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卖萌的罗素犬。
隐瞒犹太人身份的母亲去世后,老父75岁对儿子出柜,找了个恋老的年轻教练作为男朋友,四年后死去。
不断穿插的回忆。
“真奇怪,38岁时我开始喜欢上了女人,我一下子失去了信仰”穿和服的金发女子。
活动式氧气罐。
好多精彩细节。
母亲知道父亲是同志,但愿意帮他。
而他愿意尝试,结果熬了沉闷的四十多年。
1978年某人设计了彩虹旗。
钢琴主题曲很好听。
目睹母亲作为同妻的清冷生活,他不想再伤害一个女生,可是她让他感到习惯。
同志和犹太人一样被旧传统所偏见着。
所以大家都在努力着,偏见的消除,表明文明的高度。
我承认我是因为Mélanie Laurent才看这部电影,但是它的好看是出乎意料的。
故事分成2条主线,诉说了怎样学习去爱的主题。
相同的主题在一些法式小清新中也略有所见,只是这次的演员换成了老牌英国帅哥(却操着标准美式口音)的伊万还有好莱坞新的法国宠儿Mélanie.先说说浪漫的爱情主线。
我觉得所有的好莱坞导演都看到了Melanie身上那种俏皮,灵气,独立,自有的个性,而这种俏皮不同于因天使爱美丽而出名的Audrey,金发碧眼的Melanie真的美得好精致,却是一种聪明的美丽。
这部电影里的爱情主线,实在是只能用浪漫来形容,还能听到她那充满法式语调的英语(虽然已经说得很好了)还有让人忍俊不禁的法语对白。
对着动物说话的桥段不经让人想起了重庆森林中的梁朝伟和金城武。
这样一个崇尚自由的女孩和一个充满创意却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大男孩走在了一起。
只是她走过了那么多地方,却从未停留。
说起她的家庭,她都不会掉下眼泪,唯一让她哭泣的竟然就是将她禁锢在一个地方,哪怕那里有她的爱情。
”有座空房子在等我,可是在房子外面才是自有。
“我想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态,只可惜那个16岁就离开家的女孩却依然感觉不到足够的自有。
很高兴在片中发现了她小时候的真实照片。
说说伊万饰演的角色,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可以饰演任何角色的演员。
他也的确做到了。
我很难将Big fish以及这部影片这样的小清新和当年惊世骇俗的天鹅绒金矿联系在一起。
在片中的这个男孩有些颓废,有些孤僻,却充满创意(那些体恤太棒了)。
只可惜因为家庭的关系,一个父母之间只有恩情没有爱情的家庭让他对感情有着困惑,也害怕真正地爱上人。
当他愿意接纳自己的爱人,成为家中的一份子,却发现其实她从未打算在此久留时,有着深刻的受伤感。
beginner,他在学着去爱,在38岁的年纪。
老人的戏份很重,这位生还癌症78岁出柜的老人其实代表了一种态度。
我想他和那位他并不爱的妻子的爱情才让人动容,不然他就没必要再她死其才出柜。
从妻子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的。
至于他的乐观,他的gay pride,也只是他的精神的一部分吧。
说到同志,我觉得这并不是本片的主题。
本片想传达的还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尝试去接受,去摸索的态度。
这种态度和年纪无关。
有些情感极其个人化,将极其私人化的情感影像化,其实有很大难度,但是情感依然是共通的,Universal的。
我真的觉得Melanie好美。
如果她不是法国人,甜美的长相会让她会成为另一个Meg Ryan,可是身为法国人,就有了天生的或者是被附加的一种无所谓,和灵气的气质。
我想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女孩,有灵气有性格的美丽女孩。
四十亿年前,地球是圆的,那时还没有悲伤。
然后奥利佛画了两个人,一男一女。。。
最近我的心情也不平静,总是很极端的出现消极或积极的想法。
看了微博上很多烂耳根的治愈系的话语,那些话直接,透彻,却终究无法触碰心房。
都说时间和新恋是治愈的良药,《初学者》给与观众最好的诠释。
