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拉子线去看的,虽然戏份不多,但真的很配哇,一看就知道是一对儿啦~狼尾少年t+长发温柔p。
不太对的地方就是,孙千给我的感觉不像姐姐,像妹妹。
但是孙千给人的感觉真的好乖好乖,短发女生也真的好帅!
太配了,直接锁死。
母女的那条线我也看哭了,我能站在女儿的角度去体会失去妈妈、不想离开妈妈的感觉。
也可以体会妈妈永远失去女儿,但她必须让女儿去人间的痛苦。
但母亲还是幸福的,她的小宝贝女儿那么可爱。
有一个镜头很感动,就是妈妈站在照明商店,长发、笑脸、温柔,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曾经何尝不是都这么美丽动人吗,在我眼中,妈妈就是最美的。
爷爷的那条线也很感人,但是爷爷最终活过来有点不符合逻辑,因为老人身体能抢救过来很难,况且头部受伤。
章若楠那条线刚开始看感觉他俩不搭,之后男主忍住巨大的伤痛让女主回到人间,我觉得这是真正的爱啊,但我真的好希望女主留在男主身边,他们一起在公交车里多幸福啊。
那个沙子车的司机,其实我看到他的角度,把他当孩子,他一个劲地道歉,也许车祸的家属们都痛恨他吧,但他无父无母,他已死去的母亲一定看着他很心疼,只是把他当孩子,心疼他耳朵里面的沙子,心疼他开车那么辛苦,剧里的人都有的思念,他却没人被思念。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结尾的部分啊!!!
太美好了,太太太太美好了啊!!!
美好的让我有点伤感了,真的有那么美好的地方吗,像天堂一样。
大片铺暖黄色,一辆公交车,车上的司机就好似停留在了第一次与女孩见面的那个笑容:明朗、自信。
而那两个拉子好青春阿,回头看向女主的那个画面,太甜蜜了,谈恋爱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啊,干什么都很开心,坐公交车也是特别开心的事情。
一眼万年的感觉。
而失去孩子的那个妈妈,坐在公交车上好似也忘记了烦恼,我觉得她在另一个世界里可能会找到新的自我吧,快乐的充实的。
最让我羡慕的还是那对拉子,就像她说的“要永远、永远、永远在一起。
”不管活着、死去,都要在一起,真的太美好了。
甚至我觉得她们不管活着还是死去,只要在一起都是快乐幸福的。
最后,没想到是女导演拍的,也超级开心是女导演拍的
看完漫画后,来谈谈电影改编出现的核心剧作问题。
1、电影类型模糊在原作中,始终以恐怖的情节类型为主导,并延伸出几组人物背后的悬念性。
电影前半段,无论是惊悚还是悬疑的营造,力度都非常弱。
以女主的视角审视的三组人物:母女,老爷爷和独居少女,都没有勾起观众探寻真相的欲望。
而从开场目睹车祸开始,有一些观影经验的观众立刻就能反应到是讲“生死弥留”的故事,这是一个致命问题。
同样讲“生死停留幻像”的影片,如日本的《弥留之国的爱丽丝》或者香港的《老笠》,都是在最后才揭示这一设定。
2、人物情感薄弱原作的情感线和情节线是密切勾连的,如指甲女为何在前期跟踪女高中生,为何要缝补那个车站的西装男人等,都是为了最后一刻的情感反转和爆发做的铺垫,在惊悚和感动之间无缝衔接。
而电影只提取了漫画中的姐妹线,而母女和老爷爷这两组人物的情感类型,极其普通,甚至到了可以随意替换的程度,无非就是母亲的嘱咐、父亲的惦挂。
由于缺少特殊的前史故事,观众难以投入更深的情感认同。
3、多余的主角漫画中不遵循单一视点叙事,每组人物相对独立,这也意味着每个人的情感问题都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区分,拓展了整个故事的情感范畴。
电影中以女主作为主视点,却没有剖开她的情感心理,只在最后草草点缀一下对男友的不舍。
这个人物,既不承担主线解谜的职责,也不从其余人物身上映射自己的情感困境,仅作为一个纯被动的旁观者参与叙事,人物的功能性缺失。
