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结束后还是决定先说说好的部分吧。
我想给演员打六颗星,电影三颗星,所以平衡一下还是打了四星。
我知道许多人看这片子会被触动到哭。
我也泪目了两回。
一次是在Lily和男人接吻后回家,Gerda见他哭了,关切地握住他的手。
真正的爱人就是这样的,比起诧异,比起责怪,更先想到的是关心,怕你在哪儿受了委屈,遭了欺负,而将自己的感受放置一边。
还有一次是第二次手术做完,Lily终于在从高烧中醒来,苍白得像一只鬼魂,她哭着说她终于成为完整的自己了,眼泪里带笑。
我不得不为Eddie的演技心折,这哭很难让人不动容。
Eddie的演技又精进了。
不光是体现在那场镜前的裸戏。
他自恋地欣赏自己的躯体,幻想自己是个女人该有多美,然而悲哀地看见自己的器官,自欺欺人地将它藏起来,继续幻想自己是完美的。
这个设计确实精妙。
但我想夸的是他在影片中所有的眨眼。
他仍是Einar时,是个比较内敛的男性,更多的像个男孩子,眨眼后腼腆地微笑。
变身Lily后,刚开始是因为羞怯,后来是因为自我的释放,他的睫毛颤抖,然后轻轻垂下,同时嘴角含着一抹自然的笑,那神态实在是妩媚。
他低头的幅度令他像一朵娇花,又或者一只逆风风行的蝴蝶,脆弱得让你不堪碰,正如本老师那角色所说,仿佛吻他之前要先获得允许。
Eddie令这一角色成为了女人。
每一个坐姿,每一次行走,换上新衣的旋转,抽烟时的自怜,都是真正的女人所为。
不论他的女装扮相美或不美,他在他的周身散发出一种气场,那气场便叫做美丽。
(身为女性我自愧不如)Alicia真的很棒。
其实之前看UNCLE或者机械姬时都没有很喜欢她。
但是在这里她成功了。
她成功地演绎了一个善良的妻子、一个贴心的朋友、一个求爱不得却甘于付出的女人、一个真善美的人。
这个角色受的折磨并不比Einar少,所需要的勇气甚至比Einar多。
他们在一张床上,隔着一张纱幔,她伸手去触摸Lily,她曾经的丈夫。
多让人心酸。
她爱他,无论他怎样变化,直到他死去。
她的哭泣都是他带来的,看见他痛苦,她便痛苦。
感动除了是被演技打动之外,还因为完美的配乐,出自《模仿游戏》、《坚不可摧》、《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配乐的作者Alexandre Desplat。
婉转动人,精致,弦乐一层层堆叠,把神经软化,把情绪推到一个宣泄的边缘。
摄影亦很美。
主角都是画家,画面便也像画一样,况且是在丹麦这么个童话梦幻的地方。
他们竭力抓到主角们最美的模样。
但是光有美是不够的。
前几天看《电子云层下》时,我便是这么评价,此时还是这一句。
现在的导演们都善于营造一个美丽的场景,创造一个美丽的意境,他们精心设计过细节,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人总是爱看美的东西的。
但是美是不够的。
这个故事本身是如此独特,如此不寻常,如此冲击心灵。
你想,一个人拥有美满的婚姻、蒸蒸日上的事业、正常而愉悦的生活,他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真实的灵魂,没人逼他,选择权在他自己手上,要牺牲什么,会失去什么,他都一清二楚。
然而他做出了选择,一个在此之前无人敢做的选择。
他真正为自己而活。
光是想想就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复杂的感情,多跌宕的转折,该有多荡气回肠。
然而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影片大概开始十分钟,Einar便表现出对女装的爱好。
完全没有铺垫,并且那爱好十分强烈,这实在令人莫名。
虽然他之后有说自己年轻时便知道自己有女性的一面,但一句话便想作为背景,是远远不够的。
再说Gerda刚开始发现他将女性衬裙穿在衬衫下时,竟然完全不感到奇怪。
这也就罢了,Einar开始不断地穿女装出门这一情节也是突如其来的,片中没有交代他转变的过程,他与妻子就这一事的争执亦没有多少笔墨。
直接就进入了最大的矛盾点——他的身体和心理的不相符。
导演却仅仅用他不断地换装、照镜子这些重复的段落来演绎,看得多便觉得乏味。
影片进入后半段,观众一开始对于他性别的好奇心已经逐渐淡去,此时该拿出最大的矛盾来,把最深层的东西剖出来。
但导演只是继续让情节快速地走下去,第一次手术之后,和妻子争吵,然后是第二次手术。
件件事都是点到为止,走马观花地把他的一生走完,影片的节奏便变得奇怪,其实没必要剪成两个小时。
我们都知道Einar和Gerda,甚至Lily和Gerda彼此是相爱的,然而我们不知道这爱是如何维系下去的。
Lily总是在问她美么,然而我们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
我们是如此想感同身受,却做不到。
剧本写得太浅。
如果不是这两位演员来演,这电影恐怕会成为一个轻飘飘的花瓶。
真爱不是艺术品,真爱应该更有重量,沉甸甸得叫你拿不出简单词语来形容。
美是不够的。
现在有许多人想为LGBT人群发声,想让社会拥有更多的宽容和同理心。
