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能够引起我的共鸣,它对我来说就是一部好的电影。
生活就是如此,没有跌宕的剧情,但你需要去好好的渡过每一天。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么令人羡慕的想法。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要去争取,争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坐以待毙。
“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 ”我想就是这部电影的精髓。
《兰花贼》在我看来首先是一部结构复杂且不愿意用通俗方法表现的实验电影,其剧本结构似查理考夫曼另一部作品《纽约提喻法》,用了大量的戏中戏和故事之中套故事的元素,而不同于《记忆碎片》《恐怖游轮》这样刻意让观众理解的解构片,该片又故意混淆了其中的界限。
要理解这个片子很难,读者可以根据我说的进行梳理,影片有三个考夫曼,一个是主人公考夫曼,他在把《兰花贼》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他想不用故事和冲突表现作品,但是却灵感枯竭,甚至遭到了导师麦基的责骂,于是自己幻想出一个弟弟,采用通俗方法进行创作,自己则很抗拒最后“弟弟”出了车祸而死,而他弟弟的死代表着考夫曼的思想由分裂变成统一的状态, 他决定把故事编写成了一个通俗的故事。
其二则是考夫曼因为接受了麦基的训斥和建议后在剧本里创造的编剧考夫曼,让编剧考夫曼编写故事同之前的兰花窃贼和苏珊的故事融为一个故事,故事中考夫曼的弟弟是真实的,是一个想成为编剧的年轻人。
所以,后半段的弟弟是真实存在的,而前半段的弟弟则是考夫曼的精神分裂分身,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前半段考夫曼和弟弟在公共场合出现明显呈现出“这是考夫曼人格分裂”的状态,经常体现在两个人只会相继说话说话,而何其说话的人则似乎也只注意到其中的一个人。
这同所有有人格分裂电影的表现手法很相似,而后半段弟弟则很明确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何其交流的人明显可以看到兄弟俩人。
在考夫曼编剧的故事里的考夫曼是故事后半段的主角,发现了苏珊和兰花窃贼用兰花只做毒品的阴谋,并且被追杀,后来因为弟弟的死而思考了人生,完成了自我升华。
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故事,有强烈的戏剧冲突,高潮点,主人公和反派,以及一个闭合式的结局。
所以,这是重合的两个电影故事,只是电影名字,主人公,演员,剧情高度的重合了而已。
第一个故事我命名为《如何改编兰花贼小说?
》整个剧情贯穿电影始终,是说一个叫考夫曼的编剧因为要把小说《兰花贼》改编成电影而处于精神分裂状态,幻化出一个弟弟进行自我争辩,他自己坚持要用艺术的,非通俗故事的,非好莱坞的方式改写剧本,但是另一个我却编造出很多好莱坞通俗剧的方法,知道他见了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后,遭到了后者的训斥,并且麦基给了他建议: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故事,要用冲突去说故事!
于是他的“另一个我”占了上风,而给主人公致命一击的则是一场车祸,这是一个严重的“故事”,直接造成了“另一个我”的死去,而考夫曼收到震动,于是和“另一个我”合二为一,成为了一个通俗编剧。
第二个故事我则称之为《兰花贼和编剧》,是考夫曼写的剧本,描写的是一个兰花贼和写他的小说作者苏珊的爱情,苏珊听取了兰花贼的故事,深受感动,并且爱上了他,后来一个编剧考夫曼想写他们俩的故事,并和自己的弟弟产生了冲突,俩人在关于这个故事要艺术还是通俗上产生了分歧,考夫曼听了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的演讲,麦基给了他建议: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故事,要用冲突去说故事!
