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虚伪懦弱,害死了身边所有的人,逢恩永远是那个雪夜中持假军报帮太子进宫门见先皇后的小表哥,可是太子萧定权永远也是虚伪凉薄的皇室萧家人。
想剪辑顾家的戏份cut,逢恩才是我心中的男主。
这个剧里的高光角色很多,卢世瑜陆英陆文普甚至反派角色的中书令安平伯还有五大王都演的很好,最厌恶萧定权和陆文昔
去年的鹤唳华亭结局可待,今年终于等来了别云间。
仍记得当初看到小说结局的不甘心。
太子明明赢了大王,五王的。
文昔已经有孕了,为什么还是这样的结局。
直到今天,在最后几集里,看到长州百姓在战火中惊慌流离;看到舅舅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太子说你的骨是我的民,一瞬间意平了。
这就是太子的大勇。
这就是他身为太子的抉择。
萧定权不能对不起他的百姓,不愿以一城百姓为质,不愿因夺权让百姓忍受战火之苦。
身为太子,他没有对不起子民,可作为阿宝,他辜负了舅舅与逢恩。
所以平稳收回兵权后,太子的任务完成,作为阿宝的他自尽了。
女主身为陆家女儿,她没有对不起父兄,可到底真心相伴一场,为五王传消息时是否觉得背叛了太子的真心。
所以复仇之后,文昔的任务完成,作为阿宝的她陪他去了。
剧中的皇帝比书中更立体,君父难为的无奈。
正如剧中所说,作为父亲,他对不起阿宝;作为皇帝,他不悔。
集权是皇帝为萧家天下必须做的事,他的任务已完成,作为父亲也只能不称职了。
欣慰的是电视剧里的皇帝最终叫出了一声阿宝,立太子和文昔的孩子为太子,许昌平为太傅,愿从此海清河晏。
所求即所得,原来结局是这样的无上圆满。
一直在玩笑说等顾逢恩自刎,要放鞭炮庆祝,可真的等到他自刎了,心里说不出的惆怅伤感,我感觉自己失恋了,哭晕!
这个角色真的既讨喜又悲情。
曾经的儒哥哥,意气风发少年郎,只为入仕辅定权。
因为出身高贵,做什么事都大大咧咧,骑射投壶都是半吊子,可能是天赋,武将世家的孩子,即便不从武这些事也做得比定权好,但他也从不会在射柳宴之类的场合展示。
在春闱时,是个连下场都要裹着袄子插队进场的嘉义伯,是个连衣服别碰都会生气的儒生。
虽然文采比不过陆文普,但也算苦读出成效(可能没咋苦读)。
放榜日,骑着马,那声看榜去咯!
可不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鲜衣怒马少年时”,那样恣意潇洒的少年,眼里是带着星辰的,带着对未来最美好的期许,还天真地想着要改名字!
前期的他,真的像个小太阳,那声“三郎,起床啦!
”,仿佛整个剧的阴霾气都被扫尽了。
他的身上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积极入仕却不求闻达,只愿伴在三郎左右。
弄香书生这四个字,听着都觉得讨喜,他帮太子调梅花香那段就看得出,他对自己喜爱的事,是真的能做到极致的。
出生候府,年纪轻轻便是伯爷,年少高位,是真正的天之骄子,皇亲贵胄。
犯了错,撒撒娇,唤声姑父,好像就过去了,像极了古装剧里的纨绔关系户。
他像个乖巧又爱闹腾的小猫,平时卖卖萌,主人高兴了就给颗糖吃。
家里大人常年在外,丢了一个孩子在家里和表弟一起生活,让姑父照看着。
可寄养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可能真的万事随心。
所以他大概很小就懂得了,示弱和撒娇,只有藏拙才能让皇帝对他少一点戒备,对顾家少一点猜忌。
而皇帝也是如此,对于乖巧又纨绔的顾逢恩,他不介意在他懂事的时候赏赐一点恩德,反正他也没打算让这个顾家次子再掌握什么实权了。
他爱科举,如果春闱殿试都顺风顺水没什么波折,那就赏他个小官,全当恩典。
若是出了事,正好夺了他的本科功名,断了他的入仕的念想,反正顾家也不能再出一个中书令了。
像是养了一个宠物,乖巧的话给它买件好看的衣服,好吃的猫粮,带它出去散散步。
要是抓狂惹祸的话,就把它关在笼子里,断了它乱跑乱闹,渴望自由的心。
很残忍吧,可对于上位者来说,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罢了。
萧鉴睿看似轻飘飘地旨意,其实也是最残忍的,这远比夺了伯爵的身份,来个四十大板更加残酷,因为杀人更本不需要动刀,诛心就好。
一直到长州事发,爹爹和哥哥失踪了。
他知道自己必须去长州了,他没得选择!
全剧开场的时候武德候在家闲赋了三年,可承恩哥哥不在京中,说明他们兄弟已经至少三年没见了。
逢恩出逃离京时,哥哥应该已经殉国了,也就是说,上次不知何时的告别,便成了兄弟二人的诀别!
