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剧最喜欢的是女一的姐姐安欣(张延饰)和男一郭涛饰演的江德福。
安欣对待妹妹真心实意、担心她的前途,也记挂她的心理感受,比如在选择江德福作为妹夫的事情上她一方面觉得安杰跟这样的男人以后日子会好过,但同时又担心安杰万一跟了他会委屈了自己,在妹妹结婚的时候她亲自给她做衣服,在妹妹宴请江德福的同事时,她给她准备饭菜;不像安杰在对江德福问姐夫欧阳懿怎样时,安杰直口说不好,说和姐姐是一人一个眼光;和安杰比起来安欣是贤惠的,是温柔的,是善解人意的,是顾及别人感受的,这些也许与其丈夫在后来被打为右派过的那种忍气吞声的日子有关,但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有所表现的,也就是与其个人素质是有必然联系的。
安欣在对待丈夫上,表现出的是一个肯吃苦,肯追随对方的好妻子,欧阳懿打为右派,她毫不犹豫地辞职跟随他来到小黑岛,一个资产阶级大小姐成为一个每天压面的农村妇女,即便这样她的家也是干干净净,同样是大小姐在安杰面对江德福升职调往岛上时,她表现出的却是不去,死都不去,才不去受罪,凭什么跟你受罪的样子;而那个真正跳入火坑的安欣却一句抱怨的话都没有。
安杰则是有些刀子嘴豆腐心,有些时候嘴上不饶人,不说好话,但背后为娘家人和德华做了不少事;她任性自傲。
这样的姑娘如果不遇到江德福这种很喜欢她敢为了她放弃军衔脱下军衣,失去升职机会,家庭观念重的人,她的一生又会是怎样的呢?
好像一个女人一生幸福与否都在于她所嫁的这个男人好不好了,而事实又是不是这样呢?
也许现在的社会也差不多吧,一方面在于他本身好不好,另一方面在于他会不会更好。
江德福的好在于他接人待物的机智、风趣,在于他对安杰的包容忍让。
这部剧讲述了几个家庭的琐碎生活,看过之后回顾起来就像是看了他们的一生,夫妻年轻的时候一起打拼,一起养孩子,等到老了就成了老来伴,似乎是在失去的那一刻或者失去了以后才意识到他对自己是多么重要,自己是多么的在乎。
与其这样,我们应该在相伴的日子里,好好享受彼此一起的幸福,幸福不是等待,而是在路途中。
文革时期无风无浪的就过了,明明家庭成分有问题,还升职加薪。
每一个重要年代过的都是当下非常惬意无忧的日子。
不想说了,我是孙一辈的,经历过他们的晚年生活,只想说剧里的故事真是卵一谈。
现在的电视剧讲爷辈的生活故事的就非得军队背景吗?
90年代手机随便买么,我千禧年前大哥大都没见街上有几个人拿,家里装个座机都是五六千,卵一谈。
如果剧名不叫父母的爱情可以给3星,现在只能给2⭐,剧里的男女主角我没看到爱情,只是权利的魅力转化的亲情而已,不要说过去,就现在有个可以给你全家遮风挡雨、可以给全家的孩子安排工作的丈夫都会被家人供着。
在解放初期,军人有多受老百姓尊敬知道么(当然现在也受尊敬),他老婆有多想不开要出轨自己的小叔,还是一个残疾的小叔??
在那个年代,乱搞男女关系是要被人骂死甚至会被游街批斗的,他老婆有多想不开不要有前途的老公要跟残疾的小叔乱搞?
男主进门看到他们在床上,怎么就肯定是老婆出轨而不是小叔逼迫?
为了给女主让路,整这一出老婆出轨残疾小叔的事这是有多么的离谱!!
男主看上女主的美貌是真的,这算爱情,但女主从来没有过,两个完全不同观念的人走在一起完全是一个看上了她的美貌,一个看上了他的出生背景和身份。
女主后来跟男主一起去海边驻守也是因为要逃避被批斗的可能。
剧里唯一可能是真爱的就是女主的姐姐和姐夫了,可惜不是主角。
这剧里的孩子没大没小没教养对长辈没礼貌大呼小叫的,做个话务员工作居然可以偷听不说还可以到处嚷嚷,这专业性在哪里?
为了丰富女主的感情生活来个不明来历的画家,这画家居然可以在这么重要的地方随便画画??
