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狗的窝

Die Höhle des gelben Hundes,蒙古的小黄狗,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

主演:Babbayar Batchuluun,Nansal Batchuluun,Nansalmaa Batchuluun,Buyandulam Daramdadi,Batchuluun Urjindorj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蒙古语言:蒙古语年份:2005

《小黄狗的窝》剧照

《小黄狗的窝》剧情介绍

小黄狗的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蒙古小女孩娜莎(Nansal Batchuluun 饰)在石洞里捡到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白狗,她将这个小家伙带回了蒙古包。但是父亲(Batchuluun Urjindorj 饰)却认为小狗曾和野狼生活在一起,必然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娜莎不顾家人的反对,将小白狗偷偷藏起来。直到某一天,小白狗改变了家人们的看法…… 本片荣获2005年布拉索夫国际电影节大奖、2006年德国电影节最佳青少年影片金奖、2005年汉普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海星奖、2005年慕尼黑电影节观众奖和导演奖、2005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开心超人茜茜公主第四季武松血战狮子楼秦岭诡事之守护者木乃伊归来我的魔界女友千分之一一个小忙最后一件外套分时度假DARLINGintheFRANXX室井慎次继续生活之人横沟正史短篇集金田一耕助登场怪奇笔记泡妞大行动杀死比尔:整个血腥事件了解的不多也无妨,是一家人留鸟天空飞哥大英雄鬼使神差2夏洛特王后:布里奇顿前传美好正逢时决杀爱,不爱动物管理局爱在迪拜美丽的秘密北漂明星梦之血泪史爱‧作战回来的路

《小黄狗的窝》长篇影评

 1 )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自己的焦虑。

在《小黄狗的窝》这部电影里,我发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我的焦虑。

电影开始,娜莎的妈妈用干牛粪当燃料煮牛奶,我在想她那碰过干牛粪的手到底洗没洗就开始煮牛奶;娜莎不懂事的弟弟妹妹拿起陶瓷佛像把玩,我恨不得冲进去一把夺下,要是一不小心砸碎了应该会被妈妈骂吧;娜莎一个人去放牧,我根本顾不上看草原那辽阔壮观的美景,我提心吊胆害怕狼群跑来袭击她;娜莎迷路了被好心的老婆婆收留,我又在焦虑这为素未谋面的老婆婆到底安的什么心……总之,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度姿势僵硬,十分焦虑。

好不容易电影结束,88分钟的电影却觉得史无前例地漫长,我就像终于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如释重负,还好还好,我假想的什么意外都没发生。

按照习惯,看完电影要去刷影评,别人的评价是这样的:温情但不做作;质朴醇厚;哲理;流浪…….反观自己的观影体验真是大相径庭。

我尊重和我不同的人,也无惧成为不同别人的人。

可是在这差异里我警觉到今天的电影我只看到了自己的焦虑,被焦虑绑架的人是看不到美的。

回过头再来看电影,把多余的焦虑抛开,电影说简单也简单,讲的就是小女孩娜莎想要收养流浪狗被爸爸拒绝,十分不舍只好放弃。

好在最后机缘巧合,小狗救了娜莎的弟弟,爸爸同意留下小狗,大家开开心心踏上了转场的道路。

剧情平实却有深意,透过电影有人看到了游牧民族在天性和时代之间的选择或者娜莎母亲告诉她的“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什么都要”我不能随意下定论只能说这是一种类似中国“舍得”的智慧吧,或者老婆婆说的“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于我而言,这是一部温柔的电影,是一部五月的电影,是化解焦虑的电影。

 2 ) 农业文明的理想

充足的草地,用来养足够的牲口,从而过上满足而平静的生活。

由于有充足的草地,于是人们可以不必为了资源而你争我夺。

人性的弱点 - 欺诈、谎言、无端的敌视、自私自利的争夺 - 全部消失了。

人性的优点 - 友善、互助、对同类无缘无故的爱、毫无怀疑的完全信任 - 都发扬光大了。

人性真是奇妙啊,为了获得自己最珍惜的,不惜去做自己最厌恶的。

蒙古人为了他们平静的生态和纯朴的理想,不惜去杀戮和征服,并在其中最终失去原来的生活方式,不知是进化还是退化,而成领主和无所事事的贵族。

这也就是农业文明的最大的悖论:它极端依靠合适的气候,充足的土地,和和平的环境。

而气候总是在变化,有了天灾,于是人祸就来了。

每当Eurasian Stepp的气候变得恶劣,蒙古人和其他的草原海洋上的渔夫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他们的高原之家,向南,向西,寻找他们新的游牧的草地,于是,和当地的居民一定会产生冲突,冲突升级,变成战争,而最终的胜利者,往往是蒙古和其他民族的骑兵们。

但他们又真的胜利了吗?