于是兄弟俩去调查苏珊和兰花窃贼,发现他们俩利用鬼兰制造毒品,并被兰花贼和苏珊追杀,最后弟弟车祸死了,而考夫曼也明白了人生道理。
这两个故事其实互相独立,只是有很多相似的重合点而已,这还带出了第三个考夫曼,本片的编剧查理考夫曼本人!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电影故事,而是一个很实验的电影作品,其终极目的是在嘲笑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的经典剧作方法。
很显然,考夫曼本人是排斥经典好莱坞剧作方法的,从他之前之后的编剧作品中也能看出,比如《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暖暖内含光》或者《纽约提喻法》,而麦基的《故事》则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编剧艺术必须要学习的功课,是经典的电影编剧教材,我对两者可谓都很熟悉,片中的“弟弟”和片中的麦基所代表的是经典的好莱坞剧作方式,考夫曼用了这么一种方法嘲笑了麦基,“弟弟”说好莱坞经典剧作应该让主人公做了很多事情后,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我干的,我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这也是麦基所欣赏的“强有力的戏剧转折。
”而从考夫曼后面的故事可以看到,如此“强有力的转折”,但在考夫曼的电影里,对比之前故事的诗意和深度,显得如此的虚假和做作。
考夫曼在影片的前半段中借主人公口,说:影片为什么一定要有高潮?
要有大反派?
然后有追杀,死亡,主人公的顿悟,爱情线的调剂,人生道理。
他在片中让“麦基”驳斥了这个观点,却在结尾让主人公把这些元素挨个表现了出来,结果果真很恶心。
故事的前半段是考夫曼自己想要的故事效果,但故事到了一半以后,则就是考夫曼刻意模仿“经典好莱坞剧作”的模式,让人明显觉得后半段比前半段恶心,以此来反击麦基的观点,这是这个电影的关键。
但我还是用麦基在《故事》里划分故事的方法来做总结,电影中的两个故事,《如何改编兰花窃贼小说》是一个典型的小结构故事,剧中考夫曼编写的《兰花贼和编剧》则是一个大结构的故事。
而整部作品则是考夫曼对麦基模式嘲笑的反结构作品。
《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突然想起了这首诗。
每个人都有自己本来的一面,和想成为的那一面。
我们就是这样,在自己本来的角色,和自己想成为的角色中徘徊和迷失。
Charlie,一个又肥又秃头的生性懦弱的编剧,想成为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一个不用理会别人想法的人。
Susan,一个有婚外情的嗑药的作者,想成为一个被人尊敬,家庭和睦的好妻子。
因此Charlie人格分裂出了一个Donald的胞弟,因此Susan在真相暴露以后决定干掉Charlie来隐瞒真相。
但是不行,我们最终还是回到现实,真相总会暴露。
就如兰花一样,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总会成为这变幻万物的一份子,随着世界进化,随着时间进展。
就好像开头的这首诗,当初在小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句“此情可待成追忆”描写的是爱情,现在才发现更深的一层是作者是对时光流逝和自己尚未达成心愿的感叹,就如庄生梦蝶一样,庄生希望自己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但是到头来只是一场梦。
我们总是向往美好和自由,但是等我们真正接近那分美好的时候,我们却总会被美好后面掩盖的残酷现实的真相所失望。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年轻,现在才理解,只有年轻你才能敢作敢为,不惧一切的去实现理想。
可惜的是,等我明白一切和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已经无法去追寻了。
就像John的死,还有Amelia的另结新欢。
人和人的感情,一旦失去了就无法再挽回了。
不管电影中到底哪一部分是剧本,哪一部分是现实,也许真正的编剧Charlie Kaufman只想让我们感受那种现实与梦境交错的感觉,只想让我们体验所爱和失去所爱的情感,只想让我们随着角色,一起哭,一起笑。
