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老是在找戏看,十分剧荒啊!!!
我想电视剧呢?
就是经历一种情感,而不太倚重思考的生活。
我们除了工作、学习(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种理性的生活),还需要一种情感生活。
和家人、朋友一起吃饭喝酒聊天,就是一种最完美的情感生活。
但是我并不是,也不太能常这样做的。
所以对我来说,看看电视剧就是经常的情感生活了。
我感觉这是最简单,最便捷的情感生活了吧。
赵导的戏我看过几部,而且都觉得挺好。
所以当我在逛爱奇艺的时候,发现青年医生这部戏,真真是极好的。
因为我看戏,就是经历一种情感,所以剧中的医学漏洞、广告泛滥我也就不太关注,或者刻意忽略了。
这部戏我现在想到的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关于“爱的能力”。
在我看来这部剧中人物大多数人都缺乏爱的能力。
最明显的就是欧阳和沈青川!
他们两个人从一开始到最后,对于欧阳来说,除了美好的初恋,其余的种种选择可以说都并不是因为对于沈青川的爱而做出的;对于沈青川来说,我体会到的是,他只是在死亡中觉察到了爱的需要,但是他并没有学会爱的能力,他仍然只是一个爱的初学者。
还有一对就是赵冲和艾小天,我想在剧的最后他们也还没有体识到自己的爱吧。
这种不体识和不认知,对于这对活宝来说,真是一种童话中的可爱人生。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还在爱的这条道路上学习着,这滋味与生活中慢慢弥漫。
其实还有像王博、裘院长、李主任这些人也都在爱的道路经历挫折,打转,也在学习着。
爱并不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事物,她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
也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爱的能力,或者每个人爱的能力也有好有坏。
我们需要去学习,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意识到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来说,我们所拥有的爱的能力都是不及格的,你要在你的生活中学会爱和被爱。
在青年医生这部戏中,有一点我还想提到。
那就是我们不能把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看作消费关系、金钱关系。
患者提供money,医生提供service!!!
这是一种扭曲的关系,是市场化下最大的误会和错误!!!
医生有职业操守,而患者则应心怀感恩。
这样或许在病痛和死亡之间还会有生命的美好。
最后吐槽一下,程俊的表情,我发现他在这部戏里老是抽抽,一会儿嘴抽抽,一会儿脸抽抽,一会儿眼也抽抽。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九斤老太最大的不忿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儿子八斤到孙女就成七斤了。
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很多人也有这样的忧虑,当初80后初入工作岗位时,很多人都怀疑他们能否承受住当下的社会压力,然而随着80年们开始为人父母,这些忧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散。
然而,这并不是说怀疑就不再有了,只是这些怀疑由80后转移到90后身上,所谓80后是疯狂一代,90后是脑残一代的说法也不无市场,或许这种担忧过几年还会转移到00后身上。
其实,这种不信任感并不是针对年轻人能力的,而是三十年来相当优裕的生活使大家普遍对新一代的社会责任感与抗压能力存在担忧。
毕竟年轻一代从小基本就处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当社会要求他们成为顶梁柱时,他们能否给出正确的答案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杞人忧天,无论哪一代人,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他们都能学会适应这个社会并做出新的规划。
由赵宝刚、王迎执导,任重、张俪、张铎、王阳、杜江、张佳宁等偶像明星联合主演的《青年医生》就是这样一出反应当下青年人成长的故事剧。
对于从小就一直在学校的孩子们来说,职业其实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而无论在书本上学习了多少理论知识,他们对于自身所要从事的职业其实是相当模糊的,有关职业的责任感与道德感同样是似懂非懂。
《青年医生》真实地反应了这一特点,尽管在实习之前邹倚梦(周放)他们在院长的带领下举行了宣誓仪式,可事实上他们还远没理解医生这一职业。
实习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既是对所从事职业的理解,也是实习者自身开始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存。
赵冲(杜江)或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最初百般逃避当医生,甚至不惜为此挂科,到后来真心实意地爱上这一职业,赵冲的转变就是一部成长的历史。
艾小天(张佳宁)或许没有赵冲那么极端,但同样对医生这一职业懵懵懂懂,想学妇产科也只是凭着一腔想像。