为了占领新的土地和新的民族,他们不得不使自己去做最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往往是在他们失败之后,草原的气候又会变好,那么回去。

土地是一定的,所以当人口增加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充足的土地也是保证不了的。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歉收、天灾、洪水而引起的饥荒的负荷能力的下降,特别是如果低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就会有暴乱。

中国在地理上的隔绝,特别是可耕地的隔绝,使得这种暴乱往往演变为内乱,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马,所以不能像蒙古人那样组织起来向外扩张。

写到这,突然想到,也许蒙古人本身也不是那么的和平,也许无数次的内部战乱使他们意识到,与其为了草地拼的你死我活,还不如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去当征服者来的划算。

但是,他们这么做的前提,必然是气候,人口,或和平的失常。

和平的失常,实际上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农业文明的存在,需要土地,但对土地的保护(军队)则需要税收,而农业文明的特点恰恰是只为了生存需要生产,不是为了利润生产(为了利润生产的农业是商业体系下分枝,不成为农业文明)。

这使得任何军事上的动作,都会使农业文明感到不堪重负。

而没有军事的保护,又怎么能有和平呢?

美国的Jefferson总统,曾经幻想,要让美洲大陆变成freeholders的天堂。

每个人分一片农场,打倒万恶的商业势力,让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也许也只有在大洋隔绝的美洲才可以被幻想吧。

但是,美国的农业一开始就是为了利润,种植园主们和工厂主们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除去他们的利益的冲突。

但现在的蒙古却是左右逢源了。

北有俄罗斯,南有中国,再加上全球变暖,国际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是很适合发展农业的。

它做为缓冲带,军队是越少越好,冬天的气候变暖,也给放牧造成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蒙古也在不可避免的变为现代国家。

商业的力量是不处不在的,他们的放牧,也变为了为了利润而运行的产业。

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女,进入城市,融入新的世界。

他们的生活,也像被考古纪录片一样的记载,珍惜,怀念,被人们变为一个传奇,一种用来缅怀的理想化的却并不存在美好的昨日。

 3 ) 清新隽永的小片

导演拍纪录片出身,《哭泣的骆驼》风靡一时。

据我观察,可能启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大量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示,让俺们这些远离大草原的人明白了牧民生活的辛苦和幸福。

一个非常简单的小片子,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在极美的草原风物映衬下,显得非常动人。

 4 ) 窝阔台的歌

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躺的一张床边有个柱子,柱子上贴着张电影的海报,电影名《窝阔台唱歌》。

这是一个启示。

也许若干年后真有这么一部电影问世,将会是我拍的。

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第二个儿子,蒙古国第二任大汗。

蒙古,与我有不解之缘。

我确实某一次长途开车,狂听蒙古、图瓦的原生音乐,入了迷,产生了拍一部蒙古题材电影的想法。

电影里主角们都是蒙古人,完全讲蒙古语。

我要用我这汉人之手,拍出最纯正的蒙古味道。

当时产生这想法时还意淫着,这个电影,得去欧洲的电影节上拿个奖。

具体的就不说了。

是我个人的创作秘密。

梦醒之后,花了点时间研究已有的蒙古题材影像作品。

找出几部口碑还不错的来。

蒙古国女导演比亚姆巴苏伦·达娃《小黄狗的窝》就是其中一部。

还有其他几部,也在寻找资源,慢慢下载,慢慢看。

这个片子90分钟影像,真是平淡如水。

就是一家依旧住在蒙古包里的六口人的日常生活流水帐。

三个几岁的孩童,一个老奶奶,一对年轻夫妻。

和一条从附近山洞捡来的小狗。

全片几无矛盾冲突。

唯一矛盾点是父亲对女儿捡来的小狗的不喜欢与排斥。

片尾,小狗正如所料地救了其中一个孩子,父亲也正如所料地接受了这条狗在这个家庭中的存在。

真是俗套得可以。

但这个片的价值,就在于用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展示了21世纪背景下,即将消逝的游牧生存方式。

