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节宣传册的“主办方寄语”介绍到,本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检察官在二战之后勇敢揭露纳粹同谋者罪行的坎坷经历”。
但我觉得其实不止,这部片子并不只是讲到了“勇敢”“坎坷”,还有这个过程背后折射出来的整个德国的政治现实和态度。
男主拉德曼是一个年轻的新人检察官,他认真,认真到了刻板的程度。
他渴望通过法律的职业生涯追求正义,绝对的正义。
片子正是从他初任检察官开始。
每天只能跟无趣的交通案打交道的他,在一次庭审遇到了违反交法的女主。
当法官决定为拮据的女主减少罚款数目的时候,男主宁愿自己垫钱也坚持要求女主交齐罚款。
略认死理,不喜变通,男主这样的性格才有了接下去的故事。
接着是记者格尼尔卡,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到检察院指控一个教授的前SS成员身份。
他请求检察官提出控告,并且在他们表示拒绝的时候略激动地指责了他们。
然而检察官们暗示二战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别提了,纠结这个事对大家都不好,何况现在德国好不容易走回正轨,不要伤害大家的爱国情感。
可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渴望有所作为的男主悄悄开始了调查。
他认识了那个记者,认识了一个奥斯维辛幸存者。
他和记者从幸存者家里得到了一些奥斯维辛相关资料,得到了最高检察官的批准和支持,在朋友和几个同事的协助下展开了调查。
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但这是可想而知的。
每个被指控在奥斯维辛犯下谋杀罪的人都并不认可这个罪行,他们自认为只是执行命令,履行职责。
这也是关于二战德国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一个德国普通士兵的职责就是看守犯人,或者是杀害“敌人”,等等,这些被认定的罪行有时反而就是他们那个时候应该做的。
如果当他们胜利了就默许这种行为,当他们失败了就进行清算,那也只称得上是成王败寇而已,而那些不认罪、至少心里不认罪的人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
这些年一直被强调的人道主义也算是一个标准,可它毕竟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标准,因为道德是因人而异的,是不完全普适的。
也许还是要结合成王败寇。
不然德国为什么会这么多年了还一直强调自己曾经的罪过,表现出特别的反思和自省态度,强调人道主义,强调自由民主,强调信仰自由。
这些态度帮助德国在道德层面上取得了国际地位,也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德国陷入了难民危机。
默克尔不厌其烦地强调德国帮助难民的义务,提醒德国人曾经犯错,这得到了爱好和平的评价,也给德国埋下了隐患。
德国真是一个很神奇的民族。
即使是这些年,二战题材依然在德国片里占有很大比例。
世界上还有别的国家像德国那样积极主动地承认罪过,主动强调自己的错误吗。
片中的检察官对男主说,你希望德国的每一个青年都去质疑,问自己的父亲是不是纳粹吗。
我想知道这样的负罪感对德国人的自我认知和民族认同感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和冲击。
一直以来德国都是很自豪甚至傲慢的,这种骄傲和负罪感的的矛盾体就这样扎根在德国人的心中,于是很多人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把二战埋在土里,永远不希望有人触碰,更不想有人把它们再翻出来。
所以男主渴望审判犯罪者的热情和决心并没有得到多少响应,至少一开始在检察官圈子里并没有。
男主说周围全是纳粹,你们全是纳粹。
这也正是很多欧美国家甚至一部分德国人的看法。
之前看《纳粹德国》的结尾章节同样是这样的评价。
普通民众被纳粹的谎言煽动了,蒙蔽了,道德感在谎言中摇摇欲坠。
所以二战的罪行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也不只是领导层的,是全日耳曼民族的。
所以战后那些年德国人才会不敢在周边国家自称德国人。
多么可怜、可笑、可鄙啊。
片子最后,男主找到了自己对正义二字更清晰更理性的认识,也认识到了审判罪人并不真的只是为了审判他们,只是为了那群牺牲者,为了他们的故事。
那么德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呢?
也许矛盾的迷宫没有出口,直到下一个爆发口。
但我不想看到下一个爆发口,永远不想。
《缄默的迷宫》我已经很久没有热泪盈眶了,在这片中,当西蒙诉说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错信门格勒医生,将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儿女送走,后来听到别人叙述医生将小朋友如何残忍实验致死后,一世活着痛苦与内疚中的时候•••我无法压抑内心的激动,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我的心真的老了!
