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18个人自用 非影评与卢旺达饭店是一个故事白人老师在卢旺达教学 白人神父 比利时维和部队 同在一个区域胡图族 图西族 一首领坠机 造成大屠杀众多图西族躲到这里老师第一次出去接女学生 因为神父说黑人女生暗恋他 学生已经逃回了学校老师第二次出去找bbc的女记者和摄像师 途中被民兵拦截 跪下 一个人认识老师 放走了他们神父给孕妇接生 婴儿发烧 神父去拿药 路遇民兵 一民兵认识神父 放了他 神父来到教堂 发现修女被奸杀法国军队来了 只带走了白人十个比利时士兵互送当地总理的时候被杀比利时军队要求撤退 老师离开 神父留下神父将孩子们装在卡车上 铺上帆布 晚上路遇民兵 与民兵交涉 孩子们乘机逃走 神父被杀 黑人女孩眼见着逃走五年后 黑人女孩长大了 找到了老师 询问他为何离开 老师说怕死老师在这部戏一直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八十万卢旺达人死于这场种族清洗
周六的下午,我开始看这部《杀戮禁区》。
名字听上去有点可怕(事实上影片讲述的事件已经不足以用可怕来形容了),但我是被最上面那张海报所吸引。
它有两个名字,分别是《beyond the gates》和《shooting dogs》,它是根据1994年卢旺达事件中的真实事件所改编的,不少当时的幸存者都捐款/参与了这部影片的制作。
影片是从奔跑的一双脚开始,那是一双黑人小姑娘的脚,穿着夹脚拖鞋,在夜晚跑过草丛和树林,越过石头和砂砾,不停的跑着,镜头追着这双脚,突然变成了一双穿着跑鞋的脚。
还是那个黑人小姑娘,她在学校的田径场上跑着,她的老师Joe和同学们在一旁为她加油鼓劲,Joe像一个正在直播的体育记者一样,近乎疯狂的解说着她跑步的实况,让所有人的开心大笑不止。
Joe和这所卢旺达教会学校的神父 Christopher 一样,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男性,他们一个来布道,一个来支教,与当地的学生和人民相处的十分融洽。
同时学校也作为一个军备库,联合国的驻军也驻扎在这个学校里。
因此当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暴乱发生时,像影片一开始的那个擅长跑步的图西族小姑娘Marie和她父亲一样,所有活下来的图西族都自发的逃向了学校,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是唯一安全的地方。
而安全,也不过是相对而言的罢了。
大门之外,就有拿着弯刀不停叫嚣示威的胡图族人,那之中,有曾经和Joe亲如兄弟的校工,也有曾经和神父握手交谈、衣装革履的议员,但在所谓的民族仇恨下,他们都拿起了弯刀,毫不在乎甚至洋洋得意的砍向那些无辜的民众。
一个讽刺的情节是,屠杀开始前,议员来到学校向神父拿“您提到过的设备”,其实就是铁制的栅栏,最后那个栅栏被用来当做路障拦下过往的车辆和行人,上面溅满了图西族人的鲜血。
这更能说明,屠杀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之前对图西族人的人口普查更是让他们在胡图族的包围下插翅难逃,而电台和媒体的煽动,更是让一些原本温和的平民也加入了“斗争”。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一直不是很理解,两个民族之间那种莫名的仇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但是我却瞬间明白了,仇恨是可以煽动的、是可以被激发的,普通人、哪怕是一个平时善良的人,也能够在那种每个人都杀红眼的情况下变成恶魔。
在那种情况下,别人的性命不过是弯刀下的数字。
就如同那些侵华的日军,在家里都是朴实的丈夫、和蔼的父亲以及孝顺的儿子,而不是所谓的杀人狂魔。
人性中的恶,在血腥和暴力的激发下,是会不断生长的。
这才是最让人不寒而栗的部分。
老实人、好人、普通的人,都会成为那朵恶之花下的一员。
而那些被屠杀的人,他们心底的善良,又有谁去眷顾呢?
有一部纪录片叫《上帝忘了卢旺达》,记录了在1994年卢旺达事件后,五位非洲女性的故事。
这个片名让我想到在《杀戮禁地》的最后,神父带着人们祈祷时,他们都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什么。
当法国军队带走欧洲人、联合国从学校撤离之后,那扇曾经安全的铁门,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大门之外,是啃食尸体的野狗和拿着大刀的民兵,相比之下,哪个更可怕?
