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喊口号跟真正举着刀上街砍人的区别……跟历来"萨德事件"的套路相同,人家俄罗斯还有探测距离7000公里、可覆盖到台湾的导弹系统呢……环顾"友邦",除了"巴铁"(同样是内忧外患,政府哪还有影响力?
),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吖!
2.演技派们堆砌的剧情,即使没有剧情,静静滴定格他们的表情就好了
我本来期待,警察小哥问Otto你写了多少卡片的时候,Otto 的回答是1000+。
但是,并没有。
导演用286张卡片显示了小小的一个人,在大的社会局势和历史背景面前的微小。
是微小,而不是渺小。
还有18张照片,去无踪影。
我们用10这个概数来计算,如果1个人可以影响10个人,这10个人分别可以影响10个人,按照这个倍数递增的话,只需5阶,就有10万人被影响。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概念,现实情况必定比这惨淡许多倍。
但是,无论如何,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许多事情的走向,也许改变了某个人的命运,也许改变了一个国家。
这就是“人民的力量”。
人民是“善”的,也是“恶”的,导演把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嘴脸,刻画的十分生动。
打着正义旗号赶走闯入私宅的抢掠者的小卫兵,转脸和自己的父亲就开始扫荡犹太老妪的家;冷酷无情的法官悄悄地把犹太老妪转移到自己家里保护起来;朝夕相处的邻居,看见老奶奶跳楼身亡,就伸手偷走了她的手链;诸如此类等等......不过这里想多着一点笔墨的,是电影里一直在和Hampel夫妇演对手角色的Daniel。
且不说Daniel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哈哈哈)他在电影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完全不输Otto和Emma两位老戏骨。
影片最后的一声枪响是整个电影积压在他身上的情感的一个出口。
你可以想象用缝衣针去扎一个紧绷着的气球,这样的画面。
如果把他看作是一个气球,那么上交到他手里的276张卡片好似是足量的气体,一直不断地往他的心里加压——这就是最直观的改变。
他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导演让他聪慧(不得不说,办案分析很有道理呢)、骄傲(专业性的骄傲)、凶残(杀了错抓的人)、果决(抓了夫妇两人)。
这些品质,不得不说,真是第三帝国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正是Hampel夫妇的这286张卡片,让他看到了希特勒政权的独裁性质,也让他看到了绝望之所在,最后以自杀告终。
286张卡片,居然其中的278张都被捡到的人上交了。
——这是绝望286张卡片,有18张没有被上交。
——这是希望绝望和希望,这正是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不断相遇的两个词。
中国人讲绝境逢生。
有点儿意思,要坚持。
也许在时空的某条历史线上,Dainel是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利用职权拯救民众或者犹太人的角色。
我相信,在二战期间,这样的人也不只一两个。
这也许,也算得上是一种希望吧。
Hampel夫妇并不孤单。
德占区大大小小的地下组织数不胜数,有很多人为抵抗法西斯主义牺牲。
谨以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字,像那些曾经为了人类平等自由而牺牲的人们致敬。
也像不断争取加泰罗尼亚地区独立的人们致敬。
ps Daniel Brühl居然是加泰罗尼亚人!!!!
