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奇缘2的编剧是詹妮弗李,我看电影时最后等着看编导,就为看看编剧的名字是谁。
我认为这个名字值得记住。
第一部的时候我也没关注过编剧是谁导演是谁,第一部是一个很有活力的作品,也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故事,我只是看电影,没有想从剧本层面去琢磨电影。
第二部复杂的多,这让我关切剧本。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精致而壮阔的电影。
精致并非说画面精美,而是说它的精致的故事结构,精致的隐喻所传达的内在含义。
壮阔也不是说场景的恢弘,是说它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壮阔,支持整个故事的那种壮阔的生命视角。
整个电影呈现出来的是倾注了饱满热情和精心思索的心血创作的剧本,不取巧也不敷衍,非常有力量。
父权人文知识结构无力去解读这部电影。
因为这是一个由母系文明、女神文明支持,由女性真实创造力构造而成的奇幻世界。
电影讲的就是“失去的终将回归”,就是女神的回归,女性的归位,指向的是一个女性中心的未来。
电影中四灵的象征有着古老的文化背景。
后来电影线索由艾莎找到真相,也是自身生命真相而展开,从艾莎与火灵的关系已经暗示艾莎(女性)是贯通一切的女神,也就是大自然本身的象征,女性的法则就是自然的法则,艾莎归位也就是女性归位,世界运作才能顺应自然。
后面艾莎“征服”水灵的过程更是这种女性原则的展现,艾莎骑着水灵之马奔向自我的真相从而归位于自然的场面也贡献了电影令人印象深刻的壮美画面,水更加是一种生命根源的女性符号。
这就将艾莎的冰雪魔力通过领悟到水的渊源而贯通起来。
水是有记忆的,我很爱这一句话。
艾莎冰雪魔法的本质不是冷漠的隔离而是滋养一切的生命之水,在继承自父的父权女王的角色里艾莎是不自在的,她的魔法力量她的生命本质被错解和受束缚。
因为她的格局是大自然。
另一个与女性法则自然法则关系密切的是土灵。
电影中土灵是由安娜这个没有魔力的女性来引导的,这一点也大有意味。
理解土灵也是理解另一个女主角安娜的意义的关键。
大地是母权时代文化意识里女神本身,一切生灵都依附于大地,后来父权诸神兴起就以天空之神凌驾大地,以及窃取古老的大地女神的权力。
艾莎和安娜王国的危机是因为狭隘的男性国王(父系人祖父)破坏了与北地人的盟约导致,也暗示着破坏了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恶化,森林为迷雾笼罩,而女神缺位,四灵没有了女神主导下的自然运作。
安娜的遇险经历主要就是遭遇地灵巨人,她是在顺流而下时为了躲避地灵巨人而落水走到黑呼呼的山洞里,在艾莎被冰冻之际,向安娜发出了信号,是姐妹情深更是姐妹心有灵犀,安娜读懂了艾莎的讯息,在艾莎受困、雪宝消失的情景下,她终于从黑暗山洞里走出来,走向地灵巨人,勇敢坚定的大声呼唤地灵去毁掉大坝,解除父权人的错误。
这个山洞就是大地的隐喻,是大地的纵深处,雪宝在那里作为一个灵性生命而安然的消失,安娜在那里从悲伤挣扎奋起从爱中得到力量,也就是从大地之中获得力量的一种隐喻,山洞是死亡也是重生。
走出山洞的安娜可以呼唤地灵,也干脆利落的说服了忠于王权士兵们面对真相改变错误,这时的她完全是一个真正的女王了,所以当艾莎说你是女王这个结果真是水到渠成,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
故事和人物走到了那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以我们可以看懂了,安娜其实是女神的另一个化身。
在我看来,一座魔法森林是生命运作的自然之道的象征,也是对女性法则的揭示,对违背女性法则的恶果的反思。
可以说剧本的构思非常宏大也很精密。
在此背景下可以进一步看到电影中女神世界所依托的母系权力原则。
可以将冰雪奇缘两部作品连续来看,其中权力的关系和传承的变化很有意思。
在第一部里艾莎的王位是继承自父亲,艾莎是被安排成为女王的,她必须惶恐不安的维持一个父系女王应该有的体面,而后艾莎从战战兢兢到自我失控和迷失走向力量觉醒。
第二部追溯了艾莎姐妹的母亲的渊源,并且由此找到生命以及世界的答案,按照母权区的表达,这是在回望母缘。
最后艾莎不仅力量觉醒,更大的生命意识觉醒,完全舒展自由,艾莎归位于自然,而安娜登上王位。
在第二部里,安娜的王位和第一部艾莎的王位意义全然不同。
安娜的王权是由姐姐赋予的,也就是由女神赋予,我们可以理解为女性传承的自然权力。
第二部里的安娜也不再是向往真爱,等着被真爱拯救的女性,而是从黑暗之中站起来走向光明的女性,她其实是通过自我选择(毁掉大坝,做正确的事,为众人承担责任)而成为女王的。
其中自然与世俗的权力关系是一种母缘关系(真正的亲缘关系,而非伪造的父系)。
安娜的权力根源是姐姐,是自然本身。
当女神归位,女性归位,也就理顺了一切,魔咒解除,迷雾散去森林重见蓝天,驯鹿奔跑的壮阔情景,我认为是全片最为舒展自由壮阔震撼之处。
冰雪奇缘和海洋奇缘是新一代女性童话的两个代表作品。
一般来说,海洋奇缘会被视为更为突出女孩独立力量的作品,其中没有王子,而冰雪奇缘给安娜安排了恋爱关系。
不过两部作品其实在旧的世界观方面都很明显,有没有恋爱关系只是表面,深层上它们都是在一个父系婚姻家庭背景下讲述女孩的成长,艾莎安娜有父亲,莫阿娜也有父亲,而且莫阿娜的父亲存在还很突出,同时母亲的存在非常弱化,这是这个电影最薄弱之处,最让我不满意的一点,最后莫阿娜继承了父亲成为女酋长,但是她的母亲的弱化形象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其实也反映出电影在格局方面的缺陷,就是莫阿娜没有女性联盟,没有女性传承。
虽然有奶奶给与的某种传承,但因为妈妈的形象不对劲也让这种传承颇为虚无(其实莫阿娜不是母亲的传人反倒是奶奶的传人,这还是父权在其中坚强的做梗所致)。
所以海洋奇缘的叙事格局如此,根本上是因为它没有对与女性力量的本源进行深思,它似乎不容易再有第二部,也无法补救这种缺陷。
冰雪奇缘中父母的存在相对弱化一点,电影在开场不久就让父母挂了,重在姐妹俩自己(女性联盟),这是冰雪奇缘可以走向第二部的宏大格局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第一部里父亲的存在还是比母亲更突出一点,他错误的约束让艾莎压制自己的力量,不过他的错误也已经在第一部里被否定了。
冰雪奇缘2的力量在于它并不回避自己是从旧世界走来的,它让女性力量的根源出场(女性传承),从而化旧为新。
电影一开场就从母亲的歌谣开始(太美了这首歌),重新建立了母亲渊源的新叙事背景,姐妹俩由母亲的爱与歌谣溯源而上,去寻找自己生命的真相,也抵达了世界的真相(女性的法则生命的自然根源)。
而且前后两部电影故事的逻辑并不断裂,巧妙自然的完成了从父系转向母缘,从父权城堡转向大自然的变迁。
当艾莎归位自然,安娜成为女王,故事的整个世界观都得到了巨大的更新。
两部作品应该视为一个整体,这也是我认为第二部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续集电影的原因。
总之我觉得冰雪奇缘2胜在了它如同艾莎和安娜一样,是一个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旧世界的阴影、并且用女性的创造力带来新世界,为未来造梦的电影,是一部勇敢的电影。