上帝真的与他们同在吗?
前面提到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shooting dogs》,海报见下。
其实射杀狗这件事从头到尾只被提到过一次,就是联合国的军官向神父提议说他们要射杀掉大门外那些正在啃食尸体的野狗——“因为这样会有健康问题”。
(我当时:WTF?????)而神父的回答是:“请问那些狗朝你开枪了吗?
”因为联合国对当时屠杀行动毫无作为的原因是,他们只是作为peace monitor,不能主动发起攻击,只能在对方攻击时自卫。
因此神父才那么问军官。
1994年的卢旺达事件,虽然表面上看只是国家内部的民族仇杀,但是欧洲国家、乃至联合国都绝对逃脱不了干系,这其中的政治关系,实在是太复杂。
根据1994年震惊世界的卢旺达事件改编的电影很多,比较为人熟知的影片是《卢旺达饭店》,讲述了一名胡图族的饭店经理藏匿了1000余名图西族人的故事,人性的温情与伟大一览无余。
还有一部《四月的某时》,建议不要同时观看。
因为就像Joe问神父的那样,“一个人究竟可以承受多少悲伤和痛苦?
是不是他承受了足够多的悲伤和痛苦,就无所谓活着还是死了呢?
”我们的生命确实承受不了太多悲伤和痛苦,但老天还是给我们了,只不过有些人所经历的那些是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想象的。
影片结尾,卢旺达事件的部分幸存者、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工作人员们,一个个出现在荧幕中,旁边的字幕显示他们在那场灾难中失去了多少兄弟姐妹、亲人和朋友,但他们笑着。
也许永远都没办法将过去的痛苦从心中根除,但或许可以笑着迎接明天。
1994年的卢旺达内战和种族大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共造成80-100万人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死亡,死亡人数占当时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观杀戮禁区有感可能很多人会责怪联合国维和部队无作为,但是他们能怎样呢,冲出去反击?
但这是维和部队该干的事吗?
他们有他们的无奈和苦衷。
看完之后,我又一次突然觉得世界好复杂,我现在的感受也很复杂,按说那个神父和白人小伙子在以爱的名义扮演他们所认为的好人,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觉得这有点像现在有很多人会刻意放低姿态去吃点苦,说是体验人生。
(我是说这也只是他们所谓实现人生意义的方式罢了)我们谈到人生价值的时候,往往会想要到非洲去干点什么,也有人会参加慈善机构帮助穷人,我们在不断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却又不断地怀疑。
有时候真觉得宗教是个好东西,它会让人萌发善意。
但看到宗教社会学的一些资料,又发现它也是一种工具,仅此而已。
我不知道怎样才算活的有意义,有时候真觉得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繁衍后代。
人时时刻刻对自己所做的事都是不确定的,迷茫是生活的常态,坚定地相信一个东西在如今这个时代何其艰难,也相当奢侈。
我们在不断地问自己上帝真的存在吗?
我这么做真的有意义吗?
我应该怎样活着?
这些问题永远不会消失,直到死亡来临。
唯有一死,才是对信仰和人性最好的交代,神父在他决定留下时说,他现在感受到了最伟大的爱,上帝应该和他的子民一起,如果他选择离开,那他将永远失去上帝。
只要还活着,人性会不断地挑战信仰。
到底民族这个东西害人呐!
我经常说我们应该提倡文化圈而不是强调民族,二战也是借着民族主义……当然,要感谢国家能给我们营造一个稳定幸福的社会环境。
以为可能最后沦为伪神父最后发现他才是陪着一群即将被屠杀的人民一起受难的耶稣其实老师走的时候我真的希望他快点走我也不希望那个黑人女孩最后又问他一句“你为什么离开我们”?
真的很揪心为什么呢你为什么看着神父被枪杀眼睁睁的看着呢?
你为什么最后要逃走呢?