没想到羞涩干巴的背后还是可以激气一丝波澜•••其实,整篇故事没有太多露骨的残酷虐杀场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冷漠、平静的脸孔,只有小数主要角色的激动滂湃,他们就像湖面下激烈摆动尾巴的小鱼,试图扬起湖面产出旋涡一样。
他们原本也是缄默的一员,为了各自的生活,各自重新建立社会中自己的地位,就好像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联邦德国,在觉醒沉默的背后有那么一丝蓄势待发窥探后,主角们都无法平静地坐着了,他们全部站起来,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实,为了一个只是为了告知,最终也许都无法有成果的事实,将迷宫中的错综复杂人物关系、罪恶根源统统解构出来,并记录在案。
当最后,男主发觉,线越来越多了,而线的分布竟伸向了自己敬爱的父亲,自己的妈妈再婚后的继父,自己深爱的女主的家人,甚至街上任何一个路人都是源头所在,他开始崩溃了,不知道自己所做之事是否再有意义,是与自己整个民族为敌,还是安然地像全民族一样保持缄默呢?
当然,我会尊重自己不可剧透的大前提的!
我始终深信,只有自己感受的电影,才是自己的电影,而这样才可以令电影工作的所有从业人员得到一份尊重。
如果一份好评,或者一颗星星就一概而论,那我们还需要花两三个小时完成一出电影之旅吗?
西蒙这个角色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引领了故事的发展,也牵动着角色的情绪,我记下了他的一句说话(我只记得大概内容):“虽然我在这里有那么多的惨痛回忆,但我女儿第一次吃冰淇淋的笑容,我们第一次散步的街角,都在这里,这里不是我的家,那么,哪里才是呢?
”
查了德语维基才搞清楚Die Figur des Johann Radmann ist fiktiv und basiert auf den drei Staatsanwälten, welche die Anklage für den Prozess vorbereitet haben: Joachim Kügler, Georg Friedrich Vogel und Gerhard Wiese. Wieses Erinnerungen an den Prozess flossen ins Drehbuch ein.[5][6]拉德的人物是虚构的,是基于三个检察官的起诉的准备过程:约阿希姆kügler,格奥尔格·鸟和格哈德的草地。
回忆的过程wieses片剧本。
[ 5 ],[ 6 ]检查总长Fritz Bauer和记者Thomas Gnielka是真实人物“您可知这样做的后果吗?
您希望这个国家每个年轻人都要拷问自己自己的父亲是不是杀人犯吗?
对,我就是要这样我希望,这些谎言,还有这缄默,终于能有个尽头”“奥斯维辛是在这里发生过的一段往事,它被埋葬在这里如果你不开庭审判,它就将继续埋在这里,直到某个时候被遗忘在这里发生过的事,任何惩罚都配不上重要的不是惩治而是牺牲者和他们的故事”这场审判被视作联邦德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纳粹时期的罪行再不能销声匿迹战争反思的片子多了都没这部来的实在,人家是自己国家对那些陈年旧事算总账,“盟军”的“审判”在这面前算个什么东西这是个伟大的事情,不过电影本身拍的不算好看,那个女的角色我也不知道算弄进来干嘛
我已经很久没有热泪盈眶了,在这片中,当西蒙诉说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错信门格勒医生,将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儿女送走,后来听到别人叙述医生将小朋友如何残忍实验致死后,一世活着痛苦与内疚中的时候••• 我无法压抑内心的激动,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我的心真的老了!
没想到羞涩干巴的背后还是可以激气一丝波澜••• 其实,整篇故事没有太多露骨的残酷虐杀场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冷漠、平静的脸孔,只有小数主要角色的激动滂湃,他们就像湖面下激烈摆动尾巴的小鱼,试图扬起湖面产出旋涡一样。
他们原本也是缄默的一员,为了各自的生活,各自重新建立社会中自己的地位,就好像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联邦德国,在觉醒沉默的背后有那么一丝蓄势待发窥探后,主角们都无法平静地坐着了,他们全部站起来,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实,为了一个只是为了告知,最终也许都无法有成果的事实,将迷宫中的错综复杂人物关系、罪恶根源统统解构出来,并记录在案。
当最后,男主发觉,线越来越多了,而线的分布竟伸向了自己敬爱的父亲,自己的妈妈再婚后的继父,自己深爱的女主的家人,甚至街上任何一个路人都是源头所在,他开始崩溃了,不知道自己所做之事是否再有意义,是与自己整个民族为敌,还是安然地像全民族一样保持缄默呢?
当然,我会尊重自己不可剧透的大前提的!