电影揭示了女性的参照系是大自然,是生命本身。
不是男人,也不是爱情。
电影之于女性的生命觉醒、神性觉醒有巨大的意义。
艾莎的成为女神,发现自我的真相,有一个找到位置的意义,她的觉醒就是明白了她应该站在她的位置上,电影中呈现为她是居于四元素的中央,以及她定居于北地,这里是母缘,是女神的家乡。
这就是女神的归位。
而女神归位,象征女性的归位,安娜以大地女神的现世化身成为女王,更是突出体现这一点。
我觉得电影已经发出了这样的寓言,女性归位于作为生命根源的第一性,性别秩序归于自然,走向一个女性中心的世界是人类的未来。
可以理解为三个女性觉知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看到,电影演绎了艾莎的神性觉醒,成为女神。
第二层次是看到,电影不只演了艾莎一个女神,还有另一个女神安娜,演绎了没有魔力的安娜作为现世女神的神性觉醒。
第三个层次,就是要看到,电影也不只是演绎了两位奇幻世界中的童话般的女神,而是在告诉现实世界每一个女性,在对我们说话,我们每一个女性都有神性,呼唤女性的神性觉醒。
每一个觉醒的女性就是活着的女神。
祝福女性。
(直接搬来的零散评论,改了几个字。
请读者谅解。
)
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在关注情节,而且有主观带入的想法,第二次看就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
1.歌词:每次词唱的都有人物心理递进。
选几个重要的艾莎:into the unknown那一段前面先说自己有妹妹过得很好生活很好不需要探险-精灵呼应-想要探险安娜:山洞歌唱心如死灰-没有姐姐和雪宝无法生活-陷入迷途-想起戒言“当未来未知的时候,先做好眼前的事情。
”当艾莎在“记忆殿堂”想要走到最底端看祖父和北方人的秘密时,安娜的告诫音乐响起“不要走太远”。
2.四大精灵在开头父亲的回忆里全数出场在艾莎城堡里歌唱的时候,黑暗里舞动的那段全数出场召唤艾莎,有飞跃的马,大石怪,还有小蜥蜴。。
结成冰晶落地后,起大风,路灯里的火灭,瀑布消失,大地涌动,艾莎用魔法控制的城堡岌岌可危,表示艾莎唤醒了自然之灵。
雪宝在森林里唱歌的时候全部出场(雪宝照镜子:水里的马吓坏了雪宝)火精灵和艾莎同时听到了呼喊,艾莎就知道火精灵可以带她找到源头3.水的记忆:冰雕的来源很像第一部最后安娜冰封后的样子艾莎是第五元素的设定,个人猜想冰是魔法的源头,冰是水瞬间冻结而成(冻结的水里就有生命的记忆--源头为冰川),而艾莎拥有冻结水的能力,就相当于人能透过记忆看到生命。
4.魔幻森林的介绍,开头两姐妹小时候在堆雪人的时候有说。
5.船:在船上找地图时,妈妈的笔记暗示艾莎来源于冰封之河。
雪宝分析:爸妈其实进不去迷雾森林因为他们进不去,所以船上可能没有人--艾莎用水的记忆发现爸妈在说明妈妈有魔法,可以带爸爸进来大胆脑洞:导演俗套的话完全可以将歌声归结为妈妈还活着,在记忆殿堂里利用神力召唤艾莎。
艾莎得知真相的时候,其实有心里反应,觉得爸妈为了自己牺牲了,当时猛一跺脚,捂脸哭泣,安娜一秒钟安慰了她。
7.记忆殿堂:四元素集合在一起她站中间形成了一个雪花图案。
艾莎引发大雾突然清澈的时候,殿堂穹顶上全是过去的片段,第一副好像是北方人还是妈妈的记忆。
8.场景呼应:开头四人大合唱的时候,有一个站在广场旗子下的画面,那个墩子后来变成结尾做雕塑的地方开头雪宝和安娜躺在城堡旁的绿地上聊天的画面,雪宝平躺看天的镜头,在第一部中出现了。
而且铺在地上的方巾和第一部一模一样。
(参考第一部雪宝歌唱:老子也要过夏天!
那段;安娜第二部问他也是你现在享受过夏天的生活嘛。。
hh)四人歌唱结尾部分:阿伦黛尔里有个夜晚小镇镜头画面中出现的钟楼,在第一部汉斯和安娜唱情歌的时候出现了。
9.小细节:黑人守卫在开头国王回忆的时候出现了。
前男友大吐槽就不说了。
艾莎在冰宫看到记忆时里面有汉斯,姐妹小时候,爸妈一起乘船,北方首领。。。
第一部大地之歌竟然是源自北方人,当时听感觉震慑,后来想有点随意。
雪宝结尾s脱伴郎装,还说“不热嘛,为了真爱牺牲成这样”,哈哈哈,笑话蛮冷的。
暂时想到这些,欢迎补充。
作为女王的脑残粉,当然要去看首映零点场。
帝都IMAX影院的效果绝对值他的票价,所以第一遍的时候基本上处于被视觉和音乐效果震撼催眠的状态。
当时就觉得这个故事有些奇怪,但绝不是网上很多人所说的“剧情很水”的奇怪,而是觉得故事里有什么东西被漏掉了,而这个“东西”和她们的母亲有关。
看第二遍的时候能稍微从视觉效果里分心注意故事的走向了,所以先瞎写一点感想。
对我而言,13年《冰雪奇缘》故事里最大的惊喜并不是王子变成了反派的反转——拜托,这要不是迪士尼的公主电影,汉斯出场10分钟大家也能猜到这货特么的怕是个反派吧!
所谓的反转并不真的存在。
最大的惊喜,是其中表现出的反父权的思想:最大的“反派”其实是Elsa他爸,是他让Elsa“藏起来”,不要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最后是Anna对她的爱和无条件的信任促使她接受自我,不再躲藏,而Anna也重新赢回了她姐,从此两人带着孩子在阿伦戴尔幸福的生活着。
(克里斯啥?
啥豆腐?
)这本来是一个完整并且完结的故事。
众所周知,迪士尼的公主系列从来没有拍续集的先例(电影之后的DVD系列不算真正的续集),但迪士尼自己也没有想到冰1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爆裂式的成功,所以在资本的需求下冰2就被正式提上日程,问题是冰1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根本不存在给续集挖坑做准备的条件,所以续集怎么写,相当于女王平地起宫殿,基本上得要“无中生有”。
其实我一开始是比较抵抗“寻找魔法的起源”这个线索的,冰1里说的很清楚了:“天生如此”,然后Elsa也接受自己的魔法,我觉得完全就够了,如果再去寻找起源反而画蛇添足。
尤其是预告片刚出来的时候美是被美到,但其实心里是很担心冰2会变成一个这些年流行的黑暗系冒险故事的,但是看完电影我才发觉还是自己格局太小。
冰2里加重了母亲的角色的分量,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很好的展开/说清(整条父母线的故事说的都不是很清楚)。
父亲的角色在一开始就很好的表明了父权的身份:历史的讲述者。
母亲明明也是故事的经历者,但是在讲述历史这一事件上基本上是失语的,只能通过儿歌传递一些信息。
(儿歌在童话里的作用很重要的,基本上暗含了整个故事的真相)而这首歌贯穿了电影的始终,表明了母亲才是Elsa以及Anna最根本的渊源。
冰2里很大胆的设置就是,去掉了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角色。
这在叙事上是很考验编剧的能力的,换句话说,是很吃亏的方式。
当然,故事的完成度大家见仁见智,但是这种选择本身说明了团队的野心。
当年冰1的let it go一出来就被称为出柜歌,这几年网上对冰2猜测最多的就是会不会给女王安排女朋友,但是一来迪士尼向来是保守的代名词,打打擦边球就算了,他最优先考虑的还是世界市场;二来如果真的局限在性取向上女王也就成不了所有人的女神了,因为Elsa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这种模糊暧昧的“无性”性。
当冰1已经结束了“接受自我”的讨论,冰2要如何扩展?