到了长州,他成了和爹爹,哥哥一样的人,要靠一刀一枪,从那枯骨上挣功名。
他一直坚持的文人风骨已经抵挡不住边关的苦寒和血腥了,于是书生意气变成了将军铁血,从前被刀架着脖子也会有丝丝颤抖的他,杀敌变得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他说过,顾逢恩的教养里,没有背信弃义,可最后,为了太子,为了爹爹,为了顾家,他亲手把自己变成了自己最恶心的样子。
刷评论的时候才想起来,梨园说,顾逢恩是唯一一个由明到暗的人,曾经笑得多明媚灿烂,如今就有多暗淡绝望,曾经知世故而不世故,如今坚毅果断,霸气外露,成了一个杀伐决断的将军,他真的在被迫成长。
军中发生抢粮那段,快刀斩乱丝,斩副将,对峙李明安,那一刻的顾逢恩,身上再也看不到昔日那个暖萌的嘉义伯的影子了。
他知道,京城回不去了,太子见不到了,而自己,也终究不能成儒了......目睹父亲惨死,冒着灭族的风险也要把定权推到至尊之位!
他真的是抛弃了一切,才能做得出这样的决定。
这都不是最让他绝望的,当他发现自己什么都不顾的也要成全太子的时候(剧中提到他有妻子了,孩子也快出生了,我以为顾夫人的位置一直为我留着,哭晕!
),定权选择了站在他的对立面。
或许到这一刻,他才意识到,萧定权姓的,终究是萧而不是顾!
他的哥哥,他的爹爹,他自己,他们所一直努力辅佐和保护的人,终究是站在了他自己爹爹的那边。
哪怕这位帝王并没有给萧定权多少爱。
他说,“有些理想,只有到了那个位置,才能够实现。
”或许就像许昌平的父亲先太子,他无论曾经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坐到那个位置,哪怕他是一个有抱负的君主又如何呢?
史书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个道理,顾逢恩他懂,所以他会在失望的那一刻,走得那么决绝!
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小顾的性格得益于他的出身,小顾的结局也源自于他的出身。
从功名被夺,哥哥战死的那时起,他的一生就已经注定了,去长州,保住顾家的军权,做太子的后盾。
定权有疼他的舅舅,爱他的阿昔,视他为亲子的老师,可逢恩呢?
他有什么呢?
帝王飘忽不定,敷衍至极的一点点恩宠吗?
武德候对逢恩的爱,或许太深了没表露出来,或许这些爱都排在了太子和顾家之后。
武德候说,“为父也曾想全你天真”,可最后他也只全了太子的天真。
逢恩是一个懂事又孤独的孩子,一个浪漫且通透的贵族,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这样的他,怎么不让人喜欢又心疼呢。
对于定权的选择,不做评价,他有自己的风骨和坚持,但那些因他和为他牺牲的人,老师、陆英父子、大表哥、舅舅、堂哥,到最后,一起长大的小表哥......他们的牺牲又算什么?
算是全了定权保持青春和干净的心。
我个人感觉,小顾的性子比萧定权更适合为君,受过儒学教化,有君子德风,亦是杀伐决断,处变不惊,霸气外漏,既有爱民之心,又可保江山稳固,边境安定。
刚柔并济,恩威并施,这样的君王,于国于天下万民,或许都更加理想。
像定权这样过于理想化的君主,只适合太平盛世,而非这样内忧外患的时代!!
自刎是逢恩最好的结局,可见他血染长城的那刻,还是顿感心痛,无限惋惜,无比悲凉,无奈和伤感。
长州城,埋葬得何止是那个恣意的少年,还有无数战士!
逢恩呐,下辈子,咱们为自己活一次好吗?
不为任何人,就当个小纨绔,在京城喝喝小酒调调香,没事骑射投壶马放南山,永远脸上笑容明媚,永远眼里星辰闪烁!
——致我最爱的顾逢恩from:一个失恋的河阳侯夫人ps:从高三毕业看书到去年看电视,今天又刷了番外,真的感觉顾逢恩在心里好久了,有点点小伤感,我太喜欢这个角色了,只能说大橙子和顾逢恩相互成就了对方!!
看完了,想说声再见!
逢恩,麻麻爱你!!
