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事先说三遍:正确打开方式:一定要戴耳机!
一定要戴耳机!!
一定要戴耳机!!!
最好是包裹式的耳机,实在不行入耳式降噪耳机也可以!
这部剧的精华就在声音和长镜头调度上,一定不要一边吃瓜子打电话这样看!!!!
当然有条件了看影院是最合适的!
建议观影方式:每次两集当成一部电影看!
不着急的话先看一下张大磊的几部前作,跟本剧相关的的是这几个:
八月 (2016)7.12016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张大磊 / 孔维一 张晨
下午过去了一半 (2020)7.1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短片 / 张大磊 / 李雪健 孔维一
黄桃罐头之夜 (2018)6.02018 / 中国大陆 / 短片 / 张大磊 / 张大磊 张晨至少要看一下《下午过去了一半》,先了解一下张大磊的“呼市宇宙”,这样看剧的乐趣会倍增。
再上短评:6集下来几乎就是个400分钟电影。
还是在张大磊舒适区内的创作,跟原作关系都不太大了,反而是张大磊“(呼市)宇宙”的延伸,新加入的董子健和董宝石等人融合得也还算好。
用声音来建构“东愁”,把时代氛围和许多信息放在声音部分(对小屏幕剧集有点太冒险了……),也最大程度地弱化了原作的悬疑罪案情节(对网剧模式也是个挑战……),转而去挖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重建“记忆”中的日常生活。
快速写几个问答,尽量不剧透!
Q1:需要先读原著吗?
A1:不需要。
读过更好,愉悦感加倍。
Q2:我是原著党,这个改编符合原著吗?
A2:我自己的看法:这个改编还是相当高级,保留的是原作的故事和人物关系,空间全部从沈阳挪到了呼市(片中“青城市”也就是呼和浩特的汉语意思),重新填充了所有细节和时代气氛,重做了部分情节逻辑。
所以对原著党来说这几乎可以算是个新文本。
别期待在这部剧里看到沈阳啊铁西区啊什么的,但是国企改制这个背景张大磊肯定是国内做得最顶尖那几个导演,这点不用怀疑。
这正是张大磊这种作者型的导演能给网剧这一媒介形式带来的新突破。
Q3:听说这是个悬疑剧,情节紧张刺激吗?
A3:建议先花二十分钟看一下张大磊的《下午过去了一半》。
悬疑或者罪案根本不是本剧的重点。
“童年的消逝”“父子关系”“时代变迁”才是重点。
Q4:我是90后/00后/非东北人/非国企子弟,我没这个情怀怎么办?
A4:大时代变化可能还是需要一点知识背景。
不过“童年的消逝”大概大家都经历过吧。
另外我非常推荐观众戴耳机观看,声音上面下了大功夫,时代氛围是用声音环境来铺排的。
这是张大磊非常作者性的一个方法。
希望大家多一点耐心。
Q5:你是张大磊粉丝,你这不是尬吹吗?
A5:我一直吹张大磊你们不知道吗……《下午过去了一半》是我年度十佳;《八月》论文都写过了。
感兴趣请点击:《八月》:重访中国电影史的转折时刻。
我肯定是觉得片子不错,值得花点时间看看,而且一定是个不一样的体验。
当然可能很多观众会觉得货不对板,所以还是应该先说出来:1、跟原作非常不一样;2、需要集中注意力;3、不是一部紧张刺激罪案悬疑剧。
计划中还是要写一篇长评的,现在没时间……在平遥电影节正看片看得死去活来,惊闻本剧今天就上线了,我还是觉得要先铺垫一下。
关于剧情全片下来,导演几乎还原了百分之九十的原著,甚至许多台词是完全照搬,和读书时候的感受几乎不能再接近了。
所以就说说几点主要的不同吧。
·书中的连环杀人案全部是烧车杀人,并没有啤酒厂厂长家什么事。
剧中李守廉和中医看了电视上的广告,抱怨了一句这种人也能当厂长之类的话,可能是这个角色的用意,那时候的北方有很多承包国企之类的,一时间很是风光,但起码在我的印象中,大多没什么好评价。
但露富在那个时候的东北确实是很忌讳的,又办比赛又拍广告的,被人盯上是难免的。
只是这里改掉了连续烧车杀人这个案件性质,个人觉得让蒋不凡对汽油敏感这个动因弱掉了点。
·犯人其实是杨乌拉,小树去给他拍了儿子的照片,感动了杨乌拉,也知道自己已经出不去了,从而交代了96年的连环烧车杀人案。
居中分配给了两个人,杀人的变成后面喝酒闹事被勉强牵扯进来的杀羊人。
个人觉得,前面杨乌拉那个角色太好了,书中有讲到,当年再凶恶的罪犯老了也都是那熊样,老的老残的残。
这一笔太好了,导演也还原出来了,杨乌拉坐在矿井小屋的时候,那个样子太生动了,让这个人物来承担当年那起案件,似乎太残忍了点。
·小树这一生本来是要保护好小斐的,起码书中是这么描写的,起因是小树踢球欺负小斐,被傅心东看到,然后用家长的语气让小树发誓要保护小斐,这句话一直到书中的结局都还在起作用。
剧中删掉了这个情节,导致最后小树在船上拿出来的画也不是踢球的样子了,这是我不太喜欢的一个处理,让小树和小斐两人的关系少了一层。
·最不同的是结尾了,由于上面一个修改,结局的味道也就不一样了。