至于其他细节问题,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总体而言,漫画原作确实在恐怖和温情两个向度之间都做到了极致的融合。
电影属于抄作业也抄不好的程度,可惜了。
作为一个姜草漫画的忠诚粉丝,我对这部电影改编是五味杂陈的,作品能改编成电影版当然是极好的,希望大家都来多关注姜草的作品——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追逐时间》——但改成这样,难免会给人一个错觉,那就是姜草的漫画质量就和电影差不多。
姜草的漫画叙事风格是非常典型的【群像并置叙事】,其基本模式就是,看起来是在同一个主题下完成的不同角色的故事,但随着不同角色的叙述角度的反复切换,将这些不同线索顺利串联起来。
这种创作方式在驾笼真太郎的《超传脑》和保罗·哈吉斯的《撞车》里都有体现。
具体的理论展开可以看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研究》,基本上那本书把这个【并置叙事】的来龙去脉都讲得特别清晰,这里就不赘述了。
群像并置叙事可以说在叙事创作中是非常难操作的类型,比非线性叙事和不可靠叙事还要难操作,它要求你的前后伏笔埋线非常成功,也要求你在不同角色切换之间的互动足够多,要不然就可能变成同一主题下的各说各话了,一个比较反面的例子就是陈思诚当年的《北京爱情故事》。
当然走成了类似“串珠式”风格的创作就落入俗套了,就像散文写作那样,要想“形散神聚”,就必须去找一根明显的红线来将不同的内容缝合起来,有同一动线的(比如《西游记》),有同一空间的(比如《十二怒汉》),有同一主题的(比如《云图》)。
姜草的漫画《照明商店》就是一个操作得比较正面的例子,在这个基础上还进行了一种名为“温馨+恐怖”的风格调和,于是观众一方面会被惊悚气氛所吓到,另一方面又会被温馨感情所浪漫到,尤其是还加上一些“戏中戏”的叙事方式,你都很难分辨到底是真实事件还是故事里讲述的嵌套叙事。
《照明商店》漫画一开始是从公交车站男生下车开始讲起,然后故事讲一半,就进入照明商店的空间。
这个故事又讲一半,就进入小巷,基本上前10话都是铺设不同空间和空间中的角色,然后再将这些角色的互动串联起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小男孩志雄和姐姐善海在小巷中间的相逢,一个走不出小巷,一个离不开房间。
当然里面所有角色都是因为别的什么事情(不仅是去照明商店拿灯泡)有过相逢,就像智英和贤珠也是有过一面之缘。
这是漫画的精髓,正是因为群像并置,观众才能在不同角色之间来回穿梭,并且慢慢拼凑出一个有关公交车车祸的事情。
然后观众逐渐知道了,这是生死两届的模糊照应,也可以用肖似蒙太奇来形容。
包括照明商店为什么会出现,也拥有了多重可解释的隐喻空间,可以认为就是医院本身,灯泡既是灵魂也是手术室的灯。
但是电影,就改好了一半,但另一半没有改对。
先说改好的一半。
在维持恐怖的部分,电影尽量做到了叙事嵌套,开头还是一样的,一个成年男子下车之后和陌生女子同路,去住宿之后女子离开了,离开之后店家发现被缝制好的男子。
结尾彩蛋也是呼应这个点,原来是已经过世的女朋友不断给予他生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变成了真实现实和鬼怪讲述的叙事跨层,是被护士许念说出来的,也是被医护主任看到的。
同时修改了原故事看似没有参与到这个群像并置循环叙事里的公交车司机,把这个角色给了白宇帆饰演的郑满。
这点改动就非常好,成功衔接了护士线和公交车线——这样让故事变得更加紧凑了一些。
在漫画《照明商店》里那个耳朵埋进沙子的角色其实就是游离在公交车车祸案件之外的,这个人物也被重新糅合起来了。
同时电影还增加了更多的叙事套层风格,后面出现了催眠、跨越阴阳、讲故事、异构体等各种不同方式将故事的真实与虚构感边界做得更加模糊。
而没改好的一半就比较麻烦了。