最安全的方式应该还是在既有的世界观体系下由外界产生“危机”/反派来推动故事,这时候在定一个“成长”,“离别”之类的主基调,片子就稳了,谁也说不出个不好来,比如深受广大皮克斯迷爱戴的XX1234,就是一个很安全的选择。
但是冰2的大胆和野心就体现在完全打破了冰1的世界观体系,冰1其实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童话故事,只不过增加了女性觉醒和女性联盟。
但是冰1的联盟其实很牵强,虽然我是女王的脑残粉,但也不得不说女王的每一步基本上都是她妹推动的:被她妹逼的暴露魔法,跑去北山当一个孤独的女建筑师结果又被她妹逼的魔法失控冰封了全国,被汉斯控制差点被杀,然后被及时赶到牺牲了自己的她妹救了,大家看看,全是被动句啊!!!
女王你不可能不是受!
(谁写的划掉!
)所以冰1只能说有女性觉醒,还谈不上女性联盟。
但是到冰2,主创们完全推翻了童话设定:本来女王现在已经“接受自我”,每天老婆孩子热炕头各种舒适(啥),但主创们不厌其烦的天天发出灵魂拷问:但是你又是谁?!
你在这个世界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这一声声拷问吵的Elsa天天晚上睡不着只能出来唱歌,(女王好惨!
心疼女王!
)本来唱歌是为了抵抗拷问,各种“我不听我没有憋瞎说”!
结果唱着唱着就不小心暴露内心真正的渴望,回应了远方的呼唤,再次造成王国的灾难。
但是这次Elsa没有逃跑,而是主动承担起追溯呼唤来源的责任,Anna小天使当然要bia着她姐啦!
一行人挑着担子牵着马(鹿)开始的新的冒险。
但是观众其实很快就发现了,这里的“冒险”水分很大,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险,我Elsa女王武功盖世脚踩祥…冰,打怪就和玩儿似的,这时候我就觉得,应该不是之前想的那样打怪升级套路,还好还好。
然后就是发现父母的失事船只,逼迫Elsa决定只身去北方那个什么胡辣汤岛(抱歉,实在没记住名字…),自此两姐妹正式分离,开始各自的旅程。
全剧的高光时刻之一,就是Elsa的过海以及海中驯马镜头,看看女王勇敢无畏的姿态哪还有第一部受里受气的样子!!!
看她跳上马背疾驰向彼岸的样子当时眼泪就忍不住了好吗!!!
这时的Elsa才是真正自由的,而不是做人类世界的女王正襟危坐小心翼翼压抑自己的样子!
You go, girl !!!
(破音)如果第一部里女王唱let it go的时候是一种暂时的解放和欣喜的心情,那么当她在冰宫里唱show yourself的时候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认同,let it go是她接受了她的魔法/缺陷,show yourself才是她找到真正的自我,隔着时空和她母亲的对唱,才是她真正“回家”的一刻。
与此同时,Anna也只有在和Elsa分离中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在地洞里她的歌词说的很清楚:“我一直追随你,你是我唯一的启明星,当我不是为了你奋力拼搏,我要如何振作。
”(这特么简直没眼看…),所以只有当Elsa真的离开(死亡),Anna才有可能去做完全是自己独立愿望并且目的不(完全)是为她姐。
结尾Elsa封神——通过母亲的指引找到自己力量的根源并回归自然,并且是一个母系社会的自然,然后将(人类)王国传位给Anna,不是因为她是顺位继承人,而是因为她在一系列事件中体现出可以独当一面的女王特质。
女神传位给女王,故事完全和父权社会体系解绑,这才是冰2设定里最大胆的一面:女王和父系社会的完全决裂。
(当然周五她妹叫她回家吃饭除外)但是。
设定的野心有了,完成度稍有欠缺。
其实冰1的故事在节奏和发展上就有问题,遗憾的是这些问题在冰2里依然存在。
最关键的是大坝的设定,显得简单粗暴,怪不得好多人在吐槽说冰2讲了个五毛钱的环保故事,活生生把本来女性找寻并回归自我的主题冲淡了。
其实我觉得冰2不是在讲环保,而是在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当代女性主义的一个分支就是女性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父权体系代表发展和(对自然和女性的)破坏,母系社会代表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时间太久记不清了,但《幽灵公主》里似乎也有相同的表述。
另外感谢豆友祥瑞御兔的那篇《本片重要情节原型:北方人与大坝》,学习了!
那些说电影里是映射三峡大坝的人可以闭嘴了。
真正的干货,推荐阅读 !再说一下歌曲,好多人说这一部里音乐没有上一部洗脑。
拜托,迪士尼可是写出《风中奇缘》《狮子王》《let it go》各个年代金曲的大佬,如果目的真的是想搞个爆款歌,我觉得难度真的不大。
主创应该是很聪明的就没打算再出一个let it go一样现象级的爆款,而是把音乐回归到音乐剧的功能性里——展现角色内心,推动情节发展。
再说了,这里面All is found, Show yourself, Into the unknown, The next right thing哪一首不是后劲十足?!
(啊啊啊啊)至于说结尾大团圆幼稚,谁也没死不说连阿伦戴尔都没被淹之类的,求求你们给小孩子留个活路吧!
现在的动画大家都知道受众已经不仅仅是儿童了,得顾忌到长大的儿童和儿童他爸妈们,恨不得从里到外都成人化黑暗化。
就让小孩子们看一下大团圆结局怎么了!
反正过不了两年他们就会自己体会到成人世界的残酷了,再说我们成人嘴上不说心里难道真的不喜欢不向往一个大团圆结局吗?!
(反社会人格的人当我没说)就让迪士尼帮我们做一个梦怎么了?!
(一个痛心疾首的大妈口吐白沫的呼喊)片子的技术和服装什么的就不用说了吧,打一星的人都不敢在这上面吐槽!
还有什么没说呢,哦对了,说一下男主吧。
Olaf在这一部里除了是搞笑担当以外,一直在说的就是关于“长大”的各种困惑,小朋友观众应该更有共鸣吧。
另外也是吐槽担当,除了吐槽故事,结尾还各种暗示冒险够了吧拿我们挣钱挣够了吧冰3应该是不拍了吧?!!
哦对了还有男三鹿男(男二是驯鹿Sven大家应该没意见吧),冰1的鹿男角色是有必要性的,但是冰2里的鹿男只要没瞎的观众都应该发现毫无必要性,但是又不能让这个角色凭空消失,只能在戏里仁至义尽的给了他一个solo后让他消失了,结尾又仿佛不经意间若无其事的回归了,妈呀我简直笑死了。
总之吧,我觉得《冰雪奇缘2》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续集,虽然在故事上有一些缺陷,但是瑕不掩瑜,作为脑残粉一本满足!!!
应该会再去三刷四刷!!
(妈妈我当年写论文学的胡编乱造能力终于派上用场了!!
)
没有前作给我震撼,可是还是喜欢啊,原声音乐除了男生那首歌太尴尬,都好听。
冲着原声我也打五星。
网易云音乐Show yourself 下面的高赞评论第二条真的说出我的心声——“Elsa打破了传统的迪士尼王子救公主,公主的结局一定是嫁人的老套情节。
私心认为Elsa只要能找到自己的路,不管你是孤独,还是爱上一位女生或者是爱上一名男生,Elsa都会是迪士尼历史上最耀眼的公主。
”喜欢这个故事一直是因为它不落俗套,喜欢Elsa从来不只是因为她美丽而生来就会魔法,更因为这个人物被赋予了足够的挣扎,也经受住了考验获得成长。
从第一部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能力的纠结迷茫自我怀疑,到坦然接受自己,最后学会如何控制,并拯救自己的国家和子民。
到了第二部,最初有过犹豫,但她已经会很快调整好,主动面对,并积极主动解决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Who am I?What should I do?对Elsa来说是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所以Let it go 放在那个情境才那么动人那么让我觉得震撼。
好谢谢迪士尼没有给她一个恋爱结婚嫁人生子的普通结局,真是太棒了。
而Anna,Anna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Elsa那么多挣扎,可是她被赋予了多么美好的品质啊,善良勇敢乐观坚定。
包括第一部里伤及Anna心脏魔法的破解,我从来不觉得是Elsa的眼泪啊,应该是Anna冲出去救姐姐的那一挡啊。
Only an act of true love will thaw a frozen heart, 这样的行动和力量为什么不可以是自救呢?