书中本来的结局,终结于小树拿出那副两人童年踢球的画,这张画拿出来,小斐应该马上就明白小树来的用意。
而二人之间纠缠着的,被搁置了的情愫一下子就都涌出来了。
这里,小树一开始加以质问,这是不对的,小树先是讲了自己这几年的经历,甚至还讲了他警校的女朋友,小斐就认真听着,有时候还笑,那种感觉被破坏掉了。
而书中的结局是非常开阔的,小树和小斐到底谁是谁的摩西,谁分开了红海,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剧中的这个结局,我不清楚是创作意图,还是我们的国产剧的政治要求,但有一点,赵晓东在澡堂子泡澡时候说过自己从小怕水,有心理阴影,这里一听就知道是给后文做铺垫,当时以为是为蒋不凡做的,看到结局才知道是给小树做的。
关于意义有一天我醒过来那一天我们已经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文明我们和其他生命体一起创造出了更远大的一个世界地球上的生活常常存在于文章、书籍和影像创作中 而不在我们的脚下有人迷恋她不远光年去看她有人研究她花费时光生活在上面感动了世界有人为她建立互动中心 喜欢她的人在网络上热烈地讨论她我就是地球的爱好者用我热爱的形式复刻出我印象中她的样子 生活在她身上时候的那些人、建筑和日夜颠倒当然在这个新世界我唯一不需要做的就是这些 因为技术可以虚拟地实现任何艺术表达 但我说不 我要用摄影机实拍 用美术去置景 用演员去表演 并且 我要全片零特效这些行为都成为话题在作品公开那天那天我醒过来看到已显示…的消息数大部分的声音说:地球的生活都什么年代的事了/还拿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当艺术呢/创作者裹挟私货/格局太狭隘了我也很开心因为看到了张大磊导演说 让我很怀念我很想对他说 谢谢你和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当然我们很难跳脱时代来看问题更难地是跳脱时代来看艺术如果可以你会跪着看梵高 跪着读王尔德 跪着对库布里克说你就是上帝因为我们是三维空间的人类无法对时间维度做出自由的操作所以让时间显得更加特别能留住时间的人 我都视他们为天才 拥有超能力 就像我在《平原上的摩西》里看到的时间被永远留在了那(未完待续)
除去两位主角,剧集还深化并新增了其他女性角色——离家私奔的刘卓美表明心迹而无半分悔意,蒋不凡母亲把儿子的遗物包卷成一盒点心,警察队伍里出现潇洒干练的女警,侄女姗姗能歌善舞陷入早恋。
其中傅东华的出现让整个故事更加规致,长姐如母,她也的确承担起剧中傅东心母亲的职责,甚至由于她与东心性格上的参差互现,导致她对东心的态度与东心对庄树的态度无限趋近。
东华嗓音动听、毛衣织得精美,在厂里人缘极佳,硬是把妹妹这样“如果运动又来,第一个就会被打倒”的大龄女青年介绍给了厂里风头正盛的小头目;东心被父亲责备会来找东华讨安慰;命案多发时会叫丈夫出差的东心回娘家,东心后想搬回娘家时被她告诫别闹别捏一个家里不能没有女人;劝做刑警的外甥改行接受父亲提供的清闲工作;得知妹妹执意离婚时瘫倒在沙发。
面对东心的小布尔乔亚生活方式,她深觉病态但也大体接受,只偶尔揶揄未曾想加以改变。
同样有着小布气质的李斐是与东心同类型的角色,但东华和东心在真正意义上同根同源,却成长为大相径庭的两类人。
幼时母亲早逝、父亲沉冤、妹妹尚小,她必然地肩负起支撑家庭的重担,期间的心酸艰苦自不多言。
她当然无法理解妹妹得不到同频交流、被周遭冷落排挤的苦恼,因为她在更早前就已经需要苦恼于如何生存了,那些温饱线上的痛苦在她眼里苍白无比。
剧中东心陪同东华外出买葱,回程路上东华回想起小时候一次骑车得意忘形把妹妹给摔了,自嘲自己把妹妹摔傻了,往后一直“蒙蒙的,没醒似的”,好像自己把妹妹摔出了原本的世界。
东心听完泣不成声,她意识到自己是姐姐背上随年龄增长越发沉重的负担。
此时后座的大葱刚好散落,东心力不从心地帮忙被姐姐熟练地打断,拾起那捆散落的大葱对东心来说是辱身降志,对东华只道是寻常。
而路边正是挂着李斐婚纱照的橱窗,这是东心与成年后的小斐最接近的时刻,片中的她也意识到自己将是天博永恒的负累,但也在看到庄树的寻人启事时抽回被抓住的手。
东心有着庄德增口中苏联电影里的劲气,而东华有着被生活全方位打磨后上窜的烟火气。
同样存在代际关系,同样和自己判若两人,庄树在东心眼中“做什么都无所谓,都不是她想要的那种人”,东心却得到东华无条件的包容与宽恕。
东心对庄树有着生而不养的疏离,东华对东心却保有从始至终的宠溺。
某种意义上东心和李斐一样是全剧的灵魂人物,她们都是被生活按头认罪的傅东心,区别是李斐在最后一刻为自己翻案,东华为妹妹顶替了罪名。
一眼都没看春晚,从三十到初一两个晚上看完《平原上的摩西》,算第一次看张大磊的电影;《八月》虽然出名,但是一想是黑白的意识流,就一直没看;整部剧的优点有几个,第一就是细节,第二就是真实不做作,高度生活化,当然也得益于导演关注细节;90年代的沙发布是什么质地,窗帘和门帘子是款式?