我知道,如今在我国的内蒙古,牧民早已住进了楼房,不以蒙古包为生活场所。

对蒙古国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应该相差不会太大。

这种延续了上千年的古朴生活方式,已被现代工业文明侵蚀殆尽。

所以此片的任务是,以一家人在蒙古包里的居住、生活以及最后的迁移,来作一首游牧文明的挽歌。

我躺在床上,有时专注,有时随意,有时分心,让这90分钟在我面前流淌而过。

对于热爱自然,热爱纯朴简单的生活方式的观众,这个片还是值得一看的。

也许是都市病和失眠症的一剂小小药方。

 5 ) 极力推荐

一直偏好这类电影,介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质朴的描述生活.这部电影是我在同类片子中看到的最好的一个.并且始终贯穿着生存的智慧.关于剧情,豆瓣的评论已经很多了.再补充一下,这部电影之所以那么有质感,很大程度上是出色音效的功劳.还有几段音乐也好,最后那段呼麦和马头琴一齐响起的时候,我无可救药的被触动了.

 6 ) 平淡而有深意的蒙古草原记录片

与其说这是一部讲狗的故事片,不如说是讲述蒙古家庭的记录片,本来以为一讲到蒙古,就会想到草原,一提到羊群,就会想到狼群,但是,这部片中,几乎没有讲到狼群,原本想象中的这条狗,会是很英雄的概念,但是体现出来的却是很简单的一次把秃鹰赶走而已。

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根本谈不上英雄,也根本没有那么伟大的事迹。

整部片,就是娜纱回到草原开始,以搬家为结束。

其实,牧民也向往城市的生活,但是严酷的现实让他们只能继续在草原上奔波,因为“在百货大楼工作的工资还不能养活全家”。

这部片获得了去年的“2005年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蒙古草原的风景和近乎平淡的生活,应该给获奖加了不少分,平淡并不代表无奇,这部片比起昨晚半夜看的《梦想照进现实》相比,都是很少的人物角色,但是在细节的拿捏上,德国导演显然要比老徐到位得多了,《梦》几乎是在耍嘴皮子,而这部片话很少,但是人物刻画得很真。

你能咬到掌心吗?

我当时没听出母亲究竟想说什么,而在让小孩试了几次之后,说了一句挺有道理的话“近在眼前的东西你都不能得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那么如意的”,而在那老奶奶跟娜纱讲故事的时候,也有一个看似很平淡但是很有深意的故事,米粒能站在针尖上吗?

娜纱试了几次然后说“这不可能”,老奶奶笑了:“下辈子做人的机会,跟米粒站在针尖上的概率差不多,太难了,所以人的生命才会那么宝贵。

”似乎我对蒙古题材、草原题材、西藏题材的作品特别感兴趣,《狼图腾》、《藏獒》等都看的很入迷,这部片也不例外,IMDB的评分7.7分也基本能够反映我的评分了。

 7 ) 流浪是一种基因——评《小黄狗的窝》

这是一部你会被娓娓道来的故事,绝美绽放的画面还有悠扬的音乐迷住的电影。

电影本身故事没有什么特别眩目的桥段,质朴的和一块白布一样。

但是想来,越是这样纯净的东西才越是可以直接穿透繁琐的花边,触摸到你的心底。

所以,电影的美丽画面在我眼眶闪过的时候,我只有痴呆的在胶片的粗砾摩擦间长吁短叹。

电影说的是,蒙古小女孩娜莎捡到了一只小狗,但是爸爸妈妈担心这只狗来历不明,怕受到狼群攻击,所以,不同意养狗。

最后,小狗在关键时刻防止了娜莎的小弟弟被秃鹫攻击,小狗又回到了娜莎的家。

这部电影是是曾经荣获奥斯卡提名的 《骆驼骆驼不要哭》蒙古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的最新力作,同时也是她的第一部剧情电影。