首先就是群像并置叙事的消失。
姜草故事的核心就是这个群像并置叙事,必须要在不同环节里交换各种叙述者的视角,才能最大限度营造恐怖被解谜的的时间,并且慢慢放出故事的设定,而不是一下子全部放出来。
在电影明显是围绕许念和郑满这两位的核心进行讲述,这就导致其他视角缺失之后,故事前半截虽然也很恐怖,但合理性就不断被削弱了,尤其是那个回字楼的入住。
要知道在漫画里,空间其实是切换得很频繁的:民宿、公交车站、巷子、教室、电梯、大楼、残破房间——空间的多就是因为群像多才导致的,群像减少之后,自然电影里也就只剩下两个空间:回字楼和照明商店了。
空间的减少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后面在解谜反转的时候,小梅姐(柳岩扮演的那个角色)与郑满竟然是认识的,并且目的都是一致的。
要知道在漫画里,就是因为是群像并置叙事,每个角色之间的动机都有所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带来故事的复调性。
而在设定解谜方面就算是暴露得太早了,商店老板和医护主任是同一个人开始,大家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
在解谜之后,就开始用几乎是半小时的时长进行情感铺垫催泪了。
不是说催泪不行,而是说在催泪的时候画风直转,就变成了一个纯温馨作品了。
这就让人觉得和前面半截差别有点大,在漫画里,即便故事快要完结,也会维持一定的恐怖感,在第30话里,就有智英又去到人间,也有友熙一直在人间徘徊的样子。
而电影几乎完全没有改动的就是两位女性感情线,我也是非常难得,能在中国的大银幕上看到这种少数群体爱情,雨珊和嘉怡确实最后也是感动到了,更别说孙美林这一头的帅T发型,我都有些心动。
但不得不承认,《照明商店》的票房非常喜人,这才播出一周,这么小成本的电影,就已经快攀到1.5亿元了,简直是羡煞旁人呀。
姜草今年6月的《我爱你!
》也是直接卷出半个月4亿元票房的佳绩,不得不说好本子就是强,怎么改编都是厉害。
我是被老爷爷惊悚大喊“护士!
你怎么在这里!
”的短视频吸引来的,电影评分并不高,可是它真的打动了我的心,几乎从头哭到尾。
因为太想念你了,既然你来不了,那我就去吧。
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从来都没有任何预兆。
女护士一遍遍地走进阴阳已隔的世界,就算她最终已经明白了,她不属于这个世界,但是在梦中梦中不愿醒来。
他们没有机会说那些话,醒来之后她也无法记得。
人世间有多少遗憾啊,执念的人,只想见那个唯一再也没有永远也无法替代的人。
当了妈妈之后,最怕的就是看这种情节。
妈妈已经没有灯泡了,所以不管怎么样,也希望你能活下去。
柳岩在另一个世界里不停地教自己上小学的女儿用卫生巾,那段哭得不能自己。
爱是不能把你留下,爱是为你争取活的机会;另一面,爱是相守,哪怕是另一个世界的相守,也好过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的坚守。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际遇,讲着每个人的故事。
死亡如此霸道,它不让人选,不给人机会,让人充满遗憾,又不给任何解释。
照明商店,又悲伤又温暖,又残忍又给人希望。
电影对整个环境的解释其实很模糊,用催眠来一笔带过基础设定的苍白(或者说懒得交代),却又让老人捡到了公交车司机的香囊,显得非常超现实。
很聪明的是惊悚+温情跟很多套路一样,本身就是很出效果的。
在看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稍微想一想就很好笑的细节:比如说这个“窗外有人却住高楼”梗。
到窗口去看其实还蛮正常的,但是开窗就过于大胆了,开窗还往下看这属于不知天高地厚的范畴了,万一有东西往下拽她呢?
