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光影之前观影团的活动 映后可以有机会和刘泽导演进行交流!
正如谢飞导演的短评所说:“(电影)后半部加入了虚幻笔触,有些多及晦涩,影响了高潮戏的清晰和饱满。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也对电影虚构幻想部分的剧情有一些疑惑,便向导演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我:电影最后女主角躺在水面中央,您是想通过这个虚构场景表达什么?
刘导:我是想通过影像去建构一个女儿的内心世界,就是夏天和女主角的内心世界。
当女儿到了这一刻在面对父母亲死亡以后她的心境和内心空间是什么样子的。
当时在写剧本的时候去呈现出来我想像的应该是这么一种感觉,因为这里面其实我想传达一种情绪有窒息感有彷惶无助无奈或者是不知所从。
这其实是夏天重生的一个节点,在这之前水面床上躺着的就是死去的夏天本人,自己看到死亡,这是她自己内心的世界。
包括走廊里面回头的她整个眼神都是涣散的,她不知道如果去面对眼前的这一切和当下的世界。
紧接着回来的是两个夏天,就是一种徘徊的状态。
曾经她是有父母有家庭的状态下一直在生活,那么从此刻起变成了一个人,她要学着去成长,是一种重生。
我:一个稍微严肃一点的问题,应该也是幻想场景,就是夏天在给父亲哭着读儿歌的时候把氧气关掉了,这让我想起了伊斯特伍德的电影《百万美元宝贝》,女主因为打拳击负伤以后教练看到她极度痛苦的样子选择给她注射肾上腺素,让她体面的结束了生命。
这个就是在探讨病人与死亡的尊严,我想问一下导演怎么看待安乐死,通过这个场景是不是想表达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看法?
刘导:我稍稍的有一点暗示,我认为就是人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其实大部分时候人是需要一份尊严而活着的,当你所有的尊严都失去的时候而且尤其是很痛苦的时候那么你活着的意义何在,这可能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
在这部戏里如果只作为导演我本人的意图我更倾向于夏天真的关掉父亲的氧气,但是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是在咱们这里这个问题是不可能让你去实现的,所以我就刻意地把它处理成梦境来实现我内心深处的意图。
但其实我已经很克制了,我想把一个死亡尽量客观的去呈现出来,然后让观众根据自我成长的心境来判断这一刻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你也可能感觉到其实我没有那么明确其实这场戏有两个功能,一个就是夏天内心的心境,老夏身边所有人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在等待老夏的死去,等待死亡很残忍。
起初只有女儿一人是抱有幻想的,她期望父亲好起来,在之前我也有意识暗示了女儿的心境当她回到家照顾父亲,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逐渐趋同于身边人的想法,她认为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
那么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吗?
到她真正面对死亡的父母,那一刻她完全是一种懵逼的状态。
这场戏还有一个意义就是一个轮转,在这之前家里妈妈是家庭的一个精神支柱,到后面女儿把父亲裤子褪下去,母亲走出洗手间那一刻,女儿就接替了母亲,形成了一种轮转。
女儿变成了女人,变成了家庭内部的另一个精神支柱,她开始撑起这个家,她变成了另一个“妈妈”,另一个“东方女性”。
后面她整个行为就像照顾一个婴儿一样。
而父亲从婴儿到成年再到老年,最后到去世的那一段时间,他也回归到一个童年的状态,女孩在这一刻扮演妈妈的角色,父亲是孩童的状态,女儿帮爸爸读儿歌,哄他入睡,就和照顾小孩一样帮他照顾屎尿,这场戏也有这个意义在里面。
导演最后也解释道他是想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的情况来探讨当下社会关于老去死亡和生命尊严的意义。
映后交流
导演签名
该影片讲述的是女主角夏天回到老家工作,为了帮母亲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进而生发出整个家庭围绕父亲而产生的焦虑和重压,并重新审视生存和死亡的意义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她站在医院走廊,大夫跟她说完话。
她颓然地走过来,迎面走来一个老者,好心劝解她:“姑娘,咋地情绪不高,一个人看病也没人陪?
我告你,生病并不可怕。
”她说:不可怕,爸,咱回家吧!