~德西混血~巧嘞~
布莱丹·格里森和艾玛·汤普森在这部纳粹时代的影片中尽了最大的努力。
在《柏林孤影》中,艾玛·汤普森和布莱丹·格里森用德国口音演绎了真实的人类磨损。
文森特·佩雷斯的指导有点蹩脚。
摄影是标准的纳粹时代的去饱和——好像新闻片决定了那个时期的分量和色调。
汉斯·法拉达的这部基于事实的小说讲述了安娜·昆格尔和奥托·昆格尔这对命运多疑的抵抗组织夫妇在战争期间在公共场所秘密散发反希特勒卡片的故事,剧本有时也很平淡。
但两位主演都尽力了。
丹尼尔·布尔则是第三位主角,他在片中客串了一个矛盾的警察调查员,渴望表现出仁慈,但在“比他强的人”的逼迫下,他没有表现出仁慈。
By:Nigel Andrews
1940年6月22日的德国,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胜利的欢呼之中。
报童在柏林的大街小巷兜售着法国投降的消息。
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德国军队就横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个小国,并绕过法国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直抵巴黎,还造成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狼狈撤退。
不得不承认闪击法国并迅速迫使法国投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高光时刻”。
但纳粹侵略战争的胜利却建立在普通德国人的牺牲之上。
与胜利消息一起传来的是邮差从德军指挥部带来的阵亡通知单。
这张阵亡通知单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张纸,但它却像一道晴天霹雳击碎了柏林一户普通工人奥托和安娜的家。
邮差大姐对她送来这封信的内容心知肚明,由于她是奥托和安娜这对夫妇的老相识,所以对他们的遭遇也非常同情。
奥托和安娜把自己最珍贵的独子送上战场,然而这个本该有着光明前途的大男孩,却成了纳粹侵略战争的炮灰。
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异国某处不知名的森林。
独子阵亡的消息让父母悲痛不已。
母亲安娜撕碎了这封冰冷的告知单,大喊着“你们这些骗子”。
但这封信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和儿子之间唯一的联系,她只能把撕碎的信又重新拼好,接受失孤这样一个人间最痛苦的事实。
另一边,失去儿子的父亲奥托只能像往常一样,搭上有轨电车去车间上班。
城市里飘扬的万字旗、混在人群中的盖世太保,还有贴在工厂的征兵海报都在提醒着奥托,这一切都是一个骗局。
希特勒带有极强煽动性的演讲,只不过是让普通德国老百姓把自己和家人的生命绑在帝国的战车上碾碎。
在工厂,奥托和厂里的纳粹党徒发生口角。
那些平时唱着高调的党徒只是捐了点财物,而并非纳粹成员的奥托却献出了自己唯一的孩子。
看着家里儿子的空房间,父亲奥托在一张写有“元首”的明信片上,用钢笔把“元首”这个词改写为“骗子”。
悲痛欲绝的父亲奥托决定做点什么。
他决定把自己的丧子之痛转化为揭露纳粹谎言的行动。
奥托以花体字伪装自己的笔迹,在明信片上写下反战宣言,并准备把这些明信片随意散布在柏林的大街小巷,让德国人都看到纳粹政权虚伪邪恶的一面。
奥托第一次放置这些卡片时还有些紧张,但随着妻子安娜对这个行为的理解和支持,奥托夫妇散布反战明信片的行为越来越大胆。
虽然他们偶尔会在柏林街头遇上秘密警察或党卫军,但因为手段隐蔽每次都化险为夷。
随着这些卡片不断出现,并不断被柏林市民上交到警察局,警方开始注意到这一严重的反政府行为。
虽然战后德国人对自己主动挑起侵略战争非常后悔,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些卡片无异于叛国。
警局督查埃舍里希负责侦办这件事,他把出现过卡片的地方都在柏林地图上插上小红旗。
但由于奥托和安娜都是柏林的普通市民,城市这么大,两人随便扔下一张明信片,几乎不可能被发现。
所以城里的反战卡片越来越多,已经发现了129张,这种尴尬状况惊动了凌驾于普通警察之上的党卫军。
党卫军上校要求警督埃舍里希尽快破案。
一方面统治者的网越收越紧,另一方面奥托和安娜也露出破绽。
奥托前往某个大楼放置卡片时被突然出现的路人发现,危急时刻母亲安娜出现拖住这个路人,两人才涉险逃脱没有被发现。