上面是什么图案,都完全还原;小女孩钥匙是挂在脖子上的,并且必须是两个钥匙,一个就单调无美感。
结婚时食堂里的大师傅就如往常一样毫无希望,生无可恋的靠墙瘫坐着,小孩们欢乐的捡没响完的炮,类似的细节不胜枚举,大厦起于沙土,巨作由细节搭建;素人演员的大比例启用更使作品的还原接近真实,宝石老舅和剧中演警察的赵老师都特别出彩,当然专业演员海清和贾樟柯剧中那个爸爸也演得没有丢分,可惜男主角栽在了董子健的手里,他想演那种痞里痞气,可是只会半歪着脖子,可惜。
从第一集公交车售票员与乘客的互动,到女主划着船相亲,再到本土方言结合原作简单真实的台词,成功把观众带入八十年代;原作中就叙述划船像梦一样,使人迷离,导演在第一幕就成功做到了;剧的最后结尾也和原作一样是划船,哪更是一个梦,比开头那个划船更耐人寻味的梦,可惜导演处理草率了,他给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结尾,把这个梦砸碎了。
前期6集都在铺垫,最后十分钟戛然而止,觉得特别不合理;于是找来了双雪涛的原作去读,果然结尾是开放式结尾,曾经有个作家说过:好的作品是把观众领入那片可以想象的空间,而不是给予一个确切的正确答案。
后来经剧中演员证实,是因为过不了审,并且结尾也被要求修改;从前几集可以看到导演知道什么是小说中的重点和如何丰富人物的性格。
关于改编,张导对双的原作几乎完全采用,包括所有关键几场戏的对话;额外填充的是对剧情改变不起转折作用的大量的生活化对话,使时空更真实可信;被舍弃的几场关键剧情包括圣诞夜的出租车内对话,和拆迁广场的出租车内对话,是真正可以推动和了解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关键;可能因为无法过审的原故吧,其实导演想说的话和小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就是本剧的英文名:鲍勃迪伦的一首歌名,why try to change me now,究竟是谁总想着改变人,不用多说。
由于导演是玩乐队的,对音乐的鉴赏水片不低,剧中没有大量使用背景音乐,相反还非常生活化的保留了大量的生活中的噪音,以至于人物对话时可以听到很多杂音,开始会非常不习惯,慢慢就习惯了这种设定;导演把音乐放到了每一集的最后,每一集的结尾都是一个沉重的心事重重的惋叹,日本作曲大师半野喜弘的音乐恰如其分的响起,每一集末尾都不相同,非常好听。
这个作曲家也是时代沧桑感塑造非常强的电影《站台》的音乐制作,记忆犹新。
关于导演,然后初三晚上又看了《八月》,有一句评论可以被引用:比侯孝贤更像杨德昌。
魔鬼藏在细节中,生活中的真谛永远都在如涓涓流水般平常里,蚀骨销魂。
那个八月什么都发生了,可是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
伟大的导演,只要这么坚持下去,是华语电影的希望,也是观众的福分
把这部剧放在爱奇艺的迷雾剧场,就像把酒放在了可乐区。
很多非目标用户被误导而来,是这部剧被低估的原因。
认定这部戏是悬疑剧的观众,认为第一集一直在铺垫,后面肯定会出现冲突和高潮。
在一个悬疑剧中,有铺垫就要有高潮,有平静就要有平静的打破。
这是悬疑剧的叙事模型,也是悬疑剧观众心理的期待模型。
这个模型导致观众注意力呈现出从涣散到集中的不停反复。
但,这部戏里面没有铺垫与高潮之分,没有平静与风暴之别。
这里面的镜头没有为了表现瞬间的冲击力而被剪碎——时间于是也没有被剪碎。
相反,是大段的长镜头,每一个长镜头,都足以让时间完成一次“完整而均匀的流动”。
什么叫“完整而均匀的流动”?