这部由德国、外蒙古两国联合作的影片,摘下坎城影展的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

电影翻译过来,里面的狗的名字居然叫点点,汗~~~~~又正好某人很洋洋得意的和我发短信说他家楼上的狗名字也叫点点。。。。。。。

再汗个~~~~~~还是我的老习惯,选择几个关键词,厚着脸皮来说说这部电影。

关于电影名和寓言式对话。。。。。。。

这部电影的英文版的题目是——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

首先要说的是,如果你看过了这部电影,你或许会把题目中的小黄狗和电影中的小狗对应,但是,我要告诉你,其实电影中的狗是白色的。

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娜莎的爸爸埋葬了一只狗,把狗尾巴编成辫子,告诉女儿,这样的话狗会在下辈子编成编着辫子的蒙古人。

倘若不看完电影,至少你在没有看完大半以前,都会不太明白这个寓言。

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出现了三处寓言式的对话。

片首的父亲和女儿的对话是第一处,其实在这里的理解应该是。

蒙古人何尝不是那些编着辫子的狗转世来的呢?

递延这蒙古人的流浪血统,从一个地方开始,到另一个地方结束。

所以,这里与其说是一部讲述动物和人的亲情电影,还不如你睁大眼睛看好,这是一部讲述蒙古人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电影。

蒙古人出生,死亡,延续着祖上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保持着一种平衡。

而所谓小黄狗的窝其实就是指蒙古人传统的生存方式。

另外,这个片首的寓言的图面美丽的让人心慌,一望无际的草原黄昏,扎着小辫子的女儿和沉稳的父亲,美丽的好像一首诗。

第二处寓言式的对话,是娜莎想要留住点点,和妈妈求情,妈妈说,你可以咬到自己的手掌心么?

不可以,所以,不能什么东西在你眼前的时候,你都要。

我一向觉得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颠沛流离的民族,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哲理多少要迷人很多。

这个哲理从非演员的妈妈的嘴中以这样的方式说出来,你会很震撼,然后被打动。

娜莎知道,在自己以后长大的路上,自己会喜欢很多东西,可是却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

你必须有所取舍。

据说蒙古人的游牧方式也是这样。

在一个地方放牧也要有所取舍,你不能什么都要,这个就是蒙古人马背上的质朴的睿智。

其实,在这里还反映了娜莎一家人面对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的时候的态度,当流浪放牧已经变成一种非必要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要选择住进楼房,就好像开始的时候娜莎童言无忌的说:如果我们住在城市,要住在最顶端,才有阳光,住在下面,就很阴暗。

是不是娜莎的爸爸要选择进城当售货员,过一种和流浪完全绝缘的生活?

