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伙伴钛晶曾经说过,剧本是一回事,人设是一回事,演员是一回事。
我非常同意。
本文主要谈人设。
有少量对剧情的看法。
有少量剧透。
徐书成。
幼年时他性格软弱,成年后天真单纯,心思细腻。
刚开始在燕大授课的时候,他说,我们国人最缺乏的是诗意。
纽兰说,风花雪月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吴秋实说,你们兄弟两个,一个是外新内旧,一个是外旧内新。
在前排看到一篇影评,标题是《生逢乱世,终归欠了你一场风花雪月》,我还没细看,题目倒是很喜欢。
书成这样的人,若不是生在乱世,倒也是一个不错的文人,有诗意,有柔情,大可以娶一个中意的女子,相守到老。
这话却也不是在夸他。
本是个不错的人,虽然也有小缺点。
但他最大的问题,是与时不合。
然而这剧最糟心的地方就在于,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有问题的。
但几乎所有人的问题,又都有其合理性,并且也很难有什么更好的出路。
比如书成的与时不合,细细追究起来,到底是应该怪这乱世,还是该怪不能适应这乱世的自己?
青年时他说,三千年故学,一无是处。
然而在官场上受挫的他,选择了回乡教蒙童,婚后更是日日住在藏书楼,和三千年故学相伴而眠。
他爱着纽兰那样的女子,最后却只能为了自家宅子选择一桩交易而来的的封建婚姻,娶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女人。
他的一生,都充满了这样尴尬的悲剧,不上不下,不合时宜。
而到了中年,他终于说,要故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话说在他死的前一晚。
这个尴尬一生的乱世书生,最后能够选择维护文人的血性与风骨,也算是死的其所。
陆书白。
他就是吴秋实口中,外旧内新的那一个。
而陆书白的事情必须要跟纽兰一起说。
纽兰,一个内外皆新,新的闪闪发光的女子。
青春洋溢,热情开朗,像一朵正在盛开的红红的玫瑰。
书成对书白说,她就是流行的事物。
如果不是生在这乱世,如果没有遇到纽兰,即使不甘心,书白大约也会留在香木镇,像许多个心有疑问却最终妥协了的人一样,在封建婚姻封建家庭和封建的命运里面,安稳平淡到老。
但是他生在了乱世,而且他遇见了纽兰。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天雷勾动地火,一发不可收拾。
有人说书白从来没有爱过书容。
我想大约是的。
但是很多婚姻也都没有爱情,即使有爱情最终也会变成亲情,封建家庭的老爷如果遇见更喜欢的女子,至多不过纳为偏房,一个尚有责任感的男人并不会私奔。
书白会选择纽兰,并不单单是出于爱情,更多的是因为志同道合,因为纽兰刚好就在他要走的路上。
换个说法,如果他婚后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到了北平,见了学潮见了火车站的义士,那么大约,他也是会选择留在北平的。
但如果单从爱情婚姻家庭的角度看。
书白终究难逃渣男之名,纽兰也有小三之嫌。
如果追求爱情追求理想追求自由必然以牺牲其他人的幸福为代价,那么也许怎么做都会有人不幸福。
不仅那个时代是,现在也是,以后也是。
要么成全自己,要么委屈别人。
所以说书白和纽兰就是一种人。
像的不能再像。
勇敢,无畏,自私。
纽兰的话,再加上一个任性。
不过,在他们的词典里,自私的定义也许和别人的并不一样。
他们可以为了自由付出生命,却不能为了成全他人而忍受束缚。
爱的轰轰烈烈,死的也轰轰烈烈。
关于纽兰,我的小伙伴楼梯有一篇长评很好,所以我就不多说纽兰了。
最后说书容。
一个最让人心疼的人。
如果非要说新旧的问题,大概她是内外皆旧的。
但她却时时向往着新——她说,我羡慕的不是他们的感情。
她说,我如果是男人,我也要像书白一样。
她说,我没有那样的青春。
书容的心里其实也有一把火。
这把火在她心里,在一个角落里,藏了一生,却始终都没有烧起来。
书成就义之后,她点了一把火,想把自己连同君子堂一起烧掉,被人扑灭了。
长青在前门大街放了几枪,说我也愿意在枪子中照顾着你,走过来的是国军押着已经投降了的日本兵。
也许是因为和纽兰所经历过的教育不同,也许是因为许多年来徐门只有她一个人,所以她选择了这个家,选择了徐门,选择了君子堂藏书楼。
对书白,对这个家,甚至对书成而言,她是母亲一样的角色。
她说,早知道当初,也去北平了多好。
多么讽刺,这个剧里,好像只有自私的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为人考虑,瞻前顾后,就会像这样,在等待里在守候里,耗尽青春,耗尽一生。
外柔内刚,外冷内热。
有情有义有担当,能隐忍知进退。
虽然说为了保全自己的家近乎固执,但——谁又能说这样是错的。
至于她到底爱谁,我感觉我的智商不够,我看不透。
就先这么多吧。
我查了一下贴吧和论坛里,本来应该去年播出的本剧却延期到了今年底。
本文主要解析一下本剧延播的原因和背后的故事。
据我所知,这部剧筹备于三年前,因为发行方的操作问题导致了这个剧与去年央视首播擦肩而过。
发行方……而对于这个剧的制作团队,虽然不认识,但是感觉还是挺靠谱,能找来这么多大腕儿……导演、制片人和粉丝会都转发了首播这个消息,看是万众瞩目,真的了<图片1><图片2>究竟是出品方的内部原因,还是发行方的组织能力,或是双方间的磨合出现问题导致了延迟播出呢?
