決,加上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保羅·吉亞瑪提、埃文·蕾切爾·伍德和梅麗莎·托梅等一眾演技派襯托,電影保持了高水準的精良製作。
雖然《總統殺局》的路線非常的普通,但是不妨礙它的精彩,或許每個人都是政治家,所以才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出一些讓人嗤之以鼻又無奈為之的“大道理”。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无神论者;不是犹太人,也不是穆斯林……我的信仰写在一块羊皮纸上——叫做“宪法”。
如果我资格不够老,别投我的票;如果我不够高,也别投。
这我都奈何不了。
”(I am neither a Christian nor an atheist, I’m not Jewish or Muslim … my religion is written on a piece of parchment called the Constitution. If I'm not experienced enough, then don't vote for me. Or if I'm not tall enough. I can't do anything about that.)全片始于总统候选人麦克•莫里斯这段政治演讲。
当我们被他富于魅力的嗓音和直击人心的坦诚慑服时,出现在话筒后的却是他的新闻官斯蒂芬•梅耶斯,我们这才意识到演讲只是为了给电视辩论测试话筒——全片反讽的基调就此奠定。
影片中,这种声画对立的技巧频频出现,凸显了政治口号与现实的对比。
在两人后厨交锋的高潮段落,我们先是听到黑暗中莫里斯低沉阴森的声音,迥异于他在话筒前的机智风趣。
随着梅耶斯的眼光穿过一排厨房储物柜,莫里斯的阴森面孔才从黑暗中显现。
而梅耶斯为了报复上司和莫里斯,也变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
当片末,摄影机试图捕捉斯蒂芬《瑞典女王》(Queen Christina)式的零度表演时,他凝视着镜头,一个音节都没有发出——分明知道深渊也在凝视着他。
总统杀局,不知道谁给选的这个名,极易让人对电影的剧情产生误解。
是不是不看片就先把名给上了,太不负责。
本片就是一政治片,带点人性的味道不喜欢这类题材的同学就不要听我胡诌了本片是克鲁尼导演主演的,虽然戏份比高斯林少但是他导演和演员都算是胜任几部他参与导演主演的片子都和政治有关看来他有这个想法要步州长的后尘,我们拭目以待由于是本片的校对,所以对电影前前后后反复琢磨了很多遍直到觉得十拿九稳才出手交差,当然希望对政治题材感兴趣和愿意交流的同学给予斧正,不甚感激。
这里提一些题外话,既然是以美国总统大选为背景的,那我们就谈谈这事还记得2008年希拉里与奥巴马之初选“生死决”么那场民主党内的初选甚至超过很多总统大选年变数不断,精彩纷呈那一年,全世界很多人都在自己心里给他俩投了票本片中相当一部分剧情都和那年的情况有“暧昧”关系我提几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希拉里在民主党内威望自不必多言,有着第一夫人经历的她可谓德高望重甚至有人称她是克林顿政权的第一推手经验丰富吧,地位够高吧但是杀出来的是奥巴马,年轻有为,初生牛犊,路数奇特一路杀的希拉里到处洒泪。
当时也是“选战星期二”,也是俄亥俄州的激烈交锋不过和本次电影不同的是,民主党的那两位候选人比共和党的强的不是一星半点所以在俄亥俄的公开选举中,估计共和党想投给谁都无所谓。
而本片不一样,如果共和党想大选时有个不那么强的对手,那在俄亥俄的公开选举中他们就会选一个不那么强势的民主党候选人,然后给他投票,以期待俄亥俄的最后结果能最终影响初选的结果,就是拉那个非常耀眼的克鲁尼的扮演的莫瑞斯失败。
很有意思,公开选举一个弱者能获得对立党派更多的选票,这种公开的带有欺诈性质的投票在美国是合法的。
本片对于此种手段有较大篇幅的描述当然也有类似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奸情贯穿主线。
还有关于忠诚与背叛,信念与崩塌,尔虞我诈等等…凌晨1点多开始看,直到欲罢不能的看完,本片魅力不可小觑。
也可以说是教科书般的政客养成日记推荐一下吧。
这片为什么才6.9分呢,做职场教科书、成长指南都嫌太经典啊。
看了下排名靠前的差评都是认为政治情节bug太多,哎呀大家不要那么抠政治的东西嘛~邓爷爷都说了,能学到东西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呢!