——一样的,你不能什么都要,你也不能什么都选择,你必须舍弃。

第三处寓言出现在娜莎迷路的晚上,娜莎住在一个蒙古老人的蒙古包里,老人给她讲了一个关于小黄狗的故事。

娜莎认真的问自己下辈子是不是还可以做人。

老人瘪着没有牙齿的嘴,笑着给她一根针和一把米,告诉她:当你可以让米粒立在针尖上的时候,你就可以在下辈子做人了。

娜莎自然没有成功。

老人进而说——下辈子做人多么难,所以人生多宝贵呢。

这个寓言和第一个其实是对应的,或许每一个蒙古人的灵魂里都加载着一只编着辫子的黄狗在上一辈子的灵魂。

人的一生多么珍贵。

这样传统而优美的寓言教育方式,在蒙古包温暖的灯火下,照着的一面是蒙古老人纵横沟壑的苍老的脸,一面是娜莎童稚天真的脸颊。

这样的场面动人而有标志意味。

三处寓言式的对话贯穿了电影。

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透视出,你认为原本离你要愿的蒙古人的生活。

关于写在蒙古人血液中的的流浪基因。。。。。。。

我从来以为蒙古人的流浪是写在基因中的,随着血液的延续一代一代的递延下去,生生不息。

所以,流浪成为蒙古人生活的一个关键词。

父亲在去城里卖羊皮之前就和母亲说,等他回来就准备迁移。

于是,在父亲回来以后,电影不厌其烦的用镜头肢解了娜莎一家迁移的过程。

这段几乎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

一个蒙古包,人们在里面安睡,吃饭,工作。

只要需要,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把蒙古包搬走,利索而不留一点痕迹。

于是在5分钟的镜头语言下,娜莎一家人原本住的全部家当都被放在牛车上了。

其实我在想,一个民族需要怎样的流浪和漂泊的锤炼才可以这么熟练的面对永远无法预知的前路,而且神情自若。

像我等已经习惯于安定,习惯于知道明天要做什么,什么发生的人们,想来已经比娜莎一家少了很多抵御不可知明天的本领。

这也是这些人儿可以乐观并豁达的原因。

关于矛盾,流浪还是安定,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任何一部电影,或者书,或者简单一些,任何一个故事的发展都是由矛盾产生的。

因为有矛盾,所以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电影的铺展中,两对矛盾展现在我们眼前。

娜莎想要养点点,但是爸爸妈妈不同意。

这个是故事发展的明主线。

第二对矛盾是娜莎一家的前途——选择流浪还是选择安定?

这个则是故事的真正主线。

第一对矛盾在最后的时候得到了解决,娜莎得到了心爱的点点。

第二对矛盾则根本没有解决,而是把问题留给我们,当娜莎一家的马车在草原上渐行渐远,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他们会做怎样的选择?

他们写在血液中的流浪基因会被外面的高楼大厦的安定方式所替代么?

没有答案,开放式的问题,于是放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

————选择流浪还是安定,这,是一个问题。

娜莎一家的原本生活方式已经被一些外来的方式所改变着,其实我觉得,如果导演在这里是带有批判色彩或者是带有倾向的来描述这种变化,这部电影都会显得很逊色。

导演没有带有色彩的描绘这种变化,而是用中性的电影语言叙述这种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和渗透。

导演用几个场景来体现这样的冲突和渗透。

在父亲去卖了羊皮回来,给母亲带了一把新的塑料勺子,还有一支手电筒。

母亲很高兴,而这只不幸的勺子在接下来就很有象征意味的被烧坏了,所以,或许外面的摩登产物并不是都适应草原的流浪背景的,会水土不服的。

同时,父亲为了安抚娜莎,给她买了一只会跑会叫的粉红色玩具狗。

这只粉红色的玩具狗在暗色的蒙古包中一出现,就显得格外的扎眼。

不但是扎眼,而是荒诞。

玩具狗的叫声引来了门外的点点,一只真狗,一只假狗这么突兀的对峙,其实这样尴尬和荒诞的对峙,何尝不是传统的蒙古人的流浪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安定的生活方式的对峙的比拟?

寥寥几个镜头,胶片下的语言就这么不动声色的传递着这样的理念。

然后,母亲拿起包着手电筒的报纸看着,问起父亲关于城里大选的事情。

其实,为什么说导演在电影的倾向上基本是中性的,也就体现在这里。

流浪是一种生活态度,可是流浪确是处在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相矛盾的位置上的。

你完全可以小国寡民的生活,可是一个民族却不能选择小国寡民的生存。

当大选这样的政治事件渗透进牧民的生活中,安定的生活其实已经变成一种必然。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的好东西,父亲的摩托车,母亲的缝纫机,还有娜莎得以到城里去上学,受完备的现代化教育。

这些是传统的生活模式所不能给的。

其实娜莎家这样的牧民也不是抗拒城市里的生活,娜莎的弟弟很可爱的说:姐姐说,在楼房里住,就不用到外面嘘嘘。

而父亲也有到百货大楼当售货员的想法,可是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先辈的礼物,有些时候也是一种负担——因为做售货员的工资没有办法养活全家。

在电影最后,娜莎一家的马车还有羊群和一辆宣传大选的车互相交错走过,宣传车上的大喇叭不停叫着:请大家认真参与选举!

请大家认真参与选举!

可是,娜莎一家没有停留,只是和宣传车交错而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娜莎一家将偏离城外的生活方式,当安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时候,原有的流浪方式或许只可以作为一种长辈赠与晚辈的血液中的礼物。

记住流浪,但是不要抗拒安定!