比如说发现隔壁母亲拖着女儿走的时候,我还以为主角会随手报个警的,结果她居然就直接去敲门了,真的是超级勇。
再比如最后那片油菜花田,我看得忍不住跟小伙伴说:她的白马王子准备开着公交汽车离开了……这画面实在是美得有点挑战想象力哈哈哈哈但去掉这些跟头尾那个看着不怎么相关的“缝人”故事,整体的观影体验其实还是不错的,虽然吧,把故事串起来之后难免看出很多匆忙与交代不清楚的痕迹。
其中个人最喜欢的可能是母女线与司机+老人的关系。
母女线本身着墨比较多,在故事没有展开的时候就呈现出母亲的过于匆忙,显出其中的蹊跷。
但在故事发展中却整体平和而不失温情。
最后行将进店的时候那柔光打得太舒服了。
不过女儿为何半夜会露出受伤的样貌意识不清,却是没有交代的。
而司机与老人的那一段中,司机终于被允许释放出自己质朴热情的那一面,而老人呢,即使意识不清也默默为司机撑起了伞。
两人的关系最为复杂,但迸发出的确是最为纯粹的善。
拉拉线的着墨很少,但其实细节都很动人。
不管是其中一人决定回家相亲,对方愤怒指对方从来不会好好照顾自己,还是偷灯牌的“乱来”,或者“每年都要在一起”的平凡但卑微的愿望,都很容易触动人心。
但结尾时候那些个“你总是自作主张”之类的想法和放弃生命的决定,究竟是妥协还是大团圆,我说不清。
而女主线中,可以很明确看出男主是有问题的。
包括他的平淡与对凭空出现水渍的视若无睹都印证了店主所说的“你不属于这里”——言下之意,只有女主不属于这里。
这给了每天都枕着对方而睡的女主的安全感一些来自观众的动摇,但鉴于女主的勇……好吧。
纵观这部剧,次一级喜欢的是它流畅的运镜和大家相对自然的表演,最喜欢的还是惊悚+温情的构思。
作为一个短小的故事,其实看的时候我也会想,当一切慢慢揭开,故事显然大白于天下。
那么,能将故事继续深化下去的可能性存在吗?
这部片子选择了一个看着联系不是很紧密的“缝人”故事,而我在想,或许可以从“店主”入手,或许可以从有过进入经历的女主入手,或许可以从那幢楼入手,也或许可以从“司机为何没有自己的房间”入手——或者是那辆公交车?
、但,是不是有办法让这一群人的故事再继续陷入惊悚+温情的漩涡呢?
或许可以再续一个大一点的场景,或许可以为这些重铸一些其他角度的可能性……突然觉得有点意思。
剧情:午夜的公交站,男子下车后发现了一名女子披发垂首坐在座位上,而这已经是第十二次遇到相同的场景了。
汽车尾灯的红光映照下,他询问对方是不是在等自己,得到却是难道对方不认识自己了的回应。
镜头一转,女子带着很多东西入住了宾馆,午夜窗前映出她认真缝纫的影子。
两天后她离开,驻地的老夫妻发现被缝的原来是个男人。
一对护士一边讲述这个怪谈一边走过,镜头定格处是23:30分被唤醒的另一位护士。
她与对象刚搬入新家,却发现怪事迭出:照明店的老板说她不属于这里;梦中见到有男人敲窗问有没有看到一对母女跟老人女孩儿;家中经常无故出现水渍;隔壁的母亲总是很急躁,永远带着手套,甚至好像会拖着(物理上)女儿回家;楼下老爷爷带着老人表带,携着小黄伞,天天哼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新搬来的姑娘居然有两个影子……为了一探究竟,护士接受了对象的建议,在楼顶举办了一次聚餐。
聚餐期间她终于发现隔壁母亲的手指居然是翻折过来的,迷糊的老爷爷忽然指着她喊“护士,你不该在这里!
