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告别,A Simple Goodbye

主演:涂们,艾丽娅,德格娜,巴音,乌吉穆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蒙古语年份:2015

《告别》剧照

告别 剧照 NO.1告别 剧照 NO.2告别 剧照 NO.3告别 剧照 NO.4告别 剧照 NO.5告别 剧照 NO.6告别 剧照 NO.13告别 剧照 NO.14告别 剧照 NO.15告别 剧照 NO.16告别 剧照 NO.17告别 剧照 NO.18告别 剧照 NO.19告别 剧照 NO.20

《告别》剧情介绍

告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濒临死亡的父亲(涂们饰)有着辉煌的过去,虽英雄迟暮但内心依然狂放不羁,以异于常人、不近情理的倔强态度抗拒着死亡 的召唤;国外回来的山山(德格娜饰)仍然处在叛逆期,完全无法融入父辈的生活,蹂躏着自己的情感和身体;母亲(艾丽娅饰)亦与父亲、山山拥有完全不同的生活观、价值观,已在世俗红尘生活中游刃有余,招人烦又令人怜悯;还有琐碎、世俗的姑姑,慈悲的奶奶。一家人在父亲即将告别人世的短暂时间里,彼此交织、碰撞又互相隔膜,怀着许多人生解不开的愁绪,夹杂着种种酸涩滋味及各种复杂情绪,但最终送走死亡,告别过去,迎来新生,尤其是随着山山的结婚生子,意味着她亦有了真正的心灵归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堕落天使野兽之瞳给我庇护黑暗之风第三季卧底:费瑞的故事当花季遇见梦想硬汉海之始房车之旅从零开始她来找我DoctorEGGS~研修医・蚁原凉平~永远的记忆之血战黎明前加布丽埃勒的成人漫画猎狐房子租赁猫温泉康复院鱼和薯条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说想结婚大清药王女士的品格赛马娘新时代之扉窈窕淑女牛皮纸袋甘草叉暖阳之下德鲁大叔波尔尼第五季同居蜜友

《告别》长篇影评

 1 ) 致敬父亲

可能这样的题材和影像表达,太过于文艺,注定不会成为太大众和主流的片子,抛开所有技术的事儿,导演表达的情绪我懂了,她节制,节制,节制,却一直在寻找一个喷薄的出口,却终究没有喷薄,整部影片在无声的万马奔腾中收场,这是一次导演寻找自我的过程,而父爱是一朵永远也不会枯萎的花;生老病死是每个生物都必须要面对的自然历程,而在这一次次的轮回与重复中,生命力更加坚强,万物得到进化,然后心灵是否可以像电影表达的那样,忽略到去世的那一段呢;导演没有展现任何父亲去世的过程,我想也恰恰因为我们总是难以接受和释怀,有一些事再也不愿回头去想,有些事却可以津津乐道一生,也许这就是亲情的力量,在过程中总会有互相伤害的时刻,再逝去后也不想留下任何伤痕的外表,然而就像导演说的,她每次回想起来都忍不住泪流满面;我们陪伴自己挚爱的人,也许就是最大的幸福,因为这可能是最容易做到的,至少比起理解,比起百分百包容,比起相互坦诚,比起表达爱,都来的更容易和直接,也许也是最有效的。

 2 ) 讲不出再见

昨天参加第九届first影展的闭幕式,放映了这部影片,结束放映的时候有人哭,有人皱眉,有人发呆。

正式这样一段故事与另一个人内心的故事发生了碰撞,观影才算的上完整。

我想起一句话来,我们总是不断跟过去的自己告别,然而我们都不善于说再见。

影片中我看到两条主线,父亲为代表的文艺产业的渐渐衰落以及没有随之消失的民族情怀。

另一个是母亲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头脑和时下所谓“正能量”的精神。

他们二人像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一个人看到了最适合时代的生活方式,另一个人恋旧,说不出再见。

夹杂在两种矛盾之下的是女儿。

从小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之下长大,她充满了矛盾的性格让她对自己的感情模棱两可。