夏父得了老年痴呆症,他离不开人,已经渐渐不认识人,会走失、会大小便失禁。
偶尔清楚时,他会对家里人说“对不起”。
夏母独立照顾老伴,含辛茹苦已经十几年,满头白发,面容清苦。
大女儿夏花,已经成家生女,工作家庭的负担让她腾不出手来照顾夏父,只能用钱来弥补对父母的愧疚。
小女儿夏天为了帮助母亲照顾父亲从外地晋剧团调回本地工作,和已婚男人结束了夹缠不清的情感,母亲担心她30岁了没有男朋友,会受家里拖累,感到焦虑
夏母带夏父去寿衣店拿定制的寿衣,老板打开大红包袱,夸耀自己的寿衣做工好。
夏父的是古铜色缎面,绣着金丝福寿;夏母的是枣红缎面,绣着金丝牡丹。
夏母打开寿衣在自己身上比划,表示很满意。
她说衣服也认人,要拿回家沾沾人气。
夏父这会子忽然清醒了,主动抱起那一大包袱寿衣,两个人平静地回家。
好像去逛的是菜市场,平平常常买了一大捆葱回家过冬。
夏天晚上下班回家,经过楼道,听见哭声,她本能的恐惧与排斥,吓得缩作一团,来到自家门外,听到母亲的声音,隔壁的李叔昨晚在睡梦中去世。
是前世修来的福气,那是一种幸福,夏天似懂非懂,却不那么恐惧了
夏天跟闺蜜向红一起淋浴,向红心疼夏天因为照顾父亲,前男友和她分手,夏天看淡得失,一副顺其自然的样子夏天闺蜜向红婚礼现场,夏天遇到高中同学秦牧,俩人产生爱情,因为各种并发症,一家人不断地出入医院。
病情的加重,让夏母只能坐着轮椅。
夏母在帮爸爸洗澡时,奈何她实在是抱不动爸爸。
在卫生间门外等待的女儿终于忍不住冲进去,一把褪下了爸爸的裤子,那一秒,两位老人齐齐爆发出了绝望难堪的哭声。
女儿那一下,也褪掉了爸爸作为一个父亲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夏母哭着走出去,交给女儿打理,仿佛是完成了一次交接。
有次秦牧跟夏天来到夏家,碰巧夏爸把屎拉在身上,夏母扶夏爸去厕所,深感疲惫,她又不让夏天上前帮忙,认为男女有别,夏天就守在厕所门外。
当母亲扶不起父亲时,她就去帮助母亲。
夏母见此,忍不住骂夏父。
“家里一天不是屎就是尿,我是不是上辈子欠了你的?
”,夏天姐姐过来数落母亲,夏母和大女儿争吵。
“给了钱就不用伺候了?
”
夏天怕母亲生气又犯高血压,就过去阻拦姐姐,厕所只剩夏建国,秦牧就去帮夏建国擦屁股,夏母看见了,要秦牧出来,秦牧出来就到厨房里呕吐,夏天就要他先回去了,之后秦牧就再也没去过夏天家里
夏母喂夏父吃饭,他不吃,还随手打翻了夏母手里的碗,夏母求夏父不要折磨她了,夏父不想连累家人,他说了一句对不起,拿起一把叉子插进了自己的脖子,他没死成,被推进了抢救室。
被送进医院,夏天日夜守候病床边,依然念父亲年轻时的日记,在那些文字里,他是一个好好过日子的男人,羞涩又深情,自尊心极强。
然而看着眼前这个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人,她终于发出了喟问:“老夏,你这样也很辛苦吧?
