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科幻角度分析:所有科幻作品都会提出一个假设,而假设存在的明显瑕疵,是需要忽略的。
本作品的科幻假设就是时间旅行,且因果闭环。
但是破坏因果后是否会产生蝴蝶效应、时间旅行是否会导致多重宇宙、时间旅行为什么手腕会有印记;这里都没有说明,因此作为瑕疵被忽略即可,不必较真。
(至于最终破坏因果后,人物并没有一起消失,而是先后消失;这个场景显然不合理,但也应该忽略。
这里更多作为表现形式,告知观众因果终结,整个时间线删除or消失。
当然这种表现形式也间接说明了不存在多重宇宙。
)但是剧情也有一个无法忽略的瑕疵,循环之后的时间线是怎样的?
循环后的剧情,剧集中有且只有一条,就是会导致循环删除的剧情;如果剧情存在,那循环相关的时间线是否会存在?
如果循环相关的时间线不存在,那循环后的剧情又是会否还存在呢?
这也就是时间旅行著名的悖论:回到过去杀死祖父,自己是否还存在?
如果去除这些科幻的瑕疵,本作品将侦探+时间旅行结合到一起,并且将4个不同时间段,但是相同的案件关联在一起,时间跨度一百六十年。
通过案件入手,办案过程的抉择不断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逐渐丰满的同时,也将线索统一到一起串联起来。
总体来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片子。
这部科幻色彩的穿越剧,塑造了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人物:伊莱亚斯·曼尼斯。
这位未来世界的缔造者,万众景仰的王。
面对最新的时空穿越技术一念之差,为了永恒的家族霸业,从人民英雄沦落为人民敌人。
英勇的警探们互相携手,最终成功狙击了曼尼斯总司令的万世一统。
曼尼斯总司令是个伟大的人,他在战后一穷二白的伦敦,带领市民建立了全新的伦敦城。
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水平比战前要好得多,新的技术突破和新的管理模式下,市民安居乐业。
虽然有一小撮反对总司令的死硬分子不惜以“恐怖袭击”的方式抵抗,但并不成气候。
整体上市民安居乐业,感恩总司令。
曼尼斯总司令为了伦敦人民的福祉能够永续,不惜以身犯险,使用并不成熟的时空穿越技术回到一百六十多年前。
因为只身一人,总司令只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炒股票做起积累财富。
从1890年开始,曼尼斯白手起家,建立财富,延续家族,造福乡里。
可以说,给伦敦人民带来了许多帮助,也因此深受伦敦市民的爱戴。
曼尼斯先生什么都没有做错,甚至说一直做的都是好事,都是对伦敦有利的事。
可惜的是,他穿越到1890年开始的安排本质上是为了不是为了伦敦和伦敦市民。
最终在2005年,曼尼斯的子孙生下了曼尼斯自己,形成闭环。
曼尼斯先生从此在某个时间循环里,不断从2053年回到1890年,在未来伦敦城一呼百应的总司令和旧时伦敦城里的只手遮天的大乡绅之间循环往复,享受统治乐趣的同时为伦敦人民造福。
大概是这种首尾相连的闭环跟伦敦市民的价值观相冲突,导演和编剧安排警察世代接力也要跟他干到底。
最终在科学家的帮助,以及价值观对邪恶曼尼斯的感化下,警探们携手消除掉了这个万事一统的闭环。
这虽然是个英剧,但是很多地方并无隔膜。
今天写文章时,我才知道,原来本剧有位导演正是我们在英国学习过的中国老乡。
祝福导演老乡将来拍出更多好作品。
加油!
短短8集时长拍了五条线,第七集反派传销式洗脑才是整剧高光!
他对朱利安母亲画的大饼那段最棒。
每条线每一个角色的行动促成了最坏的结果。
未来线女主开枪后强行洗白及其生硬。
最后一集就是一坨。
可惜了, 有人会认为希特勒斯大林害死那么多人死前会忏悔会想办法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吗?