1.出品方为中国教育电视台与春天融合公司,两方都是相当有实力的团队,项目的发起是由教育台的影视部门提出,经过了教育部的批准,与春天融合公司合作。
因此,无论是教育台的影视团队,还是春天融合公司,应该都不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2.发行方为春天融合公司,本来本剧已经获得了央视推荐剧的列表,而错过了2015年的央视首播,不知道是不是这其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推测应该是央视与发行方打架了。
3.网上有说作为制作团队的教育台影视部门现在已经没有了,所以本剧就播出不了。
就时间来看,制作团队会影响到剧集的制作效果,不会影响到发行状况,而既然本剧已经制作剪辑完成,制作团队的任务就已经完成,本剧的制作团队应该是因此选在制作完成后这个时间撤出,保证了本剧的质量,也算是有良心有道德,具体原因和现在何方我们也不得而知。
后续的发行工作由发行方负责协调。
就此点辟谣一下,大家能懂就好了。
综上所述,由发行方的操作,以及有关部门的审核带来的本剧播出时间调整已经毋庸置疑,但是否是发行方有意如此?
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只希望,好的电视剧能够有一个好的平台展现给观众,好的制作团队制作好的内容,希望出品团队能够多多拍摄出像《乱世书香》这样的宏伟巨作,成为经典。
这样,市场上少一些烂剧俗剧,多一些正能量的,发行问题就会得以解决。
致敬奋战在一线的电视工作者们!
这答案是一边追剧,一边写的。
一点零碎的想法,不专业,还请见谅。
【1】编剧是有很大野心的,想讲的东西也比《红色》更厚重,所以设置了非常有时代代表性的人物,甚至让剧中人物吴秋实将两兄弟所代表的人物性格都说出来了。
剧里角色的台词,也不断在强调乱世和书香两个主题及其交织。
个人觉得有点太刻意了。
题目已经说明一切,并不需要太强调这些。
但总体来说,这个题材很少见,写起来也很不容易,总体已经很好了。
【2】钮兰和陆书白的爱情线争议比较大,算是时代问题的缩影吧。
然而人设确实不讨喜,钮兰到香木镇去找陆书白,跟书容见面,对书容、徐家下人,都非常没有礼貌。
这一点让我很不喜欢她。
编剧既然设定了这样的人物,就得面对角色可能不讨喜的结果。
如果因为有人对男女主表示了不满,就认为这些人看不懂,不理解编剧的良苦用心,不理解那个时代,我觉得是很不合适的。
编剧要考虑到角色要面对怎样的观众,要怎样让观众移情乃至关心角色的命运,而不是塑造一个让人看见他就想拉进度条,或者看到他受苦也不会觉得同情的角色之后,又来指责观众不理解那个时代。
逃婚是那个时代常有的事,许多年代剧也处理过这个问题。
但这对的爱情遭受了特别多的反感,说明确实有问题的。
按照目前的剧情进展,之后特工夫妇上线,应该能刷一些好感度。
↑我猜错了,特工夫妇的戏份,除了开局的间谍行动,简直就是一潭死水。
【3】个人觉得糟糕的,不是二人的爱情线,我讨厌钮兰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爱情。
这剧有个魔音绕耳特别糟心的旁白,《红色》也有,但《乱世书香》里简直多到没有办法忍受,非常打扰观看体验;而且,旁白有时候说的话,还超级欠揍。
旁白糟心的表现有二:1)演员已经演绎出那个情绪了,观众也能够想象角色的心情,但旁白一定要跳出来告诉你,“他现在心里很复杂”、“他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电视剧不是小说,能用人物神态动作、镜头调度说清楚的事情,不需增加多余的语言了。
具体例子太多,请自行感受。
2)旁白说话特别欠揍,影响了角色给人的观感。
拿书容和钮兰第一次见面为例,书白看着书容上楼,旁白说,书白心里知道,这两个女人,一定会结成一段伟大的友谊。
excuse me?
书容看着钮兰受伤,旁白又说,她知道,书白对她来说只是一个丈夫,而对钮兰来说,是她的生命。
excuse me?
这感情线本来就这么糟心了,旁白还要跳出来说这么挑战三观的话,是在抹黑角色?
【4】人物情感逻辑存在一些问题,时间线也有瑕疵。
以人物逻辑举几个例子。
书成劝书白自首,第二天书白还没来,他又自己主动说要顶替罪责,如果一开始就这么打算,为什么劝书白自首?
如果没有,是什么促成了他这一行动?
书白听他的话自首,当众说了他说过的话,然后书成就觉得书白特别伟大,他是忘了自己怎么劝书白的?
书白一走,教授就过来指责书成出卖弟弟,他们是都没有看到他主动定罪的行为?
书白入狱,典狱长想安排儿子进燕大,他不去找花了好多钱想见他一面的徐书成说,反倒去找陆书白,为什么?
书白杀了人,带着钢笔(凶器)被人搜身,他已经看到警察在搜身了,为什么不把钢笔藏起来?
书白越狱,城门外不允许让人进去,钮兰回京时就知道了这个消息;而待在京城的徐书成,一大早既不上班,也不看报纸,坐在沙发前看书白的酒壶,在等狱警过来找人?
随后书白离开京城,守城门的人,既不知道要抓的人长什么模样,也不知道他是个什么身份,在听到他说要去香木镇时,也没有起疑,轻轻松松就让人走了;我以为这是上头给书成传消息的那位司长刻意安排的,哪想转眼就有几个警察骑马追到了香木镇。
看来警方清楚得很,还很想抓住他啊,那,为什么当初那么容易就放人了?
钮刚送钮兰去青岛,她中途又想回京城,不吐槽她一个战斗力还没有五的姑娘怎么到京城找陆书白,我就想问问,那么大一把匕首,她哪里来的啦。
书成捡了溥仪的风筝,听了人家一句谢谢,又看到军阀要去皇宫抓溥仪,立马就追过去了,就他那个书生小身板,那么快就追上了?
而且他为什么要救溥仪?
