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感觉男孩的台词和校工爷爷的念白很奇怪,很僵硬不自然,后面慢慢适应了感觉还比较符合一个极其聪明又古怪的早熟男孩形象。
男孩有一种一一的感觉,在还没有学会用人情世故伪装自己的年纪过早地看穿了人生的一些真相,把纸盖在临终的父亲脸上能明确地知道停止呼吸的时间,他像个神明,仿佛没有情感地看着凡人走上必将到达的终焉,仿佛一种对必然的“期待”。
爸爸没有留下照片,所以第一幅画是给爸爸的遗照。
并不觉得这第一张画是对家人的怀念,母亲一拿到台湾身份就迫不及待离开的男人,以及和校工爷爷说的,爸爸生病的时候他可以吃爸爸的剩饭,这个父亲留给儿子的不好说是不是也是长期的漠视和煎熬。
构图非常讲究,蓄水的农田和自行车,长长的立满电线杆的田间路,以及找妈妈仰拍马赛克反光光怪迷离支离破碎的镜头,可能有一点滥用分割式构图。
得知继父是杀死哥哥的凶手后,小翔茫然地想寻求朋友的帮助,发现朋友住在残垣断壁里还有一老一小要照顾,他悄悄地离开了,朋友也没有喊住他,他只能一个人努力做最后跳出罐子的青蛙,多听,少说话。
关于第四幅画,特写长镜头慢慢闭上眼睛,我更倾向于认为他画不出来,对自我是什么样的毫无头绪,作为婴孩的人是没有所谓的自我的,它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周围的人和被灌输的理念构建起来的,而对小翔来说,他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没有可以信赖的关系,又从何去构建属于他的自我呢。
电影从一开始有点忧郁但还是温馨可爱的氛围,到第三幅画急转直下,纹丝不动的镜头,看的时候直到大巴那个镜头时还在紧张。
虽然为了圆四幅画这个设计显得有些匠气,但成功地处理了这种情绪的转换,还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第四张画。
空白。
他眼中的,自己的样子。
天真?
聪明?
顽劣?
叛逆?
......十岁的小翔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困惑了,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小孩。
当父亲变成自己的第一张画挂在灵堂前,小翔眼中的世界开始灰了。
他没有选择,偷便当仅仅是因为饥饿,是捡旧货的爷爷拉了他一把,用最朴素方式告诉他,像他们这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要吃饭只有靠劳动来换取。
小翔自己并不成熟的道德意识也告诉自己,偷东西是不对的,可对于什么算是偷,他不懂,父亲和学校的教育只有抽象的高高在上的理论和说教,却忽略了对连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人群的理解与关注。
在夜店工作的母亲又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在残酷生活的逼迫下,他们的要求仅仅是生活下去,谁不想有体面的工作,受人尊敬,谁不想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让他们接受良好教育,可这样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遥远了,隔着难以跨越的门槛。
缺乏关爱却十分渴求关爱的小翔只能在跟从另一个小混混胖子哥哥进行小偷小摸的过程中寻求安慰。
他们是有着相似生活背景的人,彼此都只是希望从对方身上的到一点人世间的温暖。
胖子在带着小翔开始偷窃财物时,还在欺骗他这个不算偷,只是拿。
小翔的认知再一次陷入混乱状态。
可能每一个“不道德”的人都是从认识这样的人,被灌输混乱的思想开始的。
胖子心里唯一正确的道德感便是对家人的爱,年迈老父与眼盲弟弟,他也因此在偷了一户有盲人家庭的大量钱财后又放了回去,小翔从此又得到了一个很具体的准则:盲人家里的钱不能拿。
当老师要求大家画一张最具特征的好朋友的画像时,小翔交出的竟是一张生殖器的图画,这是他的第二张画。
像他这样特殊家庭出来的孩子,除了胖子还能勉强算是个朋友,没有人愿意接纳他,而他能记得的胖子的最大特征,就是一次在厕所中胖子给他展示自己的生殖器。
老师沉默了,她也不知道这究竟是小翔自己犯的错, 还是冷漠的社会逼着他犯错。
第三张画。
小翔的哥哥小翼在河坝上走。
这是他经常做到的一个梦,哥哥虽然在他四岁时就和母亲一起离开了家,但缺少家庭温暖的他十分希望有个哥哥陪着他。
妈妈说,哥哥三年前就失踪了。
其实,哥哥是继父失手打死的,还把他和水泥搅在一起做成了河坝边的墩子,让他永远地消失了。
而这个真相除了继父自己,没有人知道。
尽管他很明白,永远也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但心里的罪恶感让他痛苦不堪,他常常看见小翼回来找自己,在得知小翔梦见哥哥在河坝边走时,内心充满了恐惧,也开始憎恨起他来,这更让小翔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里是个多余的人。
该画第四张画了。
我们都很好奇,这样一个幼小却已被生活摔打过多次的孩子的自我认知究竟是什么样的?