反派犯下的罪过比他们更严重,为了圆一个他所描绘的美好未来这种谎言,他必须不断的撒谎。
撒了一辈子慌死前忏悔而不是洋洋得意我是不信的。
Day58 #搜索尸间线 Know You Are Love超低配版《暗黑》,这部剧只能给1星,连1899都不如!
一个孩子的救赎!
低级低级低级!
1890的希林黑德帮助哈克奉献女儿,最终在未来生了哈克。
1941的怀特曼典型犹太人表现有勇有谋,最终高光时刻打破时间轮回。
2023的哈桑终于与2053年的她相聚在核弹爆发前,阻止一起,像是救世主!
2053年的梅普伍德一枪结束了男朋友,5具男朋友的尸体一丝不挂穿梭在时空隧道中!
(有剧透)有两个设定缺陷:1,来了回不去,那梅特伍德姑娘后来怎么混的没交代。
这不太是大事但难免遗憾。
2,既然可以随便来,为啥不随便来一个人把15岁之前的曼尼斯干掉。
这就是个影响主线的“大事”了,剧情很哲学地交代了几句,例如“全宇宙都不让他死”什么的,但远远不够,应该再来一些细节把这个洞补上。
不过一旦认了设定2,本剧使用的矛盾解决办法确实是更“高级”的,就像杀光哈马斯还会有哈牛斯一样,解决问题需要解决根源。
而本剧不仅解决了“根”,甚至是在写一个人的自我拯救——虽然用极为直白的方式——但立意就很棒。
以及多时间线叙述得这么容易上手真是让人愉悦,在第三集已经可以理顺框架,不像《西部世界》叙事玄虚玩足一整季,而且在大概念清晰之后,依然有悬念有情节,有牵动人心的人物,就非常棒了。
四组警探面目清晰,弧光完整,主次分明又彼此呼应,是我最喜欢的一点。
开始觉得第七集略有唠叨,后来才发现是为了对比日后的改变,所以也还不错。
倒是KYAL社会的缺点该多说几句,给梅特伍德多一点动力,虽然拿几十万人换一个自己的理想世界已经足够邪恶,但你知道世人总是功利的。
总体八分,应该是我见过最不晦涩但又颇为精致的时间穿梭剧了。
PS:顺便浏览百年英国史碎片也令人感慨,越来越觉得,历史感并不是巍峨耸立的旧日宫殿,而是传承百年还在营业的老酒馆,小胡同,你的爷爷曾经从你邻居的奶奶那里买过东西什么的……
前七集的设定是过去会影响未来,这是一个既定的关系:Elias回到过去-与Polly结婚-诞下后代-小Elias出生-引发爆炸-创造KYAL-Elias回到过去……关于巷子墙砖就有很大的Bug,砖块发生变化这件事是需要有人记得砖块原本只有1位警探的名字,既然砖块在过去就发生了变化,未来的人记忆中就一定是砖块本来就有4位警探的名字。
那Maplewood和Hasan回到过去也应该是这loop的一部分,因为未来会按照过去的影响发展,也就是说她们会回到过去也是既定的,不可能成功阻止爆炸🤔总之结局拉垮了。
出第二季把坑填平吧!