影片中矛盾处处可见,两种家庭不同的治病方法,不同的处事态度。

在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带着他的情怀像悬崖上跌落的马。

不会说蒙语的女儿也终于跟父亲告别,跟自己的感情告别。

乍看像是父亲这一方的势力像时代妥协了,文艺工作和厂子的衰败都预示着这一点。

我看来其实不然,在女儿告别的时候,她心里便有一颗小小的种子,夹杂着父亲的执着,对母亲的怀疑。

告别并非与过去说再见,而是双手接过父亲生命中滚烫的热情。

 3 ) 短评写不下

蒙古族女导演独立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她的北影毕业作品。

非常沉静地直面讲述了了一个一位老人从生到死的故事,其中带有一部分她与她父亲的自传成分。

几代人的生活被浓缩进一个多小时的片子里。

压抑、乖张、愤怒、懦弱、坚强和妥协,人物不同的情绪被不露痕迹地刻画。

生活的无奈与必须生存的无条件选择在逼迫着大多数人的人生,这种戏剧张力的展现是非常精彩的。

影片取景北京(也是导演从小生活的地方),马作为蒙古族的象征被大量引用——导演也借此片寻找了一下她自己的身份及文化的根源(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导演自己走在一群鱼缸中,旁白是关于一个未见过面的网友,他养鱼的兴趣引起了导演关于人生漂泊的情绪性抒发——这段在我看来是很美的)。

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巾城)

 4 ) 《告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本篇内容是依据我跟导演德格娜关于电影《告别》的聊天,整理出的文字。

带图带视频全文链接:http://zihua.com.cn/social/interview/256访谈视频链接:http://v.qq.com/page/i/m/m/i0168a2y1mm.html采编:Yummy=小年左摄影:周玏、李海东后期:李丽娜、单军、周志峥德格娜内蒙古青年导演、演员、编剧毕业于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Helloway)作品简介告别(2015)这部电影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它呈现了一段看似散乱无章的时光,去讲诉这样的两代人:一个面对未来迷茫的年轻女孩儿,从小就离开家被送到英国去念书,沉迷于网恋,把自己卷入充满伤害的恋情中无法自拔;一个面对死亡迷茫的中年父亲,年轻时离开家乡北漂在京,国有电影制片厂的境况令他们束手无措,身患绝症饱受病痛,他放弃了生的希望……《告别》在2015年获得第9届FIRST青年电影展青年电影竞赛最佳剧情片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提名)评委会评语影片有很好的节奏把控能力,社会关注的视角在人物关系和情感层次的表达中渐露端倪,无数个体生命中共生的情绪润物无声,影片沉稳而完整,是一部诚意之作。

电影的背景这部电影的剧本,是在德格娜的父亲去世几年之后,自己刚生了第一个宝宝的时候创作完成的。

电影的初衷一个父亲和女儿,在生命最后阶段在一起的一段时光,基于她和父亲的一段回忆写的一些关于生命、情感的结束和新生的体会。

跟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很有限,得知他的癌症之后,跟他第一次特别近距离的在一起生活了一年时间,这一年对自己的影响特别大,可能是生命中最有戏剧性的一段日子。

关于选角• 父亲选演员的时候考虑了很多人,蒙族、藏族、汉族都有看过,接触了一圈,觉得还是应该要找一个蒙族人来演蒙族人。

蒙族的备选演员也有好几个,涂们虽然在外形上和父亲有很大差距,但是最像的一个,包括出身、成长环境都很相似,所以性格上有很多共同点。

在造型上涂们老师也是花了些心思,因为他身体很健硕,这么看来怎么都不像是个病人,所以中间有一段戏是他把头发和眉毛都剃掉了,这一段是他自己加的,是非常好的一笔。

• 女儿也试了很多演员,总是想找一个不太有技巧性的,希望片子呈现出非常强的现实感。

德格娜非常执着于让演员把所有表演痕迹都去掉,试戏的时候也尝试过让她们这么做,但又呈现出一个表演出来的现实感。

挑来挑去,还是觉得自己比较没有表演经验,又更了解这段故事,所以决定让自己来演。

关于多重职务在《告别》中,德格娜身兼编剧、导演、演员三个职务,这也曾让谢飞老师有些担心,所以也在过程中给了很大的帮助。

当一切尘埃落定,首映当天,谢飞老师对这个片子褒奖有加。

珍贵的回忆整个拍摄过程中,德格娜虽然看起来非常淡然,但其实内心非常焦虑,这一切都被涂们老师看在眼里,所以对她说:“其实这个不重要,过了很多年之后,你能想起来的,一定是我们这一群人在一起的状态,不会是你的电影。