看完了这么复杂的剧情和环环相扣的故事,也许我们最后只能记住这么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
也许这才是编剧真正的意图。
扯的有点远了。
无论如何,Charlie还是孤独一人,我也已经老了。
大家可能都渴望对事物都充满激情,犹如古人一般见青山便会吟诗作对,见美景则会热泪盈眶,满腔热血。
而现在的人类对事物变得麻木,平凡无奇,在自己的世界里打圈不愿打破隔阂,不愿意和世界交流,不敢面对自己。
所以大家都想回到童年,重新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犹如电影中的查理。
电影中编剧查理编剧出来的人物,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一直得不到肯定。
一个对未知世界极度热情的和自己完全相反而长得一摸一样的人。
一个对兰花有着极度热情的种花人,有一个美丽大方研究他们的热情写成书,最后感受到但走火入魔的女人。
而在这个平凡无奇的事件上,无法提起任何热情的本尊模型角色。
这些可能都是他自己的人格,可是都被自己压抑才内心深处。
而这些角色建立起来的几层关系,也像极了时间,和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到最后,你可以通过别人写的书籍,资料。
你什么都可以知道,可你已再也无法正真的热爱这个世界。
原电影即关于电影的电影,《改编剧本》当中有诸多关于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特性的思考。
从来创作者不好当,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
遇上灵感竭尽的情形,就只能躲在远景酒店里,用打字机敲着同一句话(《闪灵》)。
不肯放下身段的创作者就更麻烦,一时半刻写不出“为大众服务”的作品竟然又极不情愿涉足大众题材,无奈吃饭要紧,连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低俗”摔跤手剧本也要忙着张罗,自然捉襟见肘无从下笔。
(《巴顿芬克》)。
《改编剧本》所讲述的同样是一个编剧面临创作危机的故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它跟科恩兄弟那部金棕榈大作《巴顿芬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想象了著称的天才编剧查理·考夫曼(《傀儡人生》,《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纽约提喻法》)这拿自己来开刷,找来尼古拉斯·凯奇来饰演“自己”---性格内向且又神经质的电影编剧“查理·考夫曼”。
他面临的是一个棘手的改编剧本计划,之所以说它棘手,是因为这本《兰花窃贼》并非一本小说,而是一个状似散文随笔类的报告文学。
而《改编剧本》本身大可以看做是一堂教写商业电影剧本的课程,同时整部影片的内容跟主人公在片中编写的那个改编剧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现实生活与剧本世界之间的界线被彻底模糊。
天马行空的元素层出不穷,莫名其妙的遭遇此起彼伏,苏珊·奥尔琳(梅丽尔·斯特里普)写书的经过肆无忌惮地在片中穿梭。
其跳跃的纷繁和频密程度已经超出了正常叙事的承受力,所以在我看来整部《改编剧本》其实就是查理·考夫曼写作思路及精神状态的外化。
凯奇饰演的考夫曼绝对是一个“有追求”的编剧,那些商业片剧本在他的“闷骚”头脑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
他力图将《兰花窃贼》写成一个只跟花有关的作品,故事人物通通予以弱化甚至是剔除。
这还不够,他希望把整个生物进化的历程(片中多次出现沧海桑田的更替),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成为他剧本的一部分。
可想而知考夫曼不切实际的理念不可能实现。
与此同时他还有一个孪生弟弟(同样由凯奇饰演),几次编剧课的取经之后就一头扎进处子作的写作当中。
跟哥哥截然不同的是,弟弟着手的是通俗题材---“烂俗”的惊悚故事,故弄玄虚的噱头,却出乎考夫曼的意料受到片商赏识。
在这里我再来厘清一下这个“查理·考夫曼”的问题。
考夫曼其实有3个,一个是自始至终可以在影片当中看得到的,这就是唯一在片中叫考夫曼的那位;一个是看到了却是以另一个身份出现的,那就是他弟弟。