作为时间题材的剧,bug还是有很多的,有好几处单纯为了凑剧情降低了合理性,特别是既然时间机器一直存在并且可以随便穿越,那要阻止那场爆炸有很多种方法,完全可以有充足时间,为什么非要用那么笨的方法……不过几条故事线还行,不同时间同一地点的四个伦敦警察发现了一具无名男尸,四人卷入了长丰巷案件,故事由此展开:
伊莱亚斯至理名言:Know you are loved.故事中的大反派,伊莱亚斯,一切事件的始作俑者。
19世纪20世纪的朱利安哈克,哈克银行创始人,邪教组织创始人;21世纪的炸弹引爆者,新世界建立者、总司令。
21世纪,某未成年少女和富家公子风流过后少女怀孕,富家公子并不认这个孩子,孩子被福利机构带走,他从小就没有感受到什么是爱。
后来他被一对夫妻收养,被邪教组织洗脑:他将来会成就一番事业,创造一个有人爱他的新世界,预言中的一切终将发生……这就是年轻伊莱亚斯的故事。
2023年的伊莱亚斯收到了老年自己的留言,他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他本已在警察哈桑的劝解下放弃了引爆炸弹,但又因为亲生母亲在他入狱之前仍不肯见他,他选择按下按钮,为了那个有人爱他的世界。
无数人死亡……
2053年,伊莱亚斯成为新世界受人尊敬的总司令,他通过时间机器回到了1889年,这里他会成为朱利安哈克爵士,哈克的母亲会成为他的母亲,警察希林黑德的女儿波莉会成为他的妻子,他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爱他的人,拥有幸福的人生,他还创立了邪教组织。
1941年,年迈的伊莱亚斯留下录音,指引未来世界曾经的自己,最终他被警察怀特曼枪杀。
伊莱亚斯的儿子的儿子将来会遇到一个未成年少女,他们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伊莱亚斯,这就是伊莱亚斯的闭环,起点亦是终点。
四个警察,虽然有人存在个人问题,但他们最终都坚持正义与真相。
希林黑德宁愿自己身败名裂也不选择污蔑他人,怀特曼豁出性命为只认识几天的小女孩复仇,哈桑为了拯救那场爆炸战斗三十年,梅普伍德明知自己永远回不到自己的世界还是穿越时间对抗伊莱亚斯……
1890年,希林黑德,著名警探,有妻子女儿,家庭幸福。
因为记者亨利在现场拍摄到了哈克爵士的照片,所以上司劝他放弃案件。
他不想就这么放弃,于是和记者亨利合作调查,两人产生了情愫。
他被哈克设计被拍下和同性的床照,哈克以照片和家人安全要挟希林黑德指认亨利为长丰巷案件的凶手。
希林黑德自己认罪杀死了那个无名男士,最终他被哈克的人害死在囚车上。
他的女儿波莉不知道这一切,嫁给了哈克。
1941年,怀特曼,二战时期的犹太警察,私下会干一些脏活。
因为欠下赌债他受邪教组织的指令去转移长丰巷的尸体,恰好遇到巡逻的同事,在同事被轰炸机炸死之前他甚至想开枪杀掉同事,后来他还为了把长丰巷案件栽赃给别人杀了人。
当幕后之人逼他杀死小女孩时他犹豫了,他把小女孩藏在家里,想把她送走,后来小女孩还是被害死。
最后他为了给小女孩报仇杀死了哈克和波莉,自己也被判处绞刑。
2023年,哈桑,单身妈妈,负责任有爱心的好警察。
在邪教组织的刻意引导下哈桑见到了伊莱亚斯,年轻的伊莱亚斯因为少时经历惶恐脆弱,警察都想直接把他当恐怖分子对待,只有哈桑相信他帮助他,还帮他找到了亲生母亲。
但伊莱亚斯还是在她面前引爆了炸弹,无数人死去,她儿子也身亡。
哈桑知道过去的哈克就是伊莱亚斯,时间穿越存在,她建立了反抗组织,寻找机会修正一切。
2053年,梅普伍德,大爆炸后加入了伊莱亚斯创造的新世界。
大爆炸后的辐射让她双腿残疾,她平时靠脊椎辅助装置恢复行走能力。