”关于受众侯孝贤曾说过:“背对观众,创作才刚刚开始。

”在给一些人看过剧本之后,德格娜最初对剧本可能太小众和太个人的顾虑都消除了,因为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视角,将自己带入其中,有不同的理解和感触,仍然会被打动。

一切若只如初见首映当天,也是德格娜自己第一次坐在观众席上,看到《告别》在大荧幕的样子。

没想到整个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和感触都和设想有很大差距。

但静下心来再回想,很多拍这个片子的初衷都在过程中被自己抹掉了,但是电影都一五一十地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它才是最真实的,用最真实地样子提醒自己,这才是初衷。

空气草“空气草是一种南美生长的植物,没有根,会四处漂泊,吸收空气中的养分就能活……”其实在本片中,浅浅提到的空气草,却是潜伏在深层的一条主线。

德格娜觉得除了奶奶属于她的那个时代,之外的大部分人,包括电影里的所有人物,他们都像空气草一样,没有根,会四处飘,没有归属感,是这个时代人物的特性。

电影世家德格娜的父亲塞夫,母亲麦丽丝,都是我国著名蒙族导演,出生和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从小父母在家里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时候,虽然自己不知道那是什么,但都嵌在骨子里了。

长大后发现,曾经想过要做的,除了电影之外的其他职业,都没有在电影方面顺手。

所以最后还是选了自己更擅长的行业——电影。

关于孩子刚生了第一个小孩之后开始写这个剧本,有了孩子才会发现,你对人的情感原来可以是完全无私的,可以奉献一切的状态。

其实有一点复杂,你就会重新认识你的爸妈,也会理解那些没有做过父母的人,世界观会有改变。

当她回想起母亲曾对她说过的话发过的火,从前没有意识到,那原来是一种爱的表现,现在都懂了。

电影推荐采访的后期,我们希望德格娜推荐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

她推荐了来自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冬眠》,是五年来看了觉得最好的一个电影。

阿巴斯有一句话:“有些电影是你看的时候可能会睡着,但你离开之后可能两星期都睡不着。

”《冬眠》就是这么一个电影。

如果没做电影,会选择做什么?

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她笑得像个孩子一样,说从来也没想过这个问题,可能会做个妈妈,也可能会出家吧。

在接受访谈后不久,德格娜奔赴西宁,凭《告别》一片,在第九届FRIST青年电影展中,斩获最佳剧情长片奖。

颁奖当天,她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激动地说,“我的小孩也特别高兴,好像现在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出来了。

” FRIST青年电影展评委、颁奖嘉宾姜文笑称:“新生代导演真能干,拍电影啥都没耽误,拍着拍着孩子都生俩了。

”颁奖一个月后,德格娜的第二个孩子与这个世界见面。

 5 ) 告别

昨天才在女性电影展上看的 很有幸能和德格娜导演在现场进行短暂的交流 这部影片呢也是导演根据自己的故事来改编的 以此献给自己的父亲 整个影片中其实都是围绕一个男人在旋转 可能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的一些地位吧 而空气草的出现在导演看来是对女儿情感的一个丰富 当然每个人对影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和感悟 总之 支持

 6 ) 死亡隶属于生命,正如生一样。

死亡的意义不在于死亡时刻来临时的震动,而是死亡时刻能给在世的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上个月,舞台剧剧作课。

老师命题:“死亡”,几乎所以同学都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去描绘这一人类永远无法躲避的话题。

而今天,我看到了。

死亡,能够让一个平日里表面强势、无所畏惧的人,暴露出惧怕这最真实的一面。

正如片中所说,父亲在面对死亡时是惧怕的,在我眼里他就是个懦夫。

没有一个正常人会希望死亡降临在自己头上,父亲只能回到内蒙古,回到老影厂,回到那个真正属于他的地方,通过解决厂里事务,来证明自己生的价值,存在的价值。

可是这并没有实现,回来之后父亲老了一圈,病情加重,垂垂老矣。

在First展映现场,有观众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父亲洗澡的时候不关门。

父亲洗澡这一场景是我最喜欢的场景。

洗澡时,我们会卸下一身的铠甲,我们的大脑会驱使我们不自觉地做很多事,唱歌甚至起舞。

一个人洗澡的时候是最干净最纯粹最放松的状态,父亲也不例外。

暖黄的昏暗灯光打在全身赤裸的父亲身上,平时强硬的父亲也无法逃过人类这共同的特性——满足自己的欲望才愿甘心死去。

例如去找个女人或者去澳门赌一把。

是的,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

山山最终怀了谁的孩子,跟谁结婚了,我们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父亲的血脉再次延续,留到一个又一个身体里。