即使学霸级的邹倚梦也没有对未来的清晰认识,想学眼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近视。
可以说,这是每个将踏入社会的学生的写照,心里有无数个梦想,但对现实却缺乏足够的认识。
即使他们的实习导师,如青年医生欧阳雨露(张俪)他们,虽然对医生这一职业有了足够的认识,也能熟练地进行各项业务操作,但他们内心深处还没有建立起对医生的足够认同感。
欧阳外表的冷酷与其说是一种个性,不如说是并没有完全融入到这一职业中。
程俊(任重)和王博(王阳)的竞争也显露了这一点,当然通过竞争他们很好地弥补了自身的缺陷。
尽管实习期并不长,但却是年轻人气质蜕变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他们开始尝试作为社会个体来承担自身的责任。
当初曾经带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等到半年实习期结束后发现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变化,或许这就是社会对个体责任感的塑造。
《青年医生》真实地反应了年轻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让我们看到当下的年轻人有足够的能力来承担他们该承担的责任。
前段时间又回看了一遍,当时写的一点感受【深夜唠嗑】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最近重看了14年赵宝刚导演的《青年医生》,有一集专门讲到因为医患沟通不当和互不信任,最后阴差阳错导致了病人的拖延治疗和不幸离世。
病人家属紧接着起诉主治医师,甚至利用商场谈判录音手段,在医生没有防备时记录谈话,断章取义并以此为据。
这种结果令人唏嘘,也发人深省,不知道什么时候家属开始怀疑医生的专业,仅以资历高低就不相信医生的判断,从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同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医生也在担心一句话的失误就会招致病人的不满与猜忌,不愿意招惹麻烦,而把决策全推交给家属,殊不知在救治过程中最具客观科学性的判断只有医生的判断。
赵宝刚导演的“青年医生”正在热播,不过看到好多关于青年医生不好的话题,基本上都是批判“青年医生”演绎的是如何的不规范,如何的不真实……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你不能用专业的角度去审视,去衡量非专业的人士,更何况,你们在医院呆了一年半载,就是专业的吗?
你们是学医的,难道就敢说自己是专业的吗?
我不这么认为,你们只是懂个皮毛,只是比普通人多学了一点儿医学常识而已,仅此而已。
再者说,拍电视剧是为了什么,不就是揭露社会现实吗?
不就是反应当今社会现象吗?
不就是想要表扬或者发扬某种精神吗?
不就是想传达某种美好的愿望吗?
不就是想要给那些迷路的人给予忠告吗?
………………你们有什么资格去评判演员的非专业?
一部好剧。
实在,着眼现实。
充满了正能量。
特别喜欢程俊这个角色。
他的工作状态:忙,急诊室情况多事情杂,很多事都要他负责任。
首先,很高的职业素养,各种各样的病情伤情都能应付自如,而且对医院的工作流程、大小杂事也熟门熟路。
王博刚当上住院总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程俊教他的。
另外,在高效地与病人沟通这方面,程俊也做得很好。
(PS:沟通方法的重要性,有一段故事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一位老太太把老伴送来急诊室,本来需要马上动手术,王博去找老太太沟通,但是老太太迟迟不敢拿主意,最后因时间耽误太久导致病人死亡,发生这样的悲剧,医生的沟通方法也是有责任的。
)职业素养既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东西,也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
其次,他不二,懂得人情,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
这也是高效沟通的必要条件了。
然后,他有一颗仁爱之心。
为别人着想,想着帮别人解决问题。
尤其是他帮夏可欣完成婚礼,不仅仅是有爱心,更是有勇气有魄力。
最后,我最欣赏的,他有胸襟,坦坦荡荡,做真实的自己。
他不伪装。
很少有内地片子能让我看完,这部是其中之一,当然,并不是说它就是好片子了。
'只是相对于神剧来说这部片子还算可以。
我看电视电影从来不记演员名字,所以对于演员的过往演技从来都是不关注的,只是单从剧中的演技来评价。
本人不是医学专业的,所以这部电视剧中的医学角度不做评价,即使如此,对于第一集中的赵冲门门不及格仍然上临床的设定表示无语。
从演技来看,我认为剧中主要人物的演技都是不过关的,尤其是程俊,欧阳,艾小天,赵冲,张军。
稍好一点的另外的人也就半斤八两。
其中演技最好的我认为是23集左右出现的那个企业家。
至于其他的比如一个病人所有的医生甚至主任都出动,我觉得是有些不合理的。
说完缺点说优点。
整个剧关注的焦点就是医患关系,这一点十分明确,所探讨的话题也是比较深刻的,不仅仅从病人的角度,也从医生和病人家属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这一点比较好的,尤其是企业家那一段我觉得十分的精彩,另外对于医生接不接受病人及病人家属的礼物也进行了探讨,这点不错。
另外有句台词。
“美国的院前急救成功率能达到27%,而我们中国的只有不到5%”,很让我'震撼。
总体来说,这部电视剧还是可以看看的。
现在咱们国家拍的医疗剧能不能先让导演去学习下相关的基本知识以后再来拍?