这都是很好的出发点。
更多此类题材的电影出现是件让人欣慰的事。
但是确实其中大多数的质量都不高。
它们更多的是为了同志而同志,或者是没有理解真正理解他们的心态,只是出自编剧或导演自己的想象。
有时候噱头越大,越容易不切实际。
总归还是觉得挺可惜的。
Eddie去年拿过奖了,今年应该是没希望了。
但是我们可以期待一下Alicia。
PS:本老师出场之后我实在没忍住,一直笑到他的戏份结束。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优点吧。
首先摄影和配乐还是很美的。
但看多了略带复古、灯光昏黄阴暗的腔调,其实也就免疫了。
其次化妆比较细腻。
从艾纳一开始穿女装的拙劣搭配,到后来熟能生巧、渐入佳境毫不费力的玩转各种贵妇风,然后是做完手术后的苍白脸孔。
最后要夸一下小雀斑真的是蛮拼的。
从在镜子前面自恋的欣赏自己的身体,再到进妓院去模仿女人妖娆的肢体动作,都可以看的出来。
但所有的优点,并不能盖过这部电影的硬伤。
男变女之间的角色转换太突然了。
艾纳喜欢穿女装,真的是让人没有一点防备,一夜之间就着迷了。
完全没有经历过一个时间段的纠结和挣扎。
导演可能异装癖的功课做的并不是很充分。
再比如,艾纳在他生理性别为男、心理性别为女,还很爱他老婆的时候,又去约会其他的男人。
这其实应该算是跨性别者而不单单是gay那么简单。
这种扭曲,导演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用几次争吵就一笔带过。
变性,不是你穿穿女装,抹抹口红,戴戴假发那么简单。
虽然有提到艾纳儿时和同伴的基情,但说服力不够。
如果穿插童年或者成长过程中的对女性身份的渴望,会更完善,也会更有血有肉让人觉得不那么莫名其妙。
剧情架构上没有凸显矛盾冲突,从故事主线上来说,也是一味强调“我要变性”,“我就是要变性”。
而对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的承担显得是那么的无力和苍白。
对妻子心理状态的描写太过于缺乏。
或者说,女主的爆发力不够强。
其实说到底这部片子是噱头大于看头。
没有找真的跨性别者或同妻来参演,是最大的败笔了。
第一次在豆瓣写只是觉得TH导演辜负了这个故事昨晚去查了GERDA本人的经历,本人是les【双】那么,一切都好说了。
【我这个假设估计也是半真半假】1902,EINAR和GERDA 相爱结婚。
1912 LILI 诞生,两个人到巴黎。
1930,因为性别无法继续【丹麦不允许两个女人的婚姻】1931 LILI 因为手术死亡,GERDA立马回丹麦一股子百合味GERDA本人的作品我也看了,先锋大胆,表现女性的情欲,以及两个女人的春宫图在那个年代,可以画出这种作品,想必是敢于表达情欲的勇敢女性怎么想,都觉得LILI的转变和GERDA有密切关系怎么想,都感觉是一个男人变成女人,和女人恋爱的百合故事可惜TH导演,把点放在LILI的转变,LILI的勇敢【一股子LGBT运动味】但终究勇敢的是GERDA,伟大的,也是GERDAHANS 说了一句【我一生爱的人屈指可数,而你占了两个】这句本因gerda说出只是希望, 将来的某一天,这个片被翻拍,还大家一个真实的故事、还大家一个真实的GERDA【觉得我的假设过分的,想喷就喷】
圣诞节当晚,我去香槟的艺术电影院看了《丹麦女孩》。
预告片已经放了一年多,加上小雀斑在《万物理论》里让人惊叹的演技,还有本身话题性强,够吸引眼球的主题——世界上有记录的第一位“变性人”,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胃口掉得足足的。
但是观后感并没有那么畅快,舒适吧顶多。
(喝一口牛奶)纳仔先一条条讲哈I 莉莉·艾尔伯莉莉·艾尔伯(Lili Elbe)出生时是个男孩,名叫埃纳·莫恩斯·韦格纳(Einar Mogens Wegener),之后投身艺术界,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风景画家。
其实本身是长这样的<图片1>1904年,韦格纳与画家戈尔达·戈特利布(Gerda Gottlieb)结婚,婚后有时会扮成女装,为妻子作模特,自称为莉莉·艾尔伯。
(“艾尔伯”是她家乡的一条河)电影里详细拍了关于他第一次做女性模特的经历。
<图片2>1912年,她的妻子因为以她为模特的画作被邀请到巴黎开展,遂搬到巴黎居住,莉莉·艾尔伯随后逐渐抛弃男性的人格,开始以女性身份生活。
1930年,艾尔伯到德国接受了一系列性别重置手术,切除男性生殖器官,并将卵巢移植到体内,然而这次卵巢移植却以失败告终。
她在手术后修改了自己法律上的性别,结束了与妻子的婚姻,退出了绘画事业,名字也改为莉莉·伊尔莎·艾尔文斯(Lili Ilse Elvenes)。
1931年,她接受了最后一次手术,将子宫移植到体内,但手术之后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反应,不久便因此逝世。
逝世后,她的朋友整理出版了她生前写下的回忆录。
II 莉莉·小雀斑·艾尔伯小雀斑终于从正常演残疾到男人演女人啦!
Hooray!