Rule No.1:身处成人世界,任何小错都不能犯。
关于这一条,呵呵呵呵,我亲自试过水。
也是关于信任。
某次在老板面前说了些关于另一位同事的事情,不想那位同事非常介意,即使我传给老板的是正面的信息,他也自此认为我不值得相信了。
然后呢?
然后我就少了一位朋友。
电影里Gosling(不好意思他在我眼里永远只有一个名字XD)冒险去见对方的竞选经理,事后才告知自己的头儿,却不想被头儿捅给报社。
当Gosling发现真相告密者竟然是自己的上司的时候,编剧——ta-da——George Clooney写的两人对质的词儿太棒了:--Why’d you meet with Duffy?--I made a mistake. I made a stupid mistake.--No, Steve, you didn’t make a mistake, you made a choice. --You called me and left a message to call you back, it was important. When I did, you told me to forget about it. You chose not to tell me. Why’d you make that choice?--Because Paul, I didn’t think it was important.--Oh, fuck, yes, you did. But you went because you were curious. Because you felt flattered, because you felt special, to think that Duffy wanted to speak to you instead of me. Because you thought yourself, “Maybe I can get something out of this.” Because it made you feel big. —你为什么要见达菲?
—我错了,大错特错。
—斯蒂芬,你不是犯错,你只是做了个选择。
你打给我留言说有重要的事情让我回电,我打回给我的时候你却说没什么。
你选择不告诉我,为什么那样做?
—我觉得它不重要。
—你当然知道这事很大条,但是你好奇,所以你还是去了。
你心想达菲想见的是你而不是我就有点飘飘然了,以为自己很特别,想说可以套出点什么料来。
你觉得自己是个大人物了。
一点小心思在老狐狸面前无处可遁,这就是姜是老的辣呀。
所以,切莫耍心机,切莫犯小错。
小错铸恶果——电影里Gosling要不是偶然接了个半夜的电话,这点小错足以让他淡出政坛。
Rule No.2:普通人要么按规则出牌,要么按规则出局。
普通人特指Molly以及广大单纯又有点小聪明的新人们。
作为一个小小的intern应时刻谨记爹娘的叮嘱:安分守己,不要去招惹是非。
如果不是跟governor在门口聊了那么久,就不会有怀孕堕胎一系列的事情;如果不是一早想跟Gosling上床,就不会有后来城门失火化身池鱼的非命。
真真的,在经验值技能值武器装备都还没level up的时候,好好待在自己的级别里打打小怪吧。
关于这一点,Molly的爸爸在葬礼上的致辞挺值得背一背的:You always hear people talk about events out of sequence, the order of things. There is no greater grief than a parent laying their child to rest. 我们总能听到人们说反常的事情,不寻常的事情。
没有什么能比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悲伤的事了。
She was a little girl trying to make it in a very grown-up world, a world where every mistake is magnified. 她只是个想在成人世界里努力奋斗的小女孩。
在成人世界里,所有的错误都被放大了。
【此句脑补加粗。
】And she was smart and pretty and so, so young.她是如此的聪明,可爱,如此的年轻。
Father, you ask us to accept God’s plan, to not question his judgment. With all due respect, I don’t accept this judgment. She made the world better. Not just for me, but for everyone she touched. 神父啊,你让我们接受上帝的安排,不要质疑他的决断。
但恕我直言,我不接受他这个决断!
她让世界更加美好啊!