只凭他拦在门前说的那几句话,说服不了我。
书白钮兰变身地下党,用日本人的枪杀了日本人,然后把枪扔出窗外,日军就相信有人越窗而逃了……虽然我侦探小说看得少,但我知道越窗而逃是会留有痕迹的啊,没有痕迹这外头也没个兵?
你要说窗外是石板地,留不下痕迹,那陆书白的相机就扔在石板地上了?
还没人看见?
…………等等等等,一不小心就写多了。
这些逻辑上说不通的问题,继续看下去,就发现,这些事都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又或者发生了可以强行塑造人物性格的事件(尽管对剧情进展并没有什么用)。
更别说钮兰的种种行为,在我看来,她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
没有她一遍又一遍地作死,剧情就没有办法进行。
再说时间线的问题。
陆书白入狱两年,然后越狱。
这两年时间里,钮兰都在部队医院养病,大帅对她没有任何行动,反倒在书白越狱前几天,图谋不轨。
从而导致钮刚叛变,叛变后杀入监狱,救了陆书白。
书白这个日子挑得好啊。
两年时间,书容对书白的情况一无所知,不知道他入狱;书成也不知道家里多了一个人。
即,两年里徐书成没有回过香木镇,书容问书白要休书未果之后匆匆离开,也再没问过哥哥丈夫的消息。
这,真的,是,兄妹?
【5】 有时候剪辑很乱。
书容书白在方家见面那场戏,书容离开方家,下个镜头是她在徐家书房考虑事情;再然后是钮兰要走,陆爷说小姐还没回来,这里不对的。
钮兰要去京城找陆书白,听到守卫说京城越狱的事情,开始去香木镇。
剪辑又配上了那个士兵说的话。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很明显她是在想这些啊。
双线并行的剪辑,可能是为了提醒时间的流逝,但不太明显,也可能是我不够细心。
直到陆书白越狱的时候,我才明白过来这都两年了……看《乱世书香》的时候,我对时间的感知始终是后知后觉的:哦,还是这件事啊,这都吵几天了,唉怎么就到这里了?
这是这一年,这是过了几天,哎等等怎么一下子就生了??
是我太蠢吧_(:зゝ∠)_【6】 剧情节奏不好,戏份分布有问题。
前23集讲了什么呢?
陆书白结婚,逃婚,在燕大教了一堂课,钮兰游行,陆书白入狱,逃狱;书成救学生,心塞,做官,心塞,救弟弟,心塞,做官,心塞,断腿。
23集啊,四舍五入多少?
一部西游记都快完了。
节奏慢是《红色》和《乱世书香》共有的问题。
但《乱世书香》时间跨度更长,问题就很明显了。
23还是24集,书白钮兰离开,这是越狱后没几天的事情;书成被解雇,官场失意,钮刚带人杀进皇宫,应该是两人离开后过了几年吧;然后镜头一转,十几年后了,陆书白钮兰就成了特工。
然后剧情又开始慢了。
仔细回想了一下目前的剧情,我觉得很多情节都是可以删掉的,比方陆书白入狱后钢笔相关的情节,典狱长互斗、中国版肖申克的情节,要暗杀的日本人跟父亲争执信仰的情节,留下更多篇幅来讲能表现人物成长的戏份,不是很好吗?
二十八集里,结婚逃婚两集,书成娶方宝姑讲了四集,陆书白在日本经历了什么、怎样成为特工,这样重要的经历,却,是,靠,旁白和闪回镜头完成的。
【7】角色塑造不够好。
《书香》要讲徐门一代三位书生在乱世的生存、困惑、选择与成长。
目前为止,书成的成长经历塑造得最好。
他的经历比较简单,留洋归来,满怀理想,却因为太过天真而遭受种种打击,最后(莫名)断腿,对世道失望,回乡教书。
但骨子那些清高傲慢、天真脆弱还在,却已心灰意冷,再到娶方宝姑,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是很清晰的。
你能很清楚地看到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彷徨痛苦。
书容好感度一直很高,只是她对陆书白的爱,在我看来不够有说服力。
她夸奖陆书白的话,更像是编剧在借她的口来评价这个人物。
除去这里,她是个面容很清晰的角色,你看到她怎样强行忍耐痛苦,又怎样无法忍耐,怎样在大宅子里坚韧地活下去,她的天真、勇敢、对外界的憧憬,是怎样一步步被压抑和隐藏的。
然而陆书白呢?
这部剧的男主角,重点要塑造的、所有人都在爱着他的这个角色,他的面目是很模糊的。
他在日本经历了怎样的事,怎样成长为特工,怎样坚定了理想,都是不够清晰的。
目前影响陆书白人生选择的转折点有这几个:逃婚→他喝醉了,懵懵懂懂莽撞地冲了出去。
他想去外头看看,是钮兰点燃了那个念头。
车站遇到革命烈士→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国士”。
杀人入狱→不是因为他想当国士,他杀人,是被迫的,是为了救钮兰。
遇到刘志→这个所谓的”革命党人“,但刘志并没有给他带来足够的信息,他们在讨论的还是之前他已经接受的信息。
去日本→他在这里成为了特工。
真正的思想变化,只有车站那次,只有”国士“的那几句话。
他从一个想听”德先生赛先生“的懵懂的书生,经过一次暗杀事件,觉得自己找到了道路。
然后,他又经历了什么?
他在监狱里究竟想了什么?
他怎样找到革命才是救国道路的?
他怎样成为了特工?
在香木镇,他出场时就想出去走走,想留洋,最后他真的留洋了,但促使他做出这些决定的动机是什么,这几年又有没有变化?