关于温暖的家庭感情。。。。。。

看完电影我会很感动于娜莎一家人的生活。

当扎着小辫子的娜莎回到家的时候,爸爸为她换衣服,小娜莎天真的和爸爸说起自己得了一颗小红星。

还有爸爸在找到了儿子以后抱着亲了又亲的模样。

记住,你不用在这里举例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样的东西或者好莱坞的造梦工厂烧钱机器雕刻出来的演技派明星来。

他们是真实的一家人,或许在拍电影以前还在烧干牛粪,还在晒酸奶糕。

所谓的演技根本就是狗屁的东西。

在这里,你从镜头上看到的是一些真实的生涩的流露。

爸爸和妈妈亲在娜莎脸颊下的声音,响亮而温暖,我觉得这个音效做的很有意思,自己在手背上亲了下试试看,不知道是不是没有感情,听起来没有意思多了。

另外要说的,在电影结尾的时候,一家人均有出镜。

都是一些比较温情,但是精巧动人的小片段,张望镜头的弟弟,对着镜子做鬼脸的妹妹,还有唱歌的妈妈,以及羞涩的捂着嘴笑的爸爸,还有抱着点点的娜莎。

我的嘴角一直向上扬着。

记住流浪,不反抗安定。

 8 ) 微型人类学考察

对蒙古牧民生活一次微型人类学考察。

一只来历不明的小狗是影片保持若有若无的张力的关键。

小狗一方面是孩子们的欢乐,它那天生的重感情的狗性令人难舍。

一方面由于它来历不明,可能和狼群呆在一起过,又对牧民的主要财产——羊群——构成了潜在威胁。

牧民的生存处境由此得到了一定的阐释。

 9 ) 针尖上的来生

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影片里的小女孩在一场大雨后被老奶奶收留,小女孩问起关于来生的问题,那个老奶奶没有说什么,只是抓了一把米,拿起一棵针,将所有的米洒下来,然后问小姑娘:这么多的米,有一颗立在针尖上的可能性有多大?

......你的来生还是人的可能性就像针尖上的米粒一般

 10 ) 《小黄狗的窝》--游牧的挽歌

《小黄狗的窝》是2005年德国与蒙古合作拍摄的一部影片,导演是曾拍摄过《骆驼骆驼不要哭》的蒙古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

我初看《小黄狗的窝》时亦如大多的人那般被电影中家庭里的温情所感染,但却不止是如此,总觉得似有一抹淡淡的愁绪围绕全片,更或者是一种隐忍,欲言又止,让人分明有些低沉。

与挚友闲聊,向其推荐说这是部好片,被问及原因,却又只能说些草原如何美丽,牧民如何淳朴之类空洞笼统的东西。

竟觉得有些遗憾,于是又找出电影一遍一遍的看,到这时已然有三遍了,亦又翻看了一些关于蒙古的资料,终于觉得那一抹淡淡的愁绪或者说欲言又止的隐忍是来自于导演对于那渐逝的游牧文化的情感。

导演将那种渐逝的文化融含于一个普通游牧家庭几日的生活在镜头下娓娓道来,着实让人感动。

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人。

人口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等。

过去大约40%的人口居住在乡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乌兰巴托的居民占全国居民总数的1/4。

农业人口主要由饲养牲畜的游牧民组成。

这些是在网上看到的资料,本片拍摄的时候游牧民大概便更少了,而影片的主角巴察禄一家便是这少数游牧民中的一家。

影片简单的几乎没有故事,以大女儿娜莎从学校里放假归家开始,到几日后全家转场(即搬家到别处放牧)结束,穿插其间的,除了娜莎拣到的一条流浪的小狗外,便只是寻常牧民的家务,然而导演以大段大段的长镜头默默的注视着这些,加之一些不时提及的细节,无不都透着其对于这些将逝去的生活的留恋以及对于不确定的以后的担忧。

一段值得提及的片段用饱含深情来形容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是不为过的,影片中有着许多静谧安详的远景来展现美丽的草原,可爱的羊群,湛蓝的天以及洁白的云,比如娜莎去放羊时的镜头,娜莎和妹妹看云朵的镜头,等等。

但影片中导演表现最多的却是母亲的一些寻常家务,如煮牛奶,做奶酪,熏肉,缝袍子……,导演差不多都使用了固定机位、长镜头来拍摄这些,而这些被镜头默默注视的场景里最值的提及的便是影片的最后巴禄察一家准备转场的那段。