还不是因为“怕死”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神父的信仰人性本能罢了,哎
与《四月某时》相比,同样是讲述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英德合拍的电影《杀戮禁区》(2005)选择的角度则有所不同。
虽然这两部电影都拍摄于2005年,但《四月某时》直接采用了几个图西族家庭在大屠杀中逃亡角度,更直观的讲述了这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也更能引起观众心理上的共鸣。
而《杀戮禁区》则采用白人的角度,讲述了联合国部队是如何抛弃前来避难的图西族人,让这2500名被抛弃的图西族人最终成为了弯刀下的冤魂。
在影片中,面对载满联合国部队的撤离车辆,只有一名白人神父留了下来,最后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十来名图西族的儿童。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在1994年的这场大屠杀中,联合国撤离了维和部队,让屠杀变得更加疯狂,最终导致80万图西族人被屠杀。
而我们作为联合国中的一员,究竟做了些什么阻止屠杀的努力?
我作为一个普通人,自然不可能知道。
但那一把把来自到我们的弯刀,难道就不能让我们有一点点的羞愧吗?
在影片最后,当一幅幅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呈现之时,我的心也揪成了一团,——这是整部影片最感人的时刻,心中复杂的感情真是一难一言难尽。
而正是这些幸存者积极投身于《杀戮禁区》这部影片的拍摄,最终让更多的人都了解到这场大屠杀的真相。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句。
目前能见到的反映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只有三部,除了上述的《四月某时》和《杀戮禁区》外,还有一部是《卢旺达大饭店》。
《卢旺达大饭店》也是从白人的角度,讲述了饭店中的一名白人经理保护图西族难民的故事。
因此,我真希望能多拍一些反映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在全世界播映,让更多的人受到警醒。
“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遗忘”- 看的时候有很多话想说,结束后看着屏幕上的谢幕,看着一个个介绍当年幸存的人,久久不能回神。
电影很惨烈,而现实可能更加惨烈吧。
“两个月有七十万卢旺达人死于那场种族清洗”轻飘飘的一行字,是多少血肉卖埋于其下。
-- 我还是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总会有“种族歧视”甚至于会有“种族清洗”这样惨绝人寰的事。
在观影的时候,看到最后联合国维和部队撤离,守在学校外的流民(or胡图政府的人)说“开始工作”,不禁冷汗涔涔,这时候或者说当人开始把种族对立放于心中时,那在他们眼中,图西人甚至维和官兵甚至神父,只是一件物品,一只蚂蚁,说碾死就可以碾死,只有难不难而没有能不能。
-- 这个片子同样也很讽刺,讽刺联合国,讽刺一些“文明国家”所谓的保护,讽刺所谓的“人权”,讽刺一些假惺惺的制度。
但不知是看的太多还是心里早就明白,一切制度和机构只是为了维护运转,或者说是象征性的意义居多。
所以当看到一边是图西族遭受屠杀的画面,而另一边是假惺惺的发言人在为不把此次事件定义为“种族屠杀”借以洗脱自己的责任时,只感到习惯性的可笑。
当bbc的记者坚持不来这里报道,却因为听见有几十名欧洲人在这里就改变了主义。
当法国的维和部队来到学校,却说只为带有法国人以及欧洲人而来。
这时候,肤色真的成了唯一区分你是人还是我是人的标志,肤色竟真的成了一个人能不能活的理由。
即时他们有车,有枪,即使连欧洲人的狗都能上车,却坚决不拯救一个图西人。
我可以理解现实中我们谁都不是救世主,可这样冷漠的态度,还是让人觉得齿冷。
-影片全程揪心至极,而一切种子从影片开始有人在登记不同种族人的居住地址时就开始了。
从登记地址,到过路时通过身份证明来辨别种族,只觉得越发荒谬可笑。
我可以理解为其实他们自己也并不能分出来面前这个人是什么种族(毕竟同出一源,非常相似),于是变通过这种粗陋的手法进行区分,进行杀戮,这不是很荒谬吗??