所谓时间是渐渐淡忘,当然如果天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是无法阻止思绪飞扬的,打开门去经历。
当生活出现变故,生活也悄悄的改变着奥利佛对于同性恋,父母之间怪异的关系,童年父爱的缺失,母亲的离世的看法。
不安永远只是弱者对于即将失去的幻想。
所谓新恋是转移焦点,当然不能以自救为目的去做不负责任的伤害。
在那次化妆派对上,全副武装的奥利佛被安娜一看眼看出悲伤的时候,一个懂自己的人神奇般出现在对面。
起初,安娜不说话,只用笔书写,放佛也在掩饰什么,保护什么。
这更加吸引了奥利佛,于是迅速进入爱河。
悲伤的人很容易被感动,但是很难勇敢起来。
故事很巧妙的设计了奥利佛与父亲的男友安迪之间的感情变化,由抵触到动情到逃避到正视。
这一简单的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插曲,却深深的让人体会到那种心酸与纠结。
特别可以理解奥利弗唯一敢去宠爱的小狗亚瑟。
那份真实直接的相处,稳定踏心的陪伴,简单可得的快乐,肆意付出的踏心,似乎是人们之间最暖心的交流。
七十一岁的老父亲出柜,勇敢;在妻子逝世后,才大胆的宣布自己近乎隐藏一生的性取向,无私;身患重症却隐瞒于亲友并表现的安然无样,乐观;“。。。
你已经癌症第四期,没有更坏的第五期了”“但是有之前的一二三期。。。
”坚强;这些都是伟大的父亲用自己对待的生命的态度真切的教给彷徨的我们和奥利佛的。
生命中总是有这种人,他没说什么,看似也没做什么。
却深深的影响着你。
生命中也总这样的时刻,你不知道,似乎也察觉不出来,却被变成了一名初学者,没有态度,不知所措,没有哭没有笑,悄悄的体会着全新的兹长。
还好,结局是奥利佛与安娜坐在床边,他们温情的对望,此时画面定格,黑屏。
略去的一定是他们做爱的画面,那一定是他们不再像两只刺猬一样的做爱了。
毕竟地球是圆的,起初是没有悲伤的。
就在写上面文字的时候,豆瓣电台随机播放了杨千嬅的《只谈风月不谈恋爱》。。。
“情怀总要拼命回避,难得放下了跟你是与非,喜中带悲。。。
”
一片又一片无奈,一片又一片坚强,一片又一片寂寞,一片又一片陪伴,一片接着一片......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呢,婚姻,或许原本就是一件残缺的艺术品。
男人为维持生计而奔忙,女人要照顾家庭小孩。
激情早就化作平淡,剩下的只有一天天例行公事,再不找点有趣的事情做肯定会有爆发的一天。
何况是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是同性恋,母亲常日独守空房,带着一个独生儿子闲着没事老是出去东游西逛,走在行为失控的边缘。
而对于这个儿子呢?
他当然爱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也爱他,可是他们的生活却缺少快乐。
影片里的狗狗阿瑟,并没有给电影增加几分轻松愉悦,基调里的淡淡的钢琴声缓缓流出,无力穿透这生活的薄雾。
安妮和奥利弗在一起,分开,又在一起,努力寻找着出路,他们都是爱的初学者。
本来觉得节奏不适合我,结果看完之后却抑制不住的想记下点什么的冲动,不经意间让我思考了许多,算是一点小意外。
尤其喜欢这种叙述的奇怪调调。
看了一遍,写的时候又看了一遍,越看越喜欢。
喜欢男主的妈妈,她的性格,她和男主的相处方式。
喜欢爸爸和他男朋友之间有爱的互动,手中藏着的虫子,那束花,相依睡觉。
喜欢女主,从惊天魔盗团,到你脚上的鞋子,再到这次的初学者。
喜欢那只狗,酒店的过道,男主的画和涂鸦,女主的法语。
喜欢······到最后,发现自己满满的都是喜欢,真奇怪。
三个泪点,第一是在酒店的过道上偶遇一个很像爸爸的老人。
第二是爸爸的男朋友抱着狗噙着泪光说,他记得我。
第三是最后读完爸爸的征友广告说的那句,他从未放弃。
对,我的泪点就是这么奇怪。
喜欢的台词吧!THE HISTORY OF SADNESS 忧伤的历史Earth begins,sadness not yet invented. 地球初始,还未有忧伤这事儿。
Quote From The Velveteen RabbitThe stuffed rabbit asked ,"What is real?" 绒毛兔子问,真实是什么?And the rabbit asked,"Does it hurt?" 兔子又问,痛吗?