大爆炸幸存的她一直认为她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新世界,可是哈桑和德福让她知道这一切都是谎言,受人爱戴的总司令才是大爆炸害死无数人的真凶。
阻止当年的大爆炸能拯救无数人,但她生活的这个世界也会随之消失,如何选择对她来说很艰难。
她最后选择阻止伊莱亚斯,阻止循环,明知没有回头路还是去了1890年,永远留在了那个时代。
加百列德福,2053年,大学教授,哈桑反抗组织成员,也是几段故事中的无名男尸。
明知自己的结局还是走进了时间机器,希望自己能阻止伊莱亚斯,最后被分成五个分身传到各个时间点,也为最后打破循环留下了希望。
这就是原本世界的时间闭环,几位主角共同完成了这段循环,过去,现在,未来,尸体,大爆炸,新世界,大家都在其中。
德福通过时间机器留下了后门,第五个分身传送到穿越的四天后,哈桑,梅普伍德及时救下了他。
他们知道伊莱亚斯带着遗憾死去,通过这点他们想要攻破伊莱亚斯的心理防线,希望能改变这一切。
梅普伍德穿越到1890年,在监狱里遇到了希林黑德,她向他讲述了未来伊莱亚斯的故事。
希林黑德在临死之前揭穿了伊莱亚斯的身份,说他不会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伊莱亚斯的闭环就此打破。
原本他和波莉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这次他因为希林黑德的话一直惴惴不安,波莉还发现了他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两人相互折磨度过了一生。
1941年,他又录下一段录音,告诉年轻伊莱亚斯一切都是谎言,他还有机会改变……当怀特曼来杀他之时他嘱托怀特曼将唱片收好,并自己扣动了扳机。
原本怀特曼在哈克家被抓,这次他在长丰巷留下讯息,将唱片藏到警察酒吧,最后在酒吧被杀。
2053的哈桑和德福发现了梅普伍德和怀特曼留下的记号,但酒吧在大爆炸被炸毁,于是哈桑穿越到了爆炸之前,拿到了录音,和三十年前的自己相遇,阻止了伊莱亚斯。
最终没有大爆炸,没有伊莱亚斯的穿越,没有哈克,没有伊莱亚斯的出生,所有人都没有遇见那具尸体,闭环消失,一切结束……
不知道会不会有第二季,结局梅普伍德竟然在哈桑的时间线出现,按正常来说此时梅普伍德还是个小孩子,可能是给第二季铺垫吧。
丐版《暗黑》,但观感远远不如,太多设定不能细究了,跟《暗黑》那种错综复杂又能自洽的时空设定完全没法比。
剧情有两点我实在忍不了:第一是反派的行为和动机,且不深究他具体咋行动的,能靠个“爱”字就拉起那么大个行动严密保密性超强的教派,单说他的动机,到底是自己想获得“爱”还是想创造充满“爱”的世界?
不管是哪一个都说不通他最后为啥会被劝动摇,因为他被1890年的警探劝动的直接原因就是让他怀疑自己做的一切可能是徒劳的,换言之他害怕自己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反派的目标是前者(自己获得“爱”),就说明他在未来攀上权力巅峰好多年了也没体会到“爱”,既然早早明白自己所作所为是徒劳的,那他为啥那么积极地穿越回过去呢?
从反派他的一系列表现看,他不是光为了完成时空闭环,因为哪怕他回到1890年,也是满怀希望的,要不然不会在最后一集被那个警探整破防,这里就有矛盾了;而如果反派目标是后者(创造“爱”的世界),那他最后一集破防就更说不通了,未来那个世界明明是在你的治下诞生的,别告诉我你没有自以为那是个符合你期待的世界,既然你自己明确知道甚至亲手建立了那个“理想”世界,那为啥1890年的警探只用两三句说辞就把你破防了?
作为穿越者难道不是应该极端自信么?