我们没有经历过,无从得知,电影却在这里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与猜想...... PS:观影于2011年2月12日
国际级的台湾电影,不单只故事性博得所有观众的青睐,流畅的画面,恰当插入的配乐,甚至找到了类似EN的pvc水管的敲击电子音乐。
演出的他们都无从挑剔,孩子的冷峻脸孔,母亲的风尘姿态,连老师都美丽得难以想象。
电影令观众在隐隐作痛之余发现了生活中更坚强的勇气。
在《第四张画》结尾的时候,其实我并没有料到电影就这样结束,然而音乐想起,字幕出现,就这样,你像一个画像定格在中央。
让我想起一个朋友在豆瓣上的留言,我真是被台湾人打败了。
我现在很不喜欢听别人讲悲情的故事,或者把生活中悲剧的见闻改拍成电影,更不肯用电影把自己看哭,好像自己良心未泯一样。
第四张画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朱文翔的父亲病逝,生活变的没有依靠,甚至去偷人家的便当,还好有好心的校工爷爷收养他,后来又被母亲接走,和阴暗的继父一起生活,母亲在歌厅从事小姐领班之类的营生,后来又意外的和小太宝混在一起,后来又得知哥哥是被继父失手打死……这样的故事就是我所反感的故事,而我却看的很开心,当然也看的很动情,但不是因为小翔的遭遇,而是因为这一个个生动的人物。
收留朱文翔的老校工不仅给他饭吃,带他一起去捡别人遗弃的东西,还用自己的经历鼓舞他的人生,可是却根本就不是概念里的“好心人”,更像是他亲生的爷爷,小翔却问他捡东西卖那么钱死了以后那钱怎么办,他要回大陆上海老家时又问他家乡的亲人会不会因为他离开太久而以为他已经死了,用干烧青蛙的故事鼓励小翔要像个别的青蛙一样跳出来,小翔却问他那些被烧死的青蛙是不是被吃掉,老校工哭笑不得,只好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不是让你去关心是不是吃掉青蛙而是让你象青蛙一样跳出来。
手枪仔在房产售楼部做站在门口的卫兵,因为朱文翔在厕所分给他手纸而认定年轻人义薄云天交上朋友,带着小翔一起去打劫同学的班费,深入民宅偷东西,和他在一起想必是小翔最开心快乐的时候,所以小翔认定他是朋友而在老师让画我的朋友时画出了他的器官,他也有不幸的家庭,承受着生活的艰难,却能好像无忧无虑一样的生活,在和小翔分赃时自己主动拿走大部分而只分给小翔铜板让我想起古代的管子,在派出所被铐起来还要好心的提醒警员翘二郎腿容易把小鸡鸡搞坏掉。
小翔的妈妈是从大陆嫁去台湾,虽然终于有了中华民国的身份证却还是保留了北方的口音,她在风月场艰难却不失老练的讨生活,她身上就没有台湾人的气质,所以我比较不喜欢她虽然郝蕾也演的很动情,说实话,要不是提前知道这个是郝蕾演的我还真没有认出她就是颐和园里的于虹。
而戴立忍演的继父则一直活在阴影里,他在失手打死小翔的哥哥小翼以后其实一直在备受煎熬,却还要假装很强大。
最让我意外的是那个警员,他告诉手枪仔他的小鸡鸡没有那么容易坏掉,他太台湾了以至于让我喜欢到不行,他察觉到小翔哥哥的失踪有问题而很战术的审问小翔的继父直到他紧张出汗的露出破绽,我还以为他会因此让事情大白天下并因此加官进禄,而他只是淡淡的告诉继父不要让这个小孩也消失掉。
最后我之所以没有料到电影已经结束,很多部分是因为总觉得他还会有所作为。
其实还有朱文翔的漂亮女老师,收到小翔交上来的画也丝毫没有生气,她甚至在担心小翔有没有被猥亵,还教给孩子门修齐治平的文章,那些琅琅上口的古文啊,我们都已经忘了。