我始终深信,只有自己感受的电影,才是自己的电影,而这样才可以令电影工作的所有从业人员得到一份尊重。
如果一份好评,或者一颗星星就一概而论,那我们还需要花两三个小时完成一出电影之旅吗?
西蒙这个角色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引领了故事的发展,也牵动着角色的情绪,我记下了他的一句说话(我只记得大概内容): “虽然我在这里有那么多的惨痛回忆,但我女儿第一次吃冰淇淋的笑容,我们第一次散步的街角,都在这里,这里不是我的家,那么,哪里才是呢?
”
故事发生在1958年的西德,作为检察官的男主在举国对二战沉默的情况下,如何剥开迷雾般的事实把生活在民众中的纳粹以法律手段绳之以法,而中后段面对庞大的卷宗、巨大的外部压力,大量的证人证词、甚至爱人和自己父亲都是纳粹的情况下,男主一度想要放弃,但在去过奥斯威辛之后,重拾信心,把曾经沾满鲜血的多位纳粹送上了法庭得到了应得的审判。
应该说,作为战败国,且离战争才10多年,就像影片中说的,西德需要的是信心来发展,而不是揭开伤疤来审问自己,这关乎到民族信心,但看到那些曾经的纳粹依旧有相当一部分遍布朝野,关键是大多的观点是罪责都在希特勒,自己本身是无罪的,即使在只凭自己意愿杀人的情况下,而这关系到正义,用法律途径解决显得非常之必要。
影片宣扬了德国人坚韧的意志力来处理这一系列案件,用不近乎人情的条件下宣扬了正义,而在同样情况下日本,以及多次对民众犯下错误的他国所不能做到甚至认识到的。
(即时感受速记,非影评)《缄默的迷宫》:拍得极为工整的德国主旋律片,在政治正确的外衣下,聚焦战后单个青年的追索,并行两条非常日耳曼的线——一个国家如何反思自己的罪孽,一个青年如何面对自己价值观里正义的左右手互搏。
情理最后汇交在“法”上。
如果说纽伦堡是战胜国对德国的审判,是宣告战争的发起和领袖人物的罪孽;那么法兰克福这场审判的意义,在于“战犯不仅是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在于“普通人躲在国家机器名义下释放的恶”,在于“承认比纠正需要更加巨大的内心力量”。
行进一半,靠配乐和表演积攒的力量。
受害者和犯人两个集体、两次快剪很不错。
48分钟的前者,搭配的希伯来音乐让人泪如雨下。
但更喜欢后者:正在给病人看病的牙医,正在车底修车的工人,比离开办公楼的权贵带来的震撼还要大。
后半段节奏加快之后,则有一些做作,始终欲崩未崩。
导演想展现的“面”太多了,焦点转移到男主人公的内心塌陷和重建的方式明显收不住。
起到人生导师作用的几个配角,都极度伟光正。
片子一赶,上半部比较别致的温情和复古都瞬间破功,“这个国家需要糖霜,而不是真相”变得又红又专,韵味也就少了一点。
“战争年代应该遵守另一套是非观吗?
”的疑问贯穿全剧,最终通过两个配角之口,完成了有些刻意的说教——“我们所为不是为了审判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个体只能做当下认为正确的事,但受害者应该被历史倾听”。
已经看过很多反思二战的艺术作品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落脚点并不相同。
《缄默的迷宫》的珍贵之处,大概在于反思了战争,也反思了人们对待战争历史的态度,即反思了反思行为本身。
和电影也唱唱反调吧。
审判奥斯维辛的是德国人自己,只这一层就可以无限拔高作灯塔,照顾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暂时性忽略这个国家对纳粹的敏感中,有些依然保有避而不谈和内心苟同——甚至不用身在欧洲,在近几年国际事件中,表态的黄种日耳曼也不少了。
可能人性里对战争的天然狂热难以抹去吧。
#缄默的迷宫#历史就像一个迷宫请不要迷失自我,有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由德国年轻检察官的视角事件揭露奥斯维辛集中营事件从而改变德国司法体系的故事,简单的配乐与叙事风格带有平稳的紧张感,复古镜头的运用直接拉近了一个战后成长的德国而后经过反思重新能够变得强大,一个国家能够认清过期时长思量才能更好的着眼于未来,电影的意义大于拍摄手法的本身,有时候历史的裹挟人可能都是身不由己,就像台词的一句话:你是要这个国家的每个孩子都拷问自己的父亲是不是杀人犯吗?
——是的!