不止是我的世界,也包括所有她接触过的人。
当然,这一条并不适合辣手能摧花笑傲到最后的Gosling。
那是运气+野心的产物,不可多得。
Rule No.3:能弥补的错误,不叫错误,叫机遇。
仅适用于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的时候背水一战。
既然已无路可退,不如把它当作塞翁的马来处理。
招式招法不一而具,关键时刻把脸啊良心啊自尊啊什么的甩掉也许就能找到一条捷径。
Gosling就借着这个小错踩上了祥云,不仅顺利地成了一把手,还把他辅佐的州长送上了马,往下走自然是前途不可限量。
也许有人会觉得,Gosling是牺牲了一位年轻的姑娘,Governor的上位不过是权利的交易,对于这一点只能说,肉眼看到的都不是完美,成人的世界背后总有残缺。
恩,这条送给以后说不到哪天掉到坑里的自己好了。
PS:George Clooney这剧导、编得很好呀,情节环环相扣——好吧,可能略显匠气,有些镜头跟台词设计得过于刻意,平铺式的叙述也没Clint Eastwood驾驭得那么娴熟。
但是在看完电影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到导演跟编剧栏上列着他的名字,依然可以让人兴奋地woo一声,顺便再默默地把他在完美男人排行榜上的名次再上升一位。
或者好几位。
2014年2月17日 @上海LS-微信公众号:shaosling私人微信号:shawsling/个人微博:邵司令呀
克鲁尼是有多爱政治。。。
弱剧情,冗长的铺垫,30岁的人不适合玩政治。
玩什么别玩政治 动什么别动感情 剧本有硬伤 乔治克鲁尼当导演还是个freshman 高斯林这小子帅死了好吗?
很俗氣的故事。沒營養的劇情。
前一個小時我一直以為Stephen是gay,他深愛著Morris
又是一部不好不坏的作品。政治游戏这样拍实在乏善可陈。
我一定要再看一遍这看不懂的政治权利欲
弱瘫了。
作为一个总统,你可以与别的国家打仗,你可以对国民撒谎,你也可以把政府弄到破产。但唯一一件你绝对不允许做的事情就是:Fuck the Intern.
修改下 政客大部分都是骗子,流氓。
叙事不温不火,明星演技精湛,剧情略显老套。
别相信女人,她会跟下一个男人上床时,把跟你做的好事说出来。
『因为你破坏了政治的唯一规则,你想当总统的话,可以发动战争,可以说谎,可以欺骗,甚至让国家破产,但是你绝对不可以搞实习生。』成熟商业政治片,万人迷克鲁尼导演处女作,故事流畅,节奏也刚合适,高司令又出彩了,还有各种大牌和戏骨打酱油。豆瓣的傻逼们却只爱文艺片。四星。
克鲁尼正式走上作者导演之路的标志性作品,节奏紧凑连贯,对话火花四溢,人物形象存在发展变化,两大配角表演极精彩,摄影突出,说教痕迹略显。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乔治克鲁尼对于政治题材的把握实在是炉火纯青,相对于09年相同题材的《游戏进程》,本片更加克制与冷静,演员的表演以及台词的写作都堪称精雕细琢,不留痕迹。作为一部完全是文戏撑起来的电影,导演对于节奏的把握以及人物之间戏剧张力的表现非常出色,无疑是年度佳片!
很讨厌Evan Rachel Wood 不过还好她屎了,真开心……开心个p其实根本就讨厌看这种题材……┐(´ー)┌
我第一次见识如此沉闷的电影院,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笑点,连打喷嚏的人都没有,害得我居然就睡过去了几秒.
TRUST NOBODY IN POLITICS.
看Ryan被人耍還有那麼點意思嘿嘿~ 與@Mixx合譯中字:http://shooter.cn/xml/sub/190/190439.xml
这就是选战前赤祼祼的政治攻击,一面把民主党往强奸幼女的路子上引,一面把共和党向道德领袖的神台上贴,其对政治的下作表达很到位,因此可以打三星,但打着道德的牌子,实在是下作中的下作,因此减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