前几天和朋友说起去台湾的旅行,我曾经狂妄的随口说了句: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第四张画》是值得推荐的一部好电影。
从小被母亲遗弃的男孩小翔,由于相依为命的父亲去世,使得他再度与多年不见的母亲重逢。
小翔随着母亲进入她新的家庭,并开始跟性格阴郁的继父同居,然而当年跟随小翔母亲一同离开的亲哥哥,现在却消失在所有人的生命里,不知任何去向。
亲哥哥失踪所带来的打击,加上每天活在继父凶狠阴影当中。
同时,地方警员更开始插手介入这起失踪案。
而在小翔所画出的一张张肖像画当中,这些陆续出现的人们逐渐构筑出小翔生命的轮廓,并在最后的第四张画里头,透露出惊人的发展及真相。
湾湾省地区的电影总能拍出一种苍凉感,不幸的家庭里生出的孩子,依旧会充满了不幸,金士杰老师出场戏份不多,但人设表现的很好,威严又温柔,对小翔很凶但是小翔能感受到他的好!
戴立忍大叔演技也在线,失手杀人后心理阴影严重,看到小翼的弟弟小翔来了后,阴影又增加了!
他的压迫感好强,跟女主对话、跟小翔对话、跟警察对话,感觉下一秒就要暴走了!
郝蕾确实是很厉害的演员,在大陆和台湾省都有很优秀的作品!
这种角色很难把握,面对生活的无奈又不得不去承受,紧绷的神经随时都会裂开一样!
四张画很有意思,从小朋友的世界去看生活,去世的父亲、朋友的小伙伴、失踪的哥哥,第四张画是自己,也是一只从锅里蹦出来的青蛙、也是一棵被啄木鸟啃的树。
小朱的爸爸走了。
他变成了孤儿,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出殡时,小朱需要拿出爸爸的遗照,可是小朱没有,便画了一副爸爸的肖像。
歪歪扭扭的,很丑啦,这就是小朱的第一幅画。
小朱遇到了愿意收留他的陌生人,是他上学的校工老爷爷。
因为都是孤儿般长大,他很理解小朱,并且教会了他坚强。
和爷爷待在一起的夏天是美好的,他可以坐在他爷爷单车上,问一些蠢问题。
或者和爷爷去废墟里捡宝贝。
就这样,有爷爷陪伴的夏天很快就过去了。
直到妈妈揭开了小朱的童年日历,她找到了小朱。
小朱来到妈妈家时,并不开心,甚至惶恐。
因为小朱妈妈和继父有了自己的孩子,妈妈告诉他,“小朱,妈妈不再是以前的妈妈,对于这个家,你只是个过客。
”继父对他冷嘲热讽,整天阴着脸。
小朱的童年,很快就被成年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排挤阴狠的现实注满。
他的妈妈是个妓女,很晚才回家。
有次,小朱肚子饿,半夜跑出去找妈妈,妈妈问他“路那么长,又走夜路,你不害怕吗?
”小朱说,“不怕,只要不在你的家,我就不怕了。
”家为什么会让他害怕呢?
这是因为他画的第三幅画,《走失的哥哥》,来自于一个小朱的梦。
梦里有个哥哥,他走丢了。
按理说,小朱不应该对哥哥有记忆的,却把消失的人画了出来。
没想到,这幅画招来了警察,也招来了继父的毒打。
原来,继父打死了他的哥哥,并把他封死在了海边的肖波块里。
新生啊,《停车》里的小女孩妮妮啊,《阳光普照》里的阿豪啊,《医生》里的felix wen吶,降生时,都是天使。
但是,他们长着长着,就变成了环境的模样。
新家给到小朱的,则是失语的恐惧。
小朱使妈妈的家变得更冷了,到处充斥着冷嘲热讽,敌意,威胁,恐惧,甚至是对母亲的内疚,都是因为他的到来,都是因为他……这就像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有些是不太敢相信的,要么模模糊糊,要么就是被再次美化的,怎么会有大人杀死一个孩子呢?