And the horse said,"Sometimes." 马说,偶尔。
"Does it happen all at once?" 疼痛是瞬间的吗?"It takes a long time. Generally, by the time you are real, most of your hair has been loved off, your eyes dropped out and you get loose in the joints and very shabby. But these things don't matter at all, because you are real.You can't be ugly except to people who don't understand."会疼很长时间的。
总之,当你变成真的,你的毛发会被撕扯,你将失去眼睛,变得残缺。
但是没有关系,因为你变得真实起来,那些不理解的人才觉得你是丑陋的。
Here.Here is simple and happy.That's what i meant to give you.给,这个代表简单和开心,也正是我希望给你的。
恩,我的点很奇怪。
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我不知道。
怎么会这样呢?
结束了么?
不!这,只是个开始。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而一旦习惯孤独,或许再走出来很难。
各人命不同,找些能陪自己的,用心去守住就可以了。
电影本身很OK,清新文艺,一丝抑郁,刚好。
全片,哪怕那条狗都演得很好,导演哪只?
可以的。
另:家庭真的很重要,小孩要听话、要懂事,还要没有负面情绪,奶奶的,那就是父母也要重新做人啊。
(内有关键情节透露)如果寂寞是光和尘,那么这个导演就是能抓住光和尘的人。
影片是从Hoagy Carmichael的音乐开始的,一瞬间就被touching到,就是他的声音荡起的那一秒那一刹,就有种强烈的“这一定是一部好电影”的直觉。
我特别喜爱这种直觉。
故事的铺展,开始于父亲在75岁高龄的时候对自己出柜,意味着他将异性恋这个角色演了整整一辈子。
就在生命的最后四年,父亲过起了自由的GAY生活。
但电影却无意张扬父亲的晚年有多快乐,而是用一种交替的方式讲述1955年结婚时的父亲,与及2003年临终前的父亲,将这两个时空的片段相互穿插,让观者在时光穿梭中感受到父亲在最后的四年,才是真真正正地Fall in love。
也映衬出,父亲那长达44年的与母亲的婚姻,都是一场假象。
然而,电影最大面积讲述的,完全是关于寂寞。
第一个寂寞的讲述,有关于母亲。
父亲是博物馆馆长,年轻时忙碌于工作,每天出门时都予妻子一个蜻蜓点水的吻,也仅是一吻而已。
没有任何温度与感情的成份。
心感被忽略冷落的母亲,只好转身就投入与儿子的游戏中,她举起手作枪,装作向儿子射击,儿子也配合地演出中弹身亡的动作。
她和儿子一起开车,有时让儿子开车她当指挥,有时她自己开车,而儿子当指挥……要说母亲这44年来的寂寞换来了什么,大概就是父亲在婚姻期间坚持着同步饰演异性恋这个角色,直到她死后的半年才公开真实性向。
第二个寂寞的讲述,有关于儿子Olive。
陷入丧父之痛的Olive是个插画家,因为悲恸,他将生活完全寄情于创作之中,但是那些画却不能隐藏他的心事,每一张速写的内容都是有关「Sad」与「Sad」与「Sad」,友人终于看不下去,提醒他pen & paper is not your friend。
于是拉着他去变装派对。
戴上假发,粘上胡子的奥利弗,打扮成聆听病人心理问题的精神医师弗洛伊德,也是在这时,他遇到了扮成哑巴的Anna,Anna一眼就看出了他不快乐。
正是由于这种心灵上的默契,两个的感情急速升温、铺展。
Anna也是一个寂寞的人,所以她说“对于快乐,我不是很拿手”,她不愿意接听父亲的电话,长年流离于城市与城市之间,公寓与旅馆之间。