他的成长中只有“投笔从戎”这样的隐喻,却没有足够的经历来增强说服力。
他的思想一开始就是混沌的,到他前往日本,也不够清晰。
我觉得这个角色的成长不够清晰。
陆书白的面目,都是借助人物的评价建构的,而不是具体的情节和他的行动。
塑造得并不是很好。
【8】后期双线剧情完全割裂。
如果说前二十三集京城-香木镇的平行叙事还算可以的话,十年后陆书白所在的前线世界,和香木镇的后方世界,整个就是完全割裂的。
前线世界是一个抗日神剧的世界,日本人面无表情地说着流畅的普通话,我方战斗人员也好不到哪里,敌我对手戏没有任何水花,整个世界一潭死水。
可怕的是,与前线世界并行的后方世界,是鲜活生动的香木镇,是火花四溅的群戏,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喜怒悲伤,人物之间微妙的矛盾一一展现,非常有趣。
这一对比,简直就是两个平行空间,看得人都要精分了。
这对主角陆书白和钮兰的塑造来说,简直是致命的啊。
前期人设已经有不讨喜的地方了,后期终于长大了,相关剧情还无聊得要死,编剧一定是后爸吧。
【9】这剧看得我特别憋屈,想了好久才发现为什么。
因为,这里所有的伤害,都披上了美好的糖衣,这糖衣名为国家民族大义家庭责任使命等等等等,进而他们将一切伤害归咎于时代。
有了这层糖衣,他们可以理所应当地伤害别人,理所应当地不去感到愧疚,理所应当地忽略了,受到伤害的,都是活生生的人。
最后,就连被伤害的人,也在被这糖衣感动,也在替伤害他们的人说话,甚至同样地用这层糖衣去伤害别人。
这种事,过去和现在一直都有。
《乱世书香》里隐藏的这种观念,不就在感动着现在的人吗?
而谁都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这样伤害过别人,有没有可能哪一天,也成为那个被伤害的、活生生的人。
————————————————————目前的吐槽,大概是这样。
好的地方也很多,比方演员演绎很好。
书容这个角色看片花的时候觉得有点老,看剧时才发现,她演得特别好,偶尔露出少女姿态的时候,可爱得不得了。
就是说话的时候有点咂嘴巴,戴耳机听得很清楚,不太舒服。
我最喜欢的,是它塑造了一个很少被塑造的书生角色,徐书成。
他保守,天真,浪漫,在革命者眼里是“北洋走狗”,换做过去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里,是很少会被正面书写的,知识分子一般都是陆书白那样进步的。
但这次,这种知识分子能展示自己的人生,我觉得很开心。
好的不说了,应该都能感受到的。
————————————————————但在我看来,作为电视剧的《乱世书香》并不及格,不管它的立意是什么。
一个电视剧,最基本的故事没有讲好,最主要的角色塑造也很一般,底子没有打好,立意再高也是没有用的。
评价一部电视剧的标准也不应该是立意先行的。
我承认它的价值。
就好像一些革命文学,比方青春之歌,它写得特别一般,但它在当代革命文学和女性文学史上都很重要。
《乱世书香》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两个很重要的文人角色,书成和书容,本来书白也应该在其中,但角色塑造实在太差了。
它可以成为讨论影视剧中文人或女性形象的案例。
而作为电视剧,它就是不及格。
↑在最开始的答案里,我认为它是及格的,一来因为这部剧很有讨论的价值,二来因为有我原本抱以期待的制作班底,这里有情怀分。
但实际上,我对它非常失望,它最终呈现的效果,和它的立意、制作团队、观众的期待,都是不相称的,称之为糟糕的表现,也不为过。
我突然想,书成悲剧到什么一种地步呢?
不光是在剧情里被不断忽视、指责、错误解读成一个畏首畏尾的酸腐文人,就连在百科上的角色介绍里,都是“他到最后终于没有逃避....想着书白书容钮兰终于勇敢了一回”。
可是我一直觉得,他始终是最坚强最有风骨的:他是那么天生的纯真至善,纯白到容不下丝毫污浊,也因此仿佛脆弱到一个触碰就会分崩离析地毁灭。
可他偏偏是生在一个最混乱而肮脏的世界。
真的,他是如此宿命式地好,又宿命式地一点点被世界伤害着坏掉.... 想来真是世间好物不坚牢,他从来就像彩云或琉璃似的脆弱。
他太招人疼了。
像人们因习以为常而视若无睹的世间种种好处,他总是被不断理所当然地抛弃在后面。
是的,这里所有人都有目标和意义,风筝们纷纷急不可耐剪去绊住自己往天空飞的线,不管那线是家庭、责任,还是做人的底线,当初又是怎么把自己送上云端。
可他呢?
他有太多的“我应该”排在“我想要”之前,他是一个善良到永远以人为先还自惭形秽的人。
于是他任凭那风筝线在他心上来回缠绕,一路颠簸曲折,直到他一边逐渐因割进心里的线而痛苦、一边逐渐看不清那乌糟糟的线里纯白的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可是啊!
一个天生五感敏锐的诗人日夜熬着、撑着、受着心上被一点点凌迟的痛苦,却还凭着本能挺着、坚持着、固守着被人们抛弃的所有美好——旧世界的家国天下、新世界的风花雪月,知进退的道德和懂分寸的爱,他都有,他都在,他都替那捞镜花水月的人们抓着也受着。
在乱世的浊流里他且自顾不暇,却还心心念念着五千年的往圣绝学,万世孺子的千秋太平。
曾经那样一个念着普雷维尔情诗的灿烂的人,那样一个我们不配拥有的单纯的好人,他挣扎在这个不配拥有他的世界上,为照亮他可及的一隅而像颗流星似的一生都在坠落,剪灭了自身的光辉而义无反顾。
那样一个人,恐怕从不会因自身的光而自夸,因光本就是流星该有的; 搞不好,他甚至会因发出了光而致歉,生怕自己的坠落惊扰到了夜空的黑暗。
这样一个人又怎么会不难受呢?
怎么会不抑郁呢?