这二者就是同一个人极端的两面,哥哥作品曲高和寡,性格就直观表现为孤僻害羞在男女问题上有心无力。
而弟弟却是开朗外向,左右逢源,大受欢迎。
第三个我们始终看不到,但前两个都只不过是他内心激烈斗争的一种外化。
正如前面所说的整部影片都是一种情绪和思路,而且是属于这第三位查理·考夫曼所有的。
《改编剧本》很大程度上将诸多好莱坞的写作特点,商业元素都披露出来。
而贯穿始终的困惑是究竟写作应该是坚持走标榜个人风格的“艺术”路,还是放下底线搞大众娱乐是一个自始至终萦绕在考夫曼心头的难题。
弟弟写作的成效显著的同时,哥哥又寸步难行,于是乎妥协成为了逼于无奈的选择。
他必须请弟弟的导师赐教,导师告诉他一条捷径:第一,务必要加入戏剧元素;第二,前面不要紧,重要的是在结局处人物要作出出人意表的改变。
于是乎考夫曼就大刀阔斧的“改编”,在这里影片的处理方式依然是保持主观参与其中的方式,亲身去体验剧本的改头换脸。
原著作者自始至终未能目睹传说中的鬼兰,很多时候生活纪实如此,即使追寻已久人仍往往是没有结果。
但电影不同,电影是替人圆梦的,大团圆结局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即使不能够做到百分百的Happy ending,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定则在好莱坞电影的正面人物当中是始终生效的,所以苏珊·奥尔琳最后亲眼目睹了鬼兰。
但是由于考夫曼刚尝试改变风格,所以情节看来仍有缩手缩脚的影子,表现出来就是那种寻觅无果的延续---苏珊·奥尔琳对于眼前的鬼兰感到失望。
迈出第一步之后,考夫曼的尺度开始放宽。
于是乎经典的犯罪片元素--偷情,毒品,凶杀,袭人野兽悉数登场,轮翻上阵,到最后哥哥在弟弟面前袒露心声,双方都完成了“人物的转变”。
讲求故事性乃至依赖于故事性,想必这就是好莱坞电影的优势及局限之所在。
原著的面貌在被赋予了这些戏剧元素之后变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创作问题。
在艺术家都埋头创作的时候,难得还有人来反思创作方法本身,实属难得。
首先,现实生活的考夫曼是没有双胞胎弟弟的,但他在电影里给自己造了一个弟弟,很显然,这个安排象征了考夫曼自己的分裂:也就是说,双胞胎兄弟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一面追求诗意的,接近现实生活的平淡的编剧写作,但另一面,就像那个傻乎乎的Donald,只求感官刺激,没有逻辑和真实性可言。
如此一来,电影中的编剧考夫曼,其实只有一个人。
于是,抛去一切折磨脑细胞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改编剧本》这部电影的主线描写了一件真人真事:就是编剧考夫曼改编小说《兰花贼》的故事,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编剧考夫曼。
复杂之处就是,现实中的编剧,电影中的编剧,和电影中编剧创造出的编剧角色,名字都叫考夫曼。
尽管这里第一个考夫曼大名鼎鼎不得不提,为了理解电影,这个真实的考夫曼可以暂时忽略,于是只剩下两个考夫曼了:第二个考夫曼和他创造的角色(本文之后提到的编剧考夫曼如未说明,均为第二个考夫曼)。
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拍摄方法,小心翼翼使第二个考夫曼的生活和他的故事之间的转换点不露痕迹。
对,我个人认为只有一个转换点,而不是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切换,也就是说,从某一刻开始我们看见的全部是编剧考夫曼的虚构,而这一点之前全部是他和女作家的现实生活。
痕迹掩饰得好,但这转换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哪儿呢?
可以说,起始于编剧考夫曼的出场,截止到兄弟两人在John的色情网站上发现Susan的照片,这段时间轴上的任意一点,都有可能是这个转换点。
我个人认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当编剧考夫曼得到了一个新点子,对着录音机喊:“查理•考夫曼,又肥又老又秃……”从这里开始,第二个考夫曼创造出了第三个考夫曼,而之后我们看到的一切(除了结尾),包括去纽约找Susan Orlean、参加编剧Seminar和Donald的剧本“3”受到老板青睐,都是第二个考夫曼的剧本的故事。
那为什么说之后的全部都是虚构的呢?