不顾一切豁出去救姐姐的同时,也救了自己。
我一直很反感一定要把姐妹俩往百合方向靠的那一类评论。
Elsa和Anna当然作为姐妹深爱彼此,但一定要往百合那个方向想,那就太狭隘了。
Elsa遇险之时用魔法给出的最后一个信号我以为会是求助,可Elsa不假思索给出的是,告诉Anna她找到的,救森林摆脱迷雾的线索。
Anna发现雪宝身上的魔法消失,明知Elsa遇险,悲痛之余并没有崩溃也没有不顾一切找姐姐,很快收拾心情Do the next right thing,奋不顾身去毁堤了——她也不知道Elsa会因此活过来。
续作不如前作,私以为很正常。
可是你看,电影制作得那么古典那么美,单单是音乐,就都是可以继续做成百老汇音乐剧的水准吧。
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我要二刷。
看到冰雪奇缘2在豆瓣上才获得了7.3分的打分,感到十分不解。
思来想去,觉得大家可能是把它当做一部迪士尼公主系列电影来看了。
的确,从公主电影的角度来看,确实让人不过瘾,竟然缺少了最重要的角色——男主角!
勉强来说,只有一个傻傻二愣子一般的男二。
没有勾搭暧昧,没有男人来救女主于水深火热,根本勾不起观众的少女心嘛。
然而!
你见到哪个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是靠谈情说爱撑起来的?
人家的故事线明明都是“主角获得超能力”(美队,蜘蛛侠,蚁人)→“主角失败后自我成长”(钢铁侠,雷神)→“主角(在小伙伴的帮助下)靠超能力拯救了世界”(所有漫威超级英雄)嘛!
从这个角度再看冰雪奇缘,是不是很顺理成章的就能看出来这其实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了?
——超级英雄Elsa在第一部里学会了与自己的超能力共处,在第二部通过成长获得了更多酷炫的超能力,并拯救了自己的国家(小镇)。
完全符合超级英雄电影的故事线!
对比下来,你就能感觉出冰雪奇缘2是多么清新脱俗的超级英雄电影了:画风是一片唯美的冰雪世界,打斗场面就是看女王各种用冰作画完全不血腥暴力,在海里驯马那一场打斗简直太美太酷炫了有没有!
女王不止能操控冰,还能操控风火水土了,这是连惊奇队长都要赶不上的节奏了啊!
而且,主角这么牛了,她的妹妹既没有成为炮灰为姐姐牺牲,也没有和主角(像雷神洛基那样)相爱相杀,而且还能在关键时刻救一把女主!
多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多年前迪士尼有一部傻白甜电影叫Enchanted,讲的是动画里的公主穿越到了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男人谈恋爱的故事。
鉴于我们的Elsa这么厉害,完全不输雷神浩克绯红女巫奇异博士,呼吁迪士尼让Elsa也穿越到漫威宇宙次元,加入复联,成为新一代漫威超级英雄!
非常期待看女王与小蜘蛛的互动了。
😘
个人认为冰雪奇缘2是一部政治隐喻片,极富教育意义。
其中事件、人物和各类意象都代表着现实历史的一部分,比如最主要的大坝。
破除大坝,就是在纠正历史错误,虽然迟到但永远不晚。
这过程中有像祖父那样颠倒黑白、缔造黑暗历史的罪恶之源;有像国王夫妇那样不惜一切只为寻找真相,却不幸被黑暗吞没、英勇就义的铺路人;有像爱莎那样为了揭开真相而勇敢克服困难的开拓者;还有像安娜那样从绝望中觉悟,引领巨人破除大坝的实践者。
这过程中必有像雪宝这样的无辜之人牺牲;像克里斯托弗毫无保留、无条件信任,并在安娜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左膀右臂(差点忘了这位‘‘男主’’,更新);像黑人侍卫那样被蒙蔽双眼,但最终恍然大悟并帮助领导者一起纠正历史错误的悔改者。
大坝决堤了,但是爱莎作为一国女王避免了阿伦黛尔被毁。
因为人民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为前人的罪行赎罪,更不用因黑暗的历史负重前行。
Water has memory.无论历史如何被谎言掩盖,真相永远不会缺席。
《冰雪奇缘》是继《玩具总动员3》之后,第二部全球票房突破十亿美元的动画电影,影响力巨大。
若说是迪士尼本部动画工作室最成功的作品也不为过。
作为续集的《冰雪奇缘2》自然万众期待。
但看完之后,观感实在不过尔尔。
倒不是说画面普通、特效不行、技术平庸,此类重点项目,必然集行业顶尖力量打造,在视觉上至少是赏心悦目的。
问题就出在剧本上,故事没能讲好。
虽然皮克斯已招至迪士尼麾下,但和迪士尼本部动画工作室仍是相对独立。
说起来很怪,尽管近年来出品了《无敌破坏王》《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这些口碑力作,但本部从头到尾几乎没拍过质量上乘的动画续集。
这和旗下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系列形成鲜明对比。
《冰雪奇缘2》的故事是完全成立的。
前作颠覆了安徒生童话,讲述了一个对内寻找自信、对外建立信任的故事。
续作在此基础上,试图更深刻地探讨其中背景和缘由。
一旦成功,冰雪世界的宏大世界观将自成体系。
可惜的是,整部电影的表达过于简单、讨巧,同时也削弱了情感力量。
影片的故事驱动,可算是闯关类,但缺乏悬念和层层递进的危机感。
这对于故事的表达来说,几近致命。
想想同一年上映的《玩具总动员4》,在完美的《玩具总动员3》之后,并不敢过多期待,但成片一出喜出望外,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被述说得波澜迭起、动人心弦。
同样是简单情节,同样是延续经典,《冰雪奇缘2》缺乏太多的氛围营造。
别人闯关,总是先努力拿下第一关,才有了理由,有了线索,然后披荆斩棘,一路到底,最后的结局也更激荡人心。
可《冰雪奇缘2》完全不是这样的感觉,闯关的成功不是主人公拼来的,更像是导演赠送的。
艾莎女王拥有魔力,在其身后,也有一双无形的导演之手,同样拥有魔力。
因为只要艾莎想要什么,导演就给什么。
遇风降服,遇火则灭,完全不需要依靠智慧摸索解决之道。
魔法一出,注定结局。
剧情不是通过剧情本身去驱动,统统是剧本和导演安排好的。
幕后意图过于明显,让人嚼之无味。
电影原声音乐比影片先行,从反响来看,注定不再有前作的火爆。
歌曲与剧情的结合也实在令人失望。
就像酒桌上,人们仍在寒喧,尚未酒过三巡,有人就已大吃大喝、大喊大叫,一副散席之态。
这就是《冰雪奇缘2》中大多唱段强行高潮带来的副作用。
纵使恢宏大气、余音绕梁,仍免不了不合时宜之嫌。
好在,以迪士尼今时今日的地位,强大的宣发能力和品牌号召力自是不言而喻,再加上前作的深入人心,《冰雪奇缘2》势必将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只是, 折煞 了这样一个本该可以拍出史诗气质的故事。
迪士尼动画从2D手绘转型到电脑CG,不过短短十年,却已经拥有了鬼斧神工的功力。
阿伦黛尔那动人的碧海蓝天、锦绣山川,都被技术之手描绘得明丽清新。
然而,华丽的外衣无法掩饰内核的苍白,更无法成就一个新的史诗。
《玩具总动员4》是佳作,是一眼难忘的童话,但注定不是史诗。
《冰雪奇缘2》原本可以是。
因为它跨越天地、种族、时代,有家国情怀,也有感情的牵肠挂肚;有生离死别,也有琐碎的家长里短。
它具备了成为一部史诗的先天条件,却缺失了过多的后天努力。
史诗与童话是必然不能共存的吗?