西方表演体系主要是两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
(对对对,东方还有个咱们梅兰芳大大呢……)斯派讲究的是让观众浑然不觉,能够模糊演员和实际人物的界限,观众笑是因为人物笑,哭是因为人物哭,一句话便是“演得跟真的似的”。
布派便截然不同,需要演员和人物的彻底分离,甚至需要观众也非常明白这一点,那么哭笑和感情便都是观众自己的,因为演得是“假”的,所以才越显得感情是真实自己的。
小雀斑毫无疑问的属于前者,我跟戏剧学的小伙伴们很激烈地讨论过《万物理论》里霍金残了之后究竟靠特技多还是靠演技多,总之就是很像很像,逼真极了。
但是这次小雀斑的演技让我有点一头雾水。
我觉得很难使用出一个合格观众的终极大绝招——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就是empathy,大概可以翻译为“设身处地”,本来是一种理性上能够把对方的情况考虑周全的心理。
跟同情作用(sympathy)不太同,同情作用基本上可以囫囵而论为“可怜你”。
电影对于社会最大的裨益恐怕是训练的每个合格影迷的empathy,或者在想象角色的同时,以后的为人处世里也多一份想象对方。
所以……对!
是我没做好!
我没明白很多很多莉莉·艾尔伯的哭点。
这部电影里的演员都好辛苦,基本上从头到尾饱含热泪。
戈尔达是因为委屈哭还是心疼莉莉哭?
莉莉是因为实现梦想开心哭还是甚至真尼玛手术好疼哭?
演员并没有太多让人诟病的,我觉得编剧是有些问题。
台词都不在点上,造成台词累赘却并没有给出很好的情感爆发点的铺垫。
观众没办法直接大脑接收讯息,而是要耗费脑子去猜猜猜……小雀斑从头到尾让人被惊艳的一场戏大概是他没办法克制自己男扮女装的心而跑去第一次更衣的那个工作室,他脱得精光(还真的全裸…我不禁要剧透一定不会在国内上映的一趴——卧槽是真的大啊!
)然后把阴茎藏到腿之间,模仿女人的下体。
<图片3>这是同一幕中的一张截图,网上并找不到让我惊艳的那个表情他当时的表演……准确、精炼,仿佛能够一道闪电就把观众拽进莉莉·艾尔伯的身体里。
只有绝对自恋的忍能在审视自己的身体时有这种客观的“抽离感”,那表情并不是流俗的“啊我是个女人多好”,而是一种高雅的“看,莉莉的身体多美。
”III 戈尔达·艾丽西亚·戈特利布首先,这部电影完全忽略了戈尔达·戈特利布的作品里对于女同性恋主题的涉猎甚至执着。
她本身作品有很多长这样:<图片4>或这样:<图片5>实际上,这张我认为就是电影里莉莉去做手术时戈尔达画的那张线条图最后的样子,但是电影里没有展现全图。
后来她画的莉莉·艾尔伯是这样的:<图片6>或这样的:
又或者这样:<图片8>那种城市女性调情来的性感,跃然画布,说实话我觉得这画很色情。
但是影片把她描写成一个totally忠诚的妻子和好朋友,她们在电影里是这样的:<图片9>艾丽西亚·维坎德的演技在送行小雀斑去做第一次手术的火车站爆棚了。
小雀斑说:“我们要让埃纳走了。
”我相信戈尔达彼时的眼泪,我能够突然一下被五味杂陈的感情冲翻。
电影和其他我之所以说这部电影让我很“舒适”,主要还是取景和摄影,帧帧精品,油画感极强。
<图片11><图片12><图片13>还有本·卫肖,我有点想叫他“万年渣男”了,他最近的角色都挺渣的,这次是一个看见莉莉第一眼就亲人家,知道人家是男的之后还想跟人家上床的渣。
<图片14>电影反映出的一些上世纪初人类可怕的医学知识极限也同样是个观影时候的好槽点。
<图片15>比如切除了整个男性生殖器后还照样去当柜姐了,我实在是想了很久很久该如何尿尿这个问题,因为连阴茎都没有了,不应该有尿袋的么?
还有刚做完子宫移植手术就说“我想出去看看”,结果还真让她出去了,当然就立马感染死掉了……这也是这个电影让人不满的地方,觉得太过有始有终,而临终的高潮完全还没把人挠痒呢就结束了。
电影改编自书,本身书里为了在美国接受度更广,居然把戈尔达改名叫格瑞达,还强行从丹麦人改成了美国加州人。
电影2000年开始筹拍,本来莉莉的演员人选是妮可·基德曼,后来改成格温妮丝·帕特洛,这样就可见小雀斑的牛逼了!
他可真是从男演到女啊,就仿佛你想想,如果林青霞不演东方不败了,换个男的演,难度可就陡然大了那么几百倍。
电影总是会美好一些的,可能把苦难也排成坚强,死亡永远是纪念;但是现实生活并不是。
历史上的戈尔达和莉莉一直是开放式关系,戈尔达在与莉莉的婚姻宣布无效后也并没有跟她再有什么来往。
但是这部电影呼吁了大家对于“变性人”和他们的家庭的关注,哥本哈根甚至举行了一个戈尔达和莉莉的画展,这恐怕是电影这个庞然大物能为普通人所做的力所能及的细微小事了。
最后,希望大家去关注我的公众号:vernal_sun,或搜索“橡树街修书笔记”,里面有我的影评,通俗化的电影学理论知识,和每个月在图书馆修旧书的笔记,啊,以及一些骚情的话<图片16>
Einar Wegener,上世纪30年代知名画家,性别认知障碍者,首个接受变性手术者,老婆Gerda也是画家,还对老公延展出来的女性人格有百合倾向。
这么一大堆好素材,摆谁哪里能出不来效果,也就是想不明白,究竟是要多不走心才能漆成这种款式的花瓶子。
《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导演Tom Hooper这次交出的奥斯卡命题作文并没有打动人,充其量只能说是四平八稳,毫无惊喜。
是,画面是很美,小雀斑也很美,然后呢?