影片里一个仰拍的特写镜头,炉子的烟筒被抽了进去,镜头跟随,我们看到母亲将烟筒搬出帐篷。

接着父亲从画面左边开始绕着帐篷慢慢的掀起帆布,悠扬婉转的马头琴响起,父亲和母亲都绕到帐篷后,镜头里只看到帐篷,然后俯拍,毛毡从帐篷的顶上被依次掀掉,跟着特写的镜头,椽子被一个个抽出……,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几分钟里只有零星三两句的对白。

直到终于收拾妥当,父亲将装满家当的几架牛车呈半圆围着先前帐篷留下的印记,然后端坐印记的中间,点着了烟,母亲端来一勺水浇在父亲前的石块上,并唱起歌来,父亲俯下身喃喃到,“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

”无比虔诚。

导演说,拍这个时她很想哭。

我不是蒙古人,亦没有去过蒙古,若说难过不免显得矫情,只是看到这个确有些低沉。

而这场便很能表现了导演对于草原的眷恋。

二个多次出现的细节常看电影的人大都知道导演若反复的提起一个细节的东西,那多是想要通过这个向观众传达些什么,这部影片便有这样的细节。

1、勺子我不知道说勺子大家是否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因为勺子毕竟是个笼统的概念,有大的小的,盛饭的喝汤的,我所要说的影片里的勺子是舀水的,我们那里管那个叫马勺。

影片里马勺的第一次出场很早,开始的字幕刚结束,画面上一片的黑什么也看不到,只听到“哐哐”的声音和牧民们叫喊着赶狼,然后听到一个女声说,连勺子也敲破了。

从头至尾,我们都没有看到马勺,只知道应该是个金属制的,如果没有以后的反复提及,我们或许是不会留意它的。

之后看到马勺是父亲到城里卖羊皮后买回来的,一个绿色的塑料制品,母亲拿着马勺啧啧称赞,说如何的漂亮,如何的轻巧。

只是,这个漂亮轻巧的马勺大概是应了“红颜薄命”的古训,没过多久便被放在滚热的锅里烫坏了。

然后导演用了一个镜头,傍晚昏暗的画面,我们看到父亲的轮廓,是在修一把勺子,想来这个便是开始被敲坏的金属制的马勺了。

而那个“薄命”的塑料马勺之后看到是被遗弃掉了。

2、选举选举在影片里到没有勺子提到的那么多,我想或许是没必要,或许也有不便吧。

影片里选举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父亲从城里回来,母亲拿着裹手电筒的报纸问,“选举怎么样了”,“大概要重选”父亲答,“为什么要重选”,“我也不晓得”。

第二次是影片结尾,巴禄察一家转场的路上,一辆吉普车路过,车上的喇叭喊道,“提醒您参与即将到来的大选,希望您作出正确的选择。

”我认为勺子和选举的多次出现都是有着导演的用意的,或许,漂亮轻巧的塑料勺子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旧有的生活方式不堪社会的进化难免被淘汰时我们都会选择一种新的或许更好的生活方式。

可导演在肯定这个的同时却又让塑料勺子被烫坏,继而修理旧勺子继续使用旧的,这或许说明,导演对于不确定的以后的担忧,旧有的或许不行,但新的就一定好吗。

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于旧有生活方式以及蕴涵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整个文化留恋。

选举亦是如此,我从网上的资料推测,影片里所提到的选举大概就是指2004年蒙古的大选,当时“人革党”和“民族-同盟”都因所获票数未超过总数一半而不能单独组阁,最后联合执政,但于今年1月被大呼拉尔(相当于议会)解散。

显然这种选来选去,甚至重选,以及期间我们所不知的闹剧,都使得导演对于民族的未来颇为担忧。

三次颇有哲理的对话1、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娜莎在父亲埋葬家里死去的狗时问,“为什么要把尾巴剪下来压在头下,”“用头压着,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

”“真的吗?

”“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2、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娜莎在帮母亲割奶酪时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咬不到。

”“咬不到吗?

再试试看。

”娜莎努力咬,“还是咬不到。

”“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3、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娜莎在听了老婆婆关于黄狗的故事后问,“那我下辈子转世还会当人吗?