”,倏忽间一场大雨落下,各回各家,护士决定前往照明店一探究竟,发现了一盒灯泡,其中一一写着邻居包括对象的名字,但没自己的。
她惊觉不对,回去发现自家门打不开,母亲求自己救救女儿但女儿脸上忽然浮现出血淋淋的伤口,老爷爷的房间里仅有满满当当的黄色雨伞与一个衣柜,柜子上是陈旧的老爷爷与一名成年男人的合照,而楼下新房客的门也打不开,想进的进不去想出的出不去。
护士被一阵铃声惊醒,开始了正常急救流程,发现自己救回的正是梦中那位女儿,并排的病患她都眼熟,而她们都来自一场黄沙车撞了公交车的大型交通事故。
原来,母亲在临终前用最后的力气把女儿拖了出来,手已经不成形状了;新房客在最后一秒被伙伴拥抱而有了生还的机会,所以她一直带着两条生命两条影子,但最终放弃;老爷爷一直在拼命寻找再见儿子的可能;泥头车司机拼了命地想把大家拽回尘世,把老爷爷背到了照明店前,老爷爷的亲儿子唱着老爷爷爱的一闪一闪亮晶晶泣不成声;护士的对象正是这辆车的司机,被火烘烤得不断出汗最后不治身亡,最后的承诺是等待护士做好准备。
在这次大型事件的急救告一段落后,护士被从催眠椅上唤醒。
老爷爷捡起了泥头车司机落下的锦囊,自己被儿女带离了养老院。
《照明商店》勉强的伪高概念电影。
首先得说影片的前一个小时确实把惊悚和悬疑的氛围感拉满了,虽然主角的个别行为动机立不住,不过也算完成的比较出色。
后半段的揭秘看得出导演很想把情绪给足,不过本身高概念的设计太薄了,造成还是有些虎头蛇尾,依然有国产恐怖悬疑片重灾区的影子。
整体也算是类型融合的新鲜尝试吧,较比最近的院线感觉也可以看一看。
ps:如果我知道结局,我一定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能看出来导演是姜草的粉丝吧,虽然改动不少,但看完马上感觉到了里面一些致敬细节。
比如原著巷子里歌是一首很欢快的“风吹来的地方”,导演改成了熟知”一闪一闪亮晶晶”,但其实这首歌也曾出现在姜草的另一部漫画作品《傻瓜》,此作品也改编成了同名韩国电影《傻瓜》,是十分动人的亲情故事,好奇的人可以去看看。
基本还原漫画原著,很赚眼泪的一部电影。
还有照明商店里的漫画原著并没有画出高楼的格局,而是类似现在北方的平房和胡同,这样也是为了在前期让灯泡总坏和老旧的房子格局形成看似合理的关系。
改编的电影将所有的人都安排住在了一个旧的公寓楼里,楼的画面也很像姜草另一部恐怖漫画原著《邻居》楼的格局。
看似合理又不太合理的地方是,为什么这么大一栋楼只住了这几个人。
原著的大家,本来都住在同一片区域,所以当一同发生事故后徘徊的地方也是同一片区域,故事发生和关联都合乎情理。
肇事司机的人物改编个人觉得很棒,原著里满身沙子的奇怪人物其实是另外一个角色,他跟整个故事主线剧情的推动关系不是特别大,如果电影花时间再述说这一个角色可能会有些散。
而且按照原著韩国的生活场景,他国主食海产品,冷链车也是常见的。
而我国作为基建大国,沙土车在夜晚公路上跑更为常见。
并且,很多交通事故也确实是沙土车司机迫于生计为了跑多一些货、赶时间、超载等因素而引起的交通事故。
电影里将肇事司机改成了开沙车的司机,将滴水的人设安排在太平间冷柜里的公交车司机男主身上,合情合理。
另外根据国内影片上映的一些禁制,影片删掉了很多原著中恐怖或不太好的部分。
但又巧妙的点到为止的保留了公交车站等车和缝合男友的深情故事,这点我感觉改的还凑合。
其实原著公交车站女才是反甲女,她的故事很感人又很遗憾,不被祝福的爱情和被作弄的命运。
她为什么在那里等车,她的指甲为什么是反的都解释的很合理,好奇的宝宝也可以去看看原著。
作为姜草的粉丝,其实姜草这部照明商店的漫画好看,我认为不仅是因为恐怖反转温情的冲突剧情,更厉害的我觉得在于一些细节的考究,节奏的把握,漫画作者本人在这些点上是很用心的。
但是改编可能并没有看到这些细节。
母女的线本来改编还勉强,将反甲女的角色定位和原著“贤珠妈妈”的角色结合,丰富了“贤洙妈妈”这个人物。
但是叙事节奏有些拖沓,占篇幅太多,明明快来不及了,告别那里渲染太久,煽情的时间实在有些长,起了反作用。
就像某些国产剧里主人公重伤快死了,非要不分场合的在死前说好多好多话交代后事,然后大家再一起抱头痛哭,此时背景伤感音开的很大声,死者再头一扭才离开的桥段,这种硬煽的感觉会让观众非常难受。
作为观众本来被带动的情绪好像快到达了高潮,突然就被内心的声音抑制住了,“啊,怎么还在煽情,还没再见?