--一开始我对于男主人公的形象,后续发展心理有所准备,确实是一个“天真的”从“幸福国度”里来的妄图改变世界的年轻人。
所以很明显能看到男主从一开始的不甚在意,以为会有人拯救这里自己不会有危险,以为只要有bbc记者报道就能万事大吉,到后来亲眼目睹了一次又屠杀后的崩溃和改变。
真正让我意外和泪流不止的是神父。
这才是一个什么都懂,却心中始终坚持信仰的,尽可能的在现实中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每一个人,最终用自己的生命献出了最后的爱,保护了几个孩子逃跑。
一开始当局势开始恶化后我看到神父的淡定,从容,甚至能通过一些智慧和手段买到药,我还在想神父应该是一个见惯世事的人,后来看到他在如此危难的环境下还要做弥撒,还要读圣经,我甚至觉得他有些虚伪。
但其实,是我不懂他的信仰,我不懂有信仰的人,信仰上帝的人,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促使他做出来一件又一件勇敢无畏的事,可能我只能把它定义为无私,勇敢与爱,可又明白也绝不是这么简单。
当神父买药回来看到路上的一切暴行,当他知道联合国要求维和部队撤离的消息,他只是平静的说“要把该做的事做完”。
他已经知道这些图西族人的命运,担他在人后愤怒崩溃过后,还是履行着自己神父的职责,尽可能的给参加弥撒的人们带去最后的平静与安慰。
第一个让我突然绷不住想要哭出来镜头是,当联合国维和部队要撤离时,图西族人各种恳求拦车无望,这时候有人提出了最后的请求“我们是父母,儿子,亲人,我们只希望死在一起”,他们这时候的请求甚至不是活着,而是恳求有人用枪打死他们,以便不被胡图人砍死,以便不用遭受更多的痛苦。
当这个卑微的恳求都被拒绝后,他提出了能不能只打死孩子,不要让孩子遭受更多的痛苦。
实在难以想象处于那个环境中人的恐惧,甚至恐惧到但求速死。
而第二个让我泪崩的地方就是,当最后的部队也要撤离时,神父留在了人群中。
就在我以为神父就要跟剩下的人待在一起,以至于不违背他的诺言,他的良心,他的信仰,所以要静待死亡时。
我看到神父组织人们拼命的往皮卡车后塞满孩子,然后自己独自一人开车闯出,想要为这些孩子博一线生机之时。
眼泪轰然而下,他不是士兵,不是有决定权的高官政要,他只是在这片土地生活了三十年的一个老人,一个无法眼睁睁看着人和孩子在自己面前死去的普通老人。
他在面临路上的民兵路卡时,我曾以为他能够凭借自己对于人情世故的了解,凭他在这生活里三十年为人们传达爱的经历,甚至希望他凭借自己是外国人的身份安然度过。
当我看到在路卡处神父看到了自己认识的人并且试图感化他时,突然的,对方拿出枪来,就这么简单而粗暴的将神父打死了,而在倒下的最后一刻,神父还在为看到了女孩的逃跑而危险。
当我充满希望时,影片却直接赤裸裸的将人性,或者说真相揭开来—世上本就没有多少幸运的事,处于那场风暴中的人民尤其是。
-结局是女孩活了下来,可我甚至觉得这只是给电视机前的人们一点安慰罢了。
-心很累,又很多细节想写,看这个影片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想到最近的乌克兰事件,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可能悲剧正在重演。
又想到了南京大屠杀,更是心痛至极。
而这些甚至性质大相径庭。
可是普通人的死亡与流血是一样的啊!
到底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理由让人可以残杀和自己一样的人。
一时间觉得不知如何整理,如何下笔。
感谢幸存的人,感谢将这些罪行记录下来的人。
“爱的背面不是仇恨,而是遗忘”
我想看完电影很多人会说联合国只是个摆设或者说根本就是吃干饭的,但是我想说在很多情况下局势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不能完全否定联合国的努力和付出,这样对那些任何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的维和士兵都不公平。
不要急着喷别人,想想维和士兵在为和平献身时自己在干什么吧!
在卢旺达屠杀事件中联合国的消极表现和无作为确实令人愤慨,但历史上联合国在一些事件中还是有所作为的。
电影后面法国维和部队到学校接走白人离开时确实令人气愤,可是如果带上图西人上车怕是谁都走不了。
只能说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甚至组织都是无力的,我不太了解卢旺达图西个胡图之前的仇恨;就和爱一样世界上有许多仇恨都无法解释。
就像克里斯托弗神父说的那样,教徒们只是被教着去参加弥撒吃完弥撒的面包就回家。
相信许多胡图孩子或图西孩子从小被教着仇视对方,一方伤害另一方于是复仇再复仇;冤冤相报何时了。
令人欣慰的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有像克里斯托弗神父那样的人与爱同行。
却也认可Joe 对玛利亚问他为何离开的回答:I'm afraid to death.