怎么会有人懂呢?
最后与其说他终于勇敢了一回,不如说他这辈子都在无奈地勇敢着,死撑着一个单纯而脆弱的人本撑不住的精神。
到最后,是生还是死的抉择,恐怕更像是一个他等待已久的机会,一个能够一劳永逸地割断那条逼着他好也逼着他痛苦的、从出生起就撕扯着他的、名为“宿命”的线的机会。
...甚至这个机会本身都是为守护气节、守护家人而生的——他终究选择了一场能守护些什么的死亡来解脱,干净利落,符合身份——自始至终,灿烂善良。
写第一个字之前,好似有千言万语,奈何鄙人才疏学浅,勉强能表达出只言片语。
从书成身上看到很多熟悉的身影,犹如他自己所说:藏书楼里的书有上下五千年。
我自小遍读。
有人说他迂腐,有人说他懦弱,有人说他唯利是图,有人说他死心眼,有人说他不懂妥协与割舍,有人说他不懂得变通,还有人说他这种人为什么还活着。
他半生中学,半生西学,见过官场得世态炎凉,但是他很难做到趋炎附势,因为从小父亲得言传身教,他懂得做学问之人得有底线。
他说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出走半生,归来时意气奋发,大胆表达自己得理想是开民智。
后辈耻笑他,说他才是那个表面西式,内心极其陈旧的老学究。
他静静看着说话之人,眼神温和,好似笑而不答。
我原本以为他会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但他没有,他有自己的精神内核,他有自己所坚守的信仰与原则。
他从来都知道自己坚守的是什么。
他本该是学校里最罗曼蒂克的学者,他本该是被学生前呼后拥的教授,他本该是乡里乡亲最该被敬重的徐先生,他本该是那个时代最该被保护的群众,他本该和杀戮毫无瓜葛,他本该是徐家最该被理解的家人。
但是无数次,我看到的都是他独自为了学校复课奔走,为了学生性命而甘愿自称是狗,为了傻逼陆书白而一次次放弃自己学者清高(原谅我爆粗口,真的很希望男女主都嘎了),为了徐门君子堂而牺牲自己的婚姻,虽是娶实际嫁(虽然宝姑只是个爱他的女人,但可惜她不懂他)。
书成成全了所有人,唯独忘记了他自己。
宝姑问他人这辈子是为什么而活着,他回答出很多人活着的目的,但是唯独说到自己时不知该如何说。
我想说是那些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给了书成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与风骨,但是同时这些也都像枷锁一般,锁住了书成的一生。
那些站在高高的窗口俯视议论嘲笑书成的人们,你们都给我滚好吗?
开头时,我说我从书成身上看到了很多人,其中也包括很多我们这一代人。
作为世纪之交的这代人,虽然享受着长辈口中所谓的好资源好环境,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物质确实是强得多了,但是精神呢?
PUA的人很多,互相攻击的人很多,见不得别人好的有很多,不是我有多消极,不是我又多少怨言,不是我喜欢抱怨。
但是追求功名利禄,追求一夜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是大多数,而真正潜心去做事的却要被误解,被耻笑,被伤害,很多次我都想问为什么?
是不是我自己不正常?
我读了书,明了理,到头来成为一个敏感的人。
前段时间看到王传君的觉得自己像一个容器的言语,我觉得自己还是被网络环境所影响了,我不该用恶意去批评一个努力的人,也许他演的丁仪不是我心中的样子,但是我应该尊重他的努力。
“我们都因太善良而被时代误伤。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
所以终究是因为太善良错了,还是时代错了呢?
我还没有答案,如果有,那么现在我的答案是都没有错,就算时代错了,善良也绝对没错。
那些教诲我们的东西,也许也是最好伤害我们的武器。
书成如此,你我亦然。
书成说自己这辈子一直在失败,留学归来就一直在失败,喜欢讲台,却被迫从政。
从政却永远看不懂官场,像一只小白兔一样被耍的团团转(从那会开始我的眼泪就没停过)。
自己的爱情被义弟夺走。
瘸着一条腿,回到君子堂,可惜早已败落。
在小酒馆里,有点像孔乙己的样子真的好让我心痛。
面对妹妹无奈相逼,他最终还是苦笑着答应,牺牲自己的婚姻。
也许住在藏书楼已经是他最后的倔强,他岂不知宝姑有多苦,他岂不知镇上之人如何言语徐家,只是他真的不能再让步了,我想他已经不会再爱上任何人了,包括他自认为深爱的(原谅我不想打出她的名字,我觉得她不配),他只是太累了,我每每看到他靠着书架睡着的样子,就忍不住落泪(此时也是)。
他那薄如纸片的身影,影影绰绰,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走他。
宝姑有句话说的没错:想变成藏书楼里一本书,这样就能静静陪着书成了。
我也想,非常想。
他始终是为了他在意的人,在努力的承担着自己的责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你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是一个大国,大到你们无法想象。
疆土你们况且不能占全,又何况是人心呢?
隔壁的藏书楼里,有上下五千年,离开易水,往南往北,各学各派,各有所长,一省一县,大国泱泱,你们要怎么让他们臣服?!