通篇浮光掠影,人物却充斥着与我无关的浅白。
电影并不是靠着丹麦好老婆面对困难不离不弃的老套路就能有所突破的,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又重看了一次去年的《万物理论》。
然而仔细一看,发现自己并不能这样随意污蔑James Marsh,毕竟《丹麦女孩》明显更差,得多。
首先我们来看看Lily是如何出现的。
在电影中,Lily是Einar某天顶替Gerda的模特,当他触摸到丝袜和裙子的时候唤醒过来了的。
这个转变特别特别特别的突兀。
几分钟前才特意花了好些长度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夫妻相爱相惜、鱼水甚欢,到这里一下子碰个女人衣服就变性了,这真是令人感觉太奇怪太无法理解,前后铺垫得牛头不对马嘴。
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抱着求知(吐槽)心我去翻了亚马逊The Danish Girl的小说页,里面的第一章就为他们的夫妻关系做了一些处理了。
原文如下:“…she’d tell her female subjects—as Einar once overheard upon returning to the apartment ’s door at the top of the dark stairs—about their longer and longer intervals between intimacy: “He takes it so very personally. But I never blame him,” she’d say, and Einar would imagine her pushing her hair behind her ears.”THEIR LONGER AND LONGER INTERVALS BETWEEN INTIMACY!!!当然书中也针对穿上女装这件事交代了许多Einar的心里挣扎,而并非像电影中的“好啊”穿上了以后boom一声炸出来个Lily的。
这里点三万个白眼。
还有对于Gerda的塑造,太简单了,简单得像小学英语”Fine, thank you, and you?”一样顺理成章理直气壮。
将Gerda写成一个无私无畏的好老婆,脸谱化一个事实上比Einar还要复杂还要丰富得多的角色,简直是剧本的一个大灾难,是犯罪。
首先,Gerda是一个遇上Lily前郁郁不得志的画家,Einar对他代理人交代过Gerda一直都在画人像,但是一直都没有画到对的人。
可是当她发现了Einar/Lily之后,瞬间好像得到了灵魂,Lily就是她的缪斯。
执笔之人假如对他所画无爱,如何感染他人如何能赋予画作以灵魂?
就凭这点我就敢说这个角色绝对没有被充分挖掘。
本子如果落在对的人的手里,Gerda之于Einar分分钟能像Carol之于Therese一样充满可能。
对于小雀斑,不想说太多。
在LGBT中,如果说LGB都是有群众基础的话,那Transgender本来就是一个受众面极小的群体。
一个难以具备共鸣心和同理心基础的角色要切实打动人,绝对不是靠一笑带过“任何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笑”的场景的。
只能说目前的小雀斑还不具备出演这种兼需广度深度的角色,还需多多磨砺。
至于去年拿了奥斯卡影帝嘛,我觉得纯粹是因为幸运碰上个电影小年。
纵观历届影帝,什么Matthew McConaughey, Daniel Day Lewis, Colin Firth等等,哪一个不是爆他八条村?
加之今年是一个连剧本都稀烂的角色,想用一个这么平面模特靠美色蝉联,不怎么有戏。
噢,还不说竞争名单还有拼命三十郎小李子,还有熊。
当然,电影还是有些许亮点。
初期当Gerda对Einar请求让Lily消失的时候,Einar闪着泪花说了一句“我在尝试”的那个瞬间,确实非常真实感人。
后来当Einar在巴黎偷偷去看偷窥秀的时候,那一场戏是整个电影里对Einar刻画得最为深刻的部分,和表演女郎的无声互动是电影中为数不多打动人的地方。
可惜,这和一部好作品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有点浪费本子,浪费料子,尤其是Alicia Vikander,鉴于她就这样的设定却交出了一个如此质量上乘的Gerda。
虽然知道不可能,但是一边看的时候脑子还是不禁在想,天啊如果这是芬奇的镜头,Jared Leto演Einar,会是什么效果。
还有,下次请不要叫普京来客串这么久。
我觉得电影叫丹麦女孩看似主要讲的是小雀斑的故事,但是还有一个人我觉得她比主角精彩———格尔达。
话说我要先声明这里边的爱情太伟大,不是我等凡人可以轻易理解的,刚一开始我觉得格尔达好尼玛凶像个不善解人意的母老虎虽然觉得她有自己的风格却又夹杂了市井感所以对她有所反感,小雀斑则是迷人而又温柔体贴让人垂青。
结果看着看着这尼玛我观念就彻底颠覆了,格尔达在我心里变得是个不折不扣的伟大女性形象,让我佩服的虽不说是五体投地但也肃然起敬。
那才是真爱啊,是真的爱啊!!!
影片开始没有多久格尔达和丈夫深夜在街上游走时她用粗犷的嗓音高声一句He is the top one 当时就给我了一个so man的第一印象,甚至到后边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她早就超越了女汉子的级别形象。
格尔达和丈夫同为画家,自己的事业却远不如丈夫艾纳,艾纳帮她介绍关系却并没有起到任何帮助,这让格尔达的尊严受挫而乱发脾气,和丈夫的温柔相待产生很大对比,还有她和丈夫的生活细节中都让人觉得她太过强势,当她在给一个男人画肖像时几句对白便体现出了她的占有欲和征服欲。
和在当时我管是觉得像她这样的女人好作啊!!