【文中提及王书亚文章指的是《天堂沉默了半小时》P221《连公义也追不上我们》】一个人,看了本来想在冬令营放映,却又因为觉得营员状态不对而放弃的的电影《猎犬》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758439/。
之所以想选这部电影是因为经历了《肖申克救赎》的奇迹、蔚蓝太平洋和阳光,当自由通过不懈努力可以赢得,当好人终得好报。
我想告诉这些年轻人,对不起,如果意义来自于逃离苦难,那多少好人的逃离才算得上救赎的胜利?
是数量还是比例?
肖申克“唯一”的无辜者的逃离是100%所以是公义的胜利?
那百分之多少又是公义的失败呢?
50%以下?
30?
10?
还是1%。
多少生命的生存延续在够得上一次欢呼与欣慰?
1994年4月6日开始的长达两个三个多月发生在遥远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有太多可以用来拷问我们的问题。
《卢旺达大饭店》是这一题材中较多被关注的一部电影,一位胡图族的酒店经理保护了1268名图西族难民,在饭店外面是凶杀、强奸、折磨,发生在一个个相似的卢旺达人之间。
当灾难结束,人们获救,观众为自己见证了一场救赎而欣慰、欢呼、赞叹。
然而在《猎犬》中,2500多个图西族人在一个被联合国维护部队保护了数日的天主教学校中被一个一个一个地用弯刀砍死、折磨……只有区区几个人侥幸逃过。
我们要如何去相信这世上有公义,这世上有救赎?
我们爬过肖申克的粪管,告诫自己,只要有希望,自由一定会到来。
但是……但是如果一切的希望、努力、祷告、预备最终换来的是相同的命运?
最终生存的曙光在蓝盔绝尘而去的背影中迎来屠戮的哨声,那些希望、努力、祷告和预备难道不是对生命、信靠最大的嘲讽吗?
虽然那已经知道结局,依然在期待点什么,所谓期待或许就是希望历史按照我的价值判断行事吧。
我期待的是,两千五百名图西族难民可以哪怕有十个人组织起来,抢夺维和部队的枪支弹药。
当联合国、比利时、法军都无法依靠的时候这些人为什么不去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尊严?
难道和比利时军队抢夺武器的最坏结果会比被外面穷凶极恶的胡图民兵沾血钝口的弯刀更可怕?
影片的关键人物之一:克里斯托神父,作为一个灵魂救援者的他,我们该如何看待。
王书亚引了克里斯托神父的话:“你常常问我上帝的爱在哪里?
我一生当中从未像现在这么激烈感受到基督的爱,上帝就在这里,与他们一道受难。
如果我现在离开他们,我就从此与十字架的爱隔绝了。
”于是他留了下来,和这些待宰的羔羊一起面朝死亡……王书亚说:“苦难如此彻底,叫人不敢妄想人的自我救援。
苦难如此普遍,也是人不敢以受难的义人自诩。
但这苦难却孕育”出一种真正的指望。
和救援了1268人的保罗(《卢旺达饭店》)相比,克里斯托神父几乎一个也没有救出来,他只是选择了与2500名图西族人一起被屠杀,他是一位失败的拯救者吗?
”。
我不知道。
我原本以为自己知道,我原本以为,我可以让这些中学生看完之后明白生存并非一定在风雨后见彩虹,如同从英国跑到卢旺达支教的Joe问的:“一个人能承受多大的痛苦?
如果你感受到足够的痛苦,是不是所有事情就会结束了?
”我本想说即使死亡必将来临,即使我们无法争取到生存的机会,正义依然是正义,真理依然是真理,道德的审判并不会因为人的死去或失败而隐去不现。
然而我开始不确信起来。
我不确信,当王书亚告诫我们不要用得救的人数衡量救赎的效果时,他反对的是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功利化衡量手段,但“如果我现在离开他们,我就从此与十字架的爱隔绝了。
”是否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功利,如果与子同袍的动机来自于担心自己与另一个东西的隔绝——自我的受难本身成为了救援他人的主题,克里斯托神父是否依然无法幸免于以受难的义人自诩?