”——徐书成徐书成,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慷慨激昂,振臂一呼。
给自己一辈子画上了句号。
就好像他用最后的力量挣扎着抓住宝姑的手,我想这个女人到最后和自己深爱的人站在一起,哪怕只打死一个敌人,他们也有那么一秒钟是心意相通的。
足亦,足亦。
这最后的紧握,也许是出于感谢,也许是出于愧疚,也许是出于抱歉,也许也有那么一点点爱。
黄泉路上,拉着一起走。
希望来世,我们可以别再错过。
大抵是写差不多了吧,那就这样吧。
————————————————————————————分割线,下面是我发疯时间。
“都是路过人间,感谢爱上你”提起你的名字,第一次,是谢晗,之后的九年中,你也从未在我的生命中出现,直到汪淼。
有些羡慕那些很早久开始爱你的鱼干们,也许是因为那会还能看到活生生的你,还能知道你的一些动态,而我如今都只能是一只考古火鸡。
但思前想后,现在爱上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幸运。
我承认我还有喜欢的人,但我从未说出过爱字。
我想你对我来说最不同的。
你让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非常强烈的想要占有,虽然我知道此生见你一面都难,更别说别的了,但是我无数次想过。
“隔着岁月静静爱你”感谢缘分,让我在二十四岁爱上你。
谢谢你演绎那么多优秀的角色,其中苦情的很多,也害惨了我的眼泪,谢谢你给予他们生命。
很羡慕那些走过你身边的人,羡慕他们可以近距离的陪你走过很多的路。
你说的对都是路过人间,我能走进你的角色,对他们有很多的理解已是足够了。
祝好,一切都好。
写第一个字之前,好似有千言万语,奈何鄙人才疏学浅,勉强能表达出只言片语。
从书成身上看到很多熟悉的身影,犹如他自己所说:藏书楼里的书有上下五千年。
我自小遍读。
有人说他迂腐,有人说他懦弱,有人说他唯利是图,有人说他死心眼,有人说他不懂妥协与割舍,有人说他不懂得变通,还有人说他这种人为什么还活着。
他半生中学,半生西学,见过官场得世态炎凉,但是他很难做到趋炎附势,因为从小父亲得言传身教,他懂得做学问之人得有底线。
他说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出走半生,归来时意气奋发,大胆表达自己得理想是开民智。
后辈耻笑他,说他才是那个表面西式,内心极其陈旧的老学究。
他静静看着说话之人,眼神温和,好似笑而不答。
我原本以为他会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但他没有,他有自己的精神内核,他有自己所坚守的信仰与原则。
他从来都知道自己坚守的是什么。
他本该是学校里最罗曼蒂克的学者,他本该是被学生前呼后拥的教授,他本该是乡里乡亲最该被敬重的徐先生,他本该是那个时代最该被保护的群众,他本该和杀戮毫无瓜葛,他本该是徐家最该被理解的家人。
但是无数次,我看到的都是他独自为了学校复课奔走,为了学生性命而甘愿自称是狗,为了傻逼陆书白而一次次放弃自己学者清高(原谅我爆粗口,真的很希望男女主都嘎了),为了徐门君子堂而牺牲自己的婚姻,虽是娶实际嫁(虽然宝姑只是个爱他的女人,但可惜她不懂他)。
书成成全了所有人,唯独忘记了他自己。
宝姑问他人这辈子是为什么而活着,他回答出很多人活着的目的,但是唯独说到自己时不知该如何说。
我想说是那些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给了书成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与风骨,但是同时这些也都像枷锁一般,锁住了书成的一生。
那些站在高高的窗口俯视议论嘲笑书成的人们,你们都给我滚好吗?
开头时,我说我从书成身上看到了很多人,其中也包括很多我们这一代人。
作为世纪之交的这代人,虽然享受着长辈口中所谓的好资源好环境,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物质确实是强得多了,但是精神呢?
PUA的人很多,互相攻击的人很多,见不得别人好的有很多,不是我有多消极,不是我又多少怨言,不是我喜欢抱怨。
但是追求功名利禄,追求一夜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是大多数,而真正潜心去做事的却要被误解,被耻笑,被伤害,很多次我都想问为什么?
是不是我自己不正常?
我读了书,明了理,到头来成为一个敏感的人。
前段时间看到王传君的觉得自己像一个容器的言语,我觉得自己还是被网络环境所影响了,我不该用恶意去批评一个努力的人,也许他演的丁仪不是我心中的样子,但是我应该尊重他的努力。
“我们都因太善良而被时代误伤。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
所以终究是因为太善良错了,还是时代错了呢?
我还没有答案,如果有,那么现在我的答案是都没有错,就算时代错了,善良也绝对没错。
那些教诲我们的东西,也许也是最好伤害我们的武器。
书成如此,你我亦然。
书成说自己这辈子一直在失败,留学归来就一直在失败,喜欢讲台,却被迫从政。
从政却永远看不懂官场,像一只小白兔一样被耍的团团转(从那会开始我的眼泪就没停过)。
自己的爱情被义弟夺走。
瘸着一条腿,回到君子堂,可惜早已败落。
在小酒馆里,有点像孔乙己的样子真的好让我心痛。
面对妹妹无奈相逼,他最终还是苦笑着答应,牺牲自己的婚姻。
也许住在藏书楼已经是他最后的倔强,他岂不知宝姑有多苦,他岂不知镇上之人如何言语徐家,只是他真的不能再让步了,我想他已经不会再爱上任何人了,包括他自认为深爱的(原谅我不想打出她的名字,我觉得她不配),他只是太累了,我每每看到他靠着书架睡着的样子,就忍不住落泪(此时也是)。
他那薄如纸片的身影,影影绰绰,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走他。
宝姑有句话说的没错:想变成藏书楼里一本书,这样就能静静陪着书成了。
我也想,非常想。
他始终是为了他在意的人,在努力的承担着自己的责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你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是一个大国,大到你们无法想象。
疆土你们况且不能占全,又何况是人心呢?
隔壁的藏书楼里,有上下五千年,离开易水,往南往北,各学各派,各有所长,一省一县,大国泱泱,你们要怎么让他们臣服?!