当新生的生命触摸到象征着父亲灵魂的奔马图,父亲在山山心中仿佛再次活过来了。

因为,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

而死亡隶属于生命,正如生一样,世界不会因此流失,因为死亡并不是一个罅隙。

 7 ) 父女二人的沟通

父亲在病痛中感受真切的死亡,看见病友痛苦地呻吟默默剃光了自己的头发。

女儿正深陷感情纠葛无法自拔。

女儿和父亲各自的经历,像两条平行线并行不悖,平时二人的共处鲜有实质性的交谈。

女儿都是通过奶奶和姑姑的描述,了解父亲的过去。

在奶奶眼里,父亲一直是个英勇的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

姑姑说起父亲曾在一次电影拍摄中摔死过一匹马,按照说法,由此会遭遇命运的坎坷,只有放生才能解救他。

影片中父女二人真正的交流很鲜见。

一次是女儿的男友来到医院找她,两个人终于分手,出于愤怒男孩儿扇了女孩儿的耳光。

女孩儿走进病房,坐在走廊里刚刚剃光了头的父亲叫住了她。

两个人一起出去吃了火锅,没有过多交谈,只是一起默默喝酒。

另一次的更具有实质性的交流是在女儿开车载父亲去树林中给鸟儿放生的路上。

父亲在车里抽烟,指责女儿一无是处,去了英国一无所获。

女儿也抽起烟来,指责是出于父母的逼迫她才去了英国。

鸟儿从牢笼飞入森林,女儿心里并不相信放生的意义,怀疑小鸟是否可以在树林里活过这个冬天。

这是父女二人唯一的交谈,虽然是争吵。

但是正如导演所说,二人虽然处于不同的困境中,父亲直面死亡,女儿深陷情感纠葛,但他们都在迷茫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二人又是同道之人,或者说,殊途同归。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夜里已经无法安睡。

躺在父亲背后的女儿,为了能让他舒服些,把靠垫夹在他两腿中间,就像他平常习惯的那样。

倔强的父亲默默留下眼泪,背后的女儿看着痛苦的父亲,抑制自己的哭声。

两个人一前一后,无声地落泪。

 8 ) 别人的告别饱含眼泪,这个老头的告别全是火药味

电影被认为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源于生活是因为电影中的故事很多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高于生活在于电影将这种真实放大了,它用一种艺术手法将生活细致入微的解剖了,我们因此能看到生活中不为人知的部分,或者是平时忽视了的细节部分,当这些部分用大荧幕展现给观众,一定会让那些被触碰到的人有所感悟。

什么是生活?

生下来,活下去。

可能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开始时候的样子,但是等到了生活将要进行到终点了,自己却比任何人都明白。

死亡的意义在于每一个接近它的人都有着不同的感触,但是每一种感触都是那么的特殊。

我们不能用一种泛指来规定哪一种感触是正确的,哪一种需要改进,因此,每一个人的人生才会有不同的意义。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很平淡,平淡如白水,但同时也有滋味,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品味出不一样的东西。

有时候这就是生活的本质,你不能谈及哪一个视角是完全正确的,真正的对错与否,只有参与者自己知道。

虽然有时候,旁观的同时会让我们不解。

《告别》是一部国产故事片,它很沉闷,因为讲的是一个几近残年的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间,同时也是活泼的,因为通过这个老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家庭中所有人的所有面,以及与这个老人产生关联的所有的情感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站,究竟产生了什么关联。

曾经的电影厂负责人,现在的癌症患者,这位父亲在生活中很执拗的一个人,女儿因为父亲患病而从英国回家,母亲因此将分居了好几年的父亲接到自己这里来住。

但是长此以往的不见面疏离了女儿与父亲的关系,两人无话。

父亲住在这里也感到十分的憋屈。

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奶奶家,由自己的妹妹照顾,母亲是一个物质的女人,她在和父亲发达后,一直强调的是物质上的充盈,因此,父亲以及女儿对她让很反感,女儿的男友从英国跑过来找她,但女儿却不想跟他纠缠。