——然而,我本该知道十字架的爱之外本没有其他的爱。
或许我只是震撼于爱的名义下的这场屠杀。
对于胡图族,他们担心18%的图西族一旦取得政权,80%的胡图族人,男人女人孩子将再次陷入被奴役的命运。
为了对于自己族人的爱,必须消灭那些可怕的图西人。
对于整个西方,他们担心的是因为一场遥远的内战而深陷其中,仅仅半年前,一名美国黑鹰游骑兵的尸体被索马里民兵在摩加迪沙的街头拖行,伴随着阵阵如《猎犬》中相似的载歌载舞的欢呼声,通过电视媒体传遍了这个星球。
如通《猎犬》中当比利时维和部队士兵被卢旺达暴徒绑架并杀害之后,比利时军官解释的:这就是他们要的。
在索马里18个美国人死了,足以迫使美国撤军。
摩加迪沙之战后,美国舆论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
同时,国际上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说,联合国不应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保护伞;埃及外长穆萨表示,目前在索马里发生的一切,将会给索马里民族和解进程增加新的障碍;法国国防部长莱奥塔尔指责美国的所作所为超出了“人道主义使命”的范围,变成了“不能容忍的对抗”;德国报刊称,美国正在索马里进行“一场肮脏的战争”。
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带着对于自己儿子、兄弟的爱,带着对于非洲民族自决、解放运动的爱,撤离了索马里,那些肮脏残忍的美国大兵终于不再能伤害这个年轻朝气蓬勃非洲国家的独立、自主之路了。
王书亚说:“十年后那个图西族女学生,来到伦敦找到当年答应要留下来保护她的老师Joe。
她问当时你为什么离开我们?
这位年轻的牧师露出忧伤和诚实的眼光,只答了一句:‘‘我很怕死’。
”这位教师,当年冒着生命的危险,进到最大努力去保护那些陌生的图西人,直到最后不能在做什么,才随着维和部队撤离,我们诚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他的。
王书亚从他身上看到了我们与义的距离。
只因这一句“忧伤诚实”的“我很怕死”。
然而,我或许有其他的答案。
我从他的眼神里读出的是人性中更深的隐藏和回避。
比承认“我很怕死”更刺耳的是“我只是不想就这样为了这些非洲人而死”。
在这一层面上,你才能理解为什么他冒着生命危险做的这一切,看着其他侨民撤离还不走,直到比利时军队撤离这一标志着欧洲文明隐没的时刻。
当外侨还在的时候,当比利时维和军队还在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叫做白人-欧洲文明的集体,那意味着高贵、尊严、冒险精神,当这一切终究不可避免地落幕,坚守失去了获救的最后希望和高贵的集体基因,又没有克里斯托那般终极造物的信望,Joe用什么依靠这速朽的躯壳与灵魂?
就像联合国维和部队唯一一次要开枪是杀死学校门外啃食遍地图西遇难者尸体的狗。
或许这正是片名Shooting Dogs照应的地方(非有些人翻译的片名《弑人如犬》所传达的意图)。
这个世界的爱就是眼不见为净,我们我们对于人所实施的屠杀视而不见,却为野狗啃食死尸感到有碍观瞻,需要除之后快。
影片末尾,Marie跑步经过遍地尸体的画面伴随着美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对于“种族屠杀”一词的咬文嚼字。
显得那样叩问人心。
一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为一个落后至极国家发生的显而易见的屠杀进行着辩护。
还有什么比这更可笑、可悲的?
然而这可笑与可悲的后面是眼不见为净的“爱”,是真理与公义让位于启蒙运动后高举生命的无限政治正确。
一个在摩加迪沙战斗的美国士兵远不及一个在摩加迪沙高喊非洲自由的少年来的维达咣容郑雀。
约瑟夫·麦卡锡远不及马丁·路德·金光辉英勇。
虽然往往是前者事实上捍卫了后者的自由与存在。
当王书亚试图指点我们头顶应当仰望之物时,除了爱却不剩下其他,他不屑于威廉·华莱士、厌恶列奥尼达,蔑视希腊模式的英雄,只给我们一条使徒般受难的道路,仿佛世间只剩下爱一种行为值得渴慕,仿佛圣经没有说过“与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一般。
如同当卓别林说天国在所有人中间时,不过是与纳粹相似的另一种形式上的人性称义。
当18个美国士兵死在摩加迪沙,当四个比利时维和军士在基加利被暴徒绑架并杀害,西方选择的是撤退,是谴责自己对当地人的粗暴干涉,他们不要说做圣经中上帝的精兵了,就连古罗马捍卫荣耀的勇气都丧尽了。
两千年前西塞罗可以骄傲地呼告:“‘我是罗马公民!