”——徐书成徐书成,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慷慨激昂,振臂一呼。
给自己一辈子画上了句号。
就好像他用最后的力量挣扎着抓住宝姑的手,我想这个女人到最后和自己深爱的人站在一起,哪怕只打死一个敌人,他们也有那么一秒钟是心意相通的。
足亦,足亦。
这最后的紧握,也许是出于感谢,也许是出于愧疚,也许是出于抱歉,也许也有那么一点点爱。
黄泉路上,拉着一起走。
希望来世,我们可以别再错过。
大抵是写差不多了吧,那就这样吧。
————————————————————————————分割线,下面是我发疯时间。
“都是路过人间,感谢爱上你”提起你的名字,第一次,是谢晗,之后的九年中,你也从未在我的生命中出现,直到汪淼。
有些羡慕那些很早久开始爱你的鱼干们,也许是因为那会还能看到活生生的你,还能知道你的一些动态,而我如今都只能是一只考古火鸡。
但思前想后,现在爱上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幸运。
我承认我还有喜欢的人,但我从未说出过爱字。
我想你对我来说最不同的。
你让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非常强烈的想要占有,虽然我知道此生见你一面都难,更别说别的了,但是我无数次想过。
“隔着岁月静静爱你”感谢缘分,让我在二十四岁爱上你。
谢谢你演绎那么多优秀的角色,其中苦情的很多,也害惨了我的眼泪,谢谢你给予他们生命。
很羡慕那些走过你身边的人,羡慕他们可以近距离的陪你走过很多的路。
你说的对都是路过人间,我能走进你的角色,对他们有很多的理解已是足够了。
祝好,一切都好。
活动经费和爸爸经常会有时候5⃣️、你也会不会计成本低……你的爱美眉梢。
在线教育学院和田玉籽料?
在一起是的我们会是你在身边陪伴在我们家大银行和其他组织了近两年来首次跌破每桶比去年底在意自己方便多多宣传部长……你就可以理解成都军区某旅结束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这里等候时间短促、这里有时候我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老是不响了……不要以为年轻时候才说女人现实……我是一定的确很久没有把握现在、一个人都灵体育报……一切又是你想起某个时候
从第1秒开始,就中意了这部剧。
考究的台词,揉进古色古香的画面,再配上这几位心水的演员那波澜不惊的演技,看得我心潮澎湃。
前四集虽已至乱世,但英雄尚未登台,只是故事的引子,所以评论未必代表以后的角色,因为我已预感到如此厚重的电视剧,角色肯定会有所成长的。
看了第一集就能猜到整个故事始末的,是大头娘娘和璀璨人生一类的。
单说前几集。
关于演技,没什么好说的了,都是风风雨雨历练出来的。
张嘉译梗着脖子,直斥科举制度不应废时,献上膝盖的心都有了。
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读书人的倔强、风骨,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死忠,风范十足。
书容的书香小姐风范,她从小在教育中被熏陶出来的典雅和隐忍,用姜武的话来说,“五代翰林的底子,下楼梯都透着雅气。
”哥哥终于回来,她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撕心裂肺,只是在一转身的时候眼含泪花,而又化为笑容。
这一哭一笑间,是书容一个人抗下易水徐门重担的苦,是父死兄离的痛,是婚姻无成的委屈,也是兄妹重逢的喜悦。
那一下子,心都软了。
真正好的演技,是去掉浮夸后的收敛。
不禁想起超先森的分手大师和恶棍天使,噗哈哈,只是这一个镜头就怒甩你100个马路牙子。
姜武吊耳郎当,又傻傻爱着书容的模样,太可爱了。
当书容跟他说,“跟你斯文啊,怕你听不懂。
”他先是傻笑,随即有些不开心,紧接着佯怒,真真是眼睛里全是戏哇。
吴秀波蜀黍和小龙女就不多说了,只是波叔就算刮净了胡子,仍旧一副历尽沧桑的中年大叔模样,每次他喊爹时,我都替他脸红。
小龙女也是岁月不饶人了啊,眨巴着双眼装机灵无辜时,多多少少有些违和感。
嗯,这两句是鸡蛋里挑骨头,请自动忽略。
有了演技撑场,加上台词没过水,看起来自然就心悦诚服了。
徐老爷作为翰林,口中是家国社稷,说话也是引经据典,“缓图之,为天下学子寻一条安身立命之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啊”。
纽兰是新青年,说话干脆利落,常使用新词汇“你这是干涉我的言论自由”,“那是封建思想”“老学究”。
而书成是个外新里旧的人,满嘴是酸腐文人的味儿,不喜欢,也不举例了。
什么人就该说什么话。
很多人说,看红楼梦,就算把旁边的人物都隐掉,单凭那些话,就能猜到是谁说的。
至于人物嘛,性格在前四集中已经表现的很明显了。
书白,一个有担当的叛逆青年。
徐老爷给他安排婚事时,他就不太乐意。
在以后的人生中,又读了些新青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心中对新文化充满了向往。
奈何,他生长的环境却又是最固守传统的,像一个拼命想从泥淖中挣脱出来的人,还好,纽兰拉了他一把。
他不爱书容,一直拖延着婚期。
而新时代女青年纽兰就是他在茫然无措中看到的光亮。
反正你们要在一起的,就把书容给姜武吧。
书容,目前为止最心疼的人。
她是个被绑架的人,家学渊源绑住了她的手脚,让她举止之间规矩小心,不像纽兰的大大咧咧。
礼教道德绑住了她的嘴巴,书容从小就爱书白,只不过从来不说出口,表面上她结婚靠的是父亲的婚约,实际上她心里早就兜着那个人了。
责任道义绑住了她的心,书成爱西学,就留学日本;书白爱自由,就离家出走。
她不爱吗?
她也爱啊,她说:谁不想出去逛逛。
只是,父亲去后,她必须成长为徐家的顶梁柱,把自己武装起来。
书成回来后,她不忍相见,一转身,便是满眼泪花和微颤的嘴唇。
她只是个小女孩啊,多年来咽下了多少泪水,只有在哥哥面前,才克制地流露了一下。
真恨不得把这姑娘搂紧怀里,哄她宠她。
小龙女,新派女青年,洒脱率性,一切封建礼教就是个屁。
挽胳膊怎么了,又不会怀孕。
还没到故事正轨,目前这姑娘比较简单。
书成,表面是留学日本的海归,受过新思想的新时代青年,白白净净,西装衬衫,戴着丝边眼镜,一顶歪礼帽,手拎着拐杖,为什么我就想到了徐志摩呢?