这是军事重地好不好!!
就现在在地铁里你拿个手机到处拍都会有人来阻止你!
这剧里的首长以权谋私,家里的人想要什么工作就安排什么工作,那个参谋长喜欢葛老师,阻止人家嫁老丁,等自己死了老婆立马找人家了(我感觉这剧是来黑军人的)。
刚有手机的年代(看穿着也知道是那个年代),盘一个洗衣房居然要30万??
那个年代上海买50平方的房子都10万不到!
关键是那对小夫妻还嫌弃😒,喝一壶茶近400元,当现在的市价呢,如果说这剧让人有收获的话就是告诉人们:女人结婚呢就是要找有权有势的男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80%都可以用权和钱来解决,男人呢事业成了就有能力选择年轻漂亮的女孩子。
刷了无数遍的好剧,里面演员演技杠杠的嘞,因为这还刷了一遍,姑嫂两人之前的香樟树呢,好年轻啊那时候,😘😘😘,剧里唯一不太喜欢的地方就是江昌义的出现,虽说那个年代就算是真的也不足为奇的事,可能我有点完美主义吧!
我老公说我没电视看了天天看这个,哈哈😄,我就是好看的电视看完一遍还会再想看,情愿反复刷也不想看那些剧质量不高的,没有演技的剧还能叫电视剧么?
爱情生活能在这个样子真的是很幸福,看这个剧真是觉得一家人只要心在一起怎么整整吵吵也不会忘是一家人,男人顺着女人女人也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看似平平淡淡实则轰轰烈烈啊,多少人羡慕不来的爱情,父母爱情!!!!!!
首先,声明我不是水军,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观众,从我的文字表述水平就能看出来,我是真喜欢这部剧,我曾经不知不觉从晚上看到早上五点多。
下面我阐述一下,喜欢这部电视剧的原因,都是我自己写的哦,我自己真实的感想。
1、其实郭涛作为丈夫和父亲都是可圈可点,情商智商具佳,处理家庭矛盾非常有智慧,很值得电视机前的男人们学习。
2、演员实在不错,郭涛每个年龄阶段都非常出彩,尤其他屡次吃老婆的醋,黑脸,瞪眼的表情非常可爱。
梅婷的表演也非常突破,梅婷以前的角色都是大气、知性和端庄,当你发现她在剧里小心眼地撇嘴,和姑嫂讨论自己放屁的事情,真觉得女神开始变成你老婆了。
所以即使剧透也不怕,因为我都反复看他们的表演。
3、人品大爆发,我看完之后只觉得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郭涛因为老婆的出身牺牲自己前途,怕她内疚隐瞒事实。
不揭发假儿子的真相受尽周围人的误解和委屈,但保全了周围。
安杰其实牺牲自己理想却在荒岛上生儿育女陪伴德福几十年。
安欣随打成右派的欧阳懿下乡受苦。
还有德华虽然不识字,但是对老丁真情一片,被拒绝后仍然默然付出不求回报……但是看甄寰传之类感觉啊,激动多疑憎恨等等,关心皇帝妃子的破事干嘛,和我们有关吗?
4、剧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德福背负绝大的心理压力也不揭穿前来认爹的那个孩子,还送他去当兵。
那个孩子其实是前妻和德福二哥通奸生出来的。
表面上看德福是爱面子,其实这样做会让他被冤枉而受委屈,但是这样做却保全了别人。
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德福这个流血不流泪的汉子哭泣的背影,他觉得对不起安杰,对不起他二哥,对不起那个孩子。
是其实这也许是时代的悲剧吧,时代的悲剧也对不起他们每个人,包括他回乡后远远默默看着他的前妻。
这是本剧最出彩的地方。
可是德福在里面表现出巨大的容忍和宽厚,尽量安抚每一个人,尽量给每一个人最好的出路。
这种胸怀博大而深厚,让人惊叹让人感动让人折服!