快去取灯泡吧”。
另外小男孩唱歌的角色改成了有些老年痴呆的老爷爷,多出了父子情感戏份倒没问题,只是细节的铺垫又似乎欠缺了一些些内容。
主线改成了护士和公交司机,这条线也感觉有些仓促,再增加一些逻辑的细节可能会更好。
像拉拉的叙事,以及肇事司机,基本按照原著节奏拍摄问题就不是很大。
其实姜草不仅仅是个漫画大神,他的漫画叙事渲染能力和分镜能力在情绪的细节点上拿捏的很好,很多时候如果要翻拍改剧,基本上只要按照原著拍摄问题都不大的,建议以后国内导演要再改编请再多多考究后再下手。
想要改好一个本来就很成功的漫画,真挺难的。
有被宣发时的剪辑打动过,打算去电影院看,为什么没去成已经不记得了,对本片的印象停留在“好哭”二字上。
依旧是翻拍电影,依旧是未能超越经典的二创。
感觉现在的电影业陷入了一个怪圈,似乎受宽容地对待国外影片的观众的影响,宁可将资金花费到购买国外影片版权,也不愿意拿来鼓励国产剧本原创。
投资者抱着快速收割的心,追求立竿见影的回报;创作者抱着但求无过的心,追求自身商业价值的维持;观影者抱着大家来找茬的心,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标了“悬疑”便直白地用传统鬼片的色调,标了“奇幻”说主打故弄玄虚的转场,导演很努力地把观众往自己的设想里去引导,但苦于故事情节的单薄,用力营造的悬疑与奇幻并没能支撑多少时长,我在一览无余里倍感无聊。
有一点倒是值得肯定,全片没有过多的煽情桥段,导演为不被贴上这类标签而努力摆出风轻云淡的架势,演员们为不被点评用力过度而刻意隐藏角色的内心。
但这也使得我的观影情绪一直上不来,直到影片结束也没能进入“好哭”的流程,更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可供回味的余韵。
我觉得我说这话有点儿龟毛了。
我是在第一次给急诊室的电子显示钟特写时,意识到随后进入的画面非现实,心生的提防令整个人变得非常清醒而客观,从车祸开始就琢磨着这些人非常态的原因,没法跟着影片的进展走。
女主第一次去到照明商店,店家那句“你不属于这里”更加夯实了我的揣摩,少不得在人物对话中品出不一样的内涵。
墙上那对油漆手印被覆盖,男主说出“盖了也存在”的话,让我对他起疑,在暴雨的夜晚女主说要去趟照明商店时他没有陪同,锁定了我的猜测。
一切不过是个执念,人世间流逝的一分钟时间里。
母女、姐妹、老人、浑身是沙土的中年男子,这是直接呈现出来的几个人物,借由中年男子的询问不难推测出指向的事件,只是导演故意隐瞒了同在现场的男主,想以此来设定最是悬疑的环节。
活下来的人是小女孩儿和老人。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将残存的生机赋予她,很自然。
那首反复被哼唱的儿歌一早就昭示了老人的结局,他是过去与现在的连接,是人之本,所以第二个生存下来的人只能是他。
整个故事回归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文化里,没有惊喜和意外。
母女是离异单亲家庭的相处,每一个画面都着力在推高女子为母则刚的必然,简单粗暴得让人不可能有其他想法。
姐妹的故事表达得颇为隐晦,还特别选用了同一姓氏和姐姐的称呼来淡化俩人间的暧昧感,如果不是妹妹放弃了生命坦然奔赴,我真以为这只是一对寻常的姐妹。
精神状态明显异样的老人,用儿歌、雨伞和口中的念念有词引出了儿子的存在,涉及了当下的养老现状,特意给了儿子一个重来的机会,这个点有些生硬,在不讨论合理性的前提下,站到相当的道德高度上去了。
女主与男主是爱情线,也是故事的主线,因为情深所以不肯放手。
于是,引出了应该好好告个别的主题来。
死亡从来就不是存在的终点,更不是情感的结束,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会在想念里延续,但生死相隔始终是客观存在的无法跨越的鸿沟。
那句“不知道意外与明天谁先来临”说的时候轻巧,身处其中时的痛并悔交错犹如万箭穿心,那些“如果可以选择,我会好好和你说再见”的念头根本没有变现的时候。
可人生有相遇就必定有告别,从来不会由着人的意愿而转移,我们能做的只是学会好好告个别,在生离或是死别后各自珍重。
2024.4.17. 于福州
其他的不讨论,她俩的part是真的好看。
不是友情!