就是镜头里的时间和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的时间实现了完全的同频,完全的合一。
这样,我们的注意力也实现了长久的专注。
以至于我们在看剧时,不知不觉就沉入了进去,从我们所处的现实的时间,“滑入”了镜头的时间。
由于剧中是九十年代,我们便由此实现了一种体验意义上的“穿越”。
——这是影视艺术被遗忘已久的魔法。
当然,一同协助完成这个魔法的,还有收声。
剧中对于环境音事无巨细的收集,让我们的听觉能力恢复了。
世界以声音的形式归来。
我们这才意识到,工业化电影从头至尾的配乐、音效,对视觉中心主义的极端强调,曾一度让我们陷入“观看性耳聋”当中。
无数次,我们看电影,只有看见,没有听见。
无数次,镜头中自然而然的“声音世界”被人造的“噪音世界”所覆盖,所摧毁。
所以,当我遇到这样一部影视作品,我首先感到的不是“剧情的乏味”,“视觉感受的平静”,恰恰相反,我感受到的是源源不断的信息——时间的信息,运动的信息,声音的信息,光的信息。
影视艺术不只有剧情和视觉感受这些“表面信息”,还有这些更基本、更原始也更丰富的“元素信息”。
美的体验,心的感知,从这些元素信息中来。
双雪涛原著《平原上的摩西》,写出来的更多是“表面信息”。
这是文字表达的问题,只能在符号层面使劲。
张大磊的剧,把“元素信息”拍出来了。
原著中,双使用了蒙太奇的方法,在剧情层面树立了悬疑风格。
张的剧,拍出来的可能恰恰是双的蒙太奇所省略的部分,所剪掉的部分。
是悬疑的反义词。
在这个意义上,张所创造的《平原上的摩西》与原著《平原上的摩西》,构成了艺术的两面:阴影及其面具。
这是我所感受到的第一集。
我觉得她很特别,特别到不可复制。
我和妈妈一起看完这部剧。
剧中的傅东心,有一个爱她又努力赚钱的丈夫。
而她不干家务,不做饭,不管儿子,整天读书、画画。
还因为一个过去多年也无法解开的心结,和丈夫分居,到最后干脆一走了之。
这让我妈非常不理解,甚至大为光火说:这个女人不过日子!
其实,她是想过更好的日子。
中年叛逃,不是男人的专利。
谷口治郎在《遥远的小镇》中描写自己本来有着幸福的少年时代,可在他14岁时,父亲却莫名的弃家而逃。
这件事给他带来的伤害和困惑一直伴随着他,直到自己48岁,也拥有了幸福家庭,才体会到了父亲的心境。
自己也有了一走了之的欲望。
夕又米在公开和高晓松离婚的文章中写过一段话:“有一天,晓松回到家,很平静的对我说他现在不快乐,想要和我离婚,去追求他自己想要的生活。
说完就去整理行李,然后离开了家。
”中年男人的叛逃,除了谴责外,人们还能悟出了一丝丝痛苦和无奈,他们对待身边至亲的麻木和厌倦甚至可以用“中年危机”一个词汇就能包庇。
而女性则要付出更大的勇气,承担更多的非议。
傅东心的出走是必然,就算没有那个牵强的理由(丈夫年轻时曾参与殴打自己父亲,导致父亲左耳失聪)。
她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生活在别处”,有时在书中,有时在画里,偶尔才在现实中。
陪姐姐去买大葱及回来的路上,她在现实中,那么不快乐。
也终于在漫长的挣扎后奔赴库村。
(库村即库伦,也在乌兰巴托。
)读书、画画先“害”人,再救人。
庄德增在相亲的时候,和媒人说:“傅东心身上有股劲儿,一般女的身上没有。
”媒人问:“什么劲儿?
”庄德增说:“说不上,好像苏联电影里的感觉。
”傅东心是被读书、画画给“害”了,她不会打牌,不会织毛衣,在外人看来整天蒙蒙的。
其实她很清醒。
她嫁给庄德增既是妥协,也是在寻找一个新的“出口”。
可没想到又要面临新的痛苦。
而她最终又被读书、画画所拯救。
面对时代的洪流,读书、画画成为了她的摩西,为她开辟道路,不被淹没,最终踏上了自己的道路。
在尘世间获得幸福很难,但又没有想象得那么难。
请找到自己的摩西。
终于等到了平原上的摩西大结局,看剧前我特意去看了原著,建议所有没看剧的朋友先读一遍小说,带着原著看这部剧简直是享受,根本没有节奏慢的问题,每一个看似无聊的镜头其实都在跟你对话,结尾两人行船的相碰仿佛都有深意。
回到正题。
看第一集的时候其实是很失望的,小说里的庄德增有眼光有手段,从工人头头打拼成企业家,还有冲动血腥的过去,无论外在的性格如何豪爽,都不应该是直白的,心思不会完全展示在脸上,但第一集的庄德增面对傅东心的时候太过单纯羞涩,频繁的摸裤子甩头发捋刘海,是否有些太过表面了?