当宴会上艾纳谈起他们相识相连的过程,和晚些在卧室和丈夫调情时,你便会发现格尔达是一个开放,野性,主动还有点风骚的人(此处褒义),我又在想这个女人还是挺有一套的而有一点嫉妒。
不过这里要插一句由于之前艾纳帮她做模特而出发了内心深处女性的一面,因此宴会结束那晚格尔达发现丈夫穿着自己的睡衣时,虽然开始有点惊讶但紧接着就是完美转换了男人模式来临幸艾纳,或许她当时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玩了一把情趣,但不管怎么说一般的女人可不会像她一样表现的如此自然大胆。
虽然我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也不知这是否是与她身为一个艺术画家有关,但就我的人而言她应该是那种新女性。
后来质的飞跃开始了!!
艾纳扮演的莉莉形象给格尔达带来了灵感,从此她的事业如虹,而莉莉却将艾纳渐渐吞噬,先不提她是不是意识到了丈夫女性化的危机感,单论她给丈夫化妆教他女性动作和体态时,她就已经很前卫勇敢了。
不过当她第一次见到莉莉亲吻一个男人时,她看到的不是莉莉而是艾纳,她内心感到的是深深的背叛,她惊惶失措不知道到底发生了。
直到后来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小女人,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事情会变成这样,她的心都要碎了她需要自己的丈夫回来,他没有选择离开或者放弃而是再一次维护自己的爱情,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女人太坚强,她对莉莉不离不弃,见到艾纳不能变成莉莉时的痛苦,而妥协,可她内心的痛苦又有谁能懂。
即便后来在法国追求者向她表态,可她还是对自己的丈夫忠诚度十足,虽然她内心明白那最后一丝希望其实也long gone了,但她艾纳在她的心里,对艾纳的爱是不变的。
也正因为如此,艾纳最终决定做变性手术时,她最终为了爱人而放手,内心却感觉自己像被人抛弃了一般,像是亲手送丈夫去了断头台一般痛苦。
而那之后她的爱不再仅仅是针对艾纳,也对莉莉,她的爱是对于这整个人的是对于这个陪伴她十年的人,她的爱不再是有边框的,只要自己的爱人快乐自己就会快乐。
或许她早就猜到了结局,所以每天都在努力强化身心,莉莉最终去世了,她哭的泣不成声,她坚持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他没有换来丈夫的回归也没有等来莉莉的重生。
但是她又如释重负,丝巾飞向天际时,她开心地笑了,因为她知道莉莉离去时是幸福的再也不需要有任何牵挂和遗憾了。
总之我的文笔不好,观察能力也极为有限,但是格尔达真的很让我感动。
她的内心经历了太多的起伏,面临了太多选择,而她都勇敢的去面对,最后还有个大大的成全。
格尔达是个美丽而又刚柔并存的女子。
被推荐这部电影时说是一部真人改编同志片,看了一半以为是类似《美丽心灵》,《万物理论》那样伟大而坚忍的妻子通过不懈努力拯救才华横溢的丈夫于精神疾病/身体疾病的传记爱情片,看完之后感觉这是一场颇具美学感的性别探讨。
首先这不是一个关于同性恋的故事,如若这样,男主就不是lily(百合之意)而应该叫“Sissy”及“Nancy”(指气质阴柔的男同志)。
当艾纳第一次被发现穿着妻子的内衣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的异装出行约会男性,他渴望被他们注视,亲吻,抚摸,但却不是同性那种所以当知道他其实是艾纳之后,他是失望离去的。
他需要的是被异性当作妩媚妖娆的女性欣赏,
(在走出henrik家中时,他驻足三次,透过窗户看着无法辨别的自己内心os:天哪,我到底谁??
导演在内心变化上的细节处理)其次,这也不是一个关于生活压力大婚姻不幸等而导致精神分裂的故事,在影片开头频频出现的瓦埃勒的峡湾以及他和汉斯的故事都证明了莉莉的原生存在性,当然不要忽略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艾伯的父亲。
(影片中多次出现该画,瓦埃勒:莉莉孕育的地方啊!
)
父亲的形象对于一个尚处在性别认知过程中的孩子是有重要影响力的。
通过影片艾伯讲述父亲追打汉斯的行为时的眼神就可以看出艾伯对父亲或许有些怨恨,形成了一种假性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艾伯这个形象。
他开始小心翼翼的伪装自己身体上的性别,试图不被父亲或者说是伦理纲常所阉割。
弗洛依德阐述的阉割情结(或是俄狄浦斯情结),主体是说男性惧怕阉割,女性嫉妒拥有阳具的人,想要成为对立性别的自我,而艾纳可以具有一种反男性阉割情结,他并没有按照一般心理学路径那样发展,随着个体成长,精神和人格得到重建,阉割情结逐渐消失。
他始终无法丢弃自己人格上的性别,也迷恋于女性特质与女性本身,就已经能从他的举手投足间隐约感受到。
(风情万种,笑得花枝乱颤的他,作为女性也自愧不如!!
)此处再附上几张约翰尼德普扮演的有着异装癖艾德伍德,突然觉得这个伍德是纯爷们!