是直白的爱情!
是危险时,不顾自己护着她的爱情。
是想她活着用尽一切手段的爱情。
是想和她在一起放弃生命的爱情。
吵架不代表爱!
分开坐不代表不爱!
整个故事没有一句爱,可是每个动作每个表情每个决定都在表达对彼此的爱意。
在这个世界她们停了心率,在另一个世界她们开往了幸福。
她叫她姐姐,她叫她崽崽,这个爱情真是太酷了!!!!!!!!!!!!!!
先说结论,是一部正常的、值得去电影院的电影。
但如今,能看到一部正常的电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把故事讲得很清楚,叙事流畅,前面有疑惑的地方后半部分都有回应有解释,基本逻辑是清晰合理的。
似乎这是基本要求,但现在能达到这个基本要求的电影又有几部呢?
不知道是因为有预设,还是因为别的,没有被吓到,也没有落泪。
但看完之后,很久才平复了心情。
文学作品是用来承载人类情感的,其实电影也是。
这部电影没有宏大的背景,从一个很小的日常的角度切入,展示人类渺小又而伟大的情感。
几个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写了日常的亲情、爱情。
正是这些微小的爱与日常,让我们在漫长岁月里得以抵御那些艰难困顿。
也许也会是这些不理智的情感,以后会帮忙我们战胜AI吧。
“你准备好了吗?
”这句台词,很是让人触动。
怎么可能准备好?
好遗憾,告别总是这么猝不及防。
真希望,真的有照明商店,让我们可以好好告别。
其实我一开始是做好了看一部烂片的心理准备。
没看过原著,但有所耳闻,觉得实在不是一部好改编的题材,万万没想到反而给了我惊喜。
而演员的表演也很棒。
@章若楠 @白宇帆 的表演都很生活化,像真的在谈恋爱一样(bushi)。
@电影照明商店 是一部值得走进影院去观看的电影。
等正式上映了,我会去二刷的。
还是拉子cp最好磕,只有那段我婆娑了。母女爷俩段都好无语,普通情侣段也就那样。也是有点玄学在,刚看完出来路口就有撞车,晚上就梦到我奶奶
一星半。原著作者看了会不会气死。。
普普通通吧,,那个妈妈和孩子一直问,“你怎么没拿灯泡!”“那你的灯泡呢妈妈”“妈妈没有灯泡了”“呜呜呜妈妈的灯泡呢”“妈妈已经没有灯泡了”……这里真的把我看笑了,,,
一半恐怖一半煽情,界限清晰。前半恐怖设立悬念,后半煽情解开悬念,渲染父子之爱、母女之爱、情人之爱,在这之外,再抹上一层生活之苦。总体而言,普世情感配合令人感动的生死瞬间,确实有让人潸然泪下的功效,但仅止步于此,每条线都像是短剧里的情绪速成,没有故事沉淀。
完全击中我。可能是由于最近看了一系列卡车司机的特稿,最喜欢的反而是司机的那条线。因为爱情片提供梦幻,制造幻觉,但司机这条线最后“五感”之一的恢复和那个被捡起来的祈福袋,是这种漂浮在理想上的故事未曾忘掉过现实的时候。而雨珊的那条线难道不值得一个华语院线电影里的节点吗?它轻巧细密地抵达了华语院线爱情片没触及过的边界,所以死亡变得不再悲伤,而是一种充满了抵抗的大胆。与之相比,反转、爱情,都只是这个影片的基底,有这种精致小巧的片子真好啊。
这叙事结构跟我讲PPT一样,看似每一Part都讲完了,但全是套路毫无感情。