”甚至萌动了不可说的念头。
秦牧收到夏母的信息来到医院,跟夏天久别重逢,画面转眼来到夏天跳舞上班的晋剧团,夏天上班,夏母在病房,夏父要老伴带他回家
夏天下班来医院,发现父亲病床空了,她一直追到老宅,看到父母俩人的遗体并排在一起她没有哭,镇定妥善地办完了葬礼回到家,在家里她看到,父亲起身来迎接她,母亲在厨房做吃的,没过多久,她意识到,家里并没有父母,只有墙上的钟声在嘀嗒嘀嗒地响着
这部作品使我很好地体会到了当代艺术作品与观众产生的互动性与交融性。
周围叔叔阿姨的对电影的反应扩充了一些电影本身的寓意与内涵。
所以这是一次非常棒的观影体验。
这是现实主义题材类的电影优势。
从作品内容上看,我特别喜欢三次“换裤子”的情节设计。
第一次是妻子换裤子,父亲在哭,这表现出来夫妻关系中丈夫对自我能力丧失的痛苦;第二次是女儿换裤子,父亲和母亲在哭,这表现出来亲子关系中父亲的威严形象的崩塌和母亲脆弱心理的完全暴露;第三次是秦墨换裤子,夏天在哭,这是恋爱关系中女性独立形象的塌方。
当然。
如果最后一次换裤子改为换尿不湿或者纸尿裤,会强化剧情递进性,与医院里护士/医生教母亲和夏天叠隔尿垫的情节呼应起来。
但是我觉得有一些小细节可以完善一下,比如:小学课堂上历史老师说下课的节点可以加一个下课铃的音效,这样可以削弱演员的表演性增强他们的信念感;另外夏天第一次去秦墨家的时候从秦墨父亲与秦墨的对话中,观众了解到秦墨与夏天已经交往五六个月了,但是整部影片观众都很难通过服装的季节变化或者室外环境特写镜头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性;如果夏天对秦墨解释父亲有“阿尔茨海默病”会比“老年痴呆”更温和一点。
还有还有,我很冒昧地猜测导演一定是很温柔,因为无论是婚外恋还是养老送终的问题,导演都处理的很清淡,让我想到了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
当然,我不否认这只是导演的青涩的习作。
这部影片很nice ,成功塑造了一位迟暮之年的妻子形象,一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形象,她坚强又脆弱,是爱情和亲情、责任驱使她守望着自己的灵魂与家。
还有夏天, 她给我的印象很深。
夏天因照顾父亲而辞去原本的工作回到本地晋剧团,80后的她仍然单身,只能通过迷茫的未来给自己希望。
当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时,却因父亲的特殊情况而遇到阻碍。
这个善良的姑娘为了亲情毅然决然地放弃爱情,尤其是在父母双双离世后,孤独感与无力感渐渐完全笼罩了她,结局还是充满遗憾的。
看完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符合人们对传统中国式家庭心理期待的影片作品。
我之所以这样觉得是因为不论从家庭成员到人物心理特点还是家庭情感的处理都十分传统、深沉。
从片子的细节来看的话,夏天的父母把老年人的困苦从到到尾地展现了出来。
父亲的阿尔兹海默症把一家人的生活带进迷茫之中,只有走出黑暗才能重新获得生活的一丝希望。
大女儿是现代子女面对养老问题只是用钱来解决,这在中国当下是一个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相较于姐姐在家庭中关爱的缺席,二女儿直面对原生家庭中的痛苦,比较设身处地的为父母着想。
我觉得影片中的隐喻更多是她的心理诉求吧!
电影角色塑造非常6演员演技没的说。
夏父与夏母是老年群体的典型代表,夏爸爸不但老年痴呆疾病生活无法自理而懊恼,就连自己心灵也饱受困苦与折磨,看的我抹了好几次眼泪。
老人极力控制自己失控失态的行为,当独处清醒时,他为自己的行为一遍遍地忏悔。
他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也不想让亲人因自己的病情而痛苦失落。
唉出于人性的尊严和对家人的爱,他选择了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幸好在及时救治下,没有离开人世,没想到却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病情,剧情反转最终还是与世长辞。
夏父的形象鲜明生动,我很喜欢!
这个角色代表着饱受疾病折磨的老年群体的形象。
来处是归途做人不能忘本!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最接地气的良心作品,山西一个普通家庭在因父亲换上阿尔茨海默症打乱了平和的生活,女儿、母亲和亲人面对这场变故扛起应有的责任!
怎么说呢?
这是一部涉及生死话题的电影: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样家庭伦理的题材我本人是非常粉的里面有特定视角进行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塑造,映射了广阔的社会群体,主题蛮给力的!!