<图片23>一个身体上的两种性别的始终徘徊纠葛与无法融合的焦虑,然而本我终会逐渐觉醒,性压抑将被自我解放。
当莉莉真正意义上出现之后,便有种冲破世俗的快感。
道理和封建社会围屋里的裹脚女子为了反抗旧势力,追求真我,毅然扯掉那层囚禁了女性千百年的裹脚布的意义是一样的。
<图片24>(这一段私以为是影片一个小高潮,还有更精彩的画面,详见影片~艾纳突然来到乌拉的舞房,脱光衣服,窥视着自己男性的身体,无奈,愤怒,自厌自弃,然后对各种舞裙开始yy,莉莉呼之欲出,艾纳即将不复存在。
)<图片25>(这是个人觉得表现非常巧妙的一段,艾纳在巴黎找了一个舞女,模仿她女性姿态,真实的艾纳和透过镜子反射的舞女在一个画面上出现的时候,我分明看到的是莉莉的。
舞女即是他自己的映射。
)最后,对立性别主体长期遭遇压抑,只能以一种殉道式的结局找回被压抑的自我。
他选择进行生殖器阉割并建设一条女性阴道。
在艾纳最终完成涅槃重生成为莉莉之后,阉割究竟是成就了她还是毁灭了他,这个答案只有亲身经历的艾伯或者是莉莉才能解答吧。
但我想她是不后悔的,因为他本来就是莉莉,在有限的人生中,怎么能不做回自己!
<图片26>
【可以删掉‘可能’】电影上映前写的:磨磨蹭蹭了大半年,终于把《The Danish Girl》的原著读完。
在看书的过程中,电影也一直有进展,已经进入后期制作啦。
【update 已经上映啦】【已经看过 添加一些观后的东西吧】一直在关注imdb上的演员表,几位主演的角色也定了,所以在看书的时候简直不停地脑补画面!
而且真的有好几个超让我这个Eddie粉激动的关键情节啊!!
虽然不知道导演会怎样拍,也不知道会对原著改编多少。。。
《The Danish Girl》是根据真人真事儿改编,个人觉得除了主线,作者自己YY了不少情节,挺多很戏剧化的情节吧。
大致的故事网上都有,但书中还有很多挺特别的!
很喜欢电影的卡司,直接结合几个主演把书中的情节小小地剧透一下吧!
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强,英文水平也比较有限,可能有些地方理解得不对或者表达不太准确,而且前半本书看得比较早而且不细致,有些记不太清了,欢迎指正!
先来演员表 (有些人物的名字和原著不太一样,就按这个啦)Alicia Vikander——Gerda WegenerAmber Heard——OolaEddie Redmayne——Einar Wegener / Lili ElbeMatthias Schoenaerts——Hans AxgilBen Whishaw——Henrik开始唠叨雀斑扮演的Einar和Alicia扮演的Gerda是一对住在哥本哈根的画家夫妇,还是师生恋之后结婚那种。
Gerda本来让俩人的好友 歌剧歌手Anna当模特画画,但Anna有事儿,于是Gerda就求自己的丈夫也就是Einar穿女装帮忙当下模特。
原书中的Anna我猜测就是电影里Oola,身份也变成了芭蕾舞演员,因为原书中没有Oola这个角色,但她还挺重要的,猜测就是Amber扮演的这个。
【电影里好像没啥关系,就是让Einar帮个忙,Gerda的画一直不受看好,她还挺受挫】Einar后来就喜欢上扮女装,中间又blablabla各种事儿。
一次Einar扮成女装也就是Lili参加了个舞会,遇到了同是画家的Henrik,对!
就是小本!
俩人就有点勾搭上,没事儿去溜溜弯弯,可能还搂搂抱抱亲亲吧!!
但是Gerda知道后心理不舒服,觉得Einar 你还是我丈夫,而且你是在骗Henrik,所以就劝Lili不要和Henrik接触了,于是俩人也就暂时断了联系。
【恩,第一次见就勾搭上了,就亲了,预告里那段,Gerda就看到了,Henrik应该是当时就看出来是Einar了,就是知道他是男的】修奈尔扮演的Hans是Einar的儿时好友(PS.个人觉得修奈尔很符合书中Hans的形象!!
演员表还没定下角色时就觉得修奈尔是Hans!) 俩人小时候经常一起玩,甚至有点点BL的感觉,俩人还玩过类似过家家的游戏(应该是,一个扮男的一个扮女的,结果被Hans爸爸捉住!
)后来长大就没怎么见过。
Hans在Henrik的情节后又出现了,重新联系了Einar夫妇,但Einar一直没见他,只以Lili的身份见过他,还骗他说自己是Einar的妹妹。
(骗发小很不靠谱。。。
)【是在巴黎遇到了Hans,提到了两人小时候的故事,Hans说Einar扮女孩太美,自己忍不住亲了他】blablabla 为了艺术发展吧,夫妇俩人搬去了巴黎。
在巴黎Lili活得更自在了。
略过些心理变化什么的。。。
Gerda画了很多Lili的画,挺火的,Hans又是搞艺术品的,就帮她卖画。
Hans还和Gerda小小地暧昧了。。。
再后面就是Einar决定做变性手术了,是去德国的德累斯顿做的,Gerda很支持他,不忍心他痛苦。
第一次是自己去的,手术完了Gerda去陪“她”。
医生还告诉Gerda,在手术时发现Lili身体里有未发育的卵 巢。。。
应该就是说Einar/Lili天生就是个双性人?!
【电影没提这些内容,电影还简单演了去看其他几个医生的故事,书中也有这部分】做完第一次手术,她俩就回哥本哈根了,还一起生活。
Lili在逛街的时候又遇到了Henrik!!
俩人就fall in love了!