’这句神圣的话,即使在最僻远之地也还是安全的护身凭证。
”而今天这些欧洲文明的子孙选择的是再一次地反省凶残可怕的白人对善良淳朴非洲的荼毒。
去抗争、去战斗为什么不是另一种可贵的爱呢?
当西方担心自己花钱丢命去为图西族捍卫生命的时候难道不是真正地缺乏爱的表现吗?
受难可以是伟大的,武力常常是不义的,但受难同样可能沦为可悲,1963年西贡街头僧侣们震惊世界的“安详受难”实在震撼人心,却不过到头来支持了一个最终灭绝自己的恶魔上台。
如果受难不一定是通向神的,为什么武力就一定只能沦为不义?
当我们只有一味用爱去抵抗屠杀的时候,与那些仇视基督教的白左的区别真的大吗?
那些绘声绘色把西方文明对非洲的荼毒尽情描绘的人,或许如同那位女发言人一样选择了回避,他们回避了:在西方文明来到非洲之前,这片大陆上种族之间的屠杀、奸污,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就像同样“彪炳史册”的自由斗士曼德拉所在的祖鲁人“他们至今奉行的“一夫多妻制”, 上帝并没有赐予其一男多女之生育比例, 得以“多妻”乃是杀尽所征服的部落及族群中男性, 掳掠其妻女始得满足, 也是它不过三百年就从一千人发展到千万之秘诀。
”http://site.douban.com/213742/widget/notes/13791587/note/324693533/而在卢旺达我们同样会发现一组有趣的数字,1994年大屠杀开始的时候,卢旺达的人口比例是:胡图80%,图西12%,而占1%特瓦族,恰恰可能是最早居民的后裔。
事实上整个启蒙运动的结果就是对欧洲文明的贬低,强调欧洲文明带给非洲的是灾难与殖民,却忘了恰恰是因为欧洲人到来才终止了无数个非洲部落被消灭殆尽。
也恰恰是欧洲的只打野狗不管杀人的“谦卑”、“友善”、“理解”造成了整个二战后非洲的苦难史。
当我们把不伤害别人、同甘共苦当成最大的“爱”的时候,我们忽略了最大的爱是有勇气去告诉你爱的人他错了,有勇气去当这片土地出现不义的时候去鞭打他、纠正他,而不是辜负自己天赋的责任让罪恶演变得更为巨大。
当爱被提到神圣的高度,无论其是否联系某种宗教,她是否都已经成为了新的拜物?
如同卢旺达的屠杀最终是被图西族武装的“爱国阵线”终结的一样。
红色高棉的头颅钉也最终终结于越共的入侵一样。
纵使他们并没有克里斯托神父的受难与属灵。
就像百年来最伟大与属灵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所言:There's no argument over the choice between peace and war, but there's only one guaranteed way you can have peace--and you can have it in the next second--surrender.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xNTQ3ODk2.html所以我不禁想起了同样是传教士,同样在非洲面对非洲人之间内战的影片《机关枪牧师》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830500/,这部电影出现在我眼前是,13年元旦时在北京馆几位6馆前小义工来帮忙时提出的观影选项之一。
可惜一直没看。
主人公与王书亚特别不喜欢的列奥尼达皆为同一个扮演者。
世界真是如此之小。
然而我不禁又陷入惶恐:克里斯托终究没有变成列奥尼达或者兰博,或许这本就不该是他应有的角色,或许这本就不该是传教士应有的角色。
千百年来,基督教的教士始终无需自备武力保护自己。
而仅用爱的力量与真理之权柄,或许这才是文明不灭之道,否则不过是另一个武林第一门派少林寺罢了。
你问过我,在这些痛苦面前,万能的上帝在哪里?
我知道他在哪里,他就在这些人中,和他们一起承受痛苦。
他的爱在这里,我从没有觉得这么深的爱 And my heart is here, Joe. My soul.Find fulfillment in everything, Joe.Father Christopher 在被枪杀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When I'm looking at you, into your eyes, the only feeling that I have inside me is love.”他在倒下前,看到了最后一个小女孩远去的背影,听到了急促的脚步声,然后他笑了...去年因为上公选课看了《四月的某时》和《卢旺达饭店》,今年因为上民理课,看了《杀戮禁区》,上课没好好看,大早上在文华楼为了写观后感补看,哭成了傻子...并不想因此表达什么,只是想illustrate其中画面与配乐融合后所带给我的震撼...