看看《青年医生》里的医生们,精装的彩色墙壁办公室,医生护士个个带美瞳,小护士那指甲留得,啧啧,跟梅超风似得;那白大褂白的,我只想问问用的是那家牌子的洗衣粉?
嗯?
赶明个我也用来洗洗我的;查个房用Ipad,我去,全中国您给我找几家出来用平板查房的医院;小实习生租房都能租到高大上的社区里面,我了个艹您这的实习生都是富二代吧??
一小小的实习生竟然直接跟医生说let me go!!!!
哈哈哈哈哈······我真的笑了你们家实习生能独自上手?
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你能上手?????
上手你大爷!!!!
急诊科是没有最起码五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大夫能进的??
我去,真想不通这玩意拍出来是搞笑的,还是用来秀下限的。
总之这部电视剧就是一群逗B之间的傻B故事!!!!!!!!!!!
我觉得我受打击了,之前看过心术。
忍不住会拿他和国外的一些医疗片子作比较,觉得还是有差距,还感觉有点遗憾。
但是相信还可以更好的。
可是这部青年医生叫我彻底无语了……身为医疗剧。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难道不是他们的工作日常么?
为什么连最基本的医疗知识都不具备?
难道连个医疗顾问都没有么?
里面的诸如药剂的使用,急诊步骤,等等全部错了,更别提医院的规章制度,细节一堆.........剧中漏洞都得像筛子,补都补不过来。
只能说赵大爷应该是没拍过此类剧本,但是我个人真切希望有志导演在拍摄某些行业题材之前先把基本功课做好,不然,劳民伤财不说,自己的声望也会受损,最起码下回再有赵大爷的片子上来,我也要考虑一下才能决定看还是不看了。
周末无事,闲着重看《青年医生》。
十年了,依然觉得这是一部真实感人的好剧!
每个主要角色都演的非常棒,任重、王阳,张俪,张佳宁,杜江,周放等的演技确实令人信服,特别是任重和王阳演技有老戏骨的风范。
豆瓣上的人真该反思一下自己,真不该有这样低的评分。
赵宝刚导演的戏大多数还是很好的,能够对年轻人的三观起到指引作用,提供了很多正确的价值观!
每一部医疗剧如果细究里面的医疗细节的话,都能找出不少的不符合现实的东西,个人觉得不必过于计较这些。
一部剧重要的是剧情和演出以及能带来的社会意义,相对于这些来说,其余都是次要的。
这类的剧越多,对未来更好的医疗事业也会更好!
《青年医生》真的是赵宝刚导演的作品吗?
那他的用意何在,如果说他是想改善如今医患之间的尴尬局面,那真的是弄巧成拙了。
越抹越黑。
像是给医疗界做了一次失败的公关。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在课本还是考卷的阅读材料读过一个小故事,大意就是说为什么我们在很多公共场合随处可见诸如爱护环境的标语,可仍然能看到满地垃圾。
而自己的家中不需要张贴任何提示也能随时保持整洁。
正如“解释就是掩饰”确实有理可寻。
就像这部电视剧,把社会上对医疗机构的矛盾一条一条罗列出来,硬是拼上去凑成了剧情,台词更是刻意,怎么看都是一种讽刺。
先说那三个打酱油的实习生吧,整天没看到干什么正事,竟是知道八卦医生之间的私事。
其中一个自称学沫,门门功课没过也能参加实习。
虽然他是资质聪明有潜质,可怎么说也是和人命打交道的职业,是不是该严肃些呢。
自古就有俗话说穷人最怕生病,为什么呢,不就是怕没钱医,怕一看病就得花上一辈子积蓄。
当然这种不安全感不能全赖医院,是社会本身就缺失对弱势群体的保障。
可电视上配的剧情是先治病后谈钱,还有医生偷偷的私下治病不收钱,甚至有富二代实习生让老爸花钱买下患者的小车,让患者有钱交费。
这能不让观众吐槽狗血吗。
有时候觉得,我们国人的思想真的很费解。
我们寻求的安心并不是技术的先进和成熟,反而是“关系”。
不管是买东西还是看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有没有熟人,一听是某某介绍的,心里就踏实了。
说到这还得提一个敏感的话题“收红包”。
我自己就有亲身经历过。
那时候我父亲身体出了些小状况,需要动一个微创手术。
先插播一段关于我的蓝色性格,蓝色性格的人如果生病,一定是先百度翻书各种查资料,能自疗的决不看医生。
就是什么事都要自己弄个明白。
比如上星期逛街的时候买了瓶面霜,当天晚上就把卡尼尔的产品和企业文化研究透了,连为什么退出中国市场都要挖出来看。
说回正题,理所当然我把父亲的状况能了解的都了解透了,可父亲肯定也不会信我这一套。
然后是父亲的好朋友介绍了名当地的诊所大夫,再经他介绍到了市某医院。
然后我们就享受了一次插队待遇。
父亲康复出院后,立马拉着我去拜访了那名诊所大夫。
当时我因为担心会不会有后患,问了些关于病症的问题,尽管我基本上都百度过了。
我看着他进到内屋后,查阅一本厚厚的书籍,再回到外厅敷衍的回了我几句专业术语,说:没什么问题的啦,有问题随时给我电话。
那语气和态度让我很不舒服,也许是过于关心父亲吧。
随后我们起身要走,父亲从上衣口袋掏出了红包塞给大夫。
大夫也很娴熟的收进了抽屉里。
我没有和父亲争议什么,尽管我心里很不痛快,像是被讹了一样。
但是我知道只有这样做,父亲才有“安全感”,比起排队挂号等一系列程序和看医护的脸色,这样能令他舒心。
当然我们家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我也没有问那个红包里塞了几张,但是我知道那几张对父亲来说有多不容易,那意味着多少农活。
我相信不是每个医生都会收红包,但只要还有一个人肯收,像父亲这样的群体就会把这当理所当然,他们已经不知道正确的程序应该是怎样。
而电视剧?