我希望这些缄默,这些谎言,终将走到尽头!
本文發表於4月號新視聽雜誌去年侯導掄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刺客聶隱娘》,風光代表台灣角逐今年初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原本信心滿滿,豈料大啖閉門羹,連複選九強都進不去,國內一片扼腕之聲,有人不意外評審口味庸俗,也有影評人嚷嚷著奧斯卡無福消受侯導美學。
話說回來,九強究竟有多強?
打從李安《臥虎藏龍》勇奪外語片獎,至今也才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勉強逼近九強,最終亦沾不上入圍的邊。
試問,這些年來國片真缺乏有力的種子選手嗎?
並不是。
那歷年九強實力各個皆讓人望之生畏嗎?
更不是。
奧斯卡外語片項目明文規定投票會員須看完所有參賽電影,綜觀歷年趨勢,5、60年代,二戰傷痕情結不意外地廣泛激起一層反思的餘波,多年過去了,外語片獎項似也順水推舟,自成一個「戰爭反芻集散地」,獎勵對象多為戰後療傷系,或文化窺奇大觀,這現象硬要跟美國人的假慈悲扣在一塊,雖嫌苛刻卻不無嫌疑。
至於跟大量的猶太裔影藝學院會員關係又大不大,倒是耐人尋味。
不論如何,這回代表德國出征,並險險攀抓九強最終可惜落馬的《謊言迷宮》,它脈絡清楚地講述出一個菜鳥檢察官胡衝亂撞,意外揭開不能說的秘密、到蛻變、乃至最後壯烈揭幕一場世紀大審的故事,其勵志意圖,確實相當對奧斯卡的味。
《謊言迷宮》甚至讓人想起本屆奧斯卡若干熱門大片,比方它的序場像極了史帝芬史匹柏的《間諜橋》,相彷的懷舊時代,相彷的寧靜、和諧,與隨之而來的疑懼、重擊。
揭案過程則不免讓人想起最終擊敗《神鬼獵人》而奪下最佳影片獎的《驚爆焦點》,不難察見,追查真相的主旋律,是如何乘著正義的翅膀,龐然覆蓋奧斯卡「金庫」。
明顯地,《謊言迷宮》語法帶有美式的薄荷香,每場戲都刷好牙來跟你娓娓道來。
開場獻給我們急功好義的男主角:新上任檢察官約翰萊德曼,一場交通審判,清楚道出他的性格,也精準埋下愛情線免得觀眾枯燥無聊。
接下來,鬧事記者揪出一樁曾任「奧斯威辛」納粹集中營的守衛現竟為人師表的事件,輾轉,法院息事寧人的態度,反而刺激約翰步步挖掘出多數德國人都不願面對的暗黑過往。
穿梭浩瀚如山的文件櫃,約翰只消幾杯咖啡、幾個呵欠,就神人般搞定繁瑣人資——這讓我想起當年有人質疑喜劇影集《艾莉的異想世界》集集推出現打現判,效率超速到不行的官司。
電影當然握有這種以簡馭繁的特權!
只是,當《謊言迷宮》對人物的刻畫、對角色網絡的鋪排,全盤採取這類精簡策略,過量可預期的發展,安在一個易懂的軌跡上,講的又大多是維基百科就查得到的事,最終,約翰萊德曼發現父親也曾入黨,就流於可想而知,無所謂雷不雷了——那,觀眾究竟要懸疑什麼、推理什麼?
除了眾臉譜的刻畫缺乏記憶點,且未能成功建立起菜鳥與其他搭檔的緊密關係,最讓我感到困惑的是,電影對善惡刻劃的浮泛,比方交代昔日納粹於校園內跟孩童們互動——即便是走馬看花,都不放棄速寫其蠻橫面。
這種將歷史共業扭曲下的人性,輕易歸結為「人性本惡」的便宜行事,不禁讓人搖頭興嘆。
又如審訊室內,一張又一張走馬燈般輪換的臉譜,涇渭分明的「加害/被害」情狀,又是如何罔顧了「人性」之於「人生」的寬長、複雜。
可口的小橋段當然是有的,好比中產階級苦中帶樂的聚會,好比將女主角的裁縫職業,縫入男女主角情感脈絡的隱喻。
這乍看的優點亦是缺點,諸些一望即知的催情手段,將電影的糖衣層越裹越厚,連那顆破窗而入的石塊,都如此雷同《間諜橋》而煽情無比了。
這是一部既鋪張又節儉的電影。
它用了可觀的砂紙,來打磨每場戲、每場景的流利感,銜接度順暢到可以參加演講比賽。
其中,又以約翰驚覺家父曾是納粹黨員後一場畫蛇添足的夢境,用力過頭地把「迷宮」給體現,最教人啼笑皆非。
也因為如此,所謂正義,也壓縮在一幕又一幕奔波、困頓的流轉之下,布景亦徒具考究,未再強化其復古的粗礪感,缺乏進一步爬梳時代氣味的企圖,不禁讓人想起前陣子那部便宜行事的《風中家族》。
在這樣的景幕下,這位菜鳥要菜到什麼程度,又變得多看盡世事而不顯矯情,才能滿足史實電影對角色拋出的詰問?