10月4日下午美国的电视屏幕反复出现了索马里人用绳子在地上拖着一具美国特种作战队员的尸体游街示众的画面,被俘的杜兰特也上了电视。
这件事上了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美国舆论更是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
同时,国际上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说,联合国不应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保护伞;埃及外长穆萨表示,在索马里发生的一切,将会给索马里民族和解进程增加新的障碍;法国国防部长莱奥塔尔指责美国的所作所为超出了“人道主义使命”的范围,变成了“不能容忍的对抗”;德国报刊称,美国正在索马里进行“一场肮脏的战争”。
摩加迪沙之战给美国政府当头一棒。
2024.08.18人啊人……
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这是看过的第二部电影,上一部卢旺达饭店更出名一些。这是一部以西方人视角白人的眼睛下的屠杀。弯刀下惨死的图西族人漫无表情如同事不关己,他们的惨叫甚至不如片中吃尸体的野狗。比利时人殖民时期故意留下的仇恨,走时留下了罪恶的花。白人与他们的狗一起离开,留下次等民族等死
很真实,I’m fraid to die
以白人的角度拍的,总觉得不太对劲。卢旺达这段历史确实惨。多难的非洲啊。
BBC和UK film联手出品 白人视角+信仰诘问 驻卢旺达维和部队是比利时军队太讽刺了 作为前殖民者 早就对卢旺达种族矛盾有意培育和激化 当屠杀开始 他们坚持不发一枪的和平原则 人数众多的胡图人在联合国军队撤离后的3个月内就屠杀了近80万图西人 血流成河 而联合国发言人表示遗憾
拍得很好而且特别惨,可惜叙述视角还是白人,white people think, seek for help, sacrifice and die,当然和一些同类片比起来已经做得不错了,能看到真诚的反思,电影结尾是很多当地工作人员的照片和个人信息,他们都在1994失去了亲人
信仰不是语言,而是灵魂深处的精神之光。
HD总演有传教士特质/同情弱者的好青年……还是那句话,就没人敢拍⑨⑧印尼么?
170801想看。《卢旺达饭店》那段历史。身份politics。无力感的部分。官方话术的部分。我记得这事儿被开始报道是几年之后的事了。
电影最后神父解救孩子这一段可能并不存在。影片的力度远不如卢旺达饭店。
爱的相反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
这个电影用了好多个人的视角,很巧的处理。每个人的情绪都好饱满。。理解了三大宗教里劝人向善的部分,理解了幸存者愧疚。另,小知识,在一个群体身份的犯罪中,其中的个人不会觉得自己需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关心…国际社会在干什么?美国在干什么?比利时在干什么?德国在干什么?还有联合国,说白了就是一跨国公司,绣花枕头,除了某些“国家”为表明政治立场拼命想要加入外毫无用处!都在干什么?!政治是如此的肮脏…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人、信仰在这一切面前都太无力了
10年看卢旺达饭店,今天才发现,原来这一事件对我的政治立场影响竟是那么深远。关于客观的正义和善的观点,关于主权与人权的边界。
有时候你会难理解什么原因导致种族的互相残杀……20世纪依旧不断发生。电影展现的残酷自不必说,但情感展现的略微单薄了一些。
同樣的事件,和Hotel Rwanda不同的視角。沒那麼跌宕起伏,沒那麼煽情,也沒那麼多崇高的英雄主義。結合宗教,真實又沉重。在生命的轉角做出選擇,坦然承認內心的怯懦,自私和罪性,使得影片更有深度。
好冷酷的因非我族裔而失去的共情。我在说我。
这个世界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悲伤的让人绝望。
好感人好真实好震撼,觉得比卢旺达饭店还好,看得过程中每个细节都跟百度来的历史实际很符合,bbc以一个纪录片的态度拍的电影啊,神父留下前说的话终于泪目。人类真的比丧尸还可怕啊~
相比卢旺达就显得较差了,但鉴于背景还是多给了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