父亲自知时日不多,因此不想表现出那样坚强,反而是活出了自我,身边的人每一次劝说要乐观都被父亲堵了回去,终于他彻底地离开了,后来的女儿才跟自己的家庭彻底的和解。

在父亲的最后时光,母亲也似乎看到了年轻时候的父亲。

这是一出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的故事,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也非常的恬淡。

看不到太多的起伏,有的只是家人们的聒噪与不安。

但就是这样不修边幅的戏,才是一个真正生活者的全部。

我们看惯了那些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全部是正向的,乐观的人之后,再去看这样一个真真实实的对于死亡坦然的人,就发现本片不一样了。

父母之间的关系很特殊,也很有趣。

年轻时候一起共患难,后来慢慢的发展起来后,观念上就产生了隔阂,但这并不妨碍两人在内心深处保持的一种微妙的关联,父亲厌恶母亲,但是片中的每一个女儿去看父亲的片段,他说的第一句话总是“你妈呢”。

母亲看不惯父亲,但是却在他生病后忙前忙后地照料。

在住院以后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关系去照顾生病的父亲,即使她给女儿说的时候,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给别人看,但没有真的感情了,还会这么无微不至的看吗?

而父亲在弥留之际看到母亲后,非常惊讶的一瞬间就已经说明了问题了,如初次相见的眼神一样,父亲与母亲的爱是那样的不被察觉。

而父亲与女儿之间的情感维系就更加的脆弱了,父子之间的情感总是很微妙,要不就是彻底的相互理解,要不就是各执一词。

本片明显是后者,女儿想从父亲这里得到生活的指导,但是父亲却非常自私的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依旧我行我素。

开车去树林的场景,我们通常会看到是父亲下车抚慰女儿,但是本片中的父亲从始至终都没有下去看。

女儿最终依旧是自己回去。

很多时候,当你与亲人相处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很不舒服,一旦失去,才会明白,之前在一起的时候,是多么的珍贵。

但这个时候,过去的已经不再回。

这就是怀念的意义,同时也是本片的意义。

本片的导演几乎是还原了自己的经历,而演员们出色的发挥也给本片增色不少,虽然略显无聊,但是细想下,这不就是生活么。

哪里有那么轰轰烈烈的精彩,其实就是平平淡淡的连着罢了,对于这样无聊的国产片,真心希望多来点。

……你好,再见

 9 ) 新生代导演的叙事个性与叙事困境

生活化的场景,生活化的表演,生活化的镜头。

关注个体叙事,从上世纪末贾樟柯《站台》《小武》就已开始,这种“状态电影”特点就是“在生活中寻找戏剧矛盾”,不是平淡的沉默,就是突然的爆发,它更接近于真实的生活,却远无生活的诗意,只无解琐碎生活的一地鸡毛,却在一地鸡毛中发现生活与情感的温情交织。

淡淡的伤口结痂,温情消费过后留有的价值却不多,这是困境。

贾樟柯则除了关注个体,更关注社会变迁。

片名《告别》非常不讨巧,[最后的告别]、[与父亲最后的时光]、[弥留岁月],随便起个名都比干巴巴的“告别”两个字好。

片名一随便,观众找你片子来看时,同名作品太多,搜索都是个头大的问题。

告别的种类很多,朋友之间的告别、亲人之间的告别、爱人之间的告别,告别也是一离开这个曾爱恨交织的世界的仪式感。

你看是枝裕和的片名,《比海更深》《步履不停》《无人知晓》,既有枯燥生活内容,又有平凡生活的诗意,除了向亲人、爱人、朋友告别,还不忘向“空气”说着告别,谢谢生鱼片,谢谢这个世界。

本片青年女导演德格娜,是上世纪末执导《悲情布鲁克》的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的女儿,“一家三口都是导演”,这种导演传承现象在中国确实不多见,但父子或父女都是导演的倒不罕见。

令人感概的是,与父辈合作的演员涂们、艾丽娅、巴音,横跨两个世纪出现在晚辈导演的电影之中,这是一种电影传承的代际的延续,也是一种电影家族合作缘分的延续。

与父辈们追求宏大叙事不同,德格娜更关注个体生存与个体价值。

英国留学归来的女儿,与父亲母亲见面连最基本的客套寒暄都没有,沉默忧郁是这个家庭的主旋律。

一进门,涂们饰演的父亲玩着手机面无表情地问女儿“你这是啥学校啊,怎么老放假,总往家跑,你莫不是整天逃课?