别云间 (2020)8.3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杨文军 / 罗晋 李一桐
一开始萧定权的世界很单纯。
身为储君,他觉得自己只需要持身端正,行光明磊落事,为天下楷模国之名器就好了。
可齐王用行为告诉他不是这样的。
萧定权也像很多恨铁不成钢的弹幕一样恨过,怨过,想要用阴谋诡计肮脏手段去赢过。
但卢尚书用生命为他的学生上了最后一课: 做清洁正直的人,有些事,不能为。
但抵抗诱惑,选择不为的道路注定坎坷,是一人迎千军万马逆流而上的一腔孤勇。
赵王让萧定权明明白白的认识到了这点。
控鹤卫里两人一红一白,手足兄弟身上连翩翩风雅的气质都很相似,但内在却截然相反。
一个身为尊贵的国之储副却甘愿低头受辱,另一个看似风流却为了权力亲手逼死生母。
他们在萧萧落叶之中对峙,赵王笑着告诉萧定权: 我的道,盈箧塞路前赴后继,而你呢?没有人认为萧定权的道是对的,齐王赵王不认为,皇帝不认为,视若手足的小顾将军也不这么认为。
但陆文昔这么认为,许昌平也这么认为。
陆文昔少年遭乱,眼看父兄死去,看着他们这些渺小的性命如何只因为上位者的轻弹手指而家破人亡。
许昌平从最尊贵的皇太子一夜变为流放宫女的后代,永不敢言亲父亲母。
他们见过失德的权利会如何倾轧世上成千上万普通人的生命,他们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骨会有多么愤怒,多么悲痛,多么绝望,多么不应当被权力,被欲望轻易抹杀。
所以在长州城上,萧定权对小顾将军说:这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虚假的色诱。
牺牲生民换得皇位,从而长治久安的说法,就像包装精美的毒品,一旦沾染就再难戒断。
皇帝和武德侯就是如此。
武德侯少年时也许过要辅佐皇帝做万世名君的誓言,但两人从陷害愍太子开始,一次次再一次次失去底线,逐渐成为了权力欲望的奴隶。
萧定权和小顾将军与他们的父辈何其相似。
但唯一变了的是萧定权抵抗住了欲望的诱惑,他终止了这个以无尽生民鲜血为代价不断重复着的肮脏轮回。
当年的长州城上,小顾将军为理想的破灭而自刎,萧定权在写下废储诏书时,也等于亲手放弃了自己的性命。
看剧的时候很多弹幕问,萧定权为什么要死。
以萧定权的刚强,他在城楼上反问小顾将军:我不信,青史尽数成灰。
失去国储的尊严,被后世污蔑的痛苦,他抗的下。
可他心灰意冷的,是他失去了守护和修复的资格。
以皇帝为首的污浊权力还将继续轮回,他呕心沥血苦苦维系的生民还将在后世的王朝更迭里继续被屠杀,被践踏,就像他的手足兄弟们一样,沦为权力欲望这台绞肉机的活祭,沦为"护摩"。
圣人的理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在其位守其德,而这理想在君主人治的社会中,也如同镜中花水中月,是无法实现的。
萧定权倾其一生所护的道,是一种极为脆弱的柏拉图式理想,如同他死前所凝视的宗正寺外的雪花一样,清洁高雅,但一触碰就会融化。
萧定权的死,是理想破灭,亲友沦亡,他唯一的懦弱在于不敢继续亲眼去看,长州城的那把火将如何继续地永远地焚烧拷问整个人间。
古典时代的圣人,理想中的社会简单而纯洁:有能力的人掌握权力,而权力要用做去保护没有能力的人。
但他们忽略了人性,就像斯坦福监狱实验,人心会为权力所引诱,所腐蚀。
萧定权的悲剧,来源于生在了一个人生而不等君权所治的肮脏社会,却信奉了这个社会编造出的虚无却清洁正直的理想。
而剧里的反面人物们,只想感叹一句:人生在世,谁不可怜。
其中以赵王尤胜。
太子齐王赵王三兄弟里,齐王最幸福,而最不幸的是赵王。
赵王在控鹤卫里感叹,太子自己不明白自己生而落在席上。
因为只有赵王一个,是不被期待的出生,没有被母亲爱过,喜欢的风雨伊人也将唯一的救赎给了自己的兄长。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萧定权一生都记得母亲的温柔,记得她要自己如何善待别人,如何笑着面对离别,但赵王却没有这个机会。
所以赵王逼死生母,谋取皇位,责怪萧定权给了自己无谓的希望,甚至临死还要离间父子。
他不会共情,只想宣泄自己从出生隐忍至今的愤怒,就像对文昔的所作所为一样: 我得不到的,我也不会去在乎。
他像自我保护的刺猬一样竖起尖锐的刺,不论兄弟父母还是自己,都被伤害的鲜血淋漓。
唉,最心疼竹子了,悲剧真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摔碎给你看。
他握着金疮药倒在地上,年轻的面容逐渐僵硬,清澈的眼睛缓缓流下一滴泪的时候,我忍不住嚎出了整12集里最撕心裂肺的哭号。
最后一问各位观众老爷,一面是尸山血海中小顾将军手握的金疮药,一面是让温柔眼睛的大男孩无声哭泣的金疮药,你会选哪个?我只想让夕香,陈常侍,漂亮竹子,小顾将军,念之姐姐,文普哥哥,还有老皇帝一大家子都能平平常常快快乐乐,生在一个像你我他这样平等而普通的家里,过着他们值得的平凡的快乐生活啊。
最后,萧定权和陆文昔的相遇,真真是那句互相救赎的在劫难逃。
刚看了第一集的一半,啥玩意儿?
什么意思?
看着评价挺高,开始看,直接懵圈。
谁能给解释?
解释啥意思?
前情回顾都看不懂,第一集哪儿来的前情回顾,这是一种新的手法?
求助,求助,发个评价还得凑够140个字,好难呀。
我没看,咋来的剧评,不求助,感觉看不下去了!
进入一个死循环,想看,又看不懂,求助还得凑140个字。
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可你却为了政治清明殉了你的道,明明不用走到这一步,这么决绝当真没有一丝不舍吗?
你拼死爱惜的黎明苍生安好,可他们却从未是你的黎明苍生啊!
放弃唾手可得的宝座,猜疑、背叛、反目,任由那颗金子般的心被碾成碎末,这样的道还值得去坚守吗?
质本洁来还洁去,你是一个高洁的人,夏虫不可语冰,世间能有几人知你懂你疼你?