外型英挺的亞歷山大菲林是厲害的演員,看著他為揣摩約翰從懵懂到崩潰的層次,而刻意誇飾前段的涉世未深感——說穿了,咱們男主角演得再賣力,也僅止於急公好義,也就是初有的那個熱血之犢,未能昇華到一個國族認同的深層糾葛上。
對照台灣這片空氣中恆常盤旋二二八餘波的土地上,你我能否從本片獲取共感?
即便有,意義又是什麼?
這種事是不是真有哪一組人可以讓另一組人心悅誠服?
《謊言迷宮》讓我想起巴瑞李文遜當年《豪情四兄弟》之乏善可陳,將「平反之聲」擺上制高點,徒具一股血氣,缺乏爬梳真相的閉氣功力,此等平庸之作,宣傳語號稱「直接挑動了德國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事實上,它更像擺在滿山滿谷文件資料中的其中一份歷史抽樣,薄薄一張,不會再多了。
反觀前陣子《回不去的時光》這種聚焦小情小愛的精品,故事還講得比《謊言迷宮》完整、深刻許多,印證反芻戰爭創痛未必大就是好。
不過,《謊言迷宮》何以過關斬將,勇闖奧斯卡九強,倒是值得玩味。
從影史脈絡來看,二戰傷痕電影,不論內圈或外圍,沒拍砸就不缺張力,這種題材就是彩券,誰拍了直接拿去兌獎就好了。
反過來想,《謊言迷宮》不也像數個火車廂的接榫工程?
拍來只為拼就奧斯威辛這「列」世紀大審,過程中敲敲打打,倒成其次。
電影止於開審前,其餘字幕交代,是聰明,也是侷限。
這麼看來,勇闖小金人複選區的豐功偉業,當作擦槍走火,也未嘗不可了。
“奥斯威辛”在我们的时代几乎成为二战中纳粹恶行的代名词。
一提到它,所有人都会记起历史课本中关于大屠杀的章节,人类历史上最“非人”的章节之一。
因为它妇孺皆知的恶名,很难想象奥斯威辛曾在战后的十几年中被人们遗忘。
一九四五到四六年间的纽伦堡审判只触及盟军眼中最主要的战犯,波兰当局于奥斯威辛当地进行的审判也只处理了不过几十人,而当年集中营中的党卫军官兵共有七千余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审判不是盟军控制下的政治表演,就是外国权威(如波兰)的清算,没有在德国人的心里掀起任何涟漪,没有揭露、没有反思。
在奥斯威辛作恶无数的党卫军成员,战后都悄悄隐匿在人群中,干着普通人的职业,过着平静的生活。
直到六十年代初由黑森州总检察长、前犹太逃亡人士弗里茨•鲍尔主导的法兰克福审判,二战战犯才第一次受到德国法律制裁,集中营的历史才开始拷问德国人的灵魂,奥斯威辛才进入史册,成为德国乃至全人类记忆中永远隐痛的一块伤疤。
影片《沉默迷宫》讲述的便是这段“揭伤疤”的历史。
一九五八年的法兰克福,奥斯威辛幸存者西门•科尔什(约翰内斯•科尔什饰)无意间发现当年折磨他的集中营看守不但逍遥法外,还在一所学校教书。
在记者托马斯•格尼尔卡的帮助下,他向州司法部揭发求助,但没有人愿意接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案子。
出于好奇,新入职的年轻检察官约翰•拉德曼(亚历山大•斐林饰)接过科尔什的线索着手调查。
没曾想,调查过程面对层层阻力,从司法部同僚的不解到警方的不配合。
昔日的刽子手如今过着太平日子,他们的资料静静地堆积在美军档案中心,人们看到的只是战后经济腾飞、歌舞生平——对历史的冷漠筑成诡黠的迷宫,把探求真相的人困在其中。
意大利裔德国导演里奇亚莱利没有把《沉默迷宫》拍成弗里茨•鲍尔的传记片,关于以色列摩萨德的内容也只是一个背景。
影片并不完全忠实于历史,虚构出了略带浪漫色彩的人物约翰•拉德曼,而把这个金发帅哥放在叙事中心,并不仅仅是戏剧化的需要,也是一种历史观的角度微调。
主流叙事一般比较关注鲍尔与摩萨德合作擒获“纳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的史实,而片中主角苦苦追捕的则是另一大战犯“死亡天使”约瑟夫•门格勒,他在奥斯威辛主导的医学“研究”以犹太囚犯的身体为试验品,堪称大屠杀史中最恐怖的一页。
拉德曼并没有成功,他只好将注意力放在其他次级战犯身上。
片尾的字幕告诉我们,历史上的门格勒始终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是在南美度过余生,死于意外。
正义并非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始终被伸张,罪恶有时真能逍遥法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沉默迷宫》的历史观实际上更加残酷、现实、冷静,艺术手法或许浪漫而戏剧化,传递出来的信息却令人不寒而栗。
里奇亚莱利揭示出,法兰克福审判的最大意义,不是复仇式的清算,而是把沉醉于战后繁荣的德国社会惊醒。