肯定演的是拒收啦!
我也有学医的同学,有朋友是医护人员,我相信大多数的“白大褂”依然秉承救死扶伤的职责,满腔热血的坚持着对的事。
我愿意去相信社会的美好,只是有几个“调皮捣蛋”的,或许我们应该试着找到监督和修正的途径。
或许宝刚导演就是想激发这种热血,让医护更尽责,让患者更安心,让大家明白理解很重要。
可惜,拍得真的不好,起了反效果。
比起来,我想起几个月前看的韩剧《doctor异乡人》更能突出医生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老说韩剧很泡沫,以前的确是。
近一两年内,不得不对韩剧改观。
无论是讲述医生、精神病、警匪还是保护总统,都拍得很不错。
首先剧情很浪漫就吸引了一群年轻观众,其次真的能看到和学到一些知识,哪怕精神粮食也够了。
也可能导演是在画个蓝图吧,未来我们的医疗机构但愿能如电视剧演的这般让民众受益。
也希望国内电视剧加把油,拍更多好电视。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加油,就当为更好的自己吧!
虽然有错处,不管怎么说我和我妈都还是看完了,老妈很喜欢杜江这种男孩纸。王子文客串的小姑娘不错,乔老板还串了个好男人。从欧阳和沈在一起开始我就觉得这俩人长久不了,好吧最后果然掰了。。。就这样,无聊打发时间看看,谁让那段时间没电视看呢。
我觉得挺好看的呀。。。
看得出导演想要说些什么,可是往往只有标题而无内容,再有就是太粗糙
挺有意思的。
好看
不要苛求那么多的话,其实还是一部可以的青春剧,也只能算青春剧,当然……去掉所有的植入广告一定会更好看!
没仔细看
演员都是好演员 但剧情真的是假大空 没有内涵支撑不住 里面的人穿上个白大褂就像走上了T台
看过2.5遍,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医生题材的片子。学到了很多医学常识,并且真心敬佩我们的白衣天使们。
各种医科生的吐槽看的好爽,只看了吐槽。匆匆掠过第一集
大妈比较喜欢的剧,医学剧情太过薄弱了,要是能请个医学顾问专业点就好了
演的很呆,看评论说不专业,但是搞笑。追着看了好几集,发现很有剧情,还感人,赵宝刚就是赵宝刚。排除掉赵冲的演技和广告,这剧集完全可以四颗星,某些豆瓣的人就少装点比。
看帅哥美女不错的!
救救孩子。
赵宝刚我就想问问是他妈谁给你的自信拍着这种所谓的青春片,还几把一部接一部。
我觉得还挺好看的阿……
一集弃。作为一个还算和医有关且看过比较多医疗剧的人来说,临床研究生不会穿刺的开头也真是醉了,门门挂科还好意思当急诊医生这三观不对吧。听诊器不是那样挂的喂!白大褂能不能把扣子扣好,不要紧身,头发扎起来。更别提OP的单薄和急诊的BGM这么敷衍,注定了国产剧还要继续悲剧
张俪确实挺让人惊艳的
还行吧一般般
2014-11-18 又把主题曲听了一遍之后。看过好久了,却一直留在“在看”里。沈青川(终于想起这男的名字了,错,是又看到)最后的理性很怪。好像是为了凑剧情。 生活就该是这样。遇见赵冲这样的男人就嫁了吧。喜欢任重这样的射手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