可以瞑目吗?
为什么只教他点茶?
为什么要生你?
你一直渴望而又缺失的父爱,以另一种形式补偿到了你儿子身上,但他亏欠的人,是你啊!
该全你天真的那个人一次次用刀子扎在你的心上,可你却留下“已向严冬,感慕兼伤。
情不自任,奈何。
陛下何如,吾哀劳。
何赖,爱护时否?
陛下倾气力,孰若别时?
”的绝笔,阿宝啊!
天下有你,幸甚!
愿逆风高擎炬焰,与你同赴深渊,此去不还,又有何难!
上一代人要的,只不过是隶属于他们自己的天下;下一代人要的,却是真正的君臣廉明、河清海晏。
顾逢恩变了,曾经温文尔雅的儒哥哥,变成了杀伐决绝的将军;许昌平变了,曾经带着恶意的挑拨,变成了倾其所有的跟随。
只有萧定权没有变,一如既往地守着他的“道”,一如既往地忍着帝王的压迫。
曾经鲜衣怒马,在春闱中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们,历经官场的洗礼,磨砺了棱角,却不忘初衷,这或许才是他们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相比于正篇《鹤唳华亭》,我更喜欢番外里许昌平视角的讲述方式,大概许昌平的一波三折,相比于萧定权的岿然不动,更有剧情起伏吧。
上一代人的关系互动里,充斥着猜忌与防备,他们又以同样的心态去揣测下一代的少年们,更以同样的视角去揣测天下人。
五大王最后的咒怨,表面上说的是萧定权给了他们犯上的机会,但他更恨的是帝王布下的这盘棋局,更怨的是萧定权不愿摆脱棋子宿命的心态。
五大王无法破局,终究是因为他舍不了自己的利益,就只能在利益的漩涡中不断沉沦。
顾逢恩在萧定权面前自刎,两个人没有拥抱,亦没有承诺与叮咛。
顾逢恩选择成全萧定权的决定,萧定权有何尝不是在成全顾逢恩的牺牲。
兄弟终于走到了二选一不能共赢的绝境,寡言,不是因为不会说,而是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
陆文昔去见萧定权,她亦知道这是萧定权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执念,她想用孩子留下他,但终究没有说出口。
“今生今世,生生世世”,最难的不是那个离开的人,而是那个主动放手目送其离开的人。
“可待的意思是,请你等等我”,全剧的最后一句话,很隐晦地暗示了陆文昔的选择。
他们都走了,只有许昌平留了下来,代替他们去看“河清海晏”,去鉴证这个由他们的牺牲换来的盛世。
老皇帝终于知道自己错了,可惜的是,萧定权没有机会听到这句话。
如果说顾逢恩的鲜血在帝王眼里只是乱臣贼子的走投无路,那么不妨再加上他萧定权的鲜血,血脉传承上的割裂往往更能引发共鸣。
萧定权的自戕,是他的固执,是他的高傲,更是他的抗争。
下一代人的前赴后继,只是为了弥补与纠正上一代人视觉的狭隘,他们以生命的代价去扳正前辈们跑偏的路。
此间少年,不论立场,只为理想,肯放下,肯成全,肯牺牲。
惟愿来生,盛世太平,他们不再纠结。
PS:喜欢这部剧,大概只是有感于少年们的真挚感情,许昌平与萧定权由分到合,顾逢恩与萧定权由合到分,陆文昔与萧定权有提点有依赖,他们都是真心实意的人,即便立场不同,也终究殊途同归。
而这些,都是上一代人身上遗失的。
萧定权说,他怕有朝一日,自己与儒哥哥也变成另一对父亲与舅舅。
权力的诱惑,没有人能够100%保证。
《别云间》的结局,唏嘘,但亦隽永。
🍀🍀 因为本人不喜欢看正篇小鹤,所以部分易引战的内容放到了评论区,索引如下:1. 重调番位,从《别云间》的独立视角解读四大主角的人设。
我喜欢的讲故事方式,是许昌平一番,顾逢恩二番,萧定权三番,陆文昔四番。
2. 萧定权的“道”存在逻辑盲区3. 倘若顾逢恩没反叛,萧定权会死么?