但这个路人还是看到奥拓的大概样貌,并立刻报告到警察局。
警局根据目击者的描述,画出一幅放卡片嫌疑犯的大概画像,并据此开始进行全城大搜捕,还通过放置卡片的地理位置推测嫌疑人的住处。
奥托和妻子安娜被抓的风险越来越大。
随后警局根据画像抓到一个所谓的嫌疑人,这个人是女邮差的前夫。
但作为职业警察的埃舍里希认为,这个人并没有放置卡片的动机。
他和女邮差虽然也有孩子在军队服役,但他们的孩子并没有阵亡,而是还在波兰前线。
另外,警察埃舍里希从卡片中多次出现的“机械”这个词推测,放置卡片的嫌疑人应该从事和机器有关的工作,很有可能在工厂上班。
他把自己合理地推断报告给党卫军上校,说抓错了人,但这位党卫军却毫不在意埃舍里希的正确推断,竟在自己的办公室把这位警察打了一顿,并暗示埃舍里希暗中杀掉目前这个嫌疑人了事。
埃舍里希没有办法,虽然他是一个警察,但当时德国上下都要听从希特勒的独裁,党卫军就是希特勒独裁统治的首要机构。
他们凌驾于一切之上,可以随意杀人、为所欲为。
在党卫军办公室受到极端屈辱的埃舍里希只能找到那个无辜的人将他杀害。
警察埃舍里希和党卫军本以为事情就此平息,但奥托自己却露出了致命破绽。
一天奥托去工厂替班,由于他外套内兜破了洞,揣在怀里的卡片掉落在他工作的车间。
这些卡片掉在车间灰暗的地上如此明显,立刻被同事发现。
这些卡片出现在工厂,说明放卡片的人无疑就是工厂的工人。
工厂立刻叫来警察和盖世太保,经过排班表比对和个人经历的简单调查,在战争中失去独子的奥托很快就被锁定。
对于这个结局,奥托和妻子安娜早有心理准备。
二人坦然面对纳粹所有酷刑和审判,最终被纳粹政权送上断头台。
电影最后,奥托和妻子所写的200多张反战、反纳粹卡片,在警察埃舍里希自杀的枪声中散落在柏林大街小巷,被更多人看到……与以往的反战电影不同,《柏林孤影》这部影片选取了一个很小的切口,用一个普通德国家庭的丧子之痛来控诉纳粹的罪行。
片中奥托和妻子书写、散发卡片的事例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发生在当年柏林的真人真事。
1935年德国工人奥托·汉佩尔和艾丽斯·莱姆结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妻子艾丽斯的兄弟在1940年法国战役中阵亡。
随后夫妇二人便开始书写反纳粹政权的小卡片,直到1942年被捕,这一正义行为一直坚持了2年时间。
汉佩尔夫妇和他们写的卡片1943年4月汉佩尔夫妇被纳粹政权处以断头台极刑。
在现在柏林的阿姆斯特丹街10号还镶嵌着纪念汉佩尔夫妇的纪念牌,这里是汉佩尔夫妇故居所在地。
二战结束后,关于汉佩尔夫妇案件的盖世太保秘档辗转落到德国作家汉斯·法拉达手中。
他以汉佩尔夫妇的事迹为原型,创作了小说《柏林孤影》(又称《每个人都孤独地死去》)。
小说中他把当事人的名字改为奥托·昆格和安娜·昆格,并把死于法国战役的艾丽斯的兄弟改为更具悲剧色彩的儿子。
这一改动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更有冲击力。
这部小说最早于1947年出版,后来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和迷你剧,英文版在英国也是畅销小说。
原著《每个人都孤独地死去》(Every Man Dies Alone)
作家汉斯·法拉达(Hans Fallada)无论是虚构小说和电影还是在原型事件中,这对普通的德国工人阶层夫妇虽然没什么太多学问,也不是什么大人物。
他们的行为很简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很多大事件相比,小到根本不值一提。
但他们很正直也很勇敢,他们发自内心撰写的那200多张卡片,体现了有良心的普通德国民众的心声。
永远控诉着那段黑暗的历史。
-END-更多干货影评:1.《乔乔的异想世界》: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实至名归,原著揭秘2.《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元首为什么要偷她的粉兔子,这个小女孩的家庭不简单3.《我控诉》:犹太人、特务、双性恋、作家、总理、导演、指纹鉴定发明者……整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都乱成一锅粥了4.《被涂污的鸟》:看不懂《被涂污的鸟》?