未必吧。
《冰雪奇缘2》浪费了一个证明的机会。
当然,影片也借由一句台词喊出了迪士尼的口号——“我就是喜欢大团圆结局”。
其实,有迪士尼还是挺好的,至少在成人世界的残酷和无奈之外,我们能进入一个童话,享受两个小时的纯真美好。
只是,希望下一次,下下一次,同质化、流水线生产这些故事的天敌能被击退。
毕竟,真正的史诗不仅仅要描绘出风火水土、四季交替,更需要解答风中落叶为谁扬起、低头吟唱缘何潸然。
微信公众号:dongguazaibiechu
我无法对这份突然袭来又挥之不去的惆怅置之不理,就像爱莎无法做到罔置耳畔的低语。
从我周五看完时的7.7,到7.5再到7.4,分数就像雪花飘落一样走低,即使我对电影有些失望,但我还是觉得十分惋惜。
因为这仍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它即使没能赢来鲜花和掌声,也绝不应该被抛弃和诋毁。
我曾是批评者,但我绝不是叫嚣着贬低作品来抬高自己。
我的失望,是因为我见识过它最最完美的时刻,是因为它承载了我的欢笑、我的赞颂、叹息和眼泪,是出于我对《冰雪奇缘》这个童话梦境绝唱般存在的膜拜、热爱和敬佩。
所以当这一切像童话城堡和冰雪宫殿在眼前缓缓崩塌融解的时候,我感到深深地伤心和惋惜。
这份悲伤是为爱所付出的代价。
首作除了惊艳绝美的华丽和打破常规的细腻情感外,很大一部分成功也要归于尤为出色的歌曲。
而《Let it Go》风靡全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内在的精神,一种直面本我的勇气,一种无羁无束的自由,一种直冲云霄的畅快,一种宣泄,一种升华,那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忘情高歌,是压抑了十几年的重负瞬间释放,那是一种足以让人流泪的美好力量。
两部电影中,爱莎只有在那个瞬间,是完全自由的,是完全为自己而活的,其他的一切时刻,她都在为了国家、为了安娜、为了朋友、为了母亲的愿望、为了自身的责任而活。
她是无私的,是伟大的,可也是沉重的、紧张的、疲累的,她华丽的衣着下、优雅的外表下,是颗始终惴惴不安的内心。
这部里安娜也发自内心地诘问爱莎,你一直都在按照别人希望的样子而活,你不累吗?
要说情节上我的两处失落,一是爱莎与安娜这对姐妹的分离,第二个就是我最喜欢的小十三再也没有机会露脸。
虽然没被遗忘,但也始终没能如盼望中登场甚至洗白,只能活在主角们的调侃里。
哎!
实在可惜……系列中的两位男性角色相比我绝对更喜欢汉斯,那么深情、温柔、高贵、无私、风度翩翩,仿佛一切称赞安在这个年轻王子的头上都不为过,但瞬间的黑化来得那么突然和蛮不讲理,形象的崩塌都让人没有预期。
一个颠覆政权篡位失败的年轻人,一个因疑心和恐惧挑起战端破坏自然与和平的君主,这两个角色形象其实剧本上都完全可以再好好打磨雕琢。
相比于被雪藏的汉斯,克里斯托弗则有些呆板、木讷,与姐妹俩的美丽优雅和皇室的高贵华丽似乎相去甚远,但他善良、真诚,有一颗炽热的心。
森林中那宛若90年代流行歌曲MV的独唱《Lost in the Woods》,虽然滑稽,但却展示出这个笨拙的大男孩柔软细腻的一面,与安娜曾经共同经历、默默付出的那些不断闪回的镜头着实让我红了眼睛。
尤其闪回镜头里首作中他骑着斯文抱着安娜匆匆赶回城堡的时刻,那么焦急却轻轻地把自己的毡帽盖在怀里几乎要冻僵的安娜头上,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动到鼻子发酸。
历经磨难与艰辛最后与安娜终成眷属也是实至名归。
而且我认为这部着重给克里斯托弗想要与安娜求婚这么多笔墨,是迪士尼和主创团队的一种“拨乱反正”,自第一部顺应新时代女性主义崛起的浪潮,把真爱之吻从传统公主与王子的爱情转移到姐妹之间无私牢固的亲情以来,很多所谓同性之爱的玩笑甚嚣尘上,甚至愈演愈烈,迪士尼为了扭转这一与本意向背离的观念,也为了避免给小朋友观众传递错误的信号,这一部里才会如此下功夫,让克里斯托弗对安娜求婚成功,让爱莎与安娜为了各自崇高的责任而分开。
在技术如此进步的今天,故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灵魂和内涵。
这部续作立意深远,框架明晰,但却没有足以撑起它们的一个饱满发光的故事。
风、火、水、土,四种自然之灵,加上爱这个第五元素是老生常谈的模式了,怎么讲出新意才是关键所在。
和平,自然,信任,反思……主题足够浓缩,却不够精炼,盼望一个应该登场的高潮时却总没能看见爆发,像是把这份厚重内部消化了。
我当时半开玩笑地说,好像不是有了一个好故事才想去制作续集,倒像是为了制作续集堆砌拼凑起的故事,看了对主创人员们的采访,还的确是这么回事,制作团队多次跋山涉水去北欧诸国实地采风,但故事的创作拟定却是在途中的一间咖啡馆里完成的。
全景构图、环摇、深焦、面朝、正面跟拍……创作团队已经把镜头画面开发到淋漓尽致了;宁静的雾霭、清冽的森林、清澈的溪流、汹涌的海面、奔涌的洪水……把对自然风光的呈现也已经做到至臻至美。
可这样完美极致的画面也没能挽救故事和歌曲的那份无力,那种缺少释放的颓然,像一个忿忿不乐的孩子,一个郁郁寡欢的青年,一匹无精打采的马驹。
就像这部续作中的歌曲一样,总是很平缓,应当高亢抒发的音节却突然降了调,为数不多的亮点也就在那几句与首作相似的曲调上。
虽然故事并不尽人意,但讲故事的方式却依然动听。
伏笔埋藏得很精巧,相互关联,引出背景,首尾呼应。
父亲给幼年的爱莎和安娜讲述那个令人悲伤的故事,天真的安娜睁大了无邪的双眼,用她那个年纪怎么也无法弄明白的急切的声音问:“可谁会伤害给他送礼物的人呢?