舞厅的戏备受好评,私以为那场戏与叫庄树回家说害怕有人跟踪作用一致,都是在体现庄德增的孤独,出彩的更多是镜头的调度氛围的渲染,当然董宝石的表演也值得称赞,能撑得起这种长镜头已然是非常牛*。
我全剧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庄德增一家三口和工友团圆饭后傅东心和庄树相继离开,老庄去烤火的镜头,很有电影的质感,可以细细品味,本以为是导演的安排,没想到是董宝石拍戏时福至心灵临时加的戏,那个瞬间董宝石就是庄德增。
很难想象第一次演戏的董宝石就能与角色有这种灵魂上的碰触,因为这个镜头,我可以相信以后演员董宝石的每一部戏。
其实在这部剧里董宝石的演绎并没有在某一个镜头突然震撼人心,他的角色一直处在自己的状态中,给人一种流水般舒服的自然,他的角色是一以贯之的,庄德增的每一次出场都让观众从压抑中透过一口气来,在这部作品里我确确实实的看到了庄德增这个人物,这难道不是对一个演员最好的褒奖吗?
一方面平原上的摩西视听语言极好,在这种剧组里演员真正意义上变为了导演手中的工具,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会让你觉得恰当,另一方面,庄德增这个人物与董宝石太过适配,所以这个角色立住了,观众在群像中记住了庄德增,记住了董宝石。
但如果要说董宝石的演技有天赋到足够纯熟可以驾驭任何角色,走进任何人物,还需要其他作品来印证,否则他就只是一个东北特型演员,甚至是双雪涛限定演员。
他的演技好像还有些风格化的影子,让他的表演独树一帜,不确定,还要再看看。
歌手董宝石,用这部剧证明了自己有做演员的资格,而演员董宝石,还需要一部远离东北的戏来再次证明自己。
海清演的傅东心演的很有味道,演出了她的隐忍,沉默,还有她的寂灭。
没有人能懂她,她虽然是生活在矮矮的平房里以及喧闹的工厂里,看上去被囿于北方这座冷冽寂静的城镇上,但她的世界却在城墙之外,书是她唯一的寄托,看透世态炎凉的她也冷眼看待这个新世界,这让她难以融入与同事和邻里的关系中,甚至与丈夫庄德增也难以有共鸣。
她迫于当时的身份嫁给了庄德增,没有爱情基础的两人,结婚只是搭伙过日子,她不喜欢他,因此顺带也不喜欢儿子小树,况且这小树很调皮,且不服管教老是与人打架。
比起庄树,她第一眼看到邻里的孩子李斐时,就喜欢上了这个女孩。
“没准她以后能干点啥。
”她看着玩火的小李斐,是不是想到了内心深处一直压抑着的自己?
因此才主动提出教李斐读书,甚至一直向李斐强调一定要考上好的中学,钱的事情她可以想办法,她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李斐身上,李斐对于傅东心来说,寄托了所有的希望,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李斐师承傅东心的精神脉络,是众人的保护对象,小时候的她因为缺少母爱,但她却拥有双倍的父爱,且缺失的母爱在傅东心的身上也得到了补偿,傅东心对她视若己出,更何况还有庄树,形影不离的玩伴,彼此挂念,但是第三集成年后两人的生活却天差地别,后一半的人生对李斐来说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只能感慨一些命运的捉弄,好奇最后李斐的结局会何去何从。
本來,只看陣容,我對這部《平原上的摩西》十分期待。
監製刁亦男,執導過《白日焰火》、《南方車站的聚會》;男主董子健,算不上紅,但演技還可以;女二海清,不用說,這幾年演技日益精湛。
看路透,86年出生的寶石老舅首次演戲就要給小董當爹;還有好久不見的女歌手艾敬,客串了一把小董大姨。
一盤挺有意思的大燴菜!
結果看了2集,給我整不會了,啥玩意兒啊?
第一集:放完15秒網絡視聽許可證、愛奇藝和迷霧劇場的logo之後,開始進演職人員表,整整1分15秒全是黑底白字不帶任何聲兒的。
先還以為是喇叭壞了,後來才明白這大概是導演的什麽深意,能省下搞OST的錢。
一開頭,是海清和老舅在相親。
兩個人劃了12分鐘的船,在船上主要討論人生意義。
文藝女青年海清給老舅講了個屠格涅夫的愛情悲劇,老舅沒聽懂但覺得海清能處。
海清和老舅結婚了,在婚禮上,艾敬開始唱歌。
一首《燈光》從頭唱到尾,整整3分鐘,把廚子都唱睡著了。
接下來的48分鐘,全是圍繞男主一家七零八碎的生活記錄。
一邊看一邊自我懷疑,這看的究竟是迷霧劇場,還是90年代版的《人世間》,還是網劇版《山河故人》?
好不容易熬到結尾,總算出現了2個案子。
第一個案子耗時3分鐘,講的是啤酒廠廠長和老婆在家中遇害。
這個案子是以記者采訪的視角展開的,一名中年女記者拿著話筒逮誰采訪誰,這麽搞當然不可能采訪到任何有價值的信息。
讓人想不到是,這個案子和劇情主線並沒有關系,屬於虛晃一槍的無效案件!