这7种动物和8种信仰的隐喻是关键
1940年6月的柏林,纳粹正在庆祝自己对法国的胜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癫狂。
但是安娜和奥图却开心不起来。
这一户劳动阶级家庭的孩子,应征入伍,却在前线死去。
从此,安娜和奥图就不再信任自己的“元首”。
对他所发动的战争产生了怀疑并且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计划要刺杀希特勒,并且阻止战争机器的脚步。
不过,他们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党卫军盯上了。
安娜和奥图暴露在危险之中,他们的邻居的生命也岌岌可危起来。
影片改编自汉斯·法拉达创作于1946年的小说,这是他的最后一本小说,在4周之内就写作完成。
故事讲述的是安娜和奥图在1940-1943年期间对于纳粹的反抗。
在当时的柏林,这样反对纳粹的人,的的确确是“孤独”的《柏林孤影》就是一部温良躬谦的讲述抵抗故事的影片《柏林孤影》对小说的改编到位,导演有技巧地呈现出了战时柏林的压迫气氛,纳粹到处搜捕抗议者的恐怖感也都传达出来了,艾玛·汤普森与布莱丹·格里森都尽心尽力地去诠释角色《柏林孤影》合所有二战题材影片的标准模式:晦暗的底色,夹杂着刺目的纳粹标志,华丽卡司,再加上金牌配乐,辅以哀婉悲怆的调调。
影片拍得循规蹈矩但也算是尽心尽力了
影片没有什么教条也没有什么主义,只是让我们更全面立体的看到了人类本生所具有的情感,不管你是什么主义如果一个国家带给这个民族的只有创伤,只有更多的死亡而没能创造更多好处给老百姓那么这个国家和社会就是一个空洞的社会,和没有执政根基的政府。
法西斯德国在历史上是创造了无数的恶,而这些罪行都是反人类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反人性的恶抽离出来就变成了杀人如麻的英雄,是那个时代德国的英雄。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朴实平凡的夫妻,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且平实朴素的,当然他们的儿子也被应征到战场去参军,最后战死沙场,而当时的德国以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狂热,不在乎牺牲自己的国民多少而是要去试图实现整个德意志的开疆扩土,当然最后受伤的始终是老百姓,所以这对夫妇当得知自己的独子战死沙场后,没有哭泣没有软弱的接受 ,而是希望企图唤醒更多有良心的人去明白法西斯政权的恶,当然这样做只能是受到当时德国人民的不理解,所以本片最后抓捕夫妻两的警察也自杀了,是由于自己的良知无法过去。
做人的根本就是不能失去良知。
这是一本反希特勒电影.电影的主旨在56分钟:齿轮中有一点沙子不会让机器停转,但如果有人不停的往里扔沙子,发动机就开始受影响,变得断断续续流水线就会停下来.但我们遭受不公平不合理时,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因为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因为自己的渺小轻微而什么都不做.如果大家都忍着藏着,不公平不合理就会一直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大家一方面变成了纵容者,一方面又是受害者.任何改变都是积少成多,水滴石穿,量变产生质变.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二战时,德国一工人阶级家庭因为战争失去了儿子,夫妻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反抗纳粹希特勒.虽然这种行动微不足道,只是分发反抗内容的卡片,他们一共发了285张卡片,大部分都被人交到纳粹政府手上,267张卡片上交,只有18张卡片没上交.纳粹警察通过举报抓了夫妻俩,夫妻俩被杀,而纳粹警察受到反抗卡片的影响,良心不安而自杀.267张卡片散落一地,影响更多的行人.
希特勒时期,德国的一对夫妇失去了儿子,儿子是死在战场的,儿子被希特勒抓去当兵,这对夫妇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开始勇敢的站出来反对希特勒政权,通过写卡片的形式,把不满都写在卡片上,把写好的卡片放到柏林的每个角落里,让大家能够产生共鸣,让大家能够一起发对希特勒,最后虽然被抓住了,夫妇都没处死了。
但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不仅仅是希特勒政权的残酷和不人道,也要教育我们的是,做事情一定要朝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去做,千万不要知道错了,还是埋头去干,那样做显示的是你的愚昧和无知,是你的无能,并不是你的宽容。
又看了一遍,挺感慨的。
故事背景是纳粹德国时期的柏林。
某一天,住在公寓里的中年夫妇收到了邮递员送来的信,其实是20出头的儿子战死在战场的阵亡通知。
从那一天起,夫妻俩的天,就塌了。
老婆崩溃了,丈夫一声不吭,把一块木头拿出来在那雕刻,渐渐雕成了儿子的模样。
丈夫在棺材加工厂工作(这是个隐喻),突然某天,政府来人,宣布德国的伟大复兴计划,几年后赶上英国,几年后赶上美国,然后说,你们需要加班加点生产,才能满足需求。
是的,多生产棺材,也是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结果,站在最后一排的丈夫,铁着脸,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遭到了呵斥。
有人说他自私,说他不爱自己的国家。
他淡淡地说,还有什么,能比把自己的儿子都奉献给国家了,更大的牺牲吗?
大家都沉默了。
不久以后,妻子发现,丈夫在写小卡片,全是不让说的话,什么希特勒是骗子,不要相信他,他会把整个国家拖入深渊。
然后在上班路上,他趁人不备,把小卡片放在角落里,被人发现,阅读。
数百张卡片,前前后后,一句句话真戳真相。
他用这种最微小的方式,最沉默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柏林孤影,Alone in Berlin?