我是不是剧透了阿,如果通知我删除此段,我没问题的。
5、我曾经无比幻想父辈亲密的感情是什么样子的,这部戏演出了我想象中那种美好和温情,我非常喜欢,也觉得非常温暖。
他们的爱博大深厚,现代人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太浮躁了。
夫妻之间为了房子为了钱反目成仇比比皆是。
6、心情不高兴的时候,多想想人性的宽厚和美好,就会多了一份容忍。
不知道处理人际关系,也多看看剧中人物,就会多了一些智慧,有策略地去处理问题,而不是针尖对锋芒。
7、电视剧里这些真爱让人在体会到人生百态酸甜苦辣之后,依然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美好,这种对情感献祭式的礼颂,也恰是这部剧想要传达的真情所在,也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芸芸众生。
不知道这个剧的评分会那么高。
安杰和江德福的爱情,除了开始时结婚有障碍时有几句感人的话,接下来,即使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也没什么大的考验,而且,时时看到浓浓的特权。
当年江德福真的解甲归田,安杰能够在农村生活下去吗?
还有安杰,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有钱人的和具有特权人的矫情,而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优雅和高贵。
欧阳懿被打成右派,安欣不离不弃,任劳任怨的维持着家庭的美好,那才是值得歌颂的爱情,编剧竟然连分一些墨给他们都不舍得。
而江德福要去海岛当参谋长,安杰竟然不愿意跟去,完全一个娇生惯养的现在的富二代形象。
她最后去海岛,还是因为自己非常有可能被打成右派。
看电视剧,总有个人喜好不同的。
一千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评论里认为不应该歌颂任劳任怨,那么安欣那种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着美好品性的魅力,不是更加值得欣赏吗?
安杰的爱情故事,看上去很美,但也只是一个成人童话故事罢了。
老婆疯狂迷恋电视剧《父母爱情》,来来回回看了估计有几十遍,我跟着间断着看了也有好几遍。
好的电视剧跟经典文学作品一样,不同的时候读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体会。
《父母爱情》无疑是一部好电视剧,讲爱情,讲婚姻,讲生活,讲城市和农村生活习惯的冲突,各种细节,真的是很贴近生活。
每个人看电视剧的时候都会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
整个电视剧看下来,感觉很平淡真实,又很美好很正面。
但是仔细想想,黑暗混乱的社会背景在剧中只是寥寥数笔带过,整部剧就像一个乌托邦上的玛丽苏故事,富家千金与霸道总裁爱情。
对于大部分的观众和读者来讲,肯定是喜欢类似网文的这种看起来比较爽的故事。
今天想说一点,这部电视剧看起来虽然正统,主人公也都善良清白,但是细思极恐,其实核心三观不正。
看完当官的种种福利待遇,种种特权,种种潜规则,其实无形中只会强化人们对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的崇拜,对潜规则的默认。
从某种程度上讲,多数中国人都是官迷,默认了读书就是要当官,当官了就可以享受特权。
就像现在很多父母,觉得子女工资再高,都不如当公务员当官地位高,福利好,有面子。
剧中正是因为江德福是军官,才会搞到普通人买不到的药;正是因为江德福当上司令,才庇护了安家一家人;正是因为江德福是当官的,他们一家人一辈子衣食无忧,住大房子,在那个时代里平时都能有菜有水果有肉还有桃酥。
正是因为江德福是当官的,江家几个子女,安家几个子女,甚至江德福老家的亲戚子女都能被“安排”,从此一辈子有了保障。
而现实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当了官,掌握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好一点的任人唯亲,差一点的拉帮结派权力寻租。。
反观剧中几个系统外的角色,资本家后代安家大哥,一辈子畏畏缩缩夹着尾巴低三下四做人;知识分子欧阳和安欣,打成右派历经磨难;采风画家就因为画了司令老婆,莫须有的罪名一扣,作品没收,人灰头土脸地被赶走,在就像个滑稽的小丑。
相形之下,看完这部剧,谁不喜欢江德福这样的人,但是从内心深处问一下,是喜欢江德福的什么呢,如果他不是当官的,喜欢他的油嘴滑舌,喜欢他的乡下大老粗习惯?
那么,这部剧潜意识里弘扬的到底是什么风气?