而且,這位中年女記者竟然是實習記者?!
第二個案子講一個出租車司機被乘客所害,殺人燒車手段惡劣。
等於說,第一集直到最後2分鐘,迷霧才開始降臨。
第二集:依然是圍繞男主一家的流水賬,以及警察開始偵查出租車案了。
警察破案的手段十分沒有想象力,就是派幾個人偽裝成出租車司機分頭“釣魚”。
忙了一整集,結果一無所獲。
距離第二集結束只剩10分鐘時,第三個案子出現——女主和女主的爸爸誤打誤撞上了警察釣魚的車,警察認為爸爸有嫌疑中途停車帶他去路邊審問。
一輛大卡車撞翻了停在路邊的出租車,槍響後爸爸跌跌撞撞地跑向出租車,拖出了受傷昏迷的女主。
鏡頭一轉,警察滿頭是血地躺在路邊,大卡司機同樣滿頭是血地躺在駕駛座,爸爸抱著女主跑進了黑暗,被撞翻的出租車在路邊燒得正歡……花了兩個半小時,就讓我看這?!
先不說其他,單說第三個案子就漏洞百出。
警察憑什麽認定爸爸有嫌疑?
一路上三個人甚至沒有說一句話,沒有做一個動作。
發現嫌疑人,警察為什麽不把他帶回警隊審問,非要急吼拉吼半路下車,在路邊邊就開幹,還當著孩子的面?
大晚上的臨時停車,警察為什麽不打雙閃?
況且車上還有個未成年人啊!
一氣之下,我去聽了原著小說。
然後把我給整笑了。
原著講的是一個“誤會誤半生”的故事。
女主爸爸因為被警察誤會為犯罪嫌疑人,又眼睜睜看著女兒因為警察的停車失誤被撞成殘疾,急怒攻心把警察打成植物人。
從此父女倆東躲西藏、成為城市黑戶,荒廢了半生。
男主小時候是個混混,後來受到感召成為警察。
在偵破一起兇殺案時,發現與幾年前的車禍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隨著調查的深入,新案舊案逐漸明晰,原來“誤會悲劇”的始作俑者竟然是自己。
在原著小說里,案件的發生和偵破並不是重點,它更像是命運和性格綜合作用的結果。
所以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去講述時代,講述個人,講述他們的愛與信念。
這些看似閑筆的內容互為補充,編織出一張極具氛圍感的時代之網,網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再加上命運之手的撥弄,善惡都有跡可循。
想不到的是,在進行影視化改編時,導演並沒有想明白自己到底想呈現出怎樣的作品,文藝的或者懸疑的,然後偷懶選了條最簡單的路——忠於原著——不僅劇集發展脈絡被原著牽著鼻子走,連人物對話都沒改一個字。
就這,還需要導演自己在內安排6個編劇?
而且只編出了六集?
在拍攝手法上,導演極端自戀地沈浸在各種莫名其妙的長鏡頭里,忽略了戲劇節奏與人物塑造。
鋪墊的時間太長,劇情一馬平川毫無波瀾;重要情節和細節一帶而過,如果沒看過原著,就像在雲里霧里;幾乎沒有犯罪劇情,也談不上驚險緊張;缺乏推動情節發展的戲劇沖突,也聽不到負責營造懸疑氣氛的標誌性BGM;大量沒有必要存在的人物和臺詞,節奏冗長又瑣碎。
比如前面提到的第三個案子,也就是直接造成“誤會悲劇”、影響女主一生的車禍案。
在小說里,警察之所以對爸爸產生懷疑,是因為警察聞到了汽油味,而警方根據之前發生的多起出租車劫殺案判斷,疑犯會自帶汽油用來焚燒汽車。
警察中途讓爸爸下車,是擔心他隨時會點火燒車,造成車毀人亡的悲劇。
女主遭遇車禍的主要原因不在於警察打沒打雙閃,而在於大貨司機疲勞駕駛。
而這些細節和伏筆,在劇中沒有任何交代。
觀眾只看到三個人在出租車上聽了一首氣若遊絲的歌,然後警察就讓爸爸下車了,接著一連串的悲劇發生了。
當觀眾點開迷霧劇場,希望看到的一定是緊張刺激、懸疑燒腦、各種反轉的案情和謎一般的人物關系,直至真相大白。
而不是這種定位不清、懸疑文藝兩不靠、如溫吞水般的貨不對版。
那些硬要挽尊,說這是一部文藝懸疑片或懸疑文藝片,說它有侯孝賢、賈樟柯、小津安二郎神韻的網友,我覺得夠了!
浮躁喧嘩的時代,文藝片好像一塊遮羞布,提起它就算是狗屎也高級了許多。
可是,把一部和懸疑不搭邊的劇硬塞進迷霧劇場,這可一點不文藝,反而很功利呢!