后来,Olive邀请他与自己一同居住,并为她清理出一个房间,Anna看着这个房间哭了,那是面对一种突如其来的归属感所激起的泪。
但是,Olive并不懂这是为什么。
两个不懂表述爱的人走在了一起,却还是无法排解Anna午夜失眠时的疏离感,直到Anna选择离开,Olive才了解何谓思念,将爱犬亚瑟托附给父亲生前的爱人,飞去纽约寻找Anna。
直到站在Anna的公寓前,Olive才得知她从没离开过,一直在LA,但也是这一行,使他们之间的隔阂因此瓦解,彼此达到了真心相对的共识。
正如这部電影的名字《Beginners》,似在暗示在感情里,Olive是新手,Anna也是新手,而我们,全都是新手。
总要在经历过这新手般的一段人生,才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灵魂的归属。
导演Mike Mills讲故事讲得很妙,这表现在那条叫“亚瑟”的罗素犬前,亚瑟完全扮演了寂寞的寄托本身,他一刻不能离开Olive,去派对要带着它,去玩要牵着它,出门也要牵着它,否则它就会发出哀嚎,父亲的死,使亚瑟将感情完全寄托在Olive身上,Olive如是,一人一狗坐在公园长椅上那一幕,亚瑟对周围的环境毫不关心,而是安静地听着Olive说话,这种寂寞的相互寄托,看得人心有共鸣。
全片最令我深刻的,不是Anna看着属于自己的房间哭了,也不是Olive与阿瑟之间相互寄托的寂寞。
而是Olive从父亲生前的爱人Andy手中接回阿瑟的时候,他们的对话。
「是因为我是个同性恋吗?
你从没有联络过我,从没有探望过我。
」「不是……而是因为……我父亲太爱你了。
」在两人相拥而泣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崩堤了。
我一直很厌恶家庭。
我一直认为,家庭是统治阶级迫使个体屈从的政治机器,消磨个性追求鼓励自我牺牲的社会建筑,以根本不存在的爱情为诱饵将个体送进牢笼。
Beignners就是一个讲述家庭的故事。
SP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所以在这个终于开始回暖的星期五夜晚,我们相拥着看完这部电影。
Beginners里,没有简单的道德判断,没有对和错,也没有happy after forever的结局。
它只是充满温情与沉静的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没有过分渲染喜悦也没有刻意表现悲伤。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影子。
我看到了我的家庭。
我的祖父,我的祖母,我的父亲,我的母亲。
我想SP也看到了他的。
每一人都做到了他们能做的所有去维系一个残缺的扭曲的系统。
每一个人都做出了牺牲一边不着痕迹的发泄。
每一个人都为那个政治宣传里看起来美好闪亮的white picket fences割舍了那一部分"misfit"的自我。
所以我喜欢母亲偶尔展露出的困惑的悲伤眼神,喜欢她带着儿子夜游博物馆,用异常的举动发泄婚姻带给她的苦闷。
喜欢她最终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地沉默走到她人生的尽头。
我喜欢父亲讲起他的过去已经和他的过去纠缠不清的那一段历史。
喜欢他那些敷衍的吻,喜欢他讲述起精神科医生的沙发,喜欢他回忆起那些厕所里的性爱。
我也喜欢儿子,我喜欢他一直沉默而温情的陪伴,喜欢他试着藏起他的痛苦而选择去尝试理解。
喜欢他的旁观和笨拙安慰,也喜欢他说,他惧怕搞砸一切,所以不如从一开始就别让它发生。
我想起在本年度芝加哥第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坐在湖堤上,SP说起她的母亲和那时他的表情。
我讲起我的--没有看他,而是看着远处,密歇根湖和天空模糊粗糙的分界线。
我们都是有伤疤的人 - 这么说也许听起来过分矫情,但是我们也只是千千万万被家庭伤害过的人之一而已。
我们只是目睹过我们的父辈们截去不能溶入家庭的那部分自我之后留下的伤口而开始困惑的人而已。