这关系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查理考夫曼写《改编剧本》的用意:不仅仅是记录自己改编《兰花贼》时遇到的过程,而通过这件事,来反射出一个编剧,尤其是在美国这个庞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下的编剧的窘境。
我们完全可以将后半部分看作完全不同的一部电影:追车、枪战、毒品、性、人生道理,所有在前半部电影中被编剧考夫曼鄙视的,都出现了。
除此之外,编剧考夫曼还给自己的爱情故事安排了一个最最老掉牙的模式:“恋爱中-男的犯错误女的不原谅-男的付出行动把女的追回来-happy ending”。
从Orlean的裸照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一瞬间开始,所有剧情变得飞快、草率。
我们刚刚还在为编剧考夫曼的唯唯诺诺和一事无成感到尴尬难熬,真希望时间过得快些,然后倏地我们就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剧情带到结尾。
后半部电影,也就是编剧考夫曼的剧本,完全是一个大玩笑,是一场好莱坞模仿秀,也是一个苦涩的自嘲。
我在开头提到,Donald是Charlie的另一面,“好莱坞”的一面。
那些编剧们显然不喜欢自己这一面,就像剧中的Donald被塑造得又蠢又没主见,他们真希望自己Donald的一面被枪击,再被狠狠地甩出车子摔死在地上,哪怕他一直默默忠诚地支持着Charlie,帮助他实现事业。
而现实总是不尽人意的,我们看到Donald的死实际上只是发生在编剧考夫曼的剧本中,而就电影中的故事而言,也就是编剧考夫曼的生活中,Donald并没有死,只不过为了迷惑观众没有被拍出来。
Charlie和Donald还得在同一屋檐相处下去,Charlie还得忍受Donald的愚蠢和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的打扰。
窘境归窘境,但世事难料,说不定将来等到Charlie真的江郎才尽了,还要靠Donald的剧本吃饭呢。
【改变剧本】的前半段看着很过瘾,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查理一直强调自己是个胖秃子,一事无成,厌恶自己。
他见到自己喜欢的女人便会汗流满面,怯懦,想突破自己编好【兰花窃贼】这本书,却无法写出上帝创造出的兰花到底有多么令人惊叹。
查理问开培训班的编剧老师,如果我现在要去改编一部没有故事情节的小说,平淡无奇,没有戏剧性,没有改变,无聊的就像我们平时的生活那该怎么办。
编剧老师怒吼到,生活怎么可能平淡无奇,到处都有谋杀,到处都有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或者一个人为了得到什么而杀了另一个人,怎么会没有事情发生?
可这也都是别人的生活,我们自己的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平淡无奇与做重复运动。
长久的不满,抱怨,厌恶自己,无非是想拜托这种一眼望不到头的日子。
来点儿激情,来点儿刺激,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这种存在不是让别人告诉你自己有多重要,而是自己皮肤,自己内脏的感觉。
一个在九洲城大风车寿司店门前卖小玩具的中年男人坐在地上,他卖的都是上了劲儿会翻跟头的塑料玩具。
玩具翻五六个跟头远离了他他就把玩具拿起来放回自己的脚边让它继续翻。
偶尔他会抬头,用放了空的眼神环视周围的人群。
他会在想什么,他会不会期待着生活有什么变化,他会不会想着自己有没有未来,他会不会幻想什么?
剧本在开头和中间的时候都可以平淡无奇,但是结尾一定要有变化,要给人憧憬和想象的空间。
真是这样的么?
一本没有故事的书怎么写,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怎么结束?
二十年的生活就这么过了,事情经历了不少,每一个点发生的不同,每一个时间做的表情都让你和其他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不一样,但同样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都从一个种子里萌发出来,所以追根究底我们还是同样的人,我们分享同样的DNA。
所以我们也没什么大的不同,我们也没有多少特殊,我厌恶的人会和我公用一组DNA,这足以让很多人懊恼了。
喜欢一样东西很简单,丢掉了感觉也是啪一瞬间发生的事情,我们会不会为不再留恋的事情感到感伤?
不会吧,如果还在想那是还没有到那啪的时间。
丢了感觉有原因么?