很有深意。
因为他们是孤独的。
更多的德国人,沉浸在大国崛起的幻想之中。
片中一个镜头,丈夫走出公寓楼时,附近的小地痞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不开心?
伟大的德国马上就要复兴了,我们会变得比法国人还有钱,我们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人会变成全世界最有钱的人!
你为什么还不开心?
那天和几个人聊天,他说,For God’s sake,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纳粹啊!
我说,是,并不是所有的,但至少在那个时候,绝大部分都是。
不然,没有了绝大部分人的支持,纳粹能打遍欧洲十五年吗?
强权政治下,每个人都是卑微的,但请不要作恶,守住作为一个人的底线。
特别是手中握着他人生死的督察或者盖世太保们,命令不可违抗,但请枪口太高一尺。
剧末督查开枪自尽,他是一个聪明人,在看了所有的卡片后,最终认识到体制之恶,但清新的有几人?
很多时候,群众是愚昧的,容易受宣传机器洗脑而不自知。
男主夫妇散发了286张卡片,除了18张其余的都被爱国群众上交,不排除有胆小懦弱者,有怕惹是生非的吃瓜群众,更有政治觉悟高的朝阳群众,18对268,悲哀吧!
但再想,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1个人至少唤醒了18个,按照此传播速度,传播四轮就超过一万了,这或许就是黑暗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一丝希望与光明!
#16柏林电影节# 1.5 | 咦,您也能来主竞赛啊...
如果对白全部是德语,就可以多一颗星。
片尾字幕还没出,观众们就纷纷拿起衣服准备离场了。回想起开场时英语一出,我曾一度怀疑这到底是关于哪国人在柏林。其实二战柏林是一个有很多内容可以挖掘的题材,但这部电影的编剧堪称简陋,故事贫乏而空洞,以至于最后一个镜头中,警察把写着反纳粹标语的明信片抛向空中并开枪自杀时,观众感受不到一
该片最成功的不是反抗行动本身,而是老夫老妻之间的关系,对待丧子之痛的隔阂,以及和解,抗争,由此带来的新的牵挂,甚至可以说二度“黄昏恋”,十分动人,可以和以“白玫瑰”为主题的《反抗与希望》中的温柔的索菲(贞德)相提并论。有点可惜的是加了一个同情性角色——自杀的暗探,非常失分。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俄国、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中,都喜欢从反派里面找共情视角,迄今没看到成功的例子。
一个十分不可信的故事
Ugc
故事张力不足,可惜了。
以小见大的题材的,可是感觉没拍好。既没有体现纳粹的残酷也没有烘托出高大。而且一帮子德国演员演德国人还说着夹杂一两个德语单词的英语,真的太违和了。不是揪着语言不放,那你让抗日题材片子里日军说中文就是没有真实感啊。
如果,,,你有这样的勇气吗?
就 很normal 主要还是导演功力的问题吧
失去了唯一的孩子的绝望的父母,似乎已经做到了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制作精良,紧张感也制造的不错,电梯逃脱的夜戏最好,但是男女主角是爱尔兰人和英国人,台词也都是英语真是奇怪
中校的妻子不用劳动那里真的太典了
偶然在企鹅上看到,居然还挺好看的,剧情抓人老戏骨演技超棒,讲旧社会国民党统治时期工人阶级的自觉精神,很适合当下,很适合某些地方,很适合每一个个体。德国工头是个很牛的社会角色,双元制工匠精神,工厂公社化,充分认可专业能力,上下级出于职业道德的信任和共同体。电影最搞笑的地方里面德国polize还讲究法治精神。如果有浓眉大眼导演来翻拍,男主推荐王景春,女主余男。
【6/10】片子讲述了一对夫妻作为地下工作者的不容易,整体有些平淡。
虽然二战是送分题但是拍成这样真的没人买账的(认真
在一台巨大的强权机器前,一张散播的卡片就是一粒沙;在步履匆匆的时代脚步下,一张遗漏的卡片就是一座塔。遗憾没有聚沙成塔,但他们终以抗争的姿态完成对独子的哀悼。而那个最忠实的读者将信念天女散花,化作柏林上空最寂寥的战争之花。铺展开的地图插满小旗,如星火虽微弱终可燎原。讲英语最大败笔。
浪费卡司,真的
樊尚·佩雷干得漂亮。
有些失望,不是好电影,一开始丈夫拿到信没看,交给妻子,妻子看过信后,竟然问妻子儿子出事了吗?这个情节的处理就让人感觉这不是好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