明确知道必然发生的结果在未来必然发生,进而给自己无与伦比的自信,这才应该是个穿越者的心态吧,反派你现在这样是一点儿都不自信呐。
第二是反派组织的成员表现都太欠儿了,真的都好讨打,这导致他们的“谜语人”环节贼惹人生厌。
《暗黑》里“谜语人”桥段我心平气和,看这剧我只想喊“谜语人滚出哥谭”。
除了上面说的反派动机之外,本剧还有不少实在不能深究的bug,比如穿越为啥手腕上会有个图案,为啥那个博士穿越会分四份而反派就一份;为啥尸体穿越会选择那么几个时间点且都在那个巷子里;为啥博士穿越一个死了一个又活了;还有2053年具体坏在哪儿,能让女主她兄弟那么痛恨……反正剧里是一点儿没解释。
当然如果是繁忙的工作之后想放松一下大脑,并且能全盘接受剧里的设定,一点儿都不纠结那么多漏洞,那看这剧还是很愉快的,至少我看的时候就是这样。
不过一旦脱离了放松观剧模式,那这些剧情bug就有些扎眼了。
ps.反派的便宜老妈长的特别像mischief剧团的一个女演员,就是演《演砸了秀》的剧团,里面有个女主演面部表情与神态简直和那个便宜老妈如出一辙,我都怀疑那是不是就是那位女演员化老年妆了。
从文学的角度上讲,《尸体》大约属于文笔尚佳,而立意浅显的那一类作品。
换句话说就是,平庸之作。
实际上我并不想这么称呼它,因为毕竟我也曾经一度看得放不下,看得很投入过。
给之贴上平庸的标签无异于证明我鉴赏力有限。
但这标签又是不得不贴的。
毋宁说,即使你不贴,别人也多半会贴。
何苦即便是我,看到最后也多少失去了耐心,对于这部作品从整体上感到失望起来。
想来想去,恐怕也只能如此评价——作为我曾经投入后又感到失望的必要解释。
哈,听上去很像某种恋爱过程:文笔尚佳,而立意平庸。
可能问题就在这儿。
正因为编剧自知他这部作品的葫芦里没什么稀奇玩意——透开给人看,人们便会一哄而散那种,他才刻意要在细节上玩花样,要用富丽精工的辞藻,来掩饰其内容的贫乏苍白——记得这是文学史史家对于某些类型文字的常规批评。
这一套起码在观看过程中还挺吸引人——你不知道这家伙除了花言巧语,肚子里就是一包草时,你还是挺欣赏他,就是这么一回事。
简单归纳一下这部剧的情节逻辑,大概是这样:大反派伊莱亚斯是一个在2053年统治着人类世界的独裁者。
有一个反抗他的地下组织成员德福教授发明了一种时间机器,可以利用它来修改历史,从而推翻伊莱亚斯的统治。
伊莱亚斯派女警察迈普伍德潜入该组织,伺机破坏。
尽管在卧底过程中,迈普伍德同德福暗生情愫,但她仍忠实执行伊莱亚斯的指令,开枪射杀了德福。
德福在中弹瞬间跌入时间隧道,其分身同时回到三个不同历史时期:1890年、1941年和2023年。
担心德福未死会坏了大事的伊莱亚斯随后也进入时间隧道去追查德福下落,并转世为自己的先祖,以延续伊莱亚斯的血脉。
另一方面,为阻止伊莱亚斯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满怀仇恨的少年,不同时代的人们也在努力破解着一个困扰他们的不解之谜……不难发现,《尸体》的立意几乎与经典电影《终结者》如出一辙,也是玩的一个“孙子穿越回去杀死祖父,自己还会不会存在”的梗。
这个梗因玩的太多,早已失去新意,因此便加上一众悬疑侦破的花边,好拖住人们的胃口。
可惜调味料再喧宾夺主,若是主要食材不够新鲜,终归不能教人买账。
倒是可惜了演员们的好表演。
结尾崩了除了已经有很多人提到的自我救赎的儿戏,还有时间设定的前后矛盾前面的精彩故事是以"过去不能改变,过去与未来中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来演绎的未来不能真正改变过去,该发生的都必然发生,但可以通过叙述诡计遮掩一些还没讲到的过去然后到了结尾,本片又转而把"最新的时间穿越将覆盖过去和未来"当作设定举例来说,故事中有未来角色通过预测过去股票赚钱,预测并干涉一次股票之后,理论上随之而来的金钱流动会发生无数蝴蝶效应会让之后的预测难以生效,可最终每一次都成功了,包括父生子子生父,包括前期所有阻止爆炸行动的失败,都推向"过去不会改变必然发生",但这就和最终boss的攻略方法矛盾,因为通过结局我们知道过去不是固定的是会一直变化覆盖的,当未来警探穿越后,过去改变了,未来改变了,最终时间循环被打破后不该存在的人直接消失了这就让前后的设定冲突了可以说,要不就是剧情前面存在大量毛病塑造了一个和真正设定相反的世界观,要不就是结尾给了一次糟糕的机械降神两者都让结局的观感非常糟糕
3.5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Cannes2023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