4. 陆文昔殉情的必然性
第一次有想写豆瓣评论的欲望,一定要留给迄今为止我最爱的剧。
人生在世,要感恩在正确的时间里相遇的那些缘分,其中,就包括《鹤唳华亭》吧。
虽然每每动思,都忍不住会流泪。
早就注定的死亡结局,太子殿下应该是很早之前就预感到了,军权和皇权的二元对立,是无解的,要想忠孝两全,他必定不会是留在棋盘上的那颗子。
既然来了,就当是一场虚妄的体验,但还是太痛了。
当亲手一次次地剪掉了自己的羽翼,殿下说:我知道,其实是到不了的……到不了他心中的那个理想国的。
当最后一片羽翼落地,他才彻底死心了吧,已经够刚强了,所以真的不必再忍了,死亡才能解脱啊。
你还说:仍期待轮回,期待再相逢。
但这个时候,真想大声说:去吧,殿下,人间不值得,这么好的你。
《鹤》虽是架空剧,但内核现实得血淋淋,才会让人有剜心之痛。
杨导华亭才子实至名归。
最后的结局处理,没有给皇帝亲手处理武德候的时间,而太子以命相谏,也使想做明君的父亲陛下最终有所顿悟,也算是用另一种方式改变了现实。
感谢杨导,全了太子天真,全了天下赤子的天真。
好在,还有最后的这点光,不然,真的会反的。
(比如,去刷priest的《杀破狼》,缓解一下。
)这是一部反权谋的权谋片,因此最后只能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最后的镜头,巍峨的宫殿和皇城被大雪清洗干净了,这部剧,每一帧都不能漏。
)双鹤展翅而去,畅游祖国壮丽河山。
最后,感恩我们的殿下曾经来过,也庆幸这样的太子不曾真的来过。
青史尽数成灰,如今,只剩不熄的凡间灯火,仍然在给众生温暖。
也许,人生在世,仅需感恩平凡中正确的遇见,那些对的人,对的事。
小顾自刎的城墙戏我爆哭我觉得其实太子是对的,逢恩错了。
如果太子是那个明君,我也会支持逢恩造反,但很明显太子不适合当皇上的,他当上皇上绝对不会比萧睿鉴做得好。
而且逢恩的性格也不适合做个辅佐之臣,他天生对君主没有敬畏之心,他对萧睿鉴没有,对萧定权也没有。
就算这次萧定权和他一起谋反,当上了皇帝,最终他们两个注定还是会反目的,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忍受一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臣子,何况这个臣子还手握重兵。
说起来,这两个人要是互换身份倒是适合得很,顾逢恩杀伐果断、处事圆滑又不失良善仁心,很有适合当一个明君的潜质,萧定权心系百姓、忠直谏言,心中又有很强的尊君思想,完全可以当一名辅佐忠臣另外分析一下顾逢恩为什么要这个时候起事:1.皇上要顾逢恩送顾思林的灵柩回京,这个已经是明示了,就是要释顾家兵权,回京就再也不用回边关了,甚至回京之后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2.只要顾家顾逢恩还在,皇上就不会打消废太子的念头,但一旦兵权被释,太子被废,就基本没有再起复的可能了。
所以说这个时候是太子党唯一的、最后的、而且胜算很大的机会。
3.顾思林的死表面上是赵王的人扮流寇杀的,但是逢恩说顾思林身边的天长卫(皇上亲卫)皆毫发无损,也就是那些流寇实际上根本不致死,是天长卫刻意不救顾思林(或者甚至顺势杀了顾思林)。
是皇上和赵王一起害死顾思林的,所以顾逢恩才会说皇上不配顾家为他效忠,顾家和皇上有着血海深仇,萧定权虽然留着顾家一半的血,被顾家人宠爱着长大,被皇上pua,但他到底是萧家人,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
4.顾逢恩知不知道太子不会和他共事?
他是知道的,正常情况下太子不会和他共事,不然的话他早就和太子沟通密谋了。
但是现在有一个唯一的、最后的、胜算很大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选择孤注一掷豪赌一把,他先斩后奏斩断后路,他赌的是太子在乎顾家满门的名声和性命,他赌的是太子有信心当一个比他爹更好的明君,可惜他赌输了,就是这样。
事实上顾逢恩和太子的选择对错只取决于萧睿鉴和萧定权谁才是更好更适合的皇上,原著里那个“无将无相,无妻无子,千秋万代,独上天宫”的皇上显然更像是个昏君,所以原著我支持顾逢恩,剧里我觉得萧睿鉴比萧定权强,所以剧里我支持太子。
【凭心而论,优缺点明显】别云间的服化道和台词都是用心准备的,在男女主的言情戏份里,镜头分镜的方式有一点点像韩剧的风格,不是磨磨唧唧的滤镜风,是含蓄唯美带有独特的东方韵味的风格。
举个例子,韩剧《阳光先生》里男女主第一次正式见面,互相遮住对方的下半张脸,四目相对,认出了对方。
《别云间》里男女主相认,男主用纱遮住女主的脸,终于确认这是他朝思暮想等来的人,和《阳光先生》里相认的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男女主在屏风两侧的初见和定情,这两组片段也非常唯美,是现今古装剧里很少能出现的拍摄手法。
这里说和韩剧风格相似,是因为韩剧也很擅长拍这种光影风格,不是说模仿了韩剧,我是很喜欢这种风格的,放在别云间里恰如其分,可以说男女主的戏份为这部致郁的剧增添了为数不多的柔和浪漫的色彩。
不过这部剧的打光有点问题,可以清晰的看到脸上的粉,不是说非要磨皮到脸上完美无瑕,只是能看到皮肤肌理和看到满脸的粉底,这种镜头质感还是有区别的,不知道是打光的问题还是化妆的问题。
演技方面,女主本身人设上不太讨喜,起到的作用不大,演技平平淡淡,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长相上比较小家碧玉,太瘦了,有点撑不起场面。