首先说一下,并不是对《初学者》的剪辑和镜头很感冒,太过于简洁,略嫌清新,简洁得沉闷,像是看一段段的教学记录,当然这样的手法跟片名很般配,但我真的不喜欢,这片子分了三次才把它看完。
故事也简单,小时候与神经质犹太母亲单独相处的时光,成人时期与同性恋父亲的日夜陪伴,还有在变装派对上结识的金发演员女友,从这三段不同时期,相处对象的不同,相互作出对比,到底在一个人身上能学到的有多少,又有多少是穷尽一生也学不到的。
凡此种种,实在令我不断思考。
以前我的想法是,人们在成为一个大人(成年人)后,会做很多有益而且显得成熟的事情,例如:认真地工作,参加各种的社会活动,承担责任,实现自我价值,搞些发明或者创作,投入到相当稳定的恋爱中,建设家庭。
(好吧,最后两点未必每个人都做/需要)反正大人们不会再无所事事,毫无目的地活。
做无意义的事情,这些只是年轻人因为不够成熟而浪费生命的行为。
以上是我以前的想法,看到伊万和同伴去到处喷涂鸦,和演员女友无所事事地开车到处去,画不知所谓的插图。
甚至他爸爸沉醉与安迪的恋爱,还有去建设那些乱七八糟的同性恋联盟。。。
这些看起来都那么无用无谓。
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大人,但他们的行为都幼稚得很,像是一堆任性的小孩。
再纵观整个社会,每天看到的资讯都不是成熟的,大人们因为配偶的背叛而去淋硫酸,大人们因为工作的不顺利而去跳楼,大人们因为受不了挫折而走进了精神病院,大人们因为无聊而说谎造谣。。。
与我以前想的实在不太相符。
难道现在看到的人们就是大人的终极状态,现在我也是一个大人了,也没见得自己像预期中大人的状态,难道大人实际就是如此荒乱?
只是旧时家长对大人们的过度渲染,目的是使得小孩去仰慕他们,从而听他们的教诲?
唉不得不说我挺失望的。
以后能在现实中看到多点真正“大人”或者自己能做到一个真正的“大人”那该多好。
影片中还有一点做得挺到位的,令我想起父母的身后事,那将不会是一般的烦心。
要拥有真实,需要在反复撕扯中变得多么勇敢,才可以做到。
电影镜头零碎穿插,反复呈现人的欢笑,眼睛,悲伤,吃饭的样子。
都是个人化的求索,试探,内敛,孤独,却如同藤曼悄无声息爬满内心向外敞露的窗口,静静覆盖,在内心深处投下碧绿浓浓的阴翳。
也许繁琐细小的个体化的情愫,反而比大众信仰的信条更有这种缓缓沁入的力量,个体化的东西,注重一刻之间内心深壑中上涌的气流,它冲撞随意,却也湿润清洁。
大众的信奉往往更像一种解释,一种维护,人们信奉它是因为需要它遮盖缺口,需要它来把世界的运行,自身的行为说通说圆。
普遍的信奉是必需品,人们要,但未必真实渴望,或者深深认同,它不过是一种让生活继续维持运转的需索。
个人化的情感与陈述,反而更能引起普遍的回声。
同性恋的父亲在母亲过世,自己已经70多岁时终于出柜,但随后又发现身患癌症。
从小郁郁寡欢的他,看着父亲和年轻的男人相爱,一起聚会,一起跳舞,一起参加各类支持同性恋的活动;看着已经晚期的父亲对身边的人说自己正在好转;看着父亲买下大量书籍,衣物,盆栽植物,雇佣秘书帮自己整理多年以来的各种资料,文字,照片。
画面流淌而过,他反复问父亲:“为什么……”,为什么不告诉男友自己患了癌症,为什么买这么多东西,为什么告诉别人自己在好转,为什么不肯承认自己的疾病。
他的父亲只是笑笑,然后顾左右而言他。
父亲走后,他一个人住在那所冷清的房子里,牵着那条冷清的狗,自己也冷清地沉默着,工作,回家,工作,回家,没有聚会,没有谈天话,只是不断想起父亲的一切。
直到他遇见她,在狂欢人群中一眼看出他风趣伪装的女子,她不说话,她直接却又婉转,她眼睛灵活转动,知晓人心。
他们花时间相处,互相述说,了解。
她开始害怕,他失去的太多,自己填补不了;他开始心疼,这个总是行为诡谲,善于微笑的女子,也有自己独自承受的黑暗。
最终,他们依然相依,他开始理解父亲,知道生命尽头去做真实的自己,拥有内心真实向往的爱对他是多么重要。
他们都开始懂得承受真实。
这真实疼痛也卑微,但是除了这疼痛的肉身,和这卑微的人性,又要用什么相爱?