”;母亲用轻柔、婉转、悠扬但深邃的声音给两位女儿唱起了那首后来北地姑娘笑着说不解内涵的古老的摇篮曲,“北风与大海相遇的地方,一条充满回忆的河流静静流淌……”
“在她那深深的河水之中,有你要找的答案和方向”二次观影时,我才真正理解了爱莎奋不顾身前往阿塔霍兰,以及最后爱莎和安娜分离的意义。
除了对自然的敬畏,对过去错误的纠正和弥补,还有一位默默付出的伟大母亲那份无法想象和承受的惆怅,背负秘密、背井离乡的苦涩辛酸,与为人妻母、家庭美满的幸福温暖相互交织交错的感觉,究竟是怎样的隐忍。
因为生活愈是甜蜜,那份辽远的惆怅就愈为深邃。
“潜入其中,侧耳倾听,别走太远,怕被淹没”在刺骨的冰冷海水中,年轻的艾格纳国王紧紧抱着他深爱的阿杜娜王后,就像在那团兵戎相见的雾霭中一位风在发端的少女抱紧敌人的男孩一样。
“来吧亲爱的,跟我回家,失去的一切都将被寻回”这对父母为了不属于这代人的罪过消逝了。
低沉的音乐响起,厚重的帷幕落下,他们为了解开女儿的身世秘密而前去,却留下了茫然的女儿们而离开。
艾格纳国王至死也不知道他的妻子瞒着他独自埋藏了怎样沉重悲伤的秘密,他也许没能如期履行作为国王和父亲的神圣职责,但他却以身诠释了一位丈夫的伟大内涵。
国配版依旧出色得近乎惊喜,除了一些男声不够沉稳老成,整体来说都非常成功。
与欧美语境的节奏完美融合,甚至在按英文发音制作的角色口型上都很难找出突兀。
中文填词的歌曲更是驱使我观赏国语版的重要动力,李潇潇和胡维纳阔别六年的回归令我十分十分感动,这两位就是国配版的精髓与保证。
首作的《随它吧》、《好久没在生命里》宛若天籁,至今仍能在我脑中回荡,虽然谱曲是原版创作者的功力,但节奏和韵脚几乎无懈可击,中文的内在美学也给填词增加了独一无二的美感。
这部的《未知的真相》和《紧抱你不会变》在中文语境下依然是更引人入胜的高水准,很多原版时没听出来的内容,在这里都真切地感受到了,足以见得中文创作团队的用心程度。
相较于首作的梦幻和华美,这部续作也更真实阴暗。
仿佛长大了的孩子(主创们也是这么说的),一夜之间学会了多愁善感,品到了五味杂陈。
这份绝美的无处安放的惆怅可能注定无法消解,可对我来说,《冰雪奇缘》永远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童话,一个不愿醒来的美梦。
在这个梦里,有我所有的美好与感动。
时隔六年,冰雪奇缘第二部终于上映了。
迪士尼动画向来少有续集,得益于冰雪奇缘第一部的大卖,第二部依旧是制作精良的合格合家欢大电影。
我一般不对电影做太多政治解读,更何况这是一部童话电影。
所以这个童话里让我忍不住想要多嘴的地方,就是本片,或者说整个好莱坞存在问题的地方——政治正确下错误的环保主义观念以及可耻的族群刻板印象。
联系到最近瑞典小女孩刮起的西方环保风潮,这些问题显得愈发严重了。
所有这些放到最后说,先谈电影。
一、剧情和技术在看过第一部的基础上剧透:北境森林藏魔法,国王祖父起异心。
建坝虚情助北境,实则图谋灭其国。
大战一场精灵怒,封林闭境三十年。
国王夫妇航行远,从此阴阳绝往来。
阿伦戴尔突遭难,姐妹齐心探缘由。
千难万险情更痴,众人分离各其途。
身世之谜终揭晓,父母结缘大战中。
姐姐仙力天赐予,妹妹注定当国王。
毁坝保城神操作,北境解封人团圆。
阿姊北境常巡游,阿妹守土待姊归。
整体剧情平铺直叙,采用了典型的三幕剧:起因(国家遇难)——发展(出发探因)——结局(顺利解决)。
平稳到没有大的波折和真正意义的反转,大概是因为写童话故事给小孩子看确实不能太烧脑,所以在此就不作为其一项缺点了。
这种“祖辈的阴谋和神秘的身世”题材如果按悬疑大片架构进行打造,完全可以轻松超越第一部,然而它被童话的框架束缚,没法做到。
男主角除贡献了一首美国上世纪风格的情歌外依旧全程打酱油。
其他路人甲乙丙丁全是功能性人物,重点剧情都落在两姐妹身上,使观众可以始终关注她们俩,共情体验不会被经常打断。
CG技术上的突破有很多,于是整部电影都很养眼,每一帧截图可当壁纸不是假话。
尤其是对“水”的表现,有一段姐姐在大海中驯服水元素的动作戏,水元素化身为马与姐姐战斗,其动作之流畅、质感之细腻,目前市场上所有动画成片无能出其右者,建议去电影院感受。
在所有黑屏字幕结束后有个彩蛋,意义不大,可以不看。
二、缺点1.歌曲其实本作的歌中规中矩,没有难听的,但缺少“Let it go”那样出彩的。
最重要的还是那四个字——审美疲劳。
六年了,整个迪士尼的曲风几乎没有变化,今年阿拉丁的歌和冰雪奇缘的歌虽然不是一个人写的,但居然能听出同一种味道,只能说迪士尼的作曲家们守旧且同质化严重。
全片最好听的是片头和片中的哼唱,这里做个特别推荐,在原声专辑里分别是“Introduction”和“Iduna’s Scarf(第1分钟到1分40秒的部分)”这两首曲子。
2.错误的环保主义本片剧情其实没什么过失,甚至各方面都小心翼翼的进行着政治正确(比如毫不意外的,这个白人国家城堡里的将军又是个黑人......),所以环保方面的政治正确也混了进来。
毁掉自己祖父为北境建设的大坝就能拯救大自然的魔力这个设定,实在是太糟糕了。
虽说祖父建坝的目的不单纯,但是设定这么简单粗暴,很容易让小孩子错误理解为:大坝不是个好东西,就是它破坏了自然生态,所以魔法四大元素才会生气封锁森林。
如果我所料不错,肯定有小孩子看完要问父母“三峡大坝好不好”这个问题,而很多父母回答不好这个问题(需要的专业知识太多了),然后小孩子们就会直接认定片子里肯定是对的,大坝就是个坏东西。
这样错误的环保主义,糟糕,太糟糕。
如果我来写剧本,肯定不能直接毁了大坝。
大坝在枯水季节能蓄水,多雨季节能防洪,多好啊,干嘛要毁了呢?
直接加装改造一个可以控制的水闸就好了嘛。
四大元素不得劲,竟然全赖这个大坝,明明人心才是最坏的啊!
技术无罪啊!
不要用错误的环保观念一直误导小孩子啊!
就算是动画片,也请严肃设定好吗?
3.可耻的刻板印象那些一看就是披着印第安人马甲的北境人民,高喊着他们只相信自然,不相信阿伦戴尔的军人,似曾相识对不对?
又是纯洁善良的土著遇到良心未泯的白人的《风中奇缘》式设定。
迪士尼特别善于一个模式在多部片子里反复套用。
套用没问题,问题在于这些刻板印象早就该过时了。
印第安人就该热爱大自然?
美国人没踏上北美洲前,人家已经烧了几千年的森林,杀了成千上万的当地野生动物,灭绝的物种一大堆。
美国人搞殖民屠杀了许多印第安人不是东西,但为了赎罪,就在文化作品里到处把印第安人设定成热爱大自然的小白兔,还通过强大的文化宣传强迫全世界人民接受这种观点,这根本就是颠倒黑白。
而且事实上,美国还在逼迫印第安人按照古老的方式生活,这样就显得上述“赎罪”行为尤为可耻。
印第安人也要现代化呀,凭什么给别人打老旧过时的标签?
立几个图腾,有着萨满教似的原始信仰就是和大自然紧密联系、一刻也不能分割了?
那最热爱大自然的是我们中国人和非洲土著,甚至是太平洋岛国食人族土著啊。
用一些标签化的刻板印象去定义各个种族,然后把这些标签映射在全世界人的脑海里,这是好莱坞的一大罪状,只是很多人到现在还浑然不觉。
大家都是人类,一些落后的民族住在森林里,只是没有能力现代化而已,求求好莱坞不要再给别人贴什么热爱大自然的标签了。
一旦有机会发展,人家立马大面积焚烧森林,开垦荒地种玉米。
你们没给人家大部分祖先活下来的机会,却要求他们少数活下来的后人继续过这种森林原始社会生活,美其名曰帮助他们维持了热爱自然的传统,我可去你的吧,这种印象就是在阻碍其他民族发展,践踏其他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凭什么别人就要按照你的设定老老实实呆在森林里茹毛饮血,怎么他们就不能和阿伦戴尔人一样建立起大城市?