细思极恐发布于 12:25・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父母爱情》是一部轻喜剧,能让人放松神经,如果你想从中获得一些启迪,那恐怕要大失所望,因为该剧走的是温情理想主义的路子,并非写实。
女一号安杰只能用幸运来形容。
父母给了她美貌,资本家娇小姐出身给了她良好的修养,军人老公给了她避风港似的安稳生活。
在丈夫江德福的庇护下,她没有被打成右派,文革中也没遭到批斗。
剧情以她的视角展开,使得原本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彻底沦为了摆设,该剧也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庸俗。
庸俗不一定浅薄,但在《父母爱情》中,你休想看到任何深刻的尝试。
安杰和江德福的爱情从头到尾一层不变,所有的戏份都是来自生活的烦恼,克服一个又来一个,源源不断,乐此不疲。
该剧作者始终没有上升到人性的高度,也许她本人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无法洞悉人性的真相。
所以她在剧中反复强调安杰很美,从年轻时候一直到老年,都有极高的回头率。
安杰唯一的一次精神出轨也是淡得不能再淡,作者借她的口解释为只不过是喜欢被人喜欢的感觉。
在时代的高压下,人性通常会有灿烂夺目的显现。
但在《父》剧中,观众看到的只有种种传统美德的标本。
尽管该剧跨越半个世纪,人物众多,但他们都是静止的,下一代只不过是上一代的翻版。
《父母爱情》是作者从西湖打来的一壶水,她的初衷是要让观众觉得美丽浪漫,但我们看到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而已。
不喜欢,我不喜欢这种没有任何思想深度一味讨好观众的作品。
我一这么说就有人骂我心理阴暗,我拜托,能看得见人间的苦难和生活的真谛就是心理阴暗?
这完全就是披着温情历史剧外衣的玛丽苏剧啊,编剧和导演太会讨好观众了,知道大家都喜欢美好的童话,就造一个不现实的童话给大家看,那个时代的几次运动的波及力估计都有所耳闻,安杰居然能毫发无伤。
其实这个布景服化道还有选角相比现在的国产剧还是用心了的,但我实在太不喜欢这个剧情了,其实拍一下安杰江德福在顺境中的恩爱和逆境中的不离不弃会更好,我觉得真正的爱情不是天天肉麻的甜言蜜语而是逆境中的不离不弃,但是那样就会很多人说压抑说看着闹心,所以编剧就很识趣的只写好的不写苦的,大家就觉得哎呀真美好啊,其实99%的人的人生都不会这么幸运的,这种爽剧看看也无妨,只是别真信这是那个年代的爱情OK?
看完《父母爱情》,有几个地方让我觉得不舒服,想要说一说。
首先是剧情里从头到尾泛滥的赤裸裸的比较思想。
中国人好比较的文化在这部电视剧里得到完美的呈现。
安杰、安欣、葛老师、江德华、甚至王秀娥,不停地比较着各自的爱情、婚姻、子女、家庭。
比较的结果都是不断地强调安杰是多么的幸福。
好像没有比较就看不出安杰幸福一样。
还有江德福跟老欧,江德福跟老丁也是从头比到尾。
怎么看怎么难受。
第二对右派的态度。
不管老欧个性如何,被打成右派承受了那么多年的痛苦,平反后理应得到同情。
结果在他们重游海岛那段,江德福和老王他们还口口声声说人家是右派,毫无同情心。
看到老欧那么受海岛人民欢迎,还愤愤不平。
真是可笑。
还有里面的语言,主要人物的对话,虽然有很多温馨的、幽默的、欢乐的场景,但还是充斥着指责、抱怨、而且江德华那样的大嗓门,听得头都大了。
陪妈看。女主不讨好。
突然就到了爱看中央台的年纪
过度美化了那个年代的爱情,真正生活在那个年代里的人们知道自己是怎么忍下来活下来的。
司令和他的军官太太不愁吃喝的一生,带广大群众看到了不队大院的生活。安杰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干涉孩子婚姻,为名为权算计,对于地方的瞧不起和对农民的瞧不起充分显示了不队思想,高高在上。这哪是父母一生,是我父母所羡慕别人的一生
前面两种阶级和文化背景碰撞出的火花还挺有意思,但是后面只看到了女性在婚姻生活中不停的妥协和放低姿态,越看越不舒服。看似烟火气的生活不过是女人在默默付出。全部男性都在搞事业,除了事业其余的一切都甩给女性。女主更是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变成了生育机器,剧里的女性不管有文化的还是农村的明明都很能干,却要被剧中的男性嫌东嫌西,里面很多台词越听越不舒服。剧里男主的妹妹和女主的孩子们真的是惹事精。长大后的孩子也不让人省心。补:安杰的生活哪里幸福了?!一直在不停的向他老公的纬度向下兼容!第37集男主的台词更让人觉得可怕又恶心“抱抱孙子,做做饭,伺候伺候老爷子,这不是你们女人最好的日子嘛?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台词简直让人窒息!就当过一个干部一辈子傲娇,谁都的捧着哄着,面子比天大!这电视剧有三观吗?!