调查中顺藤摸瓜牵连出来的每一个党卫军中级军官都是一段令人不寒而栗的历史,而将其公之于众,便是用洪亮、清晰、不容质疑的声音拷问德国人的良心,让整个民族走出沉默的迷宫。
作为去年多伦多电影节的竞赛片,《沉默迷宫》于今年五月才在德国之外的欧洲各国陆续上映,无疑是踩着纳粹德国投降七十周年的纪念日。
这不是一部直接反思战争和屠杀的影片,而是对于反思的反思。
它让我们看到,关于暴力和罪行的记忆一直在不断被修改和重塑,而对这些记忆的话语争夺,也是一个险恶的战场,敌人的武器是谎言、拖延、隐藏。
每一个努力找出真相、留住记忆的人,都是这场战斗中的英雄,而这些英雄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狡猾的战犯,而是我们的沉默和遗忘。
或许是巧合,男主角亚历山大•斐林八年前的一部旧作也许是《沉默迷宫》的最佳注脚:《过客》中的斐林饰演一位当代德国青年,在奥斯威辛进行公共服务的时候遇到一位集中营幸存者。
今天的奥斯威辛,正如该片片面原文所说,战事过后、游人如织,历史似乎决绝地翻过了一页、不再回头。
所幸的是,这些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作品,也将那段历史一锥一斧地刻在了德意志的记忆中,在每一次反思时拷问每一个灵魂。
所以,历史不再沉默,我们不再遗忘。
(刊于《北京青年报·文艺评论》2015年8月14日,有删改。
)
作者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3星半,论对奥斯维辛及群体作恶这一课题的反思,本片并不及之前同类作品的深度,好在它意并不在此,而在对反思的反思】关于奥斯维辛最著名的几句话中,包括德国犹太裔社会学家及哲学家特奥多尔·阿多诺在《文化批评及社会》一文中的一句“奥斯维辛之后,作诗是野蛮的”。
此句历来有不同解读方法,不过我想或许也可以这样解释,奥斯维辛已经撕破了西方文明温情和理智的外衣,把个体人性以及社会群体最丑陋野蛮的一面展示给世人,见识过这些之后再撰写唯美忧郁的诗歌,无非是种欺骗。
在这部电影中,欺骗人的不只是诗歌,更是孤独的青年约翰·拉德曼所面对的六十年代初的联邦德国,在战后同盟国力量的扶持下、总理阿登纳的带领下、全国人民的齐心奋斗下,在废墟上仅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建立起一片新的太平天地,四处都是爵士乐、百事可乐、钟罩裙这些文化符号渲染出来的盛世气氛。
另一方面,那些衣冠楚楚的社会精英、华贵可敬的贵妇淑女、淳朴勤劳的劳动大众共同建立起一座谎言的牢笼,隐瞒起自己花了20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大厦下面是几百万大屠杀中的冤魂这一事实。
拉德曼被迫夹在这一真一伪两个世界之间,揭露谎言,戳破每一个人都为之自豪的这层玻璃纸,相当于承认当代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上的洗脑,从而将剥夺整个国家的人“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自由个体”这一身份,将每一个人弱化成文化工业和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甚至可以进一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重谎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每一点发展变化,无非是在死亡这一赤裸的真相上加上一笔修饰,戳破谎言,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死亡。
或许正因如此,见识了恐怖的真相的拉德曼会对自己天真幸福的女友说,我们德国人应该永远只穿黑色,丧服的颜色。
整整一代人对父辈及自己的反思和批判被浓缩在拉德曼一人身上,我们看着他从严肃正经的懵懂青年变得越发激愤,在厌恶整个世界都无比黑暗无耻的同时坚信自己是清白的,因为自己敬爱并奉为榜样的法学家父亲是清白的,可是忘记了一切的反思都会归结到反思自己,于是在最后的残酷真相揭露的一瞬崩溃,发现信任了二十年谎言的自己跟每个人一样污秽,自己率先体味了失去独立的文明人身份的痛苦,由此成了满身酒气的愤青。
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朗读者》中终生不曾那样强烈地爱过第二个女人的米夏的影子,以及60年代末无数因为父辈丑恶的真相而耽于酒精、毒品和性的青年。
世界的虚伪外衣被揭开后该怎么办呢?