爱是剖析,它要人看到掩盖在被世界认可的壳之下的疾病,溃烂,虚妄,暗昧,它通过日积月累让这些东西一点点暴露,让人察觉一段关系中到底有多少其实是自己的幻觉。
但爱也远远不止这些,它更是这种解剖过后的宽恕,相惜,人终于开始学会,就算因为体察到人性的不堪一击而愤怒、失望,也不再想要去强行扭转,不再去刺激这与生俱来的创口。
人开始懂得好生相待那些漏洞百出的人,开始加以维护保全。
知晓他,或者她,都和自己一样,并不容易。
可见爱是与生俱来的情感,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要真正能够去爱,需要有能力察觉到什么是真实,不抱虚妄,摒弃幻觉;更需要强大的宽恕理解怜悯,去继续与维系。
Beginners,中文译作《初学者》,暗暗与我的理解有会通之处。
里面的男主人公,三十多岁,才开始渐渐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去爱并且承受真实。
与其在自己的幻觉中挣扎,不如一起开始积累与建设。
情节中引用《The Velveteen Rabbit》中兔子与马的对话,久久回味。
虽然疼痛,却仍然要选择真实。
一旦真实,没有丑陋,只有不理解的人。
讲道理的片子+小清新的画面+压抑的情感+一头雾水的看片过程=我是初学者
混乱又没劲 想卖骚却没成功 但是有些细节处理得还蛮好的
大爱Ewan McGregor女主角在无耻混蛋里面就已经很漂亮了,现在越来越有感觉了
温情又平淡的小品电影 狗狗是亮点
Ewan应该去拿奖
也许每个人都想遇到“老虎”,但最后却只有“长颈鹿”。对爱情对永远的无望,或许只是因为没遇到那只老虎。
安微博推荐,痴迷小细节,自言自语,设计的封面无人问津,回家途中还自欺欺人会好起来的……
基爸爱留情(港)【我要给港译跪下了
看过,没啥感觉
女主那句“他从没有放弃…”触动了我的心!爱不就是该如此么?永远不要放弃!永远不要停止去爱!!!…老爷子最佳男配,当之无愧!自打我有记忆以来伊万这么多年就没怎么见老!还是那么温柔,和夏目有一拼~ 那段恬淡、静谧的钢琴主旋律真美!听得人很舒服,思绪马上就安静了……
七夕宅着看爱情片吧。。帅帅同学推荐的。。姐表示看完之后一点印象都没有,囧哩个囧。。。
xiaoqingxin
从剧本,到director art,到production,就俩字,so french,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导演选择了melanie作为女主。但是剧本本身很薄弱,再怎么烘托都也投入不了情感。
剧情唯一的疑点是,像伊万这样的男纸不会被他老爸的gay蜜们馋涎咩
【太私人化了,没有影评可以道出我心里的感受,只在罗兰一颦一笑和伊万深锁眉间感觉心里潜流涌动。老照片、孤独的画、不会说话的小狗、钢琴曲、巴赫、隽永的光...叫我如何能不保持谦卑的态度,去学着爱和生活】
原以为是喜剧,落差真大。
法国电影有时候是“装逼”和“矫情”的同义词。如不是有我最喜欢的清新女主角Mélanie Laurent,是不会浪费时间在这种无聊电影的。
每一条次要情节都比主要情节好。
不太懂...
小文艺与小清新,小可爱与小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