重看了原著,又把前两集再看了一遍明明可以把故事讲清楚,导演偏不比如小菲爸失业,原文中小菲在烧火,小菲爸被打的鼻青脸肿回家找刀,父女俩从聊他失业聊到茶叶蛋,聊到看到小菲烧火的脸放弃找刀去干架这一段原著中不管剧情信息还是风格表达都非常棒下岗潮,工人失业后巨大的生存危机,暴躁的情绪导致社会案件频繁发生,小人物命运漂泊无依,这是故事核。
你就像原著里那样聊天交代一下失业会死啊,啊好像会,这片子不装就会死,装才是最重要的导演肤皮潦草的处理了这场戏,让人一头雾水,还让很多人认为很高级不会讲故事就很高级吗?
圣诞节车戏很重要,你就算拆开了放后面它一点也不震撼,因为原著里是在讲事件发生的逻辑,导演在炫技,炫的人一脸问号莫名其妙最要命的是原著中那种凝练的笔锋,淡淡地叙述方式,被导演只扒下淡淡的皮,在里面塞满所谓厚重的时代背景。
把一把锋利的剑裹上四五六层厚重的棉袄,让这把剑瞬间显得臃肿蠢笨暗淡无光。
原著中时代是背景,剧中时代是前景,无时无刻不在喧宾夺主,提醒你快看呀,这个时代的细节我们做的到不到位,极大削弱了观众对人物的理解与共情,刻意逢迎电影节的野心跃然镜头上。
老外可爱看我们那个时代的悲惨了,一边鼓掌一边哄堂大笑,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他们对于这种片子猎奇看热闹的心理远远大于去理解背景下小人物的苦难。
原著被改编成这样,真真的太可惜了!
——————这张图是回应留言区网友的疑问为什么这部剧不拍人物拍故事,铆足了劲的拍时代背景呢?
我不理解,把时代背景做前景消夺剧情和人物的意义何在
这注定是无法讨好大多数观众的作品,更像是一部很长的电影。摩西可以分开大海,化为平原,渡人做到幸福的彼岸,现实里,我们却无法逃离这片死气沉沉的湖水。那个吹熄火柴的孩子,让大磊把八月升级到了席地而坐的境界
也不是差,毕竟原著文本和制作水平已经决定了下限不会低,最终呈现出的却是一种空洞,关键信息隐匿于日常之中,改编的结局反而没有那么大的情感力量,靠追述已经来不及了(但我欣赏这样的拧巴和遗憾)。全片就像张大磊总爱设计的摄影机调度一样,大费周章其实也没拍到太多,几乎是内地独立电影(视)通病。等等看电影版会怎么拍吧。
相比《漫长的季节》,它对那个年代以及时代中人物的处境、心理和情绪刻画得更加沉着深入,因此在情节上缺少戏剧冲突也缺少鲜明的人设标签,想看悬疑片的观众肯定大失所望。张大磊某种程度上发力过猛,但还是会拍的,心里有画面眼里有细节,而且居然能把群演都安排明白是有点本事。傅东心是个逃避现实游离于真实生活之外的孤魂,海清显然找不到着力点,但是找到了去代的办法,看字幕打的是「友情出演」,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喜欢了。
9.4 迄今为止看过最满意的大陆剧集。喜欢它的人和不喜欢它的人,恰如大海阻隔的两端。它是孤品,近乎奢侈地在这个寻求刺激、浅薄和短促的现世,用400分钟的商业剧集凝视埋于旧景中的伤痕。车轮之下,人像是被碾成了齑粉,时间一吹,落为尘埃。所有的真诚都将被浪费,细腻、期许、三言两语的约定,隐入粗糙人世,便什么都寻不见。
坚持过前两集你会发现后面越来越好看,前两集的作用不只是铺垫,也不只是逐渐让你适应这种慢节奏所带来的沉浸感。我觉得最大的作用是淘汰一批喜欢看抖音快手b站那些5分钟讲完一个电影的观众,标准开头是这样的:“这个女人/男人……”。这些人里面有一部分人看了一个开头不对胃口人家就不看了,因为这部剧不来就不是给你们这些人拍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您还看您的抖音说电影儿。可是,导演没有想到的是:这里面还有一部分人是有豆瓣账号的,他是可以打一星的。当然他们的理由绝不会说我其实喜欢看抖音小视频,而是要以各种理由彰显其品味之高,此剧之low 。
剧情稀碎、完全灾难的观剧体验。想拍文艺片就去拍电影,就这点文本体量,拍什么剧集、装什么逼啊
始终如一的张大磊风格,90年代的内蒙记忆,国营厂改制,苏联情结,长镜头,弱戏剧冲突,很多留白伏笔彩蛋,一共只有6集但每集像电影一样长。可能跟《燃冬》在七夕上类似吧,在一个不那么适配的渠道/时机看这样文艺范儿作品会产生一种反差效果。网友弹幕把我逗乐了,“都睡一觉醒了这集还没完”“庄树困了,我比庄树还困”“看到第4集还是不知道在讲什么”“这是贾樟柯拍的吧?”“这是纪录片吗”“我要坚持看下去,看完能变得更文艺”...“董氏父子”(董宝石+董子健)的表演都很棒啊,浑然天成,我觉得老舅是个干啥都挺有悟性的聪明人,上节目综艺感也很好。董子健不错,京城小少爷,剧里驼着背游手好闲的样子竟会让人相信他就是在那个小地方长大的,在同辈小生里是少有的还能演出生活质感的人,其他某些年轻演员已经不接地气太久了。