”这与片尾父亲弥留前说出的“谢谢啊”份量极重的三个字达成了平凡生活中最无奈、最温情的和解。

此话怎讲?

女儿渴望父亲说出“谢谢”,父亲渴望倔强地女儿说出“对不起,爸,我错了。

”彼此都是最重要的亲人,但彼此也是伤害对方最深的人,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互相伤害而不自知,都只在乎自己感受到的卑微而愤愤不平。

即便死亡带走了其中一方,也不能短时间抹平这种“意难平”。

在阴阳相隔若干年后,突然读懂了父亲深沉的爱,即便被父亲骂着也是一种无比的幸福。

父女俩开着车到树林放生那场戏非常好,但离动情只一步之遥。

要是我拍的话,我大概会增加父亲看女儿发泄的主观镜头,增加父亲犹豫推开车门下车又悄悄上车坐了回去,而放生的小鸟采用特写镜头,以动物的飞向天空的自由,反衬父女俩之间安静的压抑气氛。

死是比较私人化的事儿,如若背上家庭、社会责任的包袱,谁都不会走得顺心。

中国人的死被赋予了家庭的意义,社会的意义,甚至有的死后还要承载活人所强加的意义乃至罪恶——譬如冥婚(配阴亲)。

西方的“安乐死”在中国法治路上,走得非常艰难。

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如有尊严体面地离开。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积极或消极的面对死亡,如果人人绝症之旅都要积极治疗、佯装开心的笑对家人,那样的社会反而成了戏,而非真实的生活。

无论是积极勇敢面对病魔,还是胆怯、畏惧、无能甚至让亲人唾弃。

若干年后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你会发现,没有比“那个真实的他”所表现出,好的或不好的一切音容举止,来得更令人热泪盈眶。

因为,眼泪是悲伤,同时也是喜悦。

「影视文化」相关阅读推荐:《弥陀堂讯息》:夫妻间繁华与浪漫凋零后还剩什么《巧巧》:游离的状态《伊莲娜》:让“我去”嫁给现实悲剧《疯狂动物城》:让乌托邦在现实中起舞《生活万岁》:底层看不懂底层生活不可谓不悲哀纪念金基德逝世丨残酷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全球电影导演豆瓣粉丝排行榜前80强

 10 ) 终将原谅你

聚散有时,这算不算是在与绝症病人告别时对自己最好的安慰。

在德格娜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告别》里,她将平淡的生活时光搬上大荧幕,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互相看不惯的两代人在生死面前终于和解了的故事。

一次一次的生离贯穿人的一生,以至于让长者们走向人生的终点,让我们警醒生离死别在人世间的地位不可小觑。

观影是个很个体的感受,就如阅读界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的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话一样,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一样,电影里能触及到自己的那些点也不一样。

写下一些很浅显的观点,也可以说是感受,让自己能够记住这部曾经打动过我的片子。

这算得上是一部有关于青春成长的片子,但是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女主角山山那些有关青春印记的影像,而是通过女儿从回家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开始到后来的一个态度的转变。

片子从母亲到北京机场接女儿回家开始,整场戏下来,母亲从停车到帮女儿打开后备箱以至于后来开车,全程都在讲电话,没有跟刚刚从伦敦念完书回来的女儿讲一句话,也没有帮女儿提一下行李箱。

回到家叫了一声爸,父亲也没有什么反应,母亲叫山山帮父亲倒茶水,女儿也窝在沙发上装作没听见。

之后再餐桌上也是,女儿因为学校放一个月假被父亲质疑是逃课回家和父母二人因为饮食上的一个分歧都表现出这是个不和谐的家庭,三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想法。

两代人的隔阂在这部片子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父亲在片中不止一次批评女儿的衣着不像是学生的打扮,女儿在医院陪父亲时,父亲还只是说她穿得花哨,在女儿开车带父亲去树林里将跑进屋子的小鸟放生时父女俩因为在车上抽烟赌气,父亲直接说她穿得跟鸡似的。