因为女主算是男主唯一一个陪他到最后的精神支撑了,所以是不是应该更温柔更坚韧,心疼男主但是认同他的做法从而没有阻止他,女主并没有给我这种坚定的感觉,可能是人设和情节设定上的问题。
男主演技还好,台词也还可以的,但是他的声音特质太明显,以至于台词听起来还是有种我在听演员本人说话的感觉,不过已经算是好的了。
男主每集哭这个设定,让男主有很多情绪比较激烈的戏份,镜头处理的不太好,很多时候直接怼脸,脸上的粉真是太高清了...实在是狰狞多过悲痛。
再者,男主的选角不太合适,这是一个21岁就自杀的小太子,男主演员再怎么也很难展示出少年感,虽然演技可以弥补,但是弥补有限。
如果真要演少年,还是得消瘦一些才比较合适,目前看来还是有些缺憾的。
不过男主的代入感是有的,就算是年龄不合适,看久了也能够接受。
配角都很好,有很多老戏骨,让朝堂戏和权谋戏也不显得无聊,年轻的角色也很出彩,顾逢恩,许昌平还有张小舅子都很好。
只是男女主...可能是目前国产剧的现状,无论剧组再怎么专业,男主女的演员也是资本敲定的,没法按角色特性选。
不过再说一句,虽然我觉得男主年龄不合适,但是男主这个角色确实太难了,演员还是比较好的完成了这个角色,没有说演技不好的意思。
女主无功无过,至少没有让观众很出戏,没有破坏剧本身的调性,就算不是最佳选角,也不是败笔。
剧情方面bug不少,拖沓不少,也有生拉硬拽的桥段,但是瑕不掩瑜,男主的人设立起来了,配角也很不错,是合格的群像剧。
更加难得的是,这部剧除了常见的爱情描写,把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友情,知己都描写的很到位,让人物关系立体完整,很多细节值得反复琢磨。
前后呼应很多,比如男女主初遇和定情的屏风场景,比如前期男主对父爱还心存幻想隔着门对父亲说了很多真心话,但是父亲直接走了并没有听到,和结局父亲在门外终于相信了太子的善良说了很多暖心的话,但是太子已经自杀身亡一句都没有听见。
如果没有之前的场景,这个结局可能还不会很催泪,但是有了太子执拗又笨拙的示好在前,更显得这个温情的父爱姗姗来迟。
为什么不早说呢,一切悲剧的根源就是于父亲的猜疑和太子的原罪,迟来的舐犊情深,再也捂不热已经冷了的心脏。
再比如太子假传圣旨也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禁闭的宫门成为一个永恒的伤疤,但是在大王和皇后分离的时候,太子却为这对母子的最后一面放行,说他太心软了也好,太善良了也好,将心比心,不愿意别人也承受和他一样的永恒的伤痛。
还是让太子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完整了。
还有一个很小的点,结局陛下在抱男主孩子的时候,小孩玩他的官帽他也没有在意,随他去了。
这个细节和男主和女主讲小时候舅舅会骑了半宿的马来抱抱他,陪他玩,他也会玩舅舅的官帽,不过这一段是台词里说明的,没有拍出来,我也不确定是不是剧组想做个前后呼应,这个细节很触动我,陛下对小孩子是宠的,舅舅对太子更是。
剧组把前后呼应做的很到位,不会觉得是前后重复,而是更好的诠释了人物的心态变化,性格特点,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相比较而言,男主爹的视角我认为可以再多一些,因为这部和《东宫》在视角方面是有些相似的,剧的成功是把主角视角调成了上帝视角,《别云间》的上帝视角不够明显,对男主爹的描述少了些,使得这个角色的行为有些喜怒无常,不可理解,如果能稍稍解释一些,男主爹这个角色的丰满度会增加不少。
再说台词和剧情方面,《别云间》的编剧肯定是下了功夫的,甚至有些晦涩难懂,导致我不得不拉进度条反复理解台词,这不是剧的问题,是我的文化水平问题哈哈。
不过正是因为这些难懂的台词,使得观众看不懂就懒得看了,实力劝退。
曲高和寡,不是说别云间拍的有多阳春白雪,只是现今的观众生活太累了,看个剧还要动脑子的事就不太愿意做了,和看书一个道理。
不过还是要感谢剧组,即便看的人可能少了,还是愿意磨台词磨剧本,拍出这种不是肥皂剧不是糖水片的高质量高标准的作品。
我认为别云间虽然是有男主女的,但本质上是权谋剧,成长剧,不是仅仅言情剧这么简单。
希望有兴趣耐得住性子的观众,一定要努力尝试一下,这个评分,是值得观看的意思。
【和琅琊榜祁王的契合程度】我很赞同热评里说结局是东方版“弑父”情节。
东方传统教育,不孝为大,以至于东方观众很难接受“弑父”的情节,所以亚洲拍这种类型的情节,会选择和父亲共沉沦,或者自杀让父亲的目的无法达成来展现反叛的效果。
太子自杀有到达这个层面上的传达。
太子的道没有错,他可能懦弱,可能优柔寡断,但他有原则底线,重道轻术,是把万民放在心上的明君,是没有力量也努力保护身边每一个人的至情至性的人。
这样的人不想用残暴不仁的方式夺取权力,所以对于手足相残,君父的猜疑苦苦相逼,他被迫一直处于防守的态势,是的,他不够杀伐果决,但绝不是懦弱无能的人。
和顾逢恩在城墙上的对话也能反应出他不反的原因,他怕对手段算计习以为常,成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也怕顾家多走一步真的成为拥兵自重,功高盖主的叛军。
他身边的人也没有错,老师,舅舅,逢恩,昌平还有陆英,哪有权力的争斗中没有流血牺牲,没有尔虞我诈。
到底是得天下者得民心,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完别云间,我仔细的想了想,作为平民,我们并没有机会得知上位者的品德如何,在权力争斗中,平民只能得知结果,能不能得民心,不知道,但是得了天下才有机会得民心。
而民心所向,真的能换来天下吗?