Henrik一直表示,我不在乎你怎么怎么样啊,我一直都知道啊,我爱的就是你啊。。
俩人还定了终身。
同时呢,Gerda也决定要开始自己新生活,就真的和Hans在一起了。。。
Hans其实是一直对Gerda和Einar帮助很大,很关心他们俩,Gerda的心理波动很强烈,他也一直安慰她那样。
【俩人是经常一起,但并没有真正在一起吧,Henrik其实喜欢的是男版的Einar】Henrik因为有画展什么的事儿先去了纽约,让Lili之后去找他,说要在纽约结婚!
Lili不死心,想生孩子,非要做第二次手术,Gerda这次就不支持她了。
Gerda和Hans回了Gerda的加州老家(Gerda是美国人),她俩这部分就没了。
最后是Gerda的亲弟弟,书中的Carlisle ,陪Lili去的德国做的第二次手术,结果如真实中的人物。。。
但书中没有明写Lili's death,但是讲了第二次手术失败了。
Lili生命的最后,是Carlisle和Anna(她去德国演出)陪在她身边的。
【电影的结局是死在手术后,Gerda陪着身边】原著大概就是这样吧。
特别让我这个脑残粉激动的就是雀斑和他的男神小本最后还真的算是 在!
一!
起!
了!
嗷嗷嗷嗷。。。
修奈尔的角色内容应该是第三重的,也是很期待!
但书中分量不小的Carlisle,电影的演员表里没有出现这个角色,不知道是改名了,还是删掉了。
他一直挺帮助姐姐和Einar的,还从美国来到欧洲帮助她俩,带Einar去看病,最后Lili的手术也是他一直陪在床前。
书中还讲了不少Gerda之前的故事,她之前有个丈夫,但是死了。
书中对回忆和内心的描写还挺多的,没记太清,也就不多说了。
好吧,大概就是这么多。
不知道电影会拍成什么样,但想到Eddie和小本这一对已经很满足了呐呐!!!
继续等吧!
【电影看完后的个人吐槽】·虽然很喜欢小本,但他和雀斑实在没有任何化学反应!!!
看着很是尴尬,尤其是变成Lily后,雀斑穿个小高跟就比小本高出不少,电影院大家都笑场了。。。
·电影摄影什么的很美,但剧情感觉深度不是很足,非常碎片化,角色塑造得也不是很立体。
演员们都很不错。
雀斑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和老婆都很喜欢Matthias,这片里马蹄也是男性光辉哈哈!
虽然角色挺酱油·不太喜欢雀斑的服装,个人觉得都好老气,妆容也没有怎么遮雀斑,皮肤确实不太好唉。。。
雀斑确实很拼,也是他的最大尺度了。。。
看得特心疼雀斑,演这个很不容易,比去年霍金更赞
布景是美的。
造型是美的。
音乐是美的。
人都是美的。
只是对于我,这是一个无比揪心,孤独,凌乱,黑暗,甚至是丑陋的故事。
所有小心翼翼的遮掩,都像片中Lily和Gerda中间挂起的薄纱,明知世界已经崩塌却还详装镇定。
剧中Lily走在路上被两个男人言语挑逗,最后被拳打脚踢。
导演将这一切最后设定在一个环形露天剧场,Lily倒在中央,构出又一幅美丽的油画。
全片自始至终Tom Hooper在借Eddie Redmayne之口,反复问那句"Am I beautiful?"But the story deserves so much more than only being beautiful.-华丽的分割线-update:看片前特意没有读任何关于真实故事的东西。
看完了怒写上面,然后读了一些日记和相关真实故事的文章,觉得Einar/Lily更像是双重人格,Einar最后被Lily压倒。
而Lily就是一个追求浮华和美丽的人。
(说Lily是双重人格一定会触到很多人的神经)这样来看影片负责貌美如花的切入点也算是功德圆满。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讲述变性人的电影,它讲的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做变性手术的人。
大多数人可能难以理解他(她)们的感受。
变性手术十分痛苦,无法被理解十分痛苦,忍受异样眼光和议论十分痛苦,而这些加起来,都不如人格和身体的性别分裂带来的痛苦。
否则,他(她)们也不会做此选择了。
想象一下,我是男性,如果我一直被迫穿女装,以女性的身份组建家庭和参与社会生活,将是多么的痛苦。
而他(她)们,在此基础上还要忍受身体上的倒错,那比起服装和身份,又是何等的变本加厉。
不用说更深的心理层面了。
这便是我如何理解这部分人士的感受的。
除了变性的话题性,本片的另一焦点便是去年的影帝Eddie Redmayne在本片中的表现。
一个男演员,要演好一个女性角色(看了上面那段你应该明白这是女性角色),同时为自己的男性躯壳而痛苦,以及对本该属于自己的女性身份的渴望。
他确实做到了形神兼备。
对妻子的丝裙的摩挲,涂上口红那一刻的满足,面对镜子顾影自怜,然后悲哀地隐藏自己的器官,以及最后心愿已了的满足。
这些着力的表演点自不必说,更见功力的是,在每时每刻的眼神里的渴求,眨眼中的羞涩,走路坐姿的举手投足,也算是把方法派发挥到极致了。
小李被熊啃豁出去了,小雀斑的成果似乎更反映在了“演技”上。
当然,奥斯卡并不只看演技,去年得了,除非是天神下凡,今年还是让给别人吧。
然而,形神兼备了,我还更想知道莉莉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我们看到了她对服装、躯体的渴望,看到了他转换身份后对异性的情感投射,但作为一个女人,貌似应该还有更多?