恐惧,迷惘,自暴自弃,提早品味死亡。
或者,直面真相,从一切尽失后的虚空中建立起一座新的堡垒。
在奥斯维辛失去的一切,也要从奥斯维辛开始慢慢拾回。
时为2009年12月的最后几天,我和拉德曼一样从德国出发,来到奥斯维辛,那是挺压抑的一行,奥斯维辛的导游不断地说“你们不知道人类怎么能做出那种事”,说曾有4位导演为了拍电影而获准看了集中营资料馆不对外公开的内容,后来其中的几位自杀。
站在灰暗的棚屋中一排排木板床架前,从一墙有一墙的皮箱、橡胶鞋、衣帽甚至人类的毛发旁边走过,我感觉比几十万数百万生命的流逝更可怕的,是这里无数鲜活的生命失去了自己的故事。
看着他们遗留下来的痕迹作为同样的零件被叠加在一起,成为一座小山,想象不到他们曾是服装设计师、话剧演员、糕点房的伙计,还是大学教师、酒店老板、高中学生,更想象不到他们在被火车运到这里的途中、在这些平房中生活的日日夜夜甚至死亡前的一刻做过什么,想过什么。
而且不只是死难者,施暴者的故事也隐在了杀人机器的背后,8000名武装党卫队成员把自己缩减为轮鞭子的胳膊、开枪的手和践踏人的皮靴。
比死亡更让人难过的,唯有明明活过,却失去了为人的尊严和个性,为了看守和监禁这一重关系的存在,不惜将链条两端活生生的人弱化为符号和行尸走肉。
站在奥斯维辛的篱墙外看着冬日干枯的草场和兵营时,我并没有为谁念一段卡迪诗,但是我想来过奥斯维辛、见识过人类黑暗的人更应该活下去,代替这些沉寂的无名者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也就是拉德曼在奥斯维辛篱墙外理解到的:迷惘过后,生命终将继续,对陈年旧罪做些英雄主义的刑罚批判、以满足自己占据道德制高点后的优越感,不如把这里埋葬的故事和真理展现给世界、还以它们应有的样子重要。
奥斯维辛之后,天真淳朴的田园牧歌或许不能继续,但是经历过真理洗礼的人应该提起笔书写刚劲的散文,用文字编织罗网的同时,凭借文字背后的哲学与精神破除罗网。
认识到并承认自己是被谎言控制的大众中的一员,却不断为获得独立思想和个性而抗争——这就是拉德曼在调查疑犯和证人过程中最终点燃的,人性的熊熊火焰。
差点看睡着……还是感谢导演包括整个日耳曼民族愿意承担责任勇于面对过去的这种诚意和勇气,相比某邻国实在强过十万八千倍!整部片子看的最心寒的地方不是男主在调查过程中怀疑一切迷失自我,而是影片结束后那句十九个被告审判全程没有流露出任何的悔意。人性的冷漠和残酷可以如此可怕
How does one face such horrible truth? How does one face such crimes committed by someone as ordinary as a baker? How do we face history?