怕是在民心知晓这么个心怀万民的人之前就已经被心狠手辣的其他竞争者除之而后快了吧。
所以,萧定权的道注定无法为他赢得天下,悲剧是唯一的结局。
论萧定权和琅琊榜里祁王的适配程度,正直善良,不愿意玩弄权术,直言纳谏,不结党营私,被纯臣拥护,被万民敬仰,还有赤焰军死心塌地保驾护航,像不像?
连配置都很像。
结果是什么,祁王直言纳谏被认为是功高盖主,纯臣拥护被认为是结党营私,赤焰军被当做叛军剿灭,一杯毒酒换来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萧定权一定有很多话想跟祁王讲,我和你,该怎么办。
他甚至还不如祁王坦荡,他从未得到过君父的认可,甚至出生就是被舅舅和顾家军架上太子的位置,出生就是原罪。
为了万民而成为一个明君是他终于为自己找到的理由,如果不是一开始被按在太子的位置上,他会不会去争夺这个位置都是个未知数。
他继承了君父的多疑,父亲兄弟的背叛猜疑,让他一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努力保护每一个人,虽然力不从心,满身狼藉,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每一个人,真心换真心,前赴后继的亲人朋友愿意为他付出生命,他不愿伤及无辜,但是没有权利,伯仁因你而死,他发现他从来没能强留住哪个人。
萧定权是个现实版的祁王,祁王可以坦荡赴死,萧定权只能看着亲人朋友相继离世,郁郁寡欢,自杀收场。
如果拍琅琊榜前传,不就是这么个故事吗?
想看祁王是怎么样的风采?
如果不解决这个生性多疑,区别对待的君父,祁王也只能得到一杯毒酒,同样是悲剧,到祁王就惋惜,到萧定权就“太子赶紧自杀吧。
” 是如今的观众也双标了,还是没能剥开重重的迷雾,看到萧定权和祁王的相似性?
琅琊榜更像一个理想化的朝代,纯臣当道,太平盛世,别云间是刻意打破这种理想化。
所以一个看起来很爽,一个看起来很闷。
如果赤焰军留下了小股实力,会不会逼祁王反?
如果交出兵权,拥兵自重的林家会不会被永除后患?
满门忠烈,仍然被猜疑被削弱,为这样的君主流血牺牲,再热的血也有冷下来的一天,顾思林和顾逢恩父子的做法真的那么难以理解?
如果有幸存活下来,了解真相,林家真的绝对不会反吗?
因为琅琊榜的基调是绝对正义,不容有任何污点,所以我相信琅琊榜是不会写赤焰军或者长林军反的,但是现实里,不好说,李世民算是明君了,如果他一直忍让也只有死路一条,那么这种反叛后事如何评说呢,也不好说。
太子的道是什么,其实他只是按卢尚书的话做而已,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心系万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能够用梅长苏的方法,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何尝不想,可是他做不到。
这是现实与理想的鸿沟。
有琅琊榜的珠玉在前,显得别云间更加的憋屈,但是这何尝不是另一个视角,太子殿下悲剧的一生,更加证明了理想主义是多么难能可贵,殉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萧定权这个角色的成功性在于他真实可信,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是祁王的另一面,即便是悲惨的一生,也不应该全盘否定他的理想,信念,善良,正直,还有坚持,直到死也没有改变的道。
我理解为什么叫嚣“太子赶紧自杀吧” “太子不如死了算了”。
但是我很喜欢萧定权这个角色,也感谢剧组这么用心的作品,可能不会再完整的看了(太憋屈了哈哈哈哈)但是一定会好好回顾细节的,欢迎补充和评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果和你不同,就是你对。
低分给的是出版方。真不懂为什么要和正剧分两次收钱,还隔了一年才播,导致故事真的很乱,前期都处于懵逼状态。但这故事真的太好看了。我不懂为什么大家都在骂太子懦弱,一个在万千磨难中,宁可舍身也要取义的人不才是真正的勇者吗?身边的人被害死是因为垃圾皇帝,而不应该去怪太子为什么不同流合污。他真的对得起老师那么多年的栽培,活成了真正的圣人,君主应该是心怀天下,无辜和有辜的人都能活下去。后面几集真的暴哭。渣爹太狠了,最后儿子都不想睬他也是有道理的。我愿意相信舅舅不是渣爹杀的,这样才更有讽刺意味吧。男女主的爱情线还是有点弱,更像是灵魂伴侣。最后殉情可以理解,但哭点有一丢丢一般了。逢恩的自裁是真的好哭,目光中那些光一点一点消散,顾家也是真的惨。
没有感动到剧本2分(完美6优4良2差0)画质1分(优2良1差0)演技2分(优2良1差0)2星半
望,可望之事;待,可待之人
看不下一去 一集弃
我总算明白为什么太子身边的亲近之人都死了 全凭他的软弱 苍茫大地 一个人 哪怕是一个君主 也只是一粒尘埃 怎么做 都无法万全 优柔寡断 常常只会害了更多人
男主哭得我烦死了,剧情还是那么狗血
这一整个剧透露的价值观,畸形的亲子亲族关系、畸形的所谓所谓手足情爱情观都令人不适。
我不理解,鹤唳华亭那么好的剧,为什么剪辑的乱七八糟,现在又把剪辑掉的重新弄个名字放出来图啥呢?就算广电不允许,你可以分上下部播,现在看鹤唳华亭的看不懂,看别云间的也莫名其妙?有意思吗?就跟萧定权他的道,图民生,图百姓安康,所有人都在为他图谋,甚至牺牲性命,他在图君王的爱?