上周日参加了电影《来处是归途》观影会,我非常喜欢,可惜广州市区没有任何排片,惟一的影院都得到顺德交界才有。
豆瓣上有不少骂声,说片子讲了很多问题却没有聚焦,蜻蜓点水,我则不是这么看,毕竟没有谁家的生活天天都是tvb电视剧吧。
何况,其实刘导演已经表达了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素养与基础了。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患、病患长者与照料者所衍生的问题,包括不记得亲人、容易走失、大小便失禁、流食、轮椅无法上楼得靠背等等,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真实,恐怕是得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拍得如此全面吧,你完全可以当纪录片来看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个过程,在中国不被伦理和法律所允许的安乐死问题,其实对于患者本人和家属都非常需要和有用。
而戏中的长者非常平淡地接受着这一切来自命运的安排,寿衣早已备好,并“策划”好了应该如何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回到来处。
不淡定的反而是女儿夏天,如果那一刻她真的把父亲的氧气关掉,父亲舒服了,她也解放了,但下半生也需要面对故意杀人罪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这种纠结,恐怕是很多键盘侠所不能理解的。
而这下其实她已经有点抑郁状态了,也希望社会上有更多人可以给抑郁症这个群体多些理解吧。
影片去除污名化的,还有“婚外情”,希望大家少一点指责与批判,其实不过是一段经历与其它亲密关系相同生命周期的感情罢了。
虽然母亲一直劝说着不要碰结了婚的男人,爱情就像煮菜要控制好火候,但夏天就是追求着那种荷尔蒙带来的快感和激情,这是一个女性基于自由的选择,这是在影视作品和大众传媒中,少有的有女性的声音,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性需求和欲望,很赞!
当然会令不少观众感到不适,试问如果那句话出自一个直男口中,是否会变得顺理成章很多?
夏天、秦牧、“渣男”的爱情观在某种程度上映射着时下年轻人的快食面爱情,因燃点的欲望+催婚压力而在一起,夹杂着买车买房的压力,再因现实困境(婚外恋、夏父病情等)而随手可“该扔的都扔了”,与父母辈那种相伴一生,携手而去的无性别灵魂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导演也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只是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供大家自由选择。
不过这也是有点理想化的状态,现实中很多这种体制内办公室恋情(无论婚外还是单身),更多的是互相满足利益需求,与权力关系息息相关,性满足反而变成了次要的存在。
说到权力关系,在影片中提到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领域的权力关系,撞破了领导与同事“好事”的下场是被扣上莫须有的污名帽子,当权者随手就可以左右一个螺丝钉的前途,这事时至今日还是可以如此“成也萧何败萧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所以闺蜜夫妻要想尽办法去讨好领导,送礼不够,还得想是不是要去给领导的母亲当护工。
在现实生活中,远比影片更残酷。
第二个层次是私领域的权力关系,全片都是女性撑起一片天,既要工作也要照顾家庭,秦牧想帮忙却还是生理性不适。
这不是赤裸裸的现实么,多少家庭里的男性只需要等吃就好?
嗯,这其中还点出了长者性需求这个议题,哪怕是患病中的迟暮直男,都很希望可以得到性关怀。
虽然有点刻板印象了,但不能不说这是现实,直男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哈哈哈。
也许是我过度解读了,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一段,在青梅竹马的闺蜜结婚那一刻,夏天除了高兴,还有失落:“过去她説‘我們’都是指我跟她,今天之后,‘我们’代表的是她和老公,我有點不適應。
” 导演说他没有想过要表达同性恋,至于这是什么情感,你们看完自己判断好了。
反正这种几十年的感情也不一定必须有个名称,更加像是一种习惯吧,也许就是从此灵魂缺了一角。
不得不再赞一下导演的乡土情结,他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所以片名是《来处是归途》,吃山西地道的食物,职业是晋剧演员,死去之时也要回到老屋,希望呼吁大家多回到家乡去。
片中老人们说的是地道山西话,年轻人却不说了, 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方言退化现象。
我相信对于广州人来说非常熟悉,有多少广州土著家庭的零零后一代连听懂粤语都成问题了!
而我们这座十二年前经历过粤语保育散步的城市,却没人能把这种状况如此拍出来,此处我强烈心痛了一下。
刘导演说,他拍电影不为赚钱只为圆梦,我听着就觉得心疼,投进去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虽然有情怀,但没人想扔钱进咸水海吧,我想这大概是独立电影导演们的阿q精神,然而我还是很希望多些人能去支持一下,目前这部片子的票房和排片都不尽如人意,我想大家会觉得值回票价的!
这部片子里面的镜头和语言让人感觉很温馨,有点纪录片的感觉!
内容以家庭叙事为叙事核心,聚焦家庭问题、婚恋问题及生存问题,还有社会老年群体的心理困境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
真实的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啦,还是很能get到我的小心心的。
制作水准杠杠滴演员演技在线,特别是山西话剧舞台的老演员yyds!!还有导演把家庭单元住房内的众多场景调度得蛮到位的。
真诚、动情、深情成为观众感受最深的关键词,属于看完不后悔系列哈!