今天打开豆瓣才知道导演拍过《生死线》,主题曲是刘欢的弟弟演唱的,片子看了几集,感觉一般。没有坚持下来。
江德福与安杰的爱情平平淡淡,细水长流。爱你不言不语,但一举一动都是爱你的影子。
拍得不错 演技也好 但是剧本时代局限性太明显 无法产生共鸣 甚至无法承认【爱情】让人心疼的山东女人们这块土地上 邪性
没觉得有多好,不就是婆媳剧披上了时代的外衣吗,台词写的像白开水,例如“你怎么这样这样”“我就这样,你管得着吗”这样的台词不胜枚举,编剧不过吃到了时代的红利。演员方面我觉得就梅婷和张延演的不错,其他人太过了。
虽然是主角,江德福和安杰的爱情故事却没能打动我,倒是大大咧咧的德华承包了我所有的泪点,老丁告诉德华要娶她以后,她又哭又笑的走回家那段真的戳心。 安杰问她,德华,你咋就这么稀罕老丁呢。她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就觉得我应该嫁给他。为什么?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我就觉得我应该嫁给他应该跟他结婚。那万一结不成呢?不会有万一的,没有万一。
我怎么觉得有点可怕…
我能理解这部剧好评如潮的原因是,绝大多数观众自我代入的都是主角的特权阶级家庭:革命年代最吃香的军人高干搭配漂亮且高知的资本家小姐,在与世隔绝的桃花岛上不仅位于权力金字塔的最顶层,而且还巧妙地躲过了十年风波,子女一入伍就是高干,一句话就可以给老家亲戚安排一个肥差……连甄嬛尚且要经历失子流放的磨难才能成长,而本剧连一点有分量的挫折都没舍得给主角一家安排,真的就是从头一路爽到尾。但我代入不了,我只能代入剧里那些被特权碾压的蝼蚁,那些被主角的亲戚占掉本应属于自己名额的人,那些因为不是高干子女而只能从基层小兵做起的人,甚至是那个没有门路、只能去主角家里蹭咖啡喝的女老师。有特权当然不是主角一家的错,但有特权还要底层人为他们鼓掌叫好流下感动的泪水,我做不到。
正如这部电视剧没法把郭涛剔出去,我也再没法直视剧中的角色了。一想到郭老师表演时理解的父母爱情是刺耳的"中国传统女性美德",我就犯恶心。看他发微博热搜标着道歉,却句句是替自己狡辩开脱,果然,中年猥琐男的自大,谁也救不了。
这个剧是把中国的电视台承包了吗?打开电视永远能看见这位黑眼圈
导演很专业,把家庭琐事拍得温暖又感人,夫妻二人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有泪点,有笑点。梅婷把富家大小姐到母亲的转变演绎得非常到位,获得飞天视后实至名归。配角也非常出彩,姐夫哭那段我们全家人都哭了,老丁媳妇演得也好。
至今再看起来从第一集就细思极恐,尤其第一集太有压迫感太可怕了,全剧浓浓的厌女气氛,爹味儿十足,想想郭涛主演也再合适不过了,记得剧里江德福有一句大概是:再漂亮不也得给老子生儿子.
所谓神剧,可能那个年代吃香吧。本质上还是嫁个好老公,幸福一辈子。人物塑造也有问题,高贵出身高贵品德,农村穷人也穷良心。德华纯工具人。
家庭吵架还挺有意思的 没人真生气 吵得还倍儿有劲
和稀泥的爷们儿,糟心的小姑子,碎嘴子的邻居,互磕互怼的流水账,但是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一部没有波澜壮阔的流水账!那个动不动就出身不好的年代并不值得怀念,值得怀念的是每一个留下ptsd和斯德哥尔摩的那个年代的人拼命留下的“坚持”。
本剧至少有四个惊艳之笔,是四场哭戏。第一是杨书记问安杰你能和他一起回农村老家吗,安杰哭着说能;第二是老欧摘帽子哭着说我不是老欧,我是欧阳懿啊;第三是老丁对德华说咱俩结婚算了,德华在回家的路上笑着哭了;第四是老丁死后,亚菲和丁家两个儿子一起喝酒、在酒桌上带头哭了…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