看了片子就会知道,父亲如此看不惯的穿着仅仅只是女儿穿着的一件酒红色羊羔绒短外套加上一条皮裤和一双厚底鞋而已,由此可见两代人的隔阂之深。

与父亲抗衡的一个手段具有真实性和公平性。

还是在两人去放生的途中,父亲突然在车里抽起烟来,山山制止未果后也从兜里掏出一根烟给自己点上。

爸爸之前穿着病服吩咐山山去帮他买烟,山山直接从自己兜里掏出烟来递给父亲,父亲那时就知道女儿肯定吸烟,但是没有直接说破批评她,而是继续揪着她的穿着不放开始理论。

这一次父亲直接严厉的说女孩子抽烟难看死了,山山以父亲是癌症病人也不应该抽烟为由在抗议着父亲的批评。

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父女两代人之间以对方不应该抽烟为由而责怪对方,这比起那些非主流少女以跳楼、割腕为条件来跟父亲做交易要来得真实得多、公平得多。

片子中的父亲是坚强、乐观、幽默的人,人活着其实就是两口气,一是呼吸之气保证你的身体得以正常的运转,二是心胸里的那口气。

父亲得知自己患病之后,没有每日躺在病床上等着化疗,也没有整日哀伤。

在弥留之际他回去看了自己原有的事业,又跟朋友约去澳门赌钱说是给女儿赢学费回来。

父亲带着女儿去新装修的房子看时,父亲像是交代后事一样将房门钥匙和在澳门赢的钱都交给女儿时,女儿倔强地说不要,让父亲自己留着治病,父亲说自己治病有钱又像是知道了自己剩的时间不多了的感觉,让人一阵酸楚。

从始至终,父亲在女儿面前都是一副强硬的感觉,他直面着自己的生死,也不想让家人看到自己的软弱,但是片中女儿说父亲是软弱的,他从不好好配合治疗,抽烟喝酒,一副马一样天生爱自由的放荡不羁,父亲挂在新房里的那副画中的马就像是父亲一样,见画如见父。

从剧作结构上来说这部片子是完整的,从建置到对峙,最后一切都解决了。

一开始是一家三口见面总是没有好话,直到后来父亲病危,女儿睡在父亲旁边半夜向因疼痛失眠的父亲递了一个抱枕,一向要强的父亲嘴里无力的说了一句“谢谢啊”,父亲侧身睡着,女儿此刻再也绷不住了,哭了起来,两人在此和解。

妈妈和爸爸见面必吵,但是到父亲快要不行时,她最后一刻冲进病房,像是多年的恩怨都不曾有过。

母女俩则是在女儿婚礼上用一个吻和解了。

片子对母爱的表现,是奶奶陪着父亲生父亲死。

父亲生病后,总是爱回奶奶家住,从病初到弥留之际,姑姑和奶奶都一直照顾着他。

长姐如母,姑姑对父亲的爱是从迷信到每日的餐食。

出生时,母亲喂的是一滴一滴的乳汁,死之前,喂的是一勺一勺的汤药。

女儿在陪着生病的父亲这段时间中成长了自己,最后组建起了自己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两代人的隔阂和与父母的抗衡都随着岁月的递增在化解,或许从前的父亲是软弱的,回忆中的父亲就已经变得乐观。

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父亲塞夫和母亲麦丽丝都是我国著名的蒙族导演。

这算是导演的一个半自传作品,从前父亲在时从未跟父亲好好说过话,现在父亲不在了,又渐渐懂得了父母都是爱之深,责之切。

故拍此片献给父亲!

此片在西宁FIRST青年电影竞赛获得最佳剧情片奖。

《告别》短评

述死亡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一如既往的好一如既往的,开阔视野,述说思绪,寻找情感的路径

6分钟前
  • 斑斓
  • 还行

“你把驼背挺起来”“也没看你学习”“穿的跟鸡一样”她说自己生孩子去医院想到临终前父亲,不停流泪,我开始害怕……

10分钟前
  • 赵纪存
  • 还行

FIRST巡展山西高校,师大一妹子报名了志愿者,于是来到师大巡展,得此机会,观摩此片。叙事碎片,表演割裂,犯了新导演一切的弊病。 海报不错。 2019.4.25 主演是 涂门 大爷。 导演的父母对于内蒙古电影制片厂 功不可没。 似乎涉及到一些国企改制的问题,引起了电影厂一些员工的不满。