文昔最后见他那一眼,默许他留下金簪,知道与他最后一见。无悲无喜,因为她知是成全。于他,不死才是最大的折磨。她说她今后会告诉孩子,他的父亲是清洁的人。天下哀痛,唯独她坦然。约好来世相见,这便足够,不用更多。有时人眼观世太过浅薄,有人知你懂你,让你可以安心一死,多么难能可贵。
太子从第一集哭到七十二集角色把自己感动够呛我反正是不敢动
鹤唳华亭剪掉的部分凑了个番外。被科普原著类型叫“SP训诫文”,被网文标签化后的性癖震撼到,我说怎么虐得憋屈、男女视角错位。因为若把主视角放在太子身上,就好理解那种君臣父子主仆、上下规则制度式的SM——你们的脑洞可真花啊。看《鹤》时就很别扭,历史幽微处的纠结、礼教压迫下的诛心、视觉古典美,确实能击中潜意识里的文化审美需求。然而,格调想要做高去写人性,结果谋略缩回强行虐女,家国变成血缘怨怼,病态偏执拧巴猜忌血亲阋墙,只显得情节浅薄刻意;窝在“宫”里机关算尽,毫无底层民生视角,却动辄口称黎明百姓;用太子身份、其实调子还是清高文臣的所谓殉道美学(嗯文人就好这一口)。搞不懂,纯做虐爱古偶不香吗?解放了的人,为何却钟情于“文人风骨”“礼教之殇”?要我说,革命可真是太好了,一把火烧了三纲五常的世界不好吗?
太子的懦弱害死了所有人,太子就是个大傻子,要这种太子有啥用,不如早点废了,害人害己。
2019年鹤唳华亭已经太悲凉了60集,2020年还要别云间继续悲凉12集,真是不搞死不罢休
懦弱男主
第一集都是前情回顾,搞得我为了弄清楚去看了《鹤唳华亭》,结果《鹤唳华亭》是部烂片,这个能用一集去回顾也是水出了天际
风格凄美,视觉效果不错。然而格局狭小。全剧给人一种病态的偏执的感觉,对病态心理与人性阴暗的展示太用劲而显刻意,失之自然。为虐而虐,有点儿煽情,反失其真。剧情老套,中国式的权兽窝里斗文化了无新意。皇帝父亲重术轻道,忙着平衡和猜忌,防儿如防贼,积弊成痈,终于把儿子们都给玩儿坏了;兄弟们忙着夺位,前赴后继,煮豆燃箕,引火自焚;受到良好教育的清明太子身在局中,几无暇自保,一天到晚把心力时间全都用在应付父兄的阴谋之中。父子几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机关算尽。这样的故事,差不多只在皇家家事里兜圈圈,在人心阴暗处打转转,编者深陷其中,无力自拔,就算披上美学的外套,敲着唯美纯情的边鼓,也无法提升整体格局。当然,番外篇节奏很快很流畅,比原剧看起来利落多了。
"爱过吗?爱过的。什么时候结束的?他们拒绝我的那刻起,便结束了"萧定楷,五大王,赵王,萧庶人。这个人物,一副纯良无害的面具,满怀阴狭诡秘的心思。是天性人格有缺还是可怕的原生环境塑造,谁说得清,连编剧也说不清。设身处地地想,他属意的一切人与事,都不在意他,于他有过回应。一个孩子,世间最痛不过"从未得到"四字,他浸泡在其中足足体会了二十年之久。因此后来的一切,小公主,太子妃,母亲,顾才人,是罪大恶极,也是理所当然。没有被爱过,自然也不会爱人。但愿,来生得罗浮相伴青苔随影,来生能精心艺术不染阴谋,来生揽书画情致洒逸山水间,来生夺目之耀不为旁人掩盖,来生得遇俗世红尘中再平凡不过的——亲人之亲、爱人之爱。
没看懂太子为什么要死
太虐了
阿昔最后也死了吧,在她回去复命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她懂他,所以也会懂他的绝望。他们的善良,他们的道,他们人性的光辉。终究敌不过阴暗狠心的兄母,只会逼他适应阴暗的父亲,逼迫他为自己争取的舅舅和表弟。然而在朝堂中的责任感,只能使一代代的君王变得阴暗,有光明也得藏起来,他只是还没学会,没学会对待心狠的敌人,自己需要更狠,他没学会变坏,所以被坏人所害。能怪他吗?只怪生在君王家。对待纯粹的美好,都怪不起来吧。在朝堂上,也不应该存在纯粹的真善美。因为在为民的同时,博弈的筹码,也是民。所以他消失,他们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