没有原因吧,就像电影里的兰花窃贼约翰,他从喜欢上乌龟到放弃乌龟去养鱼也没经历什么失落的过程。
这就是和他厮混在一起的苏珊失落的原因吧。
爱上一个人并渴望得到被保护的感觉,得到一种自己活在世界上所渴望得到的安全感,但这个安全感其实并不安全,不过是自己体内荷尔蒙分泌带来的幻觉,这是不是够让人绝望的?
做错了事情会遭到报应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想回到过去的原因,甚至我们想回到孩提,然后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追求重生,为什么我们渴望涅磐。
做错了事情我们无法原谅自己吧。
生活是单行道,过了就没办法回头了,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事情吧。
苏珊的错误让她失去了约翰,让查理失去了自己的弟弟,让她失去了自己原来的生活。
我们原来的生活也许富足平庸,也许这是一种人需要的生活,所以不要太轻易放弃。
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并且品味她。
兰花只是造物主创造的一个小小的奇迹而已,观看并欣赏她,带来安慰。
身边一直在的东西往往不能让我们有所触动,常常在照片中欣赏生活美好。
散步的时候放慢脚步,看不同的人走过自己,看他们的表情,看他们穿着什么样的鞋子。
有的时候走过既不突然问道水气混在泥土中散发的强烈的气味,觉得暴雨将至。
只怪身边的人步履匆匆,回不得头。
沉迷在珠海白天大片的云朵中,直接在烈日中晕死的可能性都有。
落日的时候看繁复的云朵在天边排列站好,阵势雄伟,像中世纪欧洲贵妇的裙摆,性感无比。
深夜在没有别人陪的时候一个人站在阳台上看一朵云悠悠地飘过山顶,看远处闪闪烁烁的飞机灯迅速而稳定地移动,耳边有蝉鸣蛙叫,楼下有同学嘻嘻哈哈。
站一会儿再回去睡觉。
06.22.08
发现抄袭,留下最后一段作为纪念。
之后修改好了再来分享吧。
《改编剧本》的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产生了万花筒一般的效果,其中既有编剧自我崇拜、自我结构的意识流冥思,又有惊险刺激的视觉消费,整部电影饱满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查理•考夫曼和斯派克•琼斯奉献了一部凶猛精彩的头脑风暴和视觉盛宴。
绝对震撼的结构,无比扎心的哲理。
前半段是一潭死水般的现实生活;后半段是紧促精彩、不断崩坏的“好莱坞剧本”,非常讨巧的表现形式:又当又立。
它既靠商业电影式激烈的收束博得了眼球,又在批判这样的逻辑缺失。
但正像电影里不断强调的“这些话不用旁白要怎么说?
”,想给观众造就一份跌宕起伏又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又不想要观众哭过笑过之后觉得自己像个傻逼,不用这种断裂的居高临下的表达方式又能如何呢?
所以这剧本真的称得上是天才之作。
但我最爱的却并非天才的才气,而是天才的猥琐与自卑,天才的自我剖析和自嘲,这才是能让我共情的部分。
尽管后半段节奏陡然加快,其实我还是更喜欢沉寂又迷茫的前一个小时。
考夫曼连珠炮式的“我不行我丑我胖我自大我自卑我不该这样我的生活一团糟,I‘m suck”,唐纳德傻子一样永远乐观感性的外表下通透的心,都让我无比动容。
梅丽尔线的动人则来自无比贴近自然靠近心灵的力量;热爱的力量,宁静的力量…鬼兰那么美。
尼古拉斯凯奇的表演令人陶醉。
世界永远在轰轰烈烈,但人生永远是在波澜不惊中慢慢死去,我们能做的只有抓住弥留之际的最后一丝热爱,去努力活着。
如果全世界的导演都去拍轰轰烈烈,那谁会走进我多愁善感的心里最孤独的角落?