15分钟前
  • 邓一南37
  • 较差

老爹尿失禁

17分钟前
  • 𝚀𝚞𝚊𝚜𝚒𝚖𝚘𝚍𝚘
  • 还行

映后导演母亲麦丽斯说,当涂们在电影中出现,“仿佛塞夫回来了,他怎么还没有走呢。”

18分钟前
  • 良卓月
  • 推荐

三星半。影片整体色调偏暗淡,飘散着着淡淡哀愁,曾有辉煌过去的父亲的倔强任性,胸怀大志的母亲偏执絮叨,性格叛逆的女儿冷漠、空虚,还有传统世俗的母女俩,一家几口人性格各异,夫妻观念相异、长期分居,亲子间更有深深的代沟,婆媳之间不信任,情侣之间若即若离。明明心有关爱却口不择言,短时间内矛盾频出,隔阂展现,愁绪翩翩。随父亲的离去而告别过去,展开新的生活。

22分钟前
  • 西南城角
  • 还行

導演生了女兒之後回憶自己父親,可以感受那情感。太貼近真實生活,以至於完全投射了自己經歷而感動落淚;前半段有些蒼白,包括劇作和表演,後半段戲劇推進,人物更立體,劇情更豐厚,力量很大。我也拍過同類的劇,這部戲告訴我,人物要去到盡,不要避免爭吵和生活本身的猙獰;但如果是我,我不會用旁白

24分钟前
  • 方舒逸
  • 推荐

他本该是草原上驰骋的骏马,却被病疾困囿成了金丝笼中雀;她本应是树林里放生的飞鸟,却被情感放逐成了空中无根草。固定镜头一场一镜,人物关系颇具张力。一段私人影像,胎盘饺子70毫米胶片歪了的骏马图对应着观念的差异代际的分歧情感的疏离。立在末日的生死维度,我们只好这样告别,以泪水,以沉默。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周子阳看了《告别》,才找涂们演《老兽》的“混蛋”,《告别》里没亲手放生的鸟,在《老兽》洗浴中心的墙壁里叫他找到并放走了。涂们当然不是好友塞夫,但对马的那份挚爱依旧浓重。睡下了,又拖着病体起身,摸索着那个马的玩具,无声坐在灯光里,再一次,是在厂里看电影里的马自悬崖摔下去,镜头残忍地延绵过久。他终究还是跟老友巴音处得更合宜,与家里一众女人——除了母亲——那种或尖锐或不耐的对峙,终归让人心灰意冷,尤其是对女儿说出那句“天天穿得跟鸡似的”,特别伤。看到父女二人在黑暗里默默落泪,却不要让对方知道,唉。

2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2.5作為研究生畢業作品可以原諒。。但是評判標準還是不能變。鏡頭並不像宣稱的那樣細膩,不是長鏡頭就是好電影,那也要看你拍的怎麼樣。節奏和故事都略亂

33分钟前
  • 李昱儿
  • 较差

挺好的,生活流,挺有感觉的,父女的戏很少,但都蛮有趣的

34分钟前
  • drunkvolcano
  • 推荐

再看一遍70mm胶片 这辈子值啦

36分钟前
  • saturdaylou
  • 较差

每场戏几乎都用固定机位长镜展现,这点非常聪明,本身凌弱的画面用分镜确实容易把情绪打散。其实某些段落,无论是自身还是与前后的关系都有些问题,不过好在优秀的表演转移掉了注意力。至于片厂情结,真的是比《八月》强太多。

4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最后那个无声的骑马镜头记了三年

46分钟前
  • 积极向上
  • 还行

不知道触碰到哪根神经泪奔

50分钟前
  • 花生酱子哦
  • 力荐

3

55分钟前
  • Phospherus
  • 还行

节奏感极佳,摄影不错,镜头设计很成熟,怀旧感拍出来了,家长里短的戏拍得很有味道。但从头到尾都是家长里短的话就有点太平了。

56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女儿线略跳脱。

59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当死亡渐进,女儿帮父亲弄靠垫,一前一后都在流泪,忍不住哭了。为什么会哭呢?想了想,是因为他们隐忍,面对生命的隐忍,面对爱的人的隐忍。

1小时前
  • 如此青梨
  • 推荐

以前看过这部剧觉得那就是生活,现在马上三十了,他们离婚,我未婚,再来看这部剧,多少有点厌恶,男人那点自以为是,母亲的一度忍让,孩子的不成器,害

1小时前
  • 今天依旧很菜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