“我们必须要把这段不幸的章节圈起来,审判是毒药。”“强迫大家闭嘴才是毒药!是毒害我们新兴民主的毒药!”“你想让德国年轻的一代人都问自己的父亲是不是杀人凶手吗?”“对,没错,这就是我想要的。我要这些谎言和沉默全部终结!”“奥斯维辛庭审始于1963年211位从集中营里生还的幸存者出庭作证19位在奥斯维辛驻扎过的纳粹党卫军在这场德意志共和国的历史上最重要的大审判中遭到了指控其中17位被判有罪在庭审的20个月中没有一个被告人表现出悔恨”男“人”真是有趣的生物呢~你不打拳,拳就打你
作为电影很失败,叙述过于工整,人物形象刻板,男主的设计好失败,为了理解他的行为,整个观影过程都很费心。其实电影的立意绝妙,它不叙述恶性引起反思,它探究反思,“这个国家包裹着糖衣,它不想知道真相。”可以概括一切。德国乃至世界对纳粹的反思与教育并不是纳粹倒台之后立马开始的,奥斯维辛是人的所为,反思奥斯维辛也同样是人的作为,需要启动与推动,遗忘和视而不见远比进行道德教育轻松得多,人的惯性使然,想要找出凶手,却发现所有人都是凶手,想要给他们判刑,却发现无法弥补造成的伤痛,这种无力感在电影前半部分表现得很好,结果越往后越刻意,于是恐惧与紧张感也随之尽失。第一次问询受害者,司法部长走进来旁听时真的有吓到我,我下意识地被镜头吓得猜想他也是隐藏的前纳粹,这是唯一让我想看下去的动力。
这片搭配《辛德勒的名单》《朗读者》和《海伦娜》一起看,就是德国二战后的心路历程。用隔着铁门递火的戏引出全章,巧招。把这么重而闷的题材戏剧化处理之后反倒回避了「每个德国青年都有纳粹家属」的情绪敏感地带。犹太受害者的悲惨也都是用聆听者的反应来表现。这份叙事的温柔,与男主角是衬映的。
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清算最终也会被写进历史。这是那些回避错误甚至篡改教科书的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虽然情节和主题超认真严肃,但色调、场景和镜头都很赏心悦目……尤其喜欢最后2二十分钟
男主太帅了经常出戏,TF男模即视感啊。虽然很多桥段都有一点主旋律化,但是除了男主噩梦没有任何描述虐待囚犯现场细节的这个处理感觉很高明。败笔大概是女朋友情节。。另外男二难道不是犹太人么?
2.5,對這場審判著力最深的總檢察長鮑爾徹底被邊緣化,我不知道拍攝這個振振有詞追尋真相的故事的製片方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2016.03.18
德国人真的很会反省,对比下🇯🇵呢连事实都不承认
论反思的意义。
检察长的一段自道,简直像是胡主编给撰的稿。正义在有的国家会迟到,在有的国家会缺席。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套路太老了,又是年富力强怀才不遇机缘巧合下担纲大任又顺便抱得美人归,这样的大案要案只靠这三丁人,领头的还是个没有多少经验的冲动男怎么想都不合理。但是查了一下相关的介绍后才知道,法兰克福审判的意义就在于是年轻一代的一次历史再教育,也是一次对自己父辈的清算,甚至可以说是在思想上和价值观上的一次“弑父”。影片选择这样一个年轻人作为主角,就是通过他的视角去再现当时年轻一代人的困境和责任。亲情友情爱情无一幸免,上一代人几乎人人背负罪责,只有彻底的清算和决裂,这一代年轻人才有未来。这种经历很是宝贵,难以复制,也最好不要复制。
虽然题材常新,但故事和讲述都未免寡淡。很多思考起点都一带而过没有挖。
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德国人的反思,奥斯维辛集中营审判的开端,从此没有掩盖,真相逐渐被揭开。
四平八穩,預告片的延長,可能無啟發。然不用加班有時間一口氣看完還是相當紓壓。 檢察官這麼帥不科學吧。發動羈押也太輕易。罪名是什麼?可惜法律爭點非本片焦點(←快去看書吧)。
“服从命令即谋杀”,直到今年德国仍在将93岁的前纳粹送上法庭,这一切都源自于那场法兰克福大审判。都说日耳曼是最会反思的民族,然而民族的良心并不是天然长成的,它需要发掘真相的勇气。作为电影来说拍得太好莱坞流水线了,男主太帅反而出戏。
3.5 中规中矩的德国二战反思电影,黑得漂亮,立场够正,什么时候天朝的反思能见天日。
“你以为希特勒死了,所有的纳粹就都消失了么,保证没有!”
叙事节奏很乱,看着有点累也有点昏昏欲睡,亮点是很多台词真的很打动人,又一部靠三观取胜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