”老婆婆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如是几遍,老婆婆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娜莎学着老婆婆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大都对这三段对话津津乐道,而这些对话里蕴涵的道理也恰体现了蒙古游牧民族的价值观,虽然朴素但却似真理一般,耐人寻味。

同时从这些道理里我们亦可看出导演对于其本族文化的热爱。

上面说到的也只是这部影片的一些细节、片段,而促使我深究这些细节的原因便是之前说到的贯穿全片的愁绪与隐忍,也恰是这些让我终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

当然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好的立意不一定会有好的电影,叙述的技巧同样重要,本片的叙述基本上以时间为轴线。

虽然使用了很多长镜头拍摄,但在具体情节上也有合适的变化,比如在转场的路上母亲突然发现大概两三岁的小儿子不见了,本来平稳的镜头立即在母亲、牛车、父亲间快速切换,并且似乎是使用了提携式摄影拍摄使得镜头摇晃,还有在同时亦响起快节奏的琴声,这些都恰好表现了母亲父亲在发现孩子丢失时的焦急心理。

在之后父亲骑马寻找孩子时亦使用快节奏的琴声,镜头跟随移动,表现人物心理,同时画面不时切换到小儿子在原场的情景,并在小儿子的场景里基本不使用背景音乐,使画面表达出令人窒息的静谧。

画面切换间亦张持有度,将影片推向高潮。

我一直想知道能拍出这样影片的人是长得什么样子,尤其知道其还是个女人,我想应该是个很细腻且经过沧桑的人,像侯孝贤,可惜一直找不到照片,终还是不知。

《小黄狗的窝》短评

真好看,太细腻了,太美了

10分钟前
  • 青豆
  • 力荐

明明是小白狗嘛、干牛粪当积木=w=、近在眼前的都咬不到、她家那个小的竟然是男的、针尖上的米粒、蒙古包拆卸过程、说不定你上辈子是个大懒蛋哟、小姑娘和狗狗可爱极了

11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很有水平,节奏很好,再一次想起吕克贝松的话。外国人前菜,主菜,甜品一道道顺序清晰,结构清晰。

16分钟前
  • 山羚
  • 力荐

民族志

19分钟前
  • FYI
  • 推荐

平淡的天真可爱

23分钟前
  • UnforgetMemory
  • 推荐

朴实无华的电影,普通人演自己的故事,供桌上的老不死.

26分钟前
  • 马耳他之鹰
  • 还行

纯净感人

28分钟前
  • Xsssssiao
  • 还行

美丽善良的蒙古风情,非内蒙古!

33分钟前
  • 披头饭之歌
  • 推荐

很想听OST。非常棒

34分钟前
  • 力荐

赏赐一星。

38分钟前
  • 打🐶专用
  • 很差

傻傻地以为是纪录片

39分钟前
  • PorcoChan
  • 还行

没什么剧情,算不上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段家庭录像,可以借此略微了解一下蒙古牧民的日常生活。

40分钟前
  • 晕晕
  • 较差

2022,标记第1051部

41分钟前
  • 师子毛
  • 还行

朴实的原生态电影,让我想起遗忘很久的过去。

42分钟前
  • 红男
  • 推荐

故事很简单

46分钟前
  • 不如的我的
  • 还行

“人下世还会变成人吗?” “当米粒站在针尖上的时候,就有这个可能”

49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看过

52分钟前
  • 🍏
  • 力荐

很舒服的电影

54分钟前
  • 未生
  • 推荐

一星给摄影与无敌风光,一星给配乐,这家人对狗的态度我完全接受不了,纯属个人感情评价,与该片质量无关

58分钟前
  • 肉肉
  • 较差

草原游牧生活是怎么样的呢?看大朵大朵的云进行想象力比赛,一天过去了。骑着马去放羊,躺在草原睡觉,一天又过去了。然后出现了一只狗,你摸它就往你怀里钻,白白的软软的,像天上的云,还会帮你赶走秃鹫,你会舍得扔下它吗?不会的。生命像米粒沾在针尖上那么难得,多宝贵啊。这个故事多简单啊,可是也只有在草原生活的人才拍的出来吧。

1小时前
  • 李米
  • 推荐