从电影的表面看来,这朵号称“稀世珍品”的“幽灵兰花”直接造成了三个人的丧生,间接还不晓得有多少人为它而死,而从电影外来看,它给我带来的打击也是勿庸置疑的,我常常会被一些死脑细胞的电影搞得人格分裂,《妖夜荒踪》和《死亡幻觉》是一类,另一类则是《杀出个黎明》和本片,它们在前后水平落差之大,风格变化之巨,对于我的大脑来说也无疑是一场血案。
初次看这个电影时候,在前90分钟还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脉络交错但非常清晰的文艺电影,它由三条主线和一条副线所构成,主线之一,是所谓的“兰花窃贼”约翰·拉罗歇和另外三个西米诺印第安人计划偷盗,然后克隆一种稀有的兰花,牟取暴利的故事;主线之二是,著名的纽约客专栏作家苏珊·奥尔琳采访约翰·拉罗歇,并把他的经历写成一本《兰花贼》的书的故事,主线之三,就是好莱坞编剧查理·考夫曼被要求将这本《兰花贼》改编成电影剧本的故事,另外的一条副线就是查理·考夫曼的孪生弟弟唐纳德搬来查理的家,并准备按照最好莱坞式的样式,创作一部烂俗恐怖片的剧本。
通过以上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故事线索,编导传达出了非常丰富的内容,约翰·拉罗歇代表了一种现代人缺乏的热情和执着,已经感爱敢恨,拿的起放的下的大丈夫气概。
兰花在他看来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就是一种过程。
苏珊·奥尔琳则是约翰·拉罗歇的反面,代表着一种迷茫的人生观,她采访约翰·拉罗歇是为了弄清楚他盗取兰花的目的,是因为她不相信世界上有“幽灵兰花”的目的,兰花就是她的全部动机,而根据她自己的书,最后她并没有找到这种神奇的兰花,因此她的《兰花贼》虽然完成,但是却是一本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主题的作品,在苏珊·奥尔琳身上,代表着一种现代人常见的功利心态,结果便是一切的价值。
查理·考夫曼则代表着一种“现知后觉”的人生态度,代表着“沉默的大多数”,说到底这些明白是非,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能力,但是却因为属于“大多数”的那种性格,而陷入某种自暴自弃的境地。
而查理·考夫曼改编《兰花贼》遇到瓶颈的细节和唐纳德·考夫曼炮制俗滥恐怖片剧本并大受好评相比较,还大大觊觎了好莱坞的类型创作一把。
但是,影片在90分钟之后,也就是唐纳德·考夫曼冒充查理去拜访苏珊·奥尔琳之后,水平一下子一落千丈,后面的剧情完全变成了粗俗的动作类型片,苏珊·奥尔琳和约翰·拉罗歇变成了合伙利用稀世兰花来炼制毒品的坏蛋,被考夫曼兄弟发现后要杀他们灭口,在逃往中,唐纳德不幸身亡,约翰·拉罗歇也命丧沼泽鳄鱼之口,最后恶人遭到了惩罚,而查理·考夫曼则完成了剧本,并鼓起勇气向心爱的姑娘表白。
其实,这部影片中一直有一条隐藏的主线,那就是真实生活中的编剧查理·考夫曼在编写《改编剧本》的剧本,孪生考夫曼兄弟其实代表了编剧的两种倾向,查理代表了不落俗套,寻求突破一般电影叙述结构和叙述手法的倾向,他借剧中自己之口说,不希望把这部作品(影片中指《兰花贼》,其实就是《改编剧本》本身)变成一部通俗的类型剧,结尾不要变成毒品贩,知情的无辜者和警察的追逐战,主人公不要在最后说一些似是而非,大彻大悟的感想,有性格的巨大转变等等以往的通俗惯用手法,在剧中查理·考夫曼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痛苦不已,差点搞得精神分裂,而在剧外的查理·考夫曼也通过类似多段平行剧情发展等的手法在努力实践自己的目标;而唐纳德则代表了一种现实的创作手法,他懂得观众的欣赏心理和制片商的心理定位,知道怎样能够既减少自己脑细胞的死亡量,又讨得电影公司的欢心。
在电影中考夫曼兄弟的斗争也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查理·考夫曼对于《改编剧本》的定位,可惜的是,随着电影里查理越来越才思枯竭,不得不去听一堂通俗的好莱坞编剧课,被陈词滥调式好莱坞的“编剧大师”痛骂,也象征着查理·考夫曼原先的创作理想的破灭,影片中的水平突降,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查理·考夫曼在剧本里加上了诸如性,暴力,毒品等好莱坞的模式而导致的。