如果这么设定了,故事会讲不下去吗?
完全不会。
就因为好莱坞主流意识形态潜意识里就喜欢设定这种热爱自然的落后民族。
还敢说不是好莱坞把刻板印象强加给普罗大众吗?
能写好故事的好莱坞编剧们全都被这种充满刻板印象的意识形态洗脑了。
本片没有直接描述这些事情,但是这种刻板印象设定让我无时无刻感受着那个高高在上、不断给每个种族打标签的好莱坞意识形态的压迫。
明明是人心攻伐、不能互信的故事,非要整这种印第安人的幺蛾子。
要我说,大坝不仅该建,阿伦戴尔人还应该帮助北境人民现代化,而不是让人家一直住帐篷。
要传达真正的真善美,不是把别人限制在所谓热爱自然的刻板印象里,而应该帮助人家真正建立美好生活。
神仙姐妹俩,把阿伦戴尔统治着,把北境的魔法元素安抚好了,却继续让北境人民过游牧生活?
妥妥的美式价值观。
我们中国人不一样,我们就是要在蒙古草原上建设大量呼和浩特、包头这样的大城市,让游牧民过上现代化的好日子。
还在把风餐露宿当成美好生活并向全世界散播的好莱坞价值观,希望你们早日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评论里有人告诉我影片中北境人的原型是北欧的萨米人,不是印第安人。
那么,特此更正。
不管他们参考的是哪个民族,我依然保留上述观点:我反感用刻板印象去描述这些落后于现代的民族,并把他们和热爱大自然强行联系起来,还要求这些民族在现代继续表现所谓的“热爱大自然”。
9102年了,还有萨米人在森林里过着原始社会生活,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多么热爱大自然,他们一开始是被其他民族赶进森林的。
有人肯定反对我的观点,为了避免一再浪费口舌,我就直接把已经发生的对话放在下面。
你们认同他或我都行,反正大家心里有数了,多余的废话也就不用说啦。
影院好读版「政治好噁心」「動畫是給小孩子看的,不要扯到政治」如果你這樣想,或許你該好好看看《冰雪奇緣1》,這部迪士尼帶來奇蹟的公主電影,以不到兩億的成本賺取了十二億,你說發大財有什麼了不起?
好的,那它可是打倒了《風起》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長片,其他一籮筐的獎項就更別提了,然而它卻政治到不行,而此次續集也是。
如果說《冰雪奇緣1》有什麼政治的地方,你可以先從電影主軸看起,一個王國的國王王后失蹤在海上,兩個女兒缺乏社會經驗,大女兒被迫擔起女王責任,二女兒天真爛漫無法理解姊姊的雙重煩惱,無論是作為女王的責任又或者是作為冰雪魔法使用者的責任,妹妹是典型的迪士尼公主,就是那種唱歌小鳥會飛過來到她肩膀上的那種,很不迪士尼的部分來了,周圍的國家都覬覦這對姊妹所掌控的國土,而缺乏社會經驗的妹妹還被帥哥詐騙, 迪士尼藉一個全新的反王子角色,會挖鼻屎,還會跟馴鹿說話的野男孩阿克說出了以前只會在螢幕外觀眾或者女性主義者做的批評,他對著外出來找姐姐艾莎,天真善良的妹妹安娜說:「妳是瘋了嗎?
居然要跟第一次見面的人結婚?
」這是一次迪士尼對自己的對話以及思想辯證,是對「一見鍾情」的老套路的吐嘈,這當然很有趣,因為一直以來教授這套給全世界小女孩小男孩公主王子概念的(當然是童話裡的而非歷史裡的公主王子,歷史的皇室有很多很噁的事情,包括一些兒童不宜的細節與情節。
)正是迪士尼。
所以這次的作品內部對話代表了什麼?
代表了新的迪士尼在跟舊的迪士尼進行政治鬥爭,關於到底該教授給全世界的幼男幼女,什麼樣的性別概念,新的迪士尼狠狠的吐嘈了舊的迪士尼,這是一部指出「公主不該像公主,而如果有人表現的像王子,女孩兒妳該特別注意」的作品,更別說最後(注意要爆雷了)解救凍結的妹妹的真愛之吻居然是姊姊對妹妹的吻,而非壞王子或者馴鹿王子阿克的吻。
(這就是為什麼我看到黑魔女的處裡方式時覺得有點無趣,因為檔期的關係,讓人覺得「哇你這編劇真倒楣,想到的勁爆處理方式卻早就被冰雪奇緣用過啦.」)政治問題最終訴諸親情來處理(姊妹的和解讓覬覦王國的勢力不再能毛手毛腳),而公主王子愛情則成為極為邊緣的伴奏。
就保守的迪士尼而言這是非常大膽的。
(別忘了本片還有疑似同性戀的三溫暖老闆,而且艾莎極有可能是第一位同性戀公主,當然迪士尼是不會明講的,畢竟迪士尼的多元總是一種建立在市場的多元,而非明顯的對傳統觀念的叛逆者。
)當然一個重要的還是這部作品具有能夠繞樑三日,讓聽者三月不知肉味的好旋律好歌曲,唯一可惜的是當初台灣的預告片剪的非常無聊,讓我錯過了電影院觀賞的機會。
所以我這次上映的首日就衝進電影院,當著漠然以為我要看「魔鬼終結者」的櫃檯小姐,喊出了那通往魔法王國的六個字。
「一張冰雪奇緣謝謝!
」首集越是成功,續集壓力越大,所幸《冰雪奇緣2》並沒有讓人失望,無論是故事的主題又或者是帶出的世界觀,都可以看出製作團隊不願安逸的心態,尤其第一集成長完的兩位女主角在一開始會讓人操心是否已經沒有成長空間,使得故事的發展無法帶動角色的變化,畢竟安娜已經不再天真渴愛,艾莎也已經不再獨扛一切。
然而實際的執行還是令人鬆一口氣,因為這集所探討的主題不再只是「兩個迥異的姊妹如何相互理解,相互扶持」那麼簡單,而是「兩個迥異的姊妹如何探索她們的根源,以及根源的黑暗」這是一個秘密要被揭開的故事,無論是關於艾莎的魔法,或者是艾倫戴爾立國的歷史,一切黑暗的秘密都將在此集揭開,而艾莎與安娜,還有阿克與馴鹿,還有吉祥物雪寶,都要一同踏上這趟尋密之旅,在艾倫戴爾王國瀕臨古老的魔法威脅而毀滅之際,進入被封鎖的魔法森林,找出真相與救贖之道。
而在這片森林裡,無形的風靈還有暴躁的火靈到處肆虐,巨大的地靈和化作馬的水靈都敵視著他們,因為他們是艾倫戴爾的後人,更別說被迷霧關在裡頭的原住民們以及艾倫戴爾軍隊,可以說本次的冒險要處理的狀況比以往更加複雜,因為這涉及整個王國的歷史,還有兩位女主在這歷史事件中的角色,事件非由她們所造,然而後果卻必須由她們處理。
本片這次季節設定在秋季,秋季是成熟的季節,也是收割的季節,比起上次黑暗的森林、充滿螢光的石精部落、艾莎的冰雪天地,這次的畫面更加的寬闊且明亮,同時更加的多彩,同時也不時充滿神祕的白霧,如同籠照故事的黑暗,關於何以四大元素魔法精靈要襲擊艾倫戴爾,又為何有個神祕的聲音呼喚著艾莎,以及當年何以能使用魔法的原住民,會在慶祝水壩的宴會上與艾倫戴爾軍隊開戰,導致女主們的爺爺當場去世,而父親被迫登基為王,當一個又一個事實慢慢被挖掘,真相卻更加撲朔迷離。
「我聽說這片魔法森林會使人轉變,我好期待我們會變得怎樣」大智若愚的雪寶如是說,雖然他缺乏人生經驗,但在本片中他卻常在不經意時透漏了重要的資訊,以及問出重要的問題,比起上集純粹的搞笑,這集裡他被賦予他自己都未察覺的智慧,當然諷刺的是作為艾莎永恆造物的他,反而對「轉變」充滿嚮往。
「你不會因為事物有可能不是永恆的而感到恐懼嗎?