有美好吗?
有的。
钟导的灵魂风格人物登场了,纳豆饰演的手枪仔,他把边缘人物的心酸,无奈,孤独和善良刻画的淋漓尽致。
邻里说手枪仔的家是彗星撞地球遗留下的,大家都说这个家伙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人。
可他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小朱,一个肝胆相照,厕所里剩一张纸分两半的伙计。
这让我想到了《大佛普拉斯》两个朋友之间的友谊。
彼此心照不宣,总能把最甜美,最温柔,最英雄的梦讲给对方听。
手枪仔总干小偷小摸的事,比如偷自行车,抢小朋友的班费,甚至入室偷盗。
每次,小朱都会被带上。
在小朱面前,手枪仔就是自由自在,神通广大的大盗。
手枪仔在小朱面前,就是手枪仔,不再是烂泥扶不上墙。
手枪仔就是这么个人,混身上下散发着啊q,浪漫的,天真的,甚至有点英雄主义般的气息,当然也有最重要的---善良。
有一次,他们入室偷盗。
手枪仔发现了这家桌子上的盲文,便告诉小朱,“这一家咱们不能多偷,盲人要治病,他还需要钱的,快放回去。
”就像成人怎么会杀小孩,小偷怎么会只偷毛毛票票呢?
后来,小朱和这个梦幻老哥朋友分开了,因为被警察抓了个正着,警察骂手枪仔是全台湾犯罪圈的耻辱,偷也偷不好。
手枪仔出狱后,小朱去手枪仔的家找他,那房子看起来的确是彗星撞过的,房子双层,少面墙。
然后,小朱在转角一看,发现手枪仔正陪着他的盲人弟弟一起读书,既认真,又耐心。
他们家又穷又落魄,甚至还有一个需要人照顾的爷爷。
可是,他们家有手枪仔这样的哥哥存在,整个家都是温暖,光辉的。
运气再差,再穷,环境再糟糕,又能怎样呢?
手枪仔善良,温暖,纯真的部分感染了小朱,所以他画了第二幅画《我最好的朋友》,一副气坏老师的禁作。
自此,所有暗的明的,阳光的,灰色的人和环境,都被钟导摆在了小朱和观众面前。
此时,老师让每个人拿出一面镜子,对着镜子画各自的《自画像》,也是《第四张画》。
受人生,社会,美好,坦途,挫折,阴暗沁染过的小朱,或者你,会画一副什么样的自画像呢?
最后,钟导把这《第四张画》送给了一个人。
P.s:Felix wen,他就是钟导第一部纪录片《医生》中自杀的小朋友。
一个既光明,又阴暗,看起来既晦涩,又熟悉的复杂人类。
第四張畫-2010第一张画:爸爸。
影片的开始便是医院。
太宰治的小说《惜别》中的少年鲁迅周先生跟医科同学回忆起父亲重病的时候所谓的名医开的古怪药方和药引,什么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一对、败鼓皮丸、平地木……甚至弥留之际的大声喊叫唤回垂死者的灵魂,完全是恶毒的欺诈。
——这些这些,小翔自然都没有做,他静静地在医院病房,看着父亲的气息微弱至死,连眼泪也没有滴下来。
大人说“带一张爸爸的照片来作遗照”。
小翔回家找了半天,除了爸爸的身份证,只有小时候和妈妈的照片。
于是,他画了一张爸爸的画像。
大小眼,细细的线条,这个男人画得有点丑,然而丑得有点真。
不知道小翔画画的时候有没有哭。
倒是校工爷爷打小翔的时候,他哭了。
“你的人生,才过了一点点。
”这话是金士杰跟小翔说的。
金士杰的故事,就跟表演工作坊里舞台剧演过相声说过的无数个相似的故事一样,空袭之后,失去了房子父母和家,至今还记得日本军人唱歌的声音。
的确,在爷爷面前,小翔那无比的凄惨怎么也惨不下来。
第二张画:朋友。
小翔被妈妈郝蕾带走,跟继父戴立忍一起住,认识了小混混,成了朋友。
他们一起干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在交班费的日子一起打劫小朋友、入屋偷钱发现有本盲文书便又把钱放回给人家。
我的好朋友,小翔的画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然而,老师娓娓教导,却依然无法让小翔理解这样一幅画在成人世界的含义。
第三张画:哥哥。
在小翔的记忆里有一个哥哥叫小翼,但是现在,他只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婴儿弟弟。
他总是梦见哥哥在海边的堤防一个人走着。
逐渐,整个故事浮出海面。
校工爷爷来探望小翔,他说要退休了,要回大陆看长江看黄河看上海。
他跟小翔说自己小时候玩的游戏,干烧青蛙。
他希望小翔能够做一只坚强地勇敢跳出来的青蛙,就算受伤了,也要努力跳出来。
第四张画。
老师让他们每个人都仔细观察镜子里的自己,然后画出来。
我们期望经历过这些故事的小翔,画出一幅怎样的画呢?