在故事的最后,考夫曼为自己的工作顺利完成而高兴,一点也没有痛失弟弟的悲哀,但是我看着这个结尾却有一些悲哀,原来好莱坞的习惯定式拥有那么强大的力量,甚至于诸如查理·考夫曼之类特立独行的怪才也不能不受其牵制,当然从乐观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说查理·考夫曼在反讽好莱坞的模式化编剧,不过我先要去看几部烂片先,要是银幕上都是这样的片子,我也要折寿几年了。
其实蛮有现实触感的,但是其实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部分吧
当电影开始以程式化的节奏推进,满足观众的所有期待时,创作者已经死了。
神神叨叨,太文艺了,可以催眠什么的
编剧的两种人格共同作工,凯奇哥前半部还因为改编剧本的事忧郁得不行,大量的旁白、忏悔,像一部幽默版的纽约提喻法。凯奇弟加入后的电影情节(或者说“剧本”)可太好玩了,突然变成了又鬼扯又感人的丛林冒险犯罪片,“我居然中枪了,这也太扯了吧!”然后立刻被车撞死了,挂掉前顺便还帮哥哥解决了一波精神trauma。-“I can love whoever I want.”-“But she thought you were pathetic.”-“That was her business, not mine. 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 That's what I decided a long time ago.”
Charlie Kauffman就像一面镜子, 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投影,看到了和女性相处时的不善言辞和创作难产时的焦虑.
两星半吧。十多年前的多重叙事如今看来真的不稀奇
shit story
再次成为作家,却成了一部喜剧
Charlie Kaufman真是不用考虑商业和观众 剧本完全是他的个人表达 用一个烂俗结局的剧本 来抽打剧本中的剧本一个耳光 这样的讽刺手法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我最钟爱本剧的一点 是其一系列象征手法 无论是迥异人格的双胞胎兄弟 还是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移情 手法一如Being John Malkovich
按着标准类型格式创作的自我意淫垃圾本子,哪个傻逼投拍的?流量为王呗,吴京主演《逐梦演艺圈》是不是也得溢价到2亿起了?
反正我是看睡着了的,虽然复杂,虽然要动脑子,可是不好看。
一个编剧的苦恼。相比起来更喜欢中间段。后半部分也不错。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有点闷闷的 。you are what u love 。not what loves u~~
知道剧本很妙 但不快进就是看不下去 凯奇那张脸我总觉得看着别扭
从〈 Leaving Las Vegas 〉到〈 Adaptation 〉,Nicolas Cage的职业都是编剧,不得不说,他是真得很适合演这类有点分裂,有点神经质的,让人心疼的失落男人
2009-12-11 21:14:11 8/7.9(61964) 真是玩到种境界了,一点也没觉得是在故弄玄虚,估计被卖了还帮着数钱的大有人在
Streep彻底毁了我的女神Susan Orlean的形象, John居然被鳄鱼给吃了,Oh My Holy God!!!
Life is short. I need to make the most of it.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my life.
Adaptation.2002.HDTV.1080p.AC3.x264.dxva-EuReKA
神展開/ we're all one thing
资深编剧对凯奇说,你要写一个好剧本,前面烂一点不要紧,关键是结尾一定要出人意料,做到了这一点,你的剧本就成功了。这部电影就是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来的。整部影片就像那首“Say You Say Me”,之前都是舒缓的节奏,末了突然强行插入了格格不入的快节奏,但好歹做到了出人意料,就是比较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