作为一个男性的观众我不懂,作为男性的导演汤姆·霍珀也不懂。
再看艾纳/莉莉的伴侣格尔达(Alicia Vikander是我最近爱上的女演员),有过困惑、痛苦,但更多的是一个大爱无疆的无私女性。
虽然十分感人,但怎么嗅到了一丝直男癌的气味?
我们来看看真实世界中艾纳/莉莉和格尔达是怎样的吧。
让艾纳扮女装,格尔达的确是始作俑者。
然而在唤醒了艾纳心中真实的莉莉之后,格尔达并没有如电影中那样困惑痛苦,而是更加投入到这个三角关系般的游戏中,并把这一切纳入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比如格尔达的大多数作品(不仅是片中的肖像,还有很多黄色小插画)。
可以看出,他们不仅不闹心,反而十分豁达地享受这一切。
这才是艺术家的自如和奔放啊。
当莉莉完全战胜艾纳后,艾纳去做了手术,随后,他们的婚姻被宣布无效。
他们也劳燕分飞,各自有了新欢。
看到了艺术家的随性不是?
最后,当莉莉因手术并发症去世后,格尔达悲痛欲绝,和新丈夫离了婚,回到和艾纳故居郁郁而终。
又看到了艺术家的浓烈了吧。
这么精彩灿烂的真实故事,为什么要改编成充满拘束的老派爱情故事呢?
是编导因循守旧,还是为了投奥斯卡所好,怕这样具有特殊话题的电影太过前卫?
真是可惜,论开明,21世纪的汤姆·霍珀和奥斯卡评委,还不及20世纪初的两个丹麦画家。
由此,在《万物理论》的霍金之后,Eddie Redmayne再次做到了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但我们也再次看到了一段明显被漂白的历史,一个略显苍白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导演拍莉莉第一次女装,只能让小雀斑默写裙子心神不定然后虚焦来显示内心慌乱就知道他有多笨
我觉得这片的三观有问题,通篇都在歌颂女配(其实我觉得这个女配才是猪脚,男猪才是配角)的伟大隐忍,并没有很好的展现男猪的心路历程,有点能理解国外某些群体激烈抗议的心情了。片拍的不好,但几个演员演的很好,尤其Eddie细节很多。片尾的丝巾飞扬简直恶俗。不过发现一枚演技派大帅哥,不错。
哪里不如&lt;卡罗尔&gt;?叙事耐心铺展,情绪缓缓酝酿,表演细腻到每丝肌肉线条的轻微颤动…从不看好Tom Hooper,包括他摘奥的&lt;国王演讲&gt;都是四平八稳之作。这部倒极其用了心,至少不忙着讲一个好看的故事了。可跟欧容&lt;新女友&gt;配套观看。看完会觉得所谓男人女人中性双性的概念多虚无。期待一个酷儿时代的到来
全靠摄影、演员撑起的一部戏。
埃迪一生黑
与其说性别错乱真的很像是人格分裂啊
精雕细琢的风景
主要人物都被拍得像古希腊人一样,这部电影的思想水平和导演以前的作品类似,光鲜美丽到三俗的程度了,但是实在说不上高明,只是稳妥地选择了一条大众路线…而已吧,但是很唬人哦(⊙v⊙)
只看到了自私,故事角度有问题?
可男可女小雀斑。「我以为你不会来了。」这大概就是电影的分歧点。变装蒙太奇段落有趣,看见小雀斑第一次变装参加宴会就憋不住想笑——害怕暴露的担忧,期待又不安的心情,这段我看得很尴尬,但很享受。小雀斑把两个人演活了,Lily一笑好美。
小雀斑肢体管理棒,表情略over,不如女二号。本老湿这是从此不演直男的节奏。卡司和题材赚的分,被浮夸的美指和剧本拉后腿。脱离社会大环境来讲这么个划时代的事件不是不行,那就得入木三分去塑造人物去挖伤痕去掘灵魂。这种肥皂剧情节算什么啊!感觉导演对服装秀的兴趣远远大于主人公。
一副很美却没有灵魂的画。
唯美的摄影与Desplat高水准的配乐也无法掩盖影片的空洞,人物塑造与发挥最好的反而是Alicia Vikander
什么鬼
男主演技太渣 节奏散乱 半天无法入戏 变性这件事 导演不去多学学欧容
妻子是有多爱才能接受丈夫变成女性,哪怕是她很想要自己的丈夫回来还是在保护照顾他,可能这种情况不能评判对错吧,当事人的扭曲他自己也不想吧,女儿心却偏偏是男儿身肯定是痛苦的不能接受自己的,可惜性别我们无法天生去选择,还是尊重也替这些人可以有勇气改变勇敢的做自己,比较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TH已经成恶意煽情的同义词了吧,太讨厌他了。没想象中烂,但剧本真是差得可以,人物情节全都理想化,接近无病呻吟。雀斑不行,AV确实拿出了学院奖级别的水准,Gerda和Einer在一起时展现出性格中男性化的一面,后来面对Lili却尽显女性脆弱,这组微妙对比非常喜欢。
画面惊艳,演员太用力,虽然开篇就安排了不少细节但是剧情还是突兀,为表现而表现导致一切流于表面效果差强人意
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格尔达,在自私与爱之间挣扎。可不是嘛,哪有奋不顾身成全他人的,凡人都有私念、嫉妒、犹豫、后悔。
所以说没事别乱玩变装 一不小心就覆水难收了 男女主都脱了哇 男主太自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