畢曉海饰演的小翔,让人想起了《一一》里的洋洋,洋洋喜欢拍人的后背,因为对方总是不知道自己在拍他在看他。
小孩子的视界总是让大人惊讶。
更何况是一个像小翔这样一个敏感的小孩。
爸爸不知道自己在小翔心中是这样一个样子;大哥哥纳豆不知道自己在小翔心中最明显的特征不是圆圆的笑脸;哥哥永远不知道弟弟会永远记得自己……所有这些,小翔都记得,而且都画出来,他的画就是他的记忆,他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四张画,记录身边的最爱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
小翔没有画他的妈妈,辛苦拿到台湾的身份证,做着一份含辛茹苦还强颜欢笑的夜间工作;小翔没有画他的继父,在夜市摆捞鱼小摊,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哥哥;小翔没有画校工爷爷,金士杰生活的那个时代比他还惨,他给予小翔更多的爱和支持。
小翔没有画的这些人,其实反而更多地留在观众的心里,因为他们演得真是好;观众或许更希望小翔画一些更阳光更快乐的事物,然而,小孩子的心,就是一个无底洞,他看到的跟你看到的总是不同。
郝蕾跟小翔说哥哥小翼,她说“小翼,一个多好听的名字。
”若干年后,妈妈努力忘记过去的伤痛,她甚至忘记了儿子的样子;她带小翔回家的时候,剥了一个橘子给小翔吃,小翔不吃,她说“我不是要讨好你”;若干年后,她有新的丈夫和孩子,对于小翼,她几乎只记得他的名字,小翼和小翔,父母对子女的无尽希望,希望他们都能插上翅膀飞起来,就像金士杰所说的跳出来的那些青蛙一样得到自己的幸福。
你的人生啊,才过了一点点。
看完电影,最忘不了的就是金士杰和小翔的脸和这句话。
一个充满责备、爱和希望的话。
是因为郝蕾参演的缘故,才会关注到这部台湾电影,而后又因为郝蕾因为这部电影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一直以来都对郝蕾身上那份独特气质有好感,自从那一次颁奖典礼之后,就一直对《第四张画》有着深刻的印象,今天特地找来看了看,事实上,自己已经有好久没静下来好好看看电影了,当然也没白看。
最初看到导演钟孟宏的名字,感觉好陌生,但这部电影被一大串奖项包围,就暗想这个导演应该不简单,上网查了下他的情况,可惜的是有关他的资料很少,他的电影作品不多,倒是之前的电视片不少,因为好奇一件事情,才会想到看看他的资料,一部纪录长片《医生》,两部电影《停车》和《第四张画》,就这两部电影,却总能许多内地的影子,《停车》中的内地妓女,《第四张画》里的郝蕾,金士杰那熟悉的内地口音,手枪仔时不时秀出的几口还蛮像那么回事的儿化音,我一直在嘀咕,导演钟孟宏是不是从小在内的长大的或者受到父母影响呢,除了陈果的《榴莲飘飘》之外,倒真没有太多台湾电影中有太多内地影子。
也许是自己现在太多挑剔或者是注意力没那么集中了,现在看电影已经没学生时代那么用心,但是《第四张画》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主人公10多岁的小翔相依为命的爸爸去世了,本来该是很凄凉悲伤地氛围,导演选用了一段相对轻快地背景乐衬着小翔出场了,本来心里不解,人死了,为什么会用这样的音乐呢?