根据经典漫画改变,延续了经典原作表达的精髓,这让电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艺质感。相比较同类电影,《照明商店》的元素十分丰富,不仅有悬疑惊悚等类型,更能在一个小空间内完成多线并行的叙事。柳岩与女儿的亲情互动十分暖心,章若楠表现更超出预计,而环环相扣的设定让细节控非常满意。最后靠温情升华、亲情和爱情的真切,实打实的击中了我的泪点。
两星半。引子那个在车站总是碰见白衣女的故事是世奇中的一个故事。它有一个类型上要思考怎么拍的问题,对于常看此类型的人来说,几乎在第一个情节处就泄了底,但对于不看这个类型的人来说,它的悬疑设置又过于散乱,主要是在叙事上女主角没有被真正利用起来。前后两半部分严格来说仍然是割裂的,主要是节奏的问题,前后都拉得满满的且平均。影片因为有极致的情感支撑,虽然简单生硬,但仍然动人,死别之后还要生离,这非常痛苦。已经失去了的那个人怕对方忘了自己,又怕对方一直记得自己,这种矛盾的情感也通过对白表达的很清楚,美中不足的是,妈妈要做出牺牲,拉拉想要永远在一起付出的代价是死亡。幻想不是我们最好对抗现实的东西吗?在这里为什么不呢?章若楠有一场戏模仿刘若英吃烤鸭,完成得不错很专业,那场戏不难演,综艺却总拿它封神。
没看过原著的我表示很好看呀。这种关于人类最美好的几类情感以及如何说告别的影片,无论看多少遍都依然会被感动。我喜欢异世界的设定,至少留给活着的人们一个念想。
就别打悬疑标签了,国产片拍漫改整点喜剧还行,硬拍其他类型多事倍功半。
工程车撞上公交车,多人伤亡。女主是医院护士忙着抢救伤员,女主男友是公交司机已死,女主进入梦境,筒子楼的住户都是重伤濒死的人,照明商店是抢救人的医院,救活的人可以拿灯泡离开,去世的人就没灯泡了。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让亲友可以和猝然离世的人告别。
看完点映真的很喜欢这个电影,对漫画还原度很高,当现场有人问到女女情侣的时候,导演也回复说“懂的都懂”,真的很有被这对感动到 电影前半段恐怖氛围不错,后半段眼泪没停过
两倍速还是慢的片终于出现了。用猎奇设定故弄玄虚吸引漫画读者再情感攻势突袭,适合漫画读者自行构建最自适应的氛围和时间感。换成一套能面对所有观众的影像要求还是太高了,明显编导都差很多口气。
导演水平之低令人发指,以至于无法支撑起整个设定的层次,对于情感的表达方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不知道是不是翻拍,题材挺好一眼日本电影拿手的,可惜演员们的表演撑不起剧本,演最好的居然是柳岩,看着有点煎熬。
前半部分还以为是惊悚片,悬疑恐怖的气氛做的还不错,结果后面的温情感人部分还挺让人下泪的,虽然有刻意煽情的力猛,但还是挺感人的。章若楠演的不错啊,没想到她还可以演这么好,确实不错的。
戴厚手套的母亲,要接儿子放学的江老师,有两个影子的房客刘雨珊,浑身沙土的陌生人……近100分钟的电影,几段诡异故事,居然各有泪点,用恐怖元素点亮人间温情。越是怪诞,越是柔软;越是难以理解,越是用情至深。最喜欢柳岩饰演的妈妈,给女儿讲着她这一生不算长,也不够幸福的人生经验,那么苦,又那么明媚如春风的,只能是妈妈了,指甲长反了,又怎么样,只要有妈妈,是鬼都觉得温暖,这段真的在影院暴风哭泣了。
别找灯泡了,在彪哥嘴里呢
父子母女、同性异性是好故事 但叙述拖沓仿佛生怕观众看不懂
悬疑是为煽情服务,改天补一下原著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