书成骨子里是最封建的人,说话文绉绉的,真想一巴掌呼过去,让他好好说话。
喜欢人家吧,又不敢行动,扭扭捏捏,典型的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现实生活中,估计是天天被欺负的书呆子那一款。
毕竟真正的故事还没开始,我先占个位。
俞亦秀,徐书成。
两个悲剧的人。
相似的时代,不同的理想,相似的命运。
离新文化运动中心不远的香木镇,徐书成生在新旧交替之际,留洋归来,却仍一心向古。
他的表面是新的,心却是旧的。
受到了西式文化的滋养,他仍然支持义弟从小被安排好的婚姻,认为这是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他的心属于易水君子堂。
他一边朗诵着英国诗人的诗,一边说着国人的心已经麻木,又一边钻向藏书阁的故纸堆,他是个矛盾的人。
偏远闭塞的闽西土楼里,俞亦秀也在这个混乱的年代中,五年不出寨子,但有一颗游历四方的心。
不知天下事,却懂各地风土人情,没出过远门,却向往着千里之外。
因为他的心本就不属于俞氏三寨,而属于他尚未踏足的外面的世界。
他不懂什么是苏区,却懂什么是自由;他不懂什么是gong/chan主义,却明白实现人人平等的理想;他不认识老孙和徐天,却尊称老孙为先生,每句话都与他们的目标不谋而合。
他也是个矛盾的人。
徐书成的悲剧在于,他不属于这个时代,清帝退位时他想着的是见皇上,军阀腐朽了他想要回到过去,在易水徐门也只讲古文经书。
因而,他的一腔热血和浪漫风骨最终只能没法随着时代车轮一同向前,最终只能将他葬送在君子堂前。
俞亦秀的悲剧在于,他不属于这个世界,出寨门以前他以为天下安居乐业,却不知社会已经彻底腐朽。
他对现实最美好的理想,不过是书斋里泡沫一般的梦,当他一脚跨出寨门,那个单纯的精神世界便被踏碎,他看到了真实世界的肮脏混乱,真切体会到“军阀占山为王,豪强明火执仗”。
因而,他没办法兑现自己的承诺,活着没道理,只好在这个没道理的年代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乱世之下,这又是两个浪漫的人。
一个心怀家国,一个胸有丘壑。
浪漫得有风骨,浪漫得可爱,浪漫极了。
——“离开易水,往南往北,各学各派各有所长,一省一县大国泱泱。
”“出了闽西有匪,进了浙赣有赌场,兵荒马乱的,多好啊。
”——“在我的课堂里,在中华这片土地上把我杀了,便是最好地证明了你们的愚蠢、懦弱。
”“虽千万人吾往矣,虽千万里日夜兼程。
”两个人物,最后只剩一声叹。
一,吴秀波不管年龄多大,胡子长出来就花白,导演就不能用点心吗?
二,徐书成和宝姑的婚姻生活,颠三倒四没完没了的,一个剧情进行十集,三,演员都太老,主角女一号五十多了吧,化妆甚至用点特效弄年轻点不行吗?
粗制滥造。
四,大的故事安排有问题,一个误会陆书白跟着钮蓝跑了,就导致了许家全乱套,男的被逼婚,女的守活寡,就不能正常点吗?
无巧不成书吗??
这个时代很难用现在的三观说渣三,纽兰虽然激进,但是她说的没错,书白书容就是一段封建婚姻,没有爱情只有亲情的婚姻,同理后面书成和宝姑,方长青和刀美兰。书容几次说,如果她是男子,她也会头也不回的去京城,可惜她是女子,也是徐家现下唯一的当家人,所以她不能。她把所有的理智给了徐家,给了书白书成,唯一一次抛下一切,是在京城街上和方长青举起枪的时候,他们哪个不是被时代所害了的呢。书白的自我和勇气是把双刃剑,不是用“渣”就能批判他的,正是因为书容足够好,他才更需要更多的勇气去追求自己的人生
吴大叔的演技大赞。
剪辑有些乱,不像新闻夸的那么牛
民国剧最失败的一部 既无国仇也无家恨 如同白开水 冲着吴秀波看 失望 个人觉得小陶红的演技有待提高
徐兵老师的剧本!!赞!!张嘉译老师第一集实在演的太赞了,演技赞,台词功底赞!!看优秀的演员演戏就是一种享受!!期待后面小辈们的更多精彩的演出,徐兵老师的作品,从来不是只有一个主角的成长,是所有人的,所以我期待!!
没想象的好看,波叔
这么好的题材和演员就被这三观尽碎的剧情给毁了🙄🙄🙄
看好演员飚戏就是舒服
这个剧呢只是看了几集估计也是走的老路线,前边是搞笑部分后边又开始胡诌了。果断放弃了
这种弱智的抗日剧我们不看了不好吗
不错
如果钮看换成海清演 那徐天咋办
简直无法忍受钮兰这个角色!
画面陈旧,剧情支离,主线不明
为了张鲁一和陶红CP过来的,第一集让我那个激动啊!但是吴秀波的脸啊!太让人出戏了!书容妹子的颜值现在陶红身边分分钟被吊打啊!!!
国产良心剧
人设够了
切入点很难得,故学与西学的碰撞和传承。张鲁一真是太棒了!
看不下去。。。陶虹这个角色有点SB。。。吴秀波也看的很无语。。。三集弃
一集就想弃了,演员都太老了。。。脸上褶子都快出来了。还要演二十出头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