转念一想,一个小孩子又能怎么去理解一个人的离开呢?
他要是太早成熟,是不是更残忍呢?
几个短短的镜头就描述了10多岁的小翔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怎么让人不动容!
为爸爸准备一张好看的照片做遗像,小翔都找不到,最后小家伙用自己的笔为爸爸花了一幅画,这也是电影中的第一幅画,想想多悲凉,小小年纪,他生命中也只有爸爸这一个亲人,如今就这一个亲人也离开他了。
可就是这不到7分钟的时间,就显示了导演不俗的功力。
至少让我觉得不做作,很自然,比起内地的一些名导来,我还是能感觉到距离,倒不是比钟孟宏差,而是没有认认真真做电影。
再到金士杰扮演的老校工出场,真是应了那句“姜还是老的辣”,金士杰一开口,我就被震慑住了,那一句句“铿锵有力”顿时把一个因战乱而定居台湾的老上海演活了,他的一句句话,不知道为什么总让我好熟悉,之后他到小翔生母家去看望小翔时与小翔继父说话时的表情,更是让我难以忘记,只是一个眼神就让我感受到了他那熟稔的演技。
只是感慨岁月不饶人,曾经儒雅帅气的金士杰老了,真的老了,曾经的《暗恋桃花源》已经离他远去了•••就在小翔和老小工这样生活的时候,他的生母出现了,从此小翔要和生父、继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了,而就是这一场景,真的让我五味杂陈,突然觉得小翔就是曾经的我,小翔对妈妈说“我害怕你们那个家”,那一刻,我是多么感同身受,而妈妈说了一句“离你叔叔远点”,她说得那么淡然,又多么无奈。
这就是小翔的悲哀,我一直忘不了小翔妈妈的那句话“我已经不是你曾经的妈妈了,现在我和叔叔结婚了,还有了我们的孩子,你对我们而言,就是外人”,突然想到类似这样的话或这样的想法我曾经也听过,留意到那时小翔的表情,小家伙很平静,不知道他是没仔细听,还是已经冷漠了。
我很理解,人都是自私的,就是亲生妈妈又如何呢,已经有她自己新的家庭,人家继父已经让你住进他们的家里了,你还能怎么样,还真指望人家把你视为己出吗?
不打你就不错了。
以至于会出现那两幅场景,继父一面晚上做生意还一口一口地喂自己的孩子,而小翔妈妈只是给她的儿子买了几件衣服和书包,她丈夫还为这个和她争执,只是几个简单的镜头,就是鲜明的对比。
看到那里,心里真的感慨万分,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和奶奶生活在一起,而是像小翔一样生活,我会变成什么样呢?
而即便是我大了,读大学时,有过像小翔那样生活的经历时,我都受不了有些言语和眼光,只是我知道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嘛,母子又如何呢?
那么多年都没有生活在一起了。
而这时,一个胖哥哥手枪仔出现在了小家伙的生活中,两人一见如故,手枪仔带着小翔去吃的,即便只是方便面,小翔也好开心,胖哥哥带他去偷东西,胖哥哥在他的帮助下,抢小同学的钱,教他认识身体•••直到他和胖哥哥一起进来警局。
这也诞生了小翔的第二张画,这个胖哥哥至少让他放松不少,不是吗?
小家伙,每天身在那样的环境当中,会有什么样的处境,什么样的心情,我是深有体会,一家四口人,妈妈和继父的孩子尚在摇篮中,继父的脾气阴沉古怪,平时离他远远的都让人害怕,怎么可能会亲近呢!
童年中本该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妈妈没有出现,断层的经历让小翔也不会和妈妈有很深的感情,何况妈妈每天还要上班。
在那样的家里,小翔能和谁说话呢?
而本来有个哥哥的,也被那个混蛋继父虐待致死了,也许是太孤独了,太想那个印象模糊的哥哥了,小翔画出了第三张画。
写到这里,有人会觉得郝蕾演的妈妈好残忍,怎么能这样呢?