3.5;情节框架忠于原著,将多视角叙述糅合以及将独白/自述/日记融进他人视点,加入编导自身诉求;保留原著的克制留白与隐而不发,在尽力还原的年代氛围中,时代的痕迹在个体身上是如此细微又是这般具有悲剧荒谬的色彩。大厂环境人际网密密箍住通向未来的命运,怀揣各自秘密的众人在时代暗流下如何踏进不同的河流(结尾两代人走过同一座桥,无法分开的水面上漂起「平原」),长镜追踪下显露的气候、地形、烟火、气韵,大量生活场景中涌动着社会/经济变革的暗流。门窗隔断、遮挡形成的构图,被(特定物品/物质包裹起来)环境和家庭围起来的(小镇)人生;布光和摄影都很美。缺点:1、傅东心较原著失败;2、夫妻不合的关键元素;3、过于追求置景和氛围,“故事”的建构和悬疑的推进被后置,造成人物面目较为模糊,俭省部分的云山雾罩。
太多想吐槽的,但我怕被骂山猪吃不了细糠,不懂侯孝贤和只配看短视频。
爱奇艺对于电影创作者真的是最友好的了。商业剧场能有这样肆意发挥的作品,太潇洒了。对于快节奏观影成性的当下,收视预感可能会比较惨。但静下来看,真的是有味道,是细心雕琢的。
导演大概疯狂地爱着杨德昌和塔可夫斯基吧,以至于他用泛滥的长镜头营造出这样天真的所谓电影美学。爱奇艺大概疯狂想当中国的Netflix吧,可惜中国创作者不会有良心地考虑甲方和市场,他们满心都是喷薄的委屈,像祥林嫂一样用话剧腔喊着“你们不懂艺术!这叫电影感!这是严肃文学!这才高级!” 到底是怎样的缺失导致他们需要如此声嘶力竭来装作自己拥有,到底是怎样的话语体系导致整个行业乃至大众的审美排序变成如此媚俗。好了我又说了一堆废话,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挥霍甲方的钱来实践你那其实并没有多深邃的艺术追求aka被世俗承认的欲望。我又反过来想,为啥国内这帮导演学那些大师往往都照猫画虎?大概是只看到大师的片段间无必然因果逻辑,看不到人家苦心孤诣建立更深层的联系丰富视觉语汇和情绪。算了,估计导演又会说是你看不出深层的。
當下最大膽的國產劇集,雙雪濤這樣複雜的故事還敢拍超過三十秒幾乎無劇情的鏡頭。正是這些鏡頭塑造了極為逼真的80、90和00年代氛圍。近十年最值得一看的國產劇。
真的不得不感叹这都是命啊偏偏带着汽油罐/偏偏上了蒋不凡的车😓因为蒋不凡对李守廉父女的误判才酿成了后面的悲剧而这一切的起源是李斐/庄树的约定关于庄树当年去没去赴约 原著反正是没去老天爷是懂捉弄人的结局无论是李斐自杀还是被赵小东击毙我都太难过了 李斐为什么承受这一切啊最后小庄树那段嚎啕大哭是我的替哭😭这部剧每个人都给我一种"孤独"感外在环境的孤独 内心的孤独傅东心家庭变故 怀才不遇 嫁给仇人庄德增看着没心没肺 实则还是不想家散吧庄树缺少母爱 丢失朋友李守廉带着女儿本就生活贫困 还天降无妄之灾李斐失去腿 失去良师好友 男友孙天博也只是将就
自大无比
最终,他们谁都没能成为想成为的人,小斐没有去成九千班,小树没能踢上职业足球,雄心勃勃的平原烟厂无疾而终,赵小东自从唱完《鸽子》就折了翅膀,傅东心始终困在这座时光静止的小城……一张悠长生动又压抑窒息的生活画卷,网一样罩住这群人,他们抬头仰望,看到的不过是时代的一粒灰,然而一切坚固的,却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比电影可好太多太多了
刚开始看,这一个个的大长镜头,高度还原的90年代场景,真好!越往下看,越觉得你是真的在装逼!节奏慢,案件不抓人,直到第三集才终于把伟大的领衔主演铺垫出来!!各路人马的行为动机有些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直到大结局,文艺范来了!!!
张大磊越来越暴露出自己的平庸…
啥啊?
2023年3月25日。不推荐观看--原因:太太太太太太太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了!!导演恨不得把一个镜头播放1个小时才够本的样子。本来凑凑合合的剧,正常3集或者3个小时能完事,结果拖拖拖啦啦啦啦了6集!!!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国产视频软件播放都有个倍速播放选项。这个剧应该是在内蒙中部地区拍摄的,也许是呼和浩特。52841人在豆瓣标记看过,50535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