」當他問安娜這個問題時,安娜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而只是打發他,她還沒有意識到「轉變」將會再度發生,而這一次,她可能得永遠與姊姊永遠分離。
本次的主題曲《All Is Found》作為艾莎與安娜小時候媽媽所唱的搖籃曲,同時也是片頭的第一首曲子,既溫柔也哀傷的唱出了本次冒險的終點,不只是要找到記憶,還要成長到夠強壯才能夠面對記憶。
這個記憶是什麼?
這個記憶是艾倫戴爾的繁榮是建立在一個民族的消失上的,當年的水壩並不是什麼友好的禮物,而是當年的國王明知會造成森林危機而有意而為的,為的就是先發制人殺死原住民的領袖,並一舉殲滅所有能動用魔法的原住民們。
而其原因我們很清楚,正是第一集裡所出現的「不理解也不願理解所帶來的恐懼與敵視」然而在這樣針鋒相對之中,愛情卻連接了本該相殺至死的兩族,藉由一個原住民女孩與當年稚嫩王子的相戀,歷史被拋在其後,艾倫戴爾延續下去,然而魔法也因此延續到兩族的後代身上,寄宿在其中一個女嬰身上,間接使他們為了解決困擾女兒的魔法踏上遠行之旅,導致他們一同葬身海上。
沒錯,那對戀人就是艾莎與安娜的父母,昔日遭遇船難的國王皇后。
於是最後為了將當年的錯誤修正,安娜為了解放被封印的魔法森林,給他們辜負的這個民族一個道歉,她弄垮了水壩,而其代價就是下游艾倫戴爾王國的毀滅,到了這裡我們可以感覺到這個選項的沈重感,以及身為國家領導人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你必須得替國家的罪孽做出負責的決定,而非大言的不慚的說「過去的就讓他過去,當年又不是我在執政。
」而這也是總是跟在艾莎身後,追隨她,照顧她的安娜所必須獨立下的決定,在這一刻,她不再只是「女王的妹妹」而是「另一個女王」當然最後艾倫戴爾王國並沒有毀滅,因為安娜的選擇而解凍的艾莎即時騎馬救援,將席捲來的大浪消解,說著「魔法精靈已經原諒我們了。
」的迪士尼式話語是有點可惜。
不過看在本集艾莎先是脫了衣,自製漂亮的新泳衣乘風破浪,又在最後換了宛如天仙般飄逸的華服,並換了個成熟長髮造型,身騎白馬美麗又帥氣的英姿,就算了吧。
電影結尾,全劇幾乎沒作為,而不斷在試圖求婚並接連搞砸的阿克總算向安娜求婚(這或許是迪士尼將傳統男女角色,外向行動以及內向劇場對調的嘗試)姊妹各自管理一個王國,艾莎管理魔法森林,安娜管理艾倫戴爾,兩人分離了,卻沒有因此疏離,這便是一個家的姊妹在彼此成熟後必然會面臨的,各據一方,但保持聯絡。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Elsa爱我Elsa爱我Elsa!!!
虽然明显不如前作,可还是想再看一遍
套马杆的 Elsa 你威武雄壮
除了画面一流,其他都一无是处
我猜下一部剧情是艾莎收获爱情。
请不要在mv里插播电影
第一部:骑白马的王子不一定是好王子。第二部:骑白马的公主一定是好公主。
骑白马来接你的不是王子,是你姐姐。
好敷衍啊,这都是什么剧情啊,年度期待就这样吗?
6-7分吧。视觉部分仍然表现非常棒,身骑水马闯三关也是叹为观止。音乐整体比上一部有退步,印象深刻的歌曲并不多。剧情方面则是大退步,从第一部的各种反套路开始变得保守和停滞了。影片最大的亮点还是,艾莎变身了,变身就意味着,你们又有新的裙子可以买了
这还不是骨科我根本不信。
翻译过的一本书(还没出)里有一句调侃,2013年以后,欧美国家每一个八岁孩子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都要打扮成艾尔莎~小时候看过的动画、喜欢过的角色塑造了我们心里某个未必能达成的自我,如今小姑娘们喜欢艾尔莎,渴望拥有对抗全世界也保护全世界的强大力量,能冒险,能作战,多好啊~
为什么没有男性伴侣就一定要艾莎是拉拉呢?我感觉爱情这种东西很不符合艾莎女王的气质啊。
艾莎女王的美丽等级又上一个新境界!海上驯服冰马那段真的是太酷了!恭喜安娜公主升级为女王!一个系列出两个女王没有第二了吧。不仅双女主吃得死死的,连母亲大人都是父亲和国家的拯救者。这是一个三个女人拯救世界的故事。
比邻里美好一天更美好,同性恋题材迪士尼请给我再来一打!骑白马的公主请再多一点!被无视的男主角请自觉和森林勇士搞基!
这大概是我第一部期待赶紧唱歌的迪士尼电影,因为MV比正片还好看!当第一部颠覆性打破迪士尼公主电影桎梏时,也限定了作品的格局,所以本作冰雪姐妹花算是被迫营业,非常简单的故事,用歌曲MV充成了100分钟。但迪士尼对娱乐效果的极致体现是肉眼可见的,场面戏和视觉风格太赞,再加上固有人设魅力,艾莎御姐女王范美得不要不要的。所以本片很喧宾夺主,歌曲都很好听,但没有let it go那种经典了(总感觉调子好像啊),艾莎依旧贡献了最飒的MV,最喜欢克里斯托夫那段,怀疑他是西城男孩出来的
用偶像劇手法拍的續集。配角的戲份實在可有可無,整體劇情都是講幾個主要角色的自我完整,所有的音樂段落都是內心OS放大,但內心戲除了形而上的空話沒有實際內容,人物的心理變化動人的前提是,需要有足夠的戲劇性為前提,沒有前提,所有的矛盾,衝突,自省就都很做作。兩姐妹吵架的段落不就是party內開會批評與自我批評嗎「王主任我不批評你都不行了,你這個錯誤非常嚴重!你怎麼能這麼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呢?」大量的獨角戲和大頭戲,除了雪寶某一段還有一些趣味之外,其他也就是流星花園級。之所以兩星,因為它還算是個日版的流星花園吧。最後credits的三首歌可圈可點,我都不知道panic at the disco這麼想變Sam Smith.
狗尾续貂之作,MV大串烧,姐姐的新白纱裙子估计未来这一年的女孩子家又要置办起来了。出了电影院满停车场都是在哼皇后召唤女儿的那段鬼气森森的歌
想了一下第一集为何成功,大概是其不按套路出牌的勇敢和深入内心的真情。而这部为了迎合观众期待所采用的保守策略,则与其初心背道而驰。平庸的叙事进展,混乱的歌曲编排都显得六年的期待无所必要。当然影片并非一无是处,雪宝消失安娜觉醒那一段足够触动人心,相信每一个在黑暗中呆过的人都感同身受。
观影一个小时了,还在找所谓的voice好无语啊,如此无聊的剧情真是令人打不起精神来,一点进展都没有,还有四十分钟,我可qnd🙃/最后炸了个水坝,嗖地,保护自然环境的大旗立起来了?我??瞬间瑞典HOW DARE U的脸浮现在我眼前~观影结束歌曲没记忆点,剧情……一丁点吐槽的欲望都没有,谁看谁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