尤其是和小翔说他哥哥的那段话时,甚至让人觉得这个妈妈都有点像继母了,哪里像个生母。
事实上,天底下哪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妈妈和小翔老师的谈话中,让大家感觉到这个妈妈其实一点都不容易,她一个从内地过来的人在台湾生活了10多年容易吗?
熬了10多年,才有了台湾身份证,即便是有了台湾身份证,她如果过得好,她会做那种工作吗?
每天受尽欺辱,毫无尊严。
她的一句“小翔怎么说也是我儿子,他还是个孩子”又道出来了自己的苦衷,而小翔不经意的一句“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啊”,更是刺痛了我一下,何止是小翔,即便是我,我都已经开始工作,自力更生了,我也想问问妈妈“你爱我吗?
那么多年来,你想我吗?
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和妈妈那么亲呢?
”其实到了,老师让大家照着镜子画自己的时候,我没太懂,我不敢去想象那第四张画会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小翔在那样的家里生活下去,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导演还真的会选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好出彩,有些角色即便是出场不多,也是很有戏,演继父的戴立忍也让我眼前一亮,演的那个继父让我觉得他好可怜,我会觉得他也是一个悲剧,是吧,看他演惯了好人,这一回也爆发了他的潜力。
最后就不得不提电影中的男一号,只有10多岁的小翔,小小的年纪,才上小学五年级,就能按照导演的要求把片中一个真实的小孩子演出来,看他笑,看他哭,看他受委屈,不知不觉就让我好喜欢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台湾电影节的评委把影帝颁给他,不无道理的,是吧?
时间不早了,就写到这里吧。
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
一直很期待,很想看。
去年在北大见到郝蕾,很激动,很开心。
一如我对她印象中的样子。
看这部电影也是因为她。
可是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整部电影让我忘记了郝蕾,她所演绎的角色,还有戴立忍,小男孩,校工,胖哥哥,台湾的景色和背景音乐紧紧融合,成功演绎成了一部精彩的影片。
背景音乐和单车,让我想到了菊次郎的夏天。
反刍型的忧伤只会让人感到厌倦.我再也所谓的"文艺"不回去了,也再也不会喜欢这样的电影.
以一种近似灵异怪异的叙述,接近一个小孩子的内心。还没看完,我就觉得郝蕾应该可以凭这片子得个奖,果然是金马女配!
@2024-06-01 14:03:31
你要像那几只跳奋力出来的青蛙一样,即使受伤也一定要跳出来。人生就像一幅幅有待揭晓谜底的画作,每个阶段都有其必绘的惊鸿一瞥或散心涂鸦。每个淌过你生命之河的人,不及时恍惚朦胧,还是坦率直诚,都是过目不忘的恩人挚情。谁料结局小翔懂亦不懂,但总会相信镜中真善耳目分毫早已了然鼓掌。
四张画,成长中对家庭、友情、亲情及自我的认识与表达。内心深处的孤独与隐忍,负面情绪无处爆发。整部电影平淡而又显得张力十足,摄影秀美的风景与主题哀愁的叙事形成浓烈对比,让人对小主角的生活心生疼痛。
是我期待值太高了?对台湾片一直挺宽容,今年真失望
用四幅画构建整部电影非常有意思,整部电影虽然整体上波澜不惊但是却算是小惊喜连连,虽然比起导演之前的一部《停车》略显文艺,算是去年数得上的看起来不费力还算讨喜的小文艺片。
用錯了郝蕾
看不下去。
戏过了,故事过了,控制感过了。
没看懂没看懂没看懂没看懂
叙述故事的调子我喜欢,可惜没能揣摩到导演要表达的意蕴。
这种类型的片,以后还是应该少尝试。
这孩子真可怜
除了郝蕾对风尘女的细腻演绎,其他都没啥看头
好题材拍的烂电影!
第四张画,可以是后爸被判刑的图,也可以是哥哥被打死时的图,也可以是爷爷在大陆归家的图,还可以是好朋友找到正经工作时的高兴样子,还可以是小翔在阳光下的笑脸。郝蕾演的挺棒
啥内容也没有就是耗时间
用四张画暗喻家庭朋友亲人和自己的想法太棒了!郝蕾虽然胖了点但还是很美~不愧为文艺青年的女神
摄影不错,看来日本摄影师比大陆靠谱不少,剧本一般般,虽然给人感受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