其实我原本已经忘了的那些离我们而去的家人记忆,没想到在这部电影中被唤醒了,飙泪
《来处是归途》中这一晋剧片段取景于山西省京剧院。
通过影片中的晋剧戏曲片段的猜测,导演有意通过戏曲人物的死亡,给予了人物夏天戏曲视角的死亡。
也通过这次死亡,父亲在家戏曲的声音少了。
以戏曲写意的手法,暗示了影片的发展,与人物的转变。
而更有意推测的是,常理来说,当夏天一系列,手眼身法步的高难度动作,及僵身倒地的那一刹那,应该全场沸腾,鼓掌叫好。
可导演给予的是全场的沉默。
只要父亲在家,就有晋剧响起,贝壳的换台寓意着家庭的不和,母亲与姐姐的抱怨后,背景声中的戏曲更是出现了晋剧旦角的哭腔。
喜欢最后既现实又魔幻
依然是垮。时间过去久了,就会记不得当时发生了什么。如果非要比较,这部以及那部《故乡异客》和同时期的《小伟》相比,后者更胜一筹。
整体完成度不低,藏了一些私货有想法。喜欢这个调色。
#PYIFF 看之前对片子不太了解 看的过程渐入佳境 长镜头+松弛的表演+阿兹海默症话题 最后超现实来的有点晚了但总算是等到了 想起来哈内克的《爱》低成本加一星鼓励。
完成度很高,探讨了老年人面对死亡与尊严的问题
7.0 好怪,一切都怪怪的。崭新且局促的家庭场景,莫名其妙的泳衣洗澡聊天,还有女主明显在这个家庭里出戏的标准普通话…
C+不错的,一些长镜头的设计真是用心了,表演上面稍稍有点拖,视角和想要说的东西有点太多了
3.5
拍本土家庭题材剧本能不能先回家给妈看看?多少也符合点现实生活,太尬了…
我吐了,这tm的拍的是个啥啊,我tm第一次看了半个小时后就愤然离场,演员演技尬到脚趾扣出马里亚纳海沟,台词离谱到奶奶家了,无语透顶了🤮
整个太书面化,前半段关于老年痴呆对家庭(尤其是两个女人)的影响与后半段关于死亡的话题几乎是断裂的,且前半段未能点明年代所以导致一些东西是反常识的。其实结局在老两口一起做寿衣那儿已经能猜到了,各个诗意片段单独截出来都还可以,但放到这个故事节奏环境下略显生硬。
哎,生活的无奈还是拍出来了,可太过刻意。这片子里就没一个好男人。
独生女所面临的老龄化家庭重担,成了阻挡生活向前的荆棘,然而亲情无法斩断,爱情只好多余。饰演父亲的老演员功底出神入化。
看这电影想到了姥姥,偏瘫之后一摸一样。还有再加上山西方言,真的是。
镜头很分离。结尾太玄幻。山西佳作。女主瘦版刘威葳。
尚有来处,只剩归途!
比较陈旧,不是在技法上,而是在观念上。能够感受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已经尽可能藏拙了,但在吃饭还有护理等戏份上还是有点露怯。另外为啥我下的版本还有马赛克?院线版不会也有吧……就大离谱。爷爷之前就是老年痴呆个人生活无法自理,不认得人,还把全家人累得团团转,所以片中的情节都特别能理解,但是情绪上却有点无法共情。还是拍得太浅了,尤其是母亲的角色,着力点远远还不够。
第一次电影节观影,电影一般
三星半,比好多看着文艺范儿十足但莫名其妙的片子好多了。起码很踏实认真地讲了一个故事,塑造出几个很鲜活的形象。影片是关于阿兹海默症的(不止于此),前面半小时比较中规中矩,像一个传统的家庭亲情影片,略显老套。不过剧情很扎实,演员非常到位,令人感到真切可信!后半段开始加入进幻想的场景,让影片一下丰富灵动起来——快到结尾的地府一瞥和女主站在满是水洼的旧房子里,意象出人意料且值得玩味。影片对死亡的认识理解还可以做得更深,不过已经是让人可以